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范文(20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進行教學實施的指南,有助于教師的教學效果。教案的編寫要注重教師的創(chuàng)新和反思,不斷完善教學設計。小編整理了一些教學設計精彩的教案,供大家學習和借鑒。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一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日本維新政府原本試圖通過官營企業(yè)的形式進行工業(yè)化,但在官營企業(yè)虧損后即將其下放給了帶有許多封建要素的民間資本,民間資本在政府的主導下向近代工業(yè)資本轉化。
    ——改編自嚴立賢《日本資本主義形態(tài)研究》。
    材料二日本近代棉紡織品國內總消費情況(單位:千捆)。
    注:()內的數字為相對于國內總消費的百分比。
    ——(日)高村直助《日本紡織業(yè)史序說》。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日本發(fā)展近代工業(yè)的政策對日本民主政治建設所產生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日本工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并結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其發(fā)展的原因。
    解析:第(1)問,經濟決定政治,工業(yè)化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但是日本是“下放給了帶有許多封建要素的民間資本,民間資本在政府的主導下向近代工業(yè)資本轉化”說明其封建因素的存在,這是不利的影響,應從這兩個角度去分析。第(2)問,從表格中可知,國內總消費和國內生產呈現增長趨勢,而國外輸入則是下降。說明日本工業(yè)的發(fā)展,對外國經濟入侵的抵制作用增強。注意時間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
    答案:(1)使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具有濃厚的封建性,確立和鞏固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tǒng)治秩序。(2)發(fā)展狀況:國內生產迅速增長,國外輸入占國內消費的比例迅速下降(或國內消費來源由以國外輸入為主轉為以國內生產為主)。
    原因:明治政府通過及時調整“殖產興業(yè)”政策和引進、運用先進生產設備等措施促進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通過廢除不平等條約等措施逐步擺脫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控制。
    2.(2012年南京模擬)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寺子屋是日本從幕府時期一直發(fā)展到明治時期的著名民間教育機構。它往往存在于鄉(xiāng)間,以庶民子弟為主要教育對象。它的課程設置大體是:首先必須學的是平假名、片假名,還有漢文、《三字經》、《實語經》、《童子經》等,書法、算盤和地理也是必修課程。其他如書信模板、商業(yè)用語模板、農業(yè)用語模板、木匠用語模板等,也都是全國性的共通教科書。
    ——(日)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明治政府于1872年頒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學制》。在此基礎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辦,各地興辦新式小學。這些學校的課程設置一般包括:讀物、算術、書法、寫字、熟讀、作文、理科、地理、歷史、修身、體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學還要增設幾何和一兩門外語課。據統(tǒng)計,在每周的學時總數中,屬語言類的科目占40%,數理、地理、歷史合占53%,其他的修身等科目占7%。
    ——伊文成、馬家駿《明治維新史》。
    材料三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厥美。此乃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于此。……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者不獨為朕之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先祖之遺風。斯道也實為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之所當遵守。通諸古今而不謬,施諸中外而不悖。貶庶幾與爾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1890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語》。
    材料四有學者認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而也有學者持相反意見,認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終導致明治維新走向歧途。
    ——天涯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維新前期“寺子屋教育”的特點。(2)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式小學有何不同?(3)據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語》的核心思想。結合所學,說明《教育敕語》產生的主要背景。
    (4)你贊同材料四中的哪種觀點?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選擇其中一種觀點并說明你的理由。
    解析:第(1)問,直接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2)問,注意材料一、二的比較,得出正確答案。第(3)問,《教育敕語》的核心是宣傳忠君思想,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4)問,日本近代教育中的近代化思想和傳統(tǒng)的忠君思想相結合,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可從這兩個角度切入分析,材料中的兩種觀點都可,但要注意言之有理、持之有據。
    答案:(1)特點:民間辦學;注重教育的通俗適用;偏重儒家傳統(tǒng)文化。(2)不同:政府主導;重視近代科學技術;重視外語教育。
    (3)核心:忠君思想(或儒家忠孝思想)。背景: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頒布,鞏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4)(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
    (后者)理由:宣揚忠君愛國和武士道精神,最終使日本因對外侵略擴張而戰(zhàn)敗;給日本人民以及東亞和平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3.(2011年高考福建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tǒng)治。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為國之元首,總攬統(tǒng)治權??5.天皇在帝國議會協(xié)贊下,行使立法權。6.天皇裁可法律??7.天皇召集帝國議會??11.天皇統(tǒng)率陸海軍。
    ——《大日本帝國憲法》(1889年)材料二。
    43.國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普魯士憲法》(1850年)(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魯士確立近代憲政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日本與英國的君主在近代憲政中的權力差異。
    (2)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迅速走上對外擴張道路。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此加以評析。
    解析:第(1)問的第一小問注意對材料一、二進行分析,找出二者的共同點,然后概括總結;第二小問注意是比較日本、英國在近代憲政中君主權力的不同之處。第(2)問注意題目的要求,從日本天皇擁有的權力很大,聯想到日本濃厚的封建殘余,并聯系所學知識,如日本的國內市場狹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后的侵略擴張對日本、亞洲鄰國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
    答案:(1)主要內容:天皇作為國家元首總攬統(tǒng)治權;在議會協(xié)贊下行使立法權;統(tǒng)率陸海軍。
    差異:天皇權力至高無上;英國王權受限制。
    (2)日本雖確立了近代君主立憲制,但保留了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走上軍國主義道路;隨著資本主義發(fā)展,為了獲取海外市場和殖民地日本不斷對外侵略擴張,給亞洲人民帶來了災難。
    4.(2011年高考江蘇卷)19世紀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產興業(yè)”政策,迅速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興辦生產事業(yè)亦屬急務,但人民還沒有這種志愿,所以暫時創(chuàng)辦官立事業(yè),示以實例,以誘導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經濟史》。
    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漸行所謂獎勵工業(yè)?!?工部省)開拓礦山、制造機械和造船……不計利息,不計減損……產品不能銷售之物,則自行標價,盡藏庫中……故而窮于支付工資與購入材料,只能以補貼營業(yè)金的名義從大藏省申報領取。即或是礦山、造船等需用幾十萬元的官營事業(yè)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橋龜吉《日本近代經濟形成史》。
    材料三經濟學者田口卯吉……(1880年)發(fā)表評論說:“政府之制造,已確實妨礙民間同種產業(yè)之興起,……應該中止勸獎保護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適當的領域之內……日本人民業(yè)已足以同外國人競爭,業(yè)已能夠經營制造商業(yè),何須政府自身為之?”
    ——米慶余《明治維新——日本資本主義的起步與形成》。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明治維新之初政府“殖產興業(yè)”的方式及原因。(2)19世紀80年代,日本“殖產興業(yè)”的方式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依據材料二、三,概括這種變化的原因。
    (3)日本大地震引發(fā)福島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對東京電力公司實施監(jiān)管。據此并綜合上述材料,請就政府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談談你的認識。
    解析:第(1)問中的第一小問從材料中“創(chuàng)辦官立事業(yè)”可知殖產興業(yè)的方式應為官營;第二小問從材料中“人民還沒有這種志愿”“示以實例,以誘導人民”可歸納殖產興業(yè)的原因。
    第(2)問中的第一小問從材料三中“應該中止勸獎保護之政策??日本人民??業(yè)已能夠經營制造商業(yè)”可推斷得出答案;第二小問從材料二中“不計利息,不計減損??產品不能銷售”可斷定原因之一是官營企業(yè)的弊端,從材料三中“政府之制造,已確實妨礙民間同種產業(yè)之興起”可斷定官營企業(yè)的阻礙也應為原因之一,從材料三中“日本人民業(yè)已足以同外國人競爭,業(yè)已能夠經營制造商業(yè)”斷定民營企業(yè)迅速發(fā)展,競爭力增強是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之一,從材料三中“何須政府自身為之”可判斷,經濟學界對政府官營政策的不滿也屬原因之一。第(3)問應從政府干預經濟的角度考慮。
    答案:(1)方式:官營。原因:民間缺乏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意愿;發(fā)揮官營企業(yè)的示范效應。
    (2)變化:由官營轉變?yōu)檎鲋埠捅Wo私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原因:官營企業(yè)經營不善,虧損嚴重;官營企業(yè)對民營企業(yè)發(fā)展的妨礙;民營企業(yè)迅速發(fā)展,競爭力增強;經濟學界對政府官營政策的不滿。
    (3)認識:政府有必要對經濟實行干預;政府干預的方式要因勢而變。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二
    課標內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2)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其歷史作用。
    知識要點: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會危機嚴重。
    (1)土地兼并,農民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農民反抗斗爭不斷。
    (2)極貧積弱局面:財政困難,入不敷出;遼和西夏威脅北宋安全。
    2、慶歷新政:以整頓整治為中心,觸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內容:
    1、富國之法。
    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舉整頓太學改革官吏選拔。
    3、強兵之法。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jiān)。
    三、評價:
    1、結果:新法被廢止。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強烈反對。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
    2、變法的歷史作用。
    北宋積貧局面的改善:政府財政收入大幅上升,國庫充裕。
    北宋積弱局面的改善:軍隊戰(zhàn)斗力增強,取得重大勝利。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三
    課標內容要求:
    (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知識要點:
    一、背景:中世紀天主教的黑暗統(tǒng)治和危機。
    1、天主教地位:支配地位,大一統(tǒng)神權統(tǒng)治。
    經濟上是最大的封建地產所有者;。
    政治上,教權高于世俗王權,至高無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鉗制人們思想;。
    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廣大人民深受教會束縛。
    2、宗教“異端”思想。
    實質:市民階級的反封建斗爭。
    矛頭:天主教會。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異端”
    3、西歐向近代過渡。
    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西歐民族國家發(fā)展;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會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阻礙德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國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
    主觀原因: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贖罪券。
    (2)標志:“九十五條論綱”發(fā)表。
    (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理論基礎——因信稱義。
    《圣經》是信仰的惟一權威。
    世俗的統(tǒng)治權力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
    建立本民族教會。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圣經》翻譯成德文,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fā)展;。
    最終確立了“教隨國定”原則,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確立新教,沖擊了羅馬教會在德國的神權統(tǒng)治,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2、加爾文宗教改革。
    (1)原因條件。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加爾文深入研究《圣經》。
    (2)內容。
    (3)作用。
    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qū);日內瓦成為“新教的羅馬”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
    天主教對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控制。
    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
    社會各階層反對教會情緒的不斷高漲。
    日益集權的英國君主力圖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
    (2)內容。
    禁止英國教會向羅馬教廷納年貢。
    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聯系。
    規(guī)定國王為英國最高首腦。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義和儀式。
    沒收修道院財產歸王室所有。
    (3)結果。
    伊麗莎白一世進一步鞏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英國國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
    三、歷史作用。
    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神權統(tǒng)治。
    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四、實質: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四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特征。
    [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教材中提供的歷史文獻,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史實,并在此基礎上能對其種類、部門、管理等方面進行列舉。
    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對“工官”制度作進一步認識;同時,能對所涉及的手工業(yè)專有名詞進行探究。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歷史文獻的習慣,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借助歷史文獻進行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特征,了解其生產的意義和局限性,進行合理的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探索,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結合課本中所提供的歷史圖片和內容以及手工業(yè)發(fā)展的數據,鼓勵學生進行推理和論證,提高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結合地圖,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手工業(yè)中心的地理分布,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時空感和觀察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中所提供的歷史文獻和圖片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大膽的想像、合理的推理和主動的探究。并嘗試運用觀察法、閱讀法(包括歷史文獻、地圖等)、訪問法和調查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探究和思考。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則對歷史事件進行歸類;同時,設計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對討論過程和結果以及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知道中國古代有高度發(fā)達的手工業(yè)技術和完備的手工業(yè)部門,中國的手工業(yè)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與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區(qū),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訪談,增加對古代手工業(yè)成就的切身感受。
    通過書中文獻、歷史圖片和地圖對中國古代的手工業(yè)文明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共分為五個目。第一目,從總體上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背景下手工業(yè)生產的基本情況,并說明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建立在以小農為經營主體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事實。農戶以耕作為主,兼營副業(yè),在中國傳統(tǒng)農耕社會是比較普遍的。手工業(yè)的生產規(guī)模和經營形式,因此受到限制。
    第二目,介紹了西漢手工業(yè)的“工官”制度和后來“匠戶”的產生。并說明“工官”制度的延續(xù),使得技術水準較高的手工業(yè)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的范圍里,技術發(fā)明和革新不能服務于社會,新技術難以廣泛推行。在“匠戶”制度下,工匠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受到限制。
    第三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產生的影響。說明當時絲綢制品主要為上層社會所消費,勞動人民在紡織品方面的消費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
    第四目,介紹了中國古代冶鑄業(yè)的發(fā)展。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銅器。商代的青銅器文明高度發(fā)達。春秋時期出現鐵器,中國生鐵和塊煉鐵大體同時出現。中國古代的冶鐵鼓風技術較早就進入了成熟期。
    第五目,介紹了中國古代陶瓷業(yè)的發(fā)展。說明中國原始時代的彩陶就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從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從陶到瓷的過渡階段。中國古代的制瓷業(yè)高度發(fā)達,地域分布較廣,在世界上影響深遠。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史實。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上去理解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可以適當地借助歷史文獻法和講解法,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進行探究。
    (三)問題解答。
    [想一想]中國古代宮廷工藝品和民間用品相比有哪些差異?
    答案提示:(1)生產機構不同:宮廷工藝品由專門的官辦皇家工場生產,而民間用品由普通的民間工場生產;(2)用途不同:宮廷工藝品除供日常使用外,還供藝術欣賞,而民間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3)管理機構不同:宮廷工藝品從生產到使用都由專門的官僚機構管理,而民間用品則不是這樣;(4)工藝水平不同:宮廷工藝品的生產水平是全國的,而民間用品則沒有那么高的水平;(5)生產者的身份不同:宮廷工藝品的生產者幾乎沒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務范圍只限于宮廷,技術發(fā)明不能服務于社會,而民間用品的生產者則不受人身限制,技術的發(fā)明直接服務于社會;(6)價值不同:宮廷工藝品造價昂貴,而民間用品則價格低廉。
    [議一議]。
    1.運用我們從古代詩文、戲曲、民間傳說中已經學到的知識,舉例說明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狀況。
    答案提示:戲曲“黃梅戲”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男耕女織”的劇情,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典型體現。
    答案提示:譯文:禹在涂山召集諸侯,有許多諸侯手執(zhí)玉器和絲帛參與盛會。這說明物質生產比較貧乏的禹的時代,絲織業(yè)的生產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然而,在中國古代絲綢是貴重織物,往往為貴族所專有。
    [自我測評]。
    在地圖上標示出定窯、鈞窯、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和耀州窯的大體位置。
    答案提示:它們的所在省份是:定窯——河北、均窯——河南、景德鎮(zhèn)窯——江西、龍泉窯——浙江、耀州窯——陜西。
    [材料閱讀與思考]閱讀《顏氏家訓》中的一段話,思考中國傳統(tǒng)農戶是怎樣實現消費的基本自給自足的:
    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yè)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
    譯文: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來源于莊稼,穿的衣服來源于桑麻。蔬菜果類是園子里生產的;雞豬等畜類是圈養(yǎng)的。至于住的房屋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燃料和照明所用燈燭,無一不是勞動經營所得。所以,能守住家業(yè)的人,即使不出門生存所需的東西都有了,只是家中沒有鹽井而已。
    答案提示:因為中國古代長期以來都處于自然經濟狀態(tài)下,這就造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農戶基本不和外界發(fā)生關系,尤其是商品交換關系;他的日常所需,諸如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通過土地來直接或間接地獲得。其中“桑麻以衣”以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等,都是手工業(yè)生產所得。
    [知識鏈接]“匠戶”和“匠籍”
    明代學者王守仁設計“十家牌法”,關于“匠戶”寫道:“匠戶則云某里甲下某色匠。”可知匠戶管理的形式。
    (四)教學評價建議。
    [評價目標]了解學生的歷史歸納、概括能力和觀察能力。激勵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之奠定更好的學習基礎。
    [評價方法]測驗法、活動法。
    [評價過程]。
    在本課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就本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測驗以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主要形式可以是筆試。要把歷史知識和歷史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考查,不僅考查學生再現知識的能力,更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應當重視對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基本特征的考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教學內容,通過作業(yè)或制作歷史圖表來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從而有助于所學歷史知識的掌握。進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發(fā)展學生的良好個性。
    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歷史遺跡,如各地有名的瓷窯等。參觀結束后,要求學生寫出參觀報告,教師以此對學生進行評價。
    [評價總結]本課的內容適合用各種評價方法。在此只用了兩種,來檢測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變化和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方法。
    (五)歷史問題注釋。
    [崔是與《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的作者崔是,生活在東漢中晚期之間,生年不詳,卒于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出生于當地一個“清門望族”之家,祖駟,父瑗,雖未居顯位,然均有文名。中年以前居家。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由原郡薦舉,出仕為郎。同年轉為議郎。不久(約元嘉元年以后,延熹二年以前,即公元151—159年之間),出任五原太守。任內勸導當地人民種麻和發(fā)展家庭紡織業(yè),并整頓邊防,卓有成效。因病去職,再任議郎。大約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鮮卑犯邊,被任命為遼東太守,因母喪未竟就職。以后,大約永康元年(167年)底到建寧二年(169年)之間,被任命為尚書,“以世方阻亂,稱疾不視事。數月免歸”。為官清廉,去世時,“家徒四壁立,無以殯斂”。他是當時與蔡邕齊名的的學者,兩次任議郎期間,均參與在“東觀”(東漢的國家藏書館)撰修《漢紀》、審定《五經》等工作?!八?、論、箴、銘、苔、七言、祠、文、表、記、書凡十五篇?!贝碜魇恰墩摗芬粫爸盖袝r要,言辯而確,當世稱之”(《后漢書?崔是傳》)。
    《四民月令》作為一部家庭經營手冊,主要是根據當時農業(yè)生產的實況來設計的,但其中也融會了作者的政治觀點和經濟思想。
    《四民月令》成書后,流傳甚廣。
    新中國建立后,農史工作者把《四民月令》的整理研究當做整理祖國農業(yè)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965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石聲漢的《四民月令校注》。1981年,農業(yè)出版社出版了繆啟瑜的《四民月令輯釋》。這兩個輯佚本均以《玉燭寶典》為主要根據,廣泛汲取《齊民要術》和各種類書中的有關資料,參考各種輯本,盡量做到不漏輯、不誤輯,對所輯原文作了詳細??焙妥⑨?,并分別在“附錄”和“序說”中分析了崔是的生平、思想和《四民月令》的內容與價值。他們的工作比前人大大前進了一步,為對《四民月令》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作為反映東漢末年地主經濟和社會生產生活的珍貴資料,《四民月令》亦為史學界所重視,視作重要的研究對象。
    《四民月令》的主題,是按一年十二個月,將一個家庭中的事務,作有秩序有計劃的安排。這些家庭事務,可以區(qū)分為三類:一是家庭生產和交換;二是家庭生活(其中又包括祭祀、醫(yī)藥養(yǎng)生、子弟教育、住房和器物的修繕保藏等方面);三是社會交往。
    《四民月令》所載家庭事務雖然牽涉面廣泛,但有關家庭生產和交換的內容是最多的。在家庭生產當中,大田作物栽培、園圃作物栽培、林木種植和利用、畜牧、采集,都屬于廣義農業(yè)的范疇,其中種植業(yè)尤其是糧食作物種植業(yè)占居主導地位。在家庭手工業(yè)中,桑蠶紡織是與農業(yè)相結合的特殊的手工業(yè)生產項目,釀造和其他食品制作也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屬于農產品從生產轉向消費的重要一環(huán)。交換活動主要是農產品和家庭副業(yè)產品的賤買貴賣。因此,雖然《四民月令》不是專談農事的,更沒有具體論述農業(yè)生產技術的原理,只講什么時令應該做什么事情,但這些事情大多直接或間接與農業(yè)有關,《四民月令》整個按月安排的計劃中,中心和起決定作用的無疑是農事活動,這與后世專談節(jié)序的月令書不同,所以歷來都把它視為農書。
    “四民”包括“士、農、工、商”,是指四種不同職業(yè)的編戶齊民?!八拿裨铝睢保櫭剂x,它按時令所安排的各項活動應該對“士、農、工、商”“四民”都是適用的;從《四民月令》的內容來考察,它的確有普遍適用的一面,并非只適用于哪一個階層。書中對各項農事的時間安排,如“三月桃花盛,農人候時而種也”;六月“趣耘鋤,毋失時”;十月“趣納禾稼,毋或在野”,只要是氣候條件相似的地方,當然對所有經營農業(yè)的編戶齊民都是適用的。其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活動的安排亦然。
    [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它的基本特點是: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直接滿足本經濟單位或生產者個人的需要。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是由許多成獨立體系的經濟單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隸制莊園、宗法式的農民家庭和封建莊園等)組成的。每一個這樣的單位,除了主要經營農業(yè)(少數則是畜牧業(yè))以外,還從事其他各種經濟活動:從采掘原料開始,直到最后把這些原料加工成消費品,都在本單位內部實現,和外界的經濟聯系很少。例如,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農民個體經濟就是一種自然經濟,它們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家庭成員按照性別、年齡所形成的自然分工,從事各種不同的勞動,如耕作、放牧、打柴、紡線、織布、縫紉以及制造工具等等。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yè)品”(《_選集》,第586—587頁)。農業(yè)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是自然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
    自然經濟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fā)達的產物。從有人類社會起,一直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前,基本上是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商品經濟只具有從屬和補充的作用。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物質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很大的狹隘性和單純性。由于生產力低下,生產規(guī)模十分狹小,各個經濟單位又彼此處于分散、孤立的狀態(tài),因此,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閉關自守,也就成了這種經濟的必然具有的特征。
    在向近代化邁進的時期,由于商品貨幣關系的迅速發(fā)展,自然經濟逐漸趨于瓦解,并終于為資本主義經濟所代替。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生產,自然經濟只是作為一種落后的經濟殘余而存在。不過,在殖民地和附屬國里,由于資本帝國主義的長期控制和奴役,社會生產力得不到充分的發(fā)展,自然經濟仍然被大量保留下來。
    [匠戶制度]。
    蒙古統(tǒng)治者在其初期掠奪戰(zhàn)爭中,把從中亞各地和中原地區(qū)俘獲的手工藝匠人集中起來,加以利用。這些工匠成為元代初期官營手工業(yè)中的主要勞動力,他們的身份同于工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結束后,元政府采取拘括戶口的辦法來控制工匠。工匠的戶籍,編入另冊,稱為匠戶。
    元代匠戶主要有兩種,為軍隊生產,受軍隊管轄的是軍匠;為各局院生產,受局院管轄的是官局人匠,總稱系官人匠。此外,還有受各貴族王公直接管轄的,稱投下匠戶。匠戶名義上不再負擔其他科差,每月并向政府領取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品,大致是每人米三斗、鹽半斤。家屬只供給四口,大口每月二斗五升,小口一斗五升,超過四口的,不予供給。由于長官的克扣,經常還不能夠完全領到手。所以工匠們常是“衣食不給,致有庸力將男女質典者”。
    匠戶的職業(yè)是世襲的,非經放免,子孫不能脫籍。官局中的勞役完全是強制性質的,這就是所謂“匠不離局”。
    在這種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工匠們經常用逃亡和怠工等形式來進行反抗。由于工匠們的反抗,官局手工業(yè)各部門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差,有時不得不采用差派民間工匠到官局手工業(yè)部門中勞動的辦法來解決技術、勞力缺乏的問題。
    明代沿襲了元代的匠戶制度,將人戶分為民、軍、匠三等。其中匠籍全為手工業(yè)者,軍籍中也有不少在各都司衛(wèi)所管轄的軍器局中服役者,稱為軍匠。從法律地位上說,這些被編入特殊戶籍的工匠和軍匠比—般民戶地位低,他們要世代承襲,且為了便于勾補,不許分戶。匠、軍籍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準方可,隸匠、軍籍是不得應試躋身士流的。輪班匠的勞動是無償的,要受工官坐頭的管制盤剝,工匠以怠工、逃亡等手段進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制定了適應商品經濟發(fā)展的以銀代役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輪班匠一律征銀,政府則以銀雇工。這樣,輪班匠實際名存實亡,身隸匠籍者可自由從事工商業(yè),人身束縛大為削弱。明中期開始的逐步深化的匠役改革無疑促進了民間手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到了清代,持續(xù)了4個半世紀的匠戶制度正式終結。
    [中國早期蠶絲生產]。
    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養(yǎng)蠶織絲的國家,傳說其發(fā)明者是黃帝的妻子嫘祖。她用蠶絲織造絹帛,使人們有了衣裳。絲織品比葛、麻類纖維織出的粗布具有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
    把傳說與考古加以印證,說明中國蠶絲的出現確實不下五千年的歷史。近年考古學家在良渚文化(距今約5250—4150年)遺址中發(fā)現了不少絲綢的物證。如在吳江梅堰袁家棣出土的一件陶壺的下腹部刻有五條頭向一致的蠶紋,其形態(tài)與現代家養(yǎng)桑蠶酷似,證明當時已經飼養(yǎng)了桑蠶。錢山漾遺址中還出土了絹片、絲帶和絲線。經鑒定,原料都屬家蠶絲。絲帶寬0.5厘米,是由30根單絲分10股編織而成的圓形帶子。絹片的經緯密度為每平方厘米48根,可能是先繅而后織,推測是用水平式腰機織成的。這說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國的絲織業(yè)已達到了一定水平。
    家蠶絲又叫桑蠶絲,與野生柞蠶絲、葛麻絲不同,是桑蠶化蛹前吐的絲,顏色潔白,有光澤,手感柔軟。一只桑蠶能吐800—1500米天然纖維?,F代家蠶個體大,吐的絲也粗。古代的家蠶形體小,蠶絲纖維偏細,所以當時用增加經緯絲數來達到絹織物的密度。桑蠶的飼養(yǎng)及先繅后織技術的發(fā)明確實是中國古代一項很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
    [西漢的絲織業(yè)]。
    西漢時期的紡織技術有很大的提高。當時,長安和臨淄(山東淄博市)是全國絲織業(yè)的中心。長安設有東西織室,臨淄和陳留襄邑(河南睢縣)等地設立了大規(guī)模的官營作坊,作坊的織工常達數千人之多。在絲織業(yè)發(fā)達的城市里,也有富商大賈經營的作坊。農民家庭則主要是紡織自己穿用和繳納賦稅的麻布、葛布和絹帛,有時也出售一小部分紡織品。
    絲織品的種類很多,官營作坊以生產比較貴重的錦、繡、紗觳為主。1972年,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絹、紗、綺、錦、起毛棉、刺繡、麻布等絲麻織品,這些絢麗多彩的高級絲織物,用織、繡、繪、印等技術制成各種動物、云紋、卷草及菱形等花紋,反映西漢的紡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特別是一件素紗禪衣,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其重量僅49克,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才能。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西漢帛畫和漢畫像石中已有單錠紡車的圖像。特別是1956年在江蘇銅山洪樓出土的畫像石上面刻有幾個人物在織布、紡紗和調絲操作的圖像,展示了一幅紡織生產的生動情景。
    西漢時不僅有紡紗的工具,而且出現了織布機。秦漢之際,斜織機在南北方地區(qū)已經比較普遍,在農村廣泛地采用了腳踏提綜的織機。同時還有織造提花織物的機械——提花機,提花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漢錦是漢代織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織物。經對絲織品的化學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藍靛作染料,可染成綠、紅等色。這比戰(zhàn)國時的染色工藝提高了一步。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長沙市東郊五里牌,為一馬鞍形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徑30米左右。原來以為是五代楚王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繼發(fā)掘,先后出土3座西漢墓葬。據考證,這是西漢初期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結構非常宏偉復雜,其中一、三號墓棺槨葬具保存完好。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槨室構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槨(外槨、中槨、內槨)、三棺(外棺、中棺、內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約1萬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130厘米。棺內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為國內所僅見。隨葬物品非常豐富,達3000余件,有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竹木器、木桶、農畜產品、中草藥等。其中覆蓋在內棺上的一幅彩繪帛畫,花紋鮮艷,色彩絢麗,畫面內容想像豐富,是中國現存2100多年前的絲織品繪畫珍品。另外,一號漢墓中出土了大量西漢初年的絲麻織品,有許多錦、綺、菱紋羅等精美的提花織物,還有凸版彩色套印的印花紗以及多次套染與媒染相結合染成的織物,據分析共有三十六種色相,反映了西漢初期紡織和印染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根據漆器款識、封泥、印章等推斷,一號墓為漢侯利蒼之妻,二號墓為利蒼本人,三號墓是利蒼之子。3座墓葬的時間相距20多年。又據考證,侯系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廢。
    馬王堆漢墓的發(fā)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如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其原書比《黃帝內經》(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40多種。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fā)現,補充了《內經》以前醫(yī)學的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yī)學遺產。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館陳列,三號墓坑則仍保留原樣,以供中外游人參觀游覽。
    [青銅時代]。
    青銅是銅與鉛、錫的合金。紅銅又稱純銅。由于銅礦石與其他有色金屬礦常常是伴生的,所以紅銅中常含有鉛、錫等金屬。一般稱錫含量低于2%,鉛含量低于3%的銅為紅銅。紅銅的熔點為1083℃,鑄成的器物硬度差,鑄造過程中的流動性也不好,冷卻時收縮性也較大。但加入錫、鉛以后,其性能可以改善。例如:加入10%的鉛,熔點可降低43℃;加入10%的錫,熔點可降低73℃;若加入20%的錫,熔點可降低193℃。同時,布氏硬度也可以提高。紅銅的布氏硬度為35,加入5%一7%的錫,布氏硬度就增高到50—65,加入9%一10%的錫以后,布氏硬度可達到70—100。另外,加入鉛和錫以后,鑄器時可使銅液的流動性得以改善,使青銅器表面的裝飾花紋獲得清晰的效果。
    商代除了鉛青銅(銅鉛合金)和錫青銅(銅錫合金)外,還出現了銅鉛錫三元合金。大約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經掌握了這種三元合金工藝。這比西方要早好幾個世紀。
    一件銅器的鑄造需要經過以下的工藝流程:(1)制模,即將要制作的青銅器先用泥塑出模子,有花紋的要刻出花紋;(2)從泥模上翻制外范;(3)將泥模刮去薄薄一層,使之成為范芯;(4)范芯與泥模先陰干,然后用高溫烘烤;(5)將陶范與范芯組裝起來,并予以固定;(6)澆注銅液;(7)拆去陶范與范芯;(8)修整、打磨毛刺。這時—件金燦燦的銅器就鑄造出來了。
    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即可獲得一件銅器的稱為渾鑄法。但有些銅器造型奇特,如四羊尊的肩部有四只形象生動的羊頭,用渾鑄法不能鑄成。于是工匠們用分鑄法,先鑄出附件(羊頭),再在鑄造器身時,將它們鑄接在一起;也有的是先鑄器身,再將附件與器身鑄接在—起。這種分鑄技術在商代已被工匠們熟練地掌握,所以鑄造出許多精美、奇特的銅器。泥范分鑄方法的應用,開創(chuàng)了與古代西方不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范鑄技術,這是三千年前中國工匠的杰出創(chuàng)造。
    青銅文化即青銅時代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大約從夏代開始,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到了商代,青銅器的應用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由于青銅工具的銳利遠勝于石器,加以當時的鑄造技術可以制作出適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種手工工具和農具,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fā)展。因此,擁有眾多人口的都邑出現了。在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宮殿;修造大型王陵;構筑起城垣與壕溝之類的防御設施。在都邑與各地之間有馬車與舟船等交通工具相連接;還出現了鍥刻的甲骨文,用于記錄社會生活中的事件;天文、歷法、醫(yī)學等科學也發(fā)展起來。青銅工具用于采礦業(yè),可以采出更多的礦石。冶煉業(yè)發(fā)展的結果,反過來又促使青銅鑄造業(yè)的發(fā)展。這種良性循環(huán),使中國的青銅時代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它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中國古代冶鐵業(yè)]。
    中國古代冶鐵業(yè)興盛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春秋戰(zhàn)國之際進入鐵器時代,鑄鐵件大量用于制作農具、手工工具等。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中國后,設“鐵官”管理冶鐵業(yè)。到公元前119年的漢武帝元狩四年,共在大河上下、長江南北的39個郡內的49個產鐵地區(qū)設有鐵官。到唐代,全國共有鐵礦104處。公元810年前后,鐵的年收入量約為200萬斤。到宋代,全國冶鐵場所分布于36個州,年總收入量達到550萬斤,其中的74%集中在今河北的邢臺、磁縣兩地。元明時代,中國官鐵收入大幅度增長,元初達到1000萬斤/年,明初更達到1800余萬斤/年。同時,冶鐵業(yè)重點南移到江西、湖廣地區(qū)。公元1395年的明洪武28年,官庫存鐵達3700余萬斤。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停辦官冶鐵,讓民間自由開采,官府只按2/30的稅率收稅。至清代,大型鐵場集中在廣東佛山和陜西漢中2處。佛山的冶鐵工人曾多達3000人。漢中鐵場有大小分廠幾十處,大廠有2000—3000人,小廠有數百人至千余人不等。
    中國鑄鐵冶煉技術所以能夠比歐洲早1900年發(fā)明,并且很早推廣應用,主要由于繼承和發(fā)展了青銅冶鑄技術,并運用了長期累積的豐富經驗。遠在商代和西周時代,青銅冶鑄技術已有很高水平,商代已能鑄造大型青銅器如“司母戊大方鼎”,西周已能鑄造大型青銅器如“大盂鼎”、“大克鼎”等。春秋時代已使用高大的圓錐形煉銅豎爐,高達1.2到1.5米左右,爐缸有一或兩個鼓風口,有著鼓風設備,因而到春秋后期,冶鐵鼓風爐有重大的進步,已能鑄造大型鐵器用來頒布成文的刑法。公元前513年,晉國曾在國都征收“一鼓鐵”的軍賦,把成文的刑法(即當時所謂“刑書”)鑄在鐵鼎上頒布(《左傳》昭公29年)。
    我國冶鐵技術的進步是和冶鐵鼓風爐的改進分不開的。由于冶鐵手工業(yè)積累了經驗,擴大了煉爐,加強了鼓風設備,使得煉爐的溫度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也就改進了冶鐵技術。當時冶鐵煉爐上的鼓風設備是一種特制的有彈性的大皮囊,這種大皮囊的形式和當時一種盛物的叫做“橐”的皮囊相類似,兩端比較緊括,中部鼓起,好似駱駝峰。在這個大皮囊上有把手,用手拿把手來鼓動,就可把空氣中的氧不斷地壓送到煉爐鼓風管中,以促進煉爐中木炭的燃燒,從而提高煉爐的溫度。這時冶鐵的煉爐叫做“橐”。鼓風的大皮囊因為形式像橐,就稱為“橐”。那個煉爐的鼓風管的裝置,因為和一種稱為“篇”的管樂器差不多,就稱為“篇”。這種鼓風設備也總稱為“橐篇”。
    1953年河北興隆燕國冶鐵遺址出土大批鐵質鑄范,包括六角梯形鋤范、雙鐮范、斧范、雙鑿范、車具范等,大多數是復合范,構造復雜,制作精美,說明這時鑄鐵的鑄造工藝已達到相當完美的程度。從六角梯形鋤范使用鐵內芯來形成鋤柄孔的辦法(即通過鋤范壁插入一根鐵芯子)來看,說明當時冶鐵手工業(yè)工人已掌握了相當熟練的操作技術。鐵范本身是白口生鐵的鑄件,又是鑄造鐵器的模具。這樣用鐵范來鑄造鐵器,可使鑄件形狀穩(wěn)定而精致,并可連續(xù)使用,不致像一般陶范那樣用一次就要毀壞,其生產效率就可以提高很多。
    戰(zhàn)國時代開始廣泛使用鑄鐵的工具,但是早期的鑄鐵,是質脆而硬的白口鐵,很容易折斷,不耐用。因此,當時勞動人民從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兩種柔化鑄鐵的技術:一種方法是鑄鐵件的可鍛化熱處理,經過氧化脫碳并析出部分石墨,使成為白心可鍛鑄鐵。到戰(zhàn)國晚期,出現了黑心可鍛鑄鐵,是經過長時間加熱退火而成,韌性比白心可鍛鑄鐵高。
    另一種方法是經過加熱氧化,對鑄鐵進行脫碳處理。在脫碳不完全時,鑄件外層已成為鋼,內層還是鑄鐵,成為一種鋼和鐵同存于同一工具中的復合組織;在脫碳較完全時,白心組織消失,鑄件組織全部由鐵變成鋼,但還保存有鑄件的特點(具有縮孔、氣眼等特征)。
    當時還利用控制退火辦法,創(chuàng)造了表面為低碳純鐵、中心為硬度高的鋼質復合鑄件,使用中把表面層磨損,露出中間層作為刃口,解決了某些工具要求有堅硬鋒利耐磨的刃口而又具有韌性的矛盾,這種方法在戰(zhàn)國后期,北起燕趙、南達楚國的范圍內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鐵工具的功能。
    我國鑄鐵柔化技術的發(fā)明要比外國早2000多年。歐洲到18世紀才有白心可鍛鑄鐵,19世紀美國才開始熔制黑心可鍛鑄鐵。我國這項鑄鐵柔化技術的發(fā)明,對于當時鐵工具的廣泛使用,對于促進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具有重大作用。
    [湖北大冶銅綠山遺址]。
    湖北大冶銅綠山遺址是目前中國發(fā)現最早、規(guī)模的采煉工場。這個遺址長2公里、寬1公里,發(fā)現有古礦井、冶煉遺址和煉銅爐。古礦井分為豎井、斜井、水_三種,深入地下40至50米,坑道用木架支撐,井下有排水系統(tǒng)和通風設施。在不同期的井內出土的開采工具有:木質的錘、鏟、鍬、鉤,船形木斗,銅質的斧、錛、鑿、鋤,鐵質的斧、錘、鋤、耙等。古礦井附近的冶煉遺址,地表覆蓋著大量爐渣,總重量約達40萬噸左右。煉爐則為豎爐,它由爐基、爐缸、爐身構成,有風溝、風口、金門,作鼓風、排渣和出銅液使用。爐壁各部位用不同的耐火材料建造,礦石被碎成3至4厘米的球狀,加入溶劑配料后入爐。模擬試驗表明,爐溫可高達1200℃,銅塊含銅91%一93%,爐渣含銅量0.7%。為研究古代冶煉技術提供了可靠資料。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五
    1.閱讀教材,識記文藝復興最早興起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藝復興的內涵、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與成就、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宗教改革最早興起于德國的原因、馬丁o路德與《九十五條論綱》、宗教改革的發(fā)展和結果、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
    2.在識記上述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通過生生共議、師生互議、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全面分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興起的背景,認識到一定時期思想文化是特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各代表人物思想及作品、《九十五條論綱》的全面分析,明確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對人文主義內涵的發(fā)展;進一步全面理解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所產生的歷史影響。
    學法指導。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難點:文藝復興的實質,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閱讀教材第一目“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3組學生板演預測】經濟:各城市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政治: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壯大,更關注社會現實;。
    思想:古希臘、羅馬文化遺存為沖破教會的-提供了思想源頭;意大利獨特的人才結構。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2.閱讀教材第二目“文藝復興”
    a:(1)請以表格的形式梳理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代表、主要成就(請注意閱讀“歷史縱橫”、“學思之窗”、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2組學生板演預測】。
    領域國別代表人物主要作品。
    意大利但丁《神曲》:抨擊教會。
    意大利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人文主義之父”
    英國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謳歌人的偉大和高貴;。
    藝術。
    (美術)意大利達o芬奇《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拉斐爾圣母像。
    意大利米開朗琪羅大衛(wèi)。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合作探究1】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各主要作品的分析,談談對文藝復興核心思想的理解。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結合材料思考,文藝復興的興起與發(fā)展對當時的歐洲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材料:“地心說”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直居于統(tǒng)治地位。這個學說的提出與-教《圣經》中關于天堂、人間、地獄的說法剛好互相吻合,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學說,把“地心說”和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融為一體,用來愚弄人們,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1533年,60歲的哥白尼在羅馬做了一系列的講演,提出了他的學說即“日心說”的要點:地球繞其軸心運轉;月亮繞地球運轉;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繞太陽運轉的事實。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地打擊了教會的宇宙觀,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的偉大勝利。......后來,伽利略發(fā)明了天文望遠鏡,一定程度證明了哥白尼的正確。
    【6組學生板演預測】。
    在思想方面:文藝復興沖破了-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為后來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在文學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
    在自然科學方面: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局限性:對人文主義的過分推崇,造成運動后期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和社會混亂。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合作探究2】什么是文藝復興(時間、地點、主體事件等)?其實質是什么?
    【5組學生板演預測】十四五世紀,由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發(fā)起,借助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來反對封建神學,并加以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宣傳資產階級思想。16世紀以后,迅速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史稱這場新興的文化運動為“文藝復興”。
    其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在古典文化的基礎上開展的一場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反封建斗爭。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3.閱讀教材第三目“宗教改革”
    a(1):16世紀,宗教改革最早興起于德國的原因、標志、結果。
    【4組學生板演預測】。
    原因:文藝復興的影響;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
    導火線:出售贖罪券。
    標志:馬丁o路德發(fā)布《九十五條論綱》,拉開序幕。
    結果: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興起,形成一系列新的宗教:德國的路德教、英國國教、加爾文教等。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請簡要概述馬丁o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張(請注意閱讀“資料回放”、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2組學生板演預測】1.只要虔誠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需購買贖罪券,否定羅馬教皇-(“因信稱義”)。
    2.-徒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
    3.簡化宗教儀式。
    4.國家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3):歐洲宗教改革的興起與發(fā)展有何歷史影響?
    【1組學生板演預測】否定羅馬教會的-,打破了天主教會神學的壟斷;解放了思想,進一步推動了人文主義的傳播和發(fā)展;但馬丁o路德等改革并未從根本上否定天主教等宗教,并確立符合當時歷史發(fā)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最終于人文主義運動形成對抗,不利于人文主義的發(fā)展。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合作探究3】什么是宗教改革?其實質是什么?
    實質:一場由早期資產階級領導的在宗教改革外衣下開展的反封建的-。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知識梳理】【師生互動小結】。
    一、文藝復興(14—16世紀)。
    1.條件:經濟上,14世紀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根本原因);政治上,新興資產階級為自身利益,要求沖破天主教的思想-;文化上,意大利保留了較多的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人才上,眾多博學多才的學者。
    2.概況:
    (1)發(fā)源地:意大利(發(fā)展到整個西歐)。
    (2)表達形式: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
    (4)性質: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是自希臘智者運動以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3.代表人物及作品:
    時期領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內容。
    最早文學但丁《神曲》率先對教會的丑惡現象表達了憎惡。
    早期文學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人學”對抗“神學”,人文主義之父。
    文學薄伽丘《十日談》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欲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fā)展人的個性。
    4.意義:
    (1)思想方面:文藝復興沖破了-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高揚了為創(chuàng)造現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后來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2)政治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3)文學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
    (4)自然科學: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二、宗教改革。
    1.背景:從歷看,文藝復興宣揚人文主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從政治上看,德意志是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qū),激化了社會矛盾;從經濟上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使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羅馬天主教的-;從誘因上看,教皇出售“贖罪券”,激起憤慨(導火線)。
    2.開始標志:馬丁o路德發(fā)表“九十五條論綱”
    3.馬丁o路德的主要思想:信仰上帝就可得救,無需購買贖罪券;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每個-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4.結果:宗教改革運動興起,新教教派出現形成。(路德教派、加爾文教派、英國國教)。
    5.新教特點:簡化宗教儀式,否定羅馬教廷-,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
    6.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反封建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
    7.影響:政治上: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經濟上:沒收了教會的大量土地和財產。文化上: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思想上: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檢測反饋】。
    1.14—16世紀,歐洲哪些歷史事件促進了人文主義的新發(fā)展,結合具體史實予以說明。
    新航路的開辟:證明地圓學說,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人文主義發(fā)展和實驗科學的進步;。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課后小結。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六
    我們稱古希臘是民主政治的搖籃。古希臘語中民主意思是人民掌握權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與_相對立,少數服從多數的人民(或公民)當家作主的一種政治模式。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課內容。是整個歷史教材中的亮點之一,它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本課內容主要講述古希臘民主政治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產生、發(fā)展、輝煌及衰退的過程,給我們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國古代_政體的另一幅燦爛的政治畫卷,讓我們去親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類政治歷史發(fā)展歷程中地位和重要影響。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jié)內容作了這的要求: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本課在整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這一課的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結合歷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價值和意義在于為后世提供了一個最值得參照的政體形式,為人類文明中的政治組織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并從歷史發(fā)展的高度來理解民主政治對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作用和意義。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與其地理環(huán)境和城邦制度的關系,懂得每個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其國情、經濟發(fā)展等因素相關。
    過程與方法:
    通過展示背景材料,生成問題,讓學生運用歸納、對比、概括、探究等方法來感悟歷史,即感知新知識——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體會歷史,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地理環(huán)境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影響;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輝煌及對后世產生的影響;理解希臘奴隸制度是把雙刃劍的含義;體會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理環(huán)境對希臘民主政治的影響;伯利克里改革的內容、作用。
    難點: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實質;古希臘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在初中學習九年級上冊歷史時已經對古希臘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階段不重視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因此對相關內容的印象比較模糊,而且學生對政治文明的內涵還不甚明了,對古代西方的歷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課涉及內容繁多,知識比較深奧難懂,從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達到課標要求確有難度。因此我們應力求將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另外,本課涉及的民主政治話題可能會使部分學生產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論,這時就需要我們的正確疏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觀。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七
    課標內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知識要點:
    一、背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鐵器、牛耕的使用。
    3、階級基礎:階級關系的變化——新的階級形成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革。
    4、社會條件: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頻繁、思想繁榮、各國競相改革變法。
    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
    二、商鞅變法內容:
    1、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
    3、文化風俗改革:“燔詩書、明法令”;改革社會風尚習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評價:秦國強盛、意義深遠。
    2、表現。
    綜合國力:公元前343年,秦國已經成為富強之國,周天子派人送禮,各諸侯派人來稱賀。
    3、局限性。
    4、消極影響:推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導致了秦朝的暴政,對后世影響消極。壓制工商業(yè)發(fā)展,違背了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倡導君主獨裁專制,選錯了政治體制的方向為后世君主專制埋下了禍根;改革不徹底,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特別是秦漢時期存在大量奴隸制殘余。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八
    課標內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3)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知識要點:
    一、背景:
    1、東晉時建代國,拓跋珪建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
    2、鮮卑文明與漢文明沖突,社會矛盾尖銳,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護制,豪強地主隱瞞人口,逃避賦稅、徭役。
    廣大農民賦稅賦稅負擔沉重,農民起義不斷。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統(tǒng)治者未處理好民族關系,激化矛盾。
    3、馮太后與孝文帝注重漢化,改革條件具備。
    二、改革內容:
    1、創(chuàng)新制:制定俸祿制、推行均田制、設立三長制、推行租調制。
    3、移風易俗:漢服、漢話、漢姓、通漢婚、改漢籍。
    三、評價:促進民族大融合。
    1、經濟的復蘇和繁榮。
    農業(yè)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手工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商業(yè)的發(fā)展。
    2、政權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tǒng)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鮮卑游牧民族的農耕化漢族人民生活的鮮卑化。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九
    style="color:#125b86">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fā)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fā)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fā)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1、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蓡枌W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2、北京人。
    發(fā)現時間:1929年。
    發(fā)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fā)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yè):(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fā)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
    中發(fā)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十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擴張時代的時間和含義。
    (2)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及客觀條件。
    (3)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原因、經過的內容,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分析殖民擴張的不同結果,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改變了世界形勢,從而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2)歐洲殖民者對亞、非、拉美的血腥掠奪,一方面給這些地區(qū)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打斷了其發(fā)展,造成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長期落后,另一方面促進了歐洲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影響。
    教學難點: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雛形形成的重大意義。
    三、教學方法:
    新航路的開辟,為促進世界各地區(qū)間的聯系、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是推動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客觀條件,所以本課應該以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過程和影響為主線展開教學。
    在教學中可層層設疑,進行問題探究。問題的設置要有層次,以激發(fā)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貫徹面向全體的原則。同時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另外,新航路的開辟屬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應引導學生放眼世界,從宏觀的角度來審視世界的變化。
    四、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歌曲導入:
    為學生播放美國鄉(xiāng)村音樂《iamsailing》,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曲中航海家漂泊在茫茫大海中的思鄉(xiāng)之情,由此引出本課所要接觸到的航海家。
    教學過程:
    [圖說歷史]多媒體展示:
    15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和16世紀中期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
    思考:從兩幅圖中,你能看出16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比15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多了什么地方嗎?由此引出美洲是因新航路的開辟而發(fā)現的。
    多媒體展示材料:15左右,隨著歐洲商品經濟的日益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金銀日益取代土地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標志,金銀成為普遍的交換手段。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
    學生根據材料思考并回答新航路開辟的第一個原因……。
    1、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根本原因。
    a.尋找黃金是為了傳播基督教?
    b.輸出黃金是殖民擴張的重要方式。
    c.黃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黃金是新航路開辟的推動力之一。
    答案:d。
    多媒體展示圖片:馬可?波羅(1254--1342)17歲時從意大利來到中國,回國后發(fā)表《馬可?波羅行紀》為學生講述馬可波羅到中國的所見所聞,并得出第二個原因——社會根源:對黃金的狂熱追求----“尋金熱”
    多媒體展示課文圖片:
    多媒體展示材料:
    材料一:西班牙于1492年收復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最后一個據點。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從長期的穆斯林統(tǒng)治下獲得了解放,但在斗爭中也產生了強烈的宗教情緒:熱衷于傳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皈依天主教。
    學生思考并得出第三個原因——宗教因素:傳播天主教。
    [感悟歷史]如果你是當時的一名西歐商人,要到東方去,你會?
    a.乘飛機飛往東方。
    b.利用帆船繞過地中海探尋到達東方的新航路。
    c.發(fā)動戰(zhàn)爭侵入東方。
    d.利用汽車繞道東方。
    答案:b。
    通過此道選擇題可知道第五個原因——思想因素:人文主義提倡冒險進取的精神。
    [步步為贏]15世紀“西歐人的發(fā)財夢做得很是時候”,這樣評論主要是因為:
    a、當時了解到東方有很多財富?
    b、當時已具備了海外探險和擴張的條件。
    c、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
    d、東西方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變化。
    答案:b。
    由此引出新航路開辟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多媒體展示指南針、當時的帆船圖片。
    1、客觀條件:
    (1)航海技術的提高。
    (2)造船技術的發(fā)展。
    (3)地理知識的進步。
    2、主觀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步步為贏]馬克思認為幫助歐洲“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的中國古代發(fā)明是。
    a.火藥b.印刷術?
    c.造紙術?d.羅盤針。
    答案:d。
    問題探究之二:以哥倫布為代表的航海家們是怎樣開辟新航路的?
    運用多媒體更形象地標示出航海家們開辟新航路的路線。
    讓學生列表格:
    時間。
    人物。
    國別。
    航線。
    支持者。
    1487--1488。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1492。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1497--1498。
    達伽馬。
    葡萄牙王室。
    1519--1522。
    麥哲倫。
    西班牙王室。
    小明:哥倫布先生,能講講您偉大的航行嗎?
    a.迪亞士b.達伽馬。
    c.哥倫布d.麥哲倫。
    答案:b。
    a.1492年?b.15c.1892年?d.18。
    答案:c。
    [步步為贏]開辟新航路的環(huán)球航行,先后經過的海洋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答案:c。
    [步步為贏]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中,對當時的地圓學說提供了確證的是。
    a.達·伽馬的航行?b.哥倫布的航行?
    c.迪亞士的航行d.麥哲倫的航行。
    答案:d。
    a.迪亞士b.哥倫布。
    c.達·伽馬d.麥哲倫。
    答案:d。
    多媒體展示哥倫布的旗艦“圣?瑪利亞”號剖面圖,為學生講述哥倫布發(fā)現美洲新大陸的奇聞逸事。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十一
    style="color:#125b86">
    教學建議
    1.武帝的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學獨尊后,其他思想學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tǒng)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
    2.尊儒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chuàng)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就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時,改變了漢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慣例,使大批讀書人通過讀書而進入仕途。
    3.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tǒng)。
    4.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fā)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tǒng)一于真理的規(guī)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對漢武帝的評價問題。
    漢武帝是中國歷的帝王,在其統(tǒng)治時期,通過文治武功,使西漢統(tǒng)治過火鼎盛時期,其他向來被稱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豐功偉績,也有重大失誤。他與秦始皇相比,即“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司馬遷之語)史學界對其晚年的政策調整關注較大。他為調整統(tǒng)治政策,在有關西北屯兵的爭論中,借機頒布了輪臺“哀痛之詔”,公開向天下承認了自己的失誤,公開否定自己,果斷地調整統(tǒng)治政策,從而有效地緩和了社會矛盾,挽救了統(tǒng)治危機,帶來了后來的“昭宣中興”。他這一行舉,可以說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顯成功的嘗試,他比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但也有人對他這一行舉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在統(tǒng)治危機和內外出現困局情況下,是悲觀消沉情緒的反映。
    秦漢的統(tǒng)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tǒng)治階級為維持統(tǒng)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tǒng)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tǒng)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tǒng)治者,在確立統(tǒng)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zhàn)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tǒng),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zhàn)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后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焙箜n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tǒng)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tǒng)治建立的需要。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摧毀了暴秦統(tǒng)治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tǒng)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征的黃老政治為統(tǒng)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在劉邦、孝惠、高后、文、景統(tǒng)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wěn)定了統(tǒng)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tǒng)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tǒng)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并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fā)展。
    (l)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個人專斷獨裁,控制一切軍國大事,地方一切權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權力集中于皇帝。
    (2)戰(zhàn)國時的韓非提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實踐了韓非的理論,通過創(chuàng)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和文化措施,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3)漢承案制,劉邦承襲了秦始皇開創(chuàng)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歷經惠、文、景帝,到漢武帝時,通過解決王國問題,進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權;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兩漢時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設立尚書臺,實行刺史制度和上計制,從而完善了這一制度。到東漢初,這一制度進一步加強并定型。
    (4)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經濟的需要,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規(guī)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人民的控制和統(tǒng)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腐敗長期延續(xù)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其積極意義日益減少,弊端日益加重。
    關于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蕩不定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穩(wěn)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后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yè)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tǒng)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xù)采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并行制。
    (2)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采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后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jiān)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地方行政區(qū)劃了。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十二
    1.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結構特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里面,教材只重點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可見,《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里面也處于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jié)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著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系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后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與乙醇性質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節(jié)既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又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jié)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huán)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更深層次地掌握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征并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huán)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比較、歸納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a、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yǎng)學生關注化學與環(huán)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苯酚的結構特點和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oh和苯環(huán)的相互影響。
    二、說教法與學法。
    1.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鹵代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環(huán)相連)又為學生進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本節(jié)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探究實驗—理論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2.教法選擇。
    創(chuàng)設情景、實驗探究、理論探究。
    3.教學輔助手段。
    利用實物感知、教學模具和多媒體動畫演示。
    4.學法指導。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采用觀察、對比、遷移、分析、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三、說教學過程。
    【情景一】新課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一段新聞:塑料奶瓶含有雙酚a奶瓶會誘發(fā)兒童性早熟,引出雙酚a的結構式(2,2-二(4-羥基苯基)丙烷,)進一步構建酚類物質的定義。由此引入本節(jié)所要學習的內容。接著借助對比醇的定義判斷是醇還是酚,讓學生學會區(qū)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質。
    展示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說明書,讓學生閱讀苯酚軟膏說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再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tài),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地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tǒng)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教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實驗一】物理性質(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膚上如何處理?)。
    學生實驗:
    (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tài),并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tài)、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學性質。
    回顧情景二,提出問題1:在苯酚藥膏說明書中提到了“放置時間過長色澤變紅”,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fā)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那就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說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氣氧化。
    【探究實驗二】苯酚的酸性。
    (1)驗證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試劑:石蕊試液、ph試紙、苯酚飽和溶液(約為1mol/l)。
    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約在5-6,且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變澄清,說明苯酚顯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既然是酸,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師演示實驗:向苯酚濁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現渾濁,說明苯酚的酸性比鹽酸的弱。接著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會變紅,說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將苯酚鈉轉化為苯酚?這樣自然地過渡到co2與苯酚鈉的反應,此時苯酚鈉與co2的反應產物是na2co3還是nahco3?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確定苯酚鈉與co2的反應產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與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顯酸性而苯酚顯酸性,這說明了什么?
    分析:通過相同濃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結構簡式對比分析,對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質,得出結論苯環(huán)對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實驗三】苯酚的取代反應。
    聯系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fā)生什么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么,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著,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fā)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并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說明,由于-oh對苯環(huán)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huán)上-oh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huán)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huán)境有影響的理解。
    【探究實驗四】探究苯酚的顯色反應。
    請學生演示fecl3與苯酚的顯色反應,此反應操作簡便,現象明顯,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檢驗,這也是區(qū)別于醇的另一種性質。
    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于制造酚醛樹脂、染料、醫(yī)藥、農藥等,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條件。但其對人類的環(huán)境也帶來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輪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情景五】學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帶著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最后通過酚類廢水處理的流程來運用本節(jié)課的知識。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十三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wèi)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zhàn)爭后,義和拳即自發(fā)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zhàn)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xiāng)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胺銮濉钡暮x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读x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fā)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fā)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皽缪蟆痹诋敃r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tǒng)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fā)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fā)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fā)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zhèn)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qū)。這是義和團能夠發(fā)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zhèn)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fā)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fā)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fā)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zhàn)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zhàn)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衫秒娔X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fā)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qū)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BR>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fā)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wěn)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薄胺磳Ω鱾€外國統(tǒng)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美國公使在其著作中寫道:“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薄皻W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tǒng)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鎮(zhèn)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十四
    (2)概述新航路開辟的過程:迪亞士抵達好望角,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
    (3)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認識地理大發(fā)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歷史情境,由學生扮演航海之旅中的不同角色,讓學生感知歷史,使學生了解航海的原因和所具備的條件,感悟航海家的精神。
    (2)通過設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
    (3)通過展示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新航路開辟的客觀條件的分析,領會中國古代發(fā)明對推動世界歷史前進的重大作用,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動世界歷史發(fā)展中的重大作用。
    (2)了解新航路開辟的經過,感受和學習航海家勇于探索的開拓進取精神,認識到人類歷史是不斷探索的歷史,探索精神永不磨滅。
    感悟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觀看、思考,引入課題講授新課:
    提問:
    1.為什么歐洲人要開辟前往東方的新航路?(原因)。
    2.為什么歐洲人能開辟前往東方的新航路?(條件)。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及導學案中的內容,讓學生來回答,檢查學生的預學情況。對學生的回答作簡要概括。
    概括分析解讀教材。
    回答問題。
    通過學生回答,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史實的能力。
    二、開辟新航路的經過過渡:有了這些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那真的是萬事俱備了。勇士們,揚帆起航吧!
    課前已經把學生分為四個小組:迪亞士隊、達伽馬隊、哥倫布隊、麥哲倫隊。請四支隊伍的代表利用多媒體演示、匯報遠洋航行的路線和成果。
    學生匯報之后教師概括總結為:一個中心、兩個方向、三條路線、四位人物。
    提問:從新航路開辟的經過中學習航海家的哪些精神?
    學生代表講解,其他學生聆聽、思考。
    學生聆聽、總結。
    學生思考。
    回答問題。
    利用學生講解的形式來展示新航路開辟的經過,更直觀,更生動,便于記憶。
    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使學生體會到航海家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三、開辟新航路的影響。
    學生思考。
    觀察、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歸納材料。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十五
    一、海禁政策(閉關鎖國)。
    (2)目的:
    明朝:抗擊東南沿海的倭寇。
    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tǒng)治。
    清朝: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
    (3)后果:
    a、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b、使中國與世隔絕,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明清之際出現的新經濟因素:資本主義萌芽。
    1.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1)時間:明清時期。
    (2)地點:江南中小工商業(yè)市鎮(zhèn)等地,發(fā)達的手工業(yè)部門如紡織業(yè)等。
    (3)特征: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雇傭關系)。
    2、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fā)展,自給自足經濟在全國范圍內仍居主導地位。
    3.阻礙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因素:小農經濟占主導;重農抑商;海禁閉關.
    具體分析:(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
    a.國內市場狹小: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yè)品;。
    b.資金不足: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yè)的擴大再生產。
    c.政策限制:封建國家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并嚴格限制手工業(yè)生產規(guī)模。
    d.國際市場喪失: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十六
    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地圖、歷史圖片、投影儀等教學設備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亞洲革命風暴形勢圖”。提問:世界歷史發(fā)展到19世紀上半期時,亞洲哪些國家的領土已不再完整?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引入新課。
    二、亞洲革命風暴:
    1.亞洲革命風暴的起因。
    提問:歐洲列強何時踏上殖民亞洲之路的?
    回憶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殖民歷史,結合地圖,簡介19世紀上半期亞洲一些國家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問:工業(yè)革命前后,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方式、特點有哪些不同?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明顯的歷史階段性特點。
    通過比較商業(yè)利益和工業(yè)利益的結果不同,引出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危害??山Y合教材中資料部分所引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tǒng)治》中的一段話進行分析。
    2.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
    依據教材,重點分析其雙重性。
    3.亞洲革命風暴的五次重大起義及意義。
    結合地圖由學生概括起義名稱,分析起義的意義。教師簡介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三、印度民族大起義。
    本目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如下:
    首先,由學生閱讀教材中本目內容,歸納起義的原因、概況和意義。
    其次,教師設置一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起義的特點和失敗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義有哪些人參加?起義的主力是誰?是誰?
    印度的封建王公為什么要參加起義?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并可擴展、引申:
    探討印度人民怎樣才能取得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勝利?印度的獨立最終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結。
    亞洲革命風暴之所以發(fā)生在19世紀中期,是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促使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亞洲的結果。它是亞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爭取民族獨立的高潮,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tǒng)治和本國的封建勢力,體現了亞洲人民爭取改變現狀的進步的歷史要求。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板書設計:
    第六節(jié)亞洲革命風暴。
    一、亞洲革命風暴。
    1.亞洲革命風暴的起因。
    2.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
    3.亞洲革命風暴的五次重大起義及意義。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
    1.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
    2.起義的爆發(fā)與發(fā)展。
    3.起義的失敗。
    4.起義的意義。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十七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封建經濟日益解體。同時,外國在華設立的企業(yè)和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近代工業(yè),在客觀上誘導和刺激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興起,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產生,使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增強了新的因素,出現了新的階級力量,為中國社會變革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艱難發(fā)展是中國近代史的一條主要線索,本章分別在第三節(jié)、第七節(jié)中講述了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初步發(fā)展的內容,以后還有這方面的內容。
    重點分析。
    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是本課重點。
    近代中國是資本主義民主革命時期,1840-19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時期革命的是資產階級,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的產生,這就意味這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產生了。但是,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決定了它在領導革命時會動搖妥協(xié),無法完成革命任務,最終革命領導權會轉移到無產階級手中。所以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是本課重點之一。
    中國的無產階級自產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壓迫,所受壓迫最深,因而革命性,再加之其他的自身優(yōu)點,這就決定了它必將成為近代中國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最終會取代中國資產階級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將中國革命進行到底。所以,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也是本課重點。
    難點分析。
    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是本課難點。學生對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妥協(xié)性并不生疏,但是,對產生這種兩面性的原因卻知之甚少。而且,學生缺乏有關經濟地位決定政治立場、態(tài)度即階級性的理論基礎,在分析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的形成時,較難將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經濟地位與他們的政治態(tài)度聯系起來,所以,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既是本課重點也是本課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在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外商企業(yè)和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近代工業(yè)誘導和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2)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發(fā)展情況的補充材料,使學生了解: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中華民族資本主義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必然會形成既矛盾又依賴的關系。理清其革命性和妥協(xié)性的形成過程。從中華民族工業(yè)的最初投資者的身份入手,來分析中華民族資產階級同外國勢力尤其是同中國封建勢力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中國無產階級的來源、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布以及課文中有關中國無產階級的地位、待遇,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
    課內探究活動。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制定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出現一覽表。
    在教學中溜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尚未理解的問題,通過師生互動方式解決。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三節(jié)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重點: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
    難點: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的綜合方法;教學用具:相關的歷史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回憶、思考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只要學生能回答出國外資本主義開始在通商口岸建立企業(yè)向中國傾銷商品、使中國的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瓦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務派掀起了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即可。)由此導入新課。
    二、中國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興起。
    讓學生回憶中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間。告訴學生,雖然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沒有向西方國家那樣發(fā)展成資本主義經濟,但是,在少數地區(qū)、少數部門仍然存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也將緩慢的走向資本主義社會。但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摧殘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打斷了中國獨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進程。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分揀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即由于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造成中國大批手工業(yè)者失業(yè)和農民破產(中國農民的經濟來源一為農耕、一為紡織,當洋紗洋布涌入后,農民通過紡織而得的收入大量減少甚至消失,導致其入不敷出,最終破產。),這就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商品生產,這在客觀上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和可能。強調受外商獲利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資本主義工業(yè)發(fā)展起來。
    讓學生閱讀課文中關于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情況的文字,由學生制作民族工業(yè)出現表。要包括中國近代工業(yè)興起的時間、主要分布地區(qū)、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中國早期民族資產階級的身分。關于中國近代工業(yè)分布地區(qū),要讓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工業(yè)的分布與外國經濟的入侵有著密切聯系。
    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早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發(fā)展情況的補充材料和引文,分析中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的規(guī)模、資本情況、與外國企業(yè)的關系(就此點教師可以適當介紹制造繅絲和加工面粉的機器設備和技術是自歐美引進的,繅絲業(yè)更是與出口密切相關。)、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民族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關系等問題。從中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勢單力薄,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面前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而且,其發(fā)展必須依賴外國企業(yè)。中國最初投資近代工業(yè)的人是官僚、地主和商人,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與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中華民族資產階級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協(xié)的一面。也就是說,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是中國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產物。
    三、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
    教師要強調中國的無產階級的產生早于中國資產階級。
    通過分析中國無產階級的來源,使學生認識到他們與農民階級有著天然的聯系,便于結盟;通過閱讀課文中有關中國無產階級境遇的補充材料,使學生認識到他們受到的壓迫最深,所以革命性;通過回憶中國境內的近代企業(yè)的分布,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無產階級高度集中,便于宣傳和組織。
    通過閱讀課文中有關中國無產階級早期斗爭的補充材料,使學生了解早期工人的斗爭方式及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實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十八
    重點: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1787年憲法。
    難點: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評價。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教師可通過美國國旗導入本節(jié)的教學,“請同學介紹一下美國國旗的含義”。美國國旗記載著美國由13個州擴張演變?yōu)?0個州的歷史,也紀念著最初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下的13個州參加獨立戰(zhàn)爭并最終為贏得獨立做出的貢獻。由此導入新課的學習。
    2.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原因和背景,教師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幾個方面內容請學生歸納,也可換一種方法,例如給出幾段原始材料,通過學生分析理解,歸納出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北部殖民地,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發(fā)達。中部殖民地,以農業(yè)為主,土地肥沃,被稱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資本主義種植園奴隸制經濟,主要作物是煙草、藍靛,有一批“藍靛百萬富翁”
    材料二1660年的《航海條例》規(guī)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輸入和輸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國船只運輸,一切物品只能運往英國。1765年的《印花稅法》規(guī)定,所有的印刷品、商業(yè)單據、法律證件等都要繳納印花稅。
    教師提問學生,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同學們能否從中分析英屬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獨立的原因?與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相比較,歸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共同原因。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北美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殖民地經濟的發(fā)展要求擺脫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激化致使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3.獨立戰(zhàn)爭的經過。建議教師給學生一段時間閱讀教材關于戰(zhàn)爭進程的有關內容,按時間先后順序總結獨立戰(zhàn)爭進程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張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來克星頓槍聲和第二屆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1776年發(fā)表《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的誕生,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1781年約克鎮(zhèn)大捷,戰(zhàn)爭勝利結束,1783年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等幾個要點。
    4.1787年憲法。這部分內容的講授建議教師通過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學生對1787年憲法的理解。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摘錄。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了建設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證國內安寧,規(guī)劃共同國防,增進一般福利,使我們自己和我們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第1條。
    第1節(jié)本憲法所賦予一切立法權,應操于聯邦國會,國會包括參議院和眾議院。
    第2節(jié)第1款眾議院應由各州人民每兩年選舉的議員組成……。
    第3款眾議員名額和直接稅,應按照本聯邦內各州的人口分配。這種人口。
    的決定,除全部自由人外,應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這種自由人中。
    包括必須服一定年限勞級的人口,不包括未納稅的印第安人……。
    第2條。
    第1節(jié)第1款行政權應操于美利堅合眾國總統(tǒng)??偨y(tǒng)的任期定為四年……。
    第2節(jié)第1款總統(tǒng)應為聯邦的陸海軍及奉調為聯邦服階段的各州民兵的總司令……。
    第3條。
    教師可就以上這些材料,提問學生,該憲法中規(guī)定的建國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權力?國家職權由哪三個部門分掌?如何評價這部憲法?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完成教學。
    5.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對美國本身的發(fā)展和對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qū)的重大影響兩方面分析。
    教學設計思想。
    利用現實社會生活中美國的影響入手,結合大量的圖片、文字、網上資料,創(chuàng)設歷史學習的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在教師的設計、引導下,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完成知識的識記、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的流露。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十九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是歐洲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時代的產物;通過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學生認識到: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
    通過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理論的革命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主義精神和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的崇高理想;通過對巴黎公社戰(zhàn)士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情操、意志品質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在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迅速發(fā)展,資產階級在歐美鞏固了自己的政權,資本主義制度在主要國家確立。
    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同時,產生很多新的社會問題:不平等的加劇,勞資雙方的沖突與對立等等,導致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對抗日益尖銳。
    無產階級在和資本家的不斷斗爭中,逐漸產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無產階級運動有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用來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
    從此,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fā)展,第一國際的建立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巴黎公社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其經驗和教訓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重點分析。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課重點。
    馬克思主義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產物,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而出現的,工業(yè)資產階級和工業(yè)無產階級都是工業(yè)革命的產物,資產階級為自己挖掘了墳墓。
    巴黎公社是當時社會主義運動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說“想知道什么是無產階級專政,請看巴黎公社?!卑屠韫缡堑谝淮瓮品Y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嘗試,代表著時代的最高峰。
    同時,公社的歷史經驗,值得借鑒和研究。
    難點分析。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則是本課難點。
    學生不容易理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是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緊密相連的,要分析透徹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然性。
    巴黎公社不同于以往的無產階級運動,它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代之以新的國家機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這些都體現在巴黎公社的原則中。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要緊密聯系工業(yè)革命影響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分析,闡明矛盾發(fā)生的根源及不可調和性,說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必然性。
    并對經濟危機、早期工運特點加以解釋。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工人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從歷史條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由學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則,并得出結論:巴黎公社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性質,同時,也有局限性;公社的原則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保衛(wèi)巴黎公社的戰(zhàn)斗,可適當增加些資料,吸引學生興趣和進行革命主義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三節(ji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
    重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
    難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則。
    教學手段: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答案:工業(yè)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但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激化,經濟危機頻頻發(fā)生。
    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工業(yè)革命后,工人階級壯大起來,工人運動從經濟斗爭向政治斗爭轉化,不再作為資產階級的附庸。
    三大工人運動為科學理論的誕生奠定階級基礎。
    同時,工人運動開展需要科學的理論的指導,馬、恩在廣泛吸收人類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其中,唯物史觀揭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必然產物;而剩余價值學說,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找到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創(chuàng)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
    科學社會主義不但符合當時的客觀情況,而且經歷史驗證,是完全正確的。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8頁關于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共產黨宣言》的有關內容。
    強調:《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為完整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指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作用;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二、第一國際。
    學生閱讀78頁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國際成立的歷史條件。
    閱讀79頁關于《國際工人協(xié)會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國際的主要活動:
    主要活動:聲援支持各國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其頂點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幫助各國工人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如1869年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成立。
    第一國際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無產階級由分散斗爭走向國際聯合。
    斗爭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發(fā)展到要求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目的更明確,群眾影響進一步擴大。
    三、巴黎公社。
    學生閱讀79頁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現的基礎是資本主義和工人運動進一步發(fā)展,有必然性,同時也是“在特殊條件下的一個城市的起義”,有偶然性。
    進一步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成立、巴黎公社之間的內在關系。
    學生概括政權建設和社會經濟兩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產物,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后,建立了新興國家政權;公社的選舉公社委員會,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國家政權,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公社的實施措施,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是從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的,說明了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
    但同時,巴黎公社有突發(fā)性的特點,未對所有制做出明確規(guī)定,不完全等于社會主義運動。
    巴黎公社是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也是實現無產階級民主的大膽試驗。
    公社的原則也是最寶貴的經驗,最主要的一點是,要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并用無產階級專政取而代之。
    教學設計思想。
    運用啟發(fā)式的問題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與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認識社會主義運動在曲折中前進,存在著旺盛的生命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教案篇二十
    (二)具體原因:
    1、三對基本矛盾(焦點:爭奪殖民地和霸權)。
    (1)法德矛盾(2)俄奧矛盾(3)英德矛盾。
    2、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1)三國同盟(2)三國協(xié)約。
    (三)直接原因:薩拉熱窩刺殺事件(1914、6、28)。
    二、戰(zhàn)爭的過程。
    (一)交戰(zhàn)國:
    (二)性質: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zhàn)爭。
    (三)戰(zhàn)場:
    1、西線(英法比——德)具有決定性作用。
    2、東線(俄——德、奧匈)。
    (四)進程。
    1、第一階段(19)。
    馬恩河戰(zhàn)役——德軍速戰(zhàn)計劃破產,轉入陣地戰(zhàn)。
    2、第二階段(1915——16)。
    (1)陸戰(zhàn):凡爾登戰(zhàn)役、索姆河戰(zhàn)役、俄軍冬線夏季攻勢。
    (2)海戰(zhàn):日德蘭海戰(zhàn)。
    (大戰(zhàn)戰(zhàn)略主動權轉移到協(xié)約國一方)。
    3、第三階段(1917——18、11)。
    (1)協(xié)約國陣營擴大。
    (2)爆發(fā)“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退出戰(zhàn)爭。
    (3)同盟國失敗。
    三、戰(zhàn)爭影響。
    1、對人類造成巨大物質、精神損失。
    2、削弱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力量。
    3、十月革命勝利。
    4、催發(fā)戰(zhàn)后西方無產階級革命和東方民族解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