大清相國的讀后感(匯總12篇)

字號:

    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籍內(nèi)容的簡單概括,更是對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的分享和記錄。怎樣準確、生動地描繪書中人物和場景?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一
    陳廷敬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了他“清勤”的評價。胸懷寬廣,為人公道,詩文樂極佳。他牛逼的一生,隨便google一下就會被震驚。
    陳廷敬的為官五字金言在書中步步展開,節(jié)節(jié)深入。當年衛(wèi)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他自己悟出一個穩(wěn)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
    他為官五十多年的經(jīng)歷十分精彩,即便被皇上猜忌過,即便被同僚記恨過,但正是守著等、忍、穩(wěn)、狠這四個字,度過了最艱難最頭痛的日子。初入官場,年輕氣盛,認為自己胸懷天下,忠于朝廷,辦事就是為了百姓為了國家,但是什么棱角在清朝官場上也得被磨平。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自己位高權(quán)重就可以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而是想著怎么可以將阻礙做到最少,然后做出對于百姓的實事。到了為官頂峰,適時而隱,保全性命,留得清明。
    書中明確點出了陳廷敬為官秘訣是等、忍、穩(wěn)、狠、隱這五個字,但是我覺得最關(guān)鍵的是一個“穩(wěn)”字,只有穩(wěn)穩(wěn)得來,才能想明白事情來龍去脈,摸清楚人情所需所得,辦案子方能步步為營,不得紕漏,不忘關(guān)鍵。
    有了穩(wěn)的心態(tài),秉承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他的仕途就沒了大方向的錯誤。
    面對任何一件事,遵循黑即是黑,白即是白的道理。哪怕吃點眼前虧,丟點暫時威風(fēng),也會秉承自己的底線,按照原則來辦事??赡苁撬婚_始就選對了方向,不求大功,但求無過。把事情辦漂亮了,之后的事情自有世道評判。官場里最為難測的是風(fēng)向,和風(fēng)向斗來斗去是費力不討好的,但是事實永遠擺在那里,不會黑白顛倒。不要把自己命運交給誰,凡事要靠自己,要看事實說話,漂亮還是丑陋的案子是自己做出來,而不是別人說出來的。
    最后還想說一句張英,他是一個安靜的聰明人,成不了英雄,但是絕對可以為重臣,辦不了絕頂案子,但絕不出大紕漏。他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二
    本書講述了清朝順治到康熙年間,官員陳廷敬的事跡。陳廷敬原名陳敬,第一年科考入獄,第二年科考遭人陷害,幾近喪命。幾經(jīng)周折,被順治帝看中,賜名廷敬??滴醯腔蠼o康熙進講,康熙親政打殺鰲拜,陳廷敬立下首功。山東福倫案,高士奇搶占民房案,龍亭案,寶泉局虧空案,云南王繼文案,明珠索額圖倒臺案。一系列事件串燒成陳廷敬宦海一生。
    陳廷敬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沒有屈服在權(quán)勢和金錢之下,而是以天下百姓為先,以國家利益為先,在索爾圖和明珠拉幫結(jié)派是,沒有站隊,而是選擇中立,可以說是清官,晚年康熙送給他八個字:寬大老成,幾近完人。讀后感·可以說這是皇帝對臣子的最高評價,也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人格的最高評價。
    書中的一些細節(jié)也是發(fā)人深省,比如山東福倫說山東豐收了,百姓都自愿多交錢糧給國家。康熙頒發(fā)了圣御十六條,馬上就有官員為其修龍亭,說是百姓自發(fā)學(xué)習(xí),從6歲到70歲的百姓都會背圣御十六條。陳廷敬說凡是說百姓自愿的,都是逼迫百姓的,百姓自愿上交的錢糧,都是帶血的。
    古往今來,大同小異,人還是那些人,事還是那些事,只是換了個名字罷了。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三
    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塑造了以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個特定歷史境遇中官場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再現(xiàn)出三百多年前的官場風(fēng)云。
    小說著重刻畫了清代名相陳廷敬曾這個歷史人物,陳廷敬原名陳敬,二十一歲中進士,因同科進士中有兩個陳敬,順治皇帝給他賜名廷敬,從此聲名鵲起士林。他從晉身官場之日起,就同后來權(quán)傾天下的明珠、索額圖恩怨難斷,又遭遇徐乾學(xué)、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爭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陳廷敬如履薄冰半輩子,慢慢悟透官場秘訣,終于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他入仕五十三年,歷任康熙帝師,工、吏、戶、刑四部尚書,至文淵閣大學(xué)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最后老死相位。
    康熙朝名臣輩出,那時候的官場關(guān)系復(fù)雜,幾乎沒有人能獨善其身,為何唯陳廷敬為官善始善終?帶著這樣的疑問,作者王躍文查閱了大量史料,終成《大清相國》。究其原因,可總結(jié)為以下幾句話: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
    無論今天還是古代,官場人物基本是知識分子,他們?nèi)绾萎惢?,如何保持道德初衷,如何實現(xiàn)理想抱負,是我閱讀“官場小說”時特別關(guān)心的。從這個角度上說,我愿意相信,今天的王躍文已超越為了寫官場而寫官場的狀態(tài)。官場之所以還是主要的敘事場所,只因“學(xué)而優(yōu)則仕”在中國史上最強勢的主流價值觀,即使是傅山這種不肯受封的人物,懷抱的還是“反清復(fù)明”的榆木疙瘩?!洞笄逑鄧分魅斯愅⒕此械妮x煌,就是建立在他是“科舉神童”的基礎(chǔ)之上。實際上,他以國士才華,卻幾乎沒留下什么文學(xué)作品傳世,也無學(xué)術(shù)成果流傳。舉一反三,越到專制社會后期,文學(xué)史、學(xué)術(shù)史這些代表創(chuàng)造力的歷史上似乎就越難找到狀元、榜眼、探花的身影??婆e為官的通道,惟一、狹窄且未必公平(小說與歷史中諸多科舉弊案為證),這是大多數(shù)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悲劇的第一個根源。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四
    近日,看歷史小說《大清相國》,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云南巡撫王繼文如期如數(shù)征收餉銀、餉糧,速度及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興,要封賞,可當時的陳廷敬卻說:“臣以為,國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愛護百姓。如果只顧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臣說這話并非評說王繼文?!笨滴踹@時非常不高興,覺得陳廷敬和王繼文有過節(jié),陳廷敬是故意詆毀王繼文。而事實證明,王繼文為了升遷,耍了陰招,他把省里國庫的銀子充當餉銀及時上交,并不按國家政策收稅私自許諾減免了百姓商人應(yīng)交的稅賦,這樣一來,在康熙那里覺得他是一個能及時征收稅賦有才干的官員,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個減免稅賦的青天大老爺、大好人,這種不向百姓收稅賦、挪用庫銀辦協(xié)餉只顧眼前利益的事情,雖然會讓王繼文得到一時之利,讓地方群眾感恩戴德,讓皇帝欣賞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爺?shù)暮霉俾暎情L此以往,害處極大。原因在于,其他省份看到王繼文通過這種方式升遷,必定也會糊弄康熙,國庫的虧空必定會越積越大,到最后,損害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惡性循環(huán)下去,給這個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亂攤子,到時就誰也不好處理,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裝糊涂,這樣日積月累到紙包不住火的時候就會“崩盤”,長此以往最終吃虧的還是群眾。到最后,就會出現(xiàn)官逼民反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國家就離改朝換代不遠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還不在此,當陳廷敬押著王繼文要離開云南的時候,那么多的群眾擁上街頭,哭著喊著不讓王繼文離開,并這樣對陳廷敬說道:“你就是欽差嗎?你憑什么要抓走我們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好官哪!”可以說,這種場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為官者誰不希望在離任時是這種場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繼文就是傳頌千古的好官,而真實的情況卻是王繼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眾,可見只看眼前的場景往往是不真實的,對于官員的評價真是要向陳廷敬學(xué)習(xí),從細處入手,從深處挖掘,才能真正找到這個地方官員為政的好壞。
    古今的官場果然都能夠引誘人們?nèi)ヌ骄浚驗閷嵲谟泻芏嗪芏嘤腥さ娜撕褪?,只是到了筆下,到了書中,人也變了,事也變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險惡,真的如何,誰還去管他。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五
    上次去沈陽看望爸媽的時候,爸爸正在看這本《大清相國》,他讀過的書太多,五花八門的,現(xiàn)在我竟不知道哪種類型的書他更喜歡,后來發(fā)現(xiàn)我似乎繼承了這一點,也是雜七雜八地都拿來看,縱有喜歡的,也不至于迷之過甚,不過對于歷史小說還是挺能讀進去的。就利用那幾天的時間,我匆匆地讀了一遍《大清相國》。
    《大清相國》不太像一部歷史小說,倒挺像一部劇本的,若是改了來演,應(yīng)該不大費事,戲劇性挺強的,人物描述詳細,對話又多,現(xiàn)成一個本子。也因為如此,便感覺洋洋灑灑一大本,稀里糊涂地就讀完了,沒有什么能夠令人心動之處,抑或別扭之處,并且,我想再也不會第二次打開了。
    但文中描述到的官場卻還能攪擾到自己的記憶,在初參加工作的那幾年,我曾經(jīng)有機會在市政府的某個部門呆過一陣子,雖只是表面,卻也見識過官場的種種,只是當時年輕意氣又有些停佇在局外人的角度,十分看不慣,只恨不得一日也不在那種地方呆下去,現(xiàn)在自然遠離了這樣的官場,歷練多了,心態(tài)也平和了,不再只一種眼光去看待很多事情,今日那里的精彩想必更甚。
    古今的官場果然都能夠引誘人們?nèi)ヌ骄?,因為實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筆下,到了書中,人也變了,事也變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險惡,真的如何,誰還去管他。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六
    《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的形象,已經(jīng)影響到不少公職人員。"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討陳廷敬的從政經(jīng)歷。"不僅如此,在小說的影響之下,史學(xué)界也對陳廷敬其人其事給予了更多關(guān)注。"雖然描寫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達了我對當代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斷往前走,我相信歷史中有很多值得現(xiàn)代人借鑒的好東西。"王躍文說。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2011年中央組織部印發(fā)了《關(guān)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具體從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細化了干部"德"的考評標準。要做好干部,首在為人,俗話說"立業(yè)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本。
    且不論書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爭權(quán)奪利,只看隨著科考腐敗窩案、山東百姓自愿捐糧案、勾結(jié)霸占民宅案、陽曲百姓捐建龍亭案、銅錢短缺錢法重理案、云南庫銀虧空案、皇上微服私訪杭州連環(huán)事等等,一代名相的光輝形象逐步樹立并熠熠生輝,而其如何待人、處事、言談的道理也緩緩道出。
    如何做人、待人,一直是一門深奧的學(xué)問;也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在《大清相國》里的主人公陳廷敬,就是值得我們當代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首先待人不可太絕。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待人不可太絕,對人對己都適用。畢竟是以人為本、以天下蒼生為念。對人,能幫人處多幫人,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個人,可能是友人、親人、故人,可能是敵人、仇人、小人,也可能是好人、壞人、陌生人。能幫助的人越多,說明你的能力越大。幫助他人的過程也是積累正能量的過程,內(nèi)含一個反饋循環(huán),如同福報。一個人一個人地去幫,那是點對點的應(yīng)對,正能量的積累如同加減乘除,畢竟有限;取仕之路,為官一任,若能造福一方,那是點對面的輻射。官做得越大,能福澤的區(qū)域越廣,正能量的積累是指數(shù)或者階乘。內(nèi)含的福報就像一個光環(huán),光照當代,輝映千秋。能饒恕的人越多,說明你的境界越高。饒恕的前提是有錯,而這種錯又不在律法懲戒的范疇之內(nèi)。有些錯,說是錯,卻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角度和立場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也往往不一樣。在人治的朝廷當中更是如此。如果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而把不同于自己的觀點就歸入錯類,那么就無法與他人形成合力,自然也辦不成大事。正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想來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對己,能嚴格處多從嚴,須寬容時亦寬容。事前多嚴格,我們可以修身;事后多寬容,我們可以立世。
    處事也是現(xiàn)代人一個重要的修為課程。在《大清相國》里的陳廷敬也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他的基本理念是,不必太盡,物極必反,過猶不及,事做得太盡了,不但讓自己筋疲力盡,也讓他人少了發(fā)揮的空間。即便是自己能力所及,也需要留有余地。尤其是作為領(lǐng)導(dǎo),更應(yīng)如此。即便領(lǐng)導(dǎo)再能干,也需要留給下屬成長的空間。如是,事不必太盡,至少應(yīng)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事本身不盡,而人精力有限。其二是指做事的程度,不必太盡。尤其是在資源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更是我們做成事情的一種有效法則。二八定律很好地用科學(xué)解釋了這個道理。而如陳廷敬所言:我只能做我做得到的事,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都做不了!
    另外在言談上面,《大清相國》的陳廷敬也給出了不少啟示:言不論多寡。遇到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們可以暢談通宵;碰上話不投機的人士,我們可以閉口不言;生氣的時候大罵,抑郁的時候緘默,含冤的時候辯解,委屈的時候訴說。如是,我們就只有甘心平凡。人在官場,其實是言不論多寡的,有的時候是言多必失,有的時候言少冷場。道一千,說一萬,我們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用氣話傷害自己,不要用惡語毀謗他人,讓自己成為更加完美的人。
    最后,不可不道的官場五字訣——等忍穩(wěn)狠隱,五個字總結(jié)了陳廷敬50年的官場生涯,可謂十年一字。沒有前人傳授的等和忍,悟不出穩(wěn)的要義;沒有穩(wěn)的定力,做不了狠的事情;倘若狠而不隱,終將引火燒身,而不能全身而退。書雖小說,但確有其人,書中描述的很多事情也是真實發(fā)生的。當然,亦古亦今,亦真亦假,如疑如信,任君斷奪。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七
    最近單位組織讀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這本小說我以前看過,再次閱讀,感觸頗深。下面從陳廷敬的個人境界、修身齊家方面談一點感受。
    陳廷敬,他21歲中進士,晉身官場后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xué)士,乞歸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0歲后主動全身而退,安全著陸。在老家頤養(yǎng)天年并發(fā)揮余熱,編纂了《康熙字典》與《欽定詞譜》,康熙評價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他不參與派系與集團斗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講究政治謀略又不去害人,能夠更新觀念、迅速轉(zhuǎn)變角色,從錯誤的思想中走出來,識時務(wù)、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縱觀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耐得往寂寞、經(jīng)得起誘惑;看得透人、想得開事。先修身、齊家,然后再干大事,陳廷敬為后世樹立了榜樣,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
    陳廷敬年輕時候也和大多數(shù)年輕人一樣有棱有角,熱血沸騰,所幸遇上一個好岳父,書中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官是靠熬出來的,沒到那把年紀,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眾目睽睽之下,沒毛病也會叫人盯出毛病來?!薄吧倌甑弥臼强上?,但隱憂亦在,須得時時警醒,盯著你的人多,少不得招來嫉妒,反是禍害。官場上沒有一番歷練,難成大器。所謂歷練,即是經(jīng)事見世,乍看起來就是熬日子。任勞是不怕的,要緊的是能夠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明朝的張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時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華,所幸遇上顧璘這樣的好導(dǎo)師,沒有讓他在年輕時鋒芒畢露而得意忘形。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等”(要沉得住氣)和“忍”(要能經(jīng)受起磨練)。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經(jīng)得起誘惑。
    面對索額圖與明珠的爭斗,陳廷敬自始至終沒有選擇站隊,兩人都想方設(shè)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陣容,給出了很多誘惑,陳廷敬一直沒有動容,甘于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誤會他差點斷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總是巋然不動,穩(wěn)若泰山?!熬佑写笪费?,成大事者,必須有所畏。所謂無大畏者流,其實不過莽夫耳?!薄胺€(wěn),一時興許會吃些虧,但是不會倒大霉。”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穩(wěn)”(要謹慎且低調(diào))。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開事。
    能將身邊的人看透,能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準確判斷,迅速作出處理,干凈利落,不優(yōu)柔寡斷,事后不貪功,做到功成而退,這是陳廷敬最高的境界。這需要一番歷練,一個人沒有經(jīng)歷很多事,沒有接觸很多人,不善于總結(jié)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點也不可能達到這層境界的。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遞進關(guān)系,修身與齊家是基礎(chǔ),若沒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國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國藩、蔣介石是典范,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家書、日記中學(xué)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獨、貞信、擔(dān)當、約束、涵養(yǎng)。陳廷敬也有孤寂的時候,也有受委屈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撫琴,靜靜地思考,反復(fù)反省自己,這其實就是一個修身的過程。齊家,俗話說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我們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氣兩袖清風(fēng),最后被家里人給害了。漢代霍光就是個典型例子,他功德蓋世,因為沒有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在他死后整個家族遭受滅族之災(zāi)。陳廷敬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過特殊途徑,甚至打著哥哥的旗號謀取不正當利益,陳廷敬每次知道后總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嚴明地處理,用理智的手段維護好親情。德,永遠比才更重要,我們要教育子女先做一個有德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說:“德才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彼讶朔譃樗念悾旱虏偶?zhèn)涞姆Q為圣人,有德無才的稱為君子,有才無德的稱為小人,無才無德的稱為愚人。在找不到圣人與君子的情況下,寧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對于工程結(jié)算審計人員來說,提升我們的業(yè)務(wù)能力固然重要,政治修養(yǎng)也不容忽略。我們每天面對的復(fù)雜的工程項目,每天都會與工程老板打交道,會遇到太多的誘惑,工作過程中也會迷惘,難免受委屈,這個時候我們更應(yīng)該注重人格的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時刻反省自己,注重修身與治家,懂得簡單清淡的日子才最幸福最長久。這樣,我們才能慢慢提高、慢慢進步。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八
    今天這篇隨筆用的是十幾年前就用慣了的標題,清楚簡潔又省事兒。
    下午剛讀完《大清相國》這本書。不談情節(jié),不談文筆,也不談網(wǎng)上的評分,光從這本書引發(fā)的感想來說,于我個人而言就可稱之為好書。也許是因為最近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書中人物的與人相處之道,這也著實讓我想明白了很多東西。
    其實這些東西,看似深刻復(fù)雜,但從我現(xiàn)在所理解的來說,就是六個字――明事理,識時務(wù)。有句話叫“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領(lǐng)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們從小受教育懂得的東西。每天都會有家人、老師在教授我們各種各樣的道理,使我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還是懂得面對的事情從道理上該做不該做,盡管每個人的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識時務(wù)卻一直沒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視。
    什么是“識時務(wù)”?簡單來說,就是能看得清形勢,不管是天下大勢還是兩個人之間的氣氛,懂得在特定條件下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而不是一味認死理,更不是不講理。
    這真的非常重要。人類終究不是機器,我們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導(dǎo)。學(xué)會照顧別人的感情,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問題,有的時候難以理解的東西都會豁然開朗。
    下面節(jié)選書中的一本分內(nèi)容:
    一、“幾日下來,陳廷敬便形容枯槁了。人總有貪生怕死之心,可他的郁憤和哀傷更甚于懼死。憑著皇上的聰明,不會看不到他的忠心,可皇上為什么總要尋事兒整他呢?陳廷敬慢慢就想明白了,皇上并不是不相信王繼文的貪,只是不想讓臣工們背后說他昏。陳廷敬查出了王繼文的貪行,恰好顯得皇上不識人?!?BR>    二、“陳廷敬起了身,點頭道了謝。張德善悄聲兒說:‘陳大人,您就順著皇上的意,別認死理兒?!愅⒕茨c點頭,心里暗自嘆息。”
    陳廷敬回到:‘臣每進一言,都要捫心自問,是否真為皇上著想?!?。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九
    陳廷敬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了他“清勤”的評價。胸懷寬廣,為人公道,詩文樂極佳。他牛逼的一生,隨便google一下就會被震驚。
    陳廷敬的為官五字金言在書中步步展開,節(jié)節(jié)深入。當年衛(wèi)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他自己悟出一個穩(wěn)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
    他為官五十多年的經(jīng)歷十分精彩,即便被皇上猜忌過,即便被同僚記恨過,但正是守著等、忍、穩(wěn)、狠這四個字,度過了最艱難最頭痛的日子。初入官場,年輕氣盛,認為自己胸懷天下,忠于朝廷,辦事就是為了百姓為了國家,但是什么棱角在清朝官場上也得被磨平。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自己位高權(quán)重就可以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而是想著怎么可以將阻礙做到最少,然后做出對于百姓的實事。到了為官頂峰,適時而隱,保全性命,留得清明。
    書中明確點出了陳廷敬為官秘訣是等、忍、穩(wěn)、狠、隱這五個字,但是我覺得最關(guān)鍵的是一個“穩(wěn)”字,只有穩(wěn)穩(wěn)得來,才能想明白事情來龍去脈,摸清楚人情所需所得,辦案子方能步步為營,不得紕漏,不忘關(guān)鍵。
    有了穩(wěn)的心態(tài),秉承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他的仕途就沒了大方向的錯誤。
    面對任何一件事,遵循黑即是黑,白即是白的道理。哪怕吃點眼前虧,丟點暫時威風(fēng),也會秉承自己的底線,按照原則來辦事??赡苁撬婚_始就選對了方向,不求大功,但求無過。把事情辦漂亮了,之后的事情自有世道評判。官場里最為難測的是風(fēng)向,和風(fēng)向斗來斗去是費力不討好的,但是事實永遠擺在那里,不會黑白顛倒。不要把自己命運交給誰,凡事要靠自己,要看事實說話,漂亮還是丑陋的案子是自己做出來,而不是別人說出來的。
    最后還想說一句張英,他是一個安靜的聰明人,成不了英雄,但是絕對可以為重臣,辦不了絕頂案子,但絕不出大紕漏。他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讀書心得。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十
    古人云:“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惫?,廉生威。廉潔是人類正義的化身,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有力保障。
    最近拜讀了王岐山書記推薦我們每個黨員應(yīng)好好讀讀《大清相國》這本書,感受頗深,使心靈上感受到了廉潔的震撼,結(jié)合工作實際也談?wù)勛约旱囊恍└惺堋?BR>    康熙帝師、一代名相陳廷敬是出自于我省的一位歷史名人,他是輔佐康熙大帝的重臣,也是忠丞,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國之能臣,吏之楷模,備受后人敬仰。書中再現(xiàn)了三百多年前康熙王朝官場風(fēng)云,并塑造了以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書中不但對官場人物的人格、道德細致刻畫,同時也描繪出不同人物代表所欲所感,以及其性格、行為,并伴隨著人生軌跡的`轉(zhuǎn)變,有的人墮落至萬劫不復(fù),有的則堅持原則至功成名就。
    初入官場的陳廷敬學(xué)識淵博,見解獨到,為許多人賞識,但其正直,倔強的性格也為其惹下了諸多麻煩,多次險遭殺生之禍。通過父親的告誡,岳父的勸誡和自身的感悟得出了“等、忍、穩(wěn)”的行為準則,逐漸在官場站穩(wěn)了腳跟,后又被逼出了“狠”,得以參倒政敵,一展抱負,最后借助夫人的“隱”得以全身而退。這些為官之道讓人不得不感嘆他的韜略過人也對當時的官場生態(tài)唏噓不已。
    作為康熙王朝五十多年的政壇不倒翁,陳廷敬曾說過:“我只能做我做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也做不了”,可見做個好人難,做個有作為的好官更難。好人正直善良,注重名節(jié),不愿被非議,可很多的時候,人不做違心的事,很難做成大事造福百姓的事;往往做大事時遇到的對手都是陰險狡詐之人,所以需要同時具備高絕的政治智慧,遼闊的城府,強硬的手腕,忍受常人不能忍耐,處理問題恰到好處。
    目前山西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發(fā)展時期,怎樣掃除社會霧霾,凈化山西政治生態(tài),是每一位基層黨員應(yīng)當思考政治問題,樹立“弊革風(fēng)清,廉潔為民”的責(zé)任擔(dān)當意識,是每一位三晉兒女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xiàn),只有筑牢廉潔的思想防線,黨員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才能引領(lǐng)社會健康發(fā)展。而讀書學(xué)習(xí)恰是凈化心靈,洗滌生態(tài)霧霾,釋放正能量的有力作為。
    作為檢察系統(tǒng)黨組織,更是承擔(dān)著司法部門內(nèi)部黨建橋頭堡的作用,責(zé)任重于泰山,我們要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做好基層黨建工作,真正使黨員干部敬畏法律,敬畏權(quán)力,樹立正確的權(quán)力觀,做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真正做到執(zhí)法為民,廉潔為公。
    以司法公正,執(zhí)法為民促進富民強省,實現(xiàn)弊革風(fēng)清是途徑。因為,只有實現(xiàn)弊革風(fēng)清,才能依法確定權(quán)力、科學(xué)配置權(quán)力、制度約束權(quán)力、陽光行使權(quán)力、合力監(jiān)督權(quán)力、嚴懲濫用權(quán)力,真正把權(quán)力關(guān)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確保權(quán)力規(guī)范運行,為促進富民強省提供路徑。
    以公正廉潔,執(zhí)法為民促進富民強省,重塑山西形象是支撐。重塑山西形象,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是關(guān)鍵。只有徹底消除精神不振、畏縮不前的消極狀態(tài),徹底糾正不敢擔(dān)當、為官不為的錯誤行為,徹底根除違背規(guī)律、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才能使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通過重塑山西形象的淬火鍛鑄,在促進富民強省的偉大實踐中有所作為、有大作為。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十一
    我也與時俱進買了一本來看,網(wǎng)購的時候,對方告知,一次只能買一本,可見這本書有多火,可謂一時洛陽紙貴??戳艘院?,覺得還不錯,談?wù)勛约旱母惺堋?BR>    陳廷敬活躍在清朝政壇的時間應(yīng)該是康熙中后期,也就是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為清以后50―60年那個時間,此其時,海內(nèi)已定,放眼宇內(nèi),似乎風(fēng)平浪靜,偌大的帝國似乎也已經(jīng)強大到了獨孤求敗的境界,但承平之日即是新考驗的開始,太平盛世的表象之下也會有暗流涌動,畢竟世界太平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跳下戰(zhàn)馬,卸下盔甲,也該享受一番了不是。但隨之而來的各種弊端包括吏治的腐敗、各種潛規(guī)則的盛行也是在所難免的。黃炎培曾說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為什么“其亡也忽”,個人認為不外乎對貪污和各種社會不公處理的失當。清朝到了康熙中后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嚴重的貪污和社會不公,以至于后來雍正上臺以后用大開殺戒的極端方式加以遏制。而此時距離清朝開國也不過七八十年的時間。這個時間與北宋開國到北宋社會矛盾加劇,發(fā)生嚴重政經(jīng)危機的時間是差不多的,也是七八十年的時間,正是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xiàn)實,才有了后來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王安石變法,后來雖以失敗告終,但初衷是好的,只不過遭到了當時的官僚集團這一強大的保守勢力的強勢阻擊,最后不了了之,“改革尖兵”王安石也只好去相罷官,去金陵優(yōu)游林下了。此后不過70年,北宋便滅亡了。明朝也大抵如此,雖然開國初期在明太祖朱元璋近乎變態(tài)的高壓統(tǒng)治下,用很多極端恐怖的刑罰來震懾貪污,最終也沒能阻止貪污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壯大,在滿清鐵騎的強力沖擊之下,明王朝的大廈轟然倒塌。
    最后,用《大清相國》封腰的一段話來做本文的結(jié)尾: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大清相國的讀后感篇十二
    家中書柜有本《大清相國》,是自己剛剛踏上村官工作崗位,愛人買來送我的,當時拜讀受益匪淺,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記得大學(xué)剛畢業(yè)那會,意氣風(fēng)發(fā)踏進村委大門,總覺得自己應(yīng)該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順暢。接踵而來的雖然不能說是當頭棒喝,也是不小的打擊。在最迷茫的時候,看了《大清相國》,悟出了一個“熬”字,人生路要“厚積薄發(fā)”。
    最近再次翻開這本書,扉頁名句躍入眼簾:康熙朝名臣輩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終被貶回原籍,徐乾學(xué)去官早逝,滿朝重臣中,但見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余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最終成為文淵閣大學(xué)士,乞歸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稱其:“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陳廷敬一生主張清廉,為好官善始善終,這成為古代官場的一個奇跡。
    作者王躍文這樣描述陳廷敬50年的官宦生涯:“當年衛(wèi)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wěn)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若不是這一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這段話是小說的點睛之筆,也算是全書的文眼。等,要沉得住氣;忍,要能經(jīng)受起磨練;穩(wěn),要謹慎且低調(diào);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這“五字訣”就是告訴當下的自己,要信念堅定、為民服務(wù)、勤政務(wù)實、敢于擔(dān)當、清正廉潔。
    “經(jīng)得起風(fēng)雨,才能長見識;莫好高騖遠,穩(wěn)健才扎實;做事講誠信,做人講良知;你有能力時,決心做大事;沒有能力時,快樂做小事。”,作為一名鄉(xiāng)鎮(zhèn)干部,就要盡自己能力,做好分內(nèi)的事。在思想上,要有執(zhí)政為民的情懷,站穩(wěn)群眾立場,自覺將執(zhí)政為民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終保持奮發(fā)有為的干勁,深入到問題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聽民聲,掌握真實情況;在學(xué)習(xí)上,自覺加強業(yè)務(wù)學(xué)習(xí)和實踐鍛煉,學(xué)到真本領(lǐng),練就真功夫,堅決克服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在守紀上,以清廉自守為本、律己修身為要,潔身自好,自覺慎初、慎獨、慎微、慎行。
    “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認清自己所走的路,達觀進取最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