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范文(20篇)

字號:

    總結可以激勵我們不斷進步,實現(xiàn)個人和組織的發(fā)展目標。寫文化總結時需要關注哪些方面?有什么經(jīng)驗可以借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得靈感和啟迪。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一
    本文描寫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說明北大荒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表達了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文章共有六小節(jié)。先寫了秋天來了,再從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寫出北大荒秋天的景色美麗,第五節(jié)寫了北大荒的物產豐富,最后作者包含深情地贊美了北大荒的秋天。總分結構是本文構段的特點。第二課時教學,我安排了一下復習詞語、整體回顧、深入感悟、深化主題拓展思維幾個環(huán)節(jié),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北大荒的美麗風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達到較理想的感悟效果。
    復習詞語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借助詞語,旨在讓他們從宏觀上把握課文,通過對詞語的重新建構,勾勒出他們腦海中的北大荒印象。在學生表達之后,再用“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這句作為主線,引導學生去回顧寫了哪些地方的美啊?學生快速找到了: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斕的流云,清澈見底的小河,熱鬧非凡的原野。再引導學生通過圈畫重點詞語和句子,體會美麗景色。每一環(huán)節(jié)都相機出示課件,尤其是五彩斑斕的流云,學生們在看到后個個都張大了嘴巴,還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在具體可感的畫面面前,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麗,喜歡上了這美麗的北大荒,豐富了學生對北大荒的感性認識,同時能幫助學生進一步超越文本,發(fā)揮想象,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感悟課文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品味幾個比喻句和擬人句,想讓他們知道,想把句子寫生動,打動人,要用一些方法,雖然現(xiàn)在他們一知半解的,但是我相信如此下去,他們會逐漸掌握的。
    第四節(jié)教學,我就引導學生,看這一節(jié)從哪幾個方面寫了原野熱鬧非凡?寫了幾處景色?學生答出大豆、高粱、榛樹葉子之后,我讀總寫句子,讓三個孩子分別讀三種景色,滲透總分意識。利用板書提示,讓學生當堂背誦。學完課文之后,我總結全文: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天空——,流云——,小河——,原野——。再次總結,先總說,再分寫。最后,利用填空的形式來完成口頭作文聯(lián)系鞏固,“課間真熱鬧啊——”引導分寫可以從幾個方面寫???這樣,學生對總分寫法就有了感性的認識了。
    課堂即將結束時,我忽然來了一轉折,我問學生:既然北大荒景色優(yōu)美,物產豐富,為什么還要叫“北大荒”呢?接著,我展示了兩幅昔日北大荒的圖片,學生們大吃一驚。然后,告訴他們,當年有十萬大軍奔赴北大荒修水利,開荒地,艱苦奮斗,才有了如今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想通過北大荒今昔的對比反差,孩子們應該能理解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從而把握文章的內涵。
    當然,本節(jié)課還有許多不足:
    1.語言要具有一定的震懾力量,每說一句話都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的注意力。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學生要具有親和力。如:當一個學生正在回答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時,作為教師你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這位學生身上,而忽略了班里其他的同學,這樣會導致這部分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思維脫離了課堂(有的學生趴在桌上,有的學生東張西望,還有的學生無所事事的隨意的做著小動作……)當你想重新集中全班學生的注意力時,就顯得微弱了許多,這樣就大大地減弱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更要虛心學習,不斷給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把一個全新的我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二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說明北大荒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表達了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
    三年級的教學要求明顯比一、二年級有進一步的提高,篇章的學習對孩子們來說都是個新的起點,所以教學起來是個困難。在本篇課文中,我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讀全段,思考“本段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這個問題是低坡,學生通過思考大致能得出是圍繞“原野熱鬧非凡”來寫的。然后讓學生劃下這一句,滲透了“中心句”這一概念。這個過程是教授學生找中心句的方法,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然后我又讓學生再讀第四段,思考課文是怎樣具體寫“原野熱鬧非凡”的。這個環(huán)節(jié)一來是完成課后第5題的練習,二來也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分析段的能力,教學得步步踏實,使得學生能步步緊跟。
    在通讀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說說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并在黑板上作簡單的板書,然后指導學生分段,再根據(jù)黑板上的板書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當然,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一向是學生的弱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指導,多練習。我想,長期以往,學生的概括能力會有所提高的。
    當然,課堂上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整堂課節(jié)給人最明顯的感覺就是氣氛不活躍,學生不積極,我想主要原因是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把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牽著學生走,他們缺少主動探究知識的機會,所以,顯得課堂上學生活動的空間太小了。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三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以極其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大荒無比的熱愛之情,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問題還值得我繼續(xù)改進:
    在教學中,我向學生介紹北大荒的時候,描述的是“當?shù)氐膭趧尤嗣裢ㄟ^辛勤的.勞動將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而課后老教師告訴我,北大荒其實是被解放軍改造的,準確地來說應該是軍墾農場。在這里我就是犯了經(jīng)驗主義的錯誤,僅靠腦海中的記憶就完成了給學生的灌輸,導致了一個小小的失誤。所以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會精練基本功,保證向學生介紹的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背景介紹都有據(jù)可依。
    課文第三段描寫小河的文字極其優(yōu)美,我很希望讓學生將這段話讀好??墒牵乙贿B請了幾位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不是讀得生硬、毫無美感就是虛空、為讀文而讀文,沒有流露出真正的情感。在課后,我請教了老教師,感覺到:應引導學生將文字轉化為畫面,變抽象為形象,用畫來表現(xiàn)美,同時來感受美。所以,我準備鼓勵他們拿起畫筆,邊讀邊畫小河、小魚、波紋……相信當我再次請他們朗讀的時候,同學們一定會對這么美的語句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朗讀起來感情也會更加豐富。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四
    《北大荒的秋天》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北大荒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的真摯感情。
    教者在教學有這樣兩點特別值得我學習。
    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絢麗、豐富,而流云不斷的流動、變化更讓人感到它的奇幻與神秘。教學時,老師用多媒體出示了藍藍的天空,當學生讀好了流云變換的句子時,老師說,老師要變魔術啦,接著,又展現(xiàn)了流云,同學們驚奇地喊著:哇,一道銀灰,一道血紅,一道絳紫,真好看??!學生自然而然地讀好了這一段文字。
    小河美,美在它的清澈見底,更美在小魚愜意歡快的逆水而游。精讀時,老師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打比方的句子,體會小河的清和靜,小魚的出現(xiàn),使我們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機,這時,我說,如果你是一條小魚,你該怎樣來讀好這句話呢?學生讀后,我的評語是:哦,你真是一條快活的小魚。再讀句子時,我請學生展開想象,在頭腦中放小電影,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感悟、體驗,從而讀懂讀好句子。
    除此之外,我認為教者在教學這一課時還應該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的感情。
    課文結束之后,老師可以說:“北大荒的秋天熱鬧非凡,充滿了秋天成熟、熱鬧、歡樂的氣氛。大豆搖鈴千里金,北大荒的物產如此豐富,那我們的家鄉(xiāng)又有什么物產讓你來贊美一番呢?”
    這樣學生就能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拓展延伸了課文內容,激發(fā)了學生愛家鄉(xiāng)的感情。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五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以極其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大荒無比的熱愛之情,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教材。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以朗讀的形式來感受這片景,體會這份情,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進行了以下三點嘗試。
    首先運用課件,展示北大荒,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兒童天生喜愛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行的契機。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本文內容略顯深了,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通過看課件視頻,通過品味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孩子親眼看到北大荒的美景,在孩子的腦中形成畫面,在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去描繪,基本上學生能理解課文了,然后再通過配樂朗讀把課文讀美了。
    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讀者展現(xiàn)了北大荒原野熱鬧非凡的景象。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表現(xiàn)這份熱鬧,我事先采用了表演這一形式。我請兩組學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fā)出了嘩啦啦的笑聲”和“挺拔的高粱揚起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等動作,另兩組學生表演“榛樹葉子全都紅了……”。學生們發(fā)揮想象,做出了合理的動作,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咱們的教室,使我們的課堂也熱鬧非凡。之后的朗讀聲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運用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運用文中的詞語來描繪圖畫中的美景,這樣即鞏固了詞語,又復習了舊知:從畫面中理解詞語,還訓練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再一次領略了北大荒的美麗風光。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六
    《北大荒的秋天》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說明北大荒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表達了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全文共6個自然段,可以分為4段:秋天來了、景色真美、物產豐富、贊美之情。其中,第二部分是重點,通過對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和原野的描繪到秋收的喜悅,寫盡了北大荒的美麗富饒。根據(jù)課文及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
    兒童喜愛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性的契機。首先,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圖,一下子帶學生走進了北大荒,感受到了天空的一碧如洗,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絢麗、豐富,而流云不斷地流動、變化更讓人感到它的奇幻與神秘。接著,我又通過課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圖片,看著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學生一個個都張大了嘴巴,甚至還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河的文字極其優(yōu)美,小河美,美在它的清澈見底,更美在小魚逆水而游的歡快。精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打比方的句子,體會小河的清和靜,小魚的勃勃生機。然后引導學生將文字轉化為畫面,變抽象為形象,用畫來表現(xiàn)美,同時感受美。于是,我鼓勵他們拿起畫筆,邊讀邊畫小河、小魚、波紋學生再次朗讀時聲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我讓學生輕讀第四自然段,并注意聽到了什么。這時,學生紛紛回答,有的說聽到了大豆搖動著豆莢,發(fā)出了嘩啦啦的笑聲;還有的說聽到了挺拔的高粱揚起了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接著,我啟發(fā)學生想象:大豆為什么歡笑?高粱為什么唱歌呢?學生發(fā)揮想象,暢所欲言。并通過課前的觀察,說說:我們這邊秋天的田野有什么豐收的景象?你能不能也把它們當作人來說幾句呢?學生有的說:一陣風吹來,金黃的稻子笑彎了腰,像在給秋姑娘致謝。有的說:玉米挺著大肚子在歡笑,它在炫耀自己的寶寶呢!還有的說:棉花在張嘴笑,它要唱一首秋天的歌。通過這樣的訓練,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了想象能力,又能進一步鞏固課文的內容。課后再讓學生拿著本子到野外觀察,記錄下他們所看到的秋天景色:綠中帶黃的草坪、路邊盛開的菊花、飄舞的樹葉、飄香的果園有了具體的感知,學生寫起來就感到有話可寫了。因此,讓學生結合課文多觀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能調動起他們的寫作興趣。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七
    兒童喜愛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性的契機。首先,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圖,一下子帶學生走進了北大荒,感受到了天空的一碧如洗,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絢麗、豐富,而流云不斷地流動、變化更讓人感到它的'奇幻與神秘。接著,我又通過課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圖片,看著“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學生一個個都張大了嘴巴,甚至還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河的文字極其優(yōu)美,小河美,美在它的清澈見底,更美在小魚逆水而游的歡快。精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打比方的句子,體會小河的清和靜,小魚的勃勃生機。然后引導學生將文字轉化為畫面,變抽象為形象,用畫來表現(xiàn)美,同時感受美。于是,我鼓勵他們拿起畫筆,邊讀邊畫小河、小魚、波紋……學生再次朗讀時聲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八
    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讀者展現(xiàn)了北大荒原野熱鬧非凡的景象。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表現(xiàn)這份熱鬧,我事先采用了表演這一形式。我請兩組學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fā)出了嘩啦啦的笑聲”和“挺拔的高粱揚起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等動作,另兩組學生表演“榛樹葉子全都紅了……”。學生們發(fā)揮想象,做出了合理的動作,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咱們的教室,使我們的課堂也熱鬧非凡。之后的朗讀聲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九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美文,優(yōu)美的文字對學生具有感染力。對于課文的教學,我本節(jié)課重點就是讓學生體會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小河清澈和原野熱鬧。因此,在學生預習基礎上,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抓住重點,提煉出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秋天的北大荒哪些地方的美景,學生提煉出天空、小河、原野。
    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xiàn)課文中的畫面,把文字轉化為畫面。兒童喜愛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性的契機。首先,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圖,一下子帶學生走進了北大荒,感受到了天空的一碧如洗,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絢麗、豐富,而流云不斷地流動、變化更讓人感到它的奇幻與神秘。接著,我又通過課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圖片,看著“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學生一個個都張大了嘴巴,甚至還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
    借助重點詞句來體會文本的內涵。我在本節(jié)課上采用了重點詞突破法,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凸顯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中的重點詞“熱鬧非凡”,讓學生細細讀課文,體會作者是如何具體寫出原野的“熱鬧非凡”。再來品讀大豆、高粱、榛樹這三種景物的特點,從“演唱”“笑聲”“燃燒”等詞感受的原野的“熱鬧非凡”。
    “先總后分”構段方式學法遷移。在上一課《練習與測試》的課外閱讀部分中,有一題和這個寫法是相同的,所以我順勢在課堂上進行“先總后分”的學法遷移,學生們不僅記住了這個寫法的特點,而且也學會了遷移運用。
    不足:時間沒有調控好,課堂的進度、課堂的伸縮性沒有拿捏準,以至于留給學生讀與寫的時間過少,這樣就會導致學生不能夠將自己的情感深入到課文中,另外詞語運用練習不足,如“下課了,校園里熱鬧非凡!”為開頭,練習寫話,這節(jié)課沒有呈現(xiàn)出來。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十
    今天,我上了《北大荒的秋天》。這是一篇文字優(yōu)美,可讀性很強的佳作。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我不曾有這樣的經(jīng)歷,也沒有去過北大荒,但我卻被北大荒人淳樸、熱情、善良、勤勞深深打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這片景,感受這份情,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1、課堂上能有一定的條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并通過“自由讀——理解讀——有感情朗讀”一步步提高學生的讀悟能力,了解課文。
    2、注重引導學生從“天空、小河、原野”感受景色優(yōu)美,從他們的特點學習作者先概括后具體的寫作方法,并練讀有關句子,體會語句的準確及形象。
    3、比較重視比喻句和擬人句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區(qū)別、練說和仿寫。
    4、在提問時不是太精當,顯得有時范圍太大,學生可能缺少明確的目的性。
    5、因為教學內容較多,顯得節(jié)奏比較快,部分學生可能跟不上。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十一
    比如第二小節(jié)中描寫流云,作者運用了“銀灰”、“橘黃”、“血紅”、“絳紫”等表示色彩的詞,把流云流光溢彩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些表示色彩的詞匯就該引導學生記憶積累。課后習題4就是指導我們進行這樣的工作。這樣的詞匯當然還有很多:雪白、漆黑、土黃、草綠、茄子紫……當學生記憶的倉庫中積累了豐富的詞匯,表達時才能靈活自如地選用。這篇課文中值得積累的詞匯還有很多,如“一碧如洗”、“清澈見底”、“遍地金黃”等成語,還有“嘩啦啦”、“樂呵呵”、“沉甸甸”等abb格式的詞語。
    如第三小節(jié)描寫小河,作者把小河比作“一條透明的藍綢子”,把水面比作“明鏡”,還運用了“清澈見底”、“靜靜地”等詞匯充分表達了小河之美。如果把這個段落改寫為“小河躺在大地的懷里。小魚游過來,水面漾起波紋。”文章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初次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雖然說得清楚的學生不多,但是絕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夠有所感悟。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學習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意識就會增強了。再如第四小節(jié)寫“原野熱鬧非凡”,是一種典型的“總——分”結構,先概括后具體。學習之后請學生以“教室(校園、市場、操場)熱鬧非凡”為題進行說話寫作練習,實現(xiàn)語言表達能力的遷移。
    語言積累、表達的基礎是理解。對于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句當然要引導學生理解,最起碼理解大概的意思。如本課中寫“榛樹葉子紅得像一團火,把人們的心也給燃燒起來了”,對于學生而言理解就存在一些問題,這從學生的作業(yè)中就可以看出來了。所以就不得不進行一些講解與指導了。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十二
    《北大荒的秋天》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值得學生好好朗讀,好好品味,好好仿寫。
    課文中出現(xiàn)了很多有特點的詞語,比如表示顏色的詞:銀灰、橘黃、血紅、絳紫、金黃等,再比如abb式的詞語:沉甸甸、樂呵呵等,還有abab式的詞語:烏黑烏黑。在了解了這些詞語的特點和意思之后,我讓孩子們進行仿寫,進行得比較順利。孩子們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想出了:雪白、粉紅、墨綠、碧藍、笑哈哈、綠油油、烏黑烏黑等詞語。
    課文中還有很多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很美很有意思,值得學生仿寫,為后面的寫作奠定基礎,如: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把落日映照下的流云比作了五彩的錦緞。再如: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fā)出了嘩啦啦的笑聲。把大豆當作人來寫,生動形象。這樣的比喻句和擬人句還有很多,我讓孩子們找出了每句句子的特點和比喻詞,進行了仿寫。孩子們興致還不錯,寫出了一些比較讓人滿意的句子,比如“楓樹葉隨風飄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蔽蚁?,寫文章就是由詞句組成的,掌握了這些好詞好句,好文章自然會孕育而生。
    第四小節(jié)是總分的結構,也是值得好好仿寫的。課堂上進行了分析,課后進行仿寫??偟膩碚f,比較成功,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孩子還沒掌握,后經(jīng)過單獨講解,才使得他們真正理解。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十三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以極其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大荒無比的熱愛之情,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教材。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以朗讀的形式來感受這片景,體會這份情,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進行了以下三點嘗試。
    首先運用課件,展示北大荒,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兒童天生喜愛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行的契機。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本文內容略顯深了,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通過看課件視頻,通過品味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孩子親眼看到北大荒的美景,在孩子的腦中形成畫面,在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去描繪,基本上學生能理解課文了,然后再通過配樂朗讀把課文讀美了。
    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讀者展現(xiàn)了北大荒原野熱鬧非凡的景象。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表現(xiàn)這份熱鬧,我事先采用了表演這一形式。我請兩組學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fā)出了嘩啦啦的笑聲”和“挺拔的高粱揚起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等動作,另兩組學生表演“榛樹葉子全都紅了……”。學生們發(fā)揮想象,做出了合理的`動作,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咱們的教室,使我們的課堂也熱鬧非凡。之后的朗讀聲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運用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運用文中的詞語來描繪圖畫中的美景,這樣即鞏固了詞語,又復習了舊知:從畫面中理解詞語,還訓練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再一次領略了北大荒的美麗風光。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十四
    首先運用課件,展示北大荒,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兒童天生喜愛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行的契機。因此在我們級部共同討論這堂課時,上過這堂課的戴老師和丁老師都強調了北大荒圖片的重要。是呀說到北大荒,連我自己都感到十分遙遠,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地方,更不用提學生了,但是課文中的北大荒描寫的卻是那么美麗富饒,和我想象得太不一樣了,那么如何讓把一個自己一直認為貧窮落后的地方,講得讓學生感到美麗富饒,確實讓學生親眼見一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斕的流云,清澈見底的小河,學生們在看到后個個都張大了嘴巴,還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在具體可感的畫面面前,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麗,喜歡上這美麗的北大荒,其實我已經(jīng)看過無數(shù)次這些圖片了,可是當在課上再次看到還是禁不住和學生們一樣為此驚嘆,豐富學生對北大荒的感性認識,進一步超越文本,發(fā)揮想象,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其次,加強朗讀的`在課堂上的時間?!侗贝蠡牡那锾臁肥且黄獙懢暗奈恼?,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勞動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獨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圖,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其實我自己非常想利用這篇文章讓學生練習朗讀,但是總是沒有能夠給學生留充分的朗讀時間,在備課中我也設計了朗讀的環(huán)節(jié),但連自己也覺得讀得太少,形式太單一。在級部教研中,大家不僅提出了這個問題,也幫我想出許多好辦法。可以自由讀、范讀、指名讀、配樂讀。比如在教學小河時,因此小河的凈靜兩個特點,采用讓學生先靜靜地讀。然后知名再讀,讓學生遭朗讀中進一步體會小河平靜的特點。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通過多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問中所描繪的景色和表達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還有課文最后的拓展也是課文的一個高潮和主題的深化。我在課的最后,出示“現(xiàn)在的北大荒景色優(yōu)美,物產豐富,可是你知道以前的北大荒是什么樣子的呢?”這個問題,接著,我展示了幾幅昔日北大荒的圖片,學生們大吃一驚。然后,告訴他們,當年有十萬大軍奔赴北大荒修水利,開荒地,艱苦奮斗,才有了如今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想通過北大荒今昔的對比反差,是學生更能產生對祖國的熱愛,孩子們應該能理解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從而把握文章的內涵。
    在教研小河這一段時,不僅僅這是看出小河的清澈,也能從“靜靜”這樣詞語看出小河的平靜,因此在朗讀中避免齊讀,靜靜的朗讀,真的是從讀中悟,在悟中讀。在級部研中,我真正知道了,也看到了什么叫深入鉆研教材,吃透教材。
    這節(jié)課我的問題有很多,但是能從中有所收獲也是值得的。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十五
    《北大荒的秋天》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大荒無比熱愛之情。課文的重點是讓學生品味詞句、想象意境、訓練朗讀。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以朗讀的形式來感受這片景,體會這份情。在教學中,我注重將生動形象的畫面,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情感相結合。在第三自然段教學中,我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圖,一下子帶著學生走進北大荒,感受天空的一碧如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接著,讓學生朗讀課文,結合畫面說說北大晃的天空有什么特點?從文中哪個詞看出來?再讓學生說說“一碧如洗”的美麗景象。再通過多媒體畫面展示四幅流云圖,看看傍晚天空出現(xiàn)流云時又是怎樣的情景。學生個個瞪大眼睛,情不自禁地喊“哇――太美了!”正當學生情緒高漲時,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讓學生想想“色彩斑斕”還可以換成哪些詞語使意思不變,相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在教學中我還重視了比喻句和擬人句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區(qū)別、練說和仿寫。通過學習這課文,學生懂得了運用比喻和擬人,可以讓自己的作文更形象生動。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十六
    xx老師在我執(zhí)教的蘇教版第五冊《北大荒的秋天》一課中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讓我受益非淺。
    1、一堂成功的課,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內容,在此基礎上再設計教學過程。
    2、教師的語言要具有一定的震懾力量,每說一句話都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的注意力。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學生要具有親和力。當一個學生正在回答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時,作為教師你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這位學生身上,而忽略了班里其他的同學,這樣會導致這部分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思維脫離了課堂(有的學生趴在桌上,有的學生東張西望,還有的學生無所事事的隨意的做著小動作……)當你想重新集中全班學生的注意力時,就顯得微弱了許多,這樣就大大地減弱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4、對于課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詞未能很好的把握,沒有完全讓學生深入地去體會感受。一碧如洗、抖動、燃燒……當講到“一碧如洗”這個詞時,不僅需要讓學生明白這個詞語的意思(天空好象被水洗過一樣,非常美麗),更應該讓學生感受到到,天空被水洗過后的那一種干凈、明亮。我們不能把重點放在“洗”這個字上面,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干凈”這一個詞上。說到“燃燒”這一詞時,教師沒能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應該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北大荒的人們那一種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沒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原野的“熱鬧非凡”。在這兒,可采取一種對比的方法,先出現(xiàn)一小片大豆,再出現(xiàn)一大片的大豆,讓學生在視覺上有一個真切的感受:大豆的多,笑聲也就多,進而感受到原野“熱鬧非凡”,下面用同樣的方法來教學“高粱”和“榛樹葉子”這兩塊內容。用這種方法就更能讓學生體會“熱鬧非凡”,然后朗讀的時候也就更有感情了。
    5、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錯誤的回答應教師應該及時做糾正。在教學到“沉甸甸的寶物”時,我提了一個問題:除了大豆豐收了,還有些什么呢?學生中有人回答“蘋果”、“香蕉”……這些都是南方的水果,這時教師應及時提醒學生課文中講的是北大荒的秋天,而非我們這里的秋天,北大荒的秋天盛產的是大豆、高粱、小麥、山查……一些農作物。
    經(jīng)過xx老師的細心指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中有許許多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更要虛心學習,不斷給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把一個全新的我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十七
    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絢麗、豐富,而流云不斷的流動、變化更讓人感到它的奇幻與神秘。教學時,教師用多媒體出示了藍藍的天空,又展現(xiàn)了流云,學生在有了直觀影象后自然而然地讀好了這一段文字。
    小河美,美在它的清澈見底,更美在小魚愜意歡快的逆水而游。精讀時,引導學生抓住打比方的句子,體會小河的清和靜,小魚的出現(xiàn),使學生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機,這時,教師說,如果你是一條小魚,你該怎樣來讀好這句話呢?學生讀后,教師評語是:“哦,你真是一條快活的小魚。”再讀句子時,教師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像在頭腦中放小電影,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感悟、體驗,從而讀懂讀好句子。
    生:人們看到天空的美景,小河的清澈見底感到快樂。
    生:如果我是北大荒的人,我聽到豐收的歌聲我一定很興奮。
    生:看到榛子成熟了,大豆成熟了,高粱成熟了,居住在那里的人覺得高興。
    師:紅紅火火的一切似乎也在幫助著人們表達高漲的情緒,這燃燒的心里飽藏對豐收在望的喜悅呀。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十八
    《北大荒的秋天》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沒有課件,講起來有些難度,孩子們不能直接感受到北大荒的美麗與富饒。
    在備課開始時,我對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遙遠,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地方,課文中的北大荒描寫的卻是那么美麗富饒,怎樣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地方,講得讓學生感到美麗富饒呢?我首先讓孩子們回家自己查資料,找圖片感知,了解如今的北大荒和過去的區(qū)別。有些孩子沒有回家搜集,導致課堂中有些地方就不能理解。
    教學中的機智。備課時要精準到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可是還是會有一些自己料想不到的地方。比如,我問出一個問題,“大豆搖鈴千里金”這句話怎么理解?孩子們說“大豆發(fā)出的聲音遍地都是金子。當時愣了幾秒鐘,不知該如何接引導下去,只好讓孩子坐下再找另一個孩子來回答。當時備課時,也想到了這個問題,真到了課堂上竟一時語塞了,以后還要在課下準備時,多想,多思考,以備應對上課時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我設計這節(jié)課時,主要的是按課文的思路分出總分總,讓學生通過朗讀、學習理解這篇課文,在課堂上達到會背。讀一段,背一段,最后背誦全文后,找個別孩子,一個提問上半句,一個回答下半句。課后研討課時,也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問題,在背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坡度,給學生適當?shù)钠露?,讓學生有信心的背下去。
    講課后,通過辦公室老師的指導,從中也找到了不足,這篇課文中描寫北大荒現(xiàn)在的美麗,不單單只寫了美麗,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說,現(xiàn)在的美麗也是靠勞動人民用勤勞的雙手換來的。我只講出了她的美麗,卻沒有深入的研究,這個美麗是怎么來的。任老師的一句話對我啟發(fā)很大,“你想到的設計內容,到課堂上只能講出一半,何況你都沒有想到,更不要說講出來讓學生知道了?!苯o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努力充實自己的課堂,讓孩子們樂于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問題,學習知識。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十九
    《北大荒的秋天》是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北大荒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的真摯感情。如何將這樣的美文講解得生動優(yōu)美,恰如其分揭示文本內涵,讓自己的課堂成為展示美的舞臺,成為領略美的田園,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因此在這堂課上我精心設計了一些環(huán)節(jié)。
    兒童天生喜愛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行的契機。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圖,一下子帶著學生走進了北大荒,感受了天空的一碧如洗,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有通過多媒體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圖片,學生個個都張大了嘴巴,還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結合教學過程,我將北大荒的小河、原野等圖片及文字一一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以此豐富學生對北大荒的感性認識,在具體可感的畫面面前,進一步超越文本,發(fā)揮想象,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輕讀第四自然段,并注意聽到了什么。這時,學生紛紛回答,有的說聽到了大豆搖動著豆莢,發(fā)出了嘩啦啦的笑聲;還有的說聽到了挺拔的高粱揚起了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接著,我啟發(fā)學生想象:大豆為什么歡笑?高粱為什么唱歌呢?學生發(fā)揮想象,暢所欲言。并通過課前的觀察,說說:我們這邊秋天的田野有什么豐收的景象?你能不能也把它們當作人來說幾句呢?學生有的說:“一陣風吹來,金黃的稻子笑彎了腰,像在給秋姑娘致謝?!庇械恼f:“玉米挺著大肚子在歡笑,它在炫耀自己的寶寶呢!”還有的說:“棉花在張嘴笑,它要唱一首秋天的歌?!蓖ㄟ^這樣的訓練,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了想象能力,又能進一步鞏固課文的內容。
    課后再讓學生拿著本子到野外觀察,記錄下他們所看到的秋天景色:綠中帶黃的草坪、路邊盛開的菊花、飄舞的樹葉、飄香的果園……有了具體的感知,學生寫起來就感到有話可寫了。因此,讓學生結合課文多觀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能調動起他們的寫作興趣。
    當然,這堂課準備倉促,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我將繼續(xù)努力,追求那份屬于北大荒的獨特之美:純凈而又絢麗,寧靜而又高遠。
    北大荒的秋天課后反思篇二十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以極其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大荒無比的熱愛之情,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教材。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以朗讀的形式來感受這片景,體會這份情,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以下兩點嘗試。
    課文第三段描寫小河的文字極其優(yōu)美,我很希望讓學生將這段話讀好??墒牵乙贿B請了幾位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不是讀得生硬就是太快太平,毫無美感。這時,我想起某一專家說過的話:“能根據(jù)句意就能繪出畫面的句子,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將文字轉化為畫面,變抽象為形象,用畫來表現(xiàn)美,同時來感受美。”于是,我鼓勵他們拿起畫筆,邊讀邊畫小河、小魚、波紋……學生作畫的興趣很濃。當我再次請他們朗讀的時候,我感覺到同學們已來到了那條清澈見底的小河邊,正津津有味地欣賞美景呢。
    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讀者展現(xiàn)了北大荒原野熱鬧非凡的景象。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表現(xiàn)這份熱鬧,我事先采用了表演這一形式。我請兩組學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fā)出了嘩啦啦的笑聲”和“挺拔的高粱揚起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等動作,另兩組學生表演“榛樹葉子全都紅了……”。學生們發(fā)揮想象,做出了合理的動作,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咱們的教室,使我們的課堂也熱鬧非凡。之后的朗讀聲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看來,在朗讀之前,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去感知教材,感受課文所表達的情境與情感,這無疑是為有感情朗讀添加了幾滴“潤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