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案的編寫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水平,采用差異化教學,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教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是一些經(jīng)典的教案案例,供大家參考借鑒。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一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說吃每個句子的意思,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揭題,簡介作者。
2、討論題意。
(1)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2)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3、簡介作者。
4、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xiāng)已被金人占據(jù),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他曾造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殺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3)指名讀,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默讀課文,想一性每句話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詞,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
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溪橋:溪上的小橋。
(2)指名說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了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七八個星外天,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在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溪橋后才忽然見到。
4、稻花香里書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指名說:誰“聽取蛙聲一片”?又是誰“稻花香里說豐年”?
(2)討論:這句話該如何解釋?
5、試把意思連起來說一遍。
四、齊讀課文。
五、作業(yè)。
用鋼筆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二、精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指導朗讀。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
(2)詞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指明說。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夏季:鳴蟬、稻花香、蛙聲。)。
(2)詞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
3、指導朗讀。
(1)輕聲朗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感情,用“/”標出停頓處,用“.”標出重音。
(2)指名標出停頓及重音處,在不斷的朗讀、體會中,不斷地修改。
(3)按照停頓與重音的提示,練讀課文,指名讀,師生評議。
4、練背、指名背、齊背。
三、觀察圖畫,想像情景。
1、看圖,指名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課文,把作者聽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補充進去。師生評議。
3、用一段話寫成短文。
四、總結課文。
1、課文描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業(yè)。
1、默寫這首詞。
2、修改小短文。
拓展閱讀:鑒賞。
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閱讀這首詞,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nóng)村田野。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卻把這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jīng)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傊绑@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xiàn)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lián)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nèi)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chuàng)造。
以上四句純?nèi)皇鞘銓懏敃r當?shù)氐南囊股降赖木拔锖驮~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并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么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于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xiàn)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wěn)定的音勢?!捌甙藗€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xiāng)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xiāng)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確實是令人玩味無窮。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xiāng)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懊髟聞e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只有在深夜里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jié)是在夏天。在全首詞中這兩句產(chǎn)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nóng)村夏夜里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huán)境。這四句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xiàn)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后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后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jié)多寡,而在那些情節(jié)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jù)點,四面伸張,伸入現(xiàn)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練,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看到的、聞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設計意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首詞的魅力,突出教學難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表現(xiàn)了作者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歡樂。以下是,一起來看一下吧。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通過理解詞語,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詞。
2.借助工具書、教師的指導理解這首詞,在理清詞的大意的前提下背誦。
教學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辛棄疾及這首詞的背景資料,制作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常識導語,激發(fā)學生興趣。
課前:在古代的文學史上宋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同學們,在你們積累的宋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由背誦。
1、導入:課前,同學們已經(jīng)背誦了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板書課題)。
2、齊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回答適時的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優(yōu)美,農(nóng)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遭貶職,那兒多年閑居,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3、下面先聽老師來讀讀這首詞(出示這首詞,教師范讀。)。
4、請同學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練讀,教師巡視指導)。
5、為了展示你們最佳的讀書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友情支援好嗎?請看屏幕(出示:出示這首詞,已劃好了節(jié)奏。)。
6、指名配樂朗讀,適時評價。
7、男女生比賽讀。(讀前互相鼓鼓勁兒)。
二、了解作者,整體把握,了解課文大意。
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里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這需要我們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三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nóng)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文教案設計,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反復誦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借助語言文字,充分展開想象,感悟詞中景、心中情。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四、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作者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有《稼軒長短句》。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寫作背景。
作者曾兩次罷官,隱居在江西上饒的帶湖,前后將近二十年。這首詞是詞人在隱居時期寫的,詞牌下原有小題“夜行黃沙道中”。
誦讀知詩意。
讀準字音。
讀順節(jié)奏。
讀懂詩意。
讀出音韻。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四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詞的節(jié)奏、韻味,背誦課文。
2.抓“明月、驚鶴、鳴蟬”等詞語進行品味,扣“說豐年”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并在誦讀中感悟作者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詞句的意思。在讀中理解、想象詞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詞人所表達的情感。
學習準備:學生課前了解詞人辛棄疾及創(chuàng)作背景;預習課文。
教學準備:收集辛棄疾的相關資料,制作課件。
一、區(qū)別詞與詩的形式,解題。
2.解題。
二、檢查預習,讀通字詞。
(一)檢查預習情況。出示詞語。
出示詞語:(明月、清風)抽讀。
出示詞語:(驚鵲、鳴蟬、蛙聲)抽讀。
出示詞語:(七八個星、兩三點雨)抽讀。
(出示句子: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抽讀指導讀準確;老師示范讀、學生齊讀。
(出示詞語:忽見)抽讀(正音,為什么讀現(xiàn)呢?“見”是一個古今字,讀“現(xiàn)”的音,是出現(xiàn)的意思。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敝械摹耙姟笔且粯拥?。)。
(二)檢測讀文的情況。
三、再讀詩詞,體會音韻。
(一)劃出節(jié)奏。
請同學們拿著筆,輕輕讀這首詞,試著劃一劃這首詞的節(jié)奏。
(二)讀出韻味。
押的是an韻,而這些句末押韻的字叫做這首詞的韻腳。一起來讀讀這些韻腳。
四、品讀詩詞,感受意境。
(一)品讀夏夜的清幽。
(出示句子)“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師: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明月、驚鵲、清風、鳴蟬。
(1)抓住詞中的意象“驚鵲”“明月”“清風”“鳴蟬”感受夏夜的美。
(2)抓“鳴蟬”體會以動襯靜的寫法。
2.品讀“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出示句子: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在“稻花香”中體會豐收的喜悅。
(2)換角色,體會豐收的喜悅。
(二)品讀沉醉的喜悅。
1.體會天色的變化。
(出示句子: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2.體會景美醉人。
(出示句子: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五、鏈接背景,感悟情感。
(一)感悟情感。
1.出示背景資料。(出示辛棄疾生平)。
2.師:一位愛國詞人,因為光復祖國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勇,奮發(fā)而為詞,辛棄疾才會痛首疾呼:“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還寫到:“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3.誦讀全詩,升華情感。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2、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3、能借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理解這首詞的意思,并能背誦。
教學難點:
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2、出示課題,學生齊讀。
3、同學們,讀了題目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自由說)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總結:“西江月”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才是詞的題目。
4、簡介作者。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他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他被免去官職以后閑居在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沙嶺較熟悉。這首詞就是他那里生活時寫下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說說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3、借助注釋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實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4、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1)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上闕詞義。(明亮的月亮升起來驚動喜鵲飛離樹枝,清爽的夜風伴隨著蟬的鳴叫。聞到稻花的香氣,聽到青蛙的叫聲,讓人想象出一派豐收的美景。)。
(2)出示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下闕詞義。(很遠的天空閃爍著七八個星星,山前似乎有淅淅瀝瀝的雨點滴落。舊時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呢?轉過了一個彎,在小溪的石橋上忽然就看到了。)。
三、讀中感悟。
讀課文,體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讓學生試著背誦這首詞。(注意詞的節(jié)奏)。
五、課堂總結。
這首詞通過寫鄉(xiāng)村夏夜月明風清,稻花飄香,蛙聲和蟬鳴,顯示了豐收在望的喜悅,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
六、作業(yè)。
板書設計:
[宋]辛棄疾。
看:明月驚鵲星星茅店。
聽:鳴蟬蛙聲雨聲。
聞:稻花的香味。
想:豐收的年月。
(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六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頭/忽見。
閱讀全詞,思考:
1、概括詞的上下片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
2、全詞表達了詞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賞畫面。
誦讀詩歌,以“我從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畫面?!钡木涫?,說說從詞中讀出的畫面,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品讀析技法。
細讀全詞,選擇你所欣賞的一句品析精妙之處。(提示:可從用詞凝練、寫景角度、藝術手法等方面賞析)。
本篇是作者閑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nóng)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七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吟誦詞文。
2、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想象詞中描繪的景象。
3、感受詞中的意境,陶冶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
學習重點、難點:
通過有感情的吟誦體會詞的意思;。
想象詞中描繪的畫面,感悟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粹,千百年來,廣為傳頌。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不少古詩,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走進宋詞,來領略它獨特的魅力。
1、讀一讀題目?從題目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根據(jù)課文鏈接找出詩詞區(qū)別)。
2、介紹作者。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是辛詞的主調(diào),亦有作品寫農(nóng)村生活小景,清新可愛。
二、出示學習任務。
(一)讀詞,讀準字音;。
(二)讀詞,讀出韻味;。
(三)讀詞,想象這首詞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并和小組內(nèi)的同學交流;。
(四)讀詞,說一說你讀后的感受是什么。
三、小組自學,梳理疑難,相互交流。
四、展示,適時點撥。
1、讀。
(1)讀準字音;。
(2)讀出韻味;。
指導:古詩詞的朗讀,音斷意連,讀出節(jié)奏需要放慢速度,該停頓的地方夸張一點,韻味就出來了。
(3)難點:稻花香里/說豐年。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4)有感情的吟誦。(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
過渡:同學們,現(xiàn)在就讓我們也穿越一把,一起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做他的同行者,和他一起來欣賞黃沙嶺的夜景。
2、賞。
上闋:
(1)詩人筆下都描繪了什么?
明月別枝鵲稻花香蟬鳴蛙聲。
(2)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能說出來嗎?
過渡:這么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想走進了畫卷一般,詩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起了變化,發(fā)生了什么?(齊讀下闋)。
下闋:
(1)詩人看到了什么?
(2)過去很熟悉的茅店找不到了,他心情如何?(急)。
(3)最后結果如何,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嗎?(齊讀最后一句)(喜)。
過渡:這一“急”一“喜”,讓夜行更有了一種情致。
感受:這次夜行,給你留下最美好的記憶是什么?
3、寫。
此情此景,真令人回味無窮,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黃沙嶺,領略辛棄疾這難得的悠閑與快樂吧!(齊讀)。
同學們,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用我們的語言來描繪一下這美景吧!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從古詩詞的語句當中看到了一幅鮮活的美景,體驗到了詩人真摯的情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支醉人的鄉(xiāng)間夜行曲帶給了我們一種美的享受,趣的體驗!
板書設計:
音景美。
讀詞。
韻情真。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八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充分反映了詞人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之情,是古典詞作中以農(nóng)村生活為題材少有的佳作。下面是課文教案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反復誦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借助語言文字,充分展開想象,感悟詞中景、心中情。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作者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有《稼軒長短句》。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寫作背景。
作者曾兩次罷官,隱居在江西上饒的帶湖,前后將近二十年。這首詞是詞人在隱居時期寫的,詞牌下原有小題“夜行黃沙道中”。
誦讀知詩意。
讀準字音。
讀順節(jié)奏。
讀懂詩意。
讀出音韻。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九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詩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知詩人。
語言導入:同學們經(jīng)過五年的學習積累,已經(jīng)會背誦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出示課題和作者。
1、我們還學過辛棄疾的哪首詞?
生:《清平樂·村居》、師:你能背一下嗎?
生:《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2、學這首詞的時候,我們介紹過(幻燈片回顧):辛棄疾,號稼軒,是南宋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xiāng)已被金人占據(jù),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詞風豪放、雄壯,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他六十八年的人生歷程非常曲折坎坷,曾遭貶職,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繞閑居多年,(幻燈)
3、師:他定居的上繞那一帶風景優(yōu)美,土地肥沃。辛棄疾對那一帶非常熟悉。有一天詩人出門散步,即興寫下了一首詞。叫《西江月黃沙道中》,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詞。
4、板書課題,通過題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詞牌名、課題的意思、黃沙的位置)作者夜晚在黃沙道中行走(幻燈)
師:對,這首詞就是寫了作者在黃沙道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這首詞。打開書本。
二、讀準字音知詩韻
1、輕聲讀詞,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現(xiàn))(板書強調(diào)):
3.再指名讀一遍。
4.為了更好地展示你們讀書的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幫助好嗎?(出示畫好節(jié)奏的詞)自己試試。
a指名讀(2個人)
b齊讀。
很好,這就是聲斷氣不斷,
三、想象畫面,悟詩情
現(xiàn)在,我們和辛棄疾一起徜徉在黃沙的小路上,調(diào)動起我們所有的感覺器官,去欣賞風景,身臨其境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一)出示上闕:(幻燈+心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片。
1、同桌交流,師巡視。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預設:生:舒服、悠閑的的心情
師:從那句話中看出來的?
生:第一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師:那你能試著描繪出這一幅讓人感覺特別舒服的畫面嗎?
生:生試著描述畫面。
師相機解釋:驚鵲:驚醒的山鵲。斜枝:旁枝
老師幻燈補充:一輪明亮的圓月高掛天空,也許是月光的閃爍突然驚醒了正在斜枝上休憩的喜鵲,徐徐的清風吹來,蟬兒鳴叫著,聲音飄出很遠很遠......
相機板書:看到了:明月、斜枝、驚鵲、鳴蟬
聽到了:蟬叫(景色如此之美,連蟬兒的叫聲都是那么舒服)
師:明月、斜枝、山鵲、清風、蟬兒好一幅幽靜、清新的中國畫啊,誰來讀一讀這句詞?
指名讀1-2人
師總結:明月高照,清風習習,夏夜靜謐讓人感覺好舒服啊,帶著這種感受我們一起讀一讀。
師質(zhì)疑:這一句中有動靜、有聲音,怎么你感覺到的卻是“靜謐”呢?聯(lián)想到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都是在以動襯靜。(這個怎么切入比較好)
師:上闕中你還感受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生:喜悅的心情(板書:喜悅)
師:你從哪里感受到的“豐收的喜悅”?
生:稻花香里……
師:哦,稻花飄香的日子里,你覺得誰在說豐年?
引導學生回答(青蛙、農(nóng)民、詩人、)
讓學生自己找角色演一演,充分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青蛙怎么說?(使勁叫)
農(nóng)民會怎么說?(今年真是個豐收年,不會餓肚子了)
師:男女生分別讀讀這兩句,體會期盼和喜悅之情。
師小結;對呀,大家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齊讀上闋。
(二)出示下闋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BR> 生齊說:下起雨來。
師:詞人是怎樣描繪這場雨的。
找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意思
老師相機補充:天上隱隱約約的還有幾顆,卻下起雨來,這是暴雨將至了。
師:這時候詩人的心情如何?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BR> 1、自主感悟
2、全班交流,下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樣的?
預設生:著急
師追問:著急的原因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生:突然下起雨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老師相機補充:天上隱隱約約的還有幾顆,卻下起雨來,這是暴雨將至了。
用詩人的話就是
剛才還明月高照,突然只剩下七八顆星星了,山腳下還飄落了幾點雨,糟糕,要下雨了!怎么辦?趕緊找地方避雨??墒且郧埃ㄅf事)經(jīng)常去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現(xiàn)在卻不到了呢?山路一轉,走過小橋,茅店突然出現(xiàn)了,真高興。
指名說,邊說邊補充,邊生動描述生。
質(zhì)疑:為什么經(jīng)常見的茅店現(xiàn)在找不到了?(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fā)現(xiàn))
就在詩人著急的時候--路轉溪橋忽見
解釋:路轉--山路一轉彎溪橋--溪上的小橋
轉過山路,走過小橋,“舊時茅店”忽見,什么心情?
板書:喜出望外
師:詩中的哪個詞最能體現(xiàn)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生:忽現(xiàn)
誰愿意表演一下作者看到茅店后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體會心情?師:陸游也有的一句詩寫的也是峰回路轉的喜悅--“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讓我們再一起讀這半闋,體會作者的驚喜之情吧。
五、情感升華。
引讀: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在夜晚行走在黃沙嶺上,
看見了----(明月高懸)(綠樹環(huán)繞)(喜鵲翻飛),
辛棄疾不禁高興地吟道――(齊讀第一句)
聽到了-----(蟬兒輕叫)(蛙鳴齊唱)、聞到了(稻香撲鼻)豐收在即;喜訊遠傳,不禁歡快地唱道――全詞(齊讀第二句)
走著,走著,忽然驟雨將至,茅店立見,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毙翖壖惨剐猩降溃唤d奮地唱道--(齊讀三、四句)
跟隨詩人我們欣賞夜間黃沙道的美景,感受詩人話豐收的喜悅,倉皇之間找到避雨地方的豁然開朗,真是處處充滿著人生的樂趣。
八、辛棄疾一生創(chuàng)作了629首詩,我們再來欣賞它的兩首作品。出示兩首辛棄疾的詩(找豪放派的詞,學生沒有學過的)
九、布置作業(yè)
一首美妙的詞我們已經(jīng)學完了,你想為自己設計一份怎樣的作業(yè)呢?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十
2、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3、能借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朗讀,理解這首詞的意思,并能背誦。
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相關課件。
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2、出示課題,學生齊讀。
3、同學們,讀了題目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自由說)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總結:“西江月”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才是詞的題目。
4、簡介作者。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他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他被免去官職以后閑居在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沙嶺較熟悉。這首詞就是他那里生活時寫下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說說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3、借助注釋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實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4、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1)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上闕詞義。(明亮的月亮升起來驚動喜鵲飛離樹枝,清爽的夜風伴隨著蟬的鳴叫。聞到稻花的香氣,聽到青蛙的叫聲,讓人想象出一派豐收的美景。)。
(2)出示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下闕詞義。(很遠的天空閃爍著七八個星星,山前似乎有淅淅瀝瀝的雨點滴落。舊時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呢?轉過了一個彎,在小溪的石橋上忽然就看到了。)。
三、讀中感悟。
讀課文,體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讓學生試著背誦這首詞。(注意詞的節(jié)奏)。
五、課堂總結。
這首詞通過寫鄉(xiāng)村夏夜月明風清,稻花飄香,蛙聲和蟬鳴,顯示了豐收在望的喜悅,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
六、作業(yè)。
板書設計:
[宋]辛棄疾。
看:明月驚鵲星星茅店。
聽:鳴蟬蛙聲雨聲。
聞:稻花的香味。
想:豐收的年月。
(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十一
【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勒畫面,相互交流,體會意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加深體驗。通過課后搜集宋詞,吟誦宋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xiàn)“大語文”教學理念。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句詩的意思。
3、能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象,能體會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時體會作者熱愛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根據(jù)詞意,借助圖畫,展開想象,進行景物描寫,體會詞的意境美。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知詩人。
1、老師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大家有信心回答嗎?聽好老師的問題:有這么一位詞人,他曾醉在吳音相媚好,羨慕白發(fā)翁媼。有這么一位詞人,憂國憂民,主張抗金,報國無門,被迫歸隱。有這么一位詞人,今存詞629首,數(shù)量為宋人詞之冠,以豪放為主,慷慨悲壯,與蘇軾并稱為“蘇辛”。他就是——(板書:辛棄疾)。
2、你能背背他的詞嗎?
3、真厲害!今天,就讓我們一塊穿越歷史時空,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與辛棄疾同行吧!
(設計意圖:溫故知新,導入新課。課前背誦已學過的詞,復習詞的知識。這一個學習活動主要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醒學生心中對于古詩詞的沉淀,在詞的情境中陶醉,讓學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誦中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二)介紹由來,解詩題。
1、板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從課題中,你知道了什么?(“西江月”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是詞名“夜”是時間“黃沙道”是地點)。
2、你還知道哪些詞牌名?
3、誰能說說你對“黃沙道”的了解?
你是怎么知道的?真是個會學習的孩子。課前查找資料進行預習,是很不錯的學習方法。謝謝你為大家推薦了這樣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請大家齊讀課題。注意:詞牌名和詞題中間有個點兒,讀時要有停頓。(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讓我們相伴辛棄疾,與他一同走進那個月光如水的夏夜。
(設計意圖:激起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
(三)初讀,感悟詩情。
1.大家自由讀詞,要讀得字正腔圓、通順、有節(jié)奏。讀的時候,還要仔細看看書上的插圖和注釋。自由讀,開始。
2.好,哪個同學來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是否讀正確了。
4.再請一位同學讀。
5.讀得正確,流利,非常好。這首詞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感覺?
6.老師對這首詩也有自己的感覺,我想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可以嗎?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伴著音樂,隨著老師的朗讀,走進那個山野夏夜。
7.同學們,睜開眼睛。在老師讀的過程中,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8.很好,詩中的景物很多人都看到過,但是作者卻能將這些景物寫成了千古傳唱的名篇,這是因為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到了這些景物中去了。那么你們能用一個字來表達詩人的內(nèi)心感情嗎?對了,“喜”。(板書:喜)我們遍觀全詞,其中有“喜”字,為什么我們能感受到詞人心中的喜悅呢?請大家?guī)е@個“喜”字再次品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體現(xiàn)“喜”的詞句。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把握整首詞的感情基調(diào),感受詞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
(四)品讀,
你從哪里讀出詞人的“喜”?
1、(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誰來說說第一句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明月、樹枝、烏鵲、清風、鳴蟬)。
2、月是什么樣的月?風是什么樣的風?
多么晴朗的夏夜啊!此時,你就是辛棄疾。炎熱的夏夜,你漫步在綠樹環(huán)繞的山路上,遙望漸漸升高的明月,你會發(fā)現(xiàn)“明月————”(引讀:“別枝驚鵲”)“別枝驚鵲”是說喜鵲怎么樣?(明月升起來,月光驚動了烏鵲。)喜鵲被驚動會怎么樣呢?(扇動翅膀離開樹枝驚叫)“明月————”(引讀:“別枝驚鵲”)不寫“啼”而啼自現(xiàn),這真是“此句無聲勝有聲啊!月光驚醒了睡夢中的喜鵲,使它離開樹枝,那么這里的“別”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別”呢?好一個依依不舍的“別”啊!“明月————”(引讀:“別枝驚鵲”)好一幅有景、有聲,更有情的畫面啊!
3、辛棄疾除了聽到烏鵲受驚拍打翅膀的聲音和不安的驚叫,還聽到了什么聲音?徐徐涼風伴著這種叫聲又給你什么樣的感覺?這真是恬靜的山野夏夜啊!看到這明月漸升、喜鵲翻飛,聽到蟬唱聲聲,怎么不讓夜行山道的詞人為這份恬靜優(yōu)美心喜呢?讓我們讀出詞人的行在美景中的喜吧!(齊讀一、二句。)。
4、聽著蟬叫蟲唱,感受迎面吹來的徐徐涼風,多么的愜意啊!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氣,聞到了什么?(出示:“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5、自由讀這兩句,你讀出了什么?(稻子揚花飄香。很多青蛙都在叫。快要豐收了。)稻花飄香,豐收在望,這真是讓人心喜的事兒啊!誰能來讀出這種豐收的喜悅?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讀了這兩句,你有什么問題?(“說豐年”?都有誰在說豐年?他們又在對誰說豐年?)出示:說話訓練。指名完成對話。讀這兩句。人人都展望著豐收,都流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悅。帶著這種喜悅,我們6、讀讀三四句。
辛棄疾走上幽靜的山路上,任明月相伴,感微風清涼,聞稻花飄香,聽蛙鳴豐年,這是多么令人喜悅的夏夜山路行啊!讓我們齊讀上闋,讀出詞人的一喜再喜吧!(齊讀上闋。)。
8、天要下大雨了,正在山路上的辛棄疾會是什么樣的'心情?他應該怎么辦?(出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你從這兩句中知道了什么?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時候,舊時的茅店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還用擔心淋雨嗎?真是想什么來什么啊!讓我們帶著這份喜悅來讀這兩句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用語言描繪明月無言,清風無聲的情景,體會黃沙嶺的夜晚是寂靜中的熱鬧。)。
(五)指導吟誦。
2.聽得出,你們已經(jīng)陶醉在恬美幽靜的意境之中了,你們的思緒也隨著那皎皎的月光飛到了迷人的黃沙道中了。
看,明月高懸,綠樹環(huán)繞。烏鵲翻飛,蟬兒輕叫。辛棄疾夜行山道,不禁高興地吟道――全詞(學生齊讀)。
聞,稻香撲鼻,豐收在即;聽,蛙鳴齊唱,喜訊遠傳。辛棄疾夜行山道,不禁歡快地唱道――全詞(學生齊讀)。
順也!遂也!驟雨將至,茅店立見,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棄疾夜行山道,不禁興奮地唱道——全詞(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再次升華情感。)。
(六)課外拓展。
這就是夜行山道中那喜悅的辛棄疾,這就是夜行山道中辛棄疾的喜悅。
1、辛棄疾一生向往著國家統(tǒng)一,垂暮之年自薦備戰(zhàn)——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辛棄疾空懷一身將相之才,報國無門百折不回——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3、辛棄疾一腔壯志難以酬,被迫隱居無奈閑適——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4、辛棄疾一生注重安定民生,——雞鴨成群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可是國已破啊!目睹了北方戰(zhàn)亂之苦的辛棄疾,此時此刻最渴望的是什么?(要是北方的老百姓能夠像南方一樣,人人都能生活得如此安定恬美多好啊!要是處處都能這樣稻香蛙鳴多好啊!)走在山道上的他還能為北方的老百姓做些什么嗎?(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
(設計意圖:了解時代背景,體會詩歌中包含的情感。)。
(七)作業(yè):
1、改寫詩歌:
觀察課文插圖,想象自己是詩人,把詩歌改寫成一篇短文。
2、搜集辛棄疾的詩詞,并積累名句。
(設計意圖:用自己的視角去解讀這首詞。積累古詩詞。)。
【板書設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十二
【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勒畫面,相互交流,體會意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自主合作,開展活動,展示學習成果,獲得更深的體驗。通過課后搜集辛詞,吟誦辛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xiàn)“大語文”教學理念。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一首詞。詞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學情分析】。
學生對詞已不陌生,積累了不少有關詩詞的知識和詩詞學習方法。小組長及部分學生已能自主進行詩詞的學習,并且能帶領小組成員有效的學習。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詞的意思。借助圖畫,展開想象,品味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根據(jù)上闋詞意,自學下闕詞意。體會詞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詩、詞、曲的有關資料。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賞曲調(diào),悟特點。
出示辛棄疾詞《破陣子》,教師誦讀這首詞。
師:我們知道詞可以唱,詞牌名就相當音樂中的樂譜,我們來聽聽《破陣子》的曲調(diào)。播放曲調(diào)《破陣子》,學生談感受和看到的畫面。在聽一首曲調(diào),播放曲調(diào)《西江月》,生談感受看到的畫面。引出詞牌西江月。
師小結:這就是西江月,詞的詞牌名,詞可以唱,不同的詞牌名就有不同的曲調(diào)和各自固定的格式。詞牌名也決定了詞的風格,是豪放的、婉約的、還是清新的。
(設計意圖:學生雖然前面已學習了好幾首詞,對詞的知識有了一些了解,但對于詞可以唱,選擇什么樣的詞牌名就決定了詞的風格比較含糊,因此,本節(jié)課通過辛棄疾的兩首不同風格的詞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詞的特點。)。
師:回憶我們學過的詞,同學們對詞還有哪些了解?(上下闋詞的題目等方面來說)。
學古詩詞的幾個步驟呢?
小結:讀解明悟誦默。
(設計意圖: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觸“詞”這種文體,教師可通過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鞏固已知。為本節(jié)課學生自主學習詞打下基礎。)。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十三
2、通過想象畫面,大致理解詞的意思。
3、品味詞所蘊含的感情。
2、品味詞所蘊含的感情。
一、導入。
二、讀。
(1)重讀夜(生讀)(如知時間)。
(2)重讀行(生讀)(如聞事件)。
(3)重讀黃沙(生讀)(如曉地點)。
那題目的意思就是?
2、好,千古美文在手,須得朗朗上口!今天就讓我們像讀題目一樣,細細地讀這篇詞,首先請大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讀一讀。(生讀)。
3、古人常說,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既然是一首詞,我們也可以手舞足蹈一番,體會其節(jié)奏美。請伸出你的手把上闕手舞一番。
不僅可以手舞,還可以足蹈,可以踏歌,讓我們一起來踏歌下闕。
把整首詞手舞足蹈一番。
4、我們的詩歌也好,詞也好,不僅要讀出節(jié)奏,還要讀出音韻美。請大家打開你的書,劃出節(jié)奏,(生劃好后)看看你們的節(jié)奏劃得是否和老師一樣呢?現(xiàn)在我們根據(jù)節(jié)奏來讀讀這首詞,要做到音斷氣連(師試讀一句,生再自讀,再抽生讀)。
三、想。
1、詞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夜行的道中,詞人“遇”到了些什么?
(明月,闕,清風,蟬,稻花,蛙,星,橋)。
2、讀著這首詞,說說你眼前出現(xiàn)了哪些畫面?
(一輪明月掛在天空,喜鵲被驚飛到了其他的樹枝上,蟬此起彼伏的叫著,微風吹來很是愜意,稻田里飄來陣陣芳香,青蛙們聚在一起討論豐收的場景,幾顆星星掛在天邊,幾點雨落在我身上,我猜想大雨快來了,急忙想到找地方躲雨。以前熟悉的茅店好像就在土地廟旁邊,怎么沒看見了,轉過溪橋,哦,原來它就在這里)。
四、品。
1、這些自然而然的景物,詩人對此賦予了什么樣的感情,從這首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驚)。
2、請大家默讀這首詞,拿起筆,一邊讀一邊品,推敲這詞中的哪些地方,飽含了“驚”。
(1)“驚”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什么被驚動了?鵲,是什么驚動了它?月,月亮太迷人,驚動了熟睡的喜鵲,讓我想起了一句詩: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可見這月亮可真有魅力,所以我們驚嘆月亮。鵲出來,誰也跟著來賞月了?蟬,好像也被月亮迷住了,不停地唱著歌兒。)。
過渡:驚有驚嘆的意思,還可以是驚動或者是驚訝。
(2)“驚”聲。
月亮驚動了哪些聲音啊?
鵲聲,蟬聲,蛙聲還可能有人聲,我們也驚訝詞人在夜晚能聽到這么多的聲音,那是不是說夜晚很熱鬧呀?這些聲音其實是突出了夜晚的寧靜(以動襯靜)。
其實這首詞里不久有聲音,它還感官齊聚,說說還有哪些?(嗅覺、觸覺、視覺)。
(3)“驚”見。
月亮太美是驚嘆,它驚動了鵲和蟬,聲音太多是驚訝,驚動了各種聲音,那忽然出現(xiàn)的橋是驚喜,詞人為什么會驚喜呢?(他太沉醉月色,忘記了身邊的一切,連以前熟悉的茅店都找不到了,忽然找到自然驚喜,也不會淋雨了)。
我們再來看看這一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催@兩句里面的數(shù)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七八比較大,卻是形容星星少,月明星稀,而兩三點,數(shù)字比較小,卻形容雨點大而稀。我們上闕的聽取蛙聲一片,這個一,數(shù)字最小,卻感覺最大,滿滿的一大片全都是)。
這樣美好的夜晚,給我們勾勒出一幅什么圖呢?給它取個名字?(鄉(xiāng)村月夜)。
月色迷人,豐收在望,詩人的心情自然是高興的,此情此景,自然想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這可以說是?(安居樂業(yè))。
看到這“安居樂業(yè)”,你覺得詞人最終向往的應該是什么呢?(看時間是否講故事)。
(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渴望國泰民安)。
小結:真好,這才是詞人月夜所想,“安居樂業(yè)”才是他追求的境界,是詞人寄托的精神家園。此景,此情,此刻,驚嘆月夜,讓我們帶著這些感受,再次吟誦起來吧!
五、唱。
千年前的月夜,讓我們驚嘆,讓我們驚訝,讓我們驚喜,就讓我們把這“月夜”吟唱出來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一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說吃每個句子的意思,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揭題,簡介作者。
2、討論題意。
(1)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2)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3、簡介作者。
4、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xiāng)已被金人占據(jù),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他曾造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殺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3)指名讀,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默讀課文,想一性每句話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詞,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
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溪橋:溪上的小橋。
(2)指名說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了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七八個星外天,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在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溪橋后才忽然見到。
4、稻花香里書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指名說:誰“聽取蛙聲一片”?又是誰“稻花香里說豐年”?
(2)討論:這句話該如何解釋?
5、試把意思連起來說一遍。
四、齊讀課文。
五、作業(yè)。
用鋼筆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二、精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指導朗讀。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
(2)詞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指明說。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夏季:鳴蟬、稻花香、蛙聲。)。
(2)詞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
3、指導朗讀。
(1)輕聲朗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感情,用“/”標出停頓處,用“.”標出重音。
(2)指名標出停頓及重音處,在不斷的朗讀、體會中,不斷地修改。
(3)按照停頓與重音的提示,練讀課文,指名讀,師生評議。
4、練背、指名背、齊背。
三、觀察圖畫,想像情景。
1、看圖,指名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課文,把作者聽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補充進去。師生評議。
3、用一段話寫成短文。
四、總結課文。
1、課文描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業(yè)。
1、默寫這首詞。
2、修改小短文。
拓展閱讀:鑒賞。
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閱讀這首詞,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nóng)村田野。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卻把這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jīng)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傊绑@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xiàn)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lián)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nèi)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chuàng)造。
以上四句純?nèi)皇鞘銓懏敃r當?shù)氐南囊股降赖木拔锖驮~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并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么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于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xiàn)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wěn)定的音勢?!捌甙藗€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xiāng)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xiāng)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確實是令人玩味無窮。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xiāng)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懊髟聞e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只有在深夜里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jié)是在夏天。在全首詞中這兩句產(chǎn)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nóng)村夏夜里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huán)境。這四句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xiàn)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后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后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jié)多寡,而在那些情節(jié)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jù)點,四面伸張,伸入現(xiàn)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練,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看到的、聞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設計意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首詞的魅力,突出教學難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表現(xiàn)了作者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歡樂。以下是,一起來看一下吧。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通過理解詞語,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詞。
2.借助工具書、教師的指導理解這首詞,在理清詞的大意的前提下背誦。
教學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辛棄疾及這首詞的背景資料,制作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常識導語,激發(fā)學生興趣。
課前:在古代的文學史上宋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同學們,在你們積累的宋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由背誦。
1、導入:課前,同學們已經(jīng)背誦了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板書課題)。
2、齊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回答適時的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優(yōu)美,農(nóng)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遭貶職,那兒多年閑居,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3、下面先聽老師來讀讀這首詞(出示這首詞,教師范讀。)。
4、請同學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練讀,教師巡視指導)。
5、為了展示你們最佳的讀書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友情支援好嗎?請看屏幕(出示:出示這首詞,已劃好了節(jié)奏。)。
6、指名配樂朗讀,適時評價。
7、男女生比賽讀。(讀前互相鼓鼓勁兒)。
二、了解作者,整體把握,了解課文大意。
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里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這需要我們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三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nóng)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文教案設計,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反復誦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借助語言文字,充分展開想象,感悟詞中景、心中情。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四、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作者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有《稼軒長短句》。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寫作背景。
作者曾兩次罷官,隱居在江西上饒的帶湖,前后將近二十年。這首詞是詞人在隱居時期寫的,詞牌下原有小題“夜行黃沙道中”。
誦讀知詩意。
讀準字音。
讀順節(jié)奏。
讀懂詩意。
讀出音韻。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四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詞的節(jié)奏、韻味,背誦課文。
2.抓“明月、驚鶴、鳴蟬”等詞語進行品味,扣“說豐年”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并在誦讀中感悟作者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詞句的意思。在讀中理解、想象詞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詞人所表達的情感。
學習準備:學生課前了解詞人辛棄疾及創(chuàng)作背景;預習課文。
教學準備:收集辛棄疾的相關資料,制作課件。
一、區(qū)別詞與詩的形式,解題。
2.解題。
二、檢查預習,讀通字詞。
(一)檢查預習情況。出示詞語。
出示詞語:(明月、清風)抽讀。
出示詞語:(驚鵲、鳴蟬、蛙聲)抽讀。
出示詞語:(七八個星、兩三點雨)抽讀。
(出示句子: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抽讀指導讀準確;老師示范讀、學生齊讀。
(出示詞語:忽見)抽讀(正音,為什么讀現(xiàn)呢?“見”是一個古今字,讀“現(xiàn)”的音,是出現(xiàn)的意思。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敝械摹耙姟笔且粯拥?。)。
(二)檢測讀文的情況。
三、再讀詩詞,體會音韻。
(一)劃出節(jié)奏。
請同學們拿著筆,輕輕讀這首詞,試著劃一劃這首詞的節(jié)奏。
(二)讀出韻味。
押的是an韻,而這些句末押韻的字叫做這首詞的韻腳。一起來讀讀這些韻腳。
四、品讀詩詞,感受意境。
(一)品讀夏夜的清幽。
(出示句子)“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師: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明月、驚鵲、清風、鳴蟬。
(1)抓住詞中的意象“驚鵲”“明月”“清風”“鳴蟬”感受夏夜的美。
(2)抓“鳴蟬”體會以動襯靜的寫法。
2.品讀“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出示句子: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在“稻花香”中體會豐收的喜悅。
(2)換角色,體會豐收的喜悅。
(二)品讀沉醉的喜悅。
1.體會天色的變化。
(出示句子: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2.體會景美醉人。
(出示句子: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五、鏈接背景,感悟情感。
(一)感悟情感。
1.出示背景資料。(出示辛棄疾生平)。
2.師:一位愛國詞人,因為光復祖國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勇,奮發(fā)而為詞,辛棄疾才會痛首疾呼:“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還寫到:“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3.誦讀全詩,升華情感。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2、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3、能借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理解這首詞的意思,并能背誦。
教學難點:
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2、出示課題,學生齊讀。
3、同學們,讀了題目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自由說)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總結:“西江月”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才是詞的題目。
4、簡介作者。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他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他被免去官職以后閑居在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沙嶺較熟悉。這首詞就是他那里生活時寫下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說說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3、借助注釋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實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4、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1)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上闕詞義。(明亮的月亮升起來驚動喜鵲飛離樹枝,清爽的夜風伴隨著蟬的鳴叫。聞到稻花的香氣,聽到青蛙的叫聲,讓人想象出一派豐收的美景。)。
(2)出示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下闕詞義。(很遠的天空閃爍著七八個星星,山前似乎有淅淅瀝瀝的雨點滴落。舊時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呢?轉過了一個彎,在小溪的石橋上忽然就看到了。)。
三、讀中感悟。
讀課文,體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讓學生試著背誦這首詞。(注意詞的節(jié)奏)。
五、課堂總結。
這首詞通過寫鄉(xiāng)村夏夜月明風清,稻花飄香,蛙聲和蟬鳴,顯示了豐收在望的喜悅,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
六、作業(yè)。
板書設計:
[宋]辛棄疾。
看:明月驚鵲星星茅店。
聽:鳴蟬蛙聲雨聲。
聞:稻花的香味。
想:豐收的年月。
(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六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頭/忽見。
閱讀全詞,思考:
1、概括詞的上下片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
2、全詞表達了詞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賞畫面。
誦讀詩歌,以“我從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畫面?!钡木涫?,說說從詞中讀出的畫面,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品讀析技法。
細讀全詞,選擇你所欣賞的一句品析精妙之處。(提示:可從用詞凝練、寫景角度、藝術手法等方面賞析)。
本篇是作者閑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nóng)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七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吟誦詞文。
2、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想象詞中描繪的景象。
3、感受詞中的意境,陶冶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
學習重點、難點:
通過有感情的吟誦體會詞的意思;。
想象詞中描繪的畫面,感悟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粹,千百年來,廣為傳頌。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不少古詩,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走進宋詞,來領略它獨特的魅力。
1、讀一讀題目?從題目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根據(jù)課文鏈接找出詩詞區(qū)別)。
2、介紹作者。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是辛詞的主調(diào),亦有作品寫農(nóng)村生活小景,清新可愛。
二、出示學習任務。
(一)讀詞,讀準字音;。
(二)讀詞,讀出韻味;。
(三)讀詞,想象這首詞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并和小組內(nèi)的同學交流;。
(四)讀詞,說一說你讀后的感受是什么。
三、小組自學,梳理疑難,相互交流。
四、展示,適時點撥。
1、讀。
(1)讀準字音;。
(2)讀出韻味;。
指導:古詩詞的朗讀,音斷意連,讀出節(jié)奏需要放慢速度,該停頓的地方夸張一點,韻味就出來了。
(3)難點:稻花香里/說豐年。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4)有感情的吟誦。(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
過渡:同學們,現(xiàn)在就讓我們也穿越一把,一起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做他的同行者,和他一起來欣賞黃沙嶺的夜景。
2、賞。
上闋:
(1)詩人筆下都描繪了什么?
明月別枝鵲稻花香蟬鳴蛙聲。
(2)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能說出來嗎?
過渡:這么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想走進了畫卷一般,詩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起了變化,發(fā)生了什么?(齊讀下闋)。
下闋:
(1)詩人看到了什么?
(2)過去很熟悉的茅店找不到了,他心情如何?(急)。
(3)最后結果如何,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嗎?(齊讀最后一句)(喜)。
過渡:這一“急”一“喜”,讓夜行更有了一種情致。
感受:這次夜行,給你留下最美好的記憶是什么?
3、寫。
此情此景,真令人回味無窮,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黃沙嶺,領略辛棄疾這難得的悠閑與快樂吧!(齊讀)。
同學們,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用我們的語言來描繪一下這美景吧!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從古詩詞的語句當中看到了一幅鮮活的美景,體驗到了詩人真摯的情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支醉人的鄉(xiāng)間夜行曲帶給了我們一種美的享受,趣的體驗!
板書設計:
音景美。
讀詞。
韻情真。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八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充分反映了詞人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之情,是古典詞作中以農(nóng)村生活為題材少有的佳作。下面是課文教案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反復誦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借助語言文字,充分展開想象,感悟詞中景、心中情。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作者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有《稼軒長短句》。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寫作背景。
作者曾兩次罷官,隱居在江西上饒的帶湖,前后將近二十年。這首詞是詞人在隱居時期寫的,詞牌下原有小題“夜行黃沙道中”。
誦讀知詩意。
讀準字音。
讀順節(jié)奏。
讀懂詩意。
讀出音韻。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九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詩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知詩人。
語言導入:同學們經(jīng)過五年的學習積累,已經(jīng)會背誦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出示課題和作者。
1、我們還學過辛棄疾的哪首詞?
生:《清平樂·村居》、師:你能背一下嗎?
生:《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2、學這首詞的時候,我們介紹過(幻燈片回顧):辛棄疾,號稼軒,是南宋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xiāng)已被金人占據(jù),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詞風豪放、雄壯,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他六十八年的人生歷程非常曲折坎坷,曾遭貶職,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繞閑居多年,(幻燈)
3、師:他定居的上繞那一帶風景優(yōu)美,土地肥沃。辛棄疾對那一帶非常熟悉。有一天詩人出門散步,即興寫下了一首詞。叫《西江月黃沙道中》,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詞。
4、板書課題,通過題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詞牌名、課題的意思、黃沙的位置)作者夜晚在黃沙道中行走(幻燈)
師:對,這首詞就是寫了作者在黃沙道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這首詞。打開書本。
二、讀準字音知詩韻
1、輕聲讀詞,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現(xiàn))(板書強調(diào)):
3.再指名讀一遍。
4.為了更好地展示你們讀書的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幫助好嗎?(出示畫好節(jié)奏的詞)自己試試。
a指名讀(2個人)
b齊讀。
很好,這就是聲斷氣不斷,
三、想象畫面,悟詩情
現(xiàn)在,我們和辛棄疾一起徜徉在黃沙的小路上,調(diào)動起我們所有的感覺器官,去欣賞風景,身臨其境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一)出示上闕:(幻燈+心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片。
1、同桌交流,師巡視。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預設:生:舒服、悠閑的的心情
師:從那句話中看出來的?
生:第一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師:那你能試著描繪出這一幅讓人感覺特別舒服的畫面嗎?
生:生試著描述畫面。
師相機解釋:驚鵲:驚醒的山鵲。斜枝:旁枝
老師幻燈補充:一輪明亮的圓月高掛天空,也許是月光的閃爍突然驚醒了正在斜枝上休憩的喜鵲,徐徐的清風吹來,蟬兒鳴叫著,聲音飄出很遠很遠......
相機板書:看到了:明月、斜枝、驚鵲、鳴蟬
聽到了:蟬叫(景色如此之美,連蟬兒的叫聲都是那么舒服)
師:明月、斜枝、山鵲、清風、蟬兒好一幅幽靜、清新的中國畫啊,誰來讀一讀這句詞?
指名讀1-2人
師總結:明月高照,清風習習,夏夜靜謐讓人感覺好舒服啊,帶著這種感受我們一起讀一讀。
師質(zhì)疑:這一句中有動靜、有聲音,怎么你感覺到的卻是“靜謐”呢?聯(lián)想到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都是在以動襯靜。(這個怎么切入比較好)
師:上闕中你還感受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生:喜悅的心情(板書:喜悅)
師:你從哪里感受到的“豐收的喜悅”?
生:稻花香里……
師:哦,稻花飄香的日子里,你覺得誰在說豐年?
引導學生回答(青蛙、農(nóng)民、詩人、)
讓學生自己找角色演一演,充分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青蛙怎么說?(使勁叫)
農(nóng)民會怎么說?(今年真是個豐收年,不會餓肚子了)
師:男女生分別讀讀這兩句,體會期盼和喜悅之情。
師小結;對呀,大家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齊讀上闋。
(二)出示下闋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BR> 生齊說:下起雨來。
師:詞人是怎樣描繪這場雨的。
找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意思
老師相機補充:天上隱隱約約的還有幾顆,卻下起雨來,這是暴雨將至了。
師:這時候詩人的心情如何?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BR> 1、自主感悟
2、全班交流,下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樣的?
預設生:著急
師追問:著急的原因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生:突然下起雨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老師相機補充:天上隱隱約約的還有幾顆,卻下起雨來,這是暴雨將至了。
用詩人的話就是
剛才還明月高照,突然只剩下七八顆星星了,山腳下還飄落了幾點雨,糟糕,要下雨了!怎么辦?趕緊找地方避雨??墒且郧埃ㄅf事)經(jīng)常去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現(xiàn)在卻不到了呢?山路一轉,走過小橋,茅店突然出現(xiàn)了,真高興。
指名說,邊說邊補充,邊生動描述生。
質(zhì)疑:為什么經(jīng)常見的茅店現(xiàn)在找不到了?(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fā)現(xiàn))
就在詩人著急的時候--路轉溪橋忽見
解釋:路轉--山路一轉彎溪橋--溪上的小橋
轉過山路,走過小橋,“舊時茅店”忽見,什么心情?
板書:喜出望外
師:詩中的哪個詞最能體現(xiàn)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生:忽現(xiàn)
誰愿意表演一下作者看到茅店后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體會心情?師:陸游也有的一句詩寫的也是峰回路轉的喜悅--“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讓我們再一起讀這半闋,體會作者的驚喜之情吧。
五、情感升華。
引讀: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在夜晚行走在黃沙嶺上,
看見了----(明月高懸)(綠樹環(huán)繞)(喜鵲翻飛),
辛棄疾不禁高興地吟道――(齊讀第一句)
聽到了-----(蟬兒輕叫)(蛙鳴齊唱)、聞到了(稻香撲鼻)豐收在即;喜訊遠傳,不禁歡快地唱道――全詞(齊讀第二句)
走著,走著,忽然驟雨將至,茅店立見,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毙翖壖惨剐猩降溃唤d奮地唱道--(齊讀三、四句)
跟隨詩人我們欣賞夜間黃沙道的美景,感受詩人話豐收的喜悅,倉皇之間找到避雨地方的豁然開朗,真是處處充滿著人生的樂趣。
八、辛棄疾一生創(chuàng)作了629首詩,我們再來欣賞它的兩首作品。出示兩首辛棄疾的詩(找豪放派的詞,學生沒有學過的)
九、布置作業(yè)
一首美妙的詞我們已經(jīng)學完了,你想為自己設計一份怎樣的作業(yè)呢?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十
2、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3、能借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朗讀,理解這首詞的意思,并能背誦。
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相關課件。
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2、出示課題,學生齊讀。
3、同學們,讀了題目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自由說)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總結:“西江月”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才是詞的題目。
4、簡介作者。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他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他被免去官職以后閑居在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沙嶺較熟悉。這首詞就是他那里生活時寫下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說說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3、借助注釋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實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4、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1)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上闕詞義。(明亮的月亮升起來驚動喜鵲飛離樹枝,清爽的夜風伴隨著蟬的鳴叫。聞到稻花的香氣,聽到青蛙的叫聲,讓人想象出一派豐收的美景。)。
(2)出示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下闕詞義。(很遠的天空閃爍著七八個星星,山前似乎有淅淅瀝瀝的雨點滴落。舊時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呢?轉過了一個彎,在小溪的石橋上忽然就看到了。)。
三、讀中感悟。
讀課文,體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讓學生試著背誦這首詞。(注意詞的節(jié)奏)。
五、課堂總結。
這首詞通過寫鄉(xiāng)村夏夜月明風清,稻花飄香,蛙聲和蟬鳴,顯示了豐收在望的喜悅,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
六、作業(yè)。
板書設計:
[宋]辛棄疾。
看:明月驚鵲星星茅店。
聽:鳴蟬蛙聲雨聲。
聞:稻花的香味。
想:豐收的年月。
(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十一
【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勒畫面,相互交流,體會意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加深體驗。通過課后搜集宋詞,吟誦宋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xiàn)“大語文”教學理念。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句詩的意思。
3、能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象,能體會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時體會作者熱愛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根據(jù)詞意,借助圖畫,展開想象,進行景物描寫,體會詞的意境美。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知詩人。
1、老師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大家有信心回答嗎?聽好老師的問題:有這么一位詞人,他曾醉在吳音相媚好,羨慕白發(fā)翁媼。有這么一位詞人,憂國憂民,主張抗金,報國無門,被迫歸隱。有這么一位詞人,今存詞629首,數(shù)量為宋人詞之冠,以豪放為主,慷慨悲壯,與蘇軾并稱為“蘇辛”。他就是——(板書:辛棄疾)。
2、你能背背他的詞嗎?
3、真厲害!今天,就讓我們一塊穿越歷史時空,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與辛棄疾同行吧!
(設計意圖:溫故知新,導入新課。課前背誦已學過的詞,復習詞的知識。這一個學習活動主要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醒學生心中對于古詩詞的沉淀,在詞的情境中陶醉,讓學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誦中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二)介紹由來,解詩題。
1、板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從課題中,你知道了什么?(“西江月”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是詞名“夜”是時間“黃沙道”是地點)。
2、你還知道哪些詞牌名?
3、誰能說說你對“黃沙道”的了解?
你是怎么知道的?真是個會學習的孩子。課前查找資料進行預習,是很不錯的學習方法。謝謝你為大家推薦了這樣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請大家齊讀課題。注意:詞牌名和詞題中間有個點兒,讀時要有停頓。(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讓我們相伴辛棄疾,與他一同走進那個月光如水的夏夜。
(設計意圖:激起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
(三)初讀,感悟詩情。
1.大家自由讀詞,要讀得字正腔圓、通順、有節(jié)奏。讀的時候,還要仔細看看書上的插圖和注釋。自由讀,開始。
2.好,哪個同學來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是否讀正確了。
4.再請一位同學讀。
5.讀得正確,流利,非常好。這首詞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感覺?
6.老師對這首詩也有自己的感覺,我想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可以嗎?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伴著音樂,隨著老師的朗讀,走進那個山野夏夜。
7.同學們,睜開眼睛。在老師讀的過程中,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8.很好,詩中的景物很多人都看到過,但是作者卻能將這些景物寫成了千古傳唱的名篇,這是因為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到了這些景物中去了。那么你們能用一個字來表達詩人的內(nèi)心感情嗎?對了,“喜”。(板書:喜)我們遍觀全詞,其中有“喜”字,為什么我們能感受到詞人心中的喜悅呢?請大家?guī)е@個“喜”字再次品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體現(xiàn)“喜”的詞句。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把握整首詞的感情基調(diào),感受詞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
(四)品讀,
你從哪里讀出詞人的“喜”?
1、(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誰來說說第一句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明月、樹枝、烏鵲、清風、鳴蟬)。
2、月是什么樣的月?風是什么樣的風?
多么晴朗的夏夜啊!此時,你就是辛棄疾。炎熱的夏夜,你漫步在綠樹環(huán)繞的山路上,遙望漸漸升高的明月,你會發(fā)現(xiàn)“明月————”(引讀:“別枝驚鵲”)“別枝驚鵲”是說喜鵲怎么樣?(明月升起來,月光驚動了烏鵲。)喜鵲被驚動會怎么樣呢?(扇動翅膀離開樹枝驚叫)“明月————”(引讀:“別枝驚鵲”)不寫“啼”而啼自現(xiàn),這真是“此句無聲勝有聲啊!月光驚醒了睡夢中的喜鵲,使它離開樹枝,那么這里的“別”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別”呢?好一個依依不舍的“別”啊!“明月————”(引讀:“別枝驚鵲”)好一幅有景、有聲,更有情的畫面啊!
3、辛棄疾除了聽到烏鵲受驚拍打翅膀的聲音和不安的驚叫,還聽到了什么聲音?徐徐涼風伴著這種叫聲又給你什么樣的感覺?這真是恬靜的山野夏夜啊!看到這明月漸升、喜鵲翻飛,聽到蟬唱聲聲,怎么不讓夜行山道的詞人為這份恬靜優(yōu)美心喜呢?讓我們讀出詞人的行在美景中的喜吧!(齊讀一、二句。)。
4、聽著蟬叫蟲唱,感受迎面吹來的徐徐涼風,多么的愜意啊!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氣,聞到了什么?(出示:“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5、自由讀這兩句,你讀出了什么?(稻子揚花飄香。很多青蛙都在叫。快要豐收了。)稻花飄香,豐收在望,這真是讓人心喜的事兒啊!誰能來讀出這種豐收的喜悅?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讀了這兩句,你有什么問題?(“說豐年”?都有誰在說豐年?他們又在對誰說豐年?)出示:說話訓練。指名完成對話。讀這兩句。人人都展望著豐收,都流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悅。帶著這種喜悅,我們6、讀讀三四句。
辛棄疾走上幽靜的山路上,任明月相伴,感微風清涼,聞稻花飄香,聽蛙鳴豐年,這是多么令人喜悅的夏夜山路行啊!讓我們齊讀上闋,讀出詞人的一喜再喜吧!(齊讀上闋。)。
8、天要下大雨了,正在山路上的辛棄疾會是什么樣的'心情?他應該怎么辦?(出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你從這兩句中知道了什么?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時候,舊時的茅店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還用擔心淋雨嗎?真是想什么來什么啊!讓我們帶著這份喜悅來讀這兩句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用語言描繪明月無言,清風無聲的情景,體會黃沙嶺的夜晚是寂靜中的熱鬧。)。
(五)指導吟誦。
2.聽得出,你們已經(jīng)陶醉在恬美幽靜的意境之中了,你們的思緒也隨著那皎皎的月光飛到了迷人的黃沙道中了。
看,明月高懸,綠樹環(huán)繞。烏鵲翻飛,蟬兒輕叫。辛棄疾夜行山道,不禁高興地吟道――全詞(學生齊讀)。
聞,稻香撲鼻,豐收在即;聽,蛙鳴齊唱,喜訊遠傳。辛棄疾夜行山道,不禁歡快地唱道――全詞(學生齊讀)。
順也!遂也!驟雨將至,茅店立見,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棄疾夜行山道,不禁興奮地唱道——全詞(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再次升華情感。)。
(六)課外拓展。
這就是夜行山道中那喜悅的辛棄疾,這就是夜行山道中辛棄疾的喜悅。
1、辛棄疾一生向往著國家統(tǒng)一,垂暮之年自薦備戰(zhàn)——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辛棄疾空懷一身將相之才,報國無門百折不回——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3、辛棄疾一腔壯志難以酬,被迫隱居無奈閑適——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4、辛棄疾一生注重安定民生,——雞鴨成群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可是國已破啊!目睹了北方戰(zhàn)亂之苦的辛棄疾,此時此刻最渴望的是什么?(要是北方的老百姓能夠像南方一樣,人人都能生活得如此安定恬美多好啊!要是處處都能這樣稻香蛙鳴多好啊!)走在山道上的他還能為北方的老百姓做些什么嗎?(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
(設計意圖:了解時代背景,體會詩歌中包含的情感。)。
(七)作業(yè):
1、改寫詩歌:
觀察課文插圖,想象自己是詩人,把詩歌改寫成一篇短文。
2、搜集辛棄疾的詩詞,并積累名句。
(設計意圖:用自己的視角去解讀這首詞。積累古詩詞。)。
【板書設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十二
【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勒畫面,相互交流,體會意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自主合作,開展活動,展示學習成果,獲得更深的體驗。通過課后搜集辛詞,吟誦辛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xiàn)“大語文”教學理念。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一首詞。詞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學情分析】。
學生對詞已不陌生,積累了不少有關詩詞的知識和詩詞學習方法。小組長及部分學生已能自主進行詩詞的學習,并且能帶領小組成員有效的學習。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詞的意思。借助圖畫,展開想象,品味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根據(jù)上闋詞意,自學下闕詞意。體會詞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詩、詞、曲的有關資料。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賞曲調(diào),悟特點。
出示辛棄疾詞《破陣子》,教師誦讀這首詞。
師:我們知道詞可以唱,詞牌名就相當音樂中的樂譜,我們來聽聽《破陣子》的曲調(diào)。播放曲調(diào)《破陣子》,學生談感受和看到的畫面。在聽一首曲調(diào),播放曲調(diào)《西江月》,生談感受看到的畫面。引出詞牌西江月。
師小結:這就是西江月,詞的詞牌名,詞可以唱,不同的詞牌名就有不同的曲調(diào)和各自固定的格式。詞牌名也決定了詞的風格,是豪放的、婉約的、還是清新的。
(設計意圖:學生雖然前面已學習了好幾首詞,對詞的知識有了一些了解,但對于詞可以唱,選擇什么樣的詞牌名就決定了詞的風格比較含糊,因此,本節(jié)課通過辛棄疾的兩首不同風格的詞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詞的特點。)。
師:回憶我們學過的詞,同學們對詞還有哪些了解?(上下闋詞的題目等方面來說)。
學古詩詞的幾個步驟呢?
小結:讀解明悟誦默。
(設計意圖: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觸“詞”這種文體,教師可通過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鞏固已知。為本節(jié)課學生自主學習詞打下基礎。)。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分析與設計篇十三
2、通過想象畫面,大致理解詞的意思。
3、品味詞所蘊含的感情。
2、品味詞所蘊含的感情。
一、導入。
二、讀。
(1)重讀夜(生讀)(如知時間)。
(2)重讀行(生讀)(如聞事件)。
(3)重讀黃沙(生讀)(如曉地點)。
那題目的意思就是?
2、好,千古美文在手,須得朗朗上口!今天就讓我們像讀題目一樣,細細地讀這篇詞,首先請大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讀一讀。(生讀)。
3、古人常說,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既然是一首詞,我們也可以手舞足蹈一番,體會其節(jié)奏美。請伸出你的手把上闕手舞一番。
不僅可以手舞,還可以足蹈,可以踏歌,讓我們一起來踏歌下闕。
把整首詞手舞足蹈一番。
4、我們的詩歌也好,詞也好,不僅要讀出節(jié)奏,還要讀出音韻美。請大家打開你的書,劃出節(jié)奏,(生劃好后)看看你們的節(jié)奏劃得是否和老師一樣呢?現(xiàn)在我們根據(jù)節(jié)奏來讀讀這首詞,要做到音斷氣連(師試讀一句,生再自讀,再抽生讀)。
三、想。
1、詞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夜行的道中,詞人“遇”到了些什么?
(明月,闕,清風,蟬,稻花,蛙,星,橋)。
2、讀著這首詞,說說你眼前出現(xiàn)了哪些畫面?
(一輪明月掛在天空,喜鵲被驚飛到了其他的樹枝上,蟬此起彼伏的叫著,微風吹來很是愜意,稻田里飄來陣陣芳香,青蛙們聚在一起討論豐收的場景,幾顆星星掛在天邊,幾點雨落在我身上,我猜想大雨快來了,急忙想到找地方躲雨。以前熟悉的茅店好像就在土地廟旁邊,怎么沒看見了,轉過溪橋,哦,原來它就在這里)。
四、品。
1、這些自然而然的景物,詩人對此賦予了什么樣的感情,從這首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驚)。
2、請大家默讀這首詞,拿起筆,一邊讀一邊品,推敲這詞中的哪些地方,飽含了“驚”。
(1)“驚”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什么被驚動了?鵲,是什么驚動了它?月,月亮太迷人,驚動了熟睡的喜鵲,讓我想起了一句詩: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可見這月亮可真有魅力,所以我們驚嘆月亮。鵲出來,誰也跟著來賞月了?蟬,好像也被月亮迷住了,不停地唱著歌兒。)。
過渡:驚有驚嘆的意思,還可以是驚動或者是驚訝。
(2)“驚”聲。
月亮驚動了哪些聲音啊?
鵲聲,蟬聲,蛙聲還可能有人聲,我們也驚訝詞人在夜晚能聽到這么多的聲音,那是不是說夜晚很熱鬧呀?這些聲音其實是突出了夜晚的寧靜(以動襯靜)。
其實這首詞里不久有聲音,它還感官齊聚,說說還有哪些?(嗅覺、觸覺、視覺)。
(3)“驚”見。
月亮太美是驚嘆,它驚動了鵲和蟬,聲音太多是驚訝,驚動了各種聲音,那忽然出現(xiàn)的橋是驚喜,詞人為什么會驚喜呢?(他太沉醉月色,忘記了身邊的一切,連以前熟悉的茅店都找不到了,忽然找到自然驚喜,也不會淋雨了)。
我們再來看看這一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催@兩句里面的數(shù)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七八比較大,卻是形容星星少,月明星稀,而兩三點,數(shù)字比較小,卻形容雨點大而稀。我們上闕的聽取蛙聲一片,這個一,數(shù)字最小,卻感覺最大,滿滿的一大片全都是)。
這樣美好的夜晚,給我們勾勒出一幅什么圖呢?給它取個名字?(鄉(xiāng)村月夜)。
月色迷人,豐收在望,詩人的心情自然是高興的,此情此景,自然想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這可以說是?(安居樂業(yè))。
看到這“安居樂業(yè)”,你覺得詞人最終向往的應該是什么呢?(看時間是否講故事)。
(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渴望國泰民安)。
小結:真好,這才是詞人月夜所想,“安居樂業(yè)”才是他追求的境界,是詞人寄托的精神家園。此景,此情,此刻,驚嘆月夜,讓我們帶著這些感受,再次吟誦起來吧!
五、唱。
千年前的月夜,讓我們驚嘆,讓我們驚訝,讓我們驚喜,就讓我們把這“月夜”吟唱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