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模板16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和表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深度且精彩的讀后感呢?首先,需要對所讀作品的內容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不僅關注表面的情節(jié),更要深入挖掘其中的隱含意義和主題思想。其次,要注重個人的感受和主觀評價,可以從自身的經歷和情感出發(fā),與作品進行對話和互動。最后,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結構的合理性和語言的準確性,用恰當?shù)脑~匯和句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參考和借鑒。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
    2、體會詞語的感情,能用“心急如火”、“跋山涉水”寫句子。
    3、默讀課文,體會紅小鬼在追趕大部隊的路途中表現(xiàn)的堅定的志向,頑強的毅力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指名讀生字。
    2、文中重點生字詞的朗讀:
    廣昭戰(zhàn)役陜南戰(zhàn)役強渡嘉陵江戰(zhàn)役勝利捷報。
    暖風煦煦春意盎然。
    瘆人齜牙咧嘴陰森可怕神龕。
    跋山涉水餐風宿露。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
    a、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第一自然段進行概括。
    b、引導學生分別找出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2、你讀了之后有怎樣的感受?
    三、品讀體會:
    1、感受文章的詳略:
    2、第一天的經歷又只選取了三個場面來寫的,是哪三個場面?
    趕路、夜宿神廟、吃供品。
    3、這三個場面作者又分別是怎么來表現(xiàn)這群紅小鬼的精神的呢?
    a、第一個場面運用反襯的手法:
    可不可以去掉中間寫景的這部分呢?
    景色越美麗,紅小鬼越不觀賞,越是心急如火,就越能感受到他們追趕大部隊的急切,他們志向的堅定。
    對比朗讀。
    b、第二場面運用環(huán)境描寫和神態(tài)描寫:
    神廟,平日就很瘆人,這時候愈發(fā)顯得陰森可怕。黑影里,聳立著一尊尊齜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剛,觀音菩薩……把幾個膽小的伙伴嚇得夠嗆,不敢環(huán)顧四周,他們靠著墻根,整整坐了一夜。
    感情朗讀。整整、坐(表現(xiàn)堅定的意志,心里怕得不得了,可就是沒跑回去。)。
    c、語言描寫:
    “看來,菩薩也支持我們的行動,給我們安排下這么寬綽的客店,還送干糧,好讓我們吃飽睡足以后,加油趕上部隊呢?!?BR>    菩薩支持我們的行動、安排下這么寬綽的客店、送干糧等語句感受到他們樂觀的革命精神。
    分角色朗讀。
    4、他們還經歷了哪些困難呢?齊讀課文第10自然段。
    5、一齊贊揚這群小紅軍,讀婦女部長何連芝把12個小鬼摟在懷里說的話。“你們從小就這么有志氣,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四、拓展延伸:
    1、在四川省川北地區(qū),至今還流傳著12個紅小鬼沿著紅軍長征路線追趕隊伍的故事?;丶液笙蚰銈兊母改钢v一講這個故事。
    2、練筆:從10自然段中選擇一個困難進行描寫。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二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重點難點:
    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一、揭題。
    同學們,在我們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中有這么一句歌詞:沿著革命先輩的光榮路程,愛祖國……那么這“光榮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沿著紅軍走過的路》。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讀讀寫寫。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龕齜牙咧嘴心急如焚兇神惡煞。
    2、組詞。
    婉陷()潑()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饅頭調()皮供()應。
    干()活調()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脈絡。
    1、學生按要求默讀課文。要求:快速地默讀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2、交流分段結果。
    3、按段意歸并法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質疑問難。
    五、課堂練習。
    1、完成作業(yè)本2.3兩題。
    2、自由朗讀課文。
    課后小結:有幾個生字容易寫錯,如:跋豌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圍繞課后練習第一題細讀課文第二、三段,理解兒童團員們沿著紅軍的路前進中克服了哪些困難,為什么說他們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重點難點:
    感受兒童團員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聽寫詞語。
    2、指名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緊抓重點詞“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進行教學。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齊讀第三自然斷。思考:本段有幾句話?
    4、交流明確。
    (1)這是一個長句。先寫看到的景象,接著寫行動,再轉折到今日的行動。
    (2)用“雖然……但是……所以……”說話。
    (3)防句練習。
    (4)指導朗讀。
    5、默讀4-6自然段,思考:
    (2)交流明確。
    兒童團員(又餓又累又怕),餓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導朗讀,體會紅小鬼的心情。
    6、齊讀最后一段。
    (1)理解長句子的含義。
    一是概括了兒童團員沿著紅軍走過的路前進中,路途的勞累,生活的艱苦,時間之久,路途之遠;二是反映了兒童團員的頑強精神,終于趕上了紅軍大部隊。
    (2)討論“你們真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三、學習“單元提示”
    四、課堂練習。
    完成作業(yè)本1、4。
    課后小結:第三自然段這個復句能理解,但自己寫就困難很大。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理解本單元的“提示”,學習用給課題添加內容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重點難點:
    根據課堂概括主要內容。
    一、復習檢查。
    指名說“為什么說兒童團員是黨教育出來的好少年?”
    二、小學“提示”明確單元訓練重點。
    我們已經學過按段意歸并法和回答幾個問題,再把答案連起來的方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上堂課我們已經用段意歸納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現(xiàn)在請一位同學說說。
    1、指名說主要內容。
    2、學習“提示”,明確方法,意義和步驟。
    3、操作。
    (什么時間)(什么地方)(誰)。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三
    當年那群兒童團員們因為到鄉(xiāng)下宣傳勝利的喜訊而與紅軍走散時,不是又哭又鬧,而是下定決心沿著紅軍走過的路一路追趕,雖然他們早已知道路途的遙遠、險惡。你我或許會說;“換作我,我也會這樣!”可是,如果我們真遇到這樣的事情,也許就不會那么勇敢了。不信,你去試試!
    他們――從小跟著紅軍行兵打仗,我們――從小捧在手心,不經風雨;他們――衣衫破爛,補了又補,我們――衣著光鮮,卻嫌老土;他們――遇到困難,樂觀面對,我們――碰到困難,立馬退縮……同樣是孩子,怎么差別這么大?他們小小年紀,吃苦耐勞,意志堅定,志向遠大,不愧是英雄少年;我們卻只顧玩樂,無所事事,活像“小皇帝”。他們一天到晚跟緊部隊艱難行軍;我們一年到頭輕松快樂。他們缺衣少食,但很樂觀;我們衣食無憂,然而稍有不順,就鬧個不?!?935年的的孩子和的孩子,差別竟是那么的`大?。?!
    同是同齡人,他們是那樣地純樸勇敢,而我們卻總是刁蠻任性;同樣是孩子,他們出生在窮苦年代,饑寒交迫,食不果腹,而我們生在和平的年代,豐衣足食,生活富足。為此,我們要感謝先輩們用鮮血換來了今天的美好,要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更要繼承先輩們的革命傳統(tǒng)。我們要向當年的兒童團員們學習,樂觀地面對生活,勇敢地面對苦難。要知道生活有酸也有甜、有苦也有辣,有成功、也有失敗!人生的道路也如此,坎坷不平、顛顛簸簸。只有樂觀,只有勇敢,才能戰(zhàn)勝困難!只有樂觀,只有勇敢,才能迎來希望!只有樂觀,只有勇敢,才能成就自我!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四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重點難點:
    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一、揭題。
    同學們,在我們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中有這么一句歌詞:沿著革命先輩的光榮路程,愛祖國……那么這“光榮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沿著紅軍走過的路》。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讀讀寫寫。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龕齜牙咧嘴心急如焚兇神惡煞。
    2、組詞。
    婉陷潑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饅頭調皮供應。
    干活調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脈絡。
    1、學生按要求默讀課文。要求:快速地默讀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2、交流分段結果。
    3、按段意歸并法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質疑問難。
    五、課堂練習。
    1、完成作業(yè)?本2.3兩題。
    2、自由朗讀課文。
    課后小結:有幾個生字容易寫錯,如:跋豌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圍繞課后練習第一題細讀課文第二、三段,理解兒童團員們沿著紅軍的路前進中克服了哪些困難,為什么說他們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重點難點:
    感受兒童團員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聽寫詞語。
    2、指名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緊抓重點詞“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進行教學。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齊讀第三自然斷。思考:本段有幾句話?
    4、交流明確。
    (1)這是一個長句。先寫看到的景象,接著寫行動,再轉折到今日的行動。
    (2)用“雖然……但是……所以……”說話。
    (3)防句練習。
    (4)指導朗讀。
    5、默讀4-6自然段,思考:
    (1)兒童團員沿著紅軍走過的路前進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們是怎樣克服的?
    (2)交流明確。
    兒童團員(又餓又累又怕),餓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導朗讀,體會紅小鬼的心情。
    6、齊讀最后一段。
    (1)理解長句子的含義。
    一是概括了兒童團員沿著紅軍走過的路前進中,路途的勞累,生活的艱苦,時間之久,路途之遠;二是反映了兒童團員的頑強精神,終于趕上了紅軍大部隊。
    (2)討論“你們真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三、學習“單元提示”
    四、課堂練習。
    完成作業(yè)?本1、4。
    課后小結:第三自然段這個復句能理解,但自己寫就困難很大。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理解本單元的“提示”,學習用給課題添加內容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重點難點:
    根據課堂概括主要內容。
    一、復習檢查。
    指名說“為什么說兒童團員是黨教育出來的好少年?”
    二、小學“提示”明確單元訓練重點。
    我們已經學過按段意歸并法和回答幾個問題,再把答案連起來的方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上堂課我們已經用段意歸納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現(xiàn)在請一位同學說說。
    1、指名說主要內容。
    2、學習“提示”,明確方法,意義和步驟。
    3、操作。
    (什么時間)(什么地方)(誰)。
    (結果)。
    4、交流。
    指名說——相互說——集體說——填寫。
    三、朗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課后小結:按要求填寫主要內容行,不過組織成一句通順的話就有點困難。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五
    1935年春天,紅司方面軍連續(xù)打了幾個勝仗。蒼溪縣兒童團的紅小鬼們,高興得不得了,到處宣傳前方勝利的喜訊。
    兒童團員們到鄉(xiāng)下宣傳了半個多月,等他們回來時,紅軍大部隊已經開走了。大家急得直跺腳,十幾張嘴你一言,我一語,但都拿不定主意。后來,還是年紀稍大的何連英想出了一個辦法:“咱們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追趕大部隊?!贝蠹叶假澇蛇@個主意。
    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邊地里,油菜花散發(fā)著芳香,豌豆苗已長得很高,若在平日,他們一定會去捕捉那花叢中飛來飛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可今日,一個個心急如焚,只顧趕路。
    天漸漸黑下來,紅小鬼們又餓又累,實在走不動了。這時,不知誰嚷了一聲:“前面有住家!”走近一看,原來是座大廟。睡在廟里總比蹲原野里好,于是他們壯著膽子往里走。
    神廟,白天就很嚇人,天黑了愈發(fā)顯得陰森可怕。黑影里,聳立著一尊尊齜牙咧嘴的神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剛、十八羅漢,個個兇神惡煞。兒童團員們一個緊挨一個,靠著墻根,整整坐了一夜。第二天天沒亮,兒童團員們一個個都餓醒了。這兒是荒山孤廟,到哪兒去找吃的呢?羅坤發(fā)現(xiàn)神龕上供著5個干得裂了口子的饅頭。同伴們聽說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圍了上來。大家一邊嚼著干饅頭,一邊說著俏皮話。有人說:“我們吃了供品,菩薩怪罪下來怎么辦呀?”說完,調皮地吐了一下舌頭。不知是誰馬上接過話茬:“不會的。
    菩薩看我們心誠,坐了一夜,這是給我們的獎賞呢!”話音剛落,大伙兒發(fā)出一陣清脆的笑聲,古廟也充滿了生氣。
    就這樣,他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機警地躲過了野獸的襲擊,頑強地戰(zhàn)勝了病痛的折磨,歷時3個月,行程1000多千米,終于趕上了紅軍大部隊。紅軍戰(zhàn)士見到孩子們,都很高興。婦女部長何連芝就像慈母見到了失散的兒女,把他們一個個摟在懷里,說:“你們從小就這么有志氣,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六
    尋尋覓覓,尋尋覓覓,我站在家鄉(xiāng)的路上。
    童年——泥。
    童年時期的許多”偉大“事跡已不太清晰,唯有在路邊玩耍的情形依舊清明。
    那是家鄉(xiāng)路的初始,是村民自己用一擔擔的泥土鋪出來的。這是我童年的樂園。在假期,我總是扎著個小辮子,赤著腳,蹲在路旁。感受著泥土的柔軟,用嫩白的小手,捏著黃褐色的小泥人,一邊看著大人們來來往往忙碌的身影。
    那時,大人們總會駐足笑著對我說:”哎呦!我們的丫頭又捏了什么大作??!“我每次都會滿臉笑容的呈上我的作品。至今,那泥土的清香還縈繞在鼻間。
    少年——石子。
    少年時期,我不在赤著腳蹲在路旁。只因那一份柔軟已被滿路的'石子所取代。但,這些也阻擋不了我的快樂。因為家中迎來了一個大物件——彩電。雖然如此,我有時還是會穿著鞋蹲在路旁。用現(xiàn)成的材料,一邊擺著自己已識過的字,一邊看著人們騎著自行忙碌。
    就這樣,我的少年生涯,在電視機的歡笑聲和石子間的碰撞聲中度過了。
    青年——水泥。
    青年時期,我再也不蹲在路旁了。只因家鄉(xiāng)的路已變成泥和石子的混合物——水泥。它幾乎遍布全村。為村中帶來了一系列的新電器,也因此,許多村民陸續(xù)的建起了新房子。假期,我宅在家中,一邊享受空調的溫度,一邊觀賞著精彩的電視節(jié)目。時不時望一下窗外來往的轎車和摩托車。感嘆一下:“這就是幸福??!”
    現(xiàn)如今,我走過了許多的路。經歷了路的成長。
    順著時光的腳步,看著未來我即將走過的路,那將是一條全新的道路。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七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重點難點:
    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一、揭題。
    同學們,在我們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中有這么一句歌詞:沿著革命先輩的光榮路程,愛祖國……那么這“光榮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沿著紅軍走過的路》。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讀讀寫寫。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龕齜牙咧嘴心急如焚兇神惡煞。
    2、組詞。
    婉()陷()潑()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饅頭調()皮供()應。
    干()活調()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脈絡。
    1、學生按要求默讀課文。要求:快速地默讀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2、交流分段結果。
    3、按段意歸并法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質疑問難。
    五、課堂練習。
    1、完成作業(yè)本2.3兩題。
    2、自由朗讀課文。
    課后小結:有幾個生字容易寫錯,如:跋豌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圍繞課后練習第一題細讀課文第二、三段,理解兒童團員們沿著紅軍的路前進中克服了哪些困難,為什么說他們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重點難點:
    感受兒童團員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聽寫詞語。
    2、指名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緊抓重點詞“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進行教學。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齊讀第三自然斷。思考:本段有幾句話?
    4、交流明確。
    (1)這是一個長句。先寫看到的景象,接著寫行動,再轉折到今日的行動。
    (2)用“雖然……但是……所以……”說話。
    (3)防句練習。
    (4)指導朗讀。
    5、默讀4-6自然段,思考:
    (2)交流明確。
    兒童團員(又餓又累又怕),餓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導朗讀,體會紅小鬼的心情。
    6、齊讀最后一段。
    (1)理解長句子的含義。
    一是概括了兒童團員沿著紅軍走過的路前進中,路途的勞累,生活的艱苦,時間之久,路途之遠;二是反映了兒童團員的頑強精神,終于趕上了紅軍大部隊。
    (2)討論“你們真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三、學習“單元提示”
    四、課堂練習。
    完成作業(yè)本1、4。
    課后小結:第三自然段這個復句能理解,但自己寫就困難很大。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理解本單元的“提示”,學習用給課題添加內容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重點難點:
    根據課堂概括主要內容。
    一、復習檢查。
    指名說“為什么說兒童團員是黨教育出來的好少年?”
    二、小學“提示”明確單元訓練重點。
    我們已經學過按段意歸并法和回答幾個問題,再把答案連起來的方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上堂課我們已經用段意歸納了課文的主要內容?,F(xiàn)在請一位同學說說。
    1、指名說主要內容。
    2、學習“提示”,明確方法,意義和步驟。
    3、操作。
    (什么時間)(什么地方)(誰)。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八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雖然昨晚已備好這一課,可是心里還是擔心學生無心于課堂??蓻]想到的是,一早教務處拿來代課單,一下子給我增加了好幾節(jié)課,想想,上午第二節(jié)課還是開始新課教學。
    所教的不是一般的課文,而是距今70多年時空距離的《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課前我創(chuàng)設了一種情境,想極力縮短文本與學生時空上的距離,我出示了一則材料:(紅軍長征檔案解密)。
    1934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fā),歷時兩年多,行程二萬五千余里。據不完全統(tǒng)計,參加長征的總人數(shù)約20萬多人,而到達陜北時卻只剩下5萬余人。
    師:同學們,讀了這則資料,你有什么話說?
    生1:原來紅軍長征死了這么多人。
    生2:紅軍長征的過程一定很艱辛,吃不飽,穿不暖。
    師:事實上比你說的還要艱苦。
    生3:真是不可思議,走了二萬五千里,死了15萬人,他們肯定遇到很多的麻煩與困難。
    師:自然不言而喻。
    生4:剩下的5萬人一定很厲害。
    按理說,課前的這一“曲”還算成功,學生表現(xiàn)出較為興奮的學習積極性。然而到了理解、體會兒童團員們行進過程中的“饑餓、疲勞、恐懼”等,我卻感到了“行進困難”。在理解兒童團員們是怎樣忍受饑餓怎樣拖著疲勞的身子行進在紅軍走過的路時,我試著讓學生想象:
    不知道怎么回事,學生在這里想象思維卻“短路”了,怎么也無法想象孩子們在路上遇到的種種困難,即使能站起來說一兩句的,我感到的也只是他們努力地想給我“面子”——在應付問題。怎么辦呢?如果這里不能引導學生感受兒童團員們可能所遭受的困難,暫且不說目標的達成,課堂也即將會變成干燥的荒漠,我將找不到自己,課堂對于學生來說也毫無“幸福”可言。于是,我只能又讓學生再讀讀課文,再聯(lián)系自己生活實際,換位思考,可是,到最后還是在一片無奈中結束課堂。
    這樣的課到底該怎么上?請指點迷津吧!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九
    大部分學生都能讀文思考回答這些問題,但讓我感到棘手的是,同學們無法與紅小鬼進行心靈交流,同學們無法體會到紅小鬼經受的磨難,同學們的體會僅僅停留在表面,回答的都是套話、空話。如在教學紅小鬼夜宿神廟住宿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他們的害怕之情,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刮著著冷風,面對一座座齜牙咧嘴的神像,你是什么樣的感受?沒想到他們卻異常興奮,故意作出怪叫,讓我很無奈。如有的學生覺得很刺激,有的學生覺得有月光照著,根本不用害怕,有的說他們有十三個人,相互講故事、說話,就不會害怕了……總之,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他們無法想象那些紅小鬼的經歷,無法走進他們的心理,經歷他們的恐懼、饑餓。因為他們生活在幸福的現(xiàn)代社會,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有著長輩的寵愛,成天只想著怎樣玩好、吃好。只把他當作一種笑話來談。我只好推薦他們去看相關的`電視節(jié)目《長征》、讀長征中的感人故事,以后在進行交流,只要看得多了,才能更好的了解那個時代的人和他們的精神。
    課文最后自然段有這樣一段話:“就這樣,他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機警地躲過了野獸的襲擊,頑強地戰(zhàn)勝了病痛的折磨……”,我啟發(fā)學生:“兒童團員在追趕紅軍大部隊的路上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你能不能通過想象,把他們遇到的一次困難寫具體?”學生的作品題材多樣:有的寫兒童團員們遇到了一只熊,他們在年齡大一點的兒童團員的指揮下,裝死躲過了危險;有的寫最小的兒童團員生病了,別的兒童團員精心照顧,伙伴們到處找草藥,終于把他的病治好了;有的寫他們沒有吃的,就共想對策、釣魚、打獵、找野藥,克服困難。雖然只有一個問題,卻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把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欲望,推動他們去獨立思考。更好地體會了了兒童團員們英勇、頑強,有志氣、有毅力,不怕困難的精神。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十
    教學目標:
    1、學會“膛、恕”等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寬恕、欣慰、感觸”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
    3、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借助旁批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承擔責任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借助旁批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承擔責任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學會生字,學習用硬筆規(guī)范、端正、整潔地書寫生字。
    2.聯(lián)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理解學會“膛、恕”等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寬恕、欣慰、感觸”等詞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談話導入新課。
    孩子們,你們知道什么叫責任嗎?(板書課題),引導質疑進入學習。
    全班齊讀課題,并質疑。
    二.檢查預習情況,學習生字、詞語。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2、引導評價學生朗讀情況。
    3、出示本課生字,認讀,正音,指導口頭組詞。
    4、出示本課詞語,朗讀,理解。
    5、指導學生輕聲朗讀課文,找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地方,旁批感受。
    1.個別分段朗讀課文。
    2.評價朗讀情況。
    3.認讀本課生字,正音,口頭組詞。
    4.朗讀,理解本課詞語。
    5.輕聲朗讀課文,找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地方,旁批感受。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小組討論:這篇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2、全班交流,歸納各自然段段意。
    1.小組討論:這篇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2.全班交流,歸納各自然段段意。
    3.再讀課文給同桌聽,讀完討論: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四、布置作業(yè)。
    1.寫生字擴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完成作業(yè)。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
    3、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借助旁批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承擔責任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備。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1.聽寫詞語。
    2.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感悟體會。
    1、出示自學提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學,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1)小里根的“過失”指什么?
    (2)你能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一下小男孩與父親的對話內容嗎?
    (3)請兩組學生表演。
    (4)小男孩是怎樣為自己的過失負責的具體句子。
    2、反饋學習情況,并隨機出示重點句子,朗讀體會。
    3、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自己最受感動的部分。
    1.根據自學提綱,進行自學,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反饋學習情況,并朗讀體會重點句子。
    3.有感情朗讀自己最受感動的部分。
    三、整體回歸,揣摩寫法。
    1.師談話總結本課內容。
    2、指導怎樣寫好一件事?
    學習寫法。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思考練習題。
    完成課后思考練習。
    板書:
    起因:
    (1)--打碎玻璃有過失。
    經過父親:嚴肅應自己負責任以小小時勇于承擔責任。
    責任(2-4)兒子:掙錢承擔過失見大長大能成就大事業(yè)。
    結果。
    (5)--成為總統(tǒng)懂得責任。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十一
    曾聽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其實隨著時間、地點、環(huán)境的不同,一個讀者也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任教六年級語文我不是第一次,但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有新的收獲。就這兩天的教學經歷淺談以下兩點:
    一直以為高段的語文對于生字、新詞的教學總不是什么大問題,所以對此我一直不怎么在課堂內作強調,總讓學生在預習時自己解決。但從上學期的情況看,聽寫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所以這學期我對生字、新詞的教學作了一些調整。在上《沿著紅軍走過的路》這一課時,我在第一課時花了近5分鐘給學生對生字、新詞稍作教學,讓學生對這些生字、新詞有初步了解。隨著教學進程的深入,學生的'記憶理解也更深一步,最后我在家作時讓學生抄2遍詞語以作鞏固,結果待到聽寫時,全班居然滿堂貫,個個是優(yōu),看來對生字新詞的教學采取這三步曲是正確而有效的,也是不可少的。
    文章的主線好比是一張網的綱,抓住了綱就能把整張網拉起來,問題是這個綱較難把握,在執(zhí)教《沿著紅軍走過的路》這一課時,在備課中我充分準備,抓出題目就是文章的主線,于是我讓學生抓住這個主線展開。理解了這條主線表面和深層的意思也就學懂了文章,抓住了中心:兒童團是沿著紅軍走過的路徑追趕紅軍大部隊的,在追趕的過程中他們更是發(fā)揚了紅軍那種不怕困難、勇于前進、積極樂觀的精神。這種教學是事半功倍的。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十二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第三段內容,正確概括段意,體會兒童團員的志氣和毅力,不愧為革命好后代。
    2、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找到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其中滲透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概括段意,體會兒童團員的志氣和毅力,不愧為革命好后代。
    難點: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找到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其中滲透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讀。
    教具準備:錄音機、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詞語聽寫。
    二、學習第三段。
    1、投影或小黑板揭示練習。根據練習提示默讀第三段,完成作業(yè)。
    填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野獸襲擊)、(病痛折磨)這幾個詞(詞組),概括了兒童團員經歷的磨難;歷時三個月是說(時間之長),行程1000多公里是說(路程之遠)。表現(xiàn)兒童團員有志氣、有毅力的詞語是:(機警)、(頑強)。
    2、聯(lián)系作業(yè),說說婦女部長為什么說他們是“黨教育出來的好少年”?
    3、指導朗讀何蓮芝的話,語氣上揚,“”這么“不愧是”“英雄少年”這幾個詞讀得稍重些。
    4、歸并兩層意思,歸納第三段段意(作業(yè))。(兒童團員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盡艱辛,終于趕上了大部隊,婦女部長贊揚他們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三、復習。段意連綴,口頭歸納全文主要內容。
    四、導入新學的歸納主要內容方法,借助課題。
    1、學習單元提示,自學后討論:
    (1)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借助課題的方法歸納主要內容?(課題已簡要地概括了主要內容。)。
    (2)怎樣借助課題概括主要內容?(方法)。
    (a.必須在理解課文內容后進行。b憑借課題,分別把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添加在課題前后。)。
    2、指導課后練習3。
    (1)根據題目提示思考,逐項口答。
    (2)連貫口述。(評價語言綜合,要求明確、完整、簡潔、連貫。)。
    (3)寫下來。(作業(yè)本第6題。)。
    3、小結。怎樣借助課題概括主要內容。
    五、課后作業(yè)。[2、3根據興趣和能力選做。]。
    1、讀課文10分鐘。
    2、仿寫句子。
    (1)神廟,白天就很嚇人,天黑了愈發(fā)顯得陰森可怕。
    西湖,平時就很迷人,愈發(fā)。
    (2)你們從小就這么有志氣,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
    3、以下詞語中選擇六個,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詞語順序可調換)。
    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終于愈發(fā)喜訊毅力。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十三
    教學目標:
    1.能熟練朗讀課文,了解記者朱啟平所寫的通訊風格。
    2.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
    3.通曉日本軍國主義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強烈意識。
    教學重點:
    1.“點”與“面”結合的寫法;了解通訊的現(xiàn)場真實感。
    教學難點:
    1.將閱讀文本與民族責任感有機結合起來,將閱讀與寫作接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為了民族的生存與復興,與兇殘的日寇進行了長達8年的不屈不撓的殊死搏斗,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國際正義力量的援助下,終于讓日本繳械投降。隨著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區(qū)唯一的中國隨軍記者朱啟平的真實筆觸,我們可以重溫那個血與火的年代,為那次在東京灣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儀式激動吧!
    本文就是直接記錄日本投降的儀式的,具有現(xiàn)場的真實性特點。
    二、文體介紹。
    本文是一篇通訊,通訊主要是對新聞事實進行展開式的敘述。它與消息是構成新聞報道的兩種最常用的文體,運用通訊文體報道事實時,應“量體裁衣”,按照內容、主題的需要,靈活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手法。
    三、歷史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戰(zhàn)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向同盟國投降的簽降儀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四、把握結構。
    第一部分,總起,交代新聞來源,揭示事件的意義,初步勾描了現(xiàn)場氛圍,為全文定下基調。
    第二部分,著重寫了會場布置和人物,特別是記者們的活動狀況。
    第三部分,寫了受降儀式雙方來到會場的情景。前半部分(第1-2段)寫聯(lián)合國簽字代表團和盟軍最高統(tǒng)帥的到來,在眾多的人物中突出中國代表。后半部分(第3段)寫日本代表的出場。
    第四部分,整個通訊的高潮。第1段,寫麥克阿瑟宣讀講稿,接著寫日本代表簽字的狀況。第2段,是寫和日本作戰(zhàn)的各國代表的簽字。
    第五部分,是尾聲。寫了三個小花絮,或者說是小插曲。第1段,借“投降書臟了”嘲弄日本人。第2段,寫盟軍空軍組隊參加受降儀式。第3-5段,是由一位年輕水手的話引發(fā)的聯(lián)想和思考。
    五、內容分析。
    生:提到“9時10分”,目的是體現(xiàn)這次投降儀式意義的重大,值得記入浩瀚的史冊,因為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投降,二次大戰(zhàn)才真正結束。同時也體現(xiàn)一種氣勢,收到莊嚴肅穆的效果。
    生:提到具體的地點,目的是突出現(xiàn)場感與真實性。
    生:用了議論和抒情的手法,扼要地點出新聞事件的意義,概括地表述了這個受降儀式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3.大家回答得不錯。文章在描寫投降儀式的時候,寫了哪幾次時間?請你找出來。
    生:“天剛破曉”“7點多鐘”“8點半”“8時50分”“9時整”“9時10分”“9點18分”這些時間的描寫,突出了儀式的非同一般。
    4.本文的特點是“點”“面”結合,請你從“點”和“面”結合的角度,選擇一個場景或人物聯(lián)系全文進行分析。
    生:這篇文章采用了點面結合,步步推進,先用大背景作烘托,從“簽字場所”c“代表到來”-“儀式開始”-“投降書臟了”,再像電影、電視鏡頭組接一樣,鏡頭推前、推前,畫面由遠景-中近景-特寫鏡頭。如:“身移影動時,只見中國代表身穿深灰黃軍服……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BR>    生:突出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規(guī)律,同時也表達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由于奴役亞洲人民而被釘進歷史的恥辱柱上的欣喜之情。
    生:用的是細節(jié)和襯托的手法。襯托手法的運用表明了日本代表團外相重光葵的可憐與卑微,是罪有應得。
    7.文章里提到“倒霉的日本人,連份投降書也不是干干凈凈的”怎么理解?
    生:文章結尾的風趣語言,表達對日本投降的喜悅,對日本給中國及亞洲人民帶來的傷害的憤恨,對日本毀壞人類文明的極度痛恨?!巴督禃膊皇歉筛蓛魞舻摹奔仁菍崒懀彩撬麄儍刃捏a臟的寫照。
    8.同學們,日本的投降儀式分明在上午,為什么題目是“落日”呢?有獨特的含義嗎?
    生:象征日本就如同落日一樣,風光不再了。
    生:在強大的正義面前,日本軍國主義就像沒有生氣的落日,激情全無。
    師:日本的國名含義為“日出之國”,又有“櫻花之國”、“火山地震之邦”的稱號。日本的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用“落日”有另外一層含義---日本給人類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戰(zhàn)爭的結果也使得法西斯這一人類社會的毒瘤被鏟除。日本已經是一個被打敗的癩皮狗,已經是一個沒有還手之力的奄奄一息的殺人魔王,是沒有生氣的不再絢爛的落日。
    六、布置作業(yè)。
    1.飽滿的激情朗讀課文,感受雪與火的年代的愛國情懷。
    2.課外觀看關于日本投降方面的紀錄片或電影。
    教學目標:
    1.能熟練朗讀課文,了解記者朱啟平所寫的通訊風格。
    2.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
    3.通曉日本軍國主義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強烈意識。
    教學重點:
    1.“點”與“面”結合的寫法;了解通訊的現(xiàn)場真實感。
    教學難點:
    1.將閱讀文本與民族責任感有機結合起來,將閱讀與寫作接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為了民族的生存與復興,與兇殘的日寇進行了長達8年的不屈不撓的殊死搏斗,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國際正義力量的援助下,終于讓日本繳械投降。隨著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區(qū)唯一的中國隨軍記者朱啟平的真實筆觸,我們可以重溫那個血與火的年代,為那次在東京灣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儀式激動吧!
    本文就是直接記錄日本投降的儀式的,具有現(xiàn)場的真實性特點。
    二、文體介紹。
    本文是一篇通訊,通訊主要是對新聞事實進行展開式的敘述。它與消息是構成新聞報道的兩種最常用的文體,運用通訊文體報道事實時,應“量體裁衣”,按照內容、主題的需要,靈活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手法。
    三、歷史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戰(zhàn)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向同盟國投降的簽降儀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四、把握結構。
    第一部分,總起,交代新聞來源,揭示事件的意義,初步勾描了現(xiàn)場氛圍,為全文定下基調。
    第二部分,著重寫了會場布置和人物,特別是記者們的活動狀況。
    第三部分,寫了受降儀式雙方來到會場的情景。前半部分(第1-2段)寫聯(lián)合國簽字代表團和盟軍最高統(tǒng)帥的到來,在眾多的人物中突出中國代表。后半部分(第3段)寫日本代表的出場。
    第四部分,整個通訊的高潮。第1段,寫麥克阿瑟宣讀講稿,接著寫日本代表簽字的狀況。第2段,是寫和日本作戰(zhàn)的各國代表的簽字。
    第五部分,是尾聲。寫了三個小花絮,或者說是小插曲。第1段,借“投降書臟了”嘲弄日本人。第2段,寫盟軍空軍組隊參加受降儀式。第3-5段,是由一位年輕水手的話引發(fā)的聯(lián)想和思考。
    五、內容分析。
    生:提到“9時10分”,目的是體現(xiàn)這次投降儀式意義的重大,值得記入浩瀚的史冊,因為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投降,二次大戰(zhàn)才真正結束。同時也體現(xiàn)一種氣勢,收到莊嚴肅穆的效果。
    生:提到具體的地點,目的是突出現(xiàn)場感與真實性。
    生:用了議論和抒情的手法,扼要地點出新聞事件的意義,概括地表述了這個受降儀式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3.大家回答得不錯。文章在描寫投降儀式的時候,寫了哪幾次時間?請你找出來。
    生:“天剛破曉”“7點多鐘”“8點半”“8時50分”“9時整”“9時10分”“9點18分”這些時間的描寫,突出了儀式的非同一般。
    4.本文的特點是“點”“面”結合,請你從“點”和“面”結合的角度,選擇一個場景或人物聯(lián)系全文進行分析。
    生:這篇文章采用了點面結合,步步推進,先用大背景作烘托,從“簽字場所”c“代表到來”-“儀式開始”-“投降書臟了”,再像電影、電視鏡頭組接一樣,鏡頭推前、推前,畫面由遠景-中近景-特寫鏡頭。如:“身移影動時,只見中國代表身穿深灰黃軍服……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BR>    生:突出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規(guī)律,同時也表達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由于奴役亞洲人民而被釘進歷史的恥辱柱上的欣喜之情。
    生:用的是細節(jié)和襯托的手法。襯托手法的運用表明了日本代表團外相重光葵的可憐與卑微,是罪有應得。
    7.文章里提到“倒霉的日本人,連份投降書也不是干干凈凈的”怎么理解?
    生:文章結尾的風趣語言,表達對日本投降的喜悅,對日本給中國及亞洲人民帶來的傷害的憤恨,對日本毀壞人類文明的極度痛恨。“投降書也不是干干凈凈的”既是實寫,也是他們內心骯臟的寫照。
    8.同學們,日本的投降儀式分明在上午,為什么題目是“落日”呢?有獨特的含義嗎?
    生:象征日本就如同落日一樣,風光不再了。
    生:在強大的正義面前,日本軍國主義就像沒有生氣的落日,激情全無。
    師:日本的國名含義為“日出之國”,又有“櫻花之國”、“火山地震之邦”的稱號。日本的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用“落日”有另外一層含義---日本給人類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戰(zhàn)爭的結果也使得法西斯這一人類社會的毒瘤被鏟除。日本已經是一個被打敗的癩皮狗,已經是一個沒有還手之力的奄奄一息的殺人魔王,是沒有生氣的不再絢爛的落日。
    六、布置作業(yè)。
    1.飽滿的激情朗讀課文,感受雪與火的年代的愛國情懷。
    2.課外觀看關于日本投降方面的紀錄片或電影。
    本教案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十四
    教學目標:
    1.按筆順寫字。
    2.學用字詞句:認真讀詞語和描紅;制作課程表;給句子加標點,再分角色朗讀。
    3.讀讀背背:讀背成語,讀背古詩。
    4.寫鉛筆字,認識先橫后豎的筆順規(guī)則。
    5.口語交際:說說我的家。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認清筆順”
    1.審題。
    (1)引導學生看題目要求,聽老師范讀。學生齊讀一遍。
    (2)組織討論:這道題可以怎樣去完成?
    (3)老師小結,明確要求:讀準每一個字音自學筆順表,熟記生字筆順,按筆順寫字。
    2.學生自學,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
    (1)各自輕讀,書空筆順。
    (2)同桌交流說筆順。
    3.指導。
    (1)指名認讀生字,并書空筆順,相機糾正。
    (2)質疑:哪幾個字的筆順你覺得很難記,需要多練。相機出示生字(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3)強化記憶板書下來的生字的筆順。
    (4)同桌互相抽查筆順容易錯的字。
    (5)教師小結。
    4.練習。
    (1)強調保持正確的寫字姿勢。
    (2)學生按筆順寫字一遍,教師個別輔導。
    5.反饋。
    展示寫得好的字,表揚書寫姿勢正確的學生。
    二、教學“寫好鉛筆字”
    1.審題。
    (1)練讀題目。
    (2)引導與上題比較,明確寫字要求。
    2.弄清筆順,練習描紅。
    (1)認讀生字。
    (2)提名說筆順,教師同步師范描紅。
    (3)強調描紅要求與寫字姿勢。
    (4)學生完成描紅練習,師個別輔導。
    3.點撥筆順規(guī)則,仿影體會。
    (1)師生談話,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筆順規(guī)則--先橫后豎。
    (2)學生仿影體會。
    4.指導臨寫。
    (1)出示“干”,提醒學生注意“干”的第二筆橫較長。
    (2)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干”。
    (3)學生練習寫一個“干”。
    (4)按上面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寫“羊”和“草”。
    (5)反饋。
    第二課時。
    教學“學用字詞句”。
    一、教學第一題。
    1.審題:指名讀題明確要求。
    2.學生分組練說本班的課程名稱。
    3.提名說,其他人補充。
    4.學生借助拼音認讀詞語。
    5.檢查認讀,相機正音。
    6.學生質疑生字的筆順,教師師范描紅。
    7.明確描紅要求,強調寫字姿勢,學生練習描紅。
    8.反饋。
    二、學第二題。
    1.指名讀題,明確要求。
    2.投影空白課程表,教師示范填寫縱橫序數(shù)并講解。
    3.學生在印發(fā)的空白表上完成各序數(shù)的填寫。
    4.投影班級課程表,師生討論填法。
    5.學生自選方法完成制表。
    6.利用自制課程表,相互詢問,熟悉班級開設的課程。
    7.反饋。
    三、教學第三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
    (2)說說題目有幾個要求。(加標點;分角色朗讀)。
    2.習學過的標點,討論如何試用。
    3.學生各自試加標點,練習朗讀。
    4.集體討論,相機點撥。
    (1)出示第一句話:你們明天上午有什么課。
    (2)指名讀句子,并說出所加標點。
    (3)評判對錯,再說出自己的理由,練習讀出疑問的語氣。
    (4)依照第一句話完成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完成其余三句話的加標點和朗讀練習。
    (5)教師小結。
    5.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教師巡視輔導。
    6.反饋。
    (1)指名兩位學生分角色讀。
    (2)引導學生評議:讀得怎么樣?好在哪兒?有什么不足?
    (3)教師小結。
    7.多種形式練習,分角色朗讀。
    四、整體回顧,教師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先了解了所學課程名稱,接著自己動手制作課程表,最后通過朗讀對話弄清了課程表的作用。希望你們積極發(fā)揮它的作用,真正做到要學的功課早知道,提前預習并做好學習準備。
    第三課時。
    教學“讀讀背背”。
    一、讀背成語。
    1.師談話激趣:成語是漢語的精華,一個人如果從小就誦讀它,他的語言能力就會得到鍛煉、提高,文化知識也會越來越豐富,這學期我們就開始練習“讀背成語”這種童子功。
    2.學生借助拼音試讀4條成語。
    3.提名讀,相機正音,教師范讀。
    4.學生再以多種形式練讀。
    5.借助圖片、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理解成語的意思。
    (1)映示圖片,撥放錄象,引導學生觀察、體驗。
    (2)指導學生表達感受,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成語。
    6.學生練讀練背成語。
    7.反饋。
    (1)指名背誦說說記憶方法。
    (2)多種形式背誦成語。
    8.教師小結。
    二、讀背古詩《村居》。
    1.。
    同學們,你們讀過哪些描寫春天的詩歌,能背給大家停一停嗎?
    2.映示古詩的背景圖,引導學生觀察,弄清圖意。
    3.。
    揭示古詩《村居》,明確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學生借助拼音各自練讀古詩。
    5.提名讀,相機正音,教師示范讀。
    6.學生再練讀,直到讀準音,讀通句子。
    7.借助生活經驗與圖片,引導學生弄懂詩的大概意思。
    (1)詩歌主要寫春天的什么景色?(田野風光;兒童放風箏)。
    (2)田野的風光美在哪兒?
    (3)兒童是怎樣放風箏的?
    8.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9.反饋讀背古詩效果,交流學習方法。
    教學口語交際:說說我的家。
    一、觀賞圖片揭示話題。
    1.出示掛圖,引導觀察。
    2.弄清圖意,板書話題:說說我的家。
    二、教師示范說話,明確要求。
    1.學生看圖聽老師說話。
    “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環(huán)成花園2號樓201室,家里有爸爸、媽媽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媽媽是一位售貨員。我很喜歡自己的家?!?BR>    2.思考問題,明確說話要求。
    (1)提問:聽了王小明的介紹,你知道了他家的哪些情況?
    (2)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3)學生借助拼音讀讀本次說話的具體要求。
    (4)借助板書內容,教師提示說話要求。
    三、練習。
    1.指名學生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練說。
    2.將四個問題連起來練說,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3.提名說,對照要求評議。
    4.學生分小組練說,
    教學后記:學生對練習一的學習很感興趣,學習《村居》很樂學。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十五
    總之,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他們無法想象那些紅小鬼的經歷,無法走進他們的心理,經歷他們的恐懼、饑餓。因為他們生活在幸福的現(xiàn)代社會,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有著長輩的寵愛,成天只想著怎樣玩好、吃好。只把他當作一種笑話來談。我只好推薦他們去看相關的電視節(jié)目《長征》、讀長征中的感人故事,以后在進行交流,只要看得多了,才能更好的了解那個時代的人和他們的精神。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讀后感篇十六
    在上這一課的第三課時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題目是不是還蘊含著其它深義?還沒等我想好,上課鈴響了,我匆匆上課去了。
    在上課時,我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學生一時陷入了沉思。所作的回答也僅限于課文中兒童團員們追趕大部隊的內容??磥韺W生還沒有發(fā)散思維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該怎么啟發(fā)他們呢?我也默默思考起來。
    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覺得這個題目似乎還在告訴大家,要我們也像那些紅小鬼一樣,沿著紅軍走過的路,去體驗一下那時艱難的生活……”
    話還沒說完,底下就有學生在輕聲嘀咕:“難不成也讓我們去走個二萬五千里長征?”
    顯然學生的思維正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的邊緣,他們最需要老師輕輕的一個指點。該怎樣讓他們突破這個思維的死角呢?我默讀著課題,有了主意。
    我首先表揚了那個學生,說:“如果有可能,沿著紅軍走過的路,去走一遍當年紅軍曾經走過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也未嘗不可啊。其實我們的隊歌已經告訴我們了一切?!?BR>    “隊歌?”學生們一片驚疑。已有人在下面哼起了隊歌,漸漸的聲音響了起來,整齊了起來,等兩段歌唱下來,下面的小手已成林。我不禁喜上眉梢,發(fā)現(xiàn)同樣喜形與色的還有我的學生。
    “讓我們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沿著革命先輩的光榮路程,愛祖國,愛人民,為了實現(xiàn)祖國繁榮昌盛的理想而向前進!”
    至此,學生已能完全了解題目的深意,可是我總覺得少了些什么,想起早上學生做操時,我默誦的掛在教室外墻上的名人名言來,為何不結合這個呢?我微微一笑,對學生說:“如果在你們剛才的發(fā)言中再加入掛在我們教室外面的革命偉大的先驅孫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的話,會更完美?!?BR>    學生又是一次驚訝,還有點疑惑。我請一個學生到外面把這句話大聲地讀給大家聽:“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我請學生融合他們的回答與這段話,于是很快就有人說:“讓我們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沿著革命先輩的光榮路程,愛祖國,愛人民,為了實現(xiàn)祖國繁榮昌盛的理想,一往無前,不怕困難,愈挫愈勇,再接再厲!”臺下的學生紛紛鼓掌,我也為他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