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八篇)

字號: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篇一
    一、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初步了解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媒體展示以及學生的動手實驗,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和敢于猜想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讓學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物理的方法。
    難點:注重學生實驗的可操作性、可觀賞性,達到預期效果。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試管、水、燒杯、水槽、慣性演示器、酒精燈、燒瓶、錄音機、小人、揚聲器、放大鏡、紙板、鐵架臺、集氣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物理,讓我們一起來看──(多媒體展示引言部分。)
    師補充:物理學是個知識的海洋,它需要我們?nèi)ヌ剿?,讓我們揚起理想的風帆,乘上《探索物理》這葉小舟,開始我們既充滿樂趣又不乏艱辛的科學之旅吧!
    看完這一段,同學們一定有許多的想法,對于物理這門學科,同學們一定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首先我們來聽聽同學們的意見。
    同學們討論發(fā)言。
    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問題也提的非常好,在以下的旅途中,我們將一起找到答案。(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
    二、讓我們一起進入科學之旅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實驗一:紙人跳舞
    打開錄音機,紙人隨著音樂起舞,關(guān)上錄音機,小人停止跳舞。
    學生提出問題
    師:通過下一節(jié)課的探究活動,同學們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實驗二:教師演示
    (1)燒瓶在火焰上加熱一段時間會看到,水沸騰。
    (2)燒瓶從火焰上移開,水停止沸騰。
    (3)迅速塞上瓶塞,把燒瓶倒置并向瓶底澆冷水,停止沸騰的水會再次沸騰。
    學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非常好,說明大家不僅對實驗進行了仔細的觀察,而且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本著這樣的態(tài)度,同學們一定能夠?qū)W會、學好物理這門課。大家提出的問題,在以后的學習中將會通過你們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幾個有趣的實驗:
    a、漏斗吹乒乓球;b、放大鏡看物體;c、紙板托水;d、小試管爬山;e、吹紙。
    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測結(jié)果,實驗結(jié)束后,看結(jié)果和同學們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學們不僅要善于思考,還要勤于動手。
    多媒體補充實驗(紙盒燒水、多彩的太陽光、會變大的魚、連電路)
    師:以上這些實驗有趣嗎?物理就是研究這些力、熱、聲、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現(xiàn)象的,這些現(xiàn)象不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三、物理不僅有趣,也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們一起來進入科學之旅第二站──物理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
    生:正是有了電的發(fā)明,才使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光明,才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豐富……
    生:正是有了聲、光的發(fā)現(xiàn),才使我們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斕,五彩繽紛……
    生:有了物理知識的大量應用,才能使生產(chǎn)飛快發(fā)展,生活質(zhì)量迅速提高……
    師: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廣闊,同學們一定都想學好物理,怎樣學習物理呢?讓我們一起進入科學之旅第三站。(多媒體展示學習方法)
    (一)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師:我想問大家?guī)讉€問題,看看我們的同學是不是個有心人。
    問題:1.十字路口的紅綠燈是豎排的還是橫排的?哪一種顏色的燈在上面(左邊),哪一種顏色的燈在下面(右面)?
    2、山地自行車后軸有很多的齒輪,上坡時要想省力應該用大齒輪還是用小齒輪?
    3、冰棍從冰箱里拿出來時你觀察到什么?(冒白氣)冰棍冒出的白氣是向上還是向下?
    師:生活中有很多現(xiàn)象不是我們沒看見,而是多數(shù)人都是“視而不見”,沒有有意識地去觀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觀察,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得到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篇二
    一、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知道速度的單位,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有能用“運動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速度的物理意義;用速度公式v=s/t及其變形式進行簡單計算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義
    多媒體課件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篇三
    重點:
    領(lǐng)略物理的神奇,產(chǎn)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難點:
    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神奇的簡單解釋。
    釋疑知識點:
    例題:
    你對神秘太空有哪些了解?你對大自然有哪些驚嘆?生活中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神奇?請舉出幾例,大家一起交流。
    [解析]:
    神奇在我們?nèi)粘I钪须S處可見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大爆炸產(chǎn)生的,太陽發(fā)光是核反應,蘋果落地是
    由于地球引力產(chǎn)生的,筷子在水中彎了是由于折射原因等等。
    例題1:
    平日你是怎樣喝飲料的?你細心觀察過嗎?如果一個瓶子裝滿飲料,蓋子蓋上,在蓋子上開一小孔,剛好能插進吸管。這時再用吸管吸飲料,能吸上飲料嗎?試試看,如果吸不上來,怎樣做才能將飲料吸上來?
    [解析]:
    本題應從大氣壓方面進行考慮。
    答案:之所以能吸飲料是由于大氣壓的原因。如果封閉很緊,飲料瓶內(nèi)氣壓減小,就吸不上飲料了??蛇x擇擴大插吸管的口,或再開一小孔,問題就可解決。
    例題2:
    圓珠筆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過圓珠筆油是如何從筆管流到筆尖的?如果你將筆朝上使用,使用一會筆還會出油嗎?
    [解析]:
    圓珠筆是靠重力供給油墨。
    答案:圓珠筆是靠重力供給油墨的。寫字時小圓珠和紙面接觸,受到手沿筆桿向下的力。小圓珠就和筆尖間有一空隙,此時油墨就由重力作用流了出來,如果朝上使用寫一會就寫不出字了。
    a類
    1.你發(fā)現(xiàn)過身邊的神奇嗎?與同學們一起研究一下。
    略
    2.收集世界十大自然奇觀的相關(guān)資料。
    b類
    觀察、實驗:自制一個浮沉子。
    準備的器材:礦泉水瓶、帶膠皮塞的口服液小瓶(塞子上有小孔)
    (1)將空的礦泉水瓶裝上適量水,再將裝上適量水的蓋上帶小孔的膠皮塞的口服液小瓶迅速倒置放進礦 泉水瓶中。試試看,你的小瓶能浮在水面上嗎?
    (2)蓋上礦泉水瓶蓋,并扭緊,你的沉浮子就制成了。扭一扭礦泉水瓶,小瓶能上浮和下沉嗎?
    觀察:小瓶什么時候下沉?
    小瓶什么時候上???
    c組
    開學伊始班級進行大清掃,小明和小麗一起擦玻璃。小麗指著玻璃的下面說:“這兒還沒有檫干凈?!奔毿牡男∶黝D時發(fā)現(xiàn):為什么她能看清,而我卻看不清楚呢?哈氣是怎么回事呢?圍繞哈氣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篇四
    1.1 知識與技能:
    能根據(jù)日常經(jīng)驗估測長度,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能根據(jù)常見的周期現(xiàn)象估測時間,能使用秒表、手表測量時間。
    知道測量有誤差。了解誤差和錯誤的區(qū)別。
    了解計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及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
    1.2過程與方法 :
    通過具體的測量活動對常見物體的尺度和時間段有大致的了解,對長度和時間單位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通過實際測量活動使學生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使用計時工具測量時間。
    1.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結(jié)合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和習慣,養(yǎng)成認真細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通過根據(jù)日常經(jīng)驗估測長度和時間,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
    2.1 教學重點
    長度的單位、長度的測量。
    2.2 教學難點
    測量長度單位概念的具體化和測量中的讀數(shù)。
    多媒體設備
    6.1 引入新課
    【師】看下圖,同學們覺得中心的兩個圓面積一樣大嗎?
    【生】不一樣大。
    【師】憑感覺看,是不一樣大,那么大家拿出手頭的尺子或者選擇一根繩子作為參照物,來測量測量兩個圓的大小。
    【生】兩個圓原來是一樣大的。
    6.2 新知介紹
    一、長度的單位
    【師】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長度的單位——米,也學習了米的相關(guān)進率。
    下面我們來總結(jié):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為m,常用長度單位還有千米(符號為km)、分米(符號為dm)、厘米(符號為cm)、毫米(符號為mm)、微米(符號為μm)、納米(符號為nm)。它們同米的換算關(guān)系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師】下面是小亮同學做的長度單位換算的幾個算式,請指出他在換算過程中的錯誤,并寫出正確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師】對,進行單位換算時,正確的格式是數(shù)字不變,把相應的單位作等量代換。
    二、長度的測量
    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
    【師】從這幅圖里可以看到,我們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線在左端(離最左端邊緣有一小段距離),沒有磨損,它的量程為0~200px,也就是說它最多能測200px的長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師】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師:首先請同學們測量一下物理課本的長度和寬度,在測量過程中總結(jié)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在哪里,是否磨損),量程(測量范圍)和分度值(兩條相鄰的最小刻度線間的距離,它決定著刻度尺的準確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
    讀數(shù)時,視線與尺面垂直。
    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記錄時,結(jié)果應包括讀數(shù)和單位兩部分。
    對于較厚的刻度尺,應使刻度線貼近被測物體(如圖丙所示)。零刻度線磨損時,要從其他清晰整數(shù)刻度線作為起始刻度測起,測量結(jié)果應該等于讀出的刻度值減去作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圖所示)。
    讀數(shù):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如下圖所示);除讀出分度值以上的準確值外,還要估讀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數(shù)值(估讀值)。圖中鉛筆長度為69.5mm,其中69mm是準確值,0.5mm是估讀值。
    4、記,指記錄。記錄測量結(jié)果應包括數(shù)值和單位。
    【師】下圖中木塊長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測量誤差
    【師】在剛才的測量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家的測量結(jié)果有稍微的差別,但是我們的測量方法卻都是正確的。之所以有差別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最后需要進行估讀,估讀就難免有大有小。這就形成了誤差。
    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師】我們不能消滅誤差,但應盡量減少誤差。
    減少誤差的方法: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誤差不是錯誤。測量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讀數(shù)時粗心造成的,是不該發(fā)生的,是能夠避免的。
    【例題】如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一木塊的長度,測量的結(jié)果是( )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之前,要明確其分度值;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圖知:刻度尺上25px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木塊左側(cè)與50px對齊,右側(cè)與96.25px對齊,所以木塊的長度為l=96.25px-50px=46.25px。
    故選a
    【例題】某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對同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4次測量,結(jié)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較大的讀數(shù)是錯誤的,去錯誤讀數(shù),取其余3個正確測量值的平均值值即為測量結(jié)果;
    在測量長度時,通常采用取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故只要計算出四次測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結(jié)果的確定時,還要注意小數(shù)位數(shù)的保留規(guī)則與測量值相同;
    從題中提供數(shù)據(jù)可知,323.75px與其它數(shù)據(jù)相差較大,所以323.75px是錯誤的,應該去掉;
    為減小長度測量的誤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故物體的長度最終應記錄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選a
    三、時間的測量
    【師】許多同學手上都有帶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來看時間的,所以是時間的測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還有哪些是用來測量時間呢?沒有手表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怎樣的方法判斷時間呢?(不要告訴我說可以看手機時間。)
    【師】
    下面我們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
    16世紀后,歐洲出現(xiàn)了有重錘的擺鐘,近代機械式鐘表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F(xiàn)代利用石英晶體制成了穩(wěn)定、輕巧、方便的電子鐘表,它們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準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臺使用的原子鐘,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師】古代人和現(xiàn)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計時。
    日晷:在太陽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圓盤上的桿在圓盤上形成影,隨太陽升降運
    動,不同時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對應位置標上對應的時刻,就可以用來計時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數(shù)量的沙子,根據(jù)漏下的沙量計時。)
    【師】對,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時候在野外我們也可以根據(jù)太陽的位置確定大概的時間,接下來我們具體來學習時間。
    時間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為s。除了“秒”之外,常用單位還有小時(符號h)、分鐘(符號min)。它們之間的換算關(guān)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計時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石英鐘、電子手表;運動場和實驗室常用的機械停表、電子停表。
    【實驗】機械停表的使用
    (1)練習停表的使用:如何開啟、停止、歸零;如何讀數(shù)。
    (2)用停表測量脈搏跳動10次所用時間以及1min內(nèi)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
    【歸納總結(jié)】秒表的外形如上圖所示,a為歸零按鈕,b為計時秒針控制按鈕。使用時,你應該先進行調(diào)節(jié),就是按下歸零按鈕,使秒針指在“0”處。再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開始計時。計時結(jié)束時,要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這時秒針會停在最后計時處,就可以讀出時間值。
    【師】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為杠桿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一根硬棒成為杠桿的要有如下兩個條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繞著某固定點轉(zhuǎn)動
    【師】時間的測量也會有誤差,如果減小誤差,如長度測量類似: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篇五
    一、單元復習目的
    (1)、知識目標
    1、知道光在均勻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
    2、利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物理現(xiàn)象。
    3、識記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進行作圖。
    5、掌握平面鏡成像及其應用。
    6、掌握光的折射現(xiàn)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標
    1、 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進行自主學習,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團體間的合作、交流意識。
    二、教學重點:
    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光現(xiàn)象。
    三、復習內(nèi)容
    本章講述光現(xiàn)象。重點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本章內(nèi)容包括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鏡成像、凹鏡和凸鏡的作用及這些知識的應用。
    四、知識梳理
    五、教學課時:四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復習的重點和難點
    通過光的直線傳播的學習,應了解光在均勻介質(zhì)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還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礎練習
    做下面一組填空題:
    1、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太陽、月亮、燭焰、眼睛和鉆石等物體中屬于光源的是太陽、燭焰。
    2、光在均勻介質(zhì)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在我國古代墨經(jīng)中記載著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并明確提出了光的直線傳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質(zhì)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復習過程
    (1)、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定義: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分類:自然光源,如 太陽、螢火蟲;人造光源,如 篝火、蠟燭、油燈、電燈。月亮 本身不會發(fā)光,它不是光源。
    2、規(guī)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zhì)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3、應用:
    ① 激光準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后面形成黑色區(qū)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當?shù)厍?在中間時可形成月食。
    如圖: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環(huán)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實驗早在《墨經(jīng)》中就有記載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 關(guān)。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速度約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為真空中速度的2/3 。
    例題1如圖1所示的四種現(xiàn)象中,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是( )
    例題2下列現(xiàn)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線傳播解釋的是( )
    a.樹在水中的倒影 b.立竿見影 c.冰透鏡向日取火 d.魚翔淺底
    例題3如圖所示,在開鑿大山隧道時,工程師們常常用激光束引導掘進機,使掘進機沿直線前進,保證隧道方向不出偏差。這主要利用了( )
    a、光的直線傳播 b.光的曲線傳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例題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____。若光源是圓形的,小孔是方形的,則成的像是_____形的。
    四、堂上練習
    (一)。填空題
    1、光在均勻介質(zhì)中沿 傳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千米/秒。
    2、太陽與地球相距1.5×108千米/秒,則太陽光傳到地球需 秒。
    (二)。選擇題
    3、關(guān)于光的直線傳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光只有在空氣中才沿直線傳播 (b)光在任何情況下都沿直線傳播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線傳播(d)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
    五、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復習的重點和難點
    通過光的反射的學習,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特點,會畫光反射的光路圖。
    二、基礎練習
    1、光的反射定律的內(nèi)容: 、 、 。
    2、入射光線與鏡面成30°角,則反射角是60°。若將鏡面轉(zhuǎn)動,使入射角成40°,此時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夾角是80°。
    3、平行光射到物體表面,能發(fā)生反射現(xiàn)象。由于物體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們通常把反射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是由于物體表面對光線發(fā)生了漫反射的緣故。
    三、復習過程
    光的反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zhì)射向另一種介質(zhì)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zhì)的現(xiàn)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于法線的兩側(c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類:
    ⑴ 鏡面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條件:反射面 平滑。
    應用:迎著太陽看平靜的水面,特別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為發(fā)生了鏡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著不同的方向 ,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應用: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是由于光射到物體上發(fā)生漫反射的緣故。
    學習光的反射定律時,要注意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因果關(guān)系?;卮饐栴}時,不要說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決定,所以應該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圖中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r=∠i。還要注意到在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任何一條光線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發(fā)生漫反射時,每一條光線還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例題1下列敘述中的“影”,屬于光的反射現(xiàn)象的是( c )
    a.立竿見“影” b.畢業(yè)合“影”
    c.湖光倒“影” d.形“影”不離
    例題 2一束光線射在平面鏡上,與鏡面的夾角為30°,則反射光線跟入射光線的夾角為
    a.60° b.90° c.120° d.150°
    例題 3(1)根據(jù)光的反射規(guī)律,畫出圖12中光線ao經(jīng)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并在圖中標出反射角大小;
    例4如圖所示,平面鏡前有一發(fā)光點s,從s發(fā)出的光線經(jīng)平面鏡反射后經(jīng)過a點,請作出光路圖。
    四、堂上練習
    (一)填空題
    1、當入射光線跟鏡面的夾角是30°時,反射角的大小是 ,要想使反射光線跟入射光線的夾角成80°,入射角的大小應是 。
    2、能夠從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是因為光在物體表面發(fā)生的緣故。這時,每一條反射光線都 反射定律。
    (二)。選擇題
    3、反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為60°,則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為( )
    (a)30° (b)60° (c) 90° (d)120°
    4、如圖5-8,入射光ao與鏡面成30°夾角,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反射角是60° (b)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之間夾角為120°
    (c)入射光線ao與法線間夾角是60° (d)反射角是30°
    (三)。作圖題
    1、在圖1中,已知入射線oa畫出經(jīng)過兩個平面鏡反射的光線,并在圖中標明每次反射的反射角。
    2、在圖2中,已知入射光線與其中一塊鏡面夾角是30°,兩塊平面鏡夾角是60°,畫出這條光線在兩鏡間的反射光線。
    一、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一、復習的重點和難點
    通過光的反射的學習,要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會畫平面鏡成像的光路圖。
    反射定律是光學中的重要規(guī)律,是理解平面鏡、球面鏡作用的基礎,是本章的重點。對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識要有全面的理解。
    二、基礎練習
    1、平行光射到物體表面,能發(fā)生反射現(xiàn)象。由于物體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們通常把反射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是由于物體表面對光線發(fā)生了漫反射的緣故。
    2、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是正立的;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3、球面鏡分凹鏡和凸鏡兩種,凹鏡能使平行光線會聚在焦點,使焦點發(fā)出的光平行射出。凸鏡能使光線發(fā)散。
    三、復習過程
    (1)平面鏡:
    1、成像特點:①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2、“正立”“等大”“虛象”“像、物關(guān)于鏡面對 稱
    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4、作 用:成像、 改變光路
    5、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⑵球面鏡:
    定義:用球面的 內(nèi) 表面作反射面。
    性質(zhì):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 會聚在
    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 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定義: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質(zhì):凸鏡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后視鏡
    例題1 下列設備主要利用平面鏡來工作的是( )
    a、潛望鏡 b、顯微鏡 c、照相機 d、電影機
    例題2下列有關(guān)光的現(xiàn)象中,正確的說法是:( )
    a.陽光下,微風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這里蘊含著光的反射現(xiàn)象
    b.汽車在夜間行駛時,應打開駕駛室里的電燈
    c.人在照鏡子時,總是靠近鏡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時,平面鏡所成的像會變大
    d.在暗室里,為了能從鏡子中看清自己的臉部,應把手電筒正對鏡子照射
    例3 “猴子撈月”的寓言故事說,猴子看到井中有個月亮(如圖6),以為月亮掉進井水中了,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水中出現(xiàn)月亮屬于光的反射現(xiàn)象 b.水中出現(xiàn)月亮屬于光的折射現(xiàn)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離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離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二、 堂上練習
    (一)。填空題
    1、一個人立于平面鏡前2米處,此人在鏡里成的像是正立等大
    的 的像。人與像之間的距離是 米。
    2、物體與在平面鏡內(nèi)的像相距9米時,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為 米,如果以1米/秒的速度正對鏡面運動則像將以 的速度朝 方向運動。這過程像的大小將 。(以地面為參照物)
    3、醫(yī)生檢查耳道時,戴的是 鏡是利用該鏡對光的 作用。汽車的觀后鏡要選用 鏡,這是因為它比同口徑的平面鏡有 觀察范圍。
    4、把凹鏡對著太陽,太陽的平行光被凹鏡反射后 于一點,這一點叫做凹鏡的 。
    (二)。選擇題
    5、關(guān)于平面鏡成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離平面鏡越遠,經(jīng)平面鏡所成的像越小
    (b)平面鏡所成的像總是與物體等大
    (c)若像與物之間的距離增大20厘米,則物體要向平面鏡靠攏10厘米
    (d)平靜的水面相當于一個平面鏡,岸邊的景物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
    6、能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的是( )
    (a)凹鏡 (b)凸鏡(c)平面鏡
    (三)、作圖題
    1、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特點,在圖中畫出物體ab在平面鏡mn中的像a′b′。
    2、作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四)實驗題。
    1、(錦州)如圖所示,某小組用甲、乙兩個相同的蠟燭、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他們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無論怎樣移動點燃的甲蠟燭,在玻璃板的另一側(cè)都可以使乙蠟燭與甲蠟燭的像完全重合。他們進一步測量了兩蠟燭到玻璃板之間的距離,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次數(shù) 距離
    甲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cm 乙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cm
    1 13 13
    2 14 14
    3 15 15
    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數(shù)據(jù),你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有: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____(選填“實”或“虛”)像;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的大小____(選填“相等”或“不相等”);
    (3)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____(選填“相等”或“不相等”);
    (4)物體逐漸遠離平面鏡時,它的像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2、(泰安)小紅同學在做“觀察平面鏡成像”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兩段相同的蠟燭a和b一前一后豎放在直尺上,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進行觀察,如圖所示。在此實驗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像與物 的關(guān)系;
    (2)兩段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與像 的關(guān)系;
    (3)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 接收到蠟燭燭焰的像(選填“能”或“不能”)。
    三、 教學反思
    第四課時
    一、復習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jié)也是光現(xiàn)象,講述的是折射現(xiàn)象和物體的顏色的初步知識,是選學內(nèi)容。研究光的折射現(xiàn)象是理解透鏡作用的基礎,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xiàn)象的基礎。
    4、光源發(fā)生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氣,發(fā)生折射現(xiàn)象時,折射
    角大于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氣的界面上發(fā)生反射和折射
    時,它們的光路圖如右圖所示,其中 nn’是界面,
    右側(cè)是玻璃,bo是入射光線,oc是反射光線,oa
    是折射光線。
    四、復習過程
    (1)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zhì)斜射入另一種介質(zhì)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fā)生變化;這種現(xiàn)象叫光的折射現(xiàn)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cè)。
    ⑶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zhì)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屬于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zhì)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屬于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zhì)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在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4、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例題1:下列四個現(xiàn)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釋的是( )
    a、用放大鏡觀察細小物體 b、小孔成像
    c、燈光下的手影 d、山在水中的倒影
    例題2:下圖中描述的現(xiàn)象屬于光的折射的是( )
    例3如圖所示,畫中人出現(xiàn)了錯誤判斷。以下四幅光路圖中,能正確說明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原因的是 ( )
    (2)從實驗知道,太陽發(fā)出的白光通過棱鏡后,分解成各種顏色的光,在白紙屏上形成彩色光帶,叫做光譜。彩色光帶的顏色按順序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這表明,白光不是單色的,而是由各種色光混合成的。
    通過棱鏡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單色光,由單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做復色光。復色光分解單色光的現(xiàn)象,叫做光的色散。
    關(guān)于物體的顏色,要知道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透過的色光的顏色決定的;不透明體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顏色的光。
    關(guān)于色光的混合,要知道紅、綠、藍是色光的三原色,它們可以混合出各種色光束。
    關(guān)于顏料的混合,要知道紅、黃、藍是顏料的三原色。它們可以混合出各種顏色來。
    五、堂上練習
    (一)作圖題:
    1、(河北) 如圖8所示,是一條經(jīng)水面反射后的光線。請在圖中畫出其入射光線及與人射光線對應的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2、 (石家莊) 一束光射向一塊玻璃磚。畫出這束光進入玻璃和離開玻璃后的徑跡。
    (二)選擇題
    1、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光折射現(xiàn)象的是( )
    (a)平靜的河面能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b)晚上燈光下,墻壁上出現(xiàn)人影
    (c)筷子斜插入水,在水下的部分看起來向上彎折了
    (d)人們看到平面鏡中自己的像
    (三)、實驗題。
    小明通過實驗研究光從水中射入空氣中的現(xiàn)象,圖是他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畫的光路圖,改變?nèi)肷浣堑拇笮?,他發(fā)現(xiàn)空氣中的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你猜想,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 ,你猜想的依據(jù)是 。
    六、教學反思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篇六
    《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
    一、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jīng)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jīng)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jīng)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shù),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jié),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俺醪秸J識聲音的產(chǎn)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xiàn)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xiàn)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于一種運動,同時在現(xiàn)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jié)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fā)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jié)課的學生首先已經(jīng)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jīng)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nèi)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jié)課主要是從現(xiàn)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jié)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chǎn)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zhì)中傳播速度不同,了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jīng)歷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xiàn)象和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jié)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fā)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xiàn)知識點。
    3、對于“回聲問題”學生對現(xiàn)象已經(jīng)非常熟悉,關(guān)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jié)課側(cè)重現(xiàn)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xiàn)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xiàn)象和練的現(xiàn)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guān)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nèi)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xiàn)象與知識相結(jié)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jié)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chǎn)生開始研究: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fā)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匯報結(jié)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jié)論。
    板書:發(fā)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xiàn)象,結(jié)論)
    4、產(chǎn)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水波傳遞振動,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jié):人耳聽到的大多數(shù)聲音多數(shù)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jié):聲音傳播需要介質(zhì)(板書)解釋介質(zhì)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么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zhì)聲音會不會傳播?
    實驗:真空鈴
    5、媒體:回聲現(xiàn)象
    媒體動畫:展示聲音反射的過程。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6、媒體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nèi)容,對其中原因的思考作為課后作業(yè)。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篇七
    【§1—2運動的描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xiàn)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什么是機械運動以及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物
    2、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因為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運動情況是可以不同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閱讀課本序言,讓他們有個印象:運動同樣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學好運動的科學,能夠深入了解體育,還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講授新課
    1、機械運動
    讓學生討論課本圖11.1—1所示的運動以及相類似的運動。讓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有關(guān)運動的現(xiàn)象。
    針對學生的討論,提出如下問題:
    ①你從座位走到黑板前,這一過程中,你的什么發(fā)生了變化?
    ②有一輛汽車停在路邊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說天上飛的飛機是運動的,你根據(jù)什么?
    引導學生從討論和回答中得出: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板書)
    提出問題:
    ①圖中的那些物體是否在做機械運動?
    ②我們周圍的樹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運動的嗎?
    討論得出: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機械運動,而樹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轉(zhuǎn),同時繞太陽公轉(zhuǎn),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梢?,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2、參照物
    播放一部分選擇不同參照物所產(chǎn)生不同感覺的教學vcd。使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然后提問:“為什么乘客會產(chǎn)生這樣的錯覺?”組織學生討論,初步明確乘客判斷運動和靜止所選的標準不同以后,會產(chǎn)生不同的判斷。
    學生活動:把課本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動課本使課本沿桌面運動。讓學生討論回答:
    ①選取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②選擇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桌是運動還是靜止?
    ③選擇尺子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參照物: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一起描述圖11.1—3卡車的運動情況:選取地面做參照物,卡車是運動的;
    選取收割機做參照物,卡車是靜止的。從而得出:
    在討論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選擇的標準不同,它的運動情況就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描述圖11.1—4的各種情形物體的運動狀況。
    (三)課堂小結(jié)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照物?為什么要選參照物?
    3、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四)作業(yè)與思考
    1、課本第22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
    2、同步測試相應的練習。
    (五)教學后記: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3。知道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guān)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
    3。知道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處理數(shù)據(j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在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作用。
    2。在體驗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善于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jié)合起來的習慣。
    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彈力大小的計算。
    3。實驗設計與操作。
    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準備
    彈簧、鉤碼、泡沫塑料塊、粉筆、燒瓶(內(nèi)裝紅墨水瓶塞上面插細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鐵架臺、刻度尺、彈簧、鉤碼等等。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觀看伊辛巴耶娃撐桿跳破世界紀錄及運動員跳水的視頻。
    撐桿跳高運動員要使用撐桿,跳水時要使用跳板,你能說明這樣做的目的嗎?由此引入新課
    師:那么,這又是個什么力呢?它是怎樣產(chǎn)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有關(guān)彈力的有關(guān)知識。
    [新課教學]
    [實驗演示]
    演示實驗1:彈簧掛上鉤碼后伸長。
    演示實驗2:泡沫塑料塊受力而被壓縮、彎曲與扭轉(zhuǎn)。
    演示實驗3:粉筆用力被折斷。
    學生觀察思考什么是形變
    給出形變的定義——物體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
    剛才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fā)生形變了沒有?
    生1:沒有。
    生2:可能發(fā)生了形變,但是由于形變量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