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應該注重考慮學生特點和學習目標,使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為了編寫一份較為完美的教案,教師們應該首先熟悉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以確保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技巧,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教學資源和工具,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此外,教師應盡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習的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學習這些教案范文,我們可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一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有順序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探索規(guī)律。
2、方法過程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中事物搭配規(guī)律和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體驗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目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學習有序思考的方法。
探索并歸納出簡單搭配現(xiàn)象中的規(guī)律,會解決實際問題。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2、揭示課題。
師:下面我們就用這中有序的、不重復、不遺漏的思考辦法來學習新課——“搭配中的學問”。
二、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笑笑的生日。
2、早餐搭配:
飲料:牛奶豆?jié){。
早點:面包油條。
飲料和早點各選一份,有幾種搭配辦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組交流。
匯報。板書搭配方法,強調有序搭配。啟發(fā)說出不同的方法。
3、去動物園的路線。
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
匯報,再次強調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復、不遺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規(guī)律。
6、師小結。
三、鞏固練習。
1、石頭、剪子、布的。游戲。
2、猜電話號碼。
四、總結。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二
第36頁例3、“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七第6-10題。
理解與表內除法相應的一位數(shù)除幾百幾十和幾千幾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和類推等思維能力。
小黑板、投影片。
1、口算。
18÷424÷212÷3。
2、填空。
210里面有()個十,1里面有()個百。
120里有()個百和()個十,也可以看作()個十。
1、教學120÷3。
(1)學生擺出1大捆和2小捆小棒。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樣想?
(2)把12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十,就是幾十?
(3)說一說120÷3你是怎樣想的?
(4)口算。
做“練一練”第1題。
學生口算,并說一說想的過程。
2、教學“試一試”。
(4)出示1÷3。
說一說,1÷3口算要怎樣想?
(2)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算出得數(shù)。
指名口答是怎樣想的?
1、練習七第6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練習七第7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本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練習七第8、10題。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三
數(shù)加、減整千數(shù),整千數(shù)加整百數(shù)及相應的減法。
教學重難點:0的讀法。
教具準備:計數(shù)器、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算一算:20xx+2000=4000+1000=。
2、讀一讀:217630989001203023002003。
3、6782里面有()個千、()個百、()個十和()個一。
3004里面有3個()和4個()。
5個千和4個百組成的數(shù)是()。
5個千和4個十組成的數(shù)是()。
5個千和4個一組成的數(shù)是()。
二、練習:
1、讀出下面橫線上的數(shù)。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大約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約是4028米。
2、寫出下面橫線上的數(shù)。
世界第一斜拉索橋--上海楊浦大橋全長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亞加拉瀑布寬一千二百四十米。
3、做“想想做做”的第7題。
學生先在書上完成,再組織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每組3道題之間的聯(lián)系。
4、找規(guī)律: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題,
然后同桌兩人合作進行找規(guī)律,看哪個組先找到規(guī)律。
5、組數(shù)活動:
老師提供3、7、0、0這四個數(shù)字,請學生進行組數(shù)活動。
看誰組成的`數(shù)最多?
6、連一連:
書上的第11題,學生先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7、課外小知識:
學生自學“你知道嗎?”的課外讀物。自。
學后請同學來說一說: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業(yè):完成“想想做做”的第9題。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四
知識目標:結合“買書”的問題情境,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沒有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能用小數(shù)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增加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掌握小數(shù)加減法的豎式計算。
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一、創(chuàng)境激趣。
二、互動解疑。
板書:3.2+11.5=?
2.師:為了幫淘氣解決買書付錢的問題,大家都正確地列出了小數(shù)加法的算式??墒俏覀儚膩頉]有嘗試過兩個小數(shù)怎么相加,現(xiàn)在就來試一試,看誰能獨立發(fā)現(xiàn)小數(shù)加法的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
(3)匯報交流結果。
師:你是怎樣計算3.2+11.5的?
(4)小組討論。
(5)完成課本試一試的題目,你會做嗎?
三、啟思導疑。
師:同學們真棒,想出了這么多好的方法,這幾種算法各有什么特點?小數(shù)相加時,為什么智慧老人特別強調“小數(shù)點一定要對齊”?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師:多位數(shù)相加時,個位數(shù)字一定要對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相同數(shù)位(單位)上的數(shù)才能相加;個位對齊了,所有的數(shù)位也都對齊了小數(shù)相加時,小數(shù)點一定要對齊,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小數(shù)點對齊了,所有的數(shù)位也都對齊了。教材中前兩種算法的共同特點是化去小數(shù)點,把小數(shù)相加變成整數(shù)相加,但“相同單位的數(shù)才能相加”的算理沒有變。所以,只要把小數(shù)點對齊了,小數(shù)加法的計算與多位數(shù)的加法計算就沒有什么不同了。
四、實踐應用。
1.完成課本第7萬狀的第1題。
2.用豎式計算。
2.5+0.23.9-2.96.5+3.13.小小文具店:小麗到文具店購買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筆記本2.1元,一個文具盒5.3元,一支鋼筆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鋼筆一共多少元?
(2)一個文具盒比一本筆記本貴多少元?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五、總結評價。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五
蘇教版第5冊第49頁-52頁的內容。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記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
課件、鐘面和兩圈時間。
1、兩個6時:同學們會看鐘表了,下面這個鐘面表示幾時?
(6時)。這時你一般在干什么?怎么會有的同學在吃晚飯,而有的同學才剛起床?(因為一個是早上6時,一個是晚上6時),看來一天中有兩個6時。
2、兩個7時:現(xiàn)在鐘面上是幾時?同上。
說明一天中有兩個7時。
3、發(fā)散與設疑。
一天中還有2個幾時呢?
也就是說一天中鐘面上所有的時刻都會出現(xiàn)2次,這是為什么呢?
下面讓我們來回憶完整的一天。
1、你們知道1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嗎?比如今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我們的1天是從夜里12時開始的,夜里12時既是昨天的結束,又是今天的開始,1天就從這里開始了。
2、時針轉第一圈。
(課件出示鐘,時針指向12時),這就是夜里12時,這時我們正在睡覺,時間慢慢過去,我們要起床上學,上午上完了三節(jié)課,要吃午飯了,這時就到了什么時候?(中午12時)從夜里12時到中午12時,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幾圈?(走一圈)經過了幾個小時?(12個小時),這時,一天結束了嗎?(沒有)對呀,太陽正掛在頭頂上,才過去了一天中的一半。
3、時針轉第二圈。
4、解疑。
(1)、完整敘述24小時與2圈。
(2)、呼應。
剛上課時同學們都認為鐘面上所有的時刻會出現(xiàn)2次,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知道為什么了嗎?(一天共有24個小時,時針在鐘面上轉2圈,第一圈從數(shù)字12-12,第2圈又從數(shù)字12-12,就出現(xiàn)了兩圈一模一樣的時間)。
1、設疑。
2、學生分組討論。
3、交流:你們想出了什么辦法?
生1:可以給它們增加一些時間名詞,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師:這樣行嗎?我們以這個6時為例說說看。
生2:也可以把下午1時-12時改成12時-24時。
師:(黑板上出示鐘面)下午1時改寫成13時,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時針在鐘面上轉了一圈又一個小時,所以是13時。
晚上7時呢?你是怎么想的?(依次數(shù)數(shù))。
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
生:只要在一圈12時上再加上7就可以了。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六
第75頁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一15題。
1、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簡單的含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使學生知道分數(shù)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會讀、寫簡單的分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1、重點: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簡單的含義。
2、難點: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多媒體,長方形紙條、圓形紙片若干張。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分過東西嗎?分過什么?
老師這里有6個餅,要分給2位同學,你想怎樣分?
(學生說出想法后,板書33)。
有4個餅,分給2位同學,你想怎樣分?(板書:22)。
有2個餅,分給2位同學,你又想怎樣分?(板書:11)。
同學們在分得時候,注意到了要公平,這種分東西的方法,我們就叫做怎樣分?(板書:平均分)。
誰愿來說說,你怎樣理解平均分?
現(xiàn)在只有一個餅,平均分給兩位同學,你們會分呢?
假設這個圓形紙片就是一個餅,同位合作試一試?(學生操作)。
舉起來,互相看看是怎樣分的?
同學們,我們怎樣證明這樣分就是平均分?
二、動手操作,獲取新知。
(一)認識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這樣的一份,能不能想個辦法來表示一下?
還有其它表示方法嗎?
二分之一,在數(shù)學上叫分數(shù)。
2、指導讀、寫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寫呢?
(老師板書)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寫一寫。
3、認識二分之一。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另一份呢?
師: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的二分之一。
誰愿來說說,什么是這個餅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學們指著剛才分的圓形紙片說說,什么是這張紙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說)。
誰想再來說說,什么是這張圓形紙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學們,給你一張紙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嗎?
拿出你的紙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顏色。(學生操作)。
誰愿把你涂的展示給大家?
正方形還有不同涂法嗎?
觀察,這幾張正方形紙,涂色部分都能用哪個分數(shù)來表示?
師:對,雖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這張紙的二分之一。
還有涂其它圖形的嗎?
5、小練習。
師:看來,平均分是產生分數(shù)的重要前提,沒有平均分,分得結果就不能用分數(shù)來表示?
(二)認識四分之一。
同學們,把剛才分圓形紙片,再對折一次,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誰是誰的四分之一?
這一份呢?
每份都是這張圓形紙的四分之一。
誰來說說,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認識三分之一。
這張紙片,陰影部分能用分數(shù)來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來表示?
怎么證明這樣分是平均分?(剪開)。
大家的眼真銳利。
能說說,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認識幾分之一。
1、獨立探索。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學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誰創(chuàng)造的分數(shù)最好?
誰愿把你創(chuàng)造的分數(shù)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可能出現(xiàn)幾分之幾的分數(shù),不要回避,讓學生說說怎么想的。)。
老師剛才搜集了一些同學們創(chuàng)作的分數(shù),一起來判斷一下?
同學們,真聰明,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分數(shù),你還能說出其它分數(shù)來嗎?
能不能都寫出來?
分數(shù)有多少個?
觀察一下,這些分數(shù)有什么共同特點?
像這樣的分數(shù),叫幾分之一。(板書:幾分之一)。
2、學習分數(shù)各部分名稱。
今天,學習內容在課本75—76頁,請同學們看書。
通過看書,你還知道了什么?
同位兩個,舉個分數(shù),互相說說,分數(shù)各部分名稱。
3、小資料。
一起來看個小資料,自己讀一讀。
你有什么感想?
三、練習應用。
今天,這節(jié)課,同學們上課都積極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同學們,老師這里還有一道較靈活的題目,看誰能想出來?
咱們班同學真聰明,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七
1)通過有趣的數(shù)學題,引起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開發(fā)他們的智。
力,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邏輯思考能力。
2)讓他們學會通過思考與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3)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
通過解答例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學會善于思考。教學難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準備課堂上要講的內容,預測提問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使用的時間。多媒體課件,火柴棒,小獎品。
課前先向學生播放一些生活中應用數(shù)學知識的生活例子。講一個小故事,動物中的數(shù)學“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通過小故事起到讓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產生興趣。)。
學生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擺法。
3、用12根火柴桿,組成4個連靠在一起的單位正方形,如下圖。游戲要求:
(1)試試看,移動3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2)恢復原狀,再試試看,移動4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答對進行適當?shù)莫剟睿?,并進行分析,然后逐漸深入課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此環(huán)節(jié)分為四個小部分:
1將學生分成幾組,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2從日常生活出發(fā),模擬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搶答。
3最后進行統(tǒng)計,對表現(xiàn)最好的小組進行獎勵。
4、對相關題目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shù)的學習興趣。
具體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2.一減一不是零。(打一字)。
3.+-×(打一成語)。
解析:把支分解開即為“+、-、×”)謎底是:支離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謎底是:口(意為“只”少“八”)。
5、成績是多少?(打二個數(shù)學名詞)。
解析:學習成績是用得分的數(shù)目計算的。問“多少”,可以換一個說法,改問“幾何?”在中國古代數(shù)學書里,問一種物品有多少個,總是問“物有幾何?”直到現(xiàn)在,有些地區(qū)的方言里,買東西問價錢,還是說“幾何?”所以,問“成績多少”,等于是問“分數(shù),幾何?”謎底是兩個數(shù)學名詞:分數(shù)、幾何.
答案:
第一步:小明與弟弟過橋,小明回來,耗時4秒;
第二步:小明與爸爸過河,弟弟回來,耗時9秒;
第三步:媽媽與爺爺過河,小明回來,耗時13秒;
最后:小明與弟弟過河,耗時4秒,總共耗時30秒,多么驚險!
根據(jù)自己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自主創(chuàng)作一幅與數(shù)學有關的圖畫。(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shù)的學習興趣。)。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八
一、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shù)相乘都等于0的規(guī)律。
2、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shù)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答)。
143=422=25+0=0+28=。
(二)探索新知。
1、教學05=?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
學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學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學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學生列出0+0+0+0+0與05兩個算式,提問5個0相加得多少?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得數(shù)(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個0相加是多少)應等于幾?(等于0)。
(2)推理歸納。
根據(jù)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做課本p34算一算3道題,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口算結果。(03=0,70=0,026=0)。
通過剛才的口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引導學生歸納0與任何數(shù)相乘,結果都是0的結論。
(3)小結、深化。
引導學生認識:0乘幾和幾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數(shù)相乘都是0。
2、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34試一試中1、2題。
(1)第1題。
此題是因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并進行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時,要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這樣想:因為135=65,所以1305=650。這樣想的學生可能已經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認為只要在65的末尾寫上一個0就可以得到計算結果,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135和1305這兩個算式,使學生理解13個十乘5等于65個十,也就是650。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豎式算法,可先請學生板書豎式計算的書寫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算法。
第3種算法學生可能難以獨立寫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看書并指導學生學習這種寫法。
(2)第2題。
此題是因數(shù)中間有一個0的乘法,練習時,讓學生獨立計算后,再讓學生公布各自的算法,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算法。
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1的算法。
(三)鞏固練習。
1、豎式計算。(補充題)。
全班齊練后指名板書,進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5554。
全班齊練后交流,交流時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四)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一個因數(shù)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九
第9頁例5以及練習。
1、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
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能熟練八個方向的聯(lián)系。
多媒體。
1、請用手勢指出你認識的8個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對了嗎?
2、老師說方向,你們就用手指向那邊方向:北、西南、東北、西、東北等。
3、出示中國地圖:請你分別指出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8個地區(qū)。
1、觀察例5圖:問:這是什么圖呢?(動物園導游圖)
請認一認圖上畫有哪些動物館?
2、請在圖中指出8個方向:
3、解決問題:
熊貓館位置?從大門出發(fā)可以怎樣走?(在動物園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獅山,再向西北走。)還可以怎樣走?也請你把行走路線描述出來。指名到黑板的掛圖前說說行走路線。同桌互相提問各個館的行走路線,比一比,誰說得準!
5、小結:如果從不同的路線走,說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認識簡單的路線。
1、說一說,1路公共汽車的行車路線。
2、第10頁第2題:
全班讀題: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據(jù)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樂項目用序號標在適當?shù)奈恢蒙?。講評。
說說今天的收獲?指導學生對學習進行評價。
作業(yè):課堂作業(yè)本
板書:認識簡單的路線
東、南、西、北
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
1、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具體的活動,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享受學習的快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周長
1、剪一剪。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浅?蓯鄣目ㄍ^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認識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最喜歡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卡通頭像。
2、說一說。
討論:你是怎樣剪的?(沿著頭像的邊剪的)學生互相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著頭像的邊剪,就是沿著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互相指一指)
揭示: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提供實例,認識周長
1、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練一練。
(1)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shù)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體的面的邊線,并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業(yè),互相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么?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自主探究。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為合適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2、反饋。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方法:
(1)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周,再量細線的長;
(4)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周。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為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么方法比較合適?(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根據(jù)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的效果。
4、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辦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饋: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并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辦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討論不同方法的基礎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測量的結果,并說一說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周圍一圈,最后展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課堂總結
欣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一
1.結合具體情景,體會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乘法的意義。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乘法。
3.在學習過程中初步學習簡單的歸納、類比和有條理地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
4.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堅定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師出示:28×4=16×7=29×4=43×2=12×4=
這節(jié)課我們就在學習了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筆算的基礎上,研究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
板書課題。
1.教學例1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中說的“每天往返兩次”是什么意思嗎?怎樣要這樣列式呢?
同學們會算這道題嗎?那你們會算什么?
能說一說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與前面學習的內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請同學們用你們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學例2
要求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該怎樣列式?
能說一說這個算式是什么意思嗎?
你覺得在計算連續(xù)進位的乘法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1題。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2題。四、課堂小結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二
我們的校園(教材第106頁及相關習題)。
1.能認真仔細的觀察插圖(見教材第106)頁例題),解決“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鋪草皮”的問題,讓學生用不同的鋪草皮的方法計算出相應的費用。
2.在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中,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能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體現(xiàn)“用數(shù)學”的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建立學習的自信心,獲得成功的喜悅。
1.解決“只有3000元,如何鋪草皮”的問題;
2.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培養(yǎng)“用數(shù)學”的意識,滲透優(yōu)化思想。教學過程
板書課題:我們的校園
(一)課件出示鋪草皮例題:
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生1:兩塊草坪同樣大,長28米,寬16米。鋪草皮有3種種類:白三葉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費用。
師:有哪些鋪草皮的建議?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匯報。
(1)先算出草地的面積。
生2:因為兩塊地同樣大,是長方形的,根據(jù)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列式為:
28×16×2=896(平方米)
(2)鋪草皮的建議。
生3:全部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
生4:全部鋪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一半鋪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鋪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一半鋪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計算不同鋪法的費用。
方法一:全部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三
1.通過練習,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能區(qū)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及空間觀念。
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
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課件
一、知識再現(xiàn)
回顧:前面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揭題: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練習來鞏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相關知識。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1題。
讓學生獨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比較:圖形的周長與它們的面積之間的區(qū)別。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明確:周長表述的是線的長短,面積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2題。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邊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別拼成面積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3題。
先估計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4題。
出示題目,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四個圖形中,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
學生反饋后,教師指出:因為1個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幾個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提示學生:將超過半格的看成1格,不滿半格的忽略不計。
交流時著重讓學生體會到用割補法把不完整的圖形割補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數(shù)學思想。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6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
算一算: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周長呢?
集體反饋,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7題。
讓學生讀題,弄清題目要求:畫兩個面積都是10平方厘米的圖形。
展示學生作品并交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形狀。
得出結論:面積相同,形狀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8題。
提出問題:比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數(shù)學書的封面,估計數(shù)學書的封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讓學生根據(jù)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估計一張報紙的面積。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yè)
《補》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四
1、通過觀察,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的特征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通過對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多媒體課件、投影機、投影片、鐵絲等。
一、準備
二、誘發(fā)
投影:例1動物園籃球場長26米,寬14米,小狗花花繞籃球場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課件展示:小狗花花圍著籃球場走一周。教師: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計算出來?(激發(fā)學生動腦筋想辦法)
26+14+26+14=80(米)
長+寬+長+寬=長方形的周長
三、釋疑
1、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四條邊的總和。教師板書:長方形四邊長度的和叫做長方形的周長。
2、讓學生比劃周圍一些長方形的周長。例如:黑板、桌面、課本等。
3、展示:長方形對邊相等。教師:根據(jù)長方形的特征,我們能不能找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其他方法。學生推導出下面的計算方法(利用對邊相等)。
26x2+14x2=80(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x2+寬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個長,再走一個寬。提問:這時它走了多少米?是長方形的周長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著走完全程。教師提問:剩下的路程是長方形的多少?長方形的周長還可以怎樣求?學生進一步觀察后,推導計算長方形周長的第三種方法。
(26+14)x2=14(厘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5、讓學生議一議: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哪幾個條件?
6、教師出示例2(投影),學生獨立解答。
7、教學例3,學生讀題后,教師操作:拿一段長50厘米的鐵絲,先量出一個長,用鐵鉗擰成90度角,再量出一個寬,用鐵鉗擰成90度角擰成一個長方形后,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鐵絲的長度—長方形的周長)然后讓學生根據(jù)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答此題。
8、投影:(讓學生在課堂獨立做兩道題)
四、轉化和應用
投影:
1、數(shù)一數(shù),下圖中有幾個長方形。
2、量一量各個長方形的邊長,計算各個長方形的周長。
課件:展示黃、紅、藍三個長方形。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五
1.理解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能夠正確筆算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連續(xù)進位的加法題。
2.能根據(jù)實際,選取合理的方法正確、靈活地計算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
3.理解驗算的意義,會正確進行三位數(shù)加法的驗算,初步養(yǎng)成檢查與驗算的習慣。
4.經歷用萬以內的加法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掌握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的連續(xù)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會正確的進行筆算和驗算
正確筆算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的連續(xù)進位加法題;能結合實際選取合理的方法計算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
(一)復習舊知
筆算346+93 657+329
筆算加法時應注意什么?
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數(shù)相加滿十,向前一位進1。
(二)新課導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去過濕地嗎?
出示圖片,介紹濕地情況。再出示信息:某濕地有野生植物445種,野生動物298種。
師:根據(jù)這兩條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問題。
學生交流,教師出示相應問題。
預設1:該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
預設2:該濕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動物多多少種?
預設3:該濕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動物少多少種?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研究第一個問題。
(三)新課展開
1.探究計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師:這道題,同學們想用什么方法計算?
板書算式:445+298
(2)估算結果并交流。
師:這道題的結果大概是什么?同學們能估算嗎?
(3)嘗試計算并交流。
師:這道題到底等于多少?同學們能自己想辦法計算出來嗎?請大家試一試。
全班交流方法:
列豎式計算。
(4)與估算結果相比較。
2.探究驗算方法。
(1)自主探索驗算方法。
師:這道題算的對不對?同學們會驗算嗎?
(2)交流方法。
預設1:再重新用原來的豎式計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預設2:可以交換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預設3:利用原來的豎式,把相同數(shù)位上的數(shù)從下往上再加一遍。
(3)歸納驗算方法。
師:大家想出這么多的驗算方法,你們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算 ,可要養(yǎng)成及時驗算的好習慣哦。
3.練一練。
我是小醫(yī)生,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163+979 395+475
4小結提煉筆算方法。
問題1.今天我們做的加法題有什么共同點?
連續(xù)進位
問題2.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算出得數(shù)的呢?
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
問題3.為了保證計算正確,你有什么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相同數(shù)位要對齊,從個位開始加起,進位的小數(shù)字不能漏寫,做完以后要及時驗算。
(四)練習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進位,再計算并驗算。
67+93 165+78 409+394
總結回顧
回顧本節(jié)課收獲。
回顧新課導入時,學生提出的問題,請有興趣的同學課后研究一下,下一節(jié)課繼續(xù)研究。
作業(yè)布置
作業(yè):第38頁做一做,4題。
板書設計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六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24時計時法(教材第82~83頁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24時計時法,知道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關系,會進行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轉換。
2.經歷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感受24時計時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動中,發(fā)展空間想象力,培養(yǎng)探索精神,逐步養(yǎng)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1.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刻。
2.掌握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互化方法。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師:孩子們,喜歡猜謎語嗎?
生:喜歡。
師:劉老師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謎能力,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謎語。
生:鐘表。
生1:上午9時,我在上課。
生2:晚上9時,我在睡覺。
師:原來一天中有兩個9時,一個是上午9時,一個是晚上9時,(隨機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像這樣,在9時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詞語,這種計時法叫做普通計時法。
師:誰能再舉一個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刻。
生:凌晨3時早上6時中午12時下午4時晚上11時。
師:同學們對普通計時法已經掌握了。
【新課講授】。
1.認識24時計時法。師:老師知道大家很喜歡看電視,中央臺今天有哪些精彩的節(jié)目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中央臺節(jié)目單。
師:觀察這個節(jié)目單,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獲取信息,發(fā)言。
師:同學們的'眼睛可真亮,你們有問題要問嗎?
生1:為什么這些時間的前面沒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詞語?
生2:16時是幾時?
生3:《美術星空》和《七巧板》間隔多長時間?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非常有價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幾時?(課件出示)。
生1:4時。
師:是4時嗎?
生:下午4時。師追問:16:00為什么是下午4時?
生:時針第一圈走了12個小時,再走4小時就是16時。16時就是下午4時。
師:真聰明,不愧是我們班的小數(shù)學家。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種新的計時法。(板書:24時計時法)。
2.感知24時計時法。
師:課件出示(晚上12時),這是幾時?
生:晚上12時。
師:對,當我們沉睡在夢鄉(xiāng)時,新的一天開始了。晚上12時它既是前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也可以說成是0時。(課件演示:0時)。
師:請把你鐘面上的時刻調到0時,利用鐘表學具,從0時開始,邊撥邊數(shù),研究一下從0時往后是幾時?然后把你的發(fā)現(xiàn)與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咱們看哪個小組的研究最深入,發(fā)現(xiàn)最多!學生匯報研究結果。
師:每個小組的研究發(fā)現(xiàn)都非常了不起,現(xiàn)在我們來證實一下你們的想法。開始一天的旅程吧?。ㄕn件出示)。
師:可以跟著數(shù)。一天結束了嗎?
生:沒有。
師:從0時到12時,時針走了幾圈?是幾小時?
生:1圈,12小時。
師:時針繼續(xù)轉動,現(xiàn)在是幾時?
生:13時。追問:為什么是13時?
生:時針已經走了12個小時,再加上1小時就是13時。
師:說得真好,掌聲送給他。老師希望其他同學也能像他一樣認真聽講,積極思考。
師:繼續(xù),現(xiàn)在是幾時?
生:17時,我正在寫作業(yè)。
師: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現(xiàn)在是幾時?
生:24時。(0時)我們正在睡覺。
師:一天結束了嗎?(結束了)。
師:從12時到24時,時針走了幾圈?是幾小時?
生:1圈,12小時。(課件出示:一天的時間。)。
師:小博士告訴大家,這種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師:根據(jù)剛才的研究探索,(課件出示:鐘表)想一想,外圈數(shù)和內圈數(shù)有什么關系?
生1:內圈是時針走第1圈的時間。外圈是時針走第2圈的時間。
生2:外圈數(shù)比內圈數(shù)多12。
3.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互換。
師:同學們已經會用24時計時法計時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預報節(jié)目?正好我們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正在招聘小廣播員,條件是要用24時計時法預報,你想試試嗎?老師相信你能行!課件出示:紅領巾廣播站節(jié)目預報。學生自己練習播報。
師:誰第一個來應聘?(指名播報)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師小結。
師:現(xiàn)在我們來思考一下:普通計時法是怎樣轉化成24時計時法的?你有什么好辦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時間,直接把前面的詞語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時間,把前面的詞語去掉,還要在幾時的基礎上再加12。
師:24時計時法又是怎樣轉化成普通計時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時間,直接加上前面的詞語。如果是第二圈的時間,把前面的詞語加上,還要用幾時減掉12。
生:電話、萬年歷、手機、電視……。
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能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趕緊來挑戰(zhàn)一下!
【課堂作業(yè)】。
教材第83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課后作業(yè)】。
1.教材第85頁“練習十八”第1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板書:
24時計時法:在一天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從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對應時刻相差12小時。
教學反思:
24時計時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計時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運用得比較多的還是普通計時法。如何使學生接受24時計時法并學會用它來計時,是這節(jié)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本節(jié)課的教學,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
1.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
課前猜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鐘面,說說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通過對普通計時法的簡單介紹,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做鋪墊。數(shù)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了中央臺精彩的電視節(jié)目,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為24時計時法的學習做好鋪墊。
2.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有趣的事物。因此,應緊密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選取生動有趣、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開展數(shù)學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豐富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在本課的教學中,以課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為教學資源,通過畫面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使學生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鐘面上的時刻,使學生經歷了生活問題數(shù)學化的過程,體驗到了數(shù)學學習的價值。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七
教材p105、106頁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練一練”,練習二十三第1-4題。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發(fā)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長方形紙片2張,正方形紙片1張;直尺1把,三角尺1塊。
一、復習引新
1、下面圖里哪些是線段?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圖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課。
我們認識了線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來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
(1)讓學生觀察數(shù)學書的封面,要求學生跟老師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邊指一周。
提問:課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狀的?(板書:長方形)
讓學生觀察黑板的面,教師指一指。
(2)出示:長方形紙片。提問:這張紙片的面是什么形狀?
提問:長方形由幾條線段圍成?
(板書: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3)提問:平時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狀?(板書:正方形)
你能舉出日常生活當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紙片。
提問:正方形也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齊讀: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2、認識長方形。
(1)數(shù)一數(shù),長方形有幾條邊,幾個角?(板書:四條邊四個角)
(2)引導學生對折。先說明“對邊”,并讓學生自己指一指哪些邊是對邊?
學生對折,得出:對邊相等。(板書:對邊相等)
用尺量一量,長方形紙片上4個角都是什么角?
提問后板書:都是直角。
(3)你能總結出,長方形有什么特點嗎?
學生回答同時,教師把長方形貼在黑板上。
(4)說明長方形的長和寬。讓學生指一指。
3、認識正方形
(1)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片,跟著了老師折一折。
(2)觀察一下正方形紙片,正方形有幾條邊和幾個角?
(3)請同學們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條邊有什么關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個角有什么特點。
(4)你能總結出正方形有什么特點嗎?
你見過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書:四條邊,四個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說明正方形的邊長。提問:正方形的邊長有什么關系。
4、總結特征。
(2)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課堂作業(yè)
練習二十三第4題。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八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簡單換算。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估計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體驗、歸納推理等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感受數(shù)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shù)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shù)學活動。
2.能克服在數(shù)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一)教學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節(jié)課采用雙主合作教學模式,教師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感悟,體驗,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學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與語文學習聯(lián)系起來,讓數(shù)學與語文,與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體內容
1.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首先觀看投影《恐龍》,談話:這是什么動物?你熟悉它們嗎?
(由投影導入,創(chuàng)設了情境。再讓學生自己談想要了解的內容,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了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體驗,探究新知。
(1)電腦出示噸的形象,并且賦予噸生命,以噸的語氣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噸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確1噸=1000千克。
(借助直觀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數(shù)學,生活中的噸,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
(2)讓兩名學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問:如果1噸大米得搬幾次?
(學生親自體驗,再次直觀演示,充分調動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
(3)讓學生出示課前調查,即金班同學的體重表。從中選一位體重接近25千克的學生為例,看看金班誰的體重接近25千克。問:有多少個這樣的同學約為一噸?(讓學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請40個同學出來,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噸的東西掉下來的聲音。
(這些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這一實踐中,不但學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情感體驗也得到了和諧發(fā)展。)
(4)學生自讀,小組交流對噸的認識。
(5)學生質疑,釋疑。
(6)小組合作,用各種方法找找噸和千克的關系。
(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人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7)用“……是……千克,……為1噸”的形式造句。
3.拓展認識,。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圖旁的括號里填上什么數(shù),它的重量是1噸。)
(2)電腦出示兩幅卡車圖,小卡車的載重量約是1000千克,大卡車的載重量約是5噸。
問:這兩句你能換個說法,使它意思不變嗎?
(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因材施教,先基礎,后拓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都有獲得成功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機會,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請看小馬虎日記。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兒童節(jié),媽媽給了我50元錢,讓我買一些好吃的。我來到超市,1噸重的巧克力,我買了兩塊,250噸l袋的薯片,我買了兩袋,500噸的飲料我買了兩瓶,我還買了1噸的桔子,2噸的香蕉。購物完畢,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
問:這個小馬虎的日記質量單位用得一塌糊涂,你們能幫他改正嗎?
要求學生能按一定的順序正確反映他們之間的關系。
學生整理,交流,實物投影展示。
(通過出示日記,讓學生知道正確使用質量單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會出錯,鬧出笑話,甚至會釀成大錯。又通過交流,整理,使學生既掌握了新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識,又復習了舊知。還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和實踐能力,使他們體會到生活中有數(shù)學,語文中有數(shù)學,使數(shù)學、語文、生活有機地進行了整合。)
5.質量王國里的三兄妹要感謝我們三年級的小朋友,是你們把他們整理得這樣清晰。你們能夠走出課堂,在生活中找到他們的影子嗎?找到五處并記錄下來。
(注重課外延伸,把所學知識用于實踐,讓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
6.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在本課教學中,為了揭示噸的概念,用實物投影儀、電腦演示,既直觀又形象。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認識噸,了解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板書設計:噸的認識
1000千克是1噸
1噸=1000千克
點評
新《課程標準》強調讓“人人學有用的數(shù)學”,“把數(shù)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shù)學和理解數(shù)學?!?BR> 我上的《噸的認識》一課,是按照教育部新課程標準進行的一次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們的生活實際,善于用學生身邊的實際事實為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興趣中學,學得有趣,學得高興。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通過直觀演示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課中,首先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使本課一開始就氣氛熱烈,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探求新知架起了橋梁。然后再通過電腦,以新穎的教學形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對新知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
(2)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感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體驗中掌握。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我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最大限度給學生以自主實踐、體驗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自學、思考、討論、合作實踐、體驗交流等活動,發(fā)現(xiàn)噸與千克的關系,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理解新知。體現(xiàn)了《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并且使數(shù)學、語文、生活有機的進行整合。
(3)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發(fā)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勇于探索。
數(shù)學教學要重視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興趣和信心的培養(yǎng),提倡“讓每個學生都學好數(shù)學”,“不同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shù)學”,“允許學生以不同速度學習數(shù)學”。為此,我有意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因材施教,先基礎,后拓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人人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這堂課深刻的揭示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與語文密切聯(lián)系。在教學中,我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以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在一起,平等的參與到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全面發(fā)展。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一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有順序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探索規(guī)律。
2、方法過程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中事物搭配規(guī)律和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體驗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目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學習有序思考的方法。
探索并歸納出簡單搭配現(xiàn)象中的規(guī)律,會解決實際問題。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2、揭示課題。
師:下面我們就用這中有序的、不重復、不遺漏的思考辦法來學習新課——“搭配中的學問”。
二、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笑笑的生日。
2、早餐搭配:
飲料:牛奶豆?jié){。
早點:面包油條。
飲料和早點各選一份,有幾種搭配辦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組交流。
匯報。板書搭配方法,強調有序搭配。啟發(fā)說出不同的方法。
3、去動物園的路線。
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
匯報,再次強調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復、不遺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規(guī)律。
6、師小結。
三、鞏固練習。
1、石頭、剪子、布的。游戲。
2、猜電話號碼。
四、總結。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二
第36頁例3、“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七第6-10題。
理解與表內除法相應的一位數(shù)除幾百幾十和幾千幾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和類推等思維能力。
小黑板、投影片。
1、口算。
18÷424÷212÷3。
2、填空。
210里面有()個十,1里面有()個百。
120里有()個百和()個十,也可以看作()個十。
1、教學120÷3。
(1)學生擺出1大捆和2小捆小棒。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樣想?
(2)把12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十,就是幾十?
(3)說一說120÷3你是怎樣想的?
(4)口算。
做“練一練”第1題。
學生口算,并說一說想的過程。
2、教學“試一試”。
(4)出示1÷3。
說一說,1÷3口算要怎樣想?
(2)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算出得數(shù)。
指名口答是怎樣想的?
1、練習七第6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練習七第7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本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練習七第8、10題。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三
數(shù)加、減整千數(shù),整千數(shù)加整百數(shù)及相應的減法。
教學重難點:0的讀法。
教具準備:計數(shù)器、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算一算:20xx+2000=4000+1000=。
2、讀一讀:217630989001203023002003。
3、6782里面有()個千、()個百、()個十和()個一。
3004里面有3個()和4個()。
5個千和4個百組成的數(shù)是()。
5個千和4個十組成的數(shù)是()。
5個千和4個一組成的數(shù)是()。
二、練習:
1、讀出下面橫線上的數(shù)。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大約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約是4028米。
2、寫出下面橫線上的數(shù)。
世界第一斜拉索橋--上海楊浦大橋全長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亞加拉瀑布寬一千二百四十米。
3、做“想想做做”的第7題。
學生先在書上完成,再組織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每組3道題之間的聯(lián)系。
4、找規(guī)律: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題,
然后同桌兩人合作進行找規(guī)律,看哪個組先找到規(guī)律。
5、組數(shù)活動:
老師提供3、7、0、0這四個數(shù)字,請學生進行組數(shù)活動。
看誰組成的`數(shù)最多?
6、連一連:
書上的第11題,學生先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7、課外小知識:
學生自學“你知道嗎?”的課外讀物。自。
學后請同學來說一說: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業(yè):完成“想想做做”的第9題。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四
知識目標:結合“買書”的問題情境,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沒有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能用小數(shù)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增加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掌握小數(shù)加減法的豎式計算。
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一、創(chuàng)境激趣。
二、互動解疑。
板書:3.2+11.5=?
2.師:為了幫淘氣解決買書付錢的問題,大家都正確地列出了小數(shù)加法的算式??墒俏覀儚膩頉]有嘗試過兩個小數(shù)怎么相加,現(xiàn)在就來試一試,看誰能獨立發(fā)現(xiàn)小數(shù)加法的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
(3)匯報交流結果。
師:你是怎樣計算3.2+11.5的?
(4)小組討論。
(5)完成課本試一試的題目,你會做嗎?
三、啟思導疑。
師:同學們真棒,想出了這么多好的方法,這幾種算法各有什么特點?小數(shù)相加時,為什么智慧老人特別強調“小數(shù)點一定要對齊”?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師:多位數(shù)相加時,個位數(shù)字一定要對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相同數(shù)位(單位)上的數(shù)才能相加;個位對齊了,所有的數(shù)位也都對齊了小數(shù)相加時,小數(shù)點一定要對齊,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小數(shù)點對齊了,所有的數(shù)位也都對齊了。教材中前兩種算法的共同特點是化去小數(shù)點,把小數(shù)相加變成整數(shù)相加,但“相同單位的數(shù)才能相加”的算理沒有變。所以,只要把小數(shù)點對齊了,小數(shù)加法的計算與多位數(shù)的加法計算就沒有什么不同了。
四、實踐應用。
1.完成課本第7萬狀的第1題。
2.用豎式計算。
2.5+0.23.9-2.96.5+3.13.小小文具店:小麗到文具店購買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筆記本2.1元,一個文具盒5.3元,一支鋼筆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鋼筆一共多少元?
(2)一個文具盒比一本筆記本貴多少元?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五、總結評價。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五
蘇教版第5冊第49頁-52頁的內容。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記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
課件、鐘面和兩圈時間。
1、兩個6時:同學們會看鐘表了,下面這個鐘面表示幾時?
(6時)。這時你一般在干什么?怎么會有的同學在吃晚飯,而有的同學才剛起床?(因為一個是早上6時,一個是晚上6時),看來一天中有兩個6時。
2、兩個7時:現(xiàn)在鐘面上是幾時?同上。
說明一天中有兩個7時。
3、發(fā)散與設疑。
一天中還有2個幾時呢?
也就是說一天中鐘面上所有的時刻都會出現(xiàn)2次,這是為什么呢?
下面讓我們來回憶完整的一天。
1、你們知道1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嗎?比如今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我們的1天是從夜里12時開始的,夜里12時既是昨天的結束,又是今天的開始,1天就從這里開始了。
2、時針轉第一圈。
(課件出示鐘,時針指向12時),這就是夜里12時,這時我們正在睡覺,時間慢慢過去,我們要起床上學,上午上完了三節(jié)課,要吃午飯了,這時就到了什么時候?(中午12時)從夜里12時到中午12時,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幾圈?(走一圈)經過了幾個小時?(12個小時),這時,一天結束了嗎?(沒有)對呀,太陽正掛在頭頂上,才過去了一天中的一半。
3、時針轉第二圈。
4、解疑。
(1)、完整敘述24小時與2圈。
(2)、呼應。
剛上課時同學們都認為鐘面上所有的時刻會出現(xiàn)2次,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知道為什么了嗎?(一天共有24個小時,時針在鐘面上轉2圈,第一圈從數(shù)字12-12,第2圈又從數(shù)字12-12,就出現(xiàn)了兩圈一模一樣的時間)。
1、設疑。
2、學生分組討論。
3、交流:你們想出了什么辦法?
生1:可以給它們增加一些時間名詞,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師:這樣行嗎?我們以這個6時為例說說看。
生2:也可以把下午1時-12時改成12時-24時。
師:(黑板上出示鐘面)下午1時改寫成13時,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時針在鐘面上轉了一圈又一個小時,所以是13時。
晚上7時呢?你是怎么想的?(依次數(shù)數(shù))。
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
生:只要在一圈12時上再加上7就可以了。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六
第75頁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一15題。
1、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簡單的含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使學生知道分數(shù)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會讀、寫簡單的分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1、重點: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簡單的含義。
2、難點: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多媒體,長方形紙條、圓形紙片若干張。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分過東西嗎?分過什么?
老師這里有6個餅,要分給2位同學,你想怎樣分?
(學生說出想法后,板書33)。
有4個餅,分給2位同學,你想怎樣分?(板書:22)。
有2個餅,分給2位同學,你又想怎樣分?(板書:11)。
同學們在分得時候,注意到了要公平,這種分東西的方法,我們就叫做怎樣分?(板書:平均分)。
誰愿來說說,你怎樣理解平均分?
現(xiàn)在只有一個餅,平均分給兩位同學,你們會分呢?
假設這個圓形紙片就是一個餅,同位合作試一試?(學生操作)。
舉起來,互相看看是怎樣分的?
同學們,我們怎樣證明這樣分就是平均分?
二、動手操作,獲取新知。
(一)認識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這樣的一份,能不能想個辦法來表示一下?
還有其它表示方法嗎?
二分之一,在數(shù)學上叫分數(shù)。
2、指導讀、寫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寫呢?
(老師板書)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寫一寫。
3、認識二分之一。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另一份呢?
師: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的二分之一。
誰愿來說說,什么是這個餅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學們指著剛才分的圓形紙片說說,什么是這張紙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說)。
誰想再來說說,什么是這張圓形紙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學們,給你一張紙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嗎?
拿出你的紙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顏色。(學生操作)。
誰愿把你涂的展示給大家?
正方形還有不同涂法嗎?
觀察,這幾張正方形紙,涂色部分都能用哪個分數(shù)來表示?
師:對,雖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這張紙的二分之一。
還有涂其它圖形的嗎?
5、小練習。
師:看來,平均分是產生分數(shù)的重要前提,沒有平均分,分得結果就不能用分數(shù)來表示?
(二)認識四分之一。
同學們,把剛才分圓形紙片,再對折一次,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誰是誰的四分之一?
這一份呢?
每份都是這張圓形紙的四分之一。
誰來說說,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認識三分之一。
這張紙片,陰影部分能用分數(shù)來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來表示?
怎么證明這樣分是平均分?(剪開)。
大家的眼真銳利。
能說說,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認識幾分之一。
1、獨立探索。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學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誰創(chuàng)造的分數(shù)最好?
誰愿把你創(chuàng)造的分數(shù)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可能出現(xiàn)幾分之幾的分數(shù),不要回避,讓學生說說怎么想的。)。
老師剛才搜集了一些同學們創(chuàng)作的分數(shù),一起來判斷一下?
同學們,真聰明,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分數(shù),你還能說出其它分數(shù)來嗎?
能不能都寫出來?
分數(shù)有多少個?
觀察一下,這些分數(shù)有什么共同特點?
像這樣的分數(shù),叫幾分之一。(板書:幾分之一)。
2、學習分數(shù)各部分名稱。
今天,學習內容在課本75—76頁,請同學們看書。
通過看書,你還知道了什么?
同位兩個,舉個分數(shù),互相說說,分數(shù)各部分名稱。
3、小資料。
一起來看個小資料,自己讀一讀。
你有什么感想?
三、練習應用。
今天,這節(jié)課,同學們上課都積極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同學們,老師這里還有一道較靈活的題目,看誰能想出來?
咱們班同學真聰明,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七
1)通過有趣的數(shù)學題,引起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開發(fā)他們的智。
力,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邏輯思考能力。
2)讓他們學會通過思考與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3)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
通過解答例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學會善于思考。教學難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準備課堂上要講的內容,預測提問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使用的時間。多媒體課件,火柴棒,小獎品。
課前先向學生播放一些生活中應用數(shù)學知識的生活例子。講一個小故事,動物中的數(shù)學“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通過小故事起到讓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產生興趣。)。
學生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擺法。
3、用12根火柴桿,組成4個連靠在一起的單位正方形,如下圖。游戲要求:
(1)試試看,移動3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2)恢復原狀,再試試看,移動4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答對進行適當?shù)莫剟睿?,并進行分析,然后逐漸深入課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此環(huán)節(jié)分為四個小部分:
1將學生分成幾組,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2從日常生活出發(fā),模擬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搶答。
3最后進行統(tǒng)計,對表現(xiàn)最好的小組進行獎勵。
4、對相關題目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shù)的學習興趣。
具體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2.一減一不是零。(打一字)。
3.+-×(打一成語)。
解析:把支分解開即為“+、-、×”)謎底是:支離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謎底是:口(意為“只”少“八”)。
5、成績是多少?(打二個數(shù)學名詞)。
解析:學習成績是用得分的數(shù)目計算的。問“多少”,可以換一個說法,改問“幾何?”在中國古代數(shù)學書里,問一種物品有多少個,總是問“物有幾何?”直到現(xiàn)在,有些地區(qū)的方言里,買東西問價錢,還是說“幾何?”所以,問“成績多少”,等于是問“分數(shù),幾何?”謎底是兩個數(shù)學名詞:分數(shù)、幾何.
答案:
第一步:小明與弟弟過橋,小明回來,耗時4秒;
第二步:小明與爸爸過河,弟弟回來,耗時9秒;
第三步:媽媽與爺爺過河,小明回來,耗時13秒;
最后:小明與弟弟過河,耗時4秒,總共耗時30秒,多么驚險!
根據(jù)自己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自主創(chuàng)作一幅與數(shù)學有關的圖畫。(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shù)的學習興趣。)。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八
一、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shù)相乘都等于0的規(guī)律。
2、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shù)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答)。
143=422=25+0=0+28=。
(二)探索新知。
1、教學05=?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
學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學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學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學生列出0+0+0+0+0與05兩個算式,提問5個0相加得多少?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得數(shù)(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個0相加是多少)應等于幾?(等于0)。
(2)推理歸納。
根據(jù)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做課本p34算一算3道題,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口算結果。(03=0,70=0,026=0)。
通過剛才的口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引導學生歸納0與任何數(shù)相乘,結果都是0的結論。
(3)小結、深化。
引導學生認識:0乘幾和幾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數(shù)相乘都是0。
2、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34試一試中1、2題。
(1)第1題。
此題是因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并進行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時,要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這樣想:因為135=65,所以1305=650。這樣想的學生可能已經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認為只要在65的末尾寫上一個0就可以得到計算結果,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135和1305這兩個算式,使學生理解13個十乘5等于65個十,也就是650。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豎式算法,可先請學生板書豎式計算的書寫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算法。
第3種算法學生可能難以獨立寫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看書并指導學生學習這種寫法。
(2)第2題。
此題是因數(shù)中間有一個0的乘法,練習時,讓學生獨立計算后,再讓學生公布各自的算法,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算法。
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1的算法。
(三)鞏固練習。
1、豎式計算。(補充題)。
全班齊練后指名板書,進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5554。
全班齊練后交流,交流時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四)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一個因數(shù)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九
第9頁例5以及練習。
1、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
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能熟練八個方向的聯(lián)系。
多媒體。
1、請用手勢指出你認識的8個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對了嗎?
2、老師說方向,你們就用手指向那邊方向:北、西南、東北、西、東北等。
3、出示中國地圖:請你分別指出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8個地區(qū)。
1、觀察例5圖:問:這是什么圖呢?(動物園導游圖)
請認一認圖上畫有哪些動物館?
2、請在圖中指出8個方向:
3、解決問題:
熊貓館位置?從大門出發(fā)可以怎樣走?(在動物園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獅山,再向西北走。)還可以怎樣走?也請你把行走路線描述出來。指名到黑板的掛圖前說說行走路線。同桌互相提問各個館的行走路線,比一比,誰說得準!
5、小結:如果從不同的路線走,說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認識簡單的路線。
1、說一說,1路公共汽車的行車路線。
2、第10頁第2題:
全班讀題: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據(jù)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樂項目用序號標在適當?shù)奈恢蒙?。講評。
說說今天的收獲?指導學生對學習進行評價。
作業(yè):課堂作業(yè)本
板書:認識簡單的路線
東、南、西、北
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
1、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具體的活動,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享受學習的快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周長
1、剪一剪。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浅?蓯鄣目ㄍ^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認識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最喜歡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卡通頭像。
2、說一說。
討論:你是怎樣剪的?(沿著頭像的邊剪的)學生互相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著頭像的邊剪,就是沿著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互相指一指)
揭示: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提供實例,認識周長
1、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練一練。
(1)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shù)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體的面的邊線,并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業(yè),互相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么?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自主探究。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為合適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2、反饋。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方法:
(1)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周,再量細線的長;
(4)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周。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為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么方法比較合適?(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根據(jù)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的效果。
4、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辦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饋: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并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辦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討論不同方法的基礎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測量的結果,并說一說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周圍一圈,最后展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課堂總結
欣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一
1.結合具體情景,體會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乘法的意義。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乘法。
3.在學習過程中初步學習簡單的歸納、類比和有條理地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
4.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堅定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師出示:28×4=16×7=29×4=43×2=12×4=
這節(jié)課我們就在學習了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筆算的基礎上,研究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
板書課題。
1.教學例1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中說的“每天往返兩次”是什么意思嗎?怎樣要這樣列式呢?
同學們會算這道題嗎?那你們會算什么?
能說一說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與前面學習的內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請同學們用你們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學例2
要求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該怎樣列式?
能說一說這個算式是什么意思嗎?
你覺得在計算連續(xù)進位的乘法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1題。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2題。四、課堂小結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二
我們的校園(教材第106頁及相關習題)。
1.能認真仔細的觀察插圖(見教材第106)頁例題),解決“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鋪草皮”的問題,讓學生用不同的鋪草皮的方法計算出相應的費用。
2.在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中,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能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體現(xiàn)“用數(shù)學”的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建立學習的自信心,獲得成功的喜悅。
1.解決“只有3000元,如何鋪草皮”的問題;
2.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培養(yǎng)“用數(shù)學”的意識,滲透優(yōu)化思想。教學過程
板書課題:我們的校園
(一)課件出示鋪草皮例題:
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生1:兩塊草坪同樣大,長28米,寬16米。鋪草皮有3種種類:白三葉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費用。
師:有哪些鋪草皮的建議?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匯報。
(1)先算出草地的面積。
生2:因為兩塊地同樣大,是長方形的,根據(jù)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列式為:
28×16×2=896(平方米)
(2)鋪草皮的建議。
生3:全部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
生4:全部鋪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一半鋪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鋪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一半鋪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計算不同鋪法的費用。
方法一:全部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三
1.通過練習,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能區(qū)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及空間觀念。
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
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課件
一、知識再現(xiàn)
回顧:前面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揭題: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練習來鞏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相關知識。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1題。
讓學生獨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比較:圖形的周長與它們的面積之間的區(qū)別。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明確:周長表述的是線的長短,面積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2題。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邊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別拼成面積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3題。
先估計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4題。
出示題目,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四個圖形中,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
學生反饋后,教師指出:因為1個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幾個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提示學生:將超過半格的看成1格,不滿半格的忽略不計。
交流時著重讓學生體會到用割補法把不完整的圖形割補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數(shù)學思想。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6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
算一算: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周長呢?
集體反饋,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7題。
讓學生讀題,弄清題目要求:畫兩個面積都是10平方厘米的圖形。
展示學生作品并交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形狀。
得出結論:面積相同,形狀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8題。
提出問題:比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數(shù)學書的封面,估計數(shù)學書的封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讓學生根據(jù)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估計一張報紙的面積。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yè)
《補》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四
1、通過觀察,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的特征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通過對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多媒體課件、投影機、投影片、鐵絲等。
一、準備
二、誘發(fā)
投影:例1動物園籃球場長26米,寬14米,小狗花花繞籃球場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課件展示:小狗花花圍著籃球場走一周。教師: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計算出來?(激發(fā)學生動腦筋想辦法)
26+14+26+14=80(米)
長+寬+長+寬=長方形的周長
三、釋疑
1、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四條邊的總和。教師板書:長方形四邊長度的和叫做長方形的周長。
2、讓學生比劃周圍一些長方形的周長。例如:黑板、桌面、課本等。
3、展示:長方形對邊相等。教師:根據(jù)長方形的特征,我們能不能找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其他方法。學生推導出下面的計算方法(利用對邊相等)。
26x2+14x2=80(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x2+寬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個長,再走一個寬。提問:這時它走了多少米?是長方形的周長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著走完全程。教師提問:剩下的路程是長方形的多少?長方形的周長還可以怎樣求?學生進一步觀察后,推導計算長方形周長的第三種方法。
(26+14)x2=14(厘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5、讓學生議一議: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哪幾個條件?
6、教師出示例2(投影),學生獨立解答。
7、教學例3,學生讀題后,教師操作:拿一段長50厘米的鐵絲,先量出一個長,用鐵鉗擰成90度角,再量出一個寬,用鐵鉗擰成90度角擰成一個長方形后,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鐵絲的長度—長方形的周長)然后讓學生根據(jù)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答此題。
8、投影:(讓學生在課堂獨立做兩道題)
四、轉化和應用
投影:
1、數(shù)一數(shù),下圖中有幾個長方形。
2、量一量各個長方形的邊長,計算各個長方形的周長。
課件:展示黃、紅、藍三個長方形。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五
1.理解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能夠正確筆算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連續(xù)進位的加法題。
2.能根據(jù)實際,選取合理的方法正確、靈活地計算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
3.理解驗算的意義,會正確進行三位數(shù)加法的驗算,初步養(yǎng)成檢查與驗算的習慣。
4.經歷用萬以內的加法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掌握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的連續(xù)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會正確的進行筆算和驗算
正確筆算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的連續(xù)進位加法題;能結合實際選取合理的方法計算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
(一)復習舊知
筆算346+93 657+329
筆算加法時應注意什么?
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數(shù)相加滿十,向前一位進1。
(二)新課導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去過濕地嗎?
出示圖片,介紹濕地情況。再出示信息:某濕地有野生植物445種,野生動物298種。
師:根據(jù)這兩條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問題。
學生交流,教師出示相應問題。
預設1:該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
預設2:該濕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動物多多少種?
預設3:該濕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動物少多少種?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研究第一個問題。
(三)新課展開
1.探究計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師:這道題,同學們想用什么方法計算?
板書算式:445+298
(2)估算結果并交流。
師:這道題的結果大概是什么?同學們能估算嗎?
(3)嘗試計算并交流。
師:這道題到底等于多少?同學們能自己想辦法計算出來嗎?請大家試一試。
全班交流方法:
列豎式計算。
(4)與估算結果相比較。
2.探究驗算方法。
(1)自主探索驗算方法。
師:這道題算的對不對?同學們會驗算嗎?
(2)交流方法。
預設1:再重新用原來的豎式計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預設2:可以交換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預設3:利用原來的豎式,把相同數(shù)位上的數(shù)從下往上再加一遍。
(3)歸納驗算方法。
師:大家想出這么多的驗算方法,你們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算 ,可要養(yǎng)成及時驗算的好習慣哦。
3.練一練。
我是小醫(yī)生,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163+979 395+475
4小結提煉筆算方法。
問題1.今天我們做的加法題有什么共同點?
連續(xù)進位
問題2.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算出得數(shù)的呢?
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
問題3.為了保證計算正確,你有什么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相同數(shù)位要對齊,從個位開始加起,進位的小數(shù)字不能漏寫,做完以后要及時驗算。
(四)練習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進位,再計算并驗算。
67+93 165+78 409+394
總結回顧
回顧本節(jié)課收獲。
回顧新課導入時,學生提出的問題,請有興趣的同學課后研究一下,下一節(jié)課繼續(xù)研究。
作業(yè)布置
作業(yè):第38頁做一做,4題。
板書設計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六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24時計時法(教材第82~83頁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24時計時法,知道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關系,會進行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轉換。
2.經歷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感受24時計時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動中,發(fā)展空間想象力,培養(yǎng)探索精神,逐步養(yǎng)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1.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刻。
2.掌握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互化方法。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師:孩子們,喜歡猜謎語嗎?
生:喜歡。
師:劉老師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謎能力,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謎語。
生:鐘表。
生1:上午9時,我在上課。
生2:晚上9時,我在睡覺。
師:原來一天中有兩個9時,一個是上午9時,一個是晚上9時,(隨機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像這樣,在9時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詞語,這種計時法叫做普通計時法。
師:誰能再舉一個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刻。
生:凌晨3時早上6時中午12時下午4時晚上11時。
師:同學們對普通計時法已經掌握了。
【新課講授】。
1.認識24時計時法。師:老師知道大家很喜歡看電視,中央臺今天有哪些精彩的節(jié)目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中央臺節(jié)目單。
師:觀察這個節(jié)目單,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獲取信息,發(fā)言。
師:同學們的'眼睛可真亮,你們有問題要問嗎?
生1:為什么這些時間的前面沒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詞語?
生2:16時是幾時?
生3:《美術星空》和《七巧板》間隔多長時間?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非常有價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幾時?(課件出示)。
生1:4時。
師:是4時嗎?
生:下午4時。師追問:16:00為什么是下午4時?
生:時針第一圈走了12個小時,再走4小時就是16時。16時就是下午4時。
師:真聰明,不愧是我們班的小數(shù)學家。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種新的計時法。(板書:24時計時法)。
2.感知24時計時法。
師:課件出示(晚上12時),這是幾時?
生:晚上12時。
師:對,當我們沉睡在夢鄉(xiāng)時,新的一天開始了。晚上12時它既是前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也可以說成是0時。(課件演示:0時)。
師:請把你鐘面上的時刻調到0時,利用鐘表學具,從0時開始,邊撥邊數(shù),研究一下從0時往后是幾時?然后把你的發(fā)現(xiàn)與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咱們看哪個小組的研究最深入,發(fā)現(xiàn)最多!學生匯報研究結果。
師:每個小組的研究發(fā)現(xiàn)都非常了不起,現(xiàn)在我們來證實一下你們的想法。開始一天的旅程吧?。ㄕn件出示)。
師:可以跟著數(shù)。一天結束了嗎?
生:沒有。
師:從0時到12時,時針走了幾圈?是幾小時?
生:1圈,12小時。
師:時針繼續(xù)轉動,現(xiàn)在是幾時?
生:13時。追問:為什么是13時?
生:時針已經走了12個小時,再加上1小時就是13時。
師:說得真好,掌聲送給他。老師希望其他同學也能像他一樣認真聽講,積極思考。
師:繼續(xù),現(xiàn)在是幾時?
生:17時,我正在寫作業(yè)。
師: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現(xiàn)在是幾時?
生:24時。(0時)我們正在睡覺。
師:一天結束了嗎?(結束了)。
師:從12時到24時,時針走了幾圈?是幾小時?
生:1圈,12小時。(課件出示:一天的時間。)。
師:小博士告訴大家,這種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師:根據(jù)剛才的研究探索,(課件出示:鐘表)想一想,外圈數(shù)和內圈數(shù)有什么關系?
生1:內圈是時針走第1圈的時間。外圈是時針走第2圈的時間。
生2:外圈數(shù)比內圈數(shù)多12。
3.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互換。
師:同學們已經會用24時計時法計時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預報節(jié)目?正好我們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正在招聘小廣播員,條件是要用24時計時法預報,你想試試嗎?老師相信你能行!課件出示:紅領巾廣播站節(jié)目預報。學生自己練習播報。
師:誰第一個來應聘?(指名播報)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師小結。
師:現(xiàn)在我們來思考一下:普通計時法是怎樣轉化成24時計時法的?你有什么好辦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時間,直接把前面的詞語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時間,把前面的詞語去掉,還要在幾時的基礎上再加12。
師:24時計時法又是怎樣轉化成普通計時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時間,直接加上前面的詞語。如果是第二圈的時間,把前面的詞語加上,還要用幾時減掉12。
生:電話、萬年歷、手機、電視……。
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能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趕緊來挑戰(zhàn)一下!
【課堂作業(yè)】。
教材第83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課后作業(yè)】。
1.教材第85頁“練習十八”第1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板書:
24時計時法:在一天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從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對應時刻相差12小時。
教學反思:
24時計時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計時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運用得比較多的還是普通計時法。如何使學生接受24時計時法并學會用它來計時,是這節(jié)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本節(jié)課的教學,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
1.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
課前猜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鐘面,說說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通過對普通計時法的簡單介紹,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做鋪墊。數(shù)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了中央臺精彩的電視節(jié)目,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為24時計時法的學習做好鋪墊。
2.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有趣的事物。因此,應緊密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選取生動有趣、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開展數(shù)學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豐富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在本課的教學中,以課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為教學資源,通過畫面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使學生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鐘面上的時刻,使學生經歷了生活問題數(shù)學化的過程,體驗到了數(shù)學學習的價值。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七
教材p105、106頁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練一練”,練習二十三第1-4題。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發(fā)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長方形紙片2張,正方形紙片1張;直尺1把,三角尺1塊。
一、復習引新
1、下面圖里哪些是線段?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圖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課。
我們認識了線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來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
(1)讓學生觀察數(shù)學書的封面,要求學生跟老師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邊指一周。
提問:課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狀的?(板書:長方形)
讓學生觀察黑板的面,教師指一指。
(2)出示:長方形紙片。提問:這張紙片的面是什么形狀?
提問:長方形由幾條線段圍成?
(板書: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3)提問:平時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狀?(板書:正方形)
你能舉出日常生活當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紙片。
提問:正方形也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齊讀: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2、認識長方形。
(1)數(shù)一數(shù),長方形有幾條邊,幾個角?(板書:四條邊四個角)
(2)引導學生對折。先說明“對邊”,并讓學生自己指一指哪些邊是對邊?
學生對折,得出:對邊相等。(板書:對邊相等)
用尺量一量,長方形紙片上4個角都是什么角?
提問后板書:都是直角。
(3)你能總結出,長方形有什么特點嗎?
學生回答同時,教師把長方形貼在黑板上。
(4)說明長方形的長和寬。讓學生指一指。
3、認識正方形
(1)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片,跟著了老師折一折。
(2)觀察一下正方形紙片,正方形有幾條邊和幾個角?
(3)請同學們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條邊有什么關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個角有什么特點。
(4)你能總結出正方形有什么特點嗎?
你見過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書:四條邊,四個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說明正方形的邊長。提問:正方形的邊長有什么關系。
4、總結特征。
(2)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課堂作業(yè)
練習二十三第4題。
數(shù)學s版三年級教案篇十八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簡單換算。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估計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體驗、歸納推理等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感受數(shù)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shù)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shù)學活動。
2.能克服在數(shù)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一)教學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節(jié)課采用雙主合作教學模式,教師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感悟,體驗,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學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與語文學習聯(lián)系起來,讓數(shù)學與語文,與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體內容
1.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首先觀看投影《恐龍》,談話:這是什么動物?你熟悉它們嗎?
(由投影導入,創(chuàng)設了情境。再讓學生自己談想要了解的內容,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了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體驗,探究新知。
(1)電腦出示噸的形象,并且賦予噸生命,以噸的語氣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噸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確1噸=1000千克。
(借助直觀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數(shù)學,生活中的噸,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
(2)讓兩名學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問:如果1噸大米得搬幾次?
(學生親自體驗,再次直觀演示,充分調動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
(3)讓學生出示課前調查,即金班同學的體重表。從中選一位體重接近25千克的學生為例,看看金班誰的體重接近25千克。問:有多少個這樣的同學約為一噸?(讓學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請40個同學出來,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噸的東西掉下來的聲音。
(這些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這一實踐中,不但學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情感體驗也得到了和諧發(fā)展。)
(4)學生自讀,小組交流對噸的認識。
(5)學生質疑,釋疑。
(6)小組合作,用各種方法找找噸和千克的關系。
(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人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7)用“……是……千克,……為1噸”的形式造句。
3.拓展認識,。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圖旁的括號里填上什么數(shù),它的重量是1噸。)
(2)電腦出示兩幅卡車圖,小卡車的載重量約是1000千克,大卡車的載重量約是5噸。
問:這兩句你能換個說法,使它意思不變嗎?
(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因材施教,先基礎,后拓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都有獲得成功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機會,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請看小馬虎日記。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兒童節(jié),媽媽給了我50元錢,讓我買一些好吃的。我來到超市,1噸重的巧克力,我買了兩塊,250噸l袋的薯片,我買了兩袋,500噸的飲料我買了兩瓶,我還買了1噸的桔子,2噸的香蕉。購物完畢,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
問:這個小馬虎的日記質量單位用得一塌糊涂,你們能幫他改正嗎?
要求學生能按一定的順序正確反映他們之間的關系。
學生整理,交流,實物投影展示。
(通過出示日記,讓學生知道正確使用質量單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會出錯,鬧出笑話,甚至會釀成大錯。又通過交流,整理,使學生既掌握了新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識,又復習了舊知。還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和實踐能力,使他們體會到生活中有數(shù)學,語文中有數(shù)學,使數(shù)學、語文、生活有機地進行了整合。)
5.質量王國里的三兄妹要感謝我們三年級的小朋友,是你們把他們整理得這樣清晰。你們能夠走出課堂,在生活中找到他們的影子嗎?找到五處并記錄下來。
(注重課外延伸,把所學知識用于實踐,讓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
6.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在本課教學中,為了揭示噸的概念,用實物投影儀、電腦演示,既直觀又形象。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認識噸,了解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板書設計:噸的認識
1000千克是1噸
1噸=1000千克
點評
新《課程標準》強調讓“人人學有用的數(shù)學”,“把數(shù)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shù)學和理解數(shù)學?!?BR> 我上的《噸的認識》一課,是按照教育部新課程標準進行的一次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們的生活實際,善于用學生身邊的實際事實為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興趣中學,學得有趣,學得高興。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通過直觀演示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課中,首先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使本課一開始就氣氛熱烈,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探求新知架起了橋梁。然后再通過電腦,以新穎的教學形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對新知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
(2)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感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體驗中掌握。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我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最大限度給學生以自主實踐、體驗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自學、思考、討論、合作實踐、體驗交流等活動,發(fā)現(xiàn)噸與千克的關系,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理解新知。體現(xiàn)了《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并且使數(shù)學、語文、生活有機的進行整合。
(3)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發(fā)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勇于探索。
數(shù)學教學要重視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興趣和信心的培養(yǎng),提倡“讓每個學生都學好數(shù)學”,“不同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shù)學”,“允許學生以不同速度學習數(shù)學”。為此,我有意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因材施教,先基礎,后拓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人人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這堂課深刻的揭示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與語文密切聯(lián)系。在教學中,我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以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在一起,平等的參與到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