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短文兩篇教案(優(yōu)秀13篇)

字號:

    良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在教案的編寫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考一些教學案例和教學資源,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和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教案范文,助你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全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積累有關日月的詩詞。
    指導思想:
    以學生自讀為主,師生平等對話,合作探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
    3、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并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文詞兼美、意蘊悠遠的古典詩文,請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歡的詩詞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詩詞。
    分別請35名同學誦讀他所收集到的詩詞,并簡述理由。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作適當?shù)狞c評。
    三、初讀感知。
    1、簡介作者及歷史背景。
    作者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F(xiàn)當代著名文學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和《海行集記》《還魂草》《龍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隨想錄》,引起巨大影響。
    背景簡介:這兩篇作品寫于1942年,時間相隔一天。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抗日戰(zhàn)爭進入了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紛紛拿起武器,走上戰(zhàn)場,不惜犧牲。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勝利的到來。
    3、默讀全文。
    要求:學生根據(jù)歷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最好能形成書面文字);找出文中的優(yōu)美句段并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號。
    4、朗讀。
    (1)、找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日》《月》兩短文。
    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讀后教師可根據(jù)情況范讀引導,力求貼近作者當時的感情,以便學生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diào)。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二
    1、認識人生第一次經(jīng)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jīng)驗。
    2、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shù)膶懛ā?BR>    3、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1、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jīng)驗。
    2、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3、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一、談話導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jīng)歷??!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shù)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感悟課文內(nèi)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2、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出示思考題: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4)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3、課堂集中討論、解答: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1)“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tài);后者寫的是動態(tài)。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xiàn)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4)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xiàn)“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充實。
    (5)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fā)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讀與賞析。
    出示思考題:
    1、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qū)別?
    3、“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4、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旨在讓學生逐漸了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解釋課文有關內(nèi)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1、為什么第一次的經(jīng)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2、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jīng)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4、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五、小結:同學們,現(xiàn)在我要告訴你們,據(jù)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yǎng)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六、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2、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三
    一、復習字詞:
    二、分析《馬說》:
    1.用課文中語句回答問題。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當立論依據(jù))。
    3.伯樂、千里馬、食馬者是有深刻含義的,聯(lián)系韓愈的生平談談他們分別指什么人?
    4.由題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寫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哪句話體現(xiàn)了他的意圖可充當主旨句?(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表明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詞語扣住游河北?(燕趙、適茲土)。
    2.首節(jié)必有合的推測要成立應有哪兩個前提?(大前提:燕趙有感慨悲歌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從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個要點:懷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節(jié)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別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節(jié)韓愈托董生辦哪兩件事?
    6.文章首節(jié)側重指出董生有才華,第二節(jié)暗示董生此行未必會得到賞識,第三節(jié)再次規(guī)勸董生歸順朝廷,根據(jù)這些提示,找出三節(jié)各自關鍵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節(jié)有何作用?(照應開頭;表達對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隱士都出來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趙去?)。
    8.文章語言有何特點?(委婉含蓄,名送實留)。
    四、拓展訓練:
    對伯樂,對千里馬,對食馬者,對董生,對韓愈,你分別有什么話要說?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四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一)明確目標。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fā)現(xiàn)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chǎn)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討論明確: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引出說明內(nèi)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nèi)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fā)現(xiàn)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fā)現(xiàn)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總結說明內(nèi)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nèi)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shù)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shù)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BR>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BR>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五
    學習目標:。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nèi)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3、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重點難點:。
    1、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2、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說家。
    二、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意味著什么?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三、整體感知。
    四、自主學習。
    (一)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6.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五、合作探究。
    1、兩篇短文各自要說明的內(nèi)容是什么?
    2、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
    3.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4、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xiàn)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教師提示: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五句話,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教師點撥: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境,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
    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么認為?
    七、課堂小結: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中產(chǎn)生聯(lián)想,經(jīng)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fā)現(xiàn)。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fā),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六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實詞,翻譯全文。
    2.了解時間(工作程序)、邏輯相結合的說明順序。
    疏通文言語句;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教學本文要先讓學生自學,找出生僻字請老師幫助解決。疏通文意,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可以通過設計巧妙的題目引導完成。在疏通文言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是什么?(對,這“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畢升發(fā)明的,比德國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這是多么偉大的創(chuàng)舉?。。┙裉欤覀冇行以谡Z文課本中學習《活板》一文,(板書課題。)了解活字印刷在當時的制作、印刷情況。
    2.簡介作者。(出示課件或小黑板1。)。
    沈括,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并解決。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6.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詞語。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明確:(我認為這篇文言說明文,總體上是按時間順序說明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活版發(fā)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時間和使用情況。第二部分(第2段):點明活版發(fā)明時間。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體部分在具體介紹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時是綜合運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和邏輯順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制作。(用膠泥刻字……則字平如砥)是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膠泥刻字的好處等是按邏輯順序說明的。
    作者在介紹活版印刷術時,緊扣一個“活”字,綜合運用了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來說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規(guī)律,體現(xiàn)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靈活高效的特點,科學而有條理。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明確:(因為寫雕板是為說明雕板的不便,以便進而說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明確:(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個“活”字。膠泥刻字,每字為一印是“活”:設一鐵板,密布字印是“活”;藥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鐵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備,是活;用后用木格貯之,是活。……這就把活字板的靈活性、優(yōu)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動的比較,突出“活’’的特點,表現(xiàn)了活板技術的先進性。)。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明確:(因為這不是本文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并談談收獲。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必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七
    1、把握文章的說明對象,培養(yǎng)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3、比較兩篇短文,了解它們因為說明的問題不同,所以說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點。抓住重點語句,提綱摯領地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學習作者運用準確、平實的語言將深奧的科學理論說明得淺顯易懂,使廣大讀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詞語,體會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八
    1、教師歸納: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課文第1段主要用記敘句法描述了蓮花優(yōu)美的姿態(tài),突出它的高潔品格,表明自己對蓮花的喜愛。第2段先用議論對三種花進行評價;再抒發(fā)感慨,婉曲地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不良世風。真正體現(xiàn)了言簡意豐、文筆多變。
    2、提問:
    明確:
    這是一種映襯的寫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贊頌蓮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對它是多么喜愛,文章就顯得單調(diào),意思不容易表達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蓮來比較著寫,就更能突出蓮花的可貴。這就是映襯手法的好處。另外,映襯還有正襯和反襯之分,這里菊是正襯,牡丹是反襯,它們有什么不同,我們可在課后認真地加以揣摩。
    3、評價: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會里,面對當時的不良世風,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潔的品格,這是難能可貴的。當然,他因為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種目空一切,自視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九
    1。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致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等科學概念。
    3。了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二、能力目標。
    1。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2。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三、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nèi)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于聯(lián)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1。比較閱讀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多媒體。
    1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
    針對本次論壇主題“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本文教學意在探討如何閱讀西方隨筆,如何從這類文章中汲取精華,學會理性的思考問題,理性的表達見解。
    相對中國傳統(tǒng)的散文而言,西方的隨筆更富于理性,《短文三篇》所選的三篇:蒙田的《熱愛生命》、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富爾格姆的《信條》,都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由于文章表達的都是作者對生命、生活等問題的思考和看法,內(nèi)容學生并不難理解,而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時也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對此類文章也是有興趣的,但他們閱讀的思維習慣還不適應這種內(nèi)在邏輯性很強的作品。因此本文教學主要抓住理解西方隨筆的內(nèi)在邏輯性這一方面,并試著運用這種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目標]。
    1.了解西方隨筆的文體特點,以及文章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2.學會分析西方隨筆的說理思路,理解其內(nèi)在邏輯性。
    3.嘗試用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西方隨筆富于理性的特點,嘗試用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工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回味中國傳統(tǒng)隨筆。
    1、教師導入: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些讓我們或悲或喜、或怨或樂的事,尤其到了同學們愛思考,愛思想的年齡,這些事難免會引發(fā)我們對生活乃至生命的或淺或深的思考,但不知大家會不會樂于“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呢?(出示投影:“意之所之,隨即記錄”隨筆簡介:在我國,最早給隨筆下定義的是南宋人洪邁。他所謂的“意之所之,隨即記錄”,“縱意而談,涉筆成趣”準確地概括出了隨筆的主要特點。洪邁在《容齋隨筆》的卷首中說:“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囚其后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隨筆這一充滿智性、自由、質樸的文體承載與傳遞著一個時代的思想,當我們捧讀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時,會給我們以人生的感悟與啟迪。
    2、回味中國傳統(tǒng)隨筆:
    (1)教師出示《湖心亭看雪》,學生自由品讀。
    (2)教師提出問題:張岱“隨即記錄”這篇短文“意”在哪里呢?他是如何表“意”的?
    這篇隨筆(小品)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而全文連標點在內(nèi)還不到二百字。白描手法,簡練筆墨,勾勒了大雪后西湖美景。其意不在雪景,卻在情致,排遣孤悶,一洗俗氣。張岱不矯情,不做作,不勉強,率性而為,縱情山水,以此表達自己對生命、生活的思考,表現(xiàn)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品質,遺世獨立的個性趨向。
    同樣是對生命、生活的體驗感悟,蒙田、帕斯卡爾、富爾格姆這三位西方作家又是如何來詮釋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短文三篇》,讀一讀,談一談。(出示《短文三篇》)。
    二、品讀課文感悟西方隨筆特點。
    1、學生選出最有感悟的語句,讀一讀,談一談。
    2、學生找出每篇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的語句,談談理解。
    教師明確:
    《熱愛生命》。
    “生之本質在于死。”“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BR>    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暫的、有限的,總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這句話從生命的終極歸宿上來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
    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就感到死而無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惱了。如果一輩子懶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留有好多遺憾,臨死時必然感到苦惱。從哲學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在人類的歷史上,飲鴆的蘇格拉底,自沉汨羅的屈原,斷頭臺上的譚嗣同,這些著名人物都把個體的“小我”融會于人類的“大我”之中,實現(xiàn)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作者將“人”比作“葦草”,形象地指出人是脆弱而不堪一擊的(這是就肉體、物質一面而言的)。接著作者轉折一筆在“葦草”這個喻體前加了“能思想”的修飾語,強調(diào)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還高貴,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yōu)勢”,從而指出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條》。
    “智慧并不在高等學府的大山頂上,倒是出自主日學校里孩子們玩的沙灘中?!?BR>    “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來往車輛,手拉手,緊挨一起?!薄爱斈銈兂鲩T,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還是手拉手,緊挨一起?!?BR>    “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是個容量很大的題目,作者卻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他舉重若輕地以開列“信條”的方式來大題小做,見微知著。這些“信條”不僅適用于幼兒園,而且適用于家庭、社會;不僅適用于孩提時代,也適用于成年時期;人們在生活中,實際上只需要遵守那些在幼兒園里就學過的最基本的規(guī)則。作者誠懇地呼吁人們都來積極主動地實踐這些充滿人性光芒的忠告。
    3、學生討論分析這些語句如何集中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
    (出示重要語句)板書:
    板書:辨證。
    “度日”:死對比生:熱愛。
    “葦草”:弱對比強:思想。
    比喻。
    “信條”:小引用大:踐行。
    理性。
    教師總結:這些閃爍著理性的光芒的語句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當我們懂得了死與生的關系時,我們會更加熱愛生命;當我們知曉了人如葦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們變得高貴而強大時,我們看到了思想對于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度過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兒園里學到的那些信條時,我們不禁感慨看似簡單的信條中包含了多少永恒!這些都是由作者運用辨證統(tǒng)一的思想找到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點,從而在我們尋常所見中敏銳地捕捉到并加以挖掘出的!
    4、師生共同朗讀重要語句,再次感受西方隨筆的理性。
    三、拓展延伸理性演繹“湖心亭看雪”
    1、對比中西方隨筆特點,借鑒西方隨筆的理性思維。
    學生對比《短文三篇》與《湖心亭看雪》,比較中西方隨筆的不同。
    學生發(fā)言、討論,教師明確:(出示投影)。
    中國傳統(tǒng)隨筆大多篇幅短小,抒寫自由,一般借景、借事抒情議論,含蓄雋永,質樸自然。西方作家的個性張揚外露,因而隨筆更敢于坦露作者的內(nèi)心,更注重表達作者的個性,相比較中國傳統(tǒng)隨筆,他們較少描寫、敘述,而注重說理、議論、思辨、哲理,主要功能是啟人心智,引人深思,給人啟迪。
    2、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以《湖心亭看雪》為題材,寫一篇小短文。
    教師引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感性,如果我們能學習并試著運用西方理性的思維方式,是否可以更豐富我們的閱讀和表達呢?(出示投影:理性演繹“湖心亭看雪”)。
    例:“粟米”:渺小對比偉大。
    比喻。
    《人是一粒癡情的粟米》。
    “癡”:寂寥對比美麗。
    《美麗常在寂寥中》。
    四、課堂總結閱讀更多經(jīng)典隨筆。
    1、學生小結課堂學習的收獲。
    蒙田《隨筆集》和《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同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經(jīng)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師總結:思想是人類意識的沉潛與澄濾,她以穿越時空的魅力,承傳、延續(xù)、醞釀著人類的文明進程。今天的文明與進步,是人類歷史無數(shù)思想者智慧與成果的結晶。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一
    1、把握課文內(nèi)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對于了解古代社會的狀況和作者的思想傾向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于認識今天的社會,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2、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最好通過比較閱讀,找出兩篇短文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異同,從而突出特點,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文學作品是通過語言表情達意的,而語言又是思維的外殼,因此指導學生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是學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進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掌握學習規(guī)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善于和同學們切磋探究,質疑解惑,提高學習能力。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全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積累有關日月的詩詞。
    指導思想:
    以學生自讀為主,師生平等對話,合作探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
    3、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并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文詞兼美、意蘊悠遠的古典詩文,請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歡的詩詞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詩詞。
    分別請35名同學誦讀他所收集到的詩詞,并簡述理由。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作適當?shù)狞c評。
    三、初讀感知。
    1、簡介作者及歷史背景。
    作者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F(xiàn)當代著名文學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和《海行集記》《還魂草》《龍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隨想錄》,引起巨大影響。
    背景簡介:這兩篇作品寫于1942年,時間相隔一天。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抗日戰(zhàn)爭進入了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紛紛拿起武器,走上戰(zhàn)場,不惜犧牲。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勝利的到來。
    3、默讀全文。
    要求:學生根據(jù)歷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最好能形成書面文字);找出文中的優(yōu)美句段并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號。
    4、朗讀。
    (1)、找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日》《月》兩短文。
    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讀后教師可根據(jù)情況范讀引導,力求貼近作者當時的感情,以便學生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diào)。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兩篇短文的主要內(nèi)容。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nèi)容。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陋室銘(劉禹錫)。
    一、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2.關于“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可采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讀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討論并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边@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陋室”二字扣題?!暗萝啊倍纸y(tǒng)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huán)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芍弥腥艘彩且粯拥母哐拧?BR>    7.提問:“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室中事??梢娭魅烁哐琶撍椎那橹?,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边@兩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diào)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第二課時。
    愛蓮說(周敦頤)。
    一、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2.題解。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jié)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
    討論并歸納:兩個“獨”字,都表現(xiàn)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tài)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么呢?討論并歸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討論并歸納:
    (1)從生長環(huán)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2)從體態(tài)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
    遠益清”的芳香;(3)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征哪三種人?討論并歸納: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隱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tài)度分別是什么?討論并歸納:愛不同的花象征一種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艷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tài)。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征、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驕散交錯運用,讀起來控骼悅耳,頓挫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