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優(yōu)秀17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設計的一種教學計劃。在教案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教案的成功案例,供大家參考。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一
    教學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shù)淖h論結構,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3、理解文中闡發(fā)的“盛”“衰”;“得”“失”;“成”“敗”;
    “損”“益”;“興”“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第一節(jié)。
    一、導入: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文學革新運動的倡導人,他提倡古文,批評北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他積極培養(yǎng)、提拔、獎掖后進,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chuàng)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詣為最高。
    三、解題:
    伶: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
    伶官: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伶官。
    傳:傳記。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內容多說明它的內容,寫作緣由,經過,旨趣和特點];別人寫的序叫“代序”,[內容多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于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還有一種稱為宴集序。
    四、寫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國君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致使伶人重權在握。后來后唐發(fā)生兵變,而擁有兵權的伶人拒不發(fā)兵平叛,莊宗只得親征,但敗北,這時眾叛親離,伶人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
    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fā)表感慨,借事論理,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而亂政的史實,總結歷史教訓,諷諫當時的統(tǒng)治者,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五、講解1-2段重要詞句。
    1、一詞多義現(xiàn)象。
    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與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無乃爾是過與。
    d、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晉以歸梁。
    d、請其矢,盛以錦囊。
    乃
    a、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盛
    a、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請其矢,盛以錦囊。
    告
    a、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于
    a、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葉紅于二月花。
    其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無馬耶。
    之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莫能與之爭。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蟲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指出下列古今異義詞的用法。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抑本其成敗之跡。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遺恨也。
    請其矢,盛以錦囊。
    3、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倉皇東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節(jié)。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是什么?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無命,豈非人事哉!”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2、歐陽修有沒有否定天命的觀點?
    古代人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認為人的命運是由上天主宰,作為那個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沒有否定這種傳統(tǒng)說法,但用轉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
    3、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運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論據:莊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實。
    例證法――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小結:提出全文的論點,并以唐莊宗的事例為證。
    4、“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慨嘆,惋惜。
    5、晉王彌留之際為什么賜予莊宗三支箭?
    賜箭的原因:勉勵兒子誓報父仇。
    6、莊宗對待晉王的遺命的有怎樣的舉動?這些舉動告訴了我們什么?
    受、藏、告、請、盛、負、納。
    接受遺命后,有矢志復仇的決心和意志,忠誠地執(zhí)行遺命。
    7、作者為什么如此詳細的寫莊宗忠誠地執(zhí)行父命?
    說明他的成功與他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結:詳述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事例。
    8、矢志復仇的莊宗取得了怎樣的戰(zhàn)績?作者贊嘆莊宗的成功,這照應了前文哪些詞語?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眾叛親離。
    “衰”“失天下”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說說莊宗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對比的作用?
    通過強烈鮮明的對比“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滿招損”“逸豫可以亡身”
    在鮮明的對比中強調人事的作用,照應回應論點。
    12、莊宗由極盛到極衰,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和引證。
    小結:評論莊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
    以古諫今,告誡當時的統(tǒng)治者:使“身死國滅”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記“憂勞興國”的道理,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豫”之中,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
    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shù)乃季S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知識目標: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學習本文嚴謹?shù)淖h論結構。
    3、能力目標: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學會美文賞讀。
    二、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理解課文,掌握文中的詞類活用和古今異義現(xiàn)象以及特殊句式。
    三、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議論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四、教學方法:
    點撥法探究學習法。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引出文章論題。
    由杜牧《題烏江亭》引入。
    二、解題。
    三、了解背景,體會諷諫意味。
    四、聽課文朗讀,注意字音和斷句。
    五、疏通文意,課文探究學習。
    (一)第一、二段課文學習。
    1、強調重點字詞。
    2、探究:
    (1)、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二)第三、四段課文學習。
    1、強調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七、課堂鞏固練習。
    1、古今異義2、詞類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積累。
    八、美文賞讀。
    1、結構美——探究對比論證手法和全文論證結構。
    2、文理美——探究主旨與教訓。
    3、抑揚美——探究抑揚手法。
    4、文筆美——探究敘事簡約、語言精警的特點、文句的對稱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業(yè)。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三
    【知識目標】1.了解周樸園的人物形象特點,理解其性格的復雜性。
    2.體味“文學為人生”的主旨。
    【能力目標】1.根據劇情、人物語言從戲劇劇本中歸納出人物性格。
    2.培養(yǎng)文學評論的思辨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分析戲劇文學培養(yǎng)學生對人的生存境遇的關注,對人的理解,能夠以平等的姿態(tài)進入戲劇人物或他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重點】根據劇情、人物語言從戲劇劇本中歸納出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理解周樸園性格的復雜性,體味“文學為人生”的主旨。
    【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分飾角色,自主討論,激趣互動,多媒體課件輔助。
    【教學設想】本課以談話節(jié)目的方式,運用大膽的.假想,把劇中主人公周樸園、魯侍萍、魯大海(學生扮演)請到現(xiàn)場,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接觸戲劇表演,并成為戲劇演出的一員,從而親近戲劇,順利進入人物內心世界。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主持人:老師周樸園:***(飾)魯侍萍:***(飾)。
    魯大海:***(飾)觀眾:***(飾)。
    一.開場白(音樂)。
    主:各位來賓大家好!我是主持人***。
    本期《人物》特別節(jié)目我們要來共同關注我國戲劇大師曹禺的不朽之作《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樸園。
    西諺有云:性格決定命運?,F(xiàn)實世界如此,虛擬現(xiàn)實的戲劇世界也是如此,那么周樸園在《雷雨》中的命運又是由他怎樣的性格所決定的呢?讓我們走近周樸園的內心世界,探尋他的性格之謎。
    今天,我們有幸請來《雷雨》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相信會對大家的解讀有所幫助。下面請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周樸園先生和魯侍萍女士。
    (周樸園、魯侍萍上場)。
    二.設計問題,主持人、嘉賓、觀眾三方互動、討論,分析周樸園人物形象。
    a.就周、魯二人情感矛盾設問,由嘉賓對話引出問題,主持人引導,觀眾討論。
    1.三十多年前,侍萍被趕出家門,周樸園應不應該負主要責任?(觀眾舉牌表明觀點)。
    (1)周樸園和魯侍萍究竟是什么關系?
    既是主仆,又是戀人,真心相愛并生有兩個兒子。
    (2)由嘉賓對話看出二人分離是封建家長使然,(請觀眾從書中找出證據)。
    p221“你們”,思考:為什么主語從“你”變換成“你們”?
    2.三十年來,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是出自真心還是虛情假意?
    (1)懷念的表現(xiàn)?(原文找出證據)。
    以為侍萍死了,派人打聽她的下落,想幫她修墳,留著侍萍從前喜歡的東西,記得侍萍的生日,保留關窗的習慣。
    (2)請觀眾評判(舉牌支持)并闡述理由。
    關鍵:周以為侍已死,這一切不是裝給別人看的。
    3.三十年后,周樸園認出侍萍后有哪些表現(xiàn)?出于何種心態(tài)?
    維護家庭、財產、體面,疑心來者不善,露出資本家的真面目。
    認為金錢萬能,暴露充滿銅臭的資本家的靈魂。
    b.魯大海上場,就周、魯二人的階級矛盾設問。
    1.周知道魯是自己的兒子,為什么見他的第一句話卻是“你叫什么”
    擺架子,冷酷無情、老謀深算。
    2.周的殘酷無情、老謀深算還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故意淹死兩千兩百個小工,收買工賊,分化瓦解。
    小結:周樸園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觀眾各抒己見)。
    三.主題升華。
    1.周樸園獨白:“曹禺先生曾說過:‘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zhí),我誠懇地祈望看戲的人們也用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乙财砬竽銈冇帽瘧懙难蹃砜粗?。雖然我虛偽自私,殘酷無情,冷血拜金,但我和你們一樣也是人?!?BR>    2.如何看待周樸園的辯解?(觀眾各抒己見)。
    3.主持人總結:五四的先賢們曾經說過文學是為人生的,任何一部真正的文學作品都是教會他的讀者去愛人,關懷人,而不是去恨,去簡單地給一個人物貼上好或壞的標簽。也許你、我處在周樸園的位置上,也未必會做得比他更好。
    四.尾聲。
    結束節(jié)目,感謝來賓、觀眾。
    五.作業(yè)。
    2.預習并歸納魯侍萍和魯大海的人物性格。
    附板書設計。
    周樸園虛偽自私、殘酷無情、冷血拜金、老謀深算。
    曉燕。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四
    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提到:禍患長積于忽微,而智者多困于所溺。他深知官場的不便,但又抱著一顆赤膽之心,滿腔熱血,只為報國,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的文風,此文風一直影響到后世。
    歐陽修的詩詞,比如《生查子》《南歌子》《玉樓香》《阮郎歸》。無一不反映曲子詞“離愁別緒”的特:“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好美!“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好妙!“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好傷感!在遭遇官場被貶以及坎坷的愛情的痛苦,大概歐陽修只想能夠寄情山水,一心一意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吧,也許是希望“草薰風暖搖征轡”吧!
    對于歐陽修的文才,在當時,人人都有目共睹,自愧不如。有這么一則故事:有一天,歐陽修要進城,可是錯過了時間,城門已經關上了,但他又急于進城??撮T的一位兵士知道歐陽修是個才人,十分會對對子,他就讓歐陽修對他的對子,對上就可以為他開門。看門人的上聯(lián)是:開關早。關關遲,放過客過關。歐陽修想了想,說: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兵士聽后,笑了,為歐陽修打開了城門。歐陽修的才情令人羨慕,高尚的人格令人永懷!
    才情橫溢的歐陽修最終歸隱山水,我想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來形容他是最好不過的了,他的一生坎坎坷坷,可他永遠充滿豪氣。散文的婉麗,詩詞的婉約無一不留給世人美的享受。我敬佩他的才情,更敬佩他的豪氣!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lián)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yōu)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tài)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
    5、問:這些態(tài)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xiàn)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xiàn)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xiàn)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xiàn)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shù)囊馑?,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xiàn)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于解釋為在、從,第二個于解釋為被,注意“智勇”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時間,則加強背誦第三、第四段。
    板書:晉王:語重心長,遺恨未消,
    憂勞盛。
    莊宗: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
    莊
    人事。
    還矢先王,告以成功。
    宗逸豫衰。
    寵信伶人,身死國滅。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六
    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fā)誘導。力求學生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fā)中有所發(fā)現(xiàn)。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么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xiàn)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容,探討內在聯(lián)系。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tǒng)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容上有什么內在的聯(lián)系。
    讀完的同學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fā)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驗教訓。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學者當百讀不厭也。
    --清。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當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學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yōu)劣,矯正錯誤。
    學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引申,導出興亡規(guī)律。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guī)律。
    那么咱們也把它稱為“規(guī)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guī)律”。
    即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guī)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用幻燈顯示)。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七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主謂之間取。
    乃其無忘乃父之志--你;一定。
    (2)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古,官名,一般屬官;今,干某項事業(yè)。
    至于誓天斷發(fā):古,到了,達到,到……結局;今,表示另提一事。
    (3)倉皇東出:(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使動用法:使……興,使……亡)。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細小的事情;有勇有謀的人物)函梁君臣之首:(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
    (4)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狀語后置盛以錦囊--狀語后置。
    告以成功--狀語后置身死國滅,為天下笑--表被動。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動句。
    二、1.答案: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板書)盛衰成敗,由于人事。(板書)。
    2、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
    過渡:文中“原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這一句。
    3答案:正反對比。(板書)。
    4、參考:a“皆自于人?!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BR>    c“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保ò鍟?。
    6、參考:以古喻今,告誡當時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板書)。
    三、課堂延伸:參考答案:a:小事不小b:玩物喪志c:事在人為d:以古為鏡。
    當堂檢測1、c、2、d、3、b因文中并沒有否定天命。
    拓展練習1.c2.d3.d4.a。
    拓展練習譯文: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大兒子。早年間,李克用攻破邢州的孟方立,帶領軍隊回到上黨,在三垂崗擺酒宴請,歌手唱《百年歌》助興,唱到歌中的老年階段,歌聲十分悲切,在坐的賓客心情都很凄愴。當時李存勖也在席間,剛5歲。李克用捋著自己的胡子,心中感慨,指著李存勖說:我們這一輩的人,都老啦。這個小家伙很令人稱奇啊,后,希望他能代替我,在此地作戰(zhàn)!
    李存勖11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攻破王行瑜。父親派他去長安向皇帝報捷,唐昭宗認為李存勖相貌奇特,賜給他卮、翡翠盤,撫摸著他的背說:孩子你外表奇特,以后一定會大富大貴,到時候不要忘了我們李家啊。
    李存勖長大之后,精通于騎馬射箭,膽識和勇氣都超過一般人,學習過《春秋》,略通大義,特別喜歡觀賞音樂、唱歌、跳舞以及雜技之類。
    朱華。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八
    江蘇省懷仁中學顧惠。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lián)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yōu)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tài)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
    5.問:這些態(tài)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xiàn)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xiàn)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xiàn)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xiàn)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shù)囊馑?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xiàn)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lián)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yōu)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tài)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
    5、問:這些態(tài)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xiàn)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xiàn)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xiàn)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xiàn)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shù)囊馑迹詰摴艿健斑€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1.認識小說于古代傳說中注入的時代精神與個人生命體驗。
    2.感受《故事新編》豐富的想像力與詭奇、荒誕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1.黑色人、眉間尺與魯迅自我的關系。
    2.兩種調子在小說中的相互糾纏,小說主題意蘊的豐富和復雜。
    教學內容:
    一、題解與素材來源。
    《鑄劍》寫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間尺》,1932年編入《自選集》時改為現(xiàn)名,后收入小說集《故事新編》?!豆适滦戮帯肥珍浟唆斞?934--1935年創(chuàng)作的5篇以及代的3篇小說,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魯迅稱之為“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
    從素材來說,《鑄劍》脫胎于《列異傳》這本中國古代小說。魯迅在自己編的《古小說鉤沉》里,就曾引了《列異傳》的這篇小故事,這個故事也見于《搜神記》等其他典籍里,魯迅把這些材料綜合起來,進行了改造和創(chuàng)造而完成了這篇小說。
    二、人物分析。
    小說塑造了兩個復仇者的形象,一個是眉間尺,另一個就是宴之敖者。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復仇者形象:眉間尺是為父報仇,所以他有報仇的強烈意志和愿望,毫不猶疑地把頭顱交給了宴之敖者,但是因為他的性格優(yōu)柔,缺乏那種復仇者必須具有的決絕的氣概,所以只能借助于宴之敖者。小說著力刻畫了宴之敖者令人戰(zhàn)栗的冷峻,他是一個歷經滄桑的斗士,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就是要為一切遭受苦難的人民復仇。這是魯迅極力贊賞和歌頌的豪俠之士。
    實際上,魯迅正是與《鑄劍》中“黑色人”相似的一個絕望的、向黑暗世界反抗的復仇者形象。在小說中,從衣著打扮到外貌特征,魯迅都是以自己為原型來刻畫宴之敖者的(“宴之敖”本是魯迅的筆名)。黑色人明顯的帶有魯迅自我人格痕跡,這已經成為學界之共識。但是我們長期以來忽略了眉間尺與魯迅自我的關系。其實少年眉間尺是魯迅性格的另一側面。從眉間尺到宴之敖者,在某種程度上說魯迅寫出了自我人格發(fā)展的一段歷史。眉間尺與宴之敖者之間,也存在著一個潛在的對話關系,內里融入的是魯迅強烈的個人生命體驗,隱含著的是魯迅對自我靈魂的審視。
    三、主題意蘊。
    復仇是中國古代、現(xiàn)代武俠小說的重要主題,也是《鑄劍》的主題。但是魯迅在小說中已經將這一主題進行了現(xiàn)代性的轉換。一般來說,魯迅是不贊成有怨必報或是為了報仇就濫殺無辜這樣一種復仇行為的。他在自己編錄的《會稽郡故書雜集》“朱朗”一條之下寫過一段按語。朱朗是東漢末年的人,《會稽典錄》卷下這樣介紹他:“朱朗,字恭明,父為道士,淫祀不法,游在諸縣,為烏傷長陳f所殺。朗陰圖報怨,而未有便。會f以病亡,朗乃刺殺f子。事發(fā),奔魏。魏聞其孝勇,擢以為將?!边@是原書里邊的記載。魯迅對這件事情是有看法的,他在正文下面寫了一段按語:“按:春秋之義,當罪而誅不言于報,匹夫之怨止于其身。今朗父不法,誅當其辜,而朗之復仇,乃及胤嗣。漢季大亂,教法廢壞,離經獲譽,有慚德已。豈其猶有美行足以稱紀?”魯迅的意思是說:按《春秋》所講的道理,一個人有罪,他本身做了許多壞事,這樣被殺了,那是不必再講報的,人和人之間的恩怨,應限制到他自身為止?,F(xiàn)在朱朗的父親做了許多壞事,殺他是沒錯的,朱朗的復仇竟然殺到陳f的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漢代末年是大亂的時候,禮法受到破壞,做出不符合儒家經典的事情,竟然還受到稱贊,難道是朱朗這個人還有其他好的事跡值得記載下來?魯迅的這個看法就代表了現(xiàn)代人的.復仇觀念,并不能因為自己親人被殺就一定要復仇。在魯迅看來,首先要問的是,復仇是不是符合正義,是不是本身具有正義性,如果不具有正義性,那么還有什么復仇的必要?即使是做兒子的,一定要為親人復仇嗎?再有,你要復仇的話,也該找本人去復仇,怎么能去殺他的兒子,這有什么道理?叫什么英雄?所以魯迅對于復仇的看法是很現(xiàn)代的。
    《鑄劍》寫于1926年底,是魯迅在經歷了“女師大**”和“三.一八慘案”之后,離京南下,在廈門和廣州時寫的。作品對復仇精神的描寫,是緊緊聯(lián)系著現(xiàn)實斗爭的,在女師大事件、五卅慘案、三.一八慘案中,魯迅目睹了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兇殘和暴虐,激起了極大的憤怒,認為應該“抽刃而起,以血償血”,這種精神就體現(xiàn)在了作品中。現(xiàn)實的嚴酷也促使了魯迅思想的發(fā)展,在堅持文化戰(zhàn)斗的同時,他深深認識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魯迅在1925年跟許廣平的通信第十封里面就這樣說過:“改革最快的還是火與劍?!焙茱@然《鑄劍》這篇小說在古代傳說中注入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鑄劍》的主題意蘊是豐富和復雜的。魯迅一直緊張地思考“復仇”問題。“三頭相搏”的場面無疑是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頂點,在大多數(shù)作家的筆下,小說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魯迅卻偏要精心安排“復仇完成以后”情節(jié)的新的發(fā)展,于是出現(xiàn)了“辨頭”的鬧劇,“三頭并葬”的滑稽戲,到最后的“大出喪”變成全民“瞻仰”的“狂歡節(jié)”,小說又出現(xiàn)了一個高潮。這個結尾真是魯迅式的,充滿了深長的調侃意味,既是對專制暴君的進一步的鞭笞和嘲弄,同時又包含著對宴之敖者乃至作者自身的清醒的自嘲。殘害百姓的專制暴君盡管已經在一場正義的復仇行動中喪命,但百姓們依舊木然地對著暴君的棺木跪拜不已;幾個“義民”更是“很忠憤,咽著淚,怕(黑色人、眉間尺)那兩個大逆不道的逆賊的魂靈,此時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禮”。魯迅歌頌復仇,又質疑著復仇。魯迅的這篇小說原來存在著兩個調子:悲壯的與嘲諷的,崇高的與荒謬的。這兩種調子在小說中的相互糾纏,滲透,對峙,消解,起伏,激蕩,表現(xiàn)了作者深廣的憂憤和內心的矛盾與痛苦。
    四、詭奇、荒誕的藝術風格。
    藝術上,《鑄劍》具有奇特的豐富的想象力。魯迅寫黑色人唱著歌揚長進入京城,然后進入王宮里去獻藝。他讓眉間尺的頭顱在開水里做各種各樣的舞蹈、游動,甚至對著國王嬉笑、唱歌,這一系列的描寫都令人驚駭,超乎一般的想象。魯迅把這些奇異的情景寫了出來,表現(xiàn)得有聲有色,激越悲壯,有感情,有氣勢。
    “三頭相搏”更是奇異之極,荒誕之極,出乎常理之極,卻又有一種很強的震撼力。仇恨的頭顱怎么在那里念念不忘復仇,要實現(xiàn)自己復仇的愿望,產生了一種多么強大的力量--難以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這些都寫得非常驚世駭俗,但是又非常傳神。這樣就形成了小說詭奇、荒誕藝術風格。
    思考題: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還可以聯(lián)系魯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過客》(見《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獨者》里的魏連殳--他們都是魯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員,從外貌到內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處,并注入了魯迅的主體精神(“宴之敖”本是魯迅的筆名,魯迅還說過:“我就是魏連殳”)??梢跃痛藢懸黄≌撐?。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的】。
    品味歐享利式的結尾;認識虛榮的危害;學習文章留空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閱讀課文,熟悉小說情節(jié)。(課前完成)。
    二、完成對文章結構的梳理。
    1、以詩導入新課。“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明倫文敘題蘇東坡百鳥歸巢圖)。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飛入蘆花總不見?!?BR>    (清無名氏《冰雪詩》)。
    說明:這兩首詩前三句都平淡無奇,最后一句卻是奇峰突起,化平淡為神奇,詩意的大逆轉給人以特別深的印象。這種大逆轉類似于歐享利式的結局,它們的共同點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項鏈》的結局也是如此。
    2、(學生速讀三分鐘)運用演繹法,從文章的結局往前推,導出文章的結構。
    提問:文章最后的結局是怎樣的?從結局往前看,連續(xù)發(fā)生了哪些事情?
    請柬借項鏈丟項鏈子還項鏈發(fā)現(xiàn)真相。
    【從結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可以較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有。三處:a佛來思節(jié)夫人答應得非常爽,甚至沒有一句叮囑的話。
    b送還時,佛來思節(jié)夫人沒有打開盒子。
    c珠寶店里只賣出盒子。
    三、分析情節(ji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提問:
    1、任何事情的發(fā)展,都有它內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馬蒂爾德的悲?
    虛榮。
    2、在文中有哪些表現(xiàn)?
    環(huán)境:寒傖、黯淡、破舊、粗陋。
    夢想:古式、精巧、珍奇、華美、奇異、名貴。
    心境:傷心、悔恨、失望、困苦。
    3、一個如果所處的環(huán)境不好,有自己的夢想,有不好的心情,這不允許嗎?這有錯嗎?
    沒錯。
    4、那是否認同馬蒂爾德的做法?為什么?
    不認同。我們承認人都有虛榮心,有虛榮心不一定就是壞事。相反,有虛榮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人有上進心的表現(xiàn)。面對惡境,無動于衷,并不令人稱道。但凡事皆有度,超過合理的度,事情就會向反向發(fā)展。馬蒂爾德正是因為虛榮心過于強烈,所以才會有不幸的結局。故事情節(jié)也正是在這種強烈的虛榮心的推動下,一步步趨向高潮。
    5、文章以悲劇收尾,除了馬蒂爾德的個人因素之外,不會不會有其它原因呢?
    還有社會因素。個體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個人也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特定的階級總會有特殊的反映,馬蒂爾德得到請柬之后的對話,多多少少透出一點當時上流社會的風氣。盡管這在文中表現(xiàn)得非常含蓄。
    6、在深味虛榮的危害時,你同情馬蒂爾德的遭遇嗎?若有,想想是什么使你有如此感受。
    除了虛榮的馬蒂爾德,我們還看到了一個真誠的、負責任的、勇敢的馬蒂爾德。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豐滿的,是活生生的,是切合生活實際的。事實上,人性是復雜的,我們且不探究人性本還是人性本惡,縱使大奸大惡之人,都會有人性中的一面。以前樣板戲中所塑造的高、大、全的的物形象,是不切合生活實際的。人的好壞是一種比較寬泛的界定,不可能是壞人就絕無一絲優(yōu)點,是好人就絕無一絲缺點。其實,有一話早就說明了這一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偨Y到一點:我們在寫作中,不要把人物描寫片化,否則會削弱作品的說服力,甚至對文章的真實性發(fā)生懷疑。
    四、分析、鑒賞結局的空白。
    提問:
    例一:中國的山水畫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們不會認為這樣不好,相反,透過空白,可以領略到其中深遠的意境,那是一個比畫面宏大千萬倍的意境。不僅大,而且因人而異。雖虛而實,雖少而多。
    例二:要畫一座寺廟,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現(xiàn),咋辦?一僧、一溪、一桶足矣,雖不見寺,但寺己在心中。
    (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留下了懸念。留有余味。)。
    說明:其實,文章就是采用了空白的藝術手法。這種手法,是借無形表功現(xiàn)有形,賦空白于豐富多燕的形象性,依據欣賞主體的不同,表達更豐富的生活內容,虛實結合,有無互補,隱顯相益。創(chuàng)造出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靈的藝術境界。
    【藝術是不能追求統(tǒng)一的,得到了統(tǒng)一,便落入了平庸?!?。
    3、要求學生舉出一些類似的文章結尾。
    《藥》《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荷花淀》。
    五、根據自己的理解,合理地繼寫瑪?shù)贍柕碌男睦怼?BR>    六、總結。
    文似看山不喜平,情節(jié)的曲折,使作品波瀾起伏,搖生姿。本文情節(jié)層層推進,好比步一步登上滑梯的高處,然后從上面直落而下,爬得越高,跌得也越深。這樣的蓄勢就是文章的鋪墊,最后的直落是而蓄勢之后的總爆發(fā),是震憾人心的爆響。而對于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要“圓”的,而非“扁”的。也就是說,應切合人性的特點,應合乎現(xiàn)實生活,應是典型環(huán)境中典型人物。一首好歌,會令人有余音梁,三日不絕的感覺;一盤好菜,會令人有滿嘴余香的感覺。同樣,一個好的結尾,也會令人回味不絕。這樣的結尾,又可稱之為“豹尾”。
    七、作業(yè)。
    1、如果你是瑪?shù)贍柕碌恼煞?,有何感受?BR>    2、完成abc上的作業(yè)。
    金華市孝順中學傅偉建。
    【教學目的】。
    品味歐享利式的結尾;認識虛榮的危害;學習文章留空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閱讀課文,熟悉小說情節(jié)。(課前完成)。
    二、完成對文章結構的梳理。
    1、以詩導入新課?!疤焐恢挥忠恢?,三四五六七八只,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明倫文敘題蘇東坡百鳥歸巢圖)。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飛入蘆花總不見。”
    (清無名氏《冰雪詩》)。
    說明:這兩首詩前三句都平淡無奇,最后一句卻是奇峰突起,化平淡為神奇,詩意的大逆轉給人以特別深的印象。這種大逆轉類似于歐享利式的結局,它們的共同點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項鏈》的結局也是如此。
    2、(學生速讀三分鐘)運用演繹法,從文章的結局往前推,導出文章的結構。
    提問:文章最后的結局是怎樣的?從結局往前看,連續(xù)發(fā)生了哪些事情?
    請柬借項鏈丟項鏈子還項鏈發(fā)現(xiàn)真相。
    【從結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可以較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有。三處:a佛來思節(jié)夫人答應得非常爽,甚至沒有一句叮囑的話。
    b送還時,佛來思節(jié)夫人沒有打開盒子。
    c珠寶店里只賣出盒子。
    三、分析情節(ji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提問:
    1、任何事情的發(fā)展,都有它內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馬蒂爾德的悲?
    虛榮。
    2、在文中有哪些表現(xiàn)?
    環(huán)境:寒傖、黯淡、破舊、粗陋。
    夢想:古式、精巧、珍奇、華美、奇異、名貴。
    心境:傷心、悔恨、失望、困苦。
    3、一個如果所處的環(huán)境不好,有自己的夢想,有不好的心情,這不允許嗎?這有錯嗎?
    沒錯。
    4、那是否認同馬蒂爾德的做法?為什么?
    不認同。我們承認人都有虛榮心,有虛榮心不一定就是壞事。相反,有虛榮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人有上進心的表現(xiàn)。面對惡境,無動于衷,并不令人稱道。但凡事皆有度,超過合理的度,事情就會向反向發(fā)展。馬蒂爾德正是因為虛榮心過于強烈,所以才會有不幸的結局。故事情節(jié)也正是在這種強烈的虛榮心的推動下,一步步趨向高潮。
    5、文章以悲劇收尾,除了馬蒂爾德的個人因素之外,不會不會有其它原因呢?
    還有社會因素。個體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個人也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特定的階級總會有特殊的反映,馬蒂爾德得到請柬之后的對話,多多少少透出一點當時上流社會的風氣。盡管這在文中表現(xiàn)得非常含蓄。
    6、在深味虛榮的危害時,你同情馬蒂爾德的遭遇嗎?若有,想想是什么使你有如此感受。
    除了虛榮的馬蒂爾德,我們還看到了一個真誠的、負責任的、勇敢的馬蒂爾德。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豐滿的,是活生生的,是切合生活實際的。事實上,人性是復雜的,我們且不探究人性本還是人性本惡,縱使大奸大惡之人,都會有人性中的一面。以前樣板戲中所塑造的高、大、全的的物形象,是不切合生活實際的。人的好壞是一種比較寬泛的界定,不可能是壞人就絕無一絲優(yōu)點,是好人就絕無一絲缺點。其實,有一話早就說明了這一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偨Y到一點:我們在寫作中,不要把人物描寫片化,否則會削弱作品的說服力,甚至對文章的真實性發(fā)生懷疑。
    四、分析、鑒賞結局的空白。
    提問:
    例一:中國的山水畫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們不會認為這樣不好,相反,透過空白,可以領略到其中深遠的意境,那是一個比畫面宏大千萬倍的意境。不僅大,而且因人而異。雖虛而實,雖少而多。
    例二:要畫一座寺廟,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現(xiàn),咋辦?一僧、一溪、一桶足矣,雖不見寺,但寺己在心中。
    (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留下了懸念。留有余味。)。
    說明:其實,文章就是采用了空白的藝術手法。這種手法,是借無形表功現(xiàn)有形,賦空白于豐富多燕的形象性,依據欣賞主體的不同,表達更豐富的生活內容,虛實結合,有無互補,隱顯相益。創(chuàng)造出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靈的藝術境界。
    【藝術是不能追求統(tǒng)一的,得到了統(tǒng)一,便落入了平庸?!俊?BR>    3、要求學生舉出一些類似的文章結尾。
    《藥》《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荷花淀》。
    五、根據自己的理解,合理地繼寫瑪?shù)贍柕碌男睦怼?BR>    六、總結。
    文似看山不喜平,情節(jié)的曲折,使作品波瀾起伏,搖生姿。本文情節(jié)層層推進,好比步一步登上滑梯的高處,然后從上面直落而下,爬得越高,跌得也越深。這樣的蓄勢就是文章的鋪墊,最后的直落是而蓄勢之后的總爆發(fā),是震憾人心的爆響。而對于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要“圓”的,而非“扁”的。也就是說,應切合人性的特點,應合乎現(xiàn)實生活,應是典型環(huán)境中典型人物。一首好歌,會令人有余音梁,三日不絕的感覺;一盤好菜,會令人有滿嘴余香的感覺。同樣,一個好的結尾,也會令人回味不絕。這樣的結尾,又可稱之為“豹尾”。
    七、作業(yè)。
    1、如果你是瑪?shù)贍柕碌恼煞?,有何感受?BR>    2、完成abc上的作業(yè)。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十二
    教學目標:
    前一次課對詩歌進行了整體感知和把握;本次課賞析詩歌第二段對琵琶演奏的描繪,領悟詩句以聲喻聲,以形寫聲的特點,領會本段名句在其它語境中的運用,并在此基礎上研討文學作品中抽象事物具體化及作品間借鑒、引申、創(chuàng)新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領悟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寫法特點;語言的積累、感悟、引申、應用。
    教學步驟:
    一引入:
    溫州是全國知名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因為這兒有許多著名的民營企業(yè),如正泰、奧康等,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國,因為這兒孕育出許多不朽的作家作品,如屈原的《離騷》,曹雪芹的《紅樓夢》,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企業(yè)著名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了在大量物質財富,而作品不朽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財富在于它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表現(xiàn)力,至今仍會讓我們享用不盡。而這一篇不朽的《琵琶行》究竟有何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它的妙處何在呢?下面我們通過學習本篇對琵琶聲的描繪,將會領悟到它的妙處所在。
    二音樂描繪賞析;從以下方面賞析第二段中的琵琶聲描繪:
    1多層次摹寫聲音:文章描繪音樂并非籠而統(tǒng)之,而是按一定的層次結構,從開頭出場到未尾余韻,中間摹寫三個樂段,脈絡清晰,層次分明。根據提綱摘錄相應詩句:
    2以聲喻聲,以形寫聲:詩中用哪些其它聲音比喻琵琶聲?
    這些聲音有何特點?
    3象聲詞增加樂感:劃出象聲詞。
    4側面烘托魅力:標出相應詩句。
    三揣摩詩句的引用、引申:
    這首詩這一段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許多賞析的點,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語言材料,讓我們沿用至今,時常引用、引申,如:
    此時無聲勝有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在所發(fā)資料上作練習,在空缺處選擇以上三句詩中的其中一句填上:
    1叫你出吃飯,卻讓人等那么久,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呀。
    2這項法案歷盡波折,多次修改,十多年后才得以通過,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3男大當婚,去相親是正大光明的事,不要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的。
    4袁世凱一心想當皇帝,已經急不可待,卻“猶抱琵琶半遮面”,弄出一番“勸進”的丑劇。
    5琵琶聲停了,沒有喝彩,沒有驚嘆,但“此時無聲勝有聲”。
    6山無言,地無語,天垂淚,沒有人哭泣,雨中的人們一片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不在沉默中死亡,必在沉默中爆發(fā)。
    6句指在無聲中壓抑悲痛,原句指在無聲中更顯出愁緒傷感。
    四抽象事物形象化(化無形為有形):
    不具體可感,不能呈現(xiàn)鮮明視覺形象或不具體可感的事物即抽象事物。
    接下來我們將課內研討的這兩個問題聯(lián)系課外的材料研究一下,首先是詩歌描繪音樂時最主要的寫法特點:運用比喻,將抽象的無形的琵琶聲具體形象化,其實,這種抽象事物形象化的方法運用很普遍,如:
    1當頭棒喝迎頭突然大喝一聲,如當頭一棒。
    余音繞梁聲音延綿不絕,給人印象深刻。
    2不僅是聲音,其它任何抽象無形的事物,如思想、情緒、時間等,都可以形象描繪,請簡析以下句子抽象事物具體化的寫法。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3分析下面詩歌,哪句將哪一種抽象事物形象化了,標示相關詩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橋夜楓泊〉〉張繼。
    4研討流行歌曲《濤聲依舊》將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問題:將運用抽象事物形象化寫法的句子標示出來。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
    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是否還會是一片云煙,今天的你,依然保存著那張笑臉,許多年以后才發(fā)覺又回到你面前。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5研讀《鄉(xiāng)愁》,簡要分析一下這首詩抽象事物具體化的寫法特點:
    運用比喻,將鄉(xiāng)愁比作()、()、()、()四個具體可感的形象,激發(fā)人想象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四幕場景:貼郵票給母親寄信;握船票登船去見新娘;看墳墓祭奠母親;望海峽不能團圓。
    五引用、引申、創(chuàng)新:
    運用課外材料繼續(xù)探討引用、引申的問題。引用,將詞句借用過來時意思沒有多少變化;引申則是在引用過程中詞句意思有所發(fā)揮、變化。剛才探討過這一問題,現(xiàn)再舉一例,如《詩經》中《鄭風.子衿》一句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思是指女子忘不了男子的衣領,忘不了男子的容顏,與這個意思相照應的還有香港歌星王菲唱的一首歌,“忘不了你白色襪子,忘不了你身上味道”。但曹操在引用這句話時,加以了改換。(背《短歌行》)曹操在詩中引用這句話,不是表達女子對男子的牽掛,而是推陳出新,表達一位政治家對賢才的傾慕與牽掛。
    能夠恰當?shù)膶λ鶎W知識進行引用、引申,緊跟的一步自然就是創(chuàng)新了,下面我們研究一下手中幾項材料之間的引申、創(chuàng)新問題。
    研討《濤聲依舊》與《楓橋夜泊》的聯(lián)系,歌詞對古詩引申最明顯的是哪一句詩:
    ;古詩通過敘寫景物寄托,歌詞則表達出對的感慨。
    研討《濤聲依舊》與《鄉(xiāng)愁》的聯(lián)系,歌詞借用了詩歌中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四個意象(事物)中的一個,是哪一個意象:。
    六寫作片斷訓練:選擇一種抽象事物,運用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寫法寫一個片斷或幾個句子。
    鄉(xiāng)愁、真情、往事、憤怒……。
    七小結:這次課賞析了詩中的音樂描繪,著重研討了第二段化無形為有形的寫法,并向課外作了一些引申,如果同學們能得法于課內,運用于課外,那么我們無論面對什么樣的作品,都會獲取自己獨特的體會。
    《琵琶行》課堂訓練設計。
    一音樂描繪賞析:
    1多層次摹寫:根據層次結構提綱摘錄相應詩句。
    移船相見,歌女出場:
    調弦校音,情隨聲出(序曲):
    演奏名曲,傾訴悲情(總寫):
    珠落玉盤,急切愉悅(第一樂段):
    幽咽凝絕,幽愁暗恨(第二樂段):
    鐵騎突出,激越雄壯(第三樂段):
    曲終收撥,戛然而止(曲終):
    江心月白,余韻無窮(魅力):
    2以聲喻聲,以形寫聲;詩中用哪些其它聲音比喻琵琶聲:
    3象聲詞增加樂感;寫出詩中的象聲詞:。
    4側面烘托魅力;寫出側面烘托琵琶曲魅力的兩句詩:
    二詩句引用、引申;選擇合適的詩句填空:
    a此時無聲勝有聲、b千呼萬喚始出來、c猶抱琵琶半遮面。
    1叫你出吃飯,卻讓人等那么久,真是“”呀。
    2這項法案歷盡波折,多次修改,十多年后才得以通過,真是“”。
    3男大當婚,去相親是正大光明的事,不要羞羞答答,“”的。
    4袁世凱一心想當皇帝,已經急不可待,卻“”,弄出一番“勸進”的丑劇。
    5琵琶聲停了,沒有喝彩,沒有驚嘆,但“”。
    6山無言,地無語,天垂淚,沒有人哭泣,雨中的人們一片沉默,“”,不在沉默中死亡,必在沉默中爆發(fā)。
    三研討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寫法特點:
    (一)。
    離愁漸遠漸無窮,右邊詩句將“愁”這一抽象事物。
    迢迢不斷如春水?!短ど小窔W陽修進行形象描繪,請從修辭和表達效果。
    問君能有幾多愁,角度略作分析: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队菝廊恕防铎稀?BR>    (二)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標劃出歌詞中將抽象事物形象化的。
    江楓漁火對愁眠。詩句。
    姑蘇寺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三)濤聲依舊。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標劃出歌詞中將抽象事物形象化的。
    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詞句。
    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
    許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
    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是否還會是一片云煙,
    今天的你,依然保存著那張笑臉,
    許多年以后,才發(fā)覺又回到你面前。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
    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復昨天的故事,
    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四)鄉(xiāng)愁。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詩歌運用比喻,將鄉(xiāng)愁比作、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四個具。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體可感的形象,激發(fā)人想象出凝聚著。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鄉(xiāng)愁的四幕場景:貼郵票給母親寄信;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握船票登船去見新娘;看墳墓祭奠母。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親;望海峽不能團圓。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四研討作品間的引申、創(chuàng)新:
    研討《濤聲依舊》與《楓橋夜泊》的聯(lián)系,歌詞對古詩引申最明顯的是哪一句詩:
    ;古詩通過敘寫景物寄托,歌詞則表達出對的感慨。
    研討《濤聲依舊》與《鄉(xiāng)愁》的聯(lián)系,歌詞借用了詩歌中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四個意象(事物)中的一個,是哪一個意象:。
    五寫作片斷訓練:選擇一種抽象事物,運用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寫法寫一個片斷或幾個句子。
    鄉(xiāng)愁:
    真情:
    往事:
    憤怒: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十三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xiàn)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陽修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以三矢(shi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b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廟()。
    c請其矢,盛(sheng豐盛)以錦囊()。
    d方其系(xi捆縛)燕父子以組()。
    e及仇讎(cou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意義。
    1、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與。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無乃爾是過與。
    d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3、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晉以歸梁。
    e請其矢,盛以錦囊。
    4、乃。
    a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斷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請其矢,盛以錦囊。
    6、夫晉,何厭之有?
    7、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四)自讀一二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賞讀。
    1、作者對天下興衰持怎樣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問討論)。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憂勞可以興國”。
    3、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勸莊宗完成遺愿。
    4、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答:一段議論,二段記敘;總分關系。
    六、自讀并背誦一二段。
    七、作業(yè)(略)。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背誦并復述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分析閱讀三四段。
    (一)補充注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方:當;組:繩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裝著。
    3、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4、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或者;跡:跡象。
    5、舉天下豪杰。
    舉:全。
    6、數(shù)十伶人困之。
    困:圍困。
    7、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c
    2、盛。
    a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氣而揖之。
    d請其矢,盛以錦囊。
    3、告。
    a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4、困。
    a數(shù)十伶人困之。
    b天下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饑日已高。
    d困獸猶斗,而況國相乎。
    5、于。
    a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葉紅于二月花。
    6、其。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無馬耶。
    7、之。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莫能與之爭。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蟲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比較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3、與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5、其后用兵。
    6、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7、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8、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10、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3、負而前驅。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6、倉皇東出。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讀三四段,邊讀邊翻譯。
    三、分析與賞鑒。
    1、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寫莊宗失天下的經過,是對“逸豫可以亡身”的說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答:是對照關系。二段正面敘說,三段反面敘說。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xiàn)實,告戒人們不要走歷史的覆轍,記住“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
    4、(討論)本文在寫作構思上有何特點?
    四、自讀并背誦三四段。
    五、作業(yè):課后練習。
    六、教學后記: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十四
    邱龍濤。
    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組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難點: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與討論式相結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時: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宕鷷r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講析課文:
    (一)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R>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一)情感目標: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yǎng)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yǎng)。
    (二)知識目標:(1)通過反復誦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鑒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三)能力目標:通過課堂教學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重點與難點:
    理解古典詩歌傳統(tǒng)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如果把我國的古代文學比做一個花園的話,那么其中開的最美最大的兩朵就是唐詩和宋詞,前兩單元我們領略了唐詩的美妙,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體味宋詞的別致之美。提到宋詞,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專力寫詞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約派,提到婉約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簡介:
    明確三點:(1)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
    (2)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chuàng)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
    (3)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三、背景介紹:
    這首詞的基調格外低沉。作者當時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覺得痛苦萬分。這首詞就集中地反映了他這種復雜的心情。
    四、詞牌由來:
    “雨霖鈴”原為唐教坊曲名。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入蜀,路上發(fā)生兵變,楊貴妃死。當時陰雨連日,棧道中聞鈴聲,無比凄切,作《雨霖鈴》曲以寄托離恨。宋代人依舊聲填詞,遂為詞牌。
    五、整體感知:
    (一)自瀆詩歌,感知內容,回答問題。
    1.本詞的基調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涼、傷感、悲涼、憂傷、痛苦。
    2.本詞寫的是什么內容?————離別。
    3.本詞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
    4.那么離別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離別前、離別時、離別后。
    離別前:勾勒環(huán)境。
    離別時:描寫情態(tài)。
    離別后:刻畫心理。
    (二)生讀,其他同學點評,老師指導閱讀。
    寒蟬凄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的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凄切感情)。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三)學生再嘗試閱讀,老師示范。
    重點分析(邊朗讀邊進行)。
    第1句:寫景。通過寒蟬凄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后的蕭條冷落的景物,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點明時間、地點、天氣。
    第2句:寫人。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舍之時,船公卻催促登船。兩個轉折句,足見其留戀之情深。不管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是為了勾勒出離別前的環(huán)境:凄清、蕭瑟(板書:凄清、蕭瑟)。
    第3句:寫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皥?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與蘇軾的《江城子》中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提問),簡直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語雖不奇,而意致綿密”。
    第4句:過渡。一個“念”字,說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
    【提問】此處的景物描寫應如何理解?是否給人以寬廣雄偉的氣勢之感?
    【解說】不是。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此處是借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離人在離別時雖無無語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綿綿之態(tài),自然引出了下文對別后漂泊孤寂的聯(lián)想,承上啟下。(板書:留戀、難舍)。
    第5句:點題。用“傷別離”點題(板書),并用對比手法,襯托出自己的離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7句:高潮。兩個讓步假設句,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v有“良晨美景”,誰與共歡?縱有“千種風情”,誰與共話?設想細膩,語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難。多么傷感!多么苦澀!(板書:傷感、苦澀)。
    六、小結歸納:
    離愁別緒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tǒng)題材。顯然,本詞膾炙人口不是以題材取勝,而在于它能夠“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把“自古傷別離”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結合,把“千種風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結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七、配樂背誦:放朗誦帶,嘗試背誦。
    要求:準確流利、感情充沛、熟讀成誦、瑯瑯上口。(盡量當堂完成)。
    八、課外作業(yè):
    1、揮自己的想象,把這首詞改編成其他文學形式。
    2、寫一段真情實感,情真意切的離別文字。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十六
    導入語:。
    有人說:善良的人幾乎優(yōu)于偉大的人。好,今天我們就來看當代作家王蒙是怎樣詮釋“善良”的。
    一、作者簡介:
    二、寫作背景。
    二、文本研究:快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提出問題:針對善良似乎過時,善良往往被看著愚蠢的情況,提出自己的思考。
    2、分析問題:闡述自己對善良的理解與認識。通過對比,強調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3、表明觀點:重申自己喜歡善良,相信國人會變得越來越善良。
    (過渡語:剛才我們讀了課文,下面就請同學們把自己在預習中碰到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來,同組間討論)。
    四、合作探討:在文章中將你不懂的句子劃下來,先在小組內討論,還不明白的,提出來,共同討論!
    不明白的句子:
    因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說“她屬于人”;因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相處……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說“她屬于更文明更民主更發(fā)展更富強的社會”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夠在每敗于兇惡的同時,就把自己弘揚了一次,獲得另一種意義的勝利。
    (2)在生存競爭中,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中,利益原則與實力原則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則。
    有實力者往往戰(zhàn)勝軟弱者,而且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往往不顧一切,不惜損人利己,甚至踐踏道德。
    (3)為什么說“善良也是一種智慧,……一種快樂,一種樂觀”?
    這句話是對善良的性質的較全面的概括,它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善良”的深層含義。是論述善良在與兇惡作戰(zhàn)的過程中盡管常敗,但每敗一次就把自已弘揚了一次的觀點的原因。
    (4)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人最不善良”?
    這句話是緊扣“善良可以與天真也可以與成熟與超拔聯(lián)系在一起”展開的具體闡述。
    “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人”既不再天真無邪,卻又未能參透人生與世界,最不能容忍,也最容易濫用權力,因此作者認為會成為最不善良的人。
    (過渡語:下面我來研讀第一部分,在這部分中作者是怎樣層層設問的?)。
    五、研讀的一部分:
    層層設問:
    那些需要幫助、等待幫助的人當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惡狼?
    為了有限的毒蛇和惡狼,不惜將一切視為惡狼,是一種什么疾???
    我們以對待毒蛇和惡狼的態(tài)度對待過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惡狼?
    以對待毒蛇或惡狼的態(tài)度對待并非毒蛇惡狼的人,我們成了什么?
    思考。
    (過渡語:提出了“是不是我們自己有點向蛇或狼靠攏呢?”這個問題后,作者在第二部分主要通過什么論證方法來闡明自己的對善良的理解和認識)。
    六、研讀的二部分:
    1、這部分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用對比論證觀點有什么好處?
    對比論證(找出所在段落)。
    5力量對比:善良稚弱-兇惡強大(盡管善良常敗,但人們還是喜歡善良,進而闡述了善良的作用)。
    8結果對比:善良得弘揚--兇惡被壓縮(從道德、意義上闡述善良的內涵和外延)。
    11心態(tài)對比:善良者坦蕩--作惡者惶惶(說明善良的人永遠不會喪失信心)。
    對比論證作用:使對立統(tǒng)一關系更集中、更鮮明。使論證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說服力。
    拓展(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說明“同一樣東西,中外用法大不相同”:外國用于國家、民族的發(fā)展和富強,中國卻用于迷信和墮落。由此使人覺悟到,中國近代的落后,與其說是技術方面的原因,不如說是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
    (過渡語:下面我們來看第六自然段,這段在語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齊讀第六段。
    2、第6段論述在語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運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處?
    對比:第一組排比,層層深入的表現(xiàn)了人們對善良的態(tài)度。
    第二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拓展(排比):議論文中運用排比來說理,列舉事例,會增加文章氣勢和說服力: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過渡語: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練習)。
    知識運用:高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
    藍天不語,自是一種高遠;
    (過渡語:作者在結尾說“我喜歡善良而我們在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后,你對善良的態(tài)度如何?思考與感悟)。
    七、思考與感悟。
    你對善良的態(tài)度是什么?當你的善良換回的是料想不到的惡報與嘲諷的時侯,你怎么想?又怎么做?(討論交流)。
    當善良被惡報時,明確:真正的惡狼是有限的,我們不應放棄善良,應加強思想品格的完善。
    (我們來瀏覽一組圖片,然后說說你的感悟或體會)。
    八、感悟:看以下一個flash作品,看完后說說你的感悟或體會。
    教師說感受:結束語。
    善良是一種健康,善良是一種美麗,善良是完美人格。
    如果你內心的善良曾經沉睡,但愿在今天的震撼后蘇醒。
    同在這天地之間,我們這一生的價值,不該只為追求滿足自己的欲望,而該是有人在無助的時候可以抓住我們有力的手。
    未來的社會要變得好,首先我們不要變的冷漠,讓善良永駐心中。
    德蘭修女說:“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老子曰:“善,人之寶也?!?BR>    善良是生命的黃金,所以,我希望每個同學都可以像王蒙一樣從心底呼出:“我喜歡善良?!比缓?,去播種善良,收獲希望!
    伶官傳序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體會欣賞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盡情鋪寫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難點: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引導學生深刻分析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3、點撥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詞人簡介。
    問:關于柳永,大家了解的有多少,誰來給我們說說看?
    明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不是七十二變)。因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稱柳七;又因為他曾經做過屯田令,所以人稱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詞人,也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他的作品流傳很廣。著名學者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本褪钦f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聽到柳永的聲音,可見他在當時也是詞壇大腕兒。
    柳永,為人放蕩不羈,一生仕途坎坷,終生窮困潦倒。他精通音律,創(chuàng)作了大量適合于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其詞多描繪淪落不遇、離愁別恨、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且以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為特色,形成一種鋪敘、白描、抒情相結合的詞風,對宋詞的發(fā)展有一定影響。在他的《樂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被稱作“宋金十大曲之一”,是描寫愛情,描寫離別的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使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之感嘆。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鈴》。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欣賞這首詞。
    三、誦讀指導。
    1、現(xiàn)在我們先請一位同學來為大家朗讀下這首詞。
    (朗誦指導:要帶著感情朗讀。
    a、寒蟬凄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凄切情感)。
    b、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c、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d、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e、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f、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學生讀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沒有讀出的地方加以補充)。
    2、教師自己示范朗讀。
    3、全班學生齊讀。
    四、賞析全詞。
    這首詞語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參考注釋。本課重點賞析這首詞的內容和寫法。詞作分為上下兩闋,上闋寫臨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下闋寫離別后孤獨痛苦的心情。
    (一)、賞析上闋。
    1、開頭三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苯淮四男﹥热??
    明確:這三個句子交代了時間、地點以及詞人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
    明確:這幾句除了交代時間地點和特定環(huán)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氣氛,它渲染了一種凄楚悲涼的氣氛,從而為全詞奠定了低沉傷感情調,烘托出濃濃的離愁別緒。
    (補充資料:寒蟬、長亭、驟雨初歇(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現(xiàn)他當時心情的事物。
    寒蟬:
    古人在文學作品中寫到“蟬”的時候,往往都是和“憂愁悲苦”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蟬的鳴叫,嘔啞嘲哳難為聽,而秋蟬的鳴叫就更加凄涼,這里再加上一個“寒”字,就愈發(fā)使人感到特別的悲苦,因而“寒蟬凄切”四字在詞作之首就為全篇奠定了一種令人心碎的情感基調。
    長亭:
    早在秦漢時便開始在道旁設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當時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長亭”“五里一短亭”。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闭且驗殚L亭是送別的場所,所以它也就成了離愁別緒的象征。面對著長亭古道,詞人睹物傷心,觸景生情,怎能不感慨萬端!更何況眼下是驟雨初歇,涼意徹骨。在這樣一種令人凄神寒骨的環(huán)境中,又怎能不讓人黯然銷魂!
    總結:詞作開篇就以凄婉之筆通過環(huán)境描寫渲染了一種令人心碎的悲涼氣氛。這三個句子字字寫景,而字字傳情,景物特征與人物心情交融,正所謂字字情,聲聲淚,令人頓生許多愁啊。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BR>    提問:現(xiàn)在大家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我們請一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時的情景。
    3、“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BR>    (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想象)。
    明確:這是詞人用細節(jié)描寫推出的特寫鏡頭,在這個特寫鏡頭中,詞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淚的眼。在這個畫面中,兩雙無力而有意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離別在即,痛苦萬分,即使有萬語千言,千言萬語,也難以一一傾訴,只好我望著你,你望著我,淚眼相對,無語凝視。
    這種白描手法,通過寥寥數(shù)語便把情人間那種纏綿眷戀之情,無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達出來了。這也正是柳永的高明之處,他特別擅長通過這種看似簡單平凡的詞句來傳達真摯感人的情懷。
    4、上闋的結句:“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BR>    (1)這三句再次描寫景物,這里的景物描寫與開頭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確:開頭三句寫的是眼前的景物,而這三句寫的是想象中的景物。這里的一個“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虛構的,它實際上是詞人內心深處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別緒的形象化顯現(xiàn)。
    (2)詞人這里描寫想象中的景物,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情?請用幾個形容詞加以概括。
    明確:詞人此時的心情是惆悵、凄苦、悲涼的。詞人愁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罩在江面上的霧氣水波長時間難以散開與纏繞在人心頭的惆悵長時間難以消除相似;黃昏云霧沉沉的特點與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這些把離愁寫得纏纏綿綿,充分表現(xiàn)了離別的愁緒。那浩渺空闊的楚天,更讓人感覺到前途是多么渺茫。這樣,這些景物描寫就有力地烘托出詞人的愁緒和前途的黯淡無光,同時也暗示出情侶的分別將是久遠而漫長。
    “闊”字,既寫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寫出了詞人內心的失落與惆悵。
    上闋重在寫離別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二)、賞析下闋。
    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BR>    (1)問題:在這兩句中,有三個字點明了這首詞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確:傷離別。
    (2)聯(lián)系中國古代詩歌的“悲秋”傳統(tǒng),結合柳永的處境,體味作者的感情。
    明確:秋天本來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jié),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寫秋天的時候,經常與“愁苦悲涼”的感情聯(lián)系在一起。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而在這首《雨霖鈴》中,詞人把離別之事與清秋之氣疊加在一起,融合為一體,這自然是特別悲苦凄涼,也使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再看此時的柳永,他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離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紅顏知己前來相送,此番離別,歸期難料,猶如生離死別,往日千般柔情,萬種恩愛,一切也只能是盡在不言中。
    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BR>    (1)這兩句成為千古名句你能說說理由嗎?
    明確:它沒有一個字寫情,而又沒有一個字不寫情。初一看,似乎“楊柳”、“曉風”、“殘月”構成了一幅非常好的圖景,而其實這都是些最容易觸動離愁的東西。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態(tài)。另外,“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清秋的曉風是涼的,恰合別后心境的凄涼,殘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因此“楊柳”、“曉風”、“殘月”的組合恰好構成一種令人痛不欲生的風凄凄和月凄凄的悲涼景象,一下子使畫面擴展開來,生動真切地表達出詞人離別京都、離別佳人之后的那種無邊的孤寂、冷清和憂傷,使讀者不得不為詞人的不幸身世而憂斷衷腸。在藝術上,這兩句虛擬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情高度融合在一起,表現(xiàn)出強烈的“語不涉難,苦不堪憂”景情交融的藝術效果。這使它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3、“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全班齊讀)。
    問:詞人這里為什么說“虛設”?
    因為連良辰好景都形同虛設,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種深情,萬般愛意,又向誰去說呢?只有獨對清風冷月,望空興嘆,為伊消得人憔悴了。這樣,作者就在令人灑淚傷情的抒寫中,結束了全詞。
    五、小結。
    從整體上看,這首千古名詞,通篇圍繞“傷離別”三字構思:
    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huán)境;
    次寫離別之時,重在描摹情態(tài);
    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畫心理。
    全詞情景交融,情深意摯,凄楚動人,具有極強的婉約美。
    最后讓我們一起帶著感情再來朗讀一遍。
    六、布置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