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自由發(fā)揮的寫作形式,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獨特的感悟。撰寫一篇獨特而深入的讀后感需要注意哪些要點呢?下面是一些建議,供你參考。這是一篇具有啟發(fā)性和思想性的讀后感,通過對作品的深入思考,引發(fā)了作者對人生、社會等問題的思索。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一
“玩”其實有很多種含義,在我的心中玩有三個層次。第一種“小玩”,第二種“玩得較瘋”,而第三種便是玩物喪志。
對于“小玩”,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就是無聊的時候玩玩,不會沉迷于其中,只要想不玩就能不玩,對于游戲沒有什么依賴,大多數人都可以這樣。這種人自控能力很強。
有些人是自控能力還可以的人,他們便是屬于“玩得較瘋”的那類,他們玩的時候就很狂,而不玩的時候便可以看都不看一眼的人,但是這種人也比較少。
第三種人就是比較恐怖的人,人在古代會導致國破人亡,在現代會導致家庭的破散。第三種人是今天主要講的一類人。在古代有莊宗的歷史教訓,莊宗當初接受了晉王的那“三支箭”后,每一次都能夠全勝而歸,而他也銘記恥辱,把這三支箭都供奉于廟堂之上,以示警戒,后來卻因為寵愛伶人落得個國破人亡。還有過去的西周王,他為了討得美人一笑,弄了個烽火戲諸侯這一出,最后導致敵軍真正兵臨城下的時候,卻無人來救,最終也是與前者一樣。
現在,也有很多玩物喪志的例子,網絡游戲是現在學生們普遍嘴里談論,也有許許多多的人沉迷于其中,從而導致家庭矛盾甚至荒廢學業(yè)。
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記錄的是一個外國記者來采訪中國學生青少年網癮,這個學校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采訪中,記者問他們?yōu)槭裁催@么喜歡游戲,他們也答不上來,就是覺得有種特殊的魔力在吸引著他們,其中幾個學生的回答讓記者大為震驚,一個人說:“我曾經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只是喝水,就是為了打游戲?!绷硪粋€人則是吃喝拉撒睡都是在網吧里解決,外國記者都在驚訝他們如何做到的。
其實“玩”是可以的,但是要適度,玩而喪志,那就是對身體和心靈的傷害了。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二
唐莊宗奉父之命,接過父親臨終前賜給他的三只羽箭,攻打背叛晉國的梁,燕,契丹,完成父親的遺愿,他把三只羽箭藏于宗廟,等到打仗時便取下出征,每次都能夠大勝而歸,最終討伐三國成功,定天下。那時的莊宗可謂意氣風發(fā),所向披靡,但天下太平后的莊宗卻沉迷于聲色,寵愛伶人,令其官職加身,手握重權,愚蠢無知的伶人擾亂朝政,僅三年時間就使國家滅亡,莊宗也因此慘死,落得個被天下人譏笑的可悲結局。
我頓悟: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不管是生在盛世還是亂世,都應該心存憂患意識,謹記“滿招損,謙受益”的良訓,治國者應任用賢良,切勿聽信小人的讒言,而使國家滅亡。
古代趙國的大將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廉頗因愛慕虛榮,不甘自己一生征戰(zhàn)沙場,建立累累碩功,地位卻和只靠嘴皮紙上談兵的藺相如不相上下,便處處刁難,藺相如為避免與其沖突,多日稱病在家不去上朝。后來廉頗才得知,藺相如是怕倘若自己與廉頗發(fā)生爭執(zhí)的事情傳到秦國,會使得秦王以為趙國的文武大將發(fā)生內訌,國家內部混亂而趁機攻打。藺相如目光遠大,心胸寬闊,小小的舉動牽扯著國家的興亡,是小小的趙國一直未能夠被秦國討伐的緣故。
又有隋末風云變幻時,數易其主的魏征輔佐李建成,他曾勸李建成盡早除掉李世民,可李建成并未采納魏征的建議,玄武門之變后,李建成慘死,魏征成為階下囚,唐太宗敬慕魏征出眾的才華,不報私怨,對魏征委以重任,魏征也不負唐太宗的厚望,頻加忠諫,勸以從善,甚至不顧顏面犯顏直諫,魏征病逝時,唐太宗悲痛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矣?!笨梢娞铺诘呢懹^之治背后,站著多少忠良賢才。
直至今日,習近平成為國家的主席,反腐行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小到“拍蒼蠅”,大到“打老虎”,國家的發(fā)展絕不能容忍“蛀蟲”侵蝕。各地人民響應習近平主席的號召,進行舉報和監(jiān)督,中國在日漸強大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賢德者的助力,真可謂“得賢能者得天下”。
古往今來,國家興盛時,政治上有信手拈來的賢能者;國家覆滅時,政治上必定有中飽私囊的“蛀蟲”。謀人事,聽天命,一個國家的興衰,取決于當國者是否具有慧眼識賢才的膽識。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三
晉王在臨死前得到三支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梁、燕、契丹是背叛他的仇人,希望他完成自己的愿望,莊宗將箭供奉于廟中,以后每次出征之時,都將箭取出,每次都能大獲全勝,天下的英雄豪杰無人能與他匹敵,以為從此就可以安逸度日,15年前莊宗政績輝煌,但此后他開始寵愛伶人,最終落得國破人亡的下場。
我從其中深刻體會到,禍患常在微小的事情中積累。
“滿招損,謙受益”是從古至今的名言,莊宗以為得到天下后就可以安然度日,守住江山也是輕而易舉的,他貪圖享樂,忘記了自己所承擔的重任,后唐晚期他尤其寵愛伶人,并將重權交于伶人,給了伶人作亂的機會,可莊宗卻不曾想到自己把頭伸到伶人的刀刃下,一人夜中呼喊,作亂的人從四面八方響應,莊宗與士兵未見其人就已經棄甲,他與大臣們相對而視,泣下沾襟。最后被自己所寵愛的伶人亂箭射死,被天下人恥笑。如果沒有伶人起兵之事,走向頹廢的后唐或許可以繼續(xù)強大,但他更樂于做一只青蛙,在安逸中走向覆滅,正如孟子曰:“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BR> 因伶人作亂,才有身死國滅,為天下人恥笑的下場,可見“玩物”使人喪失理性。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是元朝的開國始祖——成吉思汗,他是蒙古族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他是蒙古一個部落首領的兒子,父親在其幼年時離世,他處在一段動蕩的歲月中,野心勃勃的外族部落正虎視眈眈的盯著這個位置,年少的成吉思汗手足無措,他的叔父們輔佐他上任,從此他便開始在馬背上的人生,不斷擴大部落的疆域,后來還統(tǒng)一了整個蒙古族,人民擁戴他,此時的宋朝大不如從前,經不起蒙古族的大舉進攻。于是成吉思汗打開宋朝的大門,一舉攻占都城,從此元朝開始了輝煌的歷史,他從來都是豪邁的,正如孔子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不覺得這有辱自己的身份。
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正如溫水煮青蛙,舒服安逸卻不知道死亡來臨。伶人傳序中,“憂愁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四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辈诲e的。一片完美的江山,嗚呼,彈指一揮間,煙消云散。
李存勖,遙想當年,攻燕國,滅梁國,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就連天下豪杰都不能與他為敵??墒?,莊宗并沒有掌握這一盛世,后來的他,而是享受于安樂之中,寵幸伶人,不顧國家大事,只顧一己安樂。
后唐莊宗,本是一代梟雄,雄姿英發(fā),平定了亂世,可最后,伶人擅權亂政,使朝廷上下互相猜疑,導致最后的“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衰敗時,伶人們使他困頓,自己死了,國家滅亡了,被天下人恥笑。玩物可使人沉迷,沉迷可使人喪志,李存勖寵幸伶人,喪失理智。像當年的吳王夫差,原本有實力平定天下,卻不聽眾臣勸告,寵愛西施,甚至喪志,最終導致被徹底打敗。
關羽大意失荊州,項羽自刎江邊。之所以他們都是失敗者,是因為他們都沒有謙虛地對待實事,他們和莊宗一樣,驕傲自滿,導致丟了性命,被天下人嘲笑。
唐代詩人杜牧,少年得志,而且自己位列三公。但是,他并沒有驕傲,而是心無旁騖的工作,將名利置身于度外,虛心對待每一件事。
“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在微小的地方積累,聰明勇敢的人多會被所溺的事困擾。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總把忽微不放在眼里,那么最終會釀成大患。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五
唐莊宗奉父之命,接過父親臨終前賜給他的三只羽箭,攻打背叛晉國的梁,燕,契丹,完成父親的遺愿,他把三只羽箭藏于宗廟,等到打仗時便取下出征,每次都能夠大勝而歸,最終討伐三國成功,定天下。那時的莊宗可謂意氣風發(fā),所向披靡,但天下太平后的莊宗卻沉迷于聲色,寵愛伶人,令其官職加身,手握重權,愚蠢無知的伶人擾亂朝政,僅三年時間就使國家滅亡,莊宗也因此慘死,落得個被天下人譏笑的可悲結局。
我頓悟: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不管是生在盛世還是亂世,都應該心存憂患意識,謹記“滿招損,謙受益”的良訓,治國者應任用賢良,切勿聽信小人的讒言,而使國家滅亡。
古代趙國的大將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廉頗因愛慕虛榮,不甘自己一生征戰(zhàn)沙場,建立累累碩功,地位卻和只靠嘴皮紙上談兵的藺相如不相上下,便處處刁難,藺相如為避免與其沖突,多日稱病在家不去上朝。后來廉頗才得知,藺相如是怕倘若自己與廉頗發(fā)生爭執(zhí)的事情傳到秦國,會使得秦王以為趙國的文武大將發(fā)生內訌,國家內部混亂而趁機攻打。藺相如目光遠大,心胸寬闊,小小的舉動牽扯著國家的興亡,是小小的趙國一直未能夠被秦國討伐的緣故。
又有隋末風云變幻時,數易其主的魏征輔佐李建成,他曾勸李建成盡早除掉李世民,可李建成并未采納魏征的建議,玄武門之變后,李建成慘死,魏征成為階下囚,唐太宗敬慕魏征出眾的才華,不報私怨,對魏征委以重任,魏征也不負唐太宗的厚望,頻加忠諫,勸以從善,甚至不顧顏面犯顏直諫,魏征病逝時,唐太宗悲痛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矣?!笨梢娞铺诘呢懹^之治背后,站著多少忠良賢才。
直至今日,習近平成為國家的主席,反腐行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小到“拍蒼蠅”,大到“打老虎”,國家的發(fā)展絕不能容忍“蛀蟲”侵蝕。各地人民響應習近平主席的號召,進行舉報和監(jiān)督,中國在日漸強大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賢德者的助力,真可謂“得賢能者得天下”。
古往今來,國家興盛時,政治上有信手拈來的賢能者;國家覆滅時,政治上必定有中飽私囊的“蛀蟲”。謀人事,聽天命,一個國家的興衰,取決于當國者是否具有慧眼識賢才的膽識。
范文讀過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深有感慨: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呀!莊宗繼承晉王遺志,為了報仇雪恨,發(fā)奮圖強治國,終于消滅了仇敵,平定了天下。之后,莊......
(一)《伶官傳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寫的一篇政論文。文中言五代時期的唐莊宗臨危受命,堅守父親遺命,立鴻鵠之志。英雄蓋世,破敵勢如破竹,及大功告成,沉迷于聲色......
(一)讀過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深有感慨: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呀!莊宗繼承晉王遺志,為了報仇雪恨,發(fā)奮圖強治國,終于消滅了仇敵,平定了天下。之后,莊宗沒有了奮斗目標......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六
唐莊宗奉父之命,接過父親臨終前賜給他的三只羽箭,攻打背叛晉國的梁,燕,契丹,完成父親的遺愿,他把三只羽箭藏于宗廟,等到打仗時便取下出征,每次都能夠大勝而歸,最終討伐三國成功,定天下。那時的莊宗可謂意氣風發(fā),所向披靡,但天下太平后的莊宗卻沉迷于聲色,寵愛伶人,令其官職加身,手握重權,愚蠢無知的伶人擾亂朝政,僅三年時間就使國家滅亡,莊宗也因此慘死,落得個被天下人譏笑的可悲結局。
我頓悟: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不管是生在盛世還是亂世,都應該心存憂患意識,謹記滿招損,謙受益的良訓,治國者應任用賢良,切勿聽信小人的讒言,而使國家滅亡。
古代趙國的大將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廉頗因愛慕虛榮,不甘自己一生征戰(zhàn)沙場,建立累累碩功,地位卻和只靠嘴皮紙上談兵的藺相如不相上下,便處處刁難,藺相如為避免與其沖突,多日稱病在家不去上朝。后來廉頗才得知,藺相如是怕倘若自己與廉頗發(fā)生爭執(zhí)的事情傳到秦國,會使得秦王以為趙國的文武大將發(fā)生內訌,國家內部混亂而趁機攻打。藺相如目光遠大,心胸寬闊,小小的舉動牽扯著國家的興亡,是小小的趙國一直未能夠被秦國討伐的緣故。
又有隋末風云變幻時,數易其主的魏征輔佐李建成,他曾勸李建成盡早除掉李世民,可李建成并未采納魏征的建議,玄武門之變后,李建成慘死,魏征成為階下囚,唐太宗敬慕魏征出眾的才華,不報私怨,對魏征委以重任,魏征也不負唐太宗的厚望,頻加忠諫,勸以從善,甚至不顧顏面犯顏直諫,魏征病逝時,唐太宗悲痛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矣。可見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背后,站著多少忠良賢才。
直至今日,習近平成為國家主席,反腐行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小到拍蒼蠅,大到打老虎,國家的發(fā)展絕不能容忍蛀蟲侵蝕。各地人民響應習主席的號召,進行舉報和監(jiān)督,中國在日漸強大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賢德者的助力,真可謂得賢能者得天下。
古往今來,國家興盛時,政治上有信手拈來的賢能者;國家覆滅時,政治上必定有中飽私囊的蛀蟲。謀人事,聽天命,一個國家的興衰,取決于當國者是否具有慧眼識賢才的膽識。
玩其實有很多種含義,在我的心中玩有三個層次。第一種小玩,第二種玩得較瘋,而第三種便是玩物喪志。
對于小玩,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就是無聊的時候玩玩,不會沉迷于其中,只要想不玩就能不玩,對于游戲沒有什么依賴,大多數人都可以這樣。這種人自控能力很強。
有些人是自控能力還可以的人,他們便是屬于玩得較瘋的那類,他們玩的時候就很狂,而不玩的時候便可以看都不看一眼的人,但是這種人也比較少。
第三種人就是比較恐怖的人,人在古代會導致國破人亡,在現代會導致家庭的破散。第三種人是今天主要講的一類人。在古代有莊宗的歷史教訓,莊宗當初接受了晉王的那三支箭后,每一次都能夠全勝而歸,而他也銘記恥辱,把這三支箭都供奉于廟堂之上,以示警戒,后來卻因為寵愛伶人落得個國破人亡。還有過去的西周王,他為了討得美人一笑,弄了個烽火戲諸侯這一出,最后導致敵軍真正兵臨城下的時候,卻無人來救,最終也是與前者一樣。
現在,也有很多玩物喪志的例子,網絡游戲是現在學生們普遍嘴里談論,也有許許多多的人沉迷于其中,從而導致家庭矛盾甚至荒廢學業(yè)。
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記錄的是一個外國記者來采訪中國學生青少年網癮,這個學校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采訪中,記者問他們?yōu)槭裁催@么喜歡游戲,他們也答不上來,就是覺得有種特殊的魔力在吸引著他們,其中幾個學生的回答讓記者大為震驚,一個人說:我曾經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只是喝水,就是為了打游戲。另一個人則是吃喝拉撒睡都是在網吧里解決,外國記者都在驚訝他們如何做到的。
其實玩是可以的,但是要適度,玩而喪志,那就是對身體和心靈的傷害了。
晉王在臨死前得到三支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梁、燕、契丹是背叛他的仇人,希望他完成自己的愿望,莊宗將箭供奉于廟中,以后每次出征之時,都將箭取出,每次都能大獲全勝,天下的英雄豪杰無人能與他匹敵,以為從此就可以安逸度日,15年前莊宗政績輝煌,但此后他開始寵愛伶人,最終落得國破人亡的下場。
我從其中深刻體會到,禍患常在微小的事情中積累。
滿招損,謙受益是從古至今的名言,莊宗以為得到天下后就可以安然度日,守住江山也是輕而易舉的,他貪圖享樂,忘記了自己所承擔的重任,后唐晚期他尤其寵愛伶人,并將重權交于伶人,給了伶人作亂的機會,可莊宗卻不曾想到自己把頭伸到伶人的刀刃下,一人夜中呼喊,作亂的人從四面八方響應,莊宗與士兵未見其人就已經棄甲,他與大臣們相對而視,泣下沾襟。最后被自己所寵愛的伶人亂箭射死,被天下人恥笑。如果沒有伶人起兵之事,走向頹廢的后唐或許可以繼續(xù)強大,但他更樂于做一只青蛙,在安逸中走向覆滅,正如孟子曰: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因伶人作亂,才有身死國滅,為天下人恥笑的下場,可見玩物使人喪失理性。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是元朝的開國始祖成吉思汗,他是蒙古族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他是蒙古一個部落首領的兒子,父親在其幼年時離世,他處在一段動蕩的歲月中,野心勃勃的外族部落正虎視眈眈的盯著這個位置,年少的成吉思汗手足無措,他的叔父們輔佐他上任,從此他便開始在馬背上的人生,不斷擴大部落的疆域,后來還統(tǒng)一了整個蒙古族,人民擁戴他,此時的宋朝大不如從前,經不起蒙古族的大舉進攻。于是成吉思汗打開宋朝的大門,一舉攻占都城,從此元朝開始了輝煌的歷史,他從來都是豪邁的,正如孔子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不覺得這有辱自己的身份。
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正如溫水煮青蛙,舒服安逸卻不知道死亡來臨。伶人傳序中,憂愁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七
1、知識目標:分析課文結構,體會古代散文“散而不亂、氣脈貫通”的特點;體會“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寓意。
2、過程目標:采用誦讀、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寓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
深挖歷史興衰成敗的教訓。
理解”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觀點以及以史為鑒的手法。
質疑法、合作探究法。
一、導入。
大家還記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例子嗎?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而點燃烽火戲弄諸侯,結果卻是眾叛親離,身死國滅,人事在商朝滅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五代十國中時期,也有這么一位帝王,也是因為這個的原因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他是誰呢?—李存勖。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這位帝王,看看他是如何落得個生死國滅的下場的?。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疤扑伟舜蠹摇敝兴未奈逦惶K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史書《新唐書》《新五代史》。
2、背景介紹。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平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3、解題。
伶: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
伶官: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
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容或是提綱挈領地評價該書內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容。
三、初步朗讀,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課文,梳理文意。
2、找出文章的論點和論據。
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依據: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
過渡語:既然文章的論點是: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依據是: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那么整篇文章都是圍繞著的天下和失天下進行的,下面請大家重點研讀文章的2—3段,著重分析莊宗是如何得天下與失天下的。
四、討論、分析。
(一)得天下。
1、讀二、三段,填寫下列表格,為莊宗做個簡單的履歷表。從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年份歲數事件。
90823與爾三矢。
91227系燕父子以組。
92338函梁君臣之首。
【明確】得天下——15年——得之難。
2、試著分析唐莊宗得到天下的原因。
后唐莊宗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著三支箭的鞭策,他懷著一股報仇的信念,時刻恭敬地面對父親的遺愿。用原文的話來說就是“憂勞可以興國”。
3、作者在分析唐莊宗取得天下獲得成功這一部分時,運用了一系列動詞,請找出這些動詞,體會莊宗的情感。
明確:寫獲得成功時,作者用了一系列動詞:受、藏、請、盛、負、納,從這些動詞可以看出莊宗對父親遺命的態(tài)度是:恭恭敬敬。
4、想象場面,誦讀這一部分。
5、播放微視頻《得償父命》,再次體會莊宗得天下之“盛”。
(二)失天下。
1、誦讀第三段,填寫下列表格。從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年份歲數事件。
92641“生死國滅,為天下笑”
【明確】失天下——3年——失之易。
2、試著分析唐莊宗為什么短短三年就失去天下的原因。
【明確】后唐莊宗獲得成功之后,沒有了奮斗的方向,于是貪圖安逸,親近伶官,導致身死國滅。用原文的話來說就是“逸豫可以亡身”。
3、唐莊宗在失去天下后,莊宗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從哪些詞可以看出?
【明確】悲哀。顧、泣、誓天斷發(fā)、衰。
4、播放微視頻《身死滅國》,體會莊宗失天下之“衰”。
5、學生再次誦讀文章3、4段,體會情感變化。
6、作者從莊宗的成敗中得出了什么歷史教訓?
【明確】“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BR> 五、歸納文本。
1、本文是歐陽修為《伶官傳》作的序,可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莊宗呢?
【明確】首先,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其次,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諷今,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
2、概括文章主旨。
【明確】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的道理。諷諫北宋王朝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這是心憂國事的政治家機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勸諫藝術。
3.歸納整理文章結構。
【明確】全文的脈絡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觀點,然后進一步用事例論述,最后得出了結論。
觀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論述:得(盛)—三矢—恭敬;失(衰)—伶官—寵幸。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六、拓展、延伸。
1、在歷史上找一些興衰成敗的例子,并加以說明。
2、寫一寫這些興衰成敗給我們的啟示。
七、小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有勝也有敗,有盛也有衰。面對成功和興盛我們要不驕不躁,做到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面對失敗和衰敗,我們應該記住滿招損、逸豫可以亡身,我們要以史為鑒,這樣我們就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失敗。
八、作業(yè)。
閱讀課外《伶官傳》。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八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鼻f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睉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哪里僅僅是伶人啊。
賞析。
這是一篇著名的'史論。作者認為,國家的盛衰,事業(yè)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取決于執(zhí)政者的思想行為。并扼要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體論斷,精辟透徹,發(fā)人深省。
本文闡明觀點的主要論據,是五代后唐莊宗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歷史事實,例據典型而有說服力。在寫法上,則欲抑而先揚,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壯”,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與人”的結論,顯得更加令人信服。
文章筆力雄健而有氣勢,表達情見乎辭,篇幅雖然短小,卻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
文中所議論的后唐莊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長子,是五代的風云人物。李克用在臨終之前,以三矢付莊宗要他報仇,叮囑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謹記父親遺言,討劉仁恭,伐契丹,滅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權。但稱帝后卻沉迷于奢侈享樂的生活,寵信伶人,不問國事。四方藩鎮(zhèn)見伶人被寵愛,紛紛賄以財物,謀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賄賂,為伶人讒言所誣陷,竟無辜被殺。后唐國政于是日趨衰敗,**接連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終也死在他極為寵信的伶人郭從謙的手中.。歐陽修目睹國家積弱不振的現實和當權者的驕奢淫逸,憂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鑒今的考慮。歐陽修在這篇史論中,提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見解,意在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敲響警鐘,可謂寄語深長,發(fā)人深省。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九
(一)學習根據史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二)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三)認識“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
(四)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一)難句譯注。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二)本文的用意何在?從課文中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歐陽修寫這篇傳記小序,意在發(fā)表議論,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應當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當滿足于表面的繁榮。從文章結尾“豈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這一用意。
(三)本文是怎樣提出論點的?
本文開門見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張:“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用一個“原”字推導原因,點出莊宗,作為立論依據,順勢引起下文。
(四)本文結構層次有何特點?
第1段立論,2、3段論證,第4段承上小結,引出教訓。(詳見“重點圖解”)。
全文用一個“矢”字作線索。晉王以三賜莊宗——莊宗藏于廟——用兵前:請其——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還先王而告以成功。一個“矢”字,把關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許多史實聯貫起來。
(五)本文是怎樣運用正反對比來闡明事理的?
全文通過莊宗的“得天下”與“失天下”作為主線進行對比,事清而理明。文章開頭“盛、衰”,“得、失”并舉。第3段“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并舉,末段又用“盛、衰”并舉。此外,又如兩處“方其……及……”,對照鮮明,論點非常突出。
(六)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
本文語言感情充沛,富于變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嘆句(可謂壯哉!何其衰也!豈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對稱詞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國;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與長句交錯,陳述句與反詰句交錯(豈……歟?抑……歟?)又恰當運用虛詞(雖……豈非……;方其……及……;豈……抑……;夫……豈……,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讀起來瑯瑯上口。
分析:作者的觀點是有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個王朝的盛衰興亡歸之于某個國君,這是一種唯心史觀。如果根據作者的觀點加以推論,似乎統(tǒng)治階級只要能“謙”而不“滿”、“憂勞”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會長治久安。實際情況當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對當時統(tǒng)治階級加以勸戒,其目的無非是為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
但是作者的觀點也有其歷史進步性的一面。雖然一個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歸結于統(tǒng)治者個人的憂勞還是逸豫,但統(tǒng)治者是驕奢淫逸還是勵精圖治,這對當時社會是有重大影響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滅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兩宋統(tǒng)治集團只求茍安享樂,毫無進取之心。歐陽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這一點作為嚴重問題提出,這說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在今天我們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檢查作業(yè)?。
預備性的提問:
(1)課文第2段稱李克用為“晉王”,稱李存勖為“莊宗”,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李克用以“晉王”爵位告終;李存勖后來做了皇帝,謚為“莊宗”。這種稱呼的方式是史家慣例,讀史應注意這個問題。)。
(2)晉王臨終告莊宗語的基本內容是什么?(梁、晉之間仇恨極深。)作者特意提到晉王的這些話有什么目的?(要說明莊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為,終于滅梁。)。
(二)了解課文。
1.默讀課文一至二遍,著重領會第2、3段的敘事內容,概括段落大意。
參考答案如下:
第2段寫莊宗不負先人遺愿,每用兵必請其矢,負而前驅。
第3段對比敘述莊宗的勝利和失敗的情況。
2.問:這段史實說明了什么?(莊宗“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本文重點是說“盛”還是說“衰”?讀后作答。
齊讀全文后進行討論。
結論是:重點說“衰”。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睉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哪里僅僅是伶人啊。
賞析。
這是一篇著名的'史論。作者認為,國家的盛衰,事業(yè)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取決于執(zhí)政者的思想行為。并扼要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體論斷,精辟透徹,發(fā)人深省。
本文闡明觀點的主要論據,是五代后唐莊宗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歷史事實,例據典型而有說服力。在寫法上,則欲抑而先揚,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壯”,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與人”的結論,顯得更加令人信服。
文章筆力雄健而有氣勢,表達情見乎辭,篇幅雖然短小,卻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
文中所議論的后唐莊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長子,是五代的風云人物。李克用在臨終之前,以三矢付莊宗要他報仇,叮囑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謹記父親遺言,討劉仁恭,伐契丹,滅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權。但稱帝后卻沉迷于奢侈享樂的生活,寵信伶人,不問國事。四方藩鎮(zhèn)見伶人被寵愛,紛紛賄以財物,謀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賄賂,為伶人讒言所誣陷,竟無辜被殺。后唐國政于是日趨衰敗,**接連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終也死在他極為寵信的伶人郭從謙的手中.。歐陽修目睹國家積弱不振的現實和當權者的驕奢淫逸,憂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鑒今的考慮。歐陽修在這篇史論中,提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見解,意在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敲響警鐘,可謂寄語深長,發(fā)人深省。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一
[教學目標]。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陽修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以三矢(shi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b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廟()。
c請其矢,盛(sheng豐盛)以錦囊()。
d方其系(xi捆縛)燕父子以組()。
e及仇讎(cou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nbs。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二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
1.??文中的關健字、詞、句:
2.??文章的議論思路。
1.??導入??新課。
1.??學生:說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學生或教師作出評判。
2.??學生:舉出已學過的歐陽修的課文名。
參考:《醉翁亭記》。
3、教師: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種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么,《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zhí)行其父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信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板書標題)。
說明:
激發(fā)興趣,勾起回憶,通過比較,引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一)。
1.??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分組競賽:解釋個別字義,說明特殊用法。(幻燈)。
字:原——推究約——訂立盟約。
函——用盒裝本——考察。
乃——你其——一定。
詞:伶人——樂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錦囊——狀語后置。
告以成功——狀語后置。
身死國滅——表被動。
3.??互相研討:共同翻譯全文,教師注意答疑。
(二)。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學生答)。
答案: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板書)。
說話:用現代漢語表述這一中心論點。要求簡潔明了。(學生說)。
提示:參照課文注釋。
答案:盛衰成敗,由于人事。(板書)。
2、思考: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怎樣過渡到分析中去的?(學生答)。
參考答案:(教師引導、評述)。
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
過渡:文中“原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這一句。
3、學生說話: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教師總結并板書:(見下)。
恪遵父命。
得————成則由人。
終于報仇。
一改初衷。
失————敗也由人。
由勝而敗。
4、思考:從論證角度上考慮,作者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正反對比。(板書)。
5、思考:作者從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了結論?
參考:a“皆自于人?!?BR>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BR> c“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保ò鍟?。
學生:用現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再說一遍。
教師:注意糾正錯誤。
6、教師歸納: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顯得中心突出,結構嚴謹。(板書)。
7、思考:處于北宋中葉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
學生:回答。
參考:以古喻今,告誡當時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板書)。
注意:引導學生盡可能地說出上面兩個成語。
字、詞、句是關鍵,必須首先予以解決。
通過競賽,更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首先讓學生理清文章的綱。
把握文體特點,掌握論據。
了解內容,弄清史實,得出觀點。
明確論證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落實字詞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學會嚴謹的論證。
進一步了解作者寫作意圖。
讓學生靈活運用成語。3.??。
課堂延伸。
參考答案:a:小事不小。
b:玩物喪志。
c:事在人為。
d:以古為鏡。
e:……。
(板書)。
2、總結:古人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睔v史的教訓不能忘記,我們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古人的悲?。?BR> 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
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3.??課后作業(yè)?。
1.??記住剛才老師點出的關鍵字、詞。
2.??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完成思考和練習。
鞏固課堂所學。
課外自學。
終于報仇。
(正)。
雖曰天命憂勞可以興國。
豈非人事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敗禍患積于忽微。
由于人事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論點)失敗也由人(結論)。
由勝而敗。
(反)。
(例證)。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漸。
啟發(fā):小事不小。
玩物喪志。
事在人為。
以古為鏡。
……。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三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fā)誘導。力求學生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fā)中有所發(fā)現。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么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容,探討內在聯系。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tǒng)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容上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讀完的同學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fā)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驗教訓。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學者當百讀不厭也。
--清.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學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yōu)劣,矯正錯誤。
學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引申,導出興亡規(guī)律。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guī)律。
那么咱們也把它稱為“規(guī)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guī)律”。
即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guī)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板書設計?】:(用幻燈顯示)。
過秦論?????????????|??????。
內容比較?秦與六國興亡????---|--------------------------(人事)。
《過秦論》氣勢恢宏?|???。
“興亡論”抑揚頓挫?????????(“興亡規(guī)律”)????????????“興亡論”抑揚頓挫?????????(“興亡規(guī)律”)。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四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鼻f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睉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陽修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读婀賯鳌肥且黄蟼?,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以三矢(shi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b?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廟(???????????)。
c?請其矢,盛(sheng豐盛)以錦囊(?????????)。
d?方其系(xi捆縛)燕父子以組(?????????)。
e?及仇讎(cou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2.豈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意義。
1.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與。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無乃爾是過與。
d?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3.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晉以歸梁。
e?請其矢,盛以錦囊。
4.乃。
a?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斷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請其矢,盛以錦囊。
6.夫晉,何厭之有?
7.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四)自讀一二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賞讀。
1.作者對天下興衰持怎樣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問討論)。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憂勞可以興國”。
3.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勸莊宗完成遺愿。
4.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答:一段議論,二段記敘;總分關系。
六.自讀并背誦一二段。
七.作業(yè)?(略)。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背誦并復述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分析閱讀三四段。
(一)補充注釋。
方:當;組:繩子。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抑:或者;跡:跡象。
舉:全。
困:圍困。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c?。
2.盛。
a?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氣而揖之。
d?請其矢,盛以錦囊。
3.告。
a?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4.困。
a?數十伶人困之。
b?天下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饑日已高。
d?困獸猶斗,而況國相乎。
5.于。
a?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葉紅于二月花。
6.其。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無馬耶。
7.之。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莫能與之爭。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蟲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比較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3.與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5.其后用兵。
6.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7.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8.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10.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3.負而前驅。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6.倉皇東出。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讀三四段,邊讀邊翻譯。
三.分析與賞鑒。
1.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寫莊宗失天下的經過,是對“逸豫可以亡身”的說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答:是對照關系。二段正面敘說,三段反面敘說。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戒人們不要走歷史的覆轍,記住“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
4.(討論)本文在寫作構思上有何特點?
四.自讀并背誦三四段。
五.作業(yè)?:課后練習。
六.教學后記: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六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guī)律論證結構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于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的高二學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涵。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習的要求是: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鑒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習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把握文章脈絡。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以課文注釋導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二、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系,理清思路。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重點翻譯: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后一點可否去掉,為什么?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板書:
三、作業(yè)。
完成課后第三題。
1、關于學生。
2、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3、課堂提問。
4、未能學生在學習中體味本文“氣脈中貫”的特點,應加入適當的讀,感受繼續(xù)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七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后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鼻f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后宗莊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人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里,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他那神情氣慨,是多么威風!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安定,一人在夜里發(fā)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還是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于困窮,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果嗎?于是作《伶官傳》。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綿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憐人也哉!作《伶官傳》。
選自文言小棧。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八
北宋初期,薛居正編寫《五代史》(《舊五代史》),認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歐陽修對此不以為然。他自己動手撰寫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記》(《新五代史》),以史為鑒,以期引起宋朝統(tǒng)治者的警惕?!缎挛宕贰穯柺篮螅谙喈旈L的一段時間內,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視。歐陽修發(fā)議論喜歡用“嗚呼”。《東皋雜志》的作者說:“神宗問荊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對曰‘臣不曾仔細看,但見每篇首必曰嗚呼,則事事皆可嘆也。’余為公真不曾仔細看;若仔細看,必以嗚呼為是?!边@正說明了歐陽修編寫這部史書的用意。
這篇序文與其說是寫伶官,不如說是寫莊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斷之人,打仗時勇謀兼?zhèn)?。作者寫他由盛轉衰,教訓十分深刻,十分慘烈。作者先從王朝更迭的原因寫起,落筆有力,足警世人。這正是陸機在《文賦》中講的“立片言以居要”。應該說,歐陽修的歷史觀比薛居正深刻,他認識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顧歷史,概述了莊宗臨危受命的情景。這段描述,言簡意賅。隨后,作者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莊宗由盛轉衰的過程。這是文章的重點。“方其……可謂壯哉!”極言莊宗志得意滿,又為下文張本?!凹俺鹱囈褱纭纹渌ヒ病?,猶如從萬丈高空跌落下來,與先前形成強烈反差。這樣的對比給讀者的印象極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總結歷史教訓。開頭的“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雖然否定了天命之說,但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觀點。當描述完莊宗由盛轉衰的過程后,作者開始總結歷史教訓了。他先引用古書上的話,意在告訴讀者,這個道理古人已經知道,莊宗沒有記住前賢的話。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體會:“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弊x者至此,會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笨磥恚t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見解。
從莊宗的盛衰史中,我們還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敵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條件。有敵人是壞事,但也是好事,因為他能使你警鐘長鳴。莊宗之所以“壯哉”,就是因為敵人存在,激勵他發(fā)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業(yè),告慰先王在天之靈。當敵人被消滅后,天下平定,莊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從此便沉溺于聲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國家。像莊宗這樣的人,他的敵人被消滅,也就預示著他自己開始走下坡路。
歐陽修在文章最后寫道:“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鼻f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寵幸的伶人手里。這個現象啟示我們,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這些因素由小積大,由少積多,最后來個總爆發(fā)。這就啟示我們,要防微杜漸,發(fā)現不良的苗頭,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歐陽修的這句話,其實是寫給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政權,正是因為不能自強,所以最后也落得個“身死國滅”。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也是這樣驚人地相似。
沈德潛評論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贝搜赃_哉!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一
“玩”其實有很多種含義,在我的心中玩有三個層次。第一種“小玩”,第二種“玩得較瘋”,而第三種便是玩物喪志。
對于“小玩”,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就是無聊的時候玩玩,不會沉迷于其中,只要想不玩就能不玩,對于游戲沒有什么依賴,大多數人都可以這樣。這種人自控能力很強。
有些人是自控能力還可以的人,他們便是屬于“玩得較瘋”的那類,他們玩的時候就很狂,而不玩的時候便可以看都不看一眼的人,但是這種人也比較少。
第三種人就是比較恐怖的人,人在古代會導致國破人亡,在現代會導致家庭的破散。第三種人是今天主要講的一類人。在古代有莊宗的歷史教訓,莊宗當初接受了晉王的那“三支箭”后,每一次都能夠全勝而歸,而他也銘記恥辱,把這三支箭都供奉于廟堂之上,以示警戒,后來卻因為寵愛伶人落得個國破人亡。還有過去的西周王,他為了討得美人一笑,弄了個烽火戲諸侯這一出,最后導致敵軍真正兵臨城下的時候,卻無人來救,最終也是與前者一樣。
現在,也有很多玩物喪志的例子,網絡游戲是現在學生們普遍嘴里談論,也有許許多多的人沉迷于其中,從而導致家庭矛盾甚至荒廢學業(yè)。
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記錄的是一個外國記者來采訪中國學生青少年網癮,這個學校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采訪中,記者問他們?yōu)槭裁催@么喜歡游戲,他們也答不上來,就是覺得有種特殊的魔力在吸引著他們,其中幾個學生的回答讓記者大為震驚,一個人說:“我曾經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只是喝水,就是為了打游戲?!绷硪粋€人則是吃喝拉撒睡都是在網吧里解決,外國記者都在驚訝他們如何做到的。
其實“玩”是可以的,但是要適度,玩而喪志,那就是對身體和心靈的傷害了。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二
唐莊宗奉父之命,接過父親臨終前賜給他的三只羽箭,攻打背叛晉國的梁,燕,契丹,完成父親的遺愿,他把三只羽箭藏于宗廟,等到打仗時便取下出征,每次都能夠大勝而歸,最終討伐三國成功,定天下。那時的莊宗可謂意氣風發(fā),所向披靡,但天下太平后的莊宗卻沉迷于聲色,寵愛伶人,令其官職加身,手握重權,愚蠢無知的伶人擾亂朝政,僅三年時間就使國家滅亡,莊宗也因此慘死,落得個被天下人譏笑的可悲結局。
我頓悟: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不管是生在盛世還是亂世,都應該心存憂患意識,謹記“滿招損,謙受益”的良訓,治國者應任用賢良,切勿聽信小人的讒言,而使國家滅亡。
古代趙國的大將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廉頗因愛慕虛榮,不甘自己一生征戰(zhàn)沙場,建立累累碩功,地位卻和只靠嘴皮紙上談兵的藺相如不相上下,便處處刁難,藺相如為避免與其沖突,多日稱病在家不去上朝。后來廉頗才得知,藺相如是怕倘若自己與廉頗發(fā)生爭執(zhí)的事情傳到秦國,會使得秦王以為趙國的文武大將發(fā)生內訌,國家內部混亂而趁機攻打。藺相如目光遠大,心胸寬闊,小小的舉動牽扯著國家的興亡,是小小的趙國一直未能夠被秦國討伐的緣故。
又有隋末風云變幻時,數易其主的魏征輔佐李建成,他曾勸李建成盡早除掉李世民,可李建成并未采納魏征的建議,玄武門之變后,李建成慘死,魏征成為階下囚,唐太宗敬慕魏征出眾的才華,不報私怨,對魏征委以重任,魏征也不負唐太宗的厚望,頻加忠諫,勸以從善,甚至不顧顏面犯顏直諫,魏征病逝時,唐太宗悲痛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矣?!笨梢娞铺诘呢懹^之治背后,站著多少忠良賢才。
直至今日,習近平成為國家的主席,反腐行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小到“拍蒼蠅”,大到“打老虎”,國家的發(fā)展絕不能容忍“蛀蟲”侵蝕。各地人民響應習近平主席的號召,進行舉報和監(jiān)督,中國在日漸強大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賢德者的助力,真可謂“得賢能者得天下”。
古往今來,國家興盛時,政治上有信手拈來的賢能者;國家覆滅時,政治上必定有中飽私囊的“蛀蟲”。謀人事,聽天命,一個國家的興衰,取決于當國者是否具有慧眼識賢才的膽識。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三
晉王在臨死前得到三支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梁、燕、契丹是背叛他的仇人,希望他完成自己的愿望,莊宗將箭供奉于廟中,以后每次出征之時,都將箭取出,每次都能大獲全勝,天下的英雄豪杰無人能與他匹敵,以為從此就可以安逸度日,15年前莊宗政績輝煌,但此后他開始寵愛伶人,最終落得國破人亡的下場。
我從其中深刻體會到,禍患常在微小的事情中積累。
“滿招損,謙受益”是從古至今的名言,莊宗以為得到天下后就可以安然度日,守住江山也是輕而易舉的,他貪圖享樂,忘記了自己所承擔的重任,后唐晚期他尤其寵愛伶人,并將重權交于伶人,給了伶人作亂的機會,可莊宗卻不曾想到自己把頭伸到伶人的刀刃下,一人夜中呼喊,作亂的人從四面八方響應,莊宗與士兵未見其人就已經棄甲,他與大臣們相對而視,泣下沾襟。最后被自己所寵愛的伶人亂箭射死,被天下人恥笑。如果沒有伶人起兵之事,走向頹廢的后唐或許可以繼續(xù)強大,但他更樂于做一只青蛙,在安逸中走向覆滅,正如孟子曰:“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BR> 因伶人作亂,才有身死國滅,為天下人恥笑的下場,可見“玩物”使人喪失理性。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是元朝的開國始祖——成吉思汗,他是蒙古族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他是蒙古一個部落首領的兒子,父親在其幼年時離世,他處在一段動蕩的歲月中,野心勃勃的外族部落正虎視眈眈的盯著這個位置,年少的成吉思汗手足無措,他的叔父們輔佐他上任,從此他便開始在馬背上的人生,不斷擴大部落的疆域,后來還統(tǒng)一了整個蒙古族,人民擁戴他,此時的宋朝大不如從前,經不起蒙古族的大舉進攻。于是成吉思汗打開宋朝的大門,一舉攻占都城,從此元朝開始了輝煌的歷史,他從來都是豪邁的,正如孔子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不覺得這有辱自己的身份。
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正如溫水煮青蛙,舒服安逸卻不知道死亡來臨。伶人傳序中,“憂愁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四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辈诲e的。一片完美的江山,嗚呼,彈指一揮間,煙消云散。
李存勖,遙想當年,攻燕國,滅梁國,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就連天下豪杰都不能與他為敵??墒?,莊宗并沒有掌握這一盛世,后來的他,而是享受于安樂之中,寵幸伶人,不顧國家大事,只顧一己安樂。
后唐莊宗,本是一代梟雄,雄姿英發(fā),平定了亂世,可最后,伶人擅權亂政,使朝廷上下互相猜疑,導致最后的“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衰敗時,伶人們使他困頓,自己死了,國家滅亡了,被天下人恥笑。玩物可使人沉迷,沉迷可使人喪志,李存勖寵幸伶人,喪失理智。像當年的吳王夫差,原本有實力平定天下,卻不聽眾臣勸告,寵愛西施,甚至喪志,最終導致被徹底打敗。
關羽大意失荊州,項羽自刎江邊。之所以他們都是失敗者,是因為他們都沒有謙虛地對待實事,他們和莊宗一樣,驕傲自滿,導致丟了性命,被天下人嘲笑。
唐代詩人杜牧,少年得志,而且自己位列三公。但是,他并沒有驕傲,而是心無旁騖的工作,將名利置身于度外,虛心對待每一件事。
“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在微小的地方積累,聰明勇敢的人多會被所溺的事困擾。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總把忽微不放在眼里,那么最終會釀成大患。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五
唐莊宗奉父之命,接過父親臨終前賜給他的三只羽箭,攻打背叛晉國的梁,燕,契丹,完成父親的遺愿,他把三只羽箭藏于宗廟,等到打仗時便取下出征,每次都能夠大勝而歸,最終討伐三國成功,定天下。那時的莊宗可謂意氣風發(fā),所向披靡,但天下太平后的莊宗卻沉迷于聲色,寵愛伶人,令其官職加身,手握重權,愚蠢無知的伶人擾亂朝政,僅三年時間就使國家滅亡,莊宗也因此慘死,落得個被天下人譏笑的可悲結局。
我頓悟: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不管是生在盛世還是亂世,都應該心存憂患意識,謹記“滿招損,謙受益”的良訓,治國者應任用賢良,切勿聽信小人的讒言,而使國家滅亡。
古代趙國的大將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廉頗因愛慕虛榮,不甘自己一生征戰(zhàn)沙場,建立累累碩功,地位卻和只靠嘴皮紙上談兵的藺相如不相上下,便處處刁難,藺相如為避免與其沖突,多日稱病在家不去上朝。后來廉頗才得知,藺相如是怕倘若自己與廉頗發(fā)生爭執(zhí)的事情傳到秦國,會使得秦王以為趙國的文武大將發(fā)生內訌,國家內部混亂而趁機攻打。藺相如目光遠大,心胸寬闊,小小的舉動牽扯著國家的興亡,是小小的趙國一直未能夠被秦國討伐的緣故。
又有隋末風云變幻時,數易其主的魏征輔佐李建成,他曾勸李建成盡早除掉李世民,可李建成并未采納魏征的建議,玄武門之變后,李建成慘死,魏征成為階下囚,唐太宗敬慕魏征出眾的才華,不報私怨,對魏征委以重任,魏征也不負唐太宗的厚望,頻加忠諫,勸以從善,甚至不顧顏面犯顏直諫,魏征病逝時,唐太宗悲痛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矣?!笨梢娞铺诘呢懹^之治背后,站著多少忠良賢才。
直至今日,習近平成為國家的主席,反腐行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小到“拍蒼蠅”,大到“打老虎”,國家的發(fā)展絕不能容忍“蛀蟲”侵蝕。各地人民響應習近平主席的號召,進行舉報和監(jiān)督,中國在日漸強大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賢德者的助力,真可謂“得賢能者得天下”。
古往今來,國家興盛時,政治上有信手拈來的賢能者;國家覆滅時,政治上必定有中飽私囊的“蛀蟲”。謀人事,聽天命,一個國家的興衰,取決于當國者是否具有慧眼識賢才的膽識。
范文讀過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深有感慨: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呀!莊宗繼承晉王遺志,為了報仇雪恨,發(fā)奮圖強治國,終于消滅了仇敵,平定了天下。之后,莊......
(一)《伶官傳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寫的一篇政論文。文中言五代時期的唐莊宗臨危受命,堅守父親遺命,立鴻鵠之志。英雄蓋世,破敵勢如破竹,及大功告成,沉迷于聲色......
(一)讀過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深有感慨: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呀!莊宗繼承晉王遺志,為了報仇雪恨,發(fā)奮圖強治國,終于消滅了仇敵,平定了天下。之后,莊宗沒有了奮斗目標......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六
唐莊宗奉父之命,接過父親臨終前賜給他的三只羽箭,攻打背叛晉國的梁,燕,契丹,完成父親的遺愿,他把三只羽箭藏于宗廟,等到打仗時便取下出征,每次都能夠大勝而歸,最終討伐三國成功,定天下。那時的莊宗可謂意氣風發(fā),所向披靡,但天下太平后的莊宗卻沉迷于聲色,寵愛伶人,令其官職加身,手握重權,愚蠢無知的伶人擾亂朝政,僅三年時間就使國家滅亡,莊宗也因此慘死,落得個被天下人譏笑的可悲結局。
我頓悟: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不管是生在盛世還是亂世,都應該心存憂患意識,謹記滿招損,謙受益的良訓,治國者應任用賢良,切勿聽信小人的讒言,而使國家滅亡。
古代趙國的大將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廉頗因愛慕虛榮,不甘自己一生征戰(zhàn)沙場,建立累累碩功,地位卻和只靠嘴皮紙上談兵的藺相如不相上下,便處處刁難,藺相如為避免與其沖突,多日稱病在家不去上朝。后來廉頗才得知,藺相如是怕倘若自己與廉頗發(fā)生爭執(zhí)的事情傳到秦國,會使得秦王以為趙國的文武大將發(fā)生內訌,國家內部混亂而趁機攻打。藺相如目光遠大,心胸寬闊,小小的舉動牽扯著國家的興亡,是小小的趙國一直未能夠被秦國討伐的緣故。
又有隋末風云變幻時,數易其主的魏征輔佐李建成,他曾勸李建成盡早除掉李世民,可李建成并未采納魏征的建議,玄武門之變后,李建成慘死,魏征成為階下囚,唐太宗敬慕魏征出眾的才華,不報私怨,對魏征委以重任,魏征也不負唐太宗的厚望,頻加忠諫,勸以從善,甚至不顧顏面犯顏直諫,魏征病逝時,唐太宗悲痛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矣。可見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背后,站著多少忠良賢才。
直至今日,習近平成為國家主席,反腐行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小到拍蒼蠅,大到打老虎,國家的發(fā)展絕不能容忍蛀蟲侵蝕。各地人民響應習主席的號召,進行舉報和監(jiān)督,中國在日漸強大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賢德者的助力,真可謂得賢能者得天下。
古往今來,國家興盛時,政治上有信手拈來的賢能者;國家覆滅時,政治上必定有中飽私囊的蛀蟲。謀人事,聽天命,一個國家的興衰,取決于當國者是否具有慧眼識賢才的膽識。
玩其實有很多種含義,在我的心中玩有三個層次。第一種小玩,第二種玩得較瘋,而第三種便是玩物喪志。
對于小玩,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就是無聊的時候玩玩,不會沉迷于其中,只要想不玩就能不玩,對于游戲沒有什么依賴,大多數人都可以這樣。這種人自控能力很強。
有些人是自控能力還可以的人,他們便是屬于玩得較瘋的那類,他們玩的時候就很狂,而不玩的時候便可以看都不看一眼的人,但是這種人也比較少。
第三種人就是比較恐怖的人,人在古代會導致國破人亡,在現代會導致家庭的破散。第三種人是今天主要講的一類人。在古代有莊宗的歷史教訓,莊宗當初接受了晉王的那三支箭后,每一次都能夠全勝而歸,而他也銘記恥辱,把這三支箭都供奉于廟堂之上,以示警戒,后來卻因為寵愛伶人落得個國破人亡。還有過去的西周王,他為了討得美人一笑,弄了個烽火戲諸侯這一出,最后導致敵軍真正兵臨城下的時候,卻無人來救,最終也是與前者一樣。
現在,也有很多玩物喪志的例子,網絡游戲是現在學生們普遍嘴里談論,也有許許多多的人沉迷于其中,從而導致家庭矛盾甚至荒廢學業(yè)。
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記錄的是一個外國記者來采訪中國學生青少年網癮,這個學校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采訪中,記者問他們?yōu)槭裁催@么喜歡游戲,他們也答不上來,就是覺得有種特殊的魔力在吸引著他們,其中幾個學生的回答讓記者大為震驚,一個人說:我曾經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只是喝水,就是為了打游戲。另一個人則是吃喝拉撒睡都是在網吧里解決,外國記者都在驚訝他們如何做到的。
其實玩是可以的,但是要適度,玩而喪志,那就是對身體和心靈的傷害了。
晉王在臨死前得到三支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梁、燕、契丹是背叛他的仇人,希望他完成自己的愿望,莊宗將箭供奉于廟中,以后每次出征之時,都將箭取出,每次都能大獲全勝,天下的英雄豪杰無人能與他匹敵,以為從此就可以安逸度日,15年前莊宗政績輝煌,但此后他開始寵愛伶人,最終落得國破人亡的下場。
我從其中深刻體會到,禍患常在微小的事情中積累。
滿招損,謙受益是從古至今的名言,莊宗以為得到天下后就可以安然度日,守住江山也是輕而易舉的,他貪圖享樂,忘記了自己所承擔的重任,后唐晚期他尤其寵愛伶人,并將重權交于伶人,給了伶人作亂的機會,可莊宗卻不曾想到自己把頭伸到伶人的刀刃下,一人夜中呼喊,作亂的人從四面八方響應,莊宗與士兵未見其人就已經棄甲,他與大臣們相對而視,泣下沾襟。最后被自己所寵愛的伶人亂箭射死,被天下人恥笑。如果沒有伶人起兵之事,走向頹廢的后唐或許可以繼續(xù)強大,但他更樂于做一只青蛙,在安逸中走向覆滅,正如孟子曰: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因伶人作亂,才有身死國滅,為天下人恥笑的下場,可見玩物使人喪失理性。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是元朝的開國始祖成吉思汗,他是蒙古族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他是蒙古一個部落首領的兒子,父親在其幼年時離世,他處在一段動蕩的歲月中,野心勃勃的外族部落正虎視眈眈的盯著這個位置,年少的成吉思汗手足無措,他的叔父們輔佐他上任,從此他便開始在馬背上的人生,不斷擴大部落的疆域,后來還統(tǒng)一了整個蒙古族,人民擁戴他,此時的宋朝大不如從前,經不起蒙古族的大舉進攻。于是成吉思汗打開宋朝的大門,一舉攻占都城,從此元朝開始了輝煌的歷史,他從來都是豪邁的,正如孔子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不覺得這有辱自己的身份。
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正如溫水煮青蛙,舒服安逸卻不知道死亡來臨。伶人傳序中,憂愁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七
1、知識目標:分析課文結構,體會古代散文“散而不亂、氣脈貫通”的特點;體會“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寓意。
2、過程目標:采用誦讀、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寓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
深挖歷史興衰成敗的教訓。
理解”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觀點以及以史為鑒的手法。
質疑法、合作探究法。
一、導入。
大家還記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例子嗎?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而點燃烽火戲弄諸侯,結果卻是眾叛親離,身死國滅,人事在商朝滅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五代十國中時期,也有這么一位帝王,也是因為這個的原因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他是誰呢?—李存勖。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這位帝王,看看他是如何落得個生死國滅的下場的?。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疤扑伟舜蠹摇敝兴未奈逦惶K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史書《新唐書》《新五代史》。
2、背景介紹。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平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3、解題。
伶: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
伶官: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
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容或是提綱挈領地評價該書內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容。
三、初步朗讀,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課文,梳理文意。
2、找出文章的論點和論據。
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依據: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
過渡語:既然文章的論點是: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依據是: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那么整篇文章都是圍繞著的天下和失天下進行的,下面請大家重點研讀文章的2—3段,著重分析莊宗是如何得天下與失天下的。
四、討論、分析。
(一)得天下。
1、讀二、三段,填寫下列表格,為莊宗做個簡單的履歷表。從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年份歲數事件。
90823與爾三矢。
91227系燕父子以組。
92338函梁君臣之首。
【明確】得天下——15年——得之難。
2、試著分析唐莊宗得到天下的原因。
后唐莊宗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著三支箭的鞭策,他懷著一股報仇的信念,時刻恭敬地面對父親的遺愿。用原文的話來說就是“憂勞可以興國”。
3、作者在分析唐莊宗取得天下獲得成功這一部分時,運用了一系列動詞,請找出這些動詞,體會莊宗的情感。
明確:寫獲得成功時,作者用了一系列動詞:受、藏、請、盛、負、納,從這些動詞可以看出莊宗對父親遺命的態(tài)度是:恭恭敬敬。
4、想象場面,誦讀這一部分。
5、播放微視頻《得償父命》,再次體會莊宗得天下之“盛”。
(二)失天下。
1、誦讀第三段,填寫下列表格。從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年份歲數事件。
92641“生死國滅,為天下笑”
【明確】失天下——3年——失之易。
2、試著分析唐莊宗為什么短短三年就失去天下的原因。
【明確】后唐莊宗獲得成功之后,沒有了奮斗的方向,于是貪圖安逸,親近伶官,導致身死國滅。用原文的話來說就是“逸豫可以亡身”。
3、唐莊宗在失去天下后,莊宗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從哪些詞可以看出?
【明確】悲哀。顧、泣、誓天斷發(fā)、衰。
4、播放微視頻《身死滅國》,體會莊宗失天下之“衰”。
5、學生再次誦讀文章3、4段,體會情感變化。
6、作者從莊宗的成敗中得出了什么歷史教訓?
【明確】“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BR> 五、歸納文本。
1、本文是歐陽修為《伶官傳》作的序,可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莊宗呢?
【明確】首先,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其次,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諷今,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
2、概括文章主旨。
【明確】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的道理。諷諫北宋王朝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這是心憂國事的政治家機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勸諫藝術。
3.歸納整理文章結構。
【明確】全文的脈絡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觀點,然后進一步用事例論述,最后得出了結論。
觀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論述:得(盛)—三矢—恭敬;失(衰)—伶官—寵幸。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六、拓展、延伸。
1、在歷史上找一些興衰成敗的例子,并加以說明。
2、寫一寫這些興衰成敗給我們的啟示。
七、小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有勝也有敗,有盛也有衰。面對成功和興盛我們要不驕不躁,做到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面對失敗和衰敗,我們應該記住滿招損、逸豫可以亡身,我們要以史為鑒,這樣我們就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失敗。
八、作業(yè)。
閱讀課外《伶官傳》。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八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鼻f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睉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哪里僅僅是伶人啊。
賞析。
這是一篇著名的'史論。作者認為,國家的盛衰,事業(yè)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取決于執(zhí)政者的思想行為。并扼要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體論斷,精辟透徹,發(fā)人深省。
本文闡明觀點的主要論據,是五代后唐莊宗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歷史事實,例據典型而有說服力。在寫法上,則欲抑而先揚,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壯”,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與人”的結論,顯得更加令人信服。
文章筆力雄健而有氣勢,表達情見乎辭,篇幅雖然短小,卻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
文中所議論的后唐莊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長子,是五代的風云人物。李克用在臨終之前,以三矢付莊宗要他報仇,叮囑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謹記父親遺言,討劉仁恭,伐契丹,滅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權。但稱帝后卻沉迷于奢侈享樂的生活,寵信伶人,不問國事。四方藩鎮(zhèn)見伶人被寵愛,紛紛賄以財物,謀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賄賂,為伶人讒言所誣陷,竟無辜被殺。后唐國政于是日趨衰敗,**接連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終也死在他極為寵信的伶人郭從謙的手中.。歐陽修目睹國家積弱不振的現實和當權者的驕奢淫逸,憂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鑒今的考慮。歐陽修在這篇史論中,提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見解,意在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敲響警鐘,可謂寄語深長,發(fā)人深省。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九
(一)學習根據史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二)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三)認識“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
(四)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一)難句譯注。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二)本文的用意何在?從課文中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歐陽修寫這篇傳記小序,意在發(fā)表議論,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應當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當滿足于表面的繁榮。從文章結尾“豈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這一用意。
(三)本文是怎樣提出論點的?
本文開門見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張:“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用一個“原”字推導原因,點出莊宗,作為立論依據,順勢引起下文。
(四)本文結構層次有何特點?
第1段立論,2、3段論證,第4段承上小結,引出教訓。(詳見“重點圖解”)。
全文用一個“矢”字作線索。晉王以三賜莊宗——莊宗藏于廟——用兵前:請其——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還先王而告以成功。一個“矢”字,把關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許多史實聯貫起來。
(五)本文是怎樣運用正反對比來闡明事理的?
全文通過莊宗的“得天下”與“失天下”作為主線進行對比,事清而理明。文章開頭“盛、衰”,“得、失”并舉。第3段“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并舉,末段又用“盛、衰”并舉。此外,又如兩處“方其……及……”,對照鮮明,論點非常突出。
(六)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
本文語言感情充沛,富于變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嘆句(可謂壯哉!何其衰也!豈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對稱詞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國;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與長句交錯,陳述句與反詰句交錯(豈……歟?抑……歟?)又恰當運用虛詞(雖……豈非……;方其……及……;豈……抑……;夫……豈……,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讀起來瑯瑯上口。
分析:作者的觀點是有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個王朝的盛衰興亡歸之于某個國君,這是一種唯心史觀。如果根據作者的觀點加以推論,似乎統(tǒng)治階級只要能“謙”而不“滿”、“憂勞”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會長治久安。實際情況當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對當時統(tǒng)治階級加以勸戒,其目的無非是為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
但是作者的觀點也有其歷史進步性的一面。雖然一個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歸結于統(tǒng)治者個人的憂勞還是逸豫,但統(tǒng)治者是驕奢淫逸還是勵精圖治,這對當時社會是有重大影響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滅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兩宋統(tǒng)治集團只求茍安享樂,毫無進取之心。歐陽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這一點作為嚴重問題提出,這說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在今天我們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檢查作業(yè)?。
預備性的提問:
(1)課文第2段稱李克用為“晉王”,稱李存勖為“莊宗”,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李克用以“晉王”爵位告終;李存勖后來做了皇帝,謚為“莊宗”。這種稱呼的方式是史家慣例,讀史應注意這個問題。)。
(2)晉王臨終告莊宗語的基本內容是什么?(梁、晉之間仇恨極深。)作者特意提到晉王的這些話有什么目的?(要說明莊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為,終于滅梁。)。
(二)了解課文。
1.默讀課文一至二遍,著重領會第2、3段的敘事內容,概括段落大意。
參考答案如下:
第2段寫莊宗不負先人遺愿,每用兵必請其矢,負而前驅。
第3段對比敘述莊宗的勝利和失敗的情況。
2.問:這段史實說明了什么?(莊宗“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本文重點是說“盛”還是說“衰”?讀后作答。
齊讀全文后進行討論。
結論是:重點說“衰”。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睉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哪里僅僅是伶人啊。
賞析。
這是一篇著名的'史論。作者認為,國家的盛衰,事業(yè)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取決于執(zhí)政者的思想行為。并扼要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體論斷,精辟透徹,發(fā)人深省。
本文闡明觀點的主要論據,是五代后唐莊宗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歷史事實,例據典型而有說服力。在寫法上,則欲抑而先揚,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壯”,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與人”的結論,顯得更加令人信服。
文章筆力雄健而有氣勢,表達情見乎辭,篇幅雖然短小,卻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
文中所議論的后唐莊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長子,是五代的風云人物。李克用在臨終之前,以三矢付莊宗要他報仇,叮囑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謹記父親遺言,討劉仁恭,伐契丹,滅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權。但稱帝后卻沉迷于奢侈享樂的生活,寵信伶人,不問國事。四方藩鎮(zhèn)見伶人被寵愛,紛紛賄以財物,謀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賄賂,為伶人讒言所誣陷,竟無辜被殺。后唐國政于是日趨衰敗,**接連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終也死在他極為寵信的伶人郭從謙的手中.。歐陽修目睹國家積弱不振的現實和當權者的驕奢淫逸,憂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鑒今的考慮。歐陽修在這篇史論中,提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見解,意在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敲響警鐘,可謂寄語深長,發(fā)人深省。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一
[教學目標]。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陽修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以三矢(shi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b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廟()。
c請其矢,盛(sheng豐盛)以錦囊()。
d方其系(xi捆縛)燕父子以組()。
e及仇讎(cou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nbs。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二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
1.??文中的關健字、詞、句:
2.??文章的議論思路。
1.??導入??新課。
1.??學生:說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學生或教師作出評判。
2.??學生:舉出已學過的歐陽修的課文名。
參考:《醉翁亭記》。
3、教師: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種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么,《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zhí)行其父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信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板書標題)。
說明:
激發(fā)興趣,勾起回憶,通過比較,引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一)。
1.??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分組競賽:解釋個別字義,說明特殊用法。(幻燈)。
字:原——推究約——訂立盟約。
函——用盒裝本——考察。
乃——你其——一定。
詞:伶人——樂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錦囊——狀語后置。
告以成功——狀語后置。
身死國滅——表被動。
3.??互相研討:共同翻譯全文,教師注意答疑。
(二)。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學生答)。
答案: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板書)。
說話:用現代漢語表述這一中心論點。要求簡潔明了。(學生說)。
提示:參照課文注釋。
答案:盛衰成敗,由于人事。(板書)。
2、思考: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怎樣過渡到分析中去的?(學生答)。
參考答案:(教師引導、評述)。
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
過渡:文中“原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這一句。
3、學生說話: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教師總結并板書:(見下)。
恪遵父命。
得————成則由人。
終于報仇。
一改初衷。
失————敗也由人。
由勝而敗。
4、思考:從論證角度上考慮,作者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正反對比。(板書)。
5、思考:作者從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了結論?
參考:a“皆自于人?!?BR>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BR> c“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保ò鍟?。
學生:用現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再說一遍。
教師:注意糾正錯誤。
6、教師歸納: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顯得中心突出,結構嚴謹。(板書)。
7、思考:處于北宋中葉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
學生:回答。
參考:以古喻今,告誡當時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板書)。
注意:引導學生盡可能地說出上面兩個成語。
字、詞、句是關鍵,必須首先予以解決。
通過競賽,更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首先讓學生理清文章的綱。
把握文體特點,掌握論據。
了解內容,弄清史實,得出觀點。
明確論證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落實字詞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學會嚴謹的論證。
進一步了解作者寫作意圖。
讓學生靈活運用成語。3.??。
課堂延伸。
參考答案:a:小事不小。
b:玩物喪志。
c:事在人為。
d:以古為鏡。
e:……。
(板書)。
2、總結:古人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睔v史的教訓不能忘記,我們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古人的悲?。?BR> 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
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3.??課后作業(yè)?。
1.??記住剛才老師點出的關鍵字、詞。
2.??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完成思考和練習。
鞏固課堂所學。
課外自學。
終于報仇。
(正)。
雖曰天命憂勞可以興國。
豈非人事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敗禍患積于忽微。
由于人事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論點)失敗也由人(結論)。
由勝而敗。
(反)。
(例證)。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漸。
啟發(fā):小事不小。
玩物喪志。
事在人為。
以古為鏡。
……。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三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fā)誘導。力求學生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fā)中有所發(fā)現。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么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容,探討內在聯系。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tǒng)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容上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讀完的同學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fā)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驗教訓。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學者當百讀不厭也。
--清.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學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yōu)劣,矯正錯誤。
學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引申,導出興亡規(guī)律。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guī)律。
那么咱們也把它稱為“規(guī)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guī)律”。
即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guī)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板書設計?】:(用幻燈顯示)。
過秦論?????????????|??????。
內容比較?秦與六國興亡????---|--------------------------(人事)。
《過秦論》氣勢恢宏?|???。
“興亡論”抑揚頓挫?????????(“興亡規(guī)律”)????????????“興亡論”抑揚頓挫?????????(“興亡規(guī)律”)。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四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鼻f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睉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陽修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读婀賯鳌肥且黄蟼?,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以三矢(shi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b?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廟(???????????)。
c?請其矢,盛(sheng豐盛)以錦囊(?????????)。
d?方其系(xi捆縛)燕父子以組(?????????)。
e?及仇讎(cou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2.豈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意義。
1.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與。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無乃爾是過與。
d?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3.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晉以歸梁。
e?請其矢,盛以錦囊。
4.乃。
a?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斷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請其矢,盛以錦囊。
6.夫晉,何厭之有?
7.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四)自讀一二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賞讀。
1.作者對天下興衰持怎樣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問討論)。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憂勞可以興國”。
3.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勸莊宗完成遺愿。
4.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答:一段議論,二段記敘;總分關系。
六.自讀并背誦一二段。
七.作業(yè)?(略)。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背誦并復述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分析閱讀三四段。
(一)補充注釋。
方:當;組:繩子。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抑:或者;跡:跡象。
舉:全。
困:圍困。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c?。
2.盛。
a?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氣而揖之。
d?請其矢,盛以錦囊。
3.告。
a?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4.困。
a?數十伶人困之。
b?天下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饑日已高。
d?困獸猶斗,而況國相乎。
5.于。
a?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葉紅于二月花。
6.其。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無馬耶。
7.之。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莫能與之爭。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蟲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比較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3.與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5.其后用兵。
6.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7.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8.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10.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3.負而前驅。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6.倉皇東出。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讀三四段,邊讀邊翻譯。
三.分析與賞鑒。
1.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寫莊宗失天下的經過,是對“逸豫可以亡身”的說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答:是對照關系。二段正面敘說,三段反面敘說。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戒人們不要走歷史的覆轍,記住“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
4.(討論)本文在寫作構思上有何特點?
四.自讀并背誦三四段。
五.作業(yè)?:課后練習。
六.教學后記: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六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guī)律論證結構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于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的高二學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涵。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習的要求是: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鑒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習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把握文章脈絡。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以課文注釋導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二、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系,理清思路。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重點翻譯: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后一點可否去掉,為什么?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板書:
三、作業(yè)。
完成課后第三題。
1、關于學生。
2、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3、課堂提問。
4、未能學生在學習中體味本文“氣脈中貫”的特點,應加入適當的讀,感受繼續(xù)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七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后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鼻f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后宗莊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人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里,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他那神情氣慨,是多么威風!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安定,一人在夜里發(fā)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還是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于困窮,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果嗎?于是作《伶官傳》。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綿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憐人也哉!作《伶官傳》。
選自文言小棧。
伶官傳序讀后感篇十八
北宋初期,薛居正編寫《五代史》(《舊五代史》),認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歐陽修對此不以為然。他自己動手撰寫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記》(《新五代史》),以史為鑒,以期引起宋朝統(tǒng)治者的警惕?!缎挛宕贰穯柺篮螅谙喈旈L的一段時間內,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視。歐陽修發(fā)議論喜歡用“嗚呼”。《東皋雜志》的作者說:“神宗問荊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對曰‘臣不曾仔細看,但見每篇首必曰嗚呼,則事事皆可嘆也。’余為公真不曾仔細看;若仔細看,必以嗚呼為是?!边@正說明了歐陽修編寫這部史書的用意。
這篇序文與其說是寫伶官,不如說是寫莊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斷之人,打仗時勇謀兼?zhèn)?。作者寫他由盛轉衰,教訓十分深刻,十分慘烈。作者先從王朝更迭的原因寫起,落筆有力,足警世人。這正是陸機在《文賦》中講的“立片言以居要”。應該說,歐陽修的歷史觀比薛居正深刻,他認識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顧歷史,概述了莊宗臨危受命的情景。這段描述,言簡意賅。隨后,作者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莊宗由盛轉衰的過程。這是文章的重點。“方其……可謂壯哉!”極言莊宗志得意滿,又為下文張本?!凹俺鹱囈褱纭纹渌ヒ病?,猶如從萬丈高空跌落下來,與先前形成強烈反差。這樣的對比給讀者的印象極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總結歷史教訓。開頭的“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雖然否定了天命之說,但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觀點。當描述完莊宗由盛轉衰的過程后,作者開始總結歷史教訓了。他先引用古書上的話,意在告訴讀者,這個道理古人已經知道,莊宗沒有記住前賢的話。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體會:“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弊x者至此,會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笨磥恚t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見解。
從莊宗的盛衰史中,我們還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敵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條件。有敵人是壞事,但也是好事,因為他能使你警鐘長鳴。莊宗之所以“壯哉”,就是因為敵人存在,激勵他發(fā)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業(yè),告慰先王在天之靈。當敵人被消滅后,天下平定,莊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從此便沉溺于聲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國家。像莊宗這樣的人,他的敵人被消滅,也就預示著他自己開始走下坡路。
歐陽修在文章最后寫道:“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鼻f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寵幸的伶人手里。這個現象啟示我們,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這些因素由小積大,由少積多,最后來個總爆發(fā)。這就啟示我們,要防微杜漸,發(fā)現不良的苗頭,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歐陽修的這句話,其實是寫給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政權,正是因為不能自強,所以最后也落得個“身死國滅”。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也是這樣驚人地相似。
沈德潛評論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贝搜赃_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