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的深入思考和闡釋,能夠拓寬思維,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那么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要全面理解書中的內(nèi)容,仔細品味每個細節(jié),嘗試從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其次,我們要注意提煉出書中的主題和核心思想,這樣才能在讀后感中表達清晰明了。同時,我們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不僅僅局限于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還要加入一些個人觀點和體驗,讓讀后感更加生動有趣。此外,我們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度,用恰當?shù)脑~匯和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我們的讀后感。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借鑒和學習。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一
看了《梁實秋散文集》,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jīng)論據(jù)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shù)煤脦撞抗拇担 彼€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guān),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guān)系?!晕恼逻^長過的短,不以字數(shù)計,應以起內(nèi)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guān)。頃刻之間成數(shù)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笔刮翌D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xiàn)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梁先生的散文,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jīng)不起推敲。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shù)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二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么思想。
劉禹錫通過《陋室銘》表現(xiàn)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梁實秋不與權(quán)貴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xù)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征: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說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說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通過雅舍陳設(shè)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脫俗了,不為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毖派岚?,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xiàn)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zhì)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zhì)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致,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因此,當我們居于陋室,當我們身處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們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切苦難和幸運。不管幸福,不管困難;不論貧窮,不論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處,我們都懂得這是上天給我們生存的恩賜。我們再窮也不能窮到思想?yún)T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認識錢,再困難也不能難到泯滅了人性。
當我們不能感恩生活時,就想到一盞香茗,一副茶幾,一棟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贊歌給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們不論出生,不論富貧,只要有愛,我們就要淡泊明志,讓思想在陋室上優(yōu)雅地縈繞著,隨著香茗飄到陽光的笑容里。
那陽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三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我們行知園的教師都有幸收到老園長陳老師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推薦的一本好書,我則拿到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盡管是較厚的一本書,但我愛不釋手地利用幾個午睡時間看完《梁實秋散文集》,閱讀后,感觸很深,讀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每一篇散文都有獨到的見解,現(xiàn)于大家分享如下: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jīng)縮短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弊髡叻Q自己浪費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四
昨日于舊書攤上發(fā)現(xiàn)了此書,愛不釋手,書不釋卷,一口氣將它讀完了。
此書出版于1988年,有些年頭了,算起來比我還大上幾歲。
初讀此書時,書前的序言讓人很是驚艷。區(qū)別于如今動不動就是一通夸獎贊譽之詞的書本序言,徐靜波老師的序言堪稱良心之作。
一篇好的序言應該是什么樣的呢?私以為,它應當像是初識一位朋友一樣,君子的做法是坦坦蕩蕩說明自己的喜好樂趣,志同道合者則結(jié)交,情趣各異者則分道揚鑣;好的序也應當在一開始就像讀者講清楚書的價值、優(yōu)劣所在,愿意讀的讀者就讀下去,不愿意讀的讀者就不要在此浪費時間,而不是像如今的書序一般一味地哄騙讀者購書。一篇好的書評亦當如此。
徐靜波老師為我們做了一個極好的示范。
再說到書本身。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看各種散文、雜文的,原因嘛——大抵是因為我這個人讀書功利心比較重吧,總是想從看的書里學到一些東西,沒學到就感覺是虧了。而讀散文、雜文能夠窺見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人對事的生活態(tài)度,讀起來實在是十分有趣。
從本書中,我似乎能窺見一位意適情閑、悠然自得地觀察著人世,卻不輕易批判。他活得通透而自在,有著孩童般的好奇與直率,也充滿著老人的睿智與善良。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五
持續(xù)一早上的大雨終于停歇,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的雨霧遲卻遲沒有散開,而是帶著濕氣,沁著絲絲的涼意舒爽著雨后的小城,憋悶在家中透過窗子一直在望雨的我突然產(chǎn)生出去走走的想法,帶上一把雨傘跟媽媽打下招呼,出門,向著曠野中走去。
我的家住在小城的東頭,走稍許,附近就有一處空曠處,盡管許多地方都已經(jīng)納入開發(fā)規(guī)劃,卻由于尚未正式的開發(fā),所以也就殘存下這一塊僅有的綠地,農(nóng)田,鄉(xiāng)間小道在這里依然可見,有這樣一處安靜的散步所在,這對于一向喜歡在大自然中追尋感覺的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幸事。
夏末秋初,農(nóng)田里的玉米已經(jīng)有一人多高,再有個把月大概也就要進入收割期,經(jīng)過雨水沖刷的玉米葉子一個個蔫著,原本挺直的秸稈也順著風勢偏倒著,無精打采的彎折著。其實也不僅僅是這玉米,就連著泥濘小道上偶然出現(xiàn)的一株株大樹,也難以幸免,在這樣的一場大風雨之后,霜打茄子般萎靡著。
隨心所欲,順其自然,雖說是種安慰,卻與無畏處透著淡定無為的心境。
已走到路得盡頭,那雨霧也漸漸的開始散去,頭頂那大片的烏云也已飄散開來,天要放晴。
也就是在剎那間,一處光亮透過層層的迷霧射到地上,泛著奪目的黃色光芒,大地通亮許多,太陽出來,地上的影子被拉的好長,我被轉(zhuǎn)身趁著暑氣還未升騰起來開始往回走。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六
我讀完梁實秋散文集以后愛不釋手,梁實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旁征博引,內(nèi)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diào),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文調(diào)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體。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呀。晚年的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我覺得梁實秋的散文不僅詼諧幽默,而且都是很生活化的東西,大有一種以小見大的感覺,很通俗易懂。梁實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種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我對他那篇關(guān)于養(yǎng)狗的散文感觸頗深,實打?qū)嵉氖惆l(fā)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說是發(fā)自肺腑的共鳴。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我們行知園的教師都有幸收到了老園長陳老師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推薦的一本好書,我則拿到了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盡管是較厚的一本書,但我愛不釋手地利用幾個午睡時間看完了《梁實秋散文集》,閱讀后,感觸很深,讀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七
所謂雅舍在重慶的北碚,據(jù)作者蕭宜在《與趙清閣談文史往事》一文中說,趙清閣女士回憶當年她住北碚與雅舍比鄰。1940年梁實秋同吳景超,龔業(yè)雅夫婦在重慶郊區(qū)由青木關(guān)通向北碚市區(qū)一條公路北側(cè)的土坡上購置一處平頂灰房,(今北碚梨園村47--51號為雅舍舊址)。當年因為這里沒有門牌,通郵不便,梁實秋便以龔業(yè)雅之名命名其為‘雅舍’。并做了一塊木牌插在路邊。梁實秋先生在他的《雅舍小品》序中說他的雅舍是竹篾抹泥做墻,沿山坡高低建的棚屋,里外兩間由高向低,發(fā)揮想象吧,好似現(xiàn)在的躍層。梁實秋在此雅舍住了七年(1939--1946),恰是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年代,他在此完成了《雅舍小品》。梁實秋說:并非某些人之所誤以為是自命風雅。其實如果我沒看他的書,也是這樣認為的。
《雅舍談吃》里,篇篇美文,懷古,論今,憶舊。所憶小吃大餐,美輪美奐。大多出自老北京,來自故土,拳拳愛國心,窺一斑而見全貌。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按照老先生文字的描述,能做出一道菜品來,很是快活。比如《醋溜魚》一篇,我按照老先生的指教總結(jié)出做法,記在卡片上:西湖醋魚,選青魚或草魚,長不過尺,半斤大小。1先用開水煮,熟即起鍋。2調(diào)汁,醋醬油少許,姜末少許。3汁中勾芡,澆魚上。4注意:調(diào)汁要清淡,色淺,透明,不加糖,不用油。另外醬黃瓜炒雞丁,雪里蕻炒筍,水晶蝦餅……都可如法炮制,豈不快哉!《雅舍談吃》是最形象的菜譜,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情境與味道交融,仿佛看見老北京舊街巷老朋友觥籌交錯。其間早已物是人非了。
《韭菜簍》里,寫到一群石匠中午吃韭菜餡兒半尺大的包子,掀開籠屜一陣微風吹來韭菜味兒那個香,狼吞虎咽,吃得淋漓盡致,半尺大的包子啊!《吃相》一篇,寫到車夫吃大餅卷肉,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一張餅即刻下肚,又一張還是如此吃法,風卷殘云一般。吃飯的人這勁頭這魄力,看書的我如身臨其境,于我現(xiàn)在這吃勁兒還有嗎?記得約三十多年前,我家老院子還沒被拆掉,我的侄甥男女還小,暑假時候都齊聚小院里,媽媽命令我燒茄子,需四個大茄子,還要幾個土豆炒辣子,還要西紅柿做一鍋湯米飯要蒸一大盆,一頓飯都能吃光。盛上一大碗飯,舀幾勺燒茄子,撒上芫荽再來瓣蒜,痛痛快快的吃一通,那種令人振奮的吃勁,早已風光不再了??粗筝厒儑雷永峭袒⒀?,心中倍感欣慰,那就是老人活著的希望所在。現(xiàn)在燒茄子只需一個小的,還吃不完。不僅是因為我老了,現(xiàn)在的年輕人還用大碗盛飯嗎?現(xiàn)在的人們到了飯時,端起碗絕不像《韭菜簍》里的老石匠,《吃相》里的車夫,那樣饑餓難耐,對食物充滿了期待和敬畏。那時候的小孩子,淘氣大發(fā)了,媽媽就會說:再鬧不給你飯吃。馬上就老實極了,最怕不給飯吃?,F(xiàn)在不給飯吃正好,我還減肥吶。飯口上端起碗來,肚里沒饑餓感,連吃飯都懶懶的。一個家族一個民族頹了衰了,難道是從吃相上開始的嗎!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八
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每一篇散文都有獨到的見解,現(xiàn)于大家分享如下: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jīng)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弊髡叻Q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九
看了《梁實秋散文集》,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jīng)論據(jù)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shù)煤脦撞抗拇?”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guān),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guān)系?!晕恼逻^長過的短,不以字數(shù)計,應以起內(nèi)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guān)。頃刻之間成數(shù)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笔刮翌D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xiàn)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梁先生的散文,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jīng)不起推敲。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shù)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
在這里,他可以忘記年齡似孩童般嬉笑怒罵,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愛。可字里行間,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個老者,一個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卻各有著重。原本不是很清楚的東西,剎那間變得通透且銘記于心。辟如。大大小小二十七篇小短文,記錄了先生在不同時刻與不同書籍相遇后的反思。足見,先生是一個樂得反省的人。現(xiàn)在的社會太熱了,從冬天到夏天,從白天到夜晚。太熱了,熱得人們停不下腳步去總結(jié)、去反思不是。于是,“熱”就讓人們越來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實實在在的心,最后丟了自己,甚至拋棄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讓我“冷”了不少,讓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點什么。
文中有一則是講勤奮的,我記憶較深。先生講述了明朝的一個儒士曹瑞?!昂V志性理,,據(jù)說其坐下著足處而轉(zhuǎn)為穿,卒時州人罷巷市哭?!痹装褚宦?lián)“勤,勤,勤,不勤難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橫額曰:“勤苦齋”。自小老師便講著勤奮的的重要,老師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那時確是比較勤奮的,每個小孩為了老師的幾句夸獎,幾朵小紅花就會高興地蹦蹦跳跳。后來,初中了,老師沒有小紅花了,只剩下夸獎,倒也算是勤奮,每天按時上下課,交作業(yè),只是偶爾偷個懶,打個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碼“奮”是丟了,“勤”還在。過了四年高中了,老師不僅沒有小紅花,連夸獎也是少的可憐。這下好,就像大家常說的“勤奮”的小人,最終被身體里的那個“懶惰”小人打敗了,再也看不見他了。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不是“勤奮”小人死了,而是麻木了,每天呆呆地做題、做題、做題…再后來,大學了,發(fā)現(xiàn)不僅沒有小紅花,夸獎,就連老師也沒了!
后來我才明白,一直以來起主導作用的并非是勤奮本身而是外來的刺激,連激勵自己都是時斷時續(xù),更不用說像曹瑞那樣努力奮進。勤為人上人,苦古今了。
關(guān)于愛情還是先生的。先生關(guān)于愛情在里記錄了里的一段話“在一個餓人面前,放下孤單的一盤食物,他會集中全部食欲,絕不辜負這一盤食物;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給他一整桌法國廚師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許能從整桌筵席得到一樣多的享樂,但是每一項食物,在他的關(guān)切與記憶中,僅僅是極微小的一部分。”先生說:“獨愛一菜遠勝于大吃筵席。不是饑不擇食而是情有獨鐘?!?BR> 正如有人所說,一生愛一人并不是丟臉的事情。丟臉的是,你自認為愛了很多人,卻沒有一個是你真正愛的。遇到對的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能一輩子對那個愛的人不離不棄,彼此相守相依,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先生與妻子的伉儷情深讓人感動,讓我忽然覺得,成功有時真的不是一個人的寂寞,而是兩個人的執(zhí)著。于愛、于名、于利、于情,先生是真灑脫。真實的人都是血肉之軀,正如真實的先生也會嬉罵如孩童。尤其是先生講的那一段關(guān)于罵人的技巧真讓我覺得先生是那么可愛。他是一個智者卻又像一個孩子,一個可愛、可敬的老人。
書與知識能讓一個人成長,即使如此,能遇到一個像先生這樣可愛又可敬的智者也是少有的事。男的先生的文章讓人看得酣暢淋漓,不矯情做作,先生真是值得敬佩的人。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一
席終一道甜菜八寶飯通常是廣受歡迎的,不過夠標準的不多見。其實做法簡單,只有一個秘訣——不惜工本。
八寶飯主要的是糯米。糯米要爛,越爛越好,而糯米不易蒸爛。所以事先要把糯米煮過,至少要煮成八分爛。這是最關(guān)重要的一點。
所謂八寶并沒有一定。蓮子是不可少的。蓮子也不易爛,有的蓮子永遠爛不了,所以要選容易爛的蓮子,也要事先煮得八分爛。蓮子不妨多。
桂圓肉不可或缺。臺灣盛產(chǎn)桂圓,且有剝好了的桂圓肉可買。
美國的葡萄干,白的紅的都可以用,兼?zhèn)涠N更好。
銀杏,即白果,剝了皮,煮一下,去其苦味。
紅棗可以用,不宜多,因為帶皮帶核,吐起來麻煩。美國的干李子(prune),黑黑大大的,不妨用幾個。
豆沙一大碗當然要早做好。
如果有紅絲青絲,作裝飾也不錯。
以上配料預備好,取較淺的大碗一,抹上一層油,防其粘碗。把蓮子桂圓肉等一圈圈的鋪在碗底,或一瓣瓣的鋪在碗底,然后輕輕的放進糯米,再填入豆沙,填得平平的一大碗,上籠去蒸。蒸的時間不妨長,使碗里的東西充分松軟膨脹,凝為一體。上桌的時候,取大盤一,把碗里的東西翻扣在大盤里,澆上稀釋的冰糖汁,表面上再放幾顆罐頭的紅櫻桃,就更好看了。
八寶飯是甜點心,但不宜太甜,所以豆沙里糯米里不宜加糖太多。豆沙糯米里可以拌上一點豬油,但不宜多,多了太膩。
從前八寶飯上桌,先端上兩小碗白水,供大家洗匙,實在惡劣?,F(xiàn)在多是每人一份小碗小匙,體面得多。如果大盤八寶飯再備兩個大羹匙,大家共用,就更好了。有人喜歡在取食之前先把八寶飯攪和一陣,像是拌攪水泥一般,也大可不必。若是舍大匙而不用,用小匙直接取食,再把小匙直接放在口里舔,那一副吃相就令人不敢恭維了。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二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颍心甑难輪T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
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
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三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但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地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現(xiàn)得像在爭座。主人腆著一張笑臉,偶爾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相,而往往顯出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會想起聊齋中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地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就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口。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半徑都是一般長(假如是圓桌),所以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站售票處,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的!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個道理: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雖然微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性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wù)員之心理盤算簡、薦、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兹谧尷娴墓适拢l(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謙讓作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地當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后照例地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也不知不覺地舉行起謙讓的儀式。可惜我們?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潛移默化尚未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地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
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我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四
前幾日,從新華書店讀者俱樂部借得好書一本《梁實秋散文集》。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jīng)論據(jù)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shù)煤脦撞抗拇?!”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guān),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guān)系?!晕恼逻^長過的短,不以字數(shù)計,應以起內(nèi)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guān)。頃刻之間成數(shù)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笔刮翌D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xiàn)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于抄本中,可讀梁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jīng)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shù)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
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受益終生。
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了梁實秋,當時接觸的是他的小語箴言。遺憾的是沒有看過他的文集。
嗨,大嘴,你有多大啊,上世紀八十年代就上小學了,不過那時我都上中專了。
巧是不巧?尋思著“書非借不能讀也。”突發(fā)奇想,想從此后沉下心來慢慢地讀些向往已久的大家之書,好好膜拜膜拜呢。昨天始借得一本書,也是散文,豐子愷的,計劃囫圇吞棗一天一篇,簡單作些筆記,摘抄摘抄,最好再有大家伙兒跟跟帖,一起談?wù)撜務(wù)撟x后的感受,級別呢,就和我這零起點的差不離兒。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五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jīng),更不懂什么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jīng)驗。但是,數(shù)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凈的高末兒,都嘗試過。茶是我們中國人的飲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於荼,聲近於槚,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未?”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里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里,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厚重的風貌,現(xiàn)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這種碗打破了不值幾文錢,腦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母專用的,我們看著并不羨慕。看那小小的一盞,兩口就喝光,泡兩三回就得換茶葉,多麻煩。如今蓋碗很少見了,除非是到故宮博物院拜會蔣院長,他那大客廳里總是會端出蓋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電視劇中也??匆娪猩w碗茶,可是演員一手執(zhí)蓋一手執(zhí)碗縮著脖子啜茶那副狼狽相,令人發(fā)噱,因為他不知道喝蓋碗茶應該是怎樣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溫杯之類。如今,我們此地見到的蓋碗,多半是近年來本地制造的“萬壽無疆”的那種樣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蓋碗,樣式微有不同,總覺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陸,順便探視我的舊居,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蓋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點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場。有友來自徽州,同學清華,徽州產(chǎn)茶勝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里沏茶,表示驚訝,因為他只知道茶葉是烘干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到滬杭求售,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謂“賣席的睡涼園”。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多次到大柵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在柜臺前面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坐,看伙計秤茶葉,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只有藥鋪伙計可以媲美。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雙窨。於是茶店里經(jīng)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執(zhí)有名玉貴者,旗人,精於飲饌,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無不稱善。茶以人名,乃徑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秘傳,外人無由得知。
其實,清茶最為風雅。抗戰(zhàn)前造訪知堂老人於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我曾屢侍先君游西子湖,從不忘記品嘗當?shù)氐凝埦恍枰实悄细叻屣L篁嶺,近處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xiàn)沖,風味絕佳。茶后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保槼审J聊)有朋自六安來,貽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其中西瓜茶一種,真有西瓜風味。我曾過洞庭,舟泊岳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來臺灣,粗茶淡飯,頗想傾阮囊之所有在飲茶一端偶作豪華之享受。一日過某茶店,索上好龍井,店主將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葉以應,余元不滿,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滿,店主勃然色變,厲聲曰:“買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愛其戇直?,F(xiàn)在此茶店門庭若市,已成為業(yè)中之翹楚。
此后我飲茶,但論品味,不問價錢。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提起喝茶的藝術(shù),現(xiàn)在好像談不到了,不提也罷。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六
燒餅油條是我們中國人標準早餐之一,在北方不分省分、不分階級、不分老少,大概都歡喜食用。我生長在北平,小時候的早餐幾乎永遠是一套燒餅油條——不,叫油炸鬼,不叫油條。有人說,油炸鬼是油炸檜之訛,大家痛恨秦檜,所以名之為油炸檜以泄憤,這種說法恐怕是源自南方,因為北方讀音鬼與檜不同,為什么叫油鬼,沒人知道。在比較富裕的大家庭里,只有作父親的才有資格偶然以餛飩、雞絲面或羊肉餡包子作早點,只有作祖父母的才有資格常以燕窩湯、蓮子羹或哈什瑪之類作早點,像我們這些“民族幼苗”,便只有燒餅油條來果腹了。說來奇怪,我對于燒餅油條從無反感,天天吃也不厭,我清早起來,就有一大簸籮燒餅油鬼在桌上等著我。
現(xiàn)在臺灣的燒餅油條,我以前在北平還沒見過。我所知道的燒餅,有螺螄轉(zhuǎn)兒、芝麻醬燒餅、馬蹄兒、驢蹄兒幾種,油鬼有麻花兒、甜油鬼、炸餅兒幾種。螺螄轉(zhuǎn)兒夾麻花兒是一絕,扳開螺螄轉(zhuǎn)兒,夾進麻花兒,用手一按,咔吱一聲麻花兒碎了,這一聲響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聽不到這個聲音。有一天和齊如山先生談起,他也很感慨,他嫌此地油條不夠脆,有一次他請炸油條的人給他特別炸焦,“我加倍給你錢”,那個炸油條的人好像是前一夜沒睡好覺(事實上凡是炸油條、烙燒餅的人都是睡眠不足),一翻白眼說:“你有錢?我不伺候!”回鍋油條、老油條也不是味道,焦硬有余,酥脆不足。至于燒餅,螺螄轉(zhuǎn)兒好像久已不見了,因為專門制售螺螄轉(zhuǎn)兒的粥鋪早已絕跡了。所謂粥鋪,是專賣甜漿粥的一種小店,甜漿粥是一種稀稀的粗糧米湯,其味特殊。北平城里的人不知道喝豆?jié){,常是一碗甜漿粥一套螺螄轉(zhuǎn)兒,但是這也得到粥鋪去趁熱享用才好吃。我到十四歲以后才喝到豆?jié){,我相信我父母一輩子也沒有喝過豆?jié){。我們家里吃燒餅油條,嘴干了就喝大壺的茶,難得有一次喝到甜漿粥。后來我到了上海,才看到細細長長的那種燒餅,以及菱形的燒餅,而且油條長長的也不適于夾在燒餅里。
火腿、雞蛋、牛油面包作為標準的早點,當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這種異俗。我心里懷念的仍是燒餅油條。和我有同嗜的人相當不少。海外羈旅,對于家鄉(xiāng)土物率多念念不忘。有一位華裔美籍的學人,每次到臺灣來都要帶一、二百副燒餅油條回到美國去,存在冰櫥里,逐日檢取一副放在烤箱或電鍋里一烤,便覺得美不可言。誰不知道燒餅油條只是脂肪、淀粉,從營養(yǎng)學來看,不構(gòu)成一份平衡的食品。但是多年習慣,對此不能忘情。在紐約曾有人招待我到一家中國餐館進早點,座無虛席,都是燒餅油條客,那油條一根根的都很結(jié)棍,韌性很強。但是大家覺得這是家鄉(xiāng)味,聊勝于無。做油條的師傅,說不定曾經(jīng)付過二兩黃金才學到如此這般的手藝,又有一位返國觀光的游子,住在臺北一家觀光旅館里,晨起第一樁事就是外出尋找燒餅油條,遍尋無著,返回旅舍問服務(wù)小姐,服務(wù)小姐登時蛾眉一聳說:“這是觀光區(qū)域,怎會有這種東西,你要向偏僻街道、小巷去找。”鬧烘了一陣,興趣已無,乖乖的'到附設(shè)餐廳里去吃火腿、雞蛋、面包了事。
有人看我天天吃燒餅油條,就問我:“你不嫌臟?”我沒想到這個問題。據(jù)這位關(guān)心的人說,要注意燒餅里有沒有老鼠屎,第二天我打開燒餅先檢查,哇,一顆不大不小像一顆萬應錠似的黑黑的東西赫然在焉。用手一捻,碎了。若是不當心,入口一咬,必定牙磣,也許不當心會咽了下去。想起來好怕,一顆老鼠屎攪壞一鍋粥,這話不假,從此我存了戒心??纯茨莻€豆?jié){店,小小一間門面,案板油鍋都放在行人道上,滿地是油漬污泥,一袋袋的面粉堆在一旁像沙包一樣,陰溝里老鼠橫行。再看看那打燒餅、炸油條的人,頭發(fā)蓬松,上身只有灰白背心,腳上一雙拖鞋,說不定嘴里還叼著一根紙煙。在這種情況之下,要使老鼠屎不混進燒餅里去,著實很難。好在不是一個燒餅里必定輪配到一橛老鼠屎,難得遇見一回,所以戒心維持了一陣也就解嚴了。
也曾經(jīng)有過觀光級的豆?jié){店出現(xiàn),在那里有峨高冠的廚師,有穿制服的侍者,有裝潢,有燈飾,筷子有紙包著,豆?jié){碗下有盤托著,餐巾用過就換,而不是一塊毛巾大家用,像郵局漿糊旁邊附設(shè)的小塊毛巾那樣的又臟又粘。如果你帶外賓進去吃早點,可以不至于臉紅。但是偶爾觀光一次是可以的,誰也不能天天去觀光,誰也不能常跑遠路去圖一飽。于是這打腫臉充胖子的局面維持不下去了,燒餅油條依然是在行人道邊烏煙瘴氣的環(huán)境里茍延殘喘。而且我感覺到吃燒餅油條的同志也越來越少了。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七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
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我讀完梁實秋散文集以后愛不釋手,梁實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旁征博引,內(nèi)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diào),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文調(diào)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體。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呀。晚年的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八
再次偶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翻到《人到中年》這一篇,內(nèi)心涌動出些許傷感。如今四十出頭、人到中年的我們,肩上扛負著全家的重擔。上有老、下有小,白天忙工作,回家忙家務(wù),照顧老的小的,卻沒有更多的時間眷顧自己。時間啊,你慢點走~讓我頭上的華發(fā)慢點來,讓我臉上的皺紋慢點長;讓我的父母慢點老去,讓我的孩子慢點長大......
鐘表上的時針是在慢慢的移動著的,移動的如此之慢,使你幾乎不感覺到它的移動。人的年紀也是這樣的,一年又一年,總有一天你會驀然一驚,已經(jīng)到了中年;到這時候大概有兩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訃聞不斷的來,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經(jīng)先走一步,很煞風景;同時又會忽然覺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現(xiàn),從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著的,如今一齊在你眼前搖幌,磕頭碰腦的盡是些昂然闊步滿面春風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樣子。自己的伙伴一個個的都入蟄了,把世界交給了青年人。所謂“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寫照。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著急。那個年青女子不是飽滿豐潤得像一顆牛奶葡萄,一彈就破的樣子?那個年青女子不是玲瓏矯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動得那么輕靈?到了中年,全變了。曲線還存在,但滿不是那么回事,該凹入的部份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份變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變成為金絲蜜棗,燕子要變鵪鶉。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張臉,從“魚尾”起皺紋撤出一面網(wǎng),縱橫輻輳,疏而不漏,把臉逐漸織成一幅鐵路線最發(fā)達的地圖,臉上的皺紋已經(jīng)不是燙斗所能燙得平的,同時也不知怎么在皺紋之外還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蒼蠅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糞土之墻,沒有不可污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張臉上再罩上一張臉,本是最簡便的事。不過在上妝之前、下妝之后,容易令人聯(lián)想起《聊齋志異》的那一篇《畫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齊松懈下來往下堆攤,成堆的肉掛在臉上,掛在腰邊,掛在踝際。
別以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回頭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臉腫,有好多處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之蛙。回想從前,自己做過撲燈蛾,惹火焚身;自己做過撞窗戶紙的蒼蠅,一心愿奔光明,結(jié)果落在粘蒼蠅的膠紙上!這種種景象的觀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時候楞頭楞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挑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勞洌!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
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踺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點勉強。半老徐娘,留著“劉?!保阍诿┓坷锎└吒斪霾雀哕E般的練習走路,那也是慘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九
余光中在懷念自已恩師梁實秋時候,這樣講道:梁實秋的貢獻,無人不知莎翁全集的浩大譯績。他的水準始終在那里,梁實秋的文章與他的前額并高。
梁文薔在想念自已父親梁實秋時候,這樣記憶老爸爸:他喜歡大海,看老虎,看櫻花,吃棉花糖。太陽西下了,我們孩子們還玩不夠,爸爸便一個一個追我們……作家梁實秋被公認為華語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師。他的“雅舍小品”流播海內(nèi)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堆派嵝∑贰芳捌洹袄m(xù)集”、“三集”、“四集”和“”,奠定了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冰心在《讀〈雅舍小品選〉》中寫道:“實秋不但能說會道,寫起或譯起文章來,也是下筆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來,諧而不俗?!?BR>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一幅如此恬靜悠閑的圖畫,都因為加入了鳥語而生動極致,畫中流動著一脈淙淙如溪流的野趣,令人回味。鳥鳴仿佛總是啼囀在詩情與畫意里,小鳥也從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作家梁實秋為他所愛的小鳥留下了一篇文章,作者愛鳥,鳥的喜,鳥的悲,鳥的生,鳥的死,無不牽動著作者的情思。作者這種對鳥的生存和命運的`情思,寄托著作者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和對囚籠般的現(xiàn)實的不滿。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二十
前幾日,從新華書店讀者俱樂部借得好書一本—《梁實秋散文集》。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jīng)論據(jù)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shù)煤脦撞抗拇?”。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guān),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guān)系.…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shù)計,應以起內(nèi)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guān).頃刻之間成數(shù)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笔刮翌D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xiàn)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于抄本中,可讀梁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jīng)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shù)韻味。”他如是說,也如是這樣做的。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受益終生。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一
看了《梁實秋散文集》,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jīng)論據(jù)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shù)煤脦撞抗拇担 彼€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guān),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guān)系?!晕恼逻^長過的短,不以字數(shù)計,應以起內(nèi)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guān)。頃刻之間成數(shù)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笔刮翌D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xiàn)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梁先生的散文,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jīng)不起推敲。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shù)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二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么思想。
劉禹錫通過《陋室銘》表現(xiàn)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梁實秋不與權(quán)貴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xù)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征: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說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說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通過雅舍陳設(shè)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脫俗了,不為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毖派岚?,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xiàn)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zhì)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zhì)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致,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因此,當我們居于陋室,當我們身處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們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切苦難和幸運。不管幸福,不管困難;不論貧窮,不論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處,我們都懂得這是上天給我們生存的恩賜。我們再窮也不能窮到思想?yún)T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認識錢,再困難也不能難到泯滅了人性。
當我們不能感恩生活時,就想到一盞香茗,一副茶幾,一棟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贊歌給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們不論出生,不論富貧,只要有愛,我們就要淡泊明志,讓思想在陋室上優(yōu)雅地縈繞著,隨著香茗飄到陽光的笑容里。
那陽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三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我們行知園的教師都有幸收到老園長陳老師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推薦的一本好書,我則拿到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盡管是較厚的一本書,但我愛不釋手地利用幾個午睡時間看完《梁實秋散文集》,閱讀后,感觸很深,讀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每一篇散文都有獨到的見解,現(xiàn)于大家分享如下: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jīng)縮短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弊髡叻Q自己浪費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四
昨日于舊書攤上發(fā)現(xiàn)了此書,愛不釋手,書不釋卷,一口氣將它讀完了。
此書出版于1988年,有些年頭了,算起來比我還大上幾歲。
初讀此書時,書前的序言讓人很是驚艷。區(qū)別于如今動不動就是一通夸獎贊譽之詞的書本序言,徐靜波老師的序言堪稱良心之作。
一篇好的序言應該是什么樣的呢?私以為,它應當像是初識一位朋友一樣,君子的做法是坦坦蕩蕩說明自己的喜好樂趣,志同道合者則結(jié)交,情趣各異者則分道揚鑣;好的序也應當在一開始就像讀者講清楚書的價值、優(yōu)劣所在,愿意讀的讀者就讀下去,不愿意讀的讀者就不要在此浪費時間,而不是像如今的書序一般一味地哄騙讀者購書。一篇好的書評亦當如此。
徐靜波老師為我們做了一個極好的示范。
再說到書本身。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看各種散文、雜文的,原因嘛——大抵是因為我這個人讀書功利心比較重吧,總是想從看的書里學到一些東西,沒學到就感覺是虧了。而讀散文、雜文能夠窺見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人對事的生活態(tài)度,讀起來實在是十分有趣。
從本書中,我似乎能窺見一位意適情閑、悠然自得地觀察著人世,卻不輕易批判。他活得通透而自在,有著孩童般的好奇與直率,也充滿著老人的睿智與善良。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五
持續(xù)一早上的大雨終于停歇,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的雨霧遲卻遲沒有散開,而是帶著濕氣,沁著絲絲的涼意舒爽著雨后的小城,憋悶在家中透過窗子一直在望雨的我突然產(chǎn)生出去走走的想法,帶上一把雨傘跟媽媽打下招呼,出門,向著曠野中走去。
我的家住在小城的東頭,走稍許,附近就有一處空曠處,盡管許多地方都已經(jīng)納入開發(fā)規(guī)劃,卻由于尚未正式的開發(fā),所以也就殘存下這一塊僅有的綠地,農(nóng)田,鄉(xiāng)間小道在這里依然可見,有這樣一處安靜的散步所在,這對于一向喜歡在大自然中追尋感覺的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幸事。
夏末秋初,農(nóng)田里的玉米已經(jīng)有一人多高,再有個把月大概也就要進入收割期,經(jīng)過雨水沖刷的玉米葉子一個個蔫著,原本挺直的秸稈也順著風勢偏倒著,無精打采的彎折著。其實也不僅僅是這玉米,就連著泥濘小道上偶然出現(xiàn)的一株株大樹,也難以幸免,在這樣的一場大風雨之后,霜打茄子般萎靡著。
隨心所欲,順其自然,雖說是種安慰,卻與無畏處透著淡定無為的心境。
已走到路得盡頭,那雨霧也漸漸的開始散去,頭頂那大片的烏云也已飄散開來,天要放晴。
也就是在剎那間,一處光亮透過層層的迷霧射到地上,泛著奪目的黃色光芒,大地通亮許多,太陽出來,地上的影子被拉的好長,我被轉(zhuǎn)身趁著暑氣還未升騰起來開始往回走。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六
我讀完梁實秋散文集以后愛不釋手,梁實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旁征博引,內(nèi)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diào),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文調(diào)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體。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呀。晚年的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我覺得梁實秋的散文不僅詼諧幽默,而且都是很生活化的東西,大有一種以小見大的感覺,很通俗易懂。梁實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種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我對他那篇關(guān)于養(yǎng)狗的散文感觸頗深,實打?qū)嵉氖惆l(fā)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說是發(fā)自肺腑的共鳴。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我們行知園的教師都有幸收到了老園長陳老師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推薦的一本好書,我則拿到了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盡管是較厚的一本書,但我愛不釋手地利用幾個午睡時間看完了《梁實秋散文集》,閱讀后,感觸很深,讀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七
所謂雅舍在重慶的北碚,據(jù)作者蕭宜在《與趙清閣談文史往事》一文中說,趙清閣女士回憶當年她住北碚與雅舍比鄰。1940年梁實秋同吳景超,龔業(yè)雅夫婦在重慶郊區(qū)由青木關(guān)通向北碚市區(qū)一條公路北側(cè)的土坡上購置一處平頂灰房,(今北碚梨園村47--51號為雅舍舊址)。當年因為這里沒有門牌,通郵不便,梁實秋便以龔業(yè)雅之名命名其為‘雅舍’。并做了一塊木牌插在路邊。梁實秋先生在他的《雅舍小品》序中說他的雅舍是竹篾抹泥做墻,沿山坡高低建的棚屋,里外兩間由高向低,發(fā)揮想象吧,好似現(xiàn)在的躍層。梁實秋在此雅舍住了七年(1939--1946),恰是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年代,他在此完成了《雅舍小品》。梁實秋說:并非某些人之所誤以為是自命風雅。其實如果我沒看他的書,也是這樣認為的。
《雅舍談吃》里,篇篇美文,懷古,論今,憶舊。所憶小吃大餐,美輪美奐。大多出自老北京,來自故土,拳拳愛國心,窺一斑而見全貌。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按照老先生文字的描述,能做出一道菜品來,很是快活。比如《醋溜魚》一篇,我按照老先生的指教總結(jié)出做法,記在卡片上:西湖醋魚,選青魚或草魚,長不過尺,半斤大小。1先用開水煮,熟即起鍋。2調(diào)汁,醋醬油少許,姜末少許。3汁中勾芡,澆魚上。4注意:調(diào)汁要清淡,色淺,透明,不加糖,不用油。另外醬黃瓜炒雞丁,雪里蕻炒筍,水晶蝦餅……都可如法炮制,豈不快哉!《雅舍談吃》是最形象的菜譜,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情境與味道交融,仿佛看見老北京舊街巷老朋友觥籌交錯。其間早已物是人非了。
《韭菜簍》里,寫到一群石匠中午吃韭菜餡兒半尺大的包子,掀開籠屜一陣微風吹來韭菜味兒那個香,狼吞虎咽,吃得淋漓盡致,半尺大的包子啊!《吃相》一篇,寫到車夫吃大餅卷肉,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一張餅即刻下肚,又一張還是如此吃法,風卷殘云一般。吃飯的人這勁頭這魄力,看書的我如身臨其境,于我現(xiàn)在這吃勁兒還有嗎?記得約三十多年前,我家老院子還沒被拆掉,我的侄甥男女還小,暑假時候都齊聚小院里,媽媽命令我燒茄子,需四個大茄子,還要幾個土豆炒辣子,還要西紅柿做一鍋湯米飯要蒸一大盆,一頓飯都能吃光。盛上一大碗飯,舀幾勺燒茄子,撒上芫荽再來瓣蒜,痛痛快快的吃一通,那種令人振奮的吃勁,早已風光不再了??粗筝厒儑雷永峭袒⒀?,心中倍感欣慰,那就是老人活著的希望所在。現(xiàn)在燒茄子只需一個小的,還吃不完。不僅是因為我老了,現(xiàn)在的年輕人還用大碗盛飯嗎?現(xiàn)在的人們到了飯時,端起碗絕不像《韭菜簍》里的老石匠,《吃相》里的車夫,那樣饑餓難耐,對食物充滿了期待和敬畏。那時候的小孩子,淘氣大發(fā)了,媽媽就會說:再鬧不給你飯吃。馬上就老實極了,最怕不給飯吃?,F(xiàn)在不給飯吃正好,我還減肥吶。飯口上端起碗來,肚里沒饑餓感,連吃飯都懶懶的。一個家族一個民族頹了衰了,難道是從吃相上開始的嗎!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八
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每一篇散文都有獨到的見解,現(xiàn)于大家分享如下: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jīng)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弊髡叻Q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九
看了《梁實秋散文集》,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jīng)論據(jù)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shù)煤脦撞抗拇?”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guān),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guān)系?!晕恼逻^長過的短,不以字數(shù)計,應以起內(nèi)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guān)。頃刻之間成數(shù)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笔刮翌D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xiàn)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梁先生的散文,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jīng)不起推敲。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shù)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
在這里,他可以忘記年齡似孩童般嬉笑怒罵,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愛。可字里行間,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個老者,一個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卻各有著重。原本不是很清楚的東西,剎那間變得通透且銘記于心。辟如。大大小小二十七篇小短文,記錄了先生在不同時刻與不同書籍相遇后的反思。足見,先生是一個樂得反省的人。現(xiàn)在的社會太熱了,從冬天到夏天,從白天到夜晚。太熱了,熱得人們停不下腳步去總結(jié)、去反思不是。于是,“熱”就讓人們越來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實實在在的心,最后丟了自己,甚至拋棄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讓我“冷”了不少,讓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點什么。
文中有一則是講勤奮的,我記憶較深。先生講述了明朝的一個儒士曹瑞?!昂V志性理,,據(jù)說其坐下著足處而轉(zhuǎn)為穿,卒時州人罷巷市哭?!痹装褚宦?lián)“勤,勤,勤,不勤難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橫額曰:“勤苦齋”。自小老師便講著勤奮的的重要,老師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那時確是比較勤奮的,每個小孩為了老師的幾句夸獎,幾朵小紅花就會高興地蹦蹦跳跳。后來,初中了,老師沒有小紅花了,只剩下夸獎,倒也算是勤奮,每天按時上下課,交作業(yè),只是偶爾偷個懶,打個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碼“奮”是丟了,“勤”還在。過了四年高中了,老師不僅沒有小紅花,連夸獎也是少的可憐。這下好,就像大家常說的“勤奮”的小人,最終被身體里的那個“懶惰”小人打敗了,再也看不見他了。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不是“勤奮”小人死了,而是麻木了,每天呆呆地做題、做題、做題…再后來,大學了,發(fā)現(xiàn)不僅沒有小紅花,夸獎,就連老師也沒了!
后來我才明白,一直以來起主導作用的并非是勤奮本身而是外來的刺激,連激勵自己都是時斷時續(xù),更不用說像曹瑞那樣努力奮進。勤為人上人,苦古今了。
關(guān)于愛情還是先生的。先生關(guān)于愛情在里記錄了里的一段話“在一個餓人面前,放下孤單的一盤食物,他會集中全部食欲,絕不辜負這一盤食物;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給他一整桌法國廚師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許能從整桌筵席得到一樣多的享樂,但是每一項食物,在他的關(guān)切與記憶中,僅僅是極微小的一部分。”先生說:“獨愛一菜遠勝于大吃筵席。不是饑不擇食而是情有獨鐘?!?BR> 正如有人所說,一生愛一人并不是丟臉的事情。丟臉的是,你自認為愛了很多人,卻沒有一個是你真正愛的。遇到對的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能一輩子對那個愛的人不離不棄,彼此相守相依,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先生與妻子的伉儷情深讓人感動,讓我忽然覺得,成功有時真的不是一個人的寂寞,而是兩個人的執(zhí)著。于愛、于名、于利、于情,先生是真灑脫。真實的人都是血肉之軀,正如真實的先生也會嬉罵如孩童。尤其是先生講的那一段關(guān)于罵人的技巧真讓我覺得先生是那么可愛。他是一個智者卻又像一個孩子,一個可愛、可敬的老人。
書與知識能讓一個人成長,即使如此,能遇到一個像先生這樣可愛又可敬的智者也是少有的事。男的先生的文章讓人看得酣暢淋漓,不矯情做作,先生真是值得敬佩的人。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一
席終一道甜菜八寶飯通常是廣受歡迎的,不過夠標準的不多見。其實做法簡單,只有一個秘訣——不惜工本。
八寶飯主要的是糯米。糯米要爛,越爛越好,而糯米不易蒸爛。所以事先要把糯米煮過,至少要煮成八分爛。這是最關(guān)重要的一點。
所謂八寶并沒有一定。蓮子是不可少的。蓮子也不易爛,有的蓮子永遠爛不了,所以要選容易爛的蓮子,也要事先煮得八分爛。蓮子不妨多。
桂圓肉不可或缺。臺灣盛產(chǎn)桂圓,且有剝好了的桂圓肉可買。
美國的葡萄干,白的紅的都可以用,兼?zhèn)涠N更好。
銀杏,即白果,剝了皮,煮一下,去其苦味。
紅棗可以用,不宜多,因為帶皮帶核,吐起來麻煩。美國的干李子(prune),黑黑大大的,不妨用幾個。
豆沙一大碗當然要早做好。
如果有紅絲青絲,作裝飾也不錯。
以上配料預備好,取較淺的大碗一,抹上一層油,防其粘碗。把蓮子桂圓肉等一圈圈的鋪在碗底,或一瓣瓣的鋪在碗底,然后輕輕的放進糯米,再填入豆沙,填得平平的一大碗,上籠去蒸。蒸的時間不妨長,使碗里的東西充分松軟膨脹,凝為一體。上桌的時候,取大盤一,把碗里的東西翻扣在大盤里,澆上稀釋的冰糖汁,表面上再放幾顆罐頭的紅櫻桃,就更好看了。
八寶飯是甜點心,但不宜太甜,所以豆沙里糯米里不宜加糖太多。豆沙糯米里可以拌上一點豬油,但不宜多,多了太膩。
從前八寶飯上桌,先端上兩小碗白水,供大家洗匙,實在惡劣?,F(xiàn)在多是每人一份小碗小匙,體面得多。如果大盤八寶飯再備兩個大羹匙,大家共用,就更好了。有人喜歡在取食之前先把八寶飯攪和一陣,像是拌攪水泥一般,也大可不必。若是舍大匙而不用,用小匙直接取食,再把小匙直接放在口里舔,那一副吃相就令人不敢恭維了。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二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颍心甑难輪T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
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
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三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但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地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現(xiàn)得像在爭座。主人腆著一張笑臉,偶爾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相,而往往顯出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會想起聊齋中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地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就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口。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半徑都是一般長(假如是圓桌),所以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站售票處,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的!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個道理: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雖然微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性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wù)員之心理盤算簡、薦、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兹谧尷娴墓适拢l(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謙讓作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地當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后照例地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也不知不覺地舉行起謙讓的儀式。可惜我們?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潛移默化尚未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地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
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我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四
前幾日,從新華書店讀者俱樂部借得好書一本《梁實秋散文集》。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jīng)論據(jù)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shù)煤脦撞抗拇?!”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guān),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guān)系?!晕恼逻^長過的短,不以字數(shù)計,應以起內(nèi)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guān)。頃刻之間成數(shù)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笔刮翌D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xiàn)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于抄本中,可讀梁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jīng)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shù)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
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受益終生。
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了梁實秋,當時接觸的是他的小語箴言。遺憾的是沒有看過他的文集。
嗨,大嘴,你有多大啊,上世紀八十年代就上小學了,不過那時我都上中專了。
巧是不巧?尋思著“書非借不能讀也。”突發(fā)奇想,想從此后沉下心來慢慢地讀些向往已久的大家之書,好好膜拜膜拜呢。昨天始借得一本書,也是散文,豐子愷的,計劃囫圇吞棗一天一篇,簡單作些筆記,摘抄摘抄,最好再有大家伙兒跟跟帖,一起談?wù)撜務(wù)撟x后的感受,級別呢,就和我這零起點的差不離兒。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五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jīng),更不懂什么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jīng)驗。但是,數(shù)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凈的高末兒,都嘗試過。茶是我們中國人的飲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於荼,聲近於槚,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未?”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里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里,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厚重的風貌,現(xiàn)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這種碗打破了不值幾文錢,腦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母專用的,我們看著并不羨慕。看那小小的一盞,兩口就喝光,泡兩三回就得換茶葉,多麻煩。如今蓋碗很少見了,除非是到故宮博物院拜會蔣院長,他那大客廳里總是會端出蓋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電視劇中也??匆娪猩w碗茶,可是演員一手執(zhí)蓋一手執(zhí)碗縮著脖子啜茶那副狼狽相,令人發(fā)噱,因為他不知道喝蓋碗茶應該是怎樣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溫杯之類。如今,我們此地見到的蓋碗,多半是近年來本地制造的“萬壽無疆”的那種樣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蓋碗,樣式微有不同,總覺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陸,順便探視我的舊居,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蓋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點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場。有友來自徽州,同學清華,徽州產(chǎn)茶勝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里沏茶,表示驚訝,因為他只知道茶葉是烘干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到滬杭求售,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謂“賣席的睡涼園”。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多次到大柵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在柜臺前面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坐,看伙計秤茶葉,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只有藥鋪伙計可以媲美。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雙窨。於是茶店里經(jīng)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執(zhí)有名玉貴者,旗人,精於飲饌,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無不稱善。茶以人名,乃徑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秘傳,外人無由得知。
其實,清茶最為風雅。抗戰(zhàn)前造訪知堂老人於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我曾屢侍先君游西子湖,從不忘記品嘗當?shù)氐凝埦恍枰实悄细叻屣L篁嶺,近處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xiàn)沖,風味絕佳。茶后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保槼审J聊)有朋自六安來,貽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其中西瓜茶一種,真有西瓜風味。我曾過洞庭,舟泊岳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來臺灣,粗茶淡飯,頗想傾阮囊之所有在飲茶一端偶作豪華之享受。一日過某茶店,索上好龍井,店主將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葉以應,余元不滿,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滿,店主勃然色變,厲聲曰:“買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愛其戇直?,F(xiàn)在此茶店門庭若市,已成為業(yè)中之翹楚。
此后我飲茶,但論品味,不問價錢。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提起喝茶的藝術(shù),現(xiàn)在好像談不到了,不提也罷。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六
燒餅油條是我們中國人標準早餐之一,在北方不分省分、不分階級、不分老少,大概都歡喜食用。我生長在北平,小時候的早餐幾乎永遠是一套燒餅油條——不,叫油炸鬼,不叫油條。有人說,油炸鬼是油炸檜之訛,大家痛恨秦檜,所以名之為油炸檜以泄憤,這種說法恐怕是源自南方,因為北方讀音鬼與檜不同,為什么叫油鬼,沒人知道。在比較富裕的大家庭里,只有作父親的才有資格偶然以餛飩、雞絲面或羊肉餡包子作早點,只有作祖父母的才有資格常以燕窩湯、蓮子羹或哈什瑪之類作早點,像我們這些“民族幼苗”,便只有燒餅油條來果腹了。說來奇怪,我對于燒餅油條從無反感,天天吃也不厭,我清早起來,就有一大簸籮燒餅油鬼在桌上等著我。
現(xiàn)在臺灣的燒餅油條,我以前在北平還沒見過。我所知道的燒餅,有螺螄轉(zhuǎn)兒、芝麻醬燒餅、馬蹄兒、驢蹄兒幾種,油鬼有麻花兒、甜油鬼、炸餅兒幾種。螺螄轉(zhuǎn)兒夾麻花兒是一絕,扳開螺螄轉(zhuǎn)兒,夾進麻花兒,用手一按,咔吱一聲麻花兒碎了,這一聲響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聽不到這個聲音。有一天和齊如山先生談起,他也很感慨,他嫌此地油條不夠脆,有一次他請炸油條的人給他特別炸焦,“我加倍給你錢”,那個炸油條的人好像是前一夜沒睡好覺(事實上凡是炸油條、烙燒餅的人都是睡眠不足),一翻白眼說:“你有錢?我不伺候!”回鍋油條、老油條也不是味道,焦硬有余,酥脆不足。至于燒餅,螺螄轉(zhuǎn)兒好像久已不見了,因為專門制售螺螄轉(zhuǎn)兒的粥鋪早已絕跡了。所謂粥鋪,是專賣甜漿粥的一種小店,甜漿粥是一種稀稀的粗糧米湯,其味特殊。北平城里的人不知道喝豆?jié){,常是一碗甜漿粥一套螺螄轉(zhuǎn)兒,但是這也得到粥鋪去趁熱享用才好吃。我到十四歲以后才喝到豆?jié){,我相信我父母一輩子也沒有喝過豆?jié){。我們家里吃燒餅油條,嘴干了就喝大壺的茶,難得有一次喝到甜漿粥。后來我到了上海,才看到細細長長的那種燒餅,以及菱形的燒餅,而且油條長長的也不適于夾在燒餅里。
火腿、雞蛋、牛油面包作為標準的早點,當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這種異俗。我心里懷念的仍是燒餅油條。和我有同嗜的人相當不少。海外羈旅,對于家鄉(xiāng)土物率多念念不忘。有一位華裔美籍的學人,每次到臺灣來都要帶一、二百副燒餅油條回到美國去,存在冰櫥里,逐日檢取一副放在烤箱或電鍋里一烤,便覺得美不可言。誰不知道燒餅油條只是脂肪、淀粉,從營養(yǎng)學來看,不構(gòu)成一份平衡的食品。但是多年習慣,對此不能忘情。在紐約曾有人招待我到一家中國餐館進早點,座無虛席,都是燒餅油條客,那油條一根根的都很結(jié)棍,韌性很強。但是大家覺得這是家鄉(xiāng)味,聊勝于無。做油條的師傅,說不定曾經(jīng)付過二兩黃金才學到如此這般的手藝,又有一位返國觀光的游子,住在臺北一家觀光旅館里,晨起第一樁事就是外出尋找燒餅油條,遍尋無著,返回旅舍問服務(wù)小姐,服務(wù)小姐登時蛾眉一聳說:“這是觀光區(qū)域,怎會有這種東西,你要向偏僻街道、小巷去找。”鬧烘了一陣,興趣已無,乖乖的'到附設(shè)餐廳里去吃火腿、雞蛋、面包了事。
有人看我天天吃燒餅油條,就問我:“你不嫌臟?”我沒想到這個問題。據(jù)這位關(guān)心的人說,要注意燒餅里有沒有老鼠屎,第二天我打開燒餅先檢查,哇,一顆不大不小像一顆萬應錠似的黑黑的東西赫然在焉。用手一捻,碎了。若是不當心,入口一咬,必定牙磣,也許不當心會咽了下去。想起來好怕,一顆老鼠屎攪壞一鍋粥,這話不假,從此我存了戒心??纯茨莻€豆?jié){店,小小一間門面,案板油鍋都放在行人道上,滿地是油漬污泥,一袋袋的面粉堆在一旁像沙包一樣,陰溝里老鼠橫行。再看看那打燒餅、炸油條的人,頭發(fā)蓬松,上身只有灰白背心,腳上一雙拖鞋,說不定嘴里還叼著一根紙煙。在這種情況之下,要使老鼠屎不混進燒餅里去,著實很難。好在不是一個燒餅里必定輪配到一橛老鼠屎,難得遇見一回,所以戒心維持了一陣也就解嚴了。
也曾經(jīng)有過觀光級的豆?jié){店出現(xiàn),在那里有峨高冠的廚師,有穿制服的侍者,有裝潢,有燈飾,筷子有紙包著,豆?jié){碗下有盤托著,餐巾用過就換,而不是一塊毛巾大家用,像郵局漿糊旁邊附設(shè)的小塊毛巾那樣的又臟又粘。如果你帶外賓進去吃早點,可以不至于臉紅。但是偶爾觀光一次是可以的,誰也不能天天去觀光,誰也不能常跑遠路去圖一飽。于是這打腫臉充胖子的局面維持不下去了,燒餅油條依然是在行人道邊烏煙瘴氣的環(huán)境里茍延殘喘。而且我感覺到吃燒餅油條的同志也越來越少了。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七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
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我讀完梁實秋散文集以后愛不釋手,梁實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旁征博引,內(nèi)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diào),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文調(diào)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體。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呀。晚年的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八
再次偶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翻到《人到中年》這一篇,內(nèi)心涌動出些許傷感。如今四十出頭、人到中年的我們,肩上扛負著全家的重擔。上有老、下有小,白天忙工作,回家忙家務(wù),照顧老的小的,卻沒有更多的時間眷顧自己。時間啊,你慢點走~讓我頭上的華發(fā)慢點來,讓我臉上的皺紋慢點長;讓我的父母慢點老去,讓我的孩子慢點長大......
鐘表上的時針是在慢慢的移動著的,移動的如此之慢,使你幾乎不感覺到它的移動。人的年紀也是這樣的,一年又一年,總有一天你會驀然一驚,已經(jīng)到了中年;到這時候大概有兩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訃聞不斷的來,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經(jīng)先走一步,很煞風景;同時又會忽然覺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現(xiàn),從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著的,如今一齊在你眼前搖幌,磕頭碰腦的盡是些昂然闊步滿面春風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樣子。自己的伙伴一個個的都入蟄了,把世界交給了青年人。所謂“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寫照。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著急。那個年青女子不是飽滿豐潤得像一顆牛奶葡萄,一彈就破的樣子?那個年青女子不是玲瓏矯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動得那么輕靈?到了中年,全變了。曲線還存在,但滿不是那么回事,該凹入的部份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份變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變成為金絲蜜棗,燕子要變鵪鶉。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張臉,從“魚尾”起皺紋撤出一面網(wǎng),縱橫輻輳,疏而不漏,把臉逐漸織成一幅鐵路線最發(fā)達的地圖,臉上的皺紋已經(jīng)不是燙斗所能燙得平的,同時也不知怎么在皺紋之外還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蒼蠅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糞土之墻,沒有不可污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張臉上再罩上一張臉,本是最簡便的事。不過在上妝之前、下妝之后,容易令人聯(lián)想起《聊齋志異》的那一篇《畫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齊松懈下來往下堆攤,成堆的肉掛在臉上,掛在腰邊,掛在踝際。
別以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回頭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臉腫,有好多處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之蛙。回想從前,自己做過撲燈蛾,惹火焚身;自己做過撞窗戶紙的蒼蠅,一心愿奔光明,結(jié)果落在粘蒼蠅的膠紙上!這種種景象的觀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時候楞頭楞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挑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勞洌!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
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踺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點勉強。半老徐娘,留著“劉?!保阍诿┓坷锎└吒斪霾雀哕E般的練習走路,那也是慘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九
余光中在懷念自已恩師梁實秋時候,這樣講道:梁實秋的貢獻,無人不知莎翁全集的浩大譯績。他的水準始終在那里,梁實秋的文章與他的前額并高。
梁文薔在想念自已父親梁實秋時候,這樣記憶老爸爸:他喜歡大海,看老虎,看櫻花,吃棉花糖。太陽西下了,我們孩子們還玩不夠,爸爸便一個一個追我們……作家梁實秋被公認為華語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師。他的“雅舍小品”流播海內(nèi)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堆派嵝∑贰芳捌洹袄m(xù)集”、“三集”、“四集”和“”,奠定了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冰心在《讀〈雅舍小品選〉》中寫道:“實秋不但能說會道,寫起或譯起文章來,也是下筆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來,諧而不俗?!?BR>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一幅如此恬靜悠閑的圖畫,都因為加入了鳥語而生動極致,畫中流動著一脈淙淙如溪流的野趣,令人回味。鳥鳴仿佛總是啼囀在詩情與畫意里,小鳥也從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作家梁實秋為他所愛的小鳥留下了一篇文章,作者愛鳥,鳥的喜,鳥的悲,鳥的生,鳥的死,無不牽動著作者的情思。作者這種對鳥的生存和命運的`情思,寄托著作者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和對囚籠般的現(xiàn)實的不滿。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二十
前幾日,從新華書店讀者俱樂部借得好書一本—《梁實秋散文集》。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jīng)論據(jù)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shù)煤脦撞抗拇?”。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guān),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guān)系.…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shù)計,應以起內(nèi)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guān).頃刻之間成數(shù)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笔刮翌D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xiàn)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于抄本中,可讀梁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jīng)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shù)韻味。”他如是說,也如是這樣做的。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