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信客余秋雨讀后感(匯總12篇)

字號:

    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可以通過舉例、引用和對比等手法,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觀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一
    很早就想寫點東西的,在囫圇吞棗看完余秋雨老師散文集之后,但因為工作變化的原因,一直沒有時間來寫,也沒有心情靜下來寫。一晃一個月過去了。其實,現(xiàn)在也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來寫,只是總感覺心里有點事,這或許就是自己的一點個性。
    定下的事情不做完心里總感覺有點不舒服,尤其是在這次閱讀了多篇美好的文章之后,總感覺應(yīng)該留下點什么,特別是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讓自己已經(jīng)很難在一段時間之內(nèi)再翻起余老師的文章,只好趁著心里還有點感覺,留下幾行貽笑大方的文字。
    余老師和季老一樣,都是高中時就耳熟能詳?shù)拇髱?,但可惜的是,我這個文科出生的人并不喜歡學習語文,唐詩宋詞興致來了還會背上幾首,而對于這些文學作品,學起來感覺真是要人命,而且最為關(guān)鍵的是學了不考,考了也考不好,所以,很少認真閱讀教材上面的文章,聽課也是是是而非。
    這次機緣巧合讀到了兩位大師的散文集之后,讓人對散文又有了一點重新的認識,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自己水平有限,無法寫出精湛的體會,只能由著自己的感覺信馬由韁。
    正如前段時間寫過一篇關(guān)于讀季老散文集有感的文章一樣,季老從自己工作生活的點滴入手,潤物無聲,讓人體會到生活的一種自然美,讓人感覺有一種返樸歸真、悠然自得的嫻靜,人生就如同一幅淡淡的山水畫;余老師的這本散文集,則從宏觀著眼,縱橫捭闔,以一個文學家獨有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將許多鮮活的歷史事件通俗易懂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人在冥冥當中感受到幾分滄桑和震撼,感受到不一樣的厚重和深沉。想到這里,又想起許多當前關(guān)于余老師的種種消息,正面的、反面的都有,但人人亦云,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現(xiàn)在感覺起來,讀完這本散文集,對于我這樣一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說,讓人對現(xiàn)實中的余老師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至少對歷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雖然這些文章只是余老師文學作品中的滄海一粟,但從讀的這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文章都讓人從中讀到不一樣的東西。
    讓人思維開闊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如同是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品味已經(jīng)塵封的歷史,就如《一個王朝的背影》、《蘇東坡突圍》、《風雨天一閣》、《抱愧山西》、《上海人》等每一篇文章一樣,都呈現(xiàn)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二
    余秋雨作為當代著名學者、散文家,站穩(wěn)了大眾輿論的中心位置。關(guān)于他的話題則紛繁蕪雜,像《行者無疆》等西方列國游記的出版,北大學者余杰《余秋雨,你為什么不懺悔》直面余秋雨的文革經(jīng)歷,頻頻在中央臺的綜藝節(jié)目中出鏡、點評以及幾起問題官司等等。余秋雨儼然成了明星,而他的散文則被稱為“文化口紅”。盡管此種種,我們也絲毫不能否定余秋雨和《文化苦旅》所帶來的社會和文化影響。“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彼纳⑽谋环Q為歷史散文或文化散文,暢銷不衰,歷久彌新。這些散文,極易與國人心中的某些東西產(chǎn)生共鳴,從而引導人們?nèi)リP(guān)注中國歷史、文化和中華文明,并試圖點燃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的文化火種,試圖對國民的生存和文化狀態(tài)有所改觀。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余秋雨的散文是他思考的終點,卻又是大眾思想前進的起點,在終點和起點之間形成接力,轉(zhuǎn)移于無形之中,影響逐漸擴大。
    有對現(xiàn)存的歷史遺跡和文化狀況的考察,感悟歷史、感悟文明。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說,“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與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北热缫驯皇杖胫袑W語文課本的《都江堰》。都江堰,它的規(guī)模從表面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注定要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脑旄G辍iL城的社會功能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shù)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梢院敛豢鋸埖卣f,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有對蒙昧、野蠻、文明進程的深層剖析和思索。道士塔,一座小小的塔,卻包含著王道士的愚昧無知、包含著斯坦因他們的野蠻搶掠,包含著敦煌莫高窟的燦爛文明。作者無盡的傷悲,都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現(xiàn)在,雖然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卻,我們應(yīng)該從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有對故鄉(xiāng)、家園的愛戀和探尋。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和固守的人們,在作者筆下都熠熠生輝,飽含著作者濃重的家園情結(jié)。而“就連故鄉(xiāng),也是祖先流浪長途中的一個留駐點?”又是作者對于故鄉(xiāng)在哲學意味上的思考。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三
    1、學生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試寫一段話,作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內(nèi)容是對他生平事跡和品質(zhì)的概述,體例不作要求,語言要力求簡練、通暢。
    提供參考示例:(多媒體顯示)。
    (三十年信客生涯,風塵苦旅,奔波于家鄉(xiāng)和上海之間,艱辛備嘗,傳遞兩地親人信物。為人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誠信無私,寬容厚道。執(zhí)教小學,為人師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鄉(xiāng)敬重,眾口傳頌,立此墓碑,永志紀念。)。
    2、嘗試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四
    我第一次讀《信客》是在初二的語文書上,當時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給我了極大的震撼,作家筆下的人物,不管是老信客還是年輕信客,不管是在外游子還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刻畫得有血有肉,充分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狀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讀完之后,深感當信客不是一件好差事,不但勞累,壞了自己的身體,而且自己的一番辛苦換來的卻是別人的冷漠,連為別人報喪也會被懷疑,回想以前的老信客,更是悲慘,被逼迫的竟然去看墳場,即使是這樣,信客還是無任何怨言的上路了。
    讀過《信客》,我感覺在當時的社會里,當信客比當人力車夫還困難,還受委屈,有時還被當作玩偶,甚至死神冤鬼,被隨意的斥責,沒人會想到他的好處,當信客終于忍受不了不干的時候,再也找不到新信客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他的全部好處——這些都是當時的社會病態(tài),歷來是壞事多于好事。
    就像課本的前言,信客,作為一種職業(yè)已經(jīng)消失了,而作為一輩子默默奉獻的一類人,卻沒有絕跡,也不會絕跡,而我們有沒有注意過他們呢,如果真的沒有這一類人在默默地奉獻,這個世界又會存在多久呢,希望我們不能忘記這些默默奉獻自己的人,同時自己也是這一類人。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五
    讀秋雨的書,如同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更加有萬象的人生世態(tài)和豐富的風土人情。
    秋雨的心是年輕的,卻又是遲暮的。有著兒童的天真,有著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歷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yīng)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是滄桑的,他對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于一盡全力保護但卻無力回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運也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zhì)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
    初次接觸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折服,他的思牽千載,行云流水的記錄,對歷史、對文化滲透著的領(lǐng)悟力,也是使余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后接觸到他的另幾本著作,如談史談鑒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嘆》,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后,總想寫點什么,卻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大為浮淺,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決心來淺談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于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鑒意義。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的內(nèi)容是濃重的。
    余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xiàn),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
    余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lǐng)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致語言,并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shù)?、富有詩意、表現(xiàn)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gòu)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簡單敘述至此,最后一余秋雨的一句話來結(jié)尾。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六
    課題:第十課信客。
    【三維目標】1、知識與能力(1)理解、積累窮困潦倒、伎倆、風塵苦旅等詞語。
    (2)了解信客職業(yè)及其品質(zhì)。
    2、過程與方法:朗讀法、引導法、討論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習誠信無私、待人寬容的可貴品質(zhì),培養(yǎng)奉獻精神。
    【教學重點】1、品味佳句,體會語言風格。2、研讀人物形象歸納人物品格,把握課文內(nèi)容。
    【教學難點】理清文章脈絡(luò)和思路,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
    1、誦讀課文,標注段序,圈出文中生字詞,借助工具書自主全面掌握字詞的音、形、義。
    2、課前完成導學案中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部分,用紅筆勾畫自己的疑點,并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作批注。
    【導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內(nèi)容。
    一【課前自主預習】-------建立自信克服畏懼獨立預習課前完成。
    (一)相關(guān)鏈接: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shù)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代表作有《文化苦旅》。
    作者的家鄉(xiāng)浙江余姚,離上海比較近,20世紀初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有不少人去上海謀生。當時郵政業(yè)務(wù)尚未普及到鄉(xiāng)村,城鄉(xiāng)之間通訊需要專人承擔,于是“信客”這種特殊的`職業(yè)也就應(yīng)運而生。作者從小就聽人家講家鄉(xiāng)新科的故事長大,對信客的酸甜苦辣記憶猶新,于是就寫了此文。課文寫了兩代信客的命運,著重刻畫了一個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
    (二)認真朗讀課文,借助資料和工具,完成下面的習題。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七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在他的代表性作品集《文化苦旅》中屬于第一開篇,這篇散文自發(fā)表后的十余年內(nèi),反響很大,存在各種不同的爭議,有肯定,有否定,有贊揚,有批評,不一而足。有人認為這篇散文存在虛構(gòu)、戲劇化成分,因而不好;有人認為這篇散文對王道士的“罪行”戲劇化不公,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爭論的,但基本的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篇散文寫出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悲劇,不僅僅是王道士個人而已,而且寫出了一個國家的政府和各級官吏在沉淪、庸俗的境地中,更加加劇了文化的浩劫和災(zāi)難;同時也映照出外國文化學者對文明的追索和渴求,兩種不同的文明對文化的關(guān)注及重視、保存及研究的對比(所幸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在新時期,默默繼承和傳遞敦煌學的當代學人們,終于通過自身的努力,挽回了“敦煌學也在中國”的尊嚴)。這篇散文不僅寫出了余秋雨內(nèi)心個人的文化憂患意識,也寫出了一個民族前后兩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傳承意識,亦一定程度涉及了東西方文明的對比(不管當時是有意還是無意!)。這篇文字不僅體現(xiàn)了余秋雨一開筆入手即抓住了文化傳承的重要命題,也側(cè)面抓住了文明的對比,而且以其后面完成的文化傳承和文明思考一對照,反使這篇文字的重要性昭然可見[1]*;它不僅寫出了前后兩個不同時代的文化比照,也寫出了當代學人對中華文化、文明強烈的文化憂患意識。這些我都不提了,我只著重提余秋雨在其中引用到的一首詩作;因為這首詩為他的這篇散文增添了不同尋常的份量,震撼過許多讀者的心靈,而且這首詩作的內(nèi)涵,也為他這篇散文增色不少,提供了一定的意蘊;甚至說不定,也為他當時寫作此文提供了若干靈感。起碼這首詩作的引用,為他恰到好處地表達他的情感提供了恰到好處的方式和手段。
    應(yīng)該確切地說,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引用了兩個青年詩人的作品?!渲械谝粋€,在第一節(jié)結(jié)尾,余秋雨寫道:“一位年輕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币蜻@位詩人不詳,無從查究,不提。我只側(cè)重說第二個,也就是我九年來一直懸念和經(jīng)過漫長的搜尋之后才終于得知的該詩的作者及其全文,也就是余秋雨在文中第三節(jié)具體引用到一部分的那一首詩。
    為了表達更加清晰,我得具體引述。余秋雨在文中第三節(jié)寫到斯坦因車隊要運走敦煌的經(jīng)卷時寫道:
    “他們都是富有實干精神的學者,在學術(shù)上,我可以佩服他們。但是,他們的論述中遺忘了一些極基本的前提。出來辯駁為時已晚,我心頭只是浮現(xiàn)出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幾行詩句,那是他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
    決勝負于城下”
    這首詩在余秋雨的這篇散文中很顯眼,給人的印象也很深刻,它的引用寓意強硬的阻攔,即武的阻攔,為文章平添了一股英雄氣概,極大地感染了讀者。但是,余秋雨文中或文末沒有任何說明和注釋,絕大多數(shù)讀者根本不知道這詩是誰寫的,是哪一個“當代中國青年”寫的?許多讀者對這首詩產(chǎn)生了印象,甚至是深刻的印象,可是卻不知道原詩的作者是誰,題目又叫作什么。除了文中所引的詩句之外,我們對其它的情況一概不知。沒有任何蹤跡可尋,想要查知卻又無從入手,情況顯得撲朔迷離。
    我個人就是經(jīng)歷了九年之多的尋找——從1993年冬,到秋,才最終找到了原詩的`全文和作者的。這一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但是,這一疑問的解決,卻用了九年時間!
    先具體端出原詩吧:這首詩的原名叫做《我希望你以軍人的身份再生——致額爾金勛爵》,作者是中國當代青年詩人曉樺(他當時是軍旅詩人),全詩內(nèi)容如下:
    我希望你以軍人的身份再生。
    ——致額爾金勛爵。
    曉樺。
    我佩服你。
    ——額爾金勛爵。
    你敢于發(fā)布這樣的命令。
    把古老東方的京都。
    投進熊熊大火。
    在每片焦土里埋下你的名字。
    和野草歲歲生長。
    我不佩服你。
    ——額爾金勛爵。
    你根本沒有敵手。
    沒有敵手卻建立功勛的英雄。
    比拼殺中倒下的戰(zhàn)敗者還恥辱。
    焚燒一座沒有抵抗的園林。
    踐踏一片不會說話的土地。
    那是小孩子的手都能勝任的。
    何用軍人的膂力。
    但你畢竟以你的壯舉。
    給你的后裔們留下。
    足以在餐桌上大嚼永遠的威名。
    給你民族發(fā)黃的編年史。
    嵌上火光閃閃的驕傲的一頁。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
    決勝負于城下。
    我更希望。
    你以軍人的身份再生。
    當然我決不會用原子武器。
    對你那單發(fā)的火槍。
    像你用重炮摧毀冷兵器。
    我希望你是。
    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人。
    你會滿意的。
    你的對手不再是猛勇而愚蠢的僧格林沁。
    在此。
    我謹向世界提醒一句。
    從我們這一代起。
    中國將不再給任何國度的軍人。
    提供創(chuàng)造榮譽建立功勛的機會。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八
    這幾天在網(wǎng)上讀余秋雨老師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頗多。讀了很多篇文章,感受最深的是他那篇體現(xiàn)“誠信”的《信客》,我們上次學生做作文也是寫了反映“誠信”的話題作文,所以想把自己的一點粗淺的看法談一下。
    《信客》寫的是早年在鄉(xiāng)間的事,那時候通信手段很落后,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yè)的人——信客。沒有信客,好多鄉(xiāng)人就不不能聯(lián)系上出遠門的親人了。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xiāng)村和城市的紐帶。文章說的是這里的一個老信客,曾有一次為客戶送給女兒的紅綢,而他也要為一遠親送一分禮,就裁下了客戶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個人給家里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后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xiāng)立即傳開他的丑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毀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譽,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凄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就是不講"誠信"的結(jié)果,哪怕只有僅僅的一次;這就是我要說的,在這個世界,你要想頂天立地的站在這個世界上,請記住一句話——萬事"誠"為先!
    西方有句話:“他騙了所有的人,最后發(fā)現(xiàn)他被所有的人騙了?!毙抛u,是對權(quán)益的維護和尊重。承諾,就自己來說是一種責任,就對方來說是一種希望。失信和失諾,不管對象是誰,都是一種失責。然而,正是這種誠信,才顯示出一個人思想品德的高下。古人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睘楹坞y追?因為言出諾隨,方顯君子本色?!把员匦校斜毓?,特別是存在激烈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承諾更是事業(yè)生存發(fā)展的基石。只有一諾千金,才可贏得至高無上的信譽。
    鄭周永說過,信用是財產(chǎn),有信用就有一切。麥可格雷爾也說過,一切商業(yè)交易中,信用第一。請看美國的凱特皮勒公司是怎么做的,這個公司是生產(chǎn)推土機和鏟土機的世界性跨國公司,它的廣告中說:“凡是買了我們產(chǎn)品的人,不管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需要更換配件,我們保證48小時內(nèi)送到你們手中。如果送不到,我們的產(chǎn)品就白送給你們?!彼麄冋f一不二。有時候為了把一個價值50美元的零件送到邊遠山區(qū),不惜用一架直升飛機,費用高達20xx美元。有時無法按時在48小時內(nèi)把零件送到用戶手中,就真的按廣告所說,把產(chǎn)品白白送給用戶。由于經(jīng)營信譽高,這家公司歷經(jīng)幾十年風風雨雨仍然興旺。這就是講究信譽給凱特皮勒公司帶來的效益。正是有了信譽,才有了凱特皮勒公司的發(fā)展,才有了凱特皮勒公司興旺。這就是說,承諾就是信譽,承諾的實現(xiàn)與否直接關(guān)系到企業(yè)的生存。有一家國內(nèi)的銀行的員工們也很好的做到了講誠信,維護了“青年文明號”的榮譽稱號,做到了名不虛傳。當記者拿出1100元錢,卻故意在存款憑條上填寫了1000元,遞進2號窗口,服務(wù)員熱情的接待了他們,并將多出的100元退了回來。這是發(fā)生在國家級“青年文明號”工商銀行吉林市湘潭儲蓄所的一件事。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普普通通的銀行普普通通的職工,默默無聞兢兢業(yè)業(yè)的堅持,才換來了他們這樣的光榮稱號。這種品德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告訴我們:信譽要靠實際行動積累。
    但也有一些單位口號喊得震天響,在真有事發(fā)生后卻一再推諉,在群眾中造成很壞的影響。一消費者到一家門面堂皇,公開向消費者承諾“包修3年”的電器商店,花820元買了一臺全自動洗衣機,使用僅10天,就發(fā)現(xiàn)定時器失靈了。當該消費者帶著發(fā)票把洗衣機運回商店要求換一臺新的時,就惹得營業(yè)員滿臉的不高興。她說,換新的不可能,只能給你修理一下,今天沒修理人員,你先運回去,明天派人來維修。不得已,筆者只好運回去等人上門修。殊不知,修了壞,壞了修,折騰了好幾個回合仍無效果。真是讓人有苦說不出。這樣的服務(wù),這樣的承諾,又怎么能讓人信服?這件事告訴我們:承諾不是只說不做。就像池田大佐說的:“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的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時的言行而失掉?!边@也是我們今后生活中要吸取的教訓吧!
    說到這里,不禁又想起了《禮記》上的一句話:“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這句話戰(zhàn)國時期的尾生做到了。尾生曾與一女子約會于橋下,女子未來,河水卻開始上漲。于是他便面臨著兩難的選擇:要么固守著誠信被淹死;要么丟掉誠信保全生命。尾生最終選擇了誠信,抱柱而死,成就了千古美名。讀來雖覺慘重,但在追尋誠信的道路上沒有什么捷徑可走的。正像《信客》里的那位老信客,一生的信譽毀在了那條窄窄的絲綢帶上,大半輩子的風塵苦旅,整整一條路都認識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著他的腳步聲。而他只能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著眼,迷迷亂亂地回想著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只,一個個面影。世人,牢牢的記住那句話吧:萬事誠為先。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九
    社會有某種需要,就有某種職業(yè)。作者故鄉(xiāng)浙江余姚,離上海比較近,20世紀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謀生,當時郵政業(yè)務(wù)尚未普及到鄉(xiāng)村,城鄉(xiāng)之間通訊需要專人擔當,于是有了信客這種特殊職業(yè)?!斑@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譽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輕人,年輕人最終不好回絕,當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終年跋涉,非常勞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發(fā)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帶出的信、物。還有額外工作,要經(jīng)常代讀、代寫書信。有時還要充當代理人,某個謀生者死了,得盡同鄉(xiāng)情誼,匆匆趕去,代表家屬料理后事,收拾遺物?;氐洁l(xiāng)間,又要通報噩耗,幫著安慰張羅,交送遺物,匯報處置后事的情況?!靶趴汀碧糁桓鄙赖湼5闹負瑏砘乇济?。四鄉(xiāng)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貧窮。老信客干了一輩子,家里破爛灰暗,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沿途投宿,揀便宜的小旅館住,吃飯盡找那種“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的小店。終年奔波,胃病和風濕病成了職業(yè)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懷疑、欺凌、憎恨。老信客僅僅裁下窄窄的一條紅綢,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譽,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報噩耗,有的農(nóng)婦竟把他當作死神冤鬼,大聲呵斥。送交遺物,還被人懷疑貪占。那個發(fā)了財拈花惹草的同鄉(xiāng)竟誣稱信客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這條路布滿兇險,叫人撐持不了。
    但是,社會總體總是有良心的,奉獻者終究會贏得敬愛和懷念。信客終于不再堅持下去了,人們想起他的好處,常送去關(guān)懷和溫暖,就是那位發(fā)財?shù)耐l(xiāng)后來也向他道歉,并請他接受代辦本鄉(xiāng)郵政的事務(wù)。人們推舉信客當老師,信客工作出色,還當了小學校長。他死時,人們紛紛趕來吊唁。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十
    “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笔羌~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對于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極高評價,在我讀來,心中亦有這樣的感覺。
    第一篇講的是“中華文脈為何長壽?”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禁想“文脈”是什么,“長壽”又是怎么回事?一開始他冒著生命危險走訪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與中國文化對比著,后來,他成了中華文化的闡釋者、批評者,我想這是對一種文化怎樣的高深理解,才可以理智的對文化進行正確的批判。中華文化帶著一種跨越了幾千年的韌勁,經(jīng)歷了多少次“死亡”、“瀕死”依然重生!僅僅是這個事實,就讓這個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憂郁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自我確認。
    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是經(jīng)歷于千載歲月滌蕩,才獲得了今天不計其數(shù)的文化瑰寶。
    《佐臨遺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讓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蕭伯納先生本以為黃佐臨先生會讓自己介紹一個能在英國長期居住的工作,可黃佐臨先生卻提出要回國,蕭伯納先生吃驚的'說:“哪兒已經(jīng)是戰(zhàn)場,仗會越打越大,你不是將軍,也不是士兵,回去干什么?”但他只是說:“我們中國人遇到這樣的事情,多數(shù)會回去,我不是將軍,但也算是士兵?!倍嗝春唵蔚膸讉€字,卻表達了黃佐臨深厚的愛國情懷,也贏得了蕭伯納最好的贊揚:“起來,中國!東方世界的未來是你們的?!?BR>    總之余秋雨散文作品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比,余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的內(nèi)容是濃重的,但余秋雨老師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xiàn),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名初中生,對余秋雨老師的作品還停止于淺薄的理解,還不能真正滲透作品的文人憂患意識和那種雅致高貴的憂傷,神馳古今的浪漫,充滿終極關(guān)懷的文化品位。這些品質(zhì)不僅對我們學生寫作有很強的借鑒性,也必將成為自己寫作風格最有價值的參考。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十一
    寂靜的夜里,萬物都睡去了,告別了白日的喧鬧與繁華,心歸于平靜,手里是一本余秋雨文集,讀著《陽關(guān)雪》,我被深深打動。
    我不曾到過陽關(guān),只是在十五歲那年,離家出走,攜著少年的憂傷和孤獨,奔赴敦煌,在漫天飛舞的風沙里,感受了幾許流浪的疲憊與悲涼,我不曾體會他背后深遠的歷史文化底蘊?!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毙r候,從課本上讀這首詩只覺得“陽關(guān)”很遠,腦海里出現(xiàn)的是肆虐的風沙,和將要遠去的朋友,牽著馬離去的孤獨的背影,離別的不忍,只好勸朋友再喝一杯酒,陽關(guān)迢迢再無故人。
    今夜,讀余秋雨先生的《陽關(guān)雪》,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孤獨的“行者”在漫天飛雪的茫茫大漠里艱難行進奔赴陽關(guān),在他身上背負的是一個中華兒女厚重的歷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層疊的樹影,樹下流水不斷,不遠的山峰上呈現(xiàn)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陽關(guān)了!
    自古屯扎兵馬之處,必是具備此條件的,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走進,視野里坍塌的'烽火臺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后的寒風里佝僂著身子,悲壯地見證著當年歷史古戰(zhàn)場的慘烈。余秋雨先生所觀看的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神圣的廢墟,蘊藏著千年的歷史文化。
    曾經(jīng)壯美,曾經(jīng)輝煌,卻被淹沒在了歷史長河的大雪之中。撥開濃重的歷史面紗,清掃沉壓在這歷史文化廢墟身上厚厚的積雪,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久遠的,悲壯的故事告訴世人,告訴我們的子孫后代,歷史的一頁不應(yīng)被掩埋,我們有責任讓那歷史的廢墟上重新開出艷麗花朵,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神,決不能被“大雪”掩埋,陽關(guān)迢迢,征途漫漫,我們需早日動身!
    信客余秋雨讀后感篇十二
    從古至今,國內(nèi)國外,先哲們用各種文字和言論告訴我們:“讀書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所深信的。然而“書”是個極大的概念,凡是印有字并且被裝訂成一個本子的,大概都可以被稱之為書。
    我一直覺得自己讀書很淺。小時候只看故事書,尤其是童話書,唯一一本《唐詩三百首》算得上有涵養(yǎng),但那是我兩三歲的時候老媽教的,不能算是我自己看的;后來不知原因地特別喜歡作文書。按理說,初中寫作文,比小學困難,似乎也更重要,但初中三年也才賣了兩本作文書,小學六年買的一定遠超過四本,而且每一本都看完了,有的甚至可以看兩遍。大概三四年級的時候,除了作文書,還特別喜歡看校園小說,最崇拜的人是楊紅櫻,她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最為出名,書一本一本出,我們一本一本看。那是在圖書館借書,這樣的書快則一星期,慢則兩星期一定可以看完。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小學的我眼中的書也就是這樣了。當然也會接觸重量級的“四大名著”和各國著名小說,但那些都是做奧語的時候遇到的,我了解到的也只是題做多了就記住幾個主人公,僅此而已。當然我也嘗試去看,然而結(jié)果是——《紅樓夢》和《三國演義》的書簽永遠夾在第一回的后面;《愛的教育》和《童年》接觸了一點,但在第二次(因為初中有要求,后面會提到)接觸之前,我完完全全想不起它們講了些什么。不再舉例,總之就是這么個情況。當然,如果每個人都跟我一樣,那也沒什么好講了。但那時我們班就有這樣的能人,對“四大名著”極其精通,外國的小說也頗有了解。我自愧不如哪!
    也許,在多數(shù)人看來,初中階段會接觸比較多的名著。原因之一,長大了,心智自然成熟了,不會再喜歡看小學生打打鬧鬧的故事了;原因之二,每本語文書后面都附有兩到三篇名著導讀,而且中考的時候占一部分,所以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買并要求他們認真看。這樣一來,同學們或多或少看了一些。至于我,很不好意思地說,那些書沒看過幾本,看過的像《簡愛》、《海底兩萬里》之類的,都是看了一半直接翻結(jié)局。從那時起我就認定自己不喜歡外國小說。也不是別的,就是不喜歡被翻譯的中文,尤其是人名地名。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除了記住個保爾柯察金,其余的,一概不知。即使是中國的,比如老舍的書,也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不喜歡。
    在初中的我的世界里,書,除了名著就是名著。暫不提半本半本地看過一些,也就只有看看雜志的份了。加之初中的寫作要求與小學相比完全提高了一個檔次,因此初二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研究那兩本作文書。相關(guān)地,會讀一些短小而精致的文章。初三時間又緊,沒什么空,這樣一來,初中三年,我也沒什么特別的收獲了。
    我說我書讀得淺,就是這么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