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后感(通用13篇)

字號:

    撰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知識,鞏固學習成果。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從作品中感受到的主題和意義出發(fā),突出作者想要傳遞的核心思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這些范文中有的深入思考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節(jié)發(fā)展,有的關注作品所揭示的社會問題和人生哲理,有的展示了作者對作品的獨特解讀和感悟。這些范文不僅在內容上具有獨到的見解和思考,而且在語言表達和結構安排上也非常出色。希望大家通過閱讀這些范文,能夠對寫讀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精彩的讀后感范文吧!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一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蓖氯鐭?,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騷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蘇辛,正如“光焰萬丈長?!碧圃娝卧~對中華文化影響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云帆點綴了滄海之水;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陸游的夢鄉(xiāng)回蕩著鐵騎錚錚;蘇東坡的華發(fā)張揚著少年意氣。
    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于一身的知名學者。由他所著的《蘇東坡傳》,顧名思義,講述的是東坡傳奇的一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縱觀蘇軾一生,可謂造化弄人,屢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經廟堂之高,也曾游放嶺南,一身才華,卻起伏坎坷。盡管人生盡是不如意,可蘇軾沒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樂,興趣廣泛,親近自然。擅長詩詞、文賦、書法、作畫,甚至是烹飪,以至于后來的“東坡肉”聲名遠揚,流傳至今。
    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在中華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BR>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蹦吧匣ㄩ_,蝶霞飛遲,昔人已改,江山猶是。是時,摯愛的元配夫人已與他生死兩隔數(shù)年,悼念亡妻凄婉哀傷。流光退卻,華發(fā)漸升,涼月墮江。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無數(shù),知己更是遍布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關愛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人生給每個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場盛大的疼痛,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子瞻首歷人生黑暗,于生死間來去幾番,仕途終不得圓滿。子瞻仕情漸疏,于坡地開墾,補貼家用。東坡之號,自此而始?!爸裾让⑿p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边@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須行?”這是何等灑脫!昂然挺立,捋須而笑。官場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詠間,深刻的憂傷日漸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離死別于山水之間,愁苦與大江俱東,被浪淘盡;放官場浮云于田園之中,三百顆荔枝入口,失意消亡于嶺南。將滿未滿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蘇軾之月昭質未損,熠熠生輝。
    林語堂稱東坡為樂天派。似乎是沒有什么可以使東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于說:“我坐華堂上,不該麋鹿姿?!备矣谙虻弁踔毖躁愂觯骸翱琳陀诨ⅰ!绷终Z堂評價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闭且驗闁|坡的性格樂觀豁達,豪放不羈,他的詩詞奔放靈動?!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詩詞的背后是詩人廣袤千里的闊達胸襟。在面對人生中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一個個大雨磅礴的日子時,該如何度過低潮期,我想東坡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蘇軾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適合,將滿不滿,昭質未損,既曄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溫柔。繁華邊際,清輝蔓延。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二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無可比擬的才華。
    一說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詩才。
    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格。
    “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同志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xiāng)的下場。
    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郁郁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chuàng)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fā)充沛。
    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
    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的浩然之氣。
    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xiàn)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奏神宗皇帝的萬言書。里面包含他的政治哲學,也表達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
    后來,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于是,他遠離喧囂,回歸于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
    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三
    上次挑燈夜讀,還是上大學那會干的事。那時宿舍晚上11點斷電,為了應付第二天的考試,熄燈后只得跑到樓道借著路燈臨陣磨槍,天冷時還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時過經年,最近竟又為了一本《蘇東坡傳》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讀書機會甚少,更難得一本書讀兩次,唯獨這本《蘇東坡傳》在幾年前讀過之后讓我念念不忘,特意買來再次拜讀。這本書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兩個人的原因--主人公蘇東坡和作者林語堂。
    蘇東坡之天縱才情已不必多說,書中妙手著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蘇詩不少見,但書中引用的詩文都結合了詩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下借詩人之口自然吟詠而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來更覺鮮活可感。
    東坡先生生性豁達,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機會和他舉杯共飲,尋幽探勝,當他在月夜孤舟上發(fā)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嘆時,孰能不神往?這是和東坡先生同時代人的幸運,但他們也是不幸的,蘇東坡所在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轉衰的幾十年,對黎民百姓來說這就意味著動蕩和災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蘇東坡個人而言,急劇變革的時代和積極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運從一開始也就已經注定。數(shù)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與通變之爭,蘇東坡歷經顛沛流離,妻離子散,一度窮困到無炊米度日。作為元佑黨人的精神領袖,他為民請命,忠言直諫,抗爭不息,卻未曾有絲毫妥協(xié)與退卻。
    自始至終,蘇東坡都堅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與入世的鋼絲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對親人、愛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湯湯,充盈在胸,隨意噴涌即是錦繡文章,一曲“十年生死兩茫?!备汕Ч沤^唱。
    應對多面的、立體的蘇東坡,細數(shù)其功無疑是徒勞的,往往掛一而漏萬--從這點也能夠看出,天才能夠感知卻無法琢磨。讀蘇傳,其實是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和心靈的偉人生活,即便詩人已作古,但他留給我們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歡樂卻如江風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回到題目,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才子--林語堂。老實說,這本書和現(xiàn)下主流文學風格相去甚遠,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來自于它的純粹。誠如作者所言,他寫這本書只是“以此為樂”,當然也是源于他對蘇東坡的喜愛。
    在這樣一種創(chuàng)作動機下,寫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雋永耐讀。作者不是隔岸觀火,讀者就容易置身其中,著了迷的人好像和這本書訂立了某種盟約,只要一翻開書就身不由己地緊隨資料的鋪陳或喜或悲,及至讀到蘇東坡去世一節(jié),最終忍不住掩卷長嘆。
    嘆息未已,忍不住又翻開繼續(xù)往下讀,再翻頁,書行此處戛然而止--讀者肯定會嫌可是癮--書也許能夠續(xù)寫,但人生沒有續(xù)集,世上斷不會再有第二個蘇東坡式的人物了??墒?,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痹娙嗽谇昵熬鸵呀浗o我們留下了答案。
    昨日一時興起和友人夜訪月湖,興盡歸來已是丑時。隨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謂有東坡遺風而竊喜。及至翌日,信筆而書,千字乃止,是以為感。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四
    蘇軾一直是我最喜歡的詞人!每當讀到他的詩詞時,都會多少有些心潮澎湃。他的詞,沒有婉轉柔情和拐彎抹角,敢于直接坦蕩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我喜愛這種豪放的氣勢!平時在課上,除了蘇軾的詞,我也對其本人的生平有了少許了解。于是正好應老師的要求,在暑假中我讀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想真真正正地了解這位我心中喜歡的詞人。我用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讀完了這本《蘇東坡轉》,書中有很多對蘇軾的評價,看來在林語堂的心中,蘇軾也是占有很高的地位的。
    我喜愛蘇軾這個人也正是因為書中說到的這幾點:
    首先他才華橫溢,詩詞氣勢磅礴,文章簡潔飄逸,正如他自己評論是“行云流水”。并且除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在醫(yī)藥、水利以及烹飪方面都有所成就,真可謂是十項全能!
    其次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都是堅定不移,并且對世事從來都有獨特的見解。在應試時,他自己杜撰的歷史事例“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得到了主考官歐陽修和判官梅圣俞的大力賞識。而且他與王安石的變法意見不合,上書談論其新法的弊端,而且敢作敢當,自請出京。
    最后就是他擁有一個常人無法達到的豁達的心態(tài)。他的人生波瀾起伏,在經歷了“烏臺詩案”,險些被殺,然后被貶黃州之后,仍然沒有唾棄這人世,寫下了《定風波》和《赤壁賦》等名作,在其中將他的豁達盡顯無遺,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好似在說沒有什么能夠阻攔他。甚至在年邁之時,他被發(fā)配到儋州后依然在教書授學,展現(xiàn)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達觀的人生哲學,這是內心真正的強大!
    對于這最后一點我非常的有感觸,想想蘇軾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飄忽不定,但是他依然用他那豁達的心態(tài)挺了過來。不妨再想想現(xiàn)在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經歷了一些小小的挫折就會氣餒,甚至出現(xiàn)大學生跳樓的事件。我只能說,這些人在蘇軾面前是顯得那么那么的微弱和渺小。正想書中最后所說的,“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他的心永遠是快樂的,就好像那“一蓑煙雨任平生”!
    現(xiàn)在,我對蘇軾已經不僅僅是喜愛,更是由衷的敬佩!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五
    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寫《蘇東坡傳》,他說沒有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我在圖書館遇到這本書時,出于對蘇東坡的敬佩與喜愛,拿來看看,再看是林語堂先生所著,更是來了興趣,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講: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偉大的書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看到這些描述,大家或許和我一樣,想要再一次去了解這位多才多藝,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愛的大詩人。
    本書共二十八章,從蘇東坡的童年寫到終了。讀林先生的作品讓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筆生花、酣暢淋漓,閱讀的過程真是一種享受。
    不過讀這本書,并不順利,文中摘錄了一些詩詞,遇到詩詞,不得不停下來想去弄明白詩詞的含義,所以目前還沒有讀完一整本。
    蘇東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說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歡他與王弗的感情,只是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太短暫,王弗身故后在蘇東坡的詩詞中,能感受到蘇東坡對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蘇東坡與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讓我特別羨慕和喜歡,兩人不只是兄弟,還是良師益友,如果有兩個寶寶,培養(yǎng)出他們那樣的感情,也無憾了。
    書中還有一些育兒方法,比如:東坡小時候努力苦讀經典名著,抄寫背誦;父母與孩子,晚輩高聲朗讀,老輩倚床而聽,幫小朋友糾正錯誤等,很多美好的`小細節(jié),都值得細細品味。
    一本傳記,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歡喜,有苦悶……閱讀的同時心情也隨著文字此起彼伏,合上書,回味無窮。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六
    書還沒看完,慢悠悠的翻著.林語堂這本書原是用英文寫的,張振玉譯筆還算不錯,但粗糙之處也隨處可見,比如卷一第一章處:
    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zhí)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這段文字殊為怪異,而后在網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明白原文應為:“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
    還有一處bug連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筆,"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應,已變成"南岳華山山崩".此兩處究竟是何處出錯,是翻譯錯還是原稿錯,抑或是校對錯,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來查了.可是"南岳華山"本身就是個錯誤,華山好像從來不曾被稱為"南岳"過吧。
    且丟開這些小破綻不說。
    蘇東坡的盛名傳播了將近一千年,時人稱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縱其才,在詩,文,字,畫各個領域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場,哲學修養(yǎng)也極其貼合中國人的夢想.為這么一個完人做傳顯然不太討巧,再加上史料豐富評論一邊倒,這本傳記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語堂在序言中說,"我認為我完全明白蘇東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愛他."既然在蘇軾身上寄托了自我的人生觀,偏愛之心更不加掩飾。
    卷二寫蘇東坡壯年經歷,與王安石的糾葛占了好長篇幅,在"王安石變法"和"拗相公"兩節(jié),王安石是主角,蘇東坡反而成了小配角,這兩個章節(jié)似乎游離在全書之外.林語堂貶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為抬高蘇軾,更多是他想表達對歷史的看法.包括對司馬光的褒揚也是如此.歷史其實無所謂真相,政治也很難分辨清濁,好比一面鏡子,每個人照去都是不一樣的面目,這一部分能夠跟柏楊的書比照著看,那是兩種完全相左的意見.跟蘇軾不一樣,王安石從來都充滿爭議,歷史上是這樣,到這天還是這樣。
    林語堂自我也是個爭議人物,可是他的才情倒還算公認的.這本蘇東坡傳,時不時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語出現(xiàn).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這么一句:
    倘若哲學有何用處,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類的還有很多,可是沒了前后文,單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七
    縱覽古今幾多光陰,明明滅滅,沉沉浮浮,流俗終至于湮沒,故今之觀者,非賢即能者是也。然品蘇于是也,尤感其奇?zhèn)シ潜瘸H耍胺Q翹楚,瀆至情深,心生共鳴,不禁落淚。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詞數(shù)不勝數(shù),今亦心動,跋《蘇東坡傳》謹寄敬愛之情,望錦書以傳。
    蘇軾,號東坡居士,字子瞻,謚文忠。蓋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險以微表。文,則經緯天地曰文,愍民惠禮曰文,圣漠丕顯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則事君盡節(jié)曰忠,盛衰純固曰忠。蘇之于當時,居廟堂之高則爭諫,不顧己利一心為國,處江湖之遠則懷民鞠躬盡瘁兩袖清風,實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當世,雖不可見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書典窺知一二,悟之于心則若脫胎換骨,影響之深遠,弗能盡述,今之國人,概有東坡,雖陌生之人而可以談笑風生,狀如親友,當為極譽!
    東坡前時少年,聰穎好學,胸懷壯志,始欲擬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歡于老母。及至科舉,作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其間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膽創(chuàng)新,不禁驚異間有古之身而載今之神韻,更有歐陽修嘆為弗如。后始仕,不圖功業(yè)立就,無念衣錦還鄉(xiāng),但求順己之心。隨己之意,激濁揚清,宦海沉浮而獨行其是,諸惡付之悠悠。其后調為湖州而復為知州也,書有《湖州謝表》,徒有滿篇真情暢快,元氣淋漓,盡付與牢獄之災,是曰“烏臺詩案”。知其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黨之冤詞“愚弄朝,妄自尊大”,憤哉!亦喟嘆其浩然之氣、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與義,盡融于真性情,快哉!
    東坡仕途,盛衰雖曰命,豈非其心性也哉!蘇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暫,失者永恒,來時如露,去時如電,無所物以憑借終生,故無所畏,似風隨性,暢言無忌,信人無疑,心胸寬廣則眼無狹隘之人,觀其人為佛則自為佛。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游走于萬千深沉而獨自清明,行云于幾多羈絆而全生養(yǎng)性,純然淳樸,不染污穢,不拘于詆盡流俗,不止于私心讎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笔枪蕪R堂之濁難染其光風霽月,狗茍蠅營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謂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比挥址悄鼙扔谔諠撝畬?,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棄世,自然之本性可見一斑而從人之所無以望其項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長也,或短也,或順也,或險也,或樂業(yè),或戚也,無有定法,然持命則在于心也。命雖有定,而性豁達,而心清明,而情淳樸,豈非人事哉?讀蘇子如椽之筆,無加矯飾,淡如兒戲,縱有萬丈豪情,業(yè)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與狂相隨,靜而冷不與凝相依,悟而魂不與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覺“如蠅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觀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無有超脫之意,或囿于功名祿餌,或羈于業(yè)次世俗。純然易以極端,廣博易以狹隘,雖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輕輕。濃處味短,淡中趣長。靜則神藏,躁則神天,以身外之物奪至珍之德,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氣”。是人也,大氣者,方不累于輕浮俗套。氣著,可增而強,可消而衰。強,則至大至剛,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則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棄自然之道而復之所棄矣。曷以習“氣”,盡言以效蘇子之狀也。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八
    工作以來,尤其結婚生子之后,很少有時間讀書,此次教研組安排讀書任務,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我本來想草草看完,想著無非就是一本人物傳記而已,但是,讀完以后,腦海中蘇東坡泰然自若的形象卻怎么也抹不掉。我承認,我被這樣一個純粹的人觸動了。
    簡單來說,《蘇東坡傳》一書中林語堂先生詳盡地介紹了歷經磨難的蘇東坡的一生。說蘇東坡歷經磨難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他的一生大半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正當盛年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他的貶謫的生活,按時間順序,蘇東坡接連被貶到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等地方。
    面對無恥政客的陷害,蘇軾不屑反駁,只是泰然處之,奔赴一個接一個的流放地。盡管遭遇如此多的不公,他卻沒有因此頹廢,正是在被流放的這些年里,他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千古傳誦的名篇。在密州,他寫出了《水調歌頭》這樣的千古名篇,在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嶺南萬戶皆春色”,感受到的是“雞犬識東坡”,希望可以“不辭長做嶺南人”,即使是濕熱的海南,他也為“唯有一幸,無甚療也”而倍感欣慰?!叭f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彪m然是贊歌女柔奴,其實更是在自嘲。在黃州時,蘇軾仍能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的傳世之作。甚至,在生命的最后,蘇東坡還不忘調侃“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畢業(yè)工作結婚這兩年,我需要自己承擔責任,照顧一家的生活起居,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本身其實就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夠平平淡淡守護一份簡單的小幸福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更不要說想要真真切切為了自己心中的希冀去做一點事情,更是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倘若努力的去付出卻因為一些無端的中傷而終止,這樣的挫折放在我這里,我估計怎么都做不到如此灑脫的吧!但是,蘇軾沒有意難平,蘇軾泰然自若,恰似徹悟了一般。蘇軾的偉大就在這里,因為他就是一個純粹的人,純粹到面對中傷不去辯解,純粹到只關注自己的追求,純粹到毫無私心!這份灑脫,這份隨性,這份坦然,古往今來少有人能比擬,真的值得人敬佩。
    前段時間看了《銀河補習班》,片子中的馬皓文也是一個純粹的人,明明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建筑師,卻因為別人的錯誤而鋃鐺入獄,從而錯過了兒子成長的重要階段。就算是出獄了,他還要因為這件事情不能有好的發(fā)展,為了兒子的成績,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從未放棄,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努力。影片中的馬皓文和蘇軾一樣,都是一個被現(xiàn)實社會排擠的人,也都是一個被時間承認的人,更都是一個純粹的人!
    當今社會,面對家庭,面對工作,面對社會,每個人面臨的誘惑很多,可以選擇的機會也很多,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而改變一些東西,或者放棄一些東西,如何才能堅守本心,做自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蘇軾和馬皓文能夠堅持做一個純粹的人,最終被時間承認,這種樂觀豁達的人生哲學,值得我們去深思。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九
    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在于他不畏艱難,敢于對文學進行大膽的革新和創(chuàng)造;在于他忠心為國,愛民如子,勤政為民,與民同樂的氣概;在于他感懷傷事,對于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夠胸懷祖國,情系民生,將自己的滿腔熱血付之與詩詞創(chuàng)作的另一種生存力量。
    蘇軾的命運可謂悲慘,但我們翻看他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卻幾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總是幽默、樂觀地去看待挫折。
    蘇軾就是以這樣一種淡薄達觀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無數(shù)風風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歡“回首向來蕭瑟處”和“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兩句,在晚年貶居海南的時候,還在自己的詩里用了這兩句。
    “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態(tài)度,貫穿了蘇東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種高貴的人生境界。
    蘇軾所以能如此開朗樂天,絕非偶然,這是與他超塵脫俗的人生悟性分不開的。他為人超拔物欲,淡漠富貴,而傾情人格品第、學問文章。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時時體現(xiàn)。如“心閑萬緣空,身安一床足。豈惟忘凈穢,兼以洗榮辱?!薄案≡茣r事改,孤月此心明。”
    結語:
    最喜歡蘇子藉水月之流逝、盈虛為喻,闡明天地永恆及人生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人生榮辱毀譽之變化不可免,無須悲觀失望,應豁達開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十
    李杜詩篇國人自小吟誦,早已各自占領了自己的山頭,想要超越,也已是難于上青天。但不同于詩仙的灑脫風流,詩圣的'悲天憫人,有一人用自己的才情與氣節(jié),創(chuàng)造了另一座山頭,引領了一個時代。
    這個人名蘇軾,號東坡居士。
    憶少時,放歌解詩性。
    月出于亢氐之間,溫柔地輕撫卻并不孱弱,那月光之于東坡是天賜的皎潔。
    正如劉辰翁所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遙想當年,少年郎意氣風發(fā)的佇立于澎湃的岷江邊,壯志凌云的蘇軾與長江相會時,也定然是心比天高,想一較高低。于是便有:“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更廣闊的世界之于少年再也不是書上的寥寥幾筆,那山間猿鳴,芳華夢落早已被蘇軾銘記于心,化作銀河,輕落吾心。
    試想,這世間能有幾人有如此真性情?子瞻之心,無關風月,只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歲月哪怕有再多的起承轉合也敵不過這顆單純而固執(zhí)的心,這顆心早已與千千萬萬顆年輕的心相融。一千多年來生生不息,天上地下,惟其獨尊。
    思半百,為官直忠腸。
    月掛于尾箕之間,明亮的不遜色于太陽,那月光之于東坡是慷慨的貢獻。
    蘇軾經歷了宋朝的清明與黑暗,官場上的大起大落絲毫影響不到他為官的清廉與以身作則,東坡先生始終將忠君愛民銘刻在心。拳拳赤子之心可謂是:“忠言讜論,立朝大節(jié),一時廷臣無出其右。”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也會發(fā)出“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的嘲諷。
    蘇軾隱藏于一片片烏云之中卻能像月亮一般等待云開。黨爭的得失對蘇軾來說從不算什么大事,他真正關心的是天下黎民的安危,江山社稷的安穩(wěn)。
    為了理想,為了追尋那光和熱,寧肯化作一只蛾子沖過去,灰飛又何妨?不過是人間夢一場,一尊還酹江月罷了。
    空夕陽,論理證釋然。
    月落于觜參之間,空明而清澈,那月光在普天下釋然綻放。
    東坡最終的歸宿成了海南,這早就已然成為其可預見的必然。但蘇軾的生命不會只存活于一條深幽的籬徑。前半生他遵從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的真理在朝為官,現(xiàn)在看來恍如隔世,放下成了最好的解脫?!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笨梢韵胍婔W角斑白的老人,撫過胡須嘴角浮過的那一絲淡笑。
    我們不能選擇道路的方向,那么為什么不去看看沿途的花草呢?“人生有味是清歡,東流之水尚可西?!焙伪貫槟耆A之舊事神傷?世間的人常在尋一個安好永遠,卻鮮少發(fā)現(xiàn),退一步,海闊天空。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閉目,聆聽,靜思,那一輪陰晴圓缺,早已長存我心。正如《蘇東坡傳》所言:“歲月失于道路,命運失于黨爭,生活寄于風雨,襟懷奉于蒼生,正是蘇軾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薄?、拼搏、跌宕、厚重、安詳、從容。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十一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自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句詩句是中國古代大文豪蘇軾所寫的。可是你確定你很了解蘇軾嗎。
    蘇軾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美食家不僅如此他還煉丹藥,修煉瑜伽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流傳的古詩名句很多都是出自他的。例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边@是為他弟弟所寫的,整首詩無處不透露出他對弟弟蘇轍的思念,可見蘇軾的重情重義。蘇軾的詞恰似北宋詞壇的一陣清風,既影響了當代,又為詞體的發(fā)展開拓了道路。蘇軾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不僅用來寫愛情、離別、旅游等,還用來描繪農村生活、報國壯志、貶居生涯等。他用筆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但蘇軾詞真正的黃金時段是在他被貶的時候。
    烏臺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并將蘇軾被抓進烏臺,被關進監(jiān)獄,之后僥幸被放出的蘇軾開始了“被貶生涯”。
    在被貶的這段歲月中蘇軾領略了很多事,這也促使他的寫作風格出現(xiàn)變化。如“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倆者耳?!北磉_了自己想報效祖國的心里,又同時安慰自己雖然被貶,但能賞到如此美好的風景是只有像他現(xiàn)在的一樣的閑人才能欣賞得到。
    書中也提到過蘇東坡詩的受歡迎程度,當時的皇帝和皇后可是把蘇東坡的詩當寶貝一樣,總是第一時間弄到最新的蘇東坡的詩,可見這也是為何,之后皇后幫助東坡。
    總的來說,正是因為東坡先生的所作所為,才使得他的一生再也不平淡無奇。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十二
    “他是道地的中國文人氣質。佛家否定人生,儒家正視人生,道家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從他的心靈見識中產生了他混合的人生觀。”而這位詩人就是林語堂先生筆下的人物——蘇軾。
    《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先生是中國福建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和文學家。當他在1936年全家赴美的時候,他帶上了許多記載了蘇軾的文獻以及蘇東坡先生本人的親筆。他心中早已就想寫下此書,來紀念蘇軾??梢娞K軾在他心中的魅力。
    林語堂筆下的蘇軾生性是急躁的,“如蠅在食,方吐為快”;是大度的,“君子相決,惡言不出”。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番性格使他結交了許多好友。在烏臺詩案中,蘇軾大難臨頭?;侍?,太皇太后,都紛紛為他求情。那時太皇太后身患重病,神宗想向天下祈福,而太皇太后卻拒絕了。她說:“我不需要你祈福,只要你放了蘇軾就可以了?!庇纱丝梢娞侍髮μK軾的眷顧??僧敃r北宋正處于變法關鍵時期,而變法也是為了大宋提振經濟,神宗不敢與發(fā)起者王安石挑起事端,只能放了蘇東坡但卻貶了他的官職去了黃州。可蘇東坡沒有因此畏懼,他一向樂天的精神使他愈挫愈勇。這便是蘇軾??!
    蘇軾的文章至情至性,有血有肉。他告訴了我,一篇文章的好壞并不在于它的辭藻是否華麗,句式是否優(yōu)雅,而是在于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這點使我受益匪淺。
    同時林語堂筆下的蘇軾也是一位非常真實的人。他用佛教感化女鬼,用文字乞求上蒼。他一生好“道”,從小就受其影響,還有記載說他幼年時與老子在夢中相遇。在他游歷四方時,他還為各道館撰文。他與百姓一起共赴天災,受百姓愛戴。
    蘇軾并不迷戀官職,他只是希望為國家出一份力罷了。杜甫,辛棄疾,陸游……多少愛國詩人用筆宣泄情感,寫下沉郁憂愁的文字??商K軾不同,他不是憤世嫉俗的,他在處事中發(fā)現(xiàn)了人生繁復的種種。秉承堅韌的性格,使他有了“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氣勢。
    有人說,黃州是蘇軾的終點,卻也是蘇東坡的起點。蘇軾是屬于宋朝朝廷的,而蘇東坡是屬于他自己的。正是因為他明白了那些令人心寒的道理,所以他才會一鼓作氣,滿腔熱血。他寫詞,只是為了將心里的想法表達出來;他寫文章,是為了展示自己的看法;他寫書法,“我書造意本無法”;他繪竹,竹即為他,在逆境中拼搏,不屈。這就是蘇東坡啊!
    我曾認為蘇軾是一位賣弄風騷的墨客。只會為國家大事哀怨,為兒女情長不知所云。可我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后,讓我從東坡的每一個字眼中看到了積極向上,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這千千萬萬份力量,匯聚成了一位大寫的東坡居士!
    蘇東坡傳讀后感篇十三
    沒看這本傳記之前,我對東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輝熠熠的頭銜,以及登封造極的藝術造詣。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但是讀了《蘇東坡傳》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個完整的蘇東坡,一個真實的蘇東坡,一個自然的蘇東坡,一個純粹的蘇東坡。
    對東坡的最新認識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氣。以前總以為東坡是一位超凡脫俗的文人,讀此書后,方知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皩W而優(yōu)則仕”,帶著“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東坡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變法之際,他在外任官期間,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極力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經歷了10年的政治生涯,東坡經歷了人生的第一難,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接著就是不斷地被貶,再被貶。”人生最失意之時,卻造就了他文學的巔峰?!冻啾趹压拧贰ⅰ肚俺啾谫x》、《后赤壁賦》、《承天寺夜游》都是這時所作。在一個昏暗的時代里,蘇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質疑變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戰(zhàn)王宰相的權威。即使犧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堅定的拯救蒼生。
    讀完《蘇東坡傳》,感受蘇公,我體會到“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感受自己,未來但求對社會“浩氣長存”,但求對生活“煙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