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的內(nèi)容、作者的觀點以及自己的感悟進行總結(jié)和回顧。寫讀后感時,可以從作品的主題、人物形象、情節(jié)安排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接下來將為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靈感。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一
萬馬迎風(fēng)嘯,千軍蕩戟喧。
孤星凝夜冷,寒月照狼煙。
八百悲烽火,一妃笑驪山。
列國無往返,王室縱歡顏。
掘地見母。
誓母絕今生,黃泉再相逢。
高山掘土盡,地室認(rèn)家宗。
鴉雀且存意,羊羔尚有情。
寤生全孝志,盡賴考叔成。
周鄭交質(zhì)。
手足原一體,何自相猜疑?
子忽交周室,子狐納鄭居。
君臣失禮法,王室喪威儀。
何異于商賈?分明在市集。
大義滅親。
為報國仇處,逆兒已滅塵。
老臣伸大義,慈父痛身心。
自計絕宗嗣,己謀斬子親。
亂臣賊子滅,以告衛(wèi)先君。
假命伐宋。
彩繒非王賜,黍禾覆錦行。
威威雄鄭志,浩浩假周名。
列國聞風(fēng)恐,宋公措手驚。
奉天來討罪,天子怎知情?
暗箭傷人。
奪旗心自恨,校場起征塵。
二虎國之棟,一朝殿內(nèi)臣。
交兵無戰(zhàn)獲,殺己有功勛。
滿月開弓處,已穿爭車人。
文姜婚魯。
佳人將遠(yuǎn)去,九月逝芳霞。
諸兒眸中水,文姜淚里花。
兩肩羞玉錦,四目潤紅頰。
相見逢何日,遙遙桃芍華。
殺婿逐主。
父夫孰更甚,二者自明心。
殺婿非家事,迎君為鄭門。
被脅擁庶子,受制不由身。
國家興亡事,成由一婦人。
筑臺納媳。
畫棟朱欄砌,千宮爍彩徊。
日暉明淇水,月暮映新臺。
君父納媳臥,齊姜攬入懷。
倫常心中喪,不忌罵聲來。
兄弟爭死。
淚雨杯中墮,訣別在此行。
冒兄甘赴死,孝弟兩全名。
子壽今慷慨,子急不獨生。
凄凄莘野地,共鑒此真情。
管仲拜相。
三浴衣冠整,桓侯一輿行。
入朝文武賀,不問檻囚名。
齊地公卿首,國中仲父稱。
小白成大業(yè),霸主始登盟。
長勺之戰(zhàn)。
浩浩揮師卷,洶洶鐵騎錚。
三軍聞鼓進,一戰(zhàn)挫齊鋒。
長勺鏖戈蕩,乾時血已融。
無由咎眾將,仲父預(yù)已成。
曹沫劫齊桓。
獨仗登壇膽,單人復(fù)魯疆。
出言留信義,不吝一汶陽。
一日柯盟會,千秋俠客光。
青鋒三尺劍,爍爍耀穹蒼。
老馬識途。
隆冬絕地困,天暗慘悲聲。
霧繞三軍恐,風(fēng)錚百獸驚。
老駒從漠至,依辨返途行。
幾畜盤曲繞,獲得一國生。
葵丘會盟。
諸侯朝北覲,天子繼新登。
濟濟衣冠整,鏘鏘環(huán)佩聲。
臺中鞠眾主,壇上俯桓公。
五禁揚周禮,無須歃血盟。
懿公好鶴。
眾簇幾飛禽,遙知鶴將軍。
軒車爭翹首,威武氣凌群。
笑問眾豪士,誰及一鶴君。
滎澤逢戰(zhàn)險,騎鶴可逃身?
楚王虜息媯。
荊地多佳麗,遙遙莫望塵。
無言奚楚主,只疑念息君。
兩國山河破,一節(jié)烈女身。
桃花何罪有?相貌不由人。
舉火爵寧戚。
單衣短褐零,破笠赤足行。
叩角歌聲起,撫???。
無緣逢舜主,有幸遇桓公。
燭火急燃處,飛熊入國中。
假途滅虢。
垂棘多美玉,屈產(chǎn)數(shù)良駒。
雙璧誠稀世,兩國致毀基。
輔車實互恃,唇齒本相依。
不羨荀息智,只言虞主愚。
百里拜相。
脫囚居相位,仲后井伯名。
荊楚飼牛役,西秦拜上卿。
何足惜五羖,已喜得一翁。
幾許羊皮換,穆公霸業(yè)生。
重耳流亡。
流離奔宋楚,顛沛落曹秦。
困枕狐毛股,饑食介子身。
七年齊地客,二六戎狄門。
臨去值不惑,今逢花甲人。
里克兩弒君。
精甲起東門,一朝兩弒君。
奚齊孺子戮,卓子幼亡魂。
二五刀誅盡,優(yōu)施斧滅痕。
驪姬無善果,里克首忠臣。
病榻論相。
預(yù)知身后事,禍亂起刁雍。
不秉叔牙政,哀語折隰朋。
榻前叮囑語,耳中良言聲。
三惡如驅(qū)盡,不頹齊地宮。
龍門山。
韓原催戰(zhàn)鼓,鐵騎卷龍門。
晉甲十重浪,秦公九斷魂。
天降三百虎,地卷幾殺神。
慷慨酬恩酒,蒼天眷德人。
泓水之戰(zhàn)。
仁義旗旌繡,迎風(fēng)映宋公。
交鋒言正義,列鼓待成功。
三待荊蠻起,一心楚甲成。
自甘傷股意,仁義豈稱名?
介子推。
相從十九載,患難絆羈行。
割股為君奉,饑餐壯晉公。
綿山存志士,竹節(jié)逝賢從。
萬古寒食祭,心存介子忠。
城濮之戰(zhàn)。
退兵三舍地,已報落難情。
宋公干傷股,晉主不假名。
斑斕沖陣吼,猛虎罩駒蒙。
子玉無泓算,無功送楚成。
晉文圖霸。
名冠諸侯首,天王定主盟。
踐壇彰偉業(yè),城濮頌豐功。
圖霸中原志,威服列國雄。
齊桓悲霸業(yè),魁主落文公。
智退秦師。
白發(fā)銀斑布,蹣跚佝僂行。
太平多壯士,涉險一稀翁。
社稷興亡業(yè),江山成敗翁。
滔滔三寸齒,片語退秦雄。
崤山之戰(zhàn)。
喜敲得勝鼓,高唱凱歌繚。
天降千軍起,山中一刻消。
西崤多峭谷,更悔遇弦高。
老父臨行語,而今不復(fù)嘮。
弄玉吹簫。
秦女宮商角,仙童入夢中。
太華飄逸曲,玉樓遠(yuǎn)簫聲。
紫鳳翔云繞,黃龍隱霧騰。
時聞佳樂起,何處覓仙蹤?
竹池遇變。
水澈申池底,竹枝映滿江。
清風(fēng)拂柳過,避暑好乘涼。
游駕不思險,仇人怎置旁。
四年齊地主,一旦命輕亡。
趙盾弒靈公。
臺上龍顏悅,樓前百姓驚。
桃園無客往,避彈滅人行。
玉帳聲歌舞,絳霄伏甲兵。
暴君終授首,別怨趙公卿。
絕纓會。
高歌慶太平,燭照漸臺明。
欲牽王妃袂,已執(zhí)大將纓。
百官今痛飲,一夜盡酩酊。
楚主心胸闊,許姬豈意同。
陳令公戲朝。
陳侯德喪盡,甘恥亂常倫。
一女同君蕩,三夫共宣淫。
宮中無體統(tǒng),袒內(nèi)戲朝門。
國破臨屈指,心仍盼株林。
邲之戰(zhàn)。
一消城濮恨,荊甲中原馳。
主帥優(yōu)柔斷,裨將擅僭職。
船頭掬手處,舸下落指時。
晉主失王業(yè),無威號眾師。
華元衛(wèi)宋。
睢陽圍重甲,風(fēng)伴鐵騎錚。
九月鏖糧盡,三軍敵志同。
獨身登夜榻,利刃映燭燈。
寧做玉石碎,不為城下盟。
蕭夫人笑客。
晉魯來禿眇,衛(wèi)曹跛駝陪。
執(zhí)鞭臨校場,捧腹笑崇臺。
生事空招禍,無端自惹災(zāi)。
笑聲猶未絕,四國引兵來。
程嬰救孤。
一線驚天厄,遺孤匿下宮。
痛兒心疾首,撫嗣意誰明。
賣友遭人唾,從奸負(fù)罵名。
茍活十九載,為養(yǎng)他兒生。
養(yǎng)由基。
一矢平伯棼,三軍慕養(yǎng)由。
鄢陵一箭繳,晉甲萬騎收。
百步穿楊處,七札嵌羽留。
威名馳列國,美譽遍春秋。
三將斗力。
千斤一力起,萬甲幸懸門。
鐵戟迎風(fēng)吼,輪盾怒卷塵。
攀城十丈墜,堇父怎傷身。
三將揚威地,逼陽贊魯人。
督戎。
單車騁固宮,鐵戟鬼神驚。
二解倉惶去,雙牟空望風(fēng)。
晉國多猛士,何抵一督戎。
世間誰敵手,隸夫遣墓塋。
崔杼弒君。
弒君緣私意,齊主敗常倫。
刀戟伏樓處,干戈破重門。
正書流萬世,刀斧戮三身。
太史直筆落,從來不問因。
慶封獨相。
弒君國地恐,齊政秉獨行。
私事何詢外,仇人怎相從。
家門憑自滅,父子竟相攻。
鷸蚌爭崔氏,漁翁坐慶封。
楚靈王會盟。
六王雙公禮,馳譽夏商周。
八主申盟會,凌尊列國頭。
慶封一語落,貽笑眾諸侯。
篡逆羞賊子,罪同階下囚。
細(xì)腰宮。
醉飲章華臥,三休繞管簫。
一餐求度日,百將苦縛袍。
餓死猶無怨,王君好細(xì)腰。
晨隨腰影起,暮伴郢音繚。
晏子使楚。
甜橘原北產(chǎn),苦枳自南出。
唇劍服荊主,舌槍愧楚夫。
南邦嘲五尺,齊地仗侏儒。
愧辱荊蠻主,平仲真丈夫。
二桃殺三士。
巍巍三勇士,公孫古開疆。
搏虎桐山下,誅黿黃河旁。
神威排地紀(jì),絕武蓋齊邦。
晏子雙桃奉,爭得三命亡。
過昭關(guān)。
躊躇難入夢,窗外北風(fēng)寒。
臥榻復(fù)而起,徘徊又難眠。
白發(fā)銅鏡中,銀鬢月窗前。
虎踞龍盤處,亡臣已過關(guān)。
魚腸劍。
袍內(nèi)狻猊鎧,魚中透骨風(fēng)。
三重摧利甲,一劍定吳宮。
慈母不惜命,義俠敢舍生。
士為知己死,忠孝難同成。
慶忌。
獨行搏虎豹,犀鹿已輕俘。
列國豪杰敬,鄰邦勇士服。
千軍應(yīng)愧首,絕猛氣凌吳。
命殞江頭下,身歸獨臂夫。
孫武演陣。
紅裙批甲立,粉黛映旌幡。
隊中千嬌媚,陣前百玉顏。
佳人喧鼓斬,吳女望風(fēng)寒。
雙姬芳魂殞,三軍法紀(jì)嚴(yán)。
掘墓鞭尸。
開棺掘楚墓,怒膽蕩橫沖。
踐腹何消恨,抉睛難怨平。
揚尸三百戳,泣血兩瞳猙。
孝志奪忠意,呼天告父兄。
申包胥借兵。
晝聞悲嚎盡,夜又起哭聲。
七日垂衣冠,一心求甲兵。
米食絕腹口,血淚滿秦庭。
不忘當(dāng)年誓,依言保楚盟。
孔子卻齊。
萊夷伏眾虎,一語退壇前。
令斬雙優(yōu)首,齊公心駭然。
汶陽三畝地,夾谷兩君顏。
圣禮昭然赫,名播天下傳。
臥薪嘗膽。
懸膽千嘗苦,累薪遍陋屋。
蓼枝開倦目,冷水浸寒足。
炎夏燭火握,初冬抱雪伏。
會稽屈辱盡,展志一吞吳。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二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古時的故事總能給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閱讀這本書后,我受益匪淺。中國在三千年以前的`一個朝代叫周朝。兩千七百多年以前,周朝有個天王,叫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講究吃喝玩樂,還打發(fā)人上各處去找美人兒。有個大臣想:“天王既然項喜歡美人兒,我們得在這上頭打主意?!彼麄兙蜕细魈幦フ颐廊藘?,還真給他們找到了一個頂好看的鄉(xiāng)下姑娘。他們把小姑娘買了下來,取了個名字叫褒姒。打扮起來,送到京都鎬京,獻給周幽王。周幽王一看見褒姒長得這么漂亮,真是說不出來的高興。從這兒起,天王日日夜夜陪著這位褒姒,她進了王宮一次笑臉也沒開過。周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可怎么也笑不出來。天王就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叫娘娘笑一下的,就賞他一千斤金子?!?BR> 有一個人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說一定能叫褒姒笑痛肚子。他對周幽王說:“從前為了防備‘犬戎’驪山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F(xiàn)在天下太平,烽火臺早就沒有用了。我想請?zhí)焱醺锬锷象P山去玩兒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著,燒得滿天通紅,讓臨近的諸侯見了,上個大當(dāng)。娘娘見了這么些兵馬一定會笑了??最后,犬戎真的打進來了。他們點烽火,諸侯們都以為是在耍他們,于是都沒有去救就這樣亡國了。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三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春秋故事》,書中所有的希望與絕望、興盛與衰亡、勇氣與犧牲,都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真情實感,其中,令我最深刻的莫過于《唇亡齒寒》了。
故事主要講了身敗名裂的百里奚只得在祖國虞國當(dāng)大夫。晉國想吞并虢國,虞國是必經(jīng)之路,于是晉國便贈給了虞君一對玉壁與一匹千里馬,虞君被這些禮品迷惑,同意借道。宮子奇想勸阻虞君,被百里奚阻止。最終,晉國滅了虢國之后,順手也滅了虞國。
讀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是的,如果我們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略了以后的長遠(yuǎn)大計,那就會被社會所拋棄,所淘汰。歷史上的“蘇聯(lián)解體”便是一個慘痛的教訓(xùn):在出現(xiàn)新的技術(shù),如機載雷達(dá),預(yù)警機等決定性武器時,蘇聯(lián)卻依舊一味的追求機動性,這雖解決了近憂,但遠(yuǎn)慮卻越積越多,終于,蘇聯(lián)承受不住,轟然解體。
縱觀虞君的一生,不能發(fā)現(xiàn),虞君不識大體,愛貪小便宜卻不聽勸阻,這都是虞君亡國的重要因素,如果他在宮之奇的勸告之下回心轉(zhuǎn)意,如果他是個賢明的君子,如果……,其實很多次,他都能活下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能吃一塹,長一智,不要走虞君的老路,成為社會的失敗品,而是努力學(xué)習(xí),創(chuàng)建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我喜歡《春秋故事》,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與人相處,就是要少一份斤斤計較,少一份貪欲,才能真正的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像虞君,不知何為小利,何為大利,最終因目光短淺而亡了國又害了己。前人用沉痛的教訓(xùn)告訴我們:目光不可太短淺?。ㄖx宗哲)。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四
這本書的主要講的是,歷史上的周朝分西周和東周也就是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周朝剛建立的時候“周天子”把全國分成很多塊,封給自己的親信和大臣,這些人受封后稱之為諸侯。他們所在的地方被稱為諸侯國。開始的時候諸侯們個個替“周天子”把國家的好好兒的`,還定時上交貢品。全國是一幅繁榮昌盛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長,一些諸侯就有了稱霸中原的野心?!爸芴熳印敝饾u管不住諸侯們,周王室便慢慢衰弱了。在這爭奪天下的戰(zhàn)役中有著許多的名人故事,如:“借道亡國”、“晉景公之死”、“臥薪嘗膽”等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別是“臥薪嘗膽”這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
公元前496年,勾踐的父親越國國王允常逝世,吳國趁機攻打越國,新任皇帝勾踐用計謀,不但把吳軍打得落荒而逃,還把吳王闔閭打成重傷,還沒回過就死了。夫差繼位后,發(fā)誓為爺爺報仇。便日日夜夜加強練兵。勾踐知道了,便想先發(fā)制人,一舉拿下吳國,結(jié)果吃了敗仗,被吳國圍剿,只剩下五千個士兵了。為了重振家園,勾踐只好到吳國為奴,幾年后夫差把勾踐放回吳國,勾踐回國后,每天睡在干柴上,還在頭上掛一個苦膽,每天嘗一嘗,時刻告誡自己不忘國恥,慢慢的越國也強盛起來,這時勾踐大舉進攻吳國,一舉滅吳。從這個故事中我感受到,一個人做一件事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就可以做成功。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小故事,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看看這本書喲!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五
《春秋故事》是林漢達(dá)主編的一本歷史故事書,它主要講了發(fā)生在春秋時期一些能人志士和君王之間的事情。里面流傳下來的很多成語故事如唇亡齒寒、一鳴驚人等都已經(jīng)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整本書里講了二十四個歷史故事,讓我映象最深刻的`有:如暗箭傷。子都十分嫉妒潁考叔,便放了一支冷箭,射死了潁考叔。朝廷上下都詛咒那個射死潁考叔的人,后來子都實在忍不下去了,于是他只好自殺。真的是看人不能看外表??!
管鮑之交中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很好的朋友。他們兩人一起做買賣,上戰(zhàn)場,不過總是鮑叔牙讓著管仲,甚至到最后,公子小白當(dāng)上了齊國的國王,管仲以前都想殺死公子小白,鮑叔牙還是推薦他做大官。兩人的友情真是深厚??!
在一鼓作氣中,魯國看著齊國3次又進又退,好笑極了。但是在春秋時期,人們都很講禮儀。魯國不進攻,齊國也不能進攻。在第三次打鼓時魯國一下子一鼓作氣,干掉了齊國。我覺得雖然我們要講禮儀,但是也不能不變通。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六
秦國沒有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一直懷恨在心。不久,秦國去侵略趙國,奪走了石城。第二年,又去打趙國,殺死了兩萬人。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請趙惠文王到西河之南的澠池會盟。趙王不敢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都認(rèn)為,如果不去,只會顯得趙國勢弱,國君膽怯,反倒讓秦國看不起。趙王只好硬著頭皮,叫藺相如陪他前往。
廉頗帶著大隊兵馬送趙王來到國境線上。拜別時,廉頗對趙王說:“國君,這回您上秦國去,來回路程加上會期,至多不會超過30天。如果過了30天,您還不回來,請答應(yīng)把太子立為國王,好讓秦國死了心,不能要挾大王。”
趙王點頭說:“好,太子和國事就托付給大將軍了?!?BR> 到了約會的那天,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見。在宴會上,秦王喝了幾杯酒后,乘著酒興說:“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用瑟彈一曲吧?!?BR> 趙王不敢推辭,紅著臉彈了一曲。秦王斜著眼睛對旁邊的史官微微一點頭,史官會意,就上前把這事記了下來,還念了一遍:“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會盟,趙王為秦王彈瑟。”
藺相如知道這是秦王有意侮辱趙王,把他當(dāng)做臣下看待,還要把這種恥辱記在史冊上,讓趙國丟盡了臉。他想了想,拿了一個瓦盆,上前跪在秦王跟前,說:“趙王也聽說秦王挺能演奏貴國的音樂,現(xiàn)在我為大王捧上一只瓦盆,請大王演奏一段吧?!?BR> 秦王一聽,可生氣啦!高昂著頭,理也不理藺相如。藺相如站起來,厲聲說:“秦國雖然強大,但是,在這不到五步的地方,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的身上去!”
秦王見藺相如高舉著瓦盆,如果真的砸下來,自己的腦袋可能不會完整了。
兩邊的侍衛(wèi)這時一個個嚇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秦王不想吃眼前虧,只好用筷子輕輕地敲了一下瓦盆。藺相如這時回頭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事記下來:“某年某月,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盟,秦王為趙王敲瓦盆?!?BR> 秦國的群臣挺不服氣,叫道:“請趙國用十五座城,作為對秦王的獻禮!”
藺相如毫不示弱,也叫道:“請秦國割讓都城咸陽,表示對趙王的敬意!”
這時,秦王得到密報,說趙國的大軍駐扎在臨近的地方,于是不敢輕舉妄動,就喝住手下,又請?zhí)A相如坐下。氣氛緩和下來后,雙方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七
《春秋故事》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前天,我從書柜里把它拿出來,目不轉(zhuǎn)睛地看了起來。
這本書將烽煙四起、稱雄稱霸的春秋時代展現(xiàn)給我們。書中有滲透儒家文化的論辨故事,有充滿智慧的外交故事,還有激烈角逐的戰(zhàn)爭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鮮明而有特點,有性格各異的君王,如:知錯就改的魯宣公、胸懷大志的楚莊王;有忠誠睿智的大臣,如:善于進諫的晏子、一心為國的祁奚;也有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小人物,如:主動請纓的平民曹劌、敢于責(zé)備國君的杜蕢。這些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是璀璨的明星。
在這里我最喜歡春秋五霸,他們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從他們身上我明白了:他們成為霸主前都吃了很多苦,但他們百折不撓,不向困難低頭,最終繼承了偉業(yè)。
是的,要想實現(xiàn)理想,就必須通過不懈的努力,他們是這樣,我們更要這樣。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八
宋囊公,戰(zhàn)國時代可愛人物,只空談仁義,仁義雖好,但仁義講過了頭,那還不如殘暴呢!因齊桓公死了,宋囊公想當(dāng)一次齊桓公一樣的霸主,而楚成王也想當(dāng),他們在會議上爭執(zhí),楚成王早有準(zhǔn)備,讓一群勇士抓住了宋囊公,把宋囊公押回楚國,經(jīng)過幾個諸侯國的求情,終于把宋囊公送回了國,宋囊公不但英雄沒當(dāng)成,還被侮辱一頓,他怎么也咽不下這口氣,準(zhǔn)備和楚國一決死戰(zhàn),這時,楚國是個大國,攻擊沒成功,倒惹惱了楚國,楚國攻擊宋國起來......
楚國來攻擊,宋囊公不以為然地說:“以前周武王打敗紂王,也不是靠仁義嗎?”楚國看不起宋國這個小國,乘大白天渡河,宋囊公手下的謀士說:“楚國看不起我們,居敢大白天渡河,不乘現(xiàn)在攻擊,更待何時?”宋囊公罵道:“你沒看見我們旗上的‘仁義’兩個字嗎?”楚國隊伍甚亂時,謀士又對宋囊公說:“他們現(xiàn)在隊伍還沒擺好,我們沖過去,一定能殺他們個措手不及?!彼文夜f:“你沒看到‘仁義’兩個字嗎?”楚軍沖過來,把宋囊公背上射了一箭,宋囊公回到國時,立刻死了。
宋囊公真講“仁義”!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九
汪曾祺老先生以“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的悲憫,加上他那無可復(fù)制的文字,不經(jīng)意間就能讓喜愛他的人沉靜下來,讓人少些浮躁,少些張狂,卻不會有任何消沉。他像一位坐在高凳子上手搖蒲扇侃侃而談的長者,豁達(dá)寬容的看著這個世界,叫人喜歡和愛。
賈平凹對汪老文字的評價是:“汪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對汪老文風(fēng)評價可謂多矣:含蓄、空靈、淡雅、智慧、寧靜、閑適、恬淡、愉悅等,但我認(rèn)為“平和”最為準(zhǔn)確。汪老師從沈從文,文風(fēng)受這位文學(xué)大師影響頗深。汪老的文章很少慷慨激昂地說教,就像一道清泉,汩汩地從你的心田流過,帶走污濁、雜質(zhì),留下清澈和透明?!峨S遇而安》里汪老說:“我當(dāng)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面對無妄之災(zāi),用這種平和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泰山片石》中汪老覺得他寫不了泰山,因為泰山太大。自認(rèn)為自己不是強者,只是一個平常的人,對于高山,只能仰止。安于平常,安于微小,這份自謙,這種對自己正確的認(rèn)識,與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浮躁的、夸夸其談、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讀《草木春秋》,讓我想起了汪老先生給家鄉(xiāng)揚州高郵城文游臺匾上的題字:“稼禾盡觀”。這四個字,虔誠地表達(dá)了汪老對勞作的敬畏,濃縮了天地精華,也濃縮了他一生的寫作。即使讓他居高臨下可以盡觀天下,但目光所及處依然只是和他生命息息相關(guān)的稼禾。這是一種最貼近土地的姿態(tài),這是一種最平和、最睿智的人生態(tài)度。
“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就像最養(yǎng)人的食物是平常的米面,白飯面條自存其真味。汪老總是不緊不慢的給你訴說著瓜豆桑苗,秋涼春暖。斷沒有在過去幾十年中被灌輸?shù)挠⑿矍閼眩瑝褢鸭ち?。讀進去了,心會被慢慢軟化,被滋潤。汪老的作品教會我什么叫生活,隱隱的我覺得我似乎摸住了生活中慈悲、柔軟、大度的那層質(zhì)感,學(xué)會用一種什么心情坐在家里曬外面的陽光。汪老不是教人們無緣無故的秋葉拂面空惆悵,而是以他儒生獨有的入世情懷慢慢沁潤著大眾的心田,滋養(yǎng)著人們的精神。
喜歡汪曾祺老先生的平和!人生一世做一個像他一樣愛生活的人。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春秋故事》,書中所有的希望與絕望、興盛與衰亡、勇氣與犧牲,都讓我深seqing深地感受到了真情實感,其中,令我最深刻的莫過于《唇亡齒寒》了。
故事主要講了身敗名裂的百里奚只得在祖國虞國當(dāng)大夫。晉國想吞并虢國,虞國是必經(jīng)之路,于是晉國便贈給了虞君一對玉壁與一匹千里馬,虞君被這些禮品迷惑,同意借道。宮子奇想勸阻虞君,被百里奚阻止。最終,晉國滅了虢國之后,順手也滅了虞國。
讀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是的,如果我們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略了以后的長遠(yuǎn)大計,那就會被社會所拋棄,所淘汰。歷史上的“蘇聯(lián)解體”便是一個慘痛的教訓(xùn):在出現(xiàn)新的技術(shù)seqing,如機載雷達(dá),預(yù)seqseqinging警機等決定性武器時,蘇聯(lián)卻依舊一味的追求機動性,這雖解決了近憂,但遠(yuǎn)慮卻越積越多,終于,蘇seqing聯(lián)承受不住,轟然解體。
縱觀虞君的一生,不能發(fā)現(xiàn),虞君不識大體,愛貪小便宜卻不聽勸阻,這都是虞君亡國的重要因素,如果他在宮之奇的勸告之下回心轉(zhuǎn)意,如果他是個賢明的君子,如果……,其實很多次,他都能活下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能吃一塹,長一智,不要走虞君的老路,成為社會的失敗品,而是努力學(xué)習(xí),創(chuàng)建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我喜歡《春秋故事》,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與人相處,就是要少一份斤斤計較,少一份貪欲,才能真正的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像虞君,不知何為小利,何為大利,最終因目光短淺而亡了國又害了己。前人用沉痛的教seqing訓(xùn)告訴我們:目光不可太短淺!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一
公元前5,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發(fā)兵6萬,向楚國進攻。楚昭王,逃到別國去了,楚國從來沒敗的這么慘。闔閭讓太子建當(dāng)楚王。伍子胥為了替父兄報仇,痛恨著楚平王,可是楚平王已經(jīng)死了,怎么辦吶?他請求闔閭讓他去刨楚平王的墳。闔閭說:“這點小事,你自己瞧著辦吧?!蔽樽玉愦蚵牫龀酵醯膲炐拊跂|門外的寥臺湖。他就帶著士兵上湖邊去找。白茫茫的一片,誰也不知道墳在哪兒。正在這時,來了個老頭兒。他對伍子胥說:“昏王知道自己仇人多,怕將來有人刨她的墳,他做了幾個空墳。他又怕做墳的石工泄露機密,把石工,全殺了。我是當(dāng)時做活里頭的一個,碰巧逃了一條活命。
我也正要想替被害的伙伴們報仇?!蔽樽玉憔徒羞@老石工,據(jù)說楚平王的尸首是用水銀制過的。打開棺材一看,尸首沒有爛。伍子胥見了,當(dāng)時怒氣沖天,立刻把他拉出來,抄起鋼鞭,一氣打了300下,打的骨頭也折了。他流著淚,越罵越氣,把尸首的腦袋砍了下來。伍子胥對闔閭說:“必須把楚王殺了,楚國才能算滅了?!钡H閭打聽不到,楚昭王的下落,心里很不痛快。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受到生前應(yīng)該好好對人,否則害人終害己!就像楚平王,還點防人。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二
晏嬰,機靈的齊國使者,雖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揚,處處經(jīng)受考驗,可他憑機智的腦袋,打敗了那些考驗,并讓侮辱自己的人自取其辱。哪國捉弄他,哪國就要倒霉,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彼盟菣C智的頭腦,打敗各個難題,贏得了尊重。多么偉大的一個人?。∷鍪钩?,楚國想盡方法捉弄他,卻只把自己給侮辱了一頓,楚靈王感嘆道:“晏嬰這樣的賢人這么可以戲弄,戲弄不成,反自討沒趣?!?BR> 晏嬰出使楚國的故事是這樣的:楚國特地準(zhǔn)備了一個“狗洞”給晏嬰鉆,晏嬰看見了,不緊不慢地說:“哦!我要鉆狗洞啊!原來我出使的是狗國??!如果不是狗國,那就讓我大門進去吧!”守門的士兵無可奈何,只好讓他從大門進入了。進門了以后,楚靈王拍掌笑曰:“原來齊國沒人了啊!”晏嬰說:“齊國人揮汗成雨,怎么會沒人了呢?”楚靈王說:“那為什么只派你來呢?”晏嬰說:“我們的國家有個規(guī)矩,有本領(lǐng)的人出使大國,沒本領(lǐng)的人出使小國,我最矮,其貌不揚,本領(lǐng)又最低,所以被派出使楚國了。”楚靈王默默無語。突然,兩個勇士抓住了一個人,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這是盜賊,又是個齊國人。楚靈王不懷好意地說:“難道你們齊國人都是盜賊?”晏嬰說,有一顆橘樹,他移到別的地方就變成別的樹了。我們齊國人在國家平平安安,到你們楚國就變成了這個樣子,難道你們楚國都是盜賊嗎?”楚靈王無話可說。
晏嬰真機智!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三
戰(zhàn)國春秋這本書是講春秋時期發(fā)生的一些故事。這本書里面的故事很有趣有:“孫子兵法,商鞅變法,孔子周游列國......
孫武從小就很愛讀書和研究兵法。孫武到了吳國后寫了一部古今聞名的《孫子兵法》。孫武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將軍,幫助吳國訓(xùn)練出了一個出色的軍隊。我還知道《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還是一部很高深的哲學(xué)著作。孫武認(rèn)為成敗的'關(guān)鍵不在戰(zhàn)場上,而是戰(zhàn)場下的交戰(zhàn)國家之間整體實力和對待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孫武認(rèn)為:不需要打仗,就能讓對手屈服,才是最理想的選擇。《孫子兵法》是一部充滿了哲學(xué)思想的兵書,如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爭相研究這部書,人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這部書的幫助和啟示。
商鞅從小就很努力發(fā)奮的讀書,長大后,他去秦國見秦國國君,通過自己的學(xué)說成功獲得了秦國國君信任和欣賞。商鞅就從此開始變法,商鞅認(rèn)為要想變法的話就要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商鞅貼了一張告示說:”誰可以把這根三丈高的木頭搬到指定的地方就賞他五十兩黃金?!坝幸粋€人搬起了大木頭走到了指定的地方,商鞅就給了五十兩黃金他。從此秦國開始富強起來。商鞅帶領(lǐng)秦國軍隊向魏國進攻占領(lǐng)了很大的一片土地。魏惠王懊惱的說:”我真后悔當(dāng)初沒聽公孫座的話呀!“魏惠王時期的魏國是這樣的。魏惠王剛成為魏國國君的時候,宰相公孫座的補佐下,把魏國治理的很好,后來他又得到了龐涓,龐涓帶領(lǐng)秦國軍隊打敗了不少過,使魏國十分強盛。但是自從龐涓被齊國的孫臏打敗后,魏國開始走向衰弱。秦國不斷派軍隊進攻魏國,占領(lǐng)了七百多里土地。楚國也來進攻,占領(lǐng)了魏國好幾座城市。
從此,秦國就統(tǒng)一了中國的實力。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四
若要追溯《春秋》一書的起因、內(nèi)容以及對于后世的影響,我認(rèn)為有必要了解此書當(dāng)時所處的時代背景:
西漢――公元前2~公元8年,是我國第一個統(tǒng)一而強盛的帝國。在西漢統(tǒng)治的近四百年的歷史中,通過執(zhí)行漢高祖劉邦所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方針以及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的改革,減輕人民賦稅,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漢王朝呈現(xiàn)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史學(xué)家稱這一階段為“文景之治”。而至漢朝第7位皇帝――漢武帝劉徹繼位后,他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shè)立刺史,監(jiān)察地方。在軍隊和經(jīng)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quán);他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為儒學(xué)成為封建正統(tǒng)地位鋪平了道路。漢武帝在宣揚儒學(xué)的同時亦采用法規(guī)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quán)威和現(xiàn)實皇權(quán)的地位,因此漢學(xué)家認(rèn)為這更應(yīng)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nèi)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懷柔,而對政府內(nèi)部又施以嚴(yán)酷的幸福來約束大臣。
《春秋決獄》――是西漢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來的,是一種審判案件的推理判斷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來對犯罪事實進行分析、定罪。春秋決獄主要是根據(jù)案件的事實,追究犯罪之人的動機來進行斷案。如果犯罪之人的動機是出于善意,則可從輕處理,甚至免罪;反之,如果犯罪之人的動機是出于惡意,那么即使結(jié)果無傷大雅,也將受到嚴(yán)厲的懲罰,犯罪未遂也要按照已遂處置。
綜上所述,應(yīng)當(dāng)說西漢的繁榮昌盛為當(dāng)時的法治建設(shè)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政治與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推動了法治的不斷完善,畢竟治國之道離不開“法”,古語有云正所謂“沒有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想必就是這個道理。漢初的一些法律條文大都繼承了秦代的殘酷法律,許多規(guī)定與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不符,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董仲舒在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成功復(fù)興了被扼殺達(dá)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并且融會貫通了中國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他們整合為一個嶄新的思想體系,他促使這種思想對以后封建時代官吏在審判案件的過程中起到了指導(dǎo)作用,尤其是針對民事案件,《春秋決獄》將儒家經(jīng)義與法律制度相結(jié)合,無疑彌補了這一缺憾。
為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董仲舒曾曰:“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青?!痹凇短筋A(yù)覽》里有這樣的兩個判例,體現(xiàn)了“原心定罪”這一基本原則。判例一:子誤傷父。“甲父乙與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仗擊丙,誤傷乙,甲當(dāng)何論?或曰:毆父也,當(dāng)梟首。論曰:臣愚以為,父子至親也,聞其斗,莫不有怵惕之心,扶仗而救之,非所以欲詬父也?!洞呵铩分x,許止父病,進藥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誅。甲非律所謂毆父,不當(dāng)坐?!迸欣悍蛩涝偌蕖!凹追蛞覍⒋瑫JL(fēng),船沒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論?或曰:甲夫死未葬,法無許嫁。以私為人妻,當(dāng)棄市。議曰:臣愚以為,《春秋》之義,言夫人歸于齊,言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婦人無專制擅恣之行,聽從為順,嫁之者歸也。甲又尊者所嫁,無淫之心,非私為人妻也。明于決事,皆無罪名,不當(dāng)坐?!?BR> “原心定罪”看重主觀動機,這較之結(jié)果責(zé)任原則實乃一大進步,但是由于“儒家經(jīng)典文意深奧,內(nèi)容籠統(tǒng),甚至前后矛盾”,因此,以《春秋》斷案,在實際上是以司法官吏的主管臆斷為轉(zhuǎn)移。如果單說“原心定罪”,根據(jù)董仲舒所言“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就可以拿殺人來打個比方,有點類似于現(xiàn)代的分類:蓄意殺人、過失殺人、正當(dāng)防衛(wèi)、防衛(wèi)過當(dāng)、沖動殺人等等,不先強調(diào)殺人這一事實,而是評判殺人的動機。
“漢宣帝地節(jié)四年,宣帝詔曰: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尤蒙死而存之。誠愛結(jié)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毋罪。其父母匿子,妻匿夫,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报D―親親相匿是指近親屬之間可以隱匿其犯罪行為,不受法律懲罰或減輕刑罰。但是觸及到封建統(tǒng)治穩(wěn)定的謀反,大匿罪及其他某些重罪直接侵犯皇權(quán),或嚴(yán)重破壞封建統(tǒng)治秩序,親屬之間還是有揭發(fā)的義務(wù)。《論語?子路》中記載了孔子這樣一句話:“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董仲舒就根據(jù)這一言論斷了一個經(jīng)典的案例:父為子隱?!凹谉o子,拾道旁兒乙,養(yǎng)為己子。及長大,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dāng)何論?斷曰:甲無子,振活養(yǎng)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对姟吩疲好扔凶?,蜾贏負(fù)之。相較于法家思想的嚴(yán)格的規(guī)則,不講人情,結(jié)果責(zé)任原則,“親親相匿”體現(xiàn)了對人性的關(guān)愛。在儒家看來,親情是人性的首要之義,親人之間的愛是人間最樸素的情感,基于這種愛的而為的行為應(yīng)該得到法律的寬容和鼓勵。儒家的這種思想對于剛剛建立的漢代封建統(tǒng)治王朝的統(tǒng)治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安撫在秦代受盡酷刑的民眾的強有力的工具。只有建立在人性基礎(chǔ)上的法律,才能獲得本質(zhì)上的合理,使公眾激起對“法”的信仰。
《春秋決獄》在我國古代,有效的平衡了國法與人心、人情,使得“斷獄”能夠做到“合法、合情、合理”從而實現(xiàn)三者的統(tǒng)一,使得法律與民心、民情相互協(xié)調(diào),從而塑造了純樸的法律意識,這既有利于法律知識的普及,同時也培養(yǎng)和鞏固了一個重視道德、倫理尤其是人情的社會。雖然《春秋決獄》嚴(yán)格來說只是法律以外的一種判案依據(jù),但因其有著巨大的社會認(rèn)同感和感召力,可以作為一種替補性的手段適用,以彌補法律的漏洞和不足。
《春秋決獄》在歷史上正式開啟了禮法融合的過程,其重大價值表現(xiàn)為:
二是將禮的內(nèi)容逐漸轉(zhuǎn)變?yōu)榉ǖ臈l文,規(guī)定在法典、法律中。不僅如此,《春秋決獄》還塑造著整個傳統(tǒng)法律的基本性格――“倫理法”特質(zhì)。
由此可見,《春秋決獄》在儒家思想影響整個傳統(tǒng)法制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古代中國奉行成文法,但是成文法也有其不足之處,在司法審判中難免出現(xiàn)法律“盲區(qū)”。為了解決“盲區(qū)”問題,適度的創(chuàng)制、運用“判例法”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措施。在中國古代創(chuàng)制和運用判例法方面,漢代“春秋決獄”不愧為一次成功的典范?!芭欣ā眲?chuàng)制一般有幾種形式:“因義而生例”、“因例而生例”、“因律而生例”和“因俗而生例”等?!按呵餂Q獄”屬一種典型的“因義生例”的形式。董仲舒在法無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以儒家的法律意識和原則為依據(jù)產(chǎn)生判例,即以《春秋》之“微言大義”創(chuàng)制判例,如“原心論罪”、“父子相隱”、“君親無將”、“以功覆過”、“王者無外”、“惡惡止其身”、“子不復(fù)禮非子”等等。這種因義而創(chuàng)制的判例在當(dāng)時比較好地符合了統(tǒng)治階級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政策,因此較為廣泛地適用于司法審判領(lǐng)域。
它的進步作用又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二是一定程度地抑制了酷吏濫施刑殺、任意“出入人罪”的行為。
兩漢時期酷吏利用法律體系的不完善、法律內(nèi)容的不齊備,矯制害法、殘酷用刑的現(xiàn)象相當(dāng)普遍,往往判決一案而“轉(zhuǎn)引相連”者數(shù)十成百,一人犯罪十家奔亡,州里驚駭。正如《鹽鐵論》所揭露的那樣:“今以子誅父,以弟誅兄,親戚相坐,什伍相連,若引根本之及華葉,傷小指之累四體也。如此,則以有罪反誅無罪,無罪者寡矣?!庇捎谌寮宜枷氡豢隙榉芍笇?dǎo)思想后,其崇尚司法寬平、提倡德主刑輔的思想深刻地影響著法律的實施,從而使得以《春秋》之大義創(chuàng)制的判例對酷吏的惡法行為起了一定的約束和抑制作用。
《春秋決獄》對后世的影響除了有積極的一面,也存在消極的一面。
斷疑獄時),從而破壞了成文法典和法律的權(quán)威性。因此,“春秋決獄”在歷史上首開以例破律之先河,其歷史的消極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其二,為酷吏舞文弄墨,任意“出入人罪”開了方便之門?!按呵餂Q獄”之風(fēng)盛行,可能連董仲舒也未曾預(yù)料的是,本有抑制酷吏濫施刑罰之意的“春秋決獄”在實踐中往往又演變?yōu)榭崂繇б馔?、肆殺無辜的武器。由于集禮義之大全的《春秋》,“文成數(shù)萬,其指數(shù)千,萬物之散聚皆在”,加上后人各自的注釋,使一部《春秋》更是“大義”難窺。當(dāng)依據(jù)《春秋》決獄時,司法官每每可以從中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經(jīng)義根據(jù),在難以找到準(zhǔn)確的法律依據(jù)的情況下,司法官在審判時,勢必斷章取義,高下隨意,這就便于他們(特別是酷吏)“出入人罪”,殘害無辜;造成司法擅斷、司法腐敗和法律虛無主義。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五
媽媽回答:愛是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于是,我明白了,對于我:媽媽的呵護是愛;老師的鼓勵是愛;同學(xué)的幫助是愛;路人的微笑也是愛。當(dāng)讀完了《木里的故事》,我覺得愛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
每當(dāng)翻開《木里的故事》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出愛的畫面:當(dāng)我生病時,媽媽徹夜不眠,頸椎、腰椎痛得起不來,還要咬咬牙起來幫我倒水喂藥,親力親為。第二天依然早起,面容憔悴、昏昏沉沉的她照常給我準(zhǔn)備了營養(yǎng)豐富的早餐,那一刻,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下。
當(dāng)我看到我們的顧校長背著一個腳受傷的學(xué)生時,他那瘦瘦的身體承載著這么一個沉重的學(xué)生,吃力地背上臺階,這一刻,猶如自己的父親一樣,是多么的偉大,多么的溫暖。他愛每一個學(xué)生,他希望每一個學(xué)生都能健康成長,平安上學(xué)。
當(dāng)我端起飯碗的時候,就會想起幾天前已離開了我們的袁隆平爺爺,他愛我們每一個人,為解決我們吃飯的問題奉獻了一輩子,給我們帶來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
愛或許是一聲關(guān)心,或許是一次幫助,或許永遠(yuǎn)看不到,但它始終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希望它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中,也存在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一
萬馬迎風(fēng)嘯,千軍蕩戟喧。
孤星凝夜冷,寒月照狼煙。
八百悲烽火,一妃笑驪山。
列國無往返,王室縱歡顏。
掘地見母。
誓母絕今生,黃泉再相逢。
高山掘土盡,地室認(rèn)家宗。
鴉雀且存意,羊羔尚有情。
寤生全孝志,盡賴考叔成。
周鄭交質(zhì)。
手足原一體,何自相猜疑?
子忽交周室,子狐納鄭居。
君臣失禮法,王室喪威儀。
何異于商賈?分明在市集。
大義滅親。
為報國仇處,逆兒已滅塵。
老臣伸大義,慈父痛身心。
自計絕宗嗣,己謀斬子親。
亂臣賊子滅,以告衛(wèi)先君。
假命伐宋。
彩繒非王賜,黍禾覆錦行。
威威雄鄭志,浩浩假周名。
列國聞風(fēng)恐,宋公措手驚。
奉天來討罪,天子怎知情?
暗箭傷人。
奪旗心自恨,校場起征塵。
二虎國之棟,一朝殿內(nèi)臣。
交兵無戰(zhàn)獲,殺己有功勛。
滿月開弓處,已穿爭車人。
文姜婚魯。
佳人將遠(yuǎn)去,九月逝芳霞。
諸兒眸中水,文姜淚里花。
兩肩羞玉錦,四目潤紅頰。
相見逢何日,遙遙桃芍華。
殺婿逐主。
父夫孰更甚,二者自明心。
殺婿非家事,迎君為鄭門。
被脅擁庶子,受制不由身。
國家興亡事,成由一婦人。
筑臺納媳。
畫棟朱欄砌,千宮爍彩徊。
日暉明淇水,月暮映新臺。
君父納媳臥,齊姜攬入懷。
倫常心中喪,不忌罵聲來。
兄弟爭死。
淚雨杯中墮,訣別在此行。
冒兄甘赴死,孝弟兩全名。
子壽今慷慨,子急不獨生。
凄凄莘野地,共鑒此真情。
管仲拜相。
三浴衣冠整,桓侯一輿行。
入朝文武賀,不問檻囚名。
齊地公卿首,國中仲父稱。
小白成大業(yè),霸主始登盟。
長勺之戰(zhàn)。
浩浩揮師卷,洶洶鐵騎錚。
三軍聞鼓進,一戰(zhàn)挫齊鋒。
長勺鏖戈蕩,乾時血已融。
無由咎眾將,仲父預(yù)已成。
曹沫劫齊桓。
獨仗登壇膽,單人復(fù)魯疆。
出言留信義,不吝一汶陽。
一日柯盟會,千秋俠客光。
青鋒三尺劍,爍爍耀穹蒼。
老馬識途。
隆冬絕地困,天暗慘悲聲。
霧繞三軍恐,風(fēng)錚百獸驚。
老駒從漠至,依辨返途行。
幾畜盤曲繞,獲得一國生。
葵丘會盟。
諸侯朝北覲,天子繼新登。
濟濟衣冠整,鏘鏘環(huán)佩聲。
臺中鞠眾主,壇上俯桓公。
五禁揚周禮,無須歃血盟。
懿公好鶴。
眾簇幾飛禽,遙知鶴將軍。
軒車爭翹首,威武氣凌群。
笑問眾豪士,誰及一鶴君。
滎澤逢戰(zhàn)險,騎鶴可逃身?
楚王虜息媯。
荊地多佳麗,遙遙莫望塵。
無言奚楚主,只疑念息君。
兩國山河破,一節(jié)烈女身。
桃花何罪有?相貌不由人。
舉火爵寧戚。
單衣短褐零,破笠赤足行。
叩角歌聲起,撫???。
無緣逢舜主,有幸遇桓公。
燭火急燃處,飛熊入國中。
假途滅虢。
垂棘多美玉,屈產(chǎn)數(shù)良駒。
雙璧誠稀世,兩國致毀基。
輔車實互恃,唇齒本相依。
不羨荀息智,只言虞主愚。
百里拜相。
脫囚居相位,仲后井伯名。
荊楚飼牛役,西秦拜上卿。
何足惜五羖,已喜得一翁。
幾許羊皮換,穆公霸業(yè)生。
重耳流亡。
流離奔宋楚,顛沛落曹秦。
困枕狐毛股,饑食介子身。
七年齊地客,二六戎狄門。
臨去值不惑,今逢花甲人。
里克兩弒君。
精甲起東門,一朝兩弒君。
奚齊孺子戮,卓子幼亡魂。
二五刀誅盡,優(yōu)施斧滅痕。
驪姬無善果,里克首忠臣。
病榻論相。
預(yù)知身后事,禍亂起刁雍。
不秉叔牙政,哀語折隰朋。
榻前叮囑語,耳中良言聲。
三惡如驅(qū)盡,不頹齊地宮。
龍門山。
韓原催戰(zhàn)鼓,鐵騎卷龍門。
晉甲十重浪,秦公九斷魂。
天降三百虎,地卷幾殺神。
慷慨酬恩酒,蒼天眷德人。
泓水之戰(zhàn)。
仁義旗旌繡,迎風(fēng)映宋公。
交鋒言正義,列鼓待成功。
三待荊蠻起,一心楚甲成。
自甘傷股意,仁義豈稱名?
介子推。
相從十九載,患難絆羈行。
割股為君奉,饑餐壯晉公。
綿山存志士,竹節(jié)逝賢從。
萬古寒食祭,心存介子忠。
城濮之戰(zhàn)。
退兵三舍地,已報落難情。
宋公干傷股,晉主不假名。
斑斕沖陣吼,猛虎罩駒蒙。
子玉無泓算,無功送楚成。
晉文圖霸。
名冠諸侯首,天王定主盟。
踐壇彰偉業(yè),城濮頌豐功。
圖霸中原志,威服列國雄。
齊桓悲霸業(yè),魁主落文公。
智退秦師。
白發(fā)銀斑布,蹣跚佝僂行。
太平多壯士,涉險一稀翁。
社稷興亡業(yè),江山成敗翁。
滔滔三寸齒,片語退秦雄。
崤山之戰(zhàn)。
喜敲得勝鼓,高唱凱歌繚。
天降千軍起,山中一刻消。
西崤多峭谷,更悔遇弦高。
老父臨行語,而今不復(fù)嘮。
弄玉吹簫。
秦女宮商角,仙童入夢中。
太華飄逸曲,玉樓遠(yuǎn)簫聲。
紫鳳翔云繞,黃龍隱霧騰。
時聞佳樂起,何處覓仙蹤?
竹池遇變。
水澈申池底,竹枝映滿江。
清風(fēng)拂柳過,避暑好乘涼。
游駕不思險,仇人怎置旁。
四年齊地主,一旦命輕亡。
趙盾弒靈公。
臺上龍顏悅,樓前百姓驚。
桃園無客往,避彈滅人行。
玉帳聲歌舞,絳霄伏甲兵。
暴君終授首,別怨趙公卿。
絕纓會。
高歌慶太平,燭照漸臺明。
欲牽王妃袂,已執(zhí)大將纓。
百官今痛飲,一夜盡酩酊。
楚主心胸闊,許姬豈意同。
陳令公戲朝。
陳侯德喪盡,甘恥亂常倫。
一女同君蕩,三夫共宣淫。
宮中無體統(tǒng),袒內(nèi)戲朝門。
國破臨屈指,心仍盼株林。
邲之戰(zhàn)。
一消城濮恨,荊甲中原馳。
主帥優(yōu)柔斷,裨將擅僭職。
船頭掬手處,舸下落指時。
晉主失王業(yè),無威號眾師。
華元衛(wèi)宋。
睢陽圍重甲,風(fēng)伴鐵騎錚。
九月鏖糧盡,三軍敵志同。
獨身登夜榻,利刃映燭燈。
寧做玉石碎,不為城下盟。
蕭夫人笑客。
晉魯來禿眇,衛(wèi)曹跛駝陪。
執(zhí)鞭臨校場,捧腹笑崇臺。
生事空招禍,無端自惹災(zāi)。
笑聲猶未絕,四國引兵來。
程嬰救孤。
一線驚天厄,遺孤匿下宮。
痛兒心疾首,撫嗣意誰明。
賣友遭人唾,從奸負(fù)罵名。
茍活十九載,為養(yǎng)他兒生。
養(yǎng)由基。
一矢平伯棼,三軍慕養(yǎng)由。
鄢陵一箭繳,晉甲萬騎收。
百步穿楊處,七札嵌羽留。
威名馳列國,美譽遍春秋。
三將斗力。
千斤一力起,萬甲幸懸門。
鐵戟迎風(fēng)吼,輪盾怒卷塵。
攀城十丈墜,堇父怎傷身。
三將揚威地,逼陽贊魯人。
督戎。
單車騁固宮,鐵戟鬼神驚。
二解倉惶去,雙牟空望風(fēng)。
晉國多猛士,何抵一督戎。
世間誰敵手,隸夫遣墓塋。
崔杼弒君。
弒君緣私意,齊主敗常倫。
刀戟伏樓處,干戈破重門。
正書流萬世,刀斧戮三身。
太史直筆落,從來不問因。
慶封獨相。
弒君國地恐,齊政秉獨行。
私事何詢外,仇人怎相從。
家門憑自滅,父子竟相攻。
鷸蚌爭崔氏,漁翁坐慶封。
楚靈王會盟。
六王雙公禮,馳譽夏商周。
八主申盟會,凌尊列國頭。
慶封一語落,貽笑眾諸侯。
篡逆羞賊子,罪同階下囚。
細(xì)腰宮。
醉飲章華臥,三休繞管簫。
一餐求度日,百將苦縛袍。
餓死猶無怨,王君好細(xì)腰。
晨隨腰影起,暮伴郢音繚。
晏子使楚。
甜橘原北產(chǎn),苦枳自南出。
唇劍服荊主,舌槍愧楚夫。
南邦嘲五尺,齊地仗侏儒。
愧辱荊蠻主,平仲真丈夫。
二桃殺三士。
巍巍三勇士,公孫古開疆。
搏虎桐山下,誅黿黃河旁。
神威排地紀(jì),絕武蓋齊邦。
晏子雙桃奉,爭得三命亡。
過昭關(guān)。
躊躇難入夢,窗外北風(fēng)寒。
臥榻復(fù)而起,徘徊又難眠。
白發(fā)銅鏡中,銀鬢月窗前。
虎踞龍盤處,亡臣已過關(guān)。
魚腸劍。
袍內(nèi)狻猊鎧,魚中透骨風(fēng)。
三重摧利甲,一劍定吳宮。
慈母不惜命,義俠敢舍生。
士為知己死,忠孝難同成。
慶忌。
獨行搏虎豹,犀鹿已輕俘。
列國豪杰敬,鄰邦勇士服。
千軍應(yīng)愧首,絕猛氣凌吳。
命殞江頭下,身歸獨臂夫。
孫武演陣。
紅裙批甲立,粉黛映旌幡。
隊中千嬌媚,陣前百玉顏。
佳人喧鼓斬,吳女望風(fēng)寒。
雙姬芳魂殞,三軍法紀(jì)嚴(yán)。
掘墓鞭尸。
開棺掘楚墓,怒膽蕩橫沖。
踐腹何消恨,抉睛難怨平。
揚尸三百戳,泣血兩瞳猙。
孝志奪忠意,呼天告父兄。
申包胥借兵。
晝聞悲嚎盡,夜又起哭聲。
七日垂衣冠,一心求甲兵。
米食絕腹口,血淚滿秦庭。
不忘當(dāng)年誓,依言保楚盟。
孔子卻齊。
萊夷伏眾虎,一語退壇前。
令斬雙優(yōu)首,齊公心駭然。
汶陽三畝地,夾谷兩君顏。
圣禮昭然赫,名播天下傳。
臥薪嘗膽。
懸膽千嘗苦,累薪遍陋屋。
蓼枝開倦目,冷水浸寒足。
炎夏燭火握,初冬抱雪伏。
會稽屈辱盡,展志一吞吳。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二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古時的故事總能給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閱讀這本書后,我受益匪淺。中國在三千年以前的`一個朝代叫周朝。兩千七百多年以前,周朝有個天王,叫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講究吃喝玩樂,還打發(fā)人上各處去找美人兒。有個大臣想:“天王既然項喜歡美人兒,我們得在這上頭打主意?!彼麄兙蜕细魈幦フ颐廊藘?,還真給他們找到了一個頂好看的鄉(xiāng)下姑娘。他們把小姑娘買了下來,取了個名字叫褒姒。打扮起來,送到京都鎬京,獻給周幽王。周幽王一看見褒姒長得這么漂亮,真是說不出來的高興。從這兒起,天王日日夜夜陪著這位褒姒,她進了王宮一次笑臉也沒開過。周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可怎么也笑不出來。天王就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叫娘娘笑一下的,就賞他一千斤金子?!?BR> 有一個人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說一定能叫褒姒笑痛肚子。他對周幽王說:“從前為了防備‘犬戎’驪山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F(xiàn)在天下太平,烽火臺早就沒有用了。我想請?zhí)焱醺锬锷象P山去玩兒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著,燒得滿天通紅,讓臨近的諸侯見了,上個大當(dāng)。娘娘見了這么些兵馬一定會笑了??最后,犬戎真的打進來了。他們點烽火,諸侯們都以為是在耍他們,于是都沒有去救就這樣亡國了。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三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春秋故事》,書中所有的希望與絕望、興盛與衰亡、勇氣與犧牲,都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真情實感,其中,令我最深刻的莫過于《唇亡齒寒》了。
故事主要講了身敗名裂的百里奚只得在祖國虞國當(dāng)大夫。晉國想吞并虢國,虞國是必經(jīng)之路,于是晉國便贈給了虞君一對玉壁與一匹千里馬,虞君被這些禮品迷惑,同意借道。宮子奇想勸阻虞君,被百里奚阻止。最終,晉國滅了虢國之后,順手也滅了虞國。
讀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是的,如果我們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略了以后的長遠(yuǎn)大計,那就會被社會所拋棄,所淘汰。歷史上的“蘇聯(lián)解體”便是一個慘痛的教訓(xùn):在出現(xiàn)新的技術(shù),如機載雷達(dá),預(yù)警機等決定性武器時,蘇聯(lián)卻依舊一味的追求機動性,這雖解決了近憂,但遠(yuǎn)慮卻越積越多,終于,蘇聯(lián)承受不住,轟然解體。
縱觀虞君的一生,不能發(fā)現(xiàn),虞君不識大體,愛貪小便宜卻不聽勸阻,這都是虞君亡國的重要因素,如果他在宮之奇的勸告之下回心轉(zhuǎn)意,如果他是個賢明的君子,如果……,其實很多次,他都能活下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能吃一塹,長一智,不要走虞君的老路,成為社會的失敗品,而是努力學(xué)習(xí),創(chuàng)建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我喜歡《春秋故事》,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與人相處,就是要少一份斤斤計較,少一份貪欲,才能真正的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像虞君,不知何為小利,何為大利,最終因目光短淺而亡了國又害了己。前人用沉痛的教訓(xùn)告訴我們:目光不可太短淺?。ㄖx宗哲)。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四
這本書的主要講的是,歷史上的周朝分西周和東周也就是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周朝剛建立的時候“周天子”把全國分成很多塊,封給自己的親信和大臣,這些人受封后稱之為諸侯。他們所在的地方被稱為諸侯國。開始的時候諸侯們個個替“周天子”把國家的好好兒的`,還定時上交貢品。全國是一幅繁榮昌盛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長,一些諸侯就有了稱霸中原的野心?!爸芴熳印敝饾u管不住諸侯們,周王室便慢慢衰弱了。在這爭奪天下的戰(zhàn)役中有著許多的名人故事,如:“借道亡國”、“晉景公之死”、“臥薪嘗膽”等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別是“臥薪嘗膽”這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
公元前496年,勾踐的父親越國國王允常逝世,吳國趁機攻打越國,新任皇帝勾踐用計謀,不但把吳軍打得落荒而逃,還把吳王闔閭打成重傷,還沒回過就死了。夫差繼位后,發(fā)誓為爺爺報仇。便日日夜夜加強練兵。勾踐知道了,便想先發(fā)制人,一舉拿下吳國,結(jié)果吃了敗仗,被吳國圍剿,只剩下五千個士兵了。為了重振家園,勾踐只好到吳國為奴,幾年后夫差把勾踐放回吳國,勾踐回國后,每天睡在干柴上,還在頭上掛一個苦膽,每天嘗一嘗,時刻告誡自己不忘國恥,慢慢的越國也強盛起來,這時勾踐大舉進攻吳國,一舉滅吳。從這個故事中我感受到,一個人做一件事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就可以做成功。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小故事,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看看這本書喲!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五
《春秋故事》是林漢達(dá)主編的一本歷史故事書,它主要講了發(fā)生在春秋時期一些能人志士和君王之間的事情。里面流傳下來的很多成語故事如唇亡齒寒、一鳴驚人等都已經(jīng)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整本書里講了二十四個歷史故事,讓我映象最深刻的`有:如暗箭傷。子都十分嫉妒潁考叔,便放了一支冷箭,射死了潁考叔。朝廷上下都詛咒那個射死潁考叔的人,后來子都實在忍不下去了,于是他只好自殺。真的是看人不能看外表??!
管鮑之交中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很好的朋友。他們兩人一起做買賣,上戰(zhàn)場,不過總是鮑叔牙讓著管仲,甚至到最后,公子小白當(dāng)上了齊國的國王,管仲以前都想殺死公子小白,鮑叔牙還是推薦他做大官。兩人的友情真是深厚??!
在一鼓作氣中,魯國看著齊國3次又進又退,好笑極了。但是在春秋時期,人們都很講禮儀。魯國不進攻,齊國也不能進攻。在第三次打鼓時魯國一下子一鼓作氣,干掉了齊國。我覺得雖然我們要講禮儀,但是也不能不變通。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六
秦國沒有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一直懷恨在心。不久,秦國去侵略趙國,奪走了石城。第二年,又去打趙國,殺死了兩萬人。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請趙惠文王到西河之南的澠池會盟。趙王不敢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都認(rèn)為,如果不去,只會顯得趙國勢弱,國君膽怯,反倒讓秦國看不起。趙王只好硬著頭皮,叫藺相如陪他前往。
廉頗帶著大隊兵馬送趙王來到國境線上。拜別時,廉頗對趙王說:“國君,這回您上秦國去,來回路程加上會期,至多不會超過30天。如果過了30天,您還不回來,請答應(yīng)把太子立為國王,好讓秦國死了心,不能要挾大王。”
趙王點頭說:“好,太子和國事就托付給大將軍了?!?BR> 到了約會的那天,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見。在宴會上,秦王喝了幾杯酒后,乘著酒興說:“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用瑟彈一曲吧?!?BR> 趙王不敢推辭,紅著臉彈了一曲。秦王斜著眼睛對旁邊的史官微微一點頭,史官會意,就上前把這事記了下來,還念了一遍:“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會盟,趙王為秦王彈瑟。”
藺相如知道這是秦王有意侮辱趙王,把他當(dāng)做臣下看待,還要把這種恥辱記在史冊上,讓趙國丟盡了臉。他想了想,拿了一個瓦盆,上前跪在秦王跟前,說:“趙王也聽說秦王挺能演奏貴國的音樂,現(xiàn)在我為大王捧上一只瓦盆,請大王演奏一段吧?!?BR> 秦王一聽,可生氣啦!高昂著頭,理也不理藺相如。藺相如站起來,厲聲說:“秦國雖然強大,但是,在這不到五步的地方,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的身上去!”
秦王見藺相如高舉著瓦盆,如果真的砸下來,自己的腦袋可能不會完整了。
兩邊的侍衛(wèi)這時一個個嚇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秦王不想吃眼前虧,只好用筷子輕輕地敲了一下瓦盆。藺相如這時回頭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事記下來:“某年某月,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盟,秦王為趙王敲瓦盆?!?BR> 秦國的群臣挺不服氣,叫道:“請趙國用十五座城,作為對秦王的獻禮!”
藺相如毫不示弱,也叫道:“請秦國割讓都城咸陽,表示對趙王的敬意!”
這時,秦王得到密報,說趙國的大軍駐扎在臨近的地方,于是不敢輕舉妄動,就喝住手下,又請?zhí)A相如坐下。氣氛緩和下來后,雙方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七
《春秋故事》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前天,我從書柜里把它拿出來,目不轉(zhuǎn)睛地看了起來。
這本書將烽煙四起、稱雄稱霸的春秋時代展現(xiàn)給我們。書中有滲透儒家文化的論辨故事,有充滿智慧的外交故事,還有激烈角逐的戰(zhàn)爭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鮮明而有特點,有性格各異的君王,如:知錯就改的魯宣公、胸懷大志的楚莊王;有忠誠睿智的大臣,如:善于進諫的晏子、一心為國的祁奚;也有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小人物,如:主動請纓的平民曹劌、敢于責(zé)備國君的杜蕢。這些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是璀璨的明星。
在這里我最喜歡春秋五霸,他們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從他們身上我明白了:他們成為霸主前都吃了很多苦,但他們百折不撓,不向困難低頭,最終繼承了偉業(yè)。
是的,要想實現(xiàn)理想,就必須通過不懈的努力,他們是這樣,我們更要這樣。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八
宋囊公,戰(zhàn)國時代可愛人物,只空談仁義,仁義雖好,但仁義講過了頭,那還不如殘暴呢!因齊桓公死了,宋囊公想當(dāng)一次齊桓公一樣的霸主,而楚成王也想當(dāng),他們在會議上爭執(zhí),楚成王早有準(zhǔn)備,讓一群勇士抓住了宋囊公,把宋囊公押回楚國,經(jīng)過幾個諸侯國的求情,終于把宋囊公送回了國,宋囊公不但英雄沒當(dāng)成,還被侮辱一頓,他怎么也咽不下這口氣,準(zhǔn)備和楚國一決死戰(zhàn),這時,楚國是個大國,攻擊沒成功,倒惹惱了楚國,楚國攻擊宋國起來......
楚國來攻擊,宋囊公不以為然地說:“以前周武王打敗紂王,也不是靠仁義嗎?”楚國看不起宋國這個小國,乘大白天渡河,宋囊公手下的謀士說:“楚國看不起我們,居敢大白天渡河,不乘現(xiàn)在攻擊,更待何時?”宋囊公罵道:“你沒看見我們旗上的‘仁義’兩個字嗎?”楚國隊伍甚亂時,謀士又對宋囊公說:“他們現(xiàn)在隊伍還沒擺好,我們沖過去,一定能殺他們個措手不及?!彼文夜f:“你沒看到‘仁義’兩個字嗎?”楚軍沖過來,把宋囊公背上射了一箭,宋囊公回到國時,立刻死了。
宋囊公真講“仁義”!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九
汪曾祺老先生以“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的悲憫,加上他那無可復(fù)制的文字,不經(jīng)意間就能讓喜愛他的人沉靜下來,讓人少些浮躁,少些張狂,卻不會有任何消沉。他像一位坐在高凳子上手搖蒲扇侃侃而談的長者,豁達(dá)寬容的看著這個世界,叫人喜歡和愛。
賈平凹對汪老文字的評價是:“汪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對汪老文風(fēng)評價可謂多矣:含蓄、空靈、淡雅、智慧、寧靜、閑適、恬淡、愉悅等,但我認(rèn)為“平和”最為準(zhǔn)確。汪老師從沈從文,文風(fēng)受這位文學(xué)大師影響頗深。汪老的文章很少慷慨激昂地說教,就像一道清泉,汩汩地從你的心田流過,帶走污濁、雜質(zhì),留下清澈和透明?!峨S遇而安》里汪老說:“我當(dāng)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面對無妄之災(zāi),用這種平和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泰山片石》中汪老覺得他寫不了泰山,因為泰山太大。自認(rèn)為自己不是強者,只是一個平常的人,對于高山,只能仰止。安于平常,安于微小,這份自謙,這種對自己正確的認(rèn)識,與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浮躁的、夸夸其談、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讀《草木春秋》,讓我想起了汪老先生給家鄉(xiāng)揚州高郵城文游臺匾上的題字:“稼禾盡觀”。這四個字,虔誠地表達(dá)了汪老對勞作的敬畏,濃縮了天地精華,也濃縮了他一生的寫作。即使讓他居高臨下可以盡觀天下,但目光所及處依然只是和他生命息息相關(guān)的稼禾。這是一種最貼近土地的姿態(tài),這是一種最平和、最睿智的人生態(tài)度。
“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就像最養(yǎng)人的食物是平常的米面,白飯面條自存其真味。汪老總是不緊不慢的給你訴說著瓜豆桑苗,秋涼春暖。斷沒有在過去幾十年中被灌輸?shù)挠⑿矍閼眩瑝褢鸭ち?。讀進去了,心會被慢慢軟化,被滋潤。汪老的作品教會我什么叫生活,隱隱的我覺得我似乎摸住了生活中慈悲、柔軟、大度的那層質(zhì)感,學(xué)會用一種什么心情坐在家里曬外面的陽光。汪老不是教人們無緣無故的秋葉拂面空惆悵,而是以他儒生獨有的入世情懷慢慢沁潤著大眾的心田,滋養(yǎng)著人們的精神。
喜歡汪曾祺老先生的平和!人生一世做一個像他一樣愛生活的人。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春秋故事》,書中所有的希望與絕望、興盛與衰亡、勇氣與犧牲,都讓我深seqing深地感受到了真情實感,其中,令我最深刻的莫過于《唇亡齒寒》了。
故事主要講了身敗名裂的百里奚只得在祖國虞國當(dāng)大夫。晉國想吞并虢國,虞國是必經(jīng)之路,于是晉國便贈給了虞君一對玉壁與一匹千里馬,虞君被這些禮品迷惑,同意借道。宮子奇想勸阻虞君,被百里奚阻止。最終,晉國滅了虢國之后,順手也滅了虞國。
讀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是的,如果我們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略了以后的長遠(yuǎn)大計,那就會被社會所拋棄,所淘汰。歷史上的“蘇聯(lián)解體”便是一個慘痛的教訓(xùn):在出現(xiàn)新的技術(shù)seqing,如機載雷達(dá),預(yù)seqseqinging警機等決定性武器時,蘇聯(lián)卻依舊一味的追求機動性,這雖解決了近憂,但遠(yuǎn)慮卻越積越多,終于,蘇seqing聯(lián)承受不住,轟然解體。
縱觀虞君的一生,不能發(fā)現(xiàn),虞君不識大體,愛貪小便宜卻不聽勸阻,這都是虞君亡國的重要因素,如果他在宮之奇的勸告之下回心轉(zhuǎn)意,如果他是個賢明的君子,如果……,其實很多次,他都能活下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能吃一塹,長一智,不要走虞君的老路,成為社會的失敗品,而是努力學(xué)習(xí),創(chuàng)建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我喜歡《春秋故事》,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與人相處,就是要少一份斤斤計較,少一份貪欲,才能真正的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像虞君,不知何為小利,何為大利,最終因目光短淺而亡了國又害了己。前人用沉痛的教seqing訓(xùn)告訴我們:目光不可太短淺!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一
公元前5,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發(fā)兵6萬,向楚國進攻。楚昭王,逃到別國去了,楚國從來沒敗的這么慘。闔閭讓太子建當(dāng)楚王。伍子胥為了替父兄報仇,痛恨著楚平王,可是楚平王已經(jīng)死了,怎么辦吶?他請求闔閭讓他去刨楚平王的墳。闔閭說:“這點小事,你自己瞧著辦吧?!蔽樽玉愦蚵牫龀酵醯膲炐拊跂|門外的寥臺湖。他就帶著士兵上湖邊去找。白茫茫的一片,誰也不知道墳在哪兒。正在這時,來了個老頭兒。他對伍子胥說:“昏王知道自己仇人多,怕將來有人刨她的墳,他做了幾個空墳。他又怕做墳的石工泄露機密,把石工,全殺了。我是當(dāng)時做活里頭的一個,碰巧逃了一條活命。
我也正要想替被害的伙伴們報仇?!蔽樽玉憔徒羞@老石工,據(jù)說楚平王的尸首是用水銀制過的。打開棺材一看,尸首沒有爛。伍子胥見了,當(dāng)時怒氣沖天,立刻把他拉出來,抄起鋼鞭,一氣打了300下,打的骨頭也折了。他流著淚,越罵越氣,把尸首的腦袋砍了下來。伍子胥對闔閭說:“必須把楚王殺了,楚國才能算滅了?!钡H閭打聽不到,楚昭王的下落,心里很不痛快。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受到生前應(yīng)該好好對人,否則害人終害己!就像楚平王,還點防人。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二
晏嬰,機靈的齊國使者,雖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揚,處處經(jīng)受考驗,可他憑機智的腦袋,打敗了那些考驗,并讓侮辱自己的人自取其辱。哪國捉弄他,哪國就要倒霉,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彼盟菣C智的頭腦,打敗各個難題,贏得了尊重。多么偉大的一個人?。∷鍪钩?,楚國想盡方法捉弄他,卻只把自己給侮辱了一頓,楚靈王感嘆道:“晏嬰這樣的賢人這么可以戲弄,戲弄不成,反自討沒趣?!?BR> 晏嬰出使楚國的故事是這樣的:楚國特地準(zhǔn)備了一個“狗洞”給晏嬰鉆,晏嬰看見了,不緊不慢地說:“哦!我要鉆狗洞啊!原來我出使的是狗國??!如果不是狗國,那就讓我大門進去吧!”守門的士兵無可奈何,只好讓他從大門進入了。進門了以后,楚靈王拍掌笑曰:“原來齊國沒人了啊!”晏嬰說:“齊國人揮汗成雨,怎么會沒人了呢?”楚靈王說:“那為什么只派你來呢?”晏嬰說:“我們的國家有個規(guī)矩,有本領(lǐng)的人出使大國,沒本領(lǐng)的人出使小國,我最矮,其貌不揚,本領(lǐng)又最低,所以被派出使楚國了。”楚靈王默默無語。突然,兩個勇士抓住了一個人,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這是盜賊,又是個齊國人。楚靈王不懷好意地說:“難道你們齊國人都是盜賊?”晏嬰說,有一顆橘樹,他移到別的地方就變成別的樹了。我們齊國人在國家平平安安,到你們楚國就變成了這個樣子,難道你們楚國都是盜賊嗎?”楚靈王無話可說。
晏嬰真機智!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三
戰(zhàn)國春秋這本書是講春秋時期發(fā)生的一些故事。這本書里面的故事很有趣有:“孫子兵法,商鞅變法,孔子周游列國......
孫武從小就很愛讀書和研究兵法。孫武到了吳國后寫了一部古今聞名的《孫子兵法》。孫武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將軍,幫助吳國訓(xùn)練出了一個出色的軍隊。我還知道《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還是一部很高深的哲學(xué)著作。孫武認(rèn)為成敗的'關(guān)鍵不在戰(zhàn)場上,而是戰(zhàn)場下的交戰(zhàn)國家之間整體實力和對待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孫武認(rèn)為:不需要打仗,就能讓對手屈服,才是最理想的選擇。《孫子兵法》是一部充滿了哲學(xué)思想的兵書,如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爭相研究這部書,人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這部書的幫助和啟示。
商鞅從小就很努力發(fā)奮的讀書,長大后,他去秦國見秦國國君,通過自己的學(xué)說成功獲得了秦國國君信任和欣賞。商鞅就從此開始變法,商鞅認(rèn)為要想變法的話就要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商鞅貼了一張告示說:”誰可以把這根三丈高的木頭搬到指定的地方就賞他五十兩黃金?!坝幸粋€人搬起了大木頭走到了指定的地方,商鞅就給了五十兩黃金他。從此秦國開始富強起來。商鞅帶領(lǐng)秦國軍隊向魏國進攻占領(lǐng)了很大的一片土地。魏惠王懊惱的說:”我真后悔當(dāng)初沒聽公孫座的話呀!“魏惠王時期的魏國是這樣的。魏惠王剛成為魏國國君的時候,宰相公孫座的補佐下,把魏國治理的很好,后來他又得到了龐涓,龐涓帶領(lǐng)秦國軍隊打敗了不少過,使魏國十分強盛。但是自從龐涓被齊國的孫臏打敗后,魏國開始走向衰弱。秦國不斷派軍隊進攻魏國,占領(lǐng)了七百多里土地。楚國也來進攻,占領(lǐng)了魏國好幾座城市。
從此,秦國就統(tǒng)一了中國的實力。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四
若要追溯《春秋》一書的起因、內(nèi)容以及對于后世的影響,我認(rèn)為有必要了解此書當(dāng)時所處的時代背景:
西漢――公元前2~公元8年,是我國第一個統(tǒng)一而強盛的帝國。在西漢統(tǒng)治的近四百年的歷史中,通過執(zhí)行漢高祖劉邦所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方針以及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的改革,減輕人民賦稅,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漢王朝呈現(xiàn)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史學(xué)家稱這一階段為“文景之治”。而至漢朝第7位皇帝――漢武帝劉徹繼位后,他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shè)立刺史,監(jiān)察地方。在軍隊和經(jīng)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quán);他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為儒學(xué)成為封建正統(tǒng)地位鋪平了道路。漢武帝在宣揚儒學(xué)的同時亦采用法規(guī)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quán)威和現(xiàn)實皇權(quán)的地位,因此漢學(xué)家認(rèn)為這更應(yīng)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nèi)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懷柔,而對政府內(nèi)部又施以嚴(yán)酷的幸福來約束大臣。
《春秋決獄》――是西漢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來的,是一種審判案件的推理判斷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來對犯罪事實進行分析、定罪。春秋決獄主要是根據(jù)案件的事實,追究犯罪之人的動機來進行斷案。如果犯罪之人的動機是出于善意,則可從輕處理,甚至免罪;反之,如果犯罪之人的動機是出于惡意,那么即使結(jié)果無傷大雅,也將受到嚴(yán)厲的懲罰,犯罪未遂也要按照已遂處置。
綜上所述,應(yīng)當(dāng)說西漢的繁榮昌盛為當(dāng)時的法治建設(shè)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政治與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推動了法治的不斷完善,畢竟治國之道離不開“法”,古語有云正所謂“沒有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想必就是這個道理。漢初的一些法律條文大都繼承了秦代的殘酷法律,許多規(guī)定與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不符,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董仲舒在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成功復(fù)興了被扼殺達(dá)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并且融會貫通了中國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他們整合為一個嶄新的思想體系,他促使這種思想對以后封建時代官吏在審判案件的過程中起到了指導(dǎo)作用,尤其是針對民事案件,《春秋決獄》將儒家經(jīng)義與法律制度相結(jié)合,無疑彌補了這一缺憾。
為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董仲舒曾曰:“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青?!痹凇短筋A(yù)覽》里有這樣的兩個判例,體現(xiàn)了“原心定罪”這一基本原則。判例一:子誤傷父。“甲父乙與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仗擊丙,誤傷乙,甲當(dāng)何論?或曰:毆父也,當(dāng)梟首。論曰:臣愚以為,父子至親也,聞其斗,莫不有怵惕之心,扶仗而救之,非所以欲詬父也?!洞呵铩分x,許止父病,進藥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誅。甲非律所謂毆父,不當(dāng)坐?!迸欣悍蛩涝偌蕖!凹追蛞覍⒋瑫JL(fēng),船沒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論?或曰:甲夫死未葬,法無許嫁。以私為人妻,當(dāng)棄市。議曰:臣愚以為,《春秋》之義,言夫人歸于齊,言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婦人無專制擅恣之行,聽從為順,嫁之者歸也。甲又尊者所嫁,無淫之心,非私為人妻也。明于決事,皆無罪名,不當(dāng)坐?!?BR> “原心定罪”看重主觀動機,這較之結(jié)果責(zé)任原則實乃一大進步,但是由于“儒家經(jīng)典文意深奧,內(nèi)容籠統(tǒng),甚至前后矛盾”,因此,以《春秋》斷案,在實際上是以司法官吏的主管臆斷為轉(zhuǎn)移。如果單說“原心定罪”,根據(jù)董仲舒所言“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就可以拿殺人來打個比方,有點類似于現(xiàn)代的分類:蓄意殺人、過失殺人、正當(dāng)防衛(wèi)、防衛(wèi)過當(dāng)、沖動殺人等等,不先強調(diào)殺人這一事實,而是評判殺人的動機。
“漢宣帝地節(jié)四年,宣帝詔曰: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尤蒙死而存之。誠愛結(jié)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毋罪。其父母匿子,妻匿夫,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报D―親親相匿是指近親屬之間可以隱匿其犯罪行為,不受法律懲罰或減輕刑罰。但是觸及到封建統(tǒng)治穩(wěn)定的謀反,大匿罪及其他某些重罪直接侵犯皇權(quán),或嚴(yán)重破壞封建統(tǒng)治秩序,親屬之間還是有揭發(fā)的義務(wù)。《論語?子路》中記載了孔子這樣一句話:“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董仲舒就根據(jù)這一言論斷了一個經(jīng)典的案例:父為子隱?!凹谉o子,拾道旁兒乙,養(yǎng)為己子。及長大,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dāng)何論?斷曰:甲無子,振活養(yǎng)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对姟吩疲好扔凶?,蜾贏負(fù)之。相較于法家思想的嚴(yán)格的規(guī)則,不講人情,結(jié)果責(zé)任原則,“親親相匿”體現(xiàn)了對人性的關(guān)愛。在儒家看來,親情是人性的首要之義,親人之間的愛是人間最樸素的情感,基于這種愛的而為的行為應(yīng)該得到法律的寬容和鼓勵。儒家的這種思想對于剛剛建立的漢代封建統(tǒng)治王朝的統(tǒng)治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安撫在秦代受盡酷刑的民眾的強有力的工具。只有建立在人性基礎(chǔ)上的法律,才能獲得本質(zhì)上的合理,使公眾激起對“法”的信仰。
《春秋決獄》在我國古代,有效的平衡了國法與人心、人情,使得“斷獄”能夠做到“合法、合情、合理”從而實現(xiàn)三者的統(tǒng)一,使得法律與民心、民情相互協(xié)調(diào),從而塑造了純樸的法律意識,這既有利于法律知識的普及,同時也培養(yǎng)和鞏固了一個重視道德、倫理尤其是人情的社會。雖然《春秋決獄》嚴(yán)格來說只是法律以外的一種判案依據(jù),但因其有著巨大的社會認(rèn)同感和感召力,可以作為一種替補性的手段適用,以彌補法律的漏洞和不足。
《春秋決獄》在歷史上正式開啟了禮法融合的過程,其重大價值表現(xiàn)為:
二是將禮的內(nèi)容逐漸轉(zhuǎn)變?yōu)榉ǖ臈l文,規(guī)定在法典、法律中。不僅如此,《春秋決獄》還塑造著整個傳統(tǒng)法律的基本性格――“倫理法”特質(zhì)。
由此可見,《春秋決獄》在儒家思想影響整個傳統(tǒng)法制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古代中國奉行成文法,但是成文法也有其不足之處,在司法審判中難免出現(xiàn)法律“盲區(qū)”。為了解決“盲區(qū)”問題,適度的創(chuàng)制、運用“判例法”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措施。在中國古代創(chuàng)制和運用判例法方面,漢代“春秋決獄”不愧為一次成功的典范?!芭欣ā眲?chuàng)制一般有幾種形式:“因義而生例”、“因例而生例”、“因律而生例”和“因俗而生例”等?!按呵餂Q獄”屬一種典型的“因義生例”的形式。董仲舒在法無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以儒家的法律意識和原則為依據(jù)產(chǎn)生判例,即以《春秋》之“微言大義”創(chuàng)制判例,如“原心論罪”、“父子相隱”、“君親無將”、“以功覆過”、“王者無外”、“惡惡止其身”、“子不復(fù)禮非子”等等。這種因義而創(chuàng)制的判例在當(dāng)時比較好地符合了統(tǒng)治階級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政策,因此較為廣泛地適用于司法審判領(lǐng)域。
它的進步作用又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二是一定程度地抑制了酷吏濫施刑殺、任意“出入人罪”的行為。
兩漢時期酷吏利用法律體系的不完善、法律內(nèi)容的不齊備,矯制害法、殘酷用刑的現(xiàn)象相當(dāng)普遍,往往判決一案而“轉(zhuǎn)引相連”者數(shù)十成百,一人犯罪十家奔亡,州里驚駭。正如《鹽鐵論》所揭露的那樣:“今以子誅父,以弟誅兄,親戚相坐,什伍相連,若引根本之及華葉,傷小指之累四體也。如此,則以有罪反誅無罪,無罪者寡矣?!庇捎谌寮宜枷氡豢隙榉芍笇?dǎo)思想后,其崇尚司法寬平、提倡德主刑輔的思想深刻地影響著法律的實施,從而使得以《春秋》之大義創(chuàng)制的判例對酷吏的惡法行為起了一定的約束和抑制作用。
《春秋決獄》對后世的影響除了有積極的一面,也存在消極的一面。
斷疑獄時),從而破壞了成文法典和法律的權(quán)威性。因此,“春秋決獄”在歷史上首開以例破律之先河,其歷史的消極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其二,為酷吏舞文弄墨,任意“出入人罪”開了方便之門?!按呵餂Q獄”之風(fēng)盛行,可能連董仲舒也未曾預(yù)料的是,本有抑制酷吏濫施刑罰之意的“春秋決獄”在實踐中往往又演變?yōu)榭崂繇б馔?、肆殺無辜的武器。由于集禮義之大全的《春秋》,“文成數(shù)萬,其指數(shù)千,萬物之散聚皆在”,加上后人各自的注釋,使一部《春秋》更是“大義”難窺。當(dāng)依據(jù)《春秋》決獄時,司法官每每可以從中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經(jīng)義根據(jù),在難以找到準(zhǔn)確的法律依據(jù)的情況下,司法官在審判時,勢必斷章取義,高下隨意,這就便于他們(特別是酷吏)“出入人罪”,殘害無辜;造成司法擅斷、司法腐敗和法律虛無主義。
春秋故事讀后感篇十五
媽媽回答:愛是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于是,我明白了,對于我:媽媽的呵護是愛;老師的鼓勵是愛;同學(xué)的幫助是愛;路人的微笑也是愛。當(dāng)讀完了《木里的故事》,我覺得愛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
每當(dāng)翻開《木里的故事》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出愛的畫面:當(dāng)我生病時,媽媽徹夜不眠,頸椎、腰椎痛得起不來,還要咬咬牙起來幫我倒水喂藥,親力親為。第二天依然早起,面容憔悴、昏昏沉沉的她照常給我準(zhǔn)備了營養(yǎng)豐富的早餐,那一刻,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下。
當(dāng)我看到我們的顧校長背著一個腳受傷的學(xué)生時,他那瘦瘦的身體承載著這么一個沉重的學(xué)生,吃力地背上臺階,這一刻,猶如自己的父親一樣,是多么的偉大,多么的溫暖。他愛每一個學(xué)生,他希望每一個學(xué)生都能健康成長,平安上學(xué)。
當(dāng)我端起飯碗的時候,就會想起幾天前已離開了我們的袁隆平爺爺,他愛我們每一個人,為解決我們吃飯的問題奉獻了一輩子,給我們帶來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
愛或許是一聲關(guān)心,或許是一次幫助,或許永遠(yuǎn)看不到,但它始終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希望它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中,也存在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