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書籍中觸動我們心靈的部分進行整理和總結。寫讀后感時,要注意結構的合理安排和邏輯的清晰,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讀后感范文,如果你也讀過這些作品,不妨看看別人的觀點和感悟。
烏托邦讀后感篇一
“烏托邦”一詞是從希臘文ou(沒有)和topos(地方)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為“烏有之鄉(xiāng)”??赐辍稙跬邪睢愤@本書深深地為烏托邦這個完美國家所震撼。烏托邦,如果作為一個小說中的國度存在,那它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國度,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說,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并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莫爾的愿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xiāng)。
書的第一部分寫作者與航海家拉斐爾的對話,他們討論了許多當時英國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作者在引導讀者反思現(xiàn)實從而引出第二部分對那個理想社會的描寫。將書中第一、第二部分結合來看,其實烏托邦是作者虛構出來用以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的。托馬斯·莫爾希望能通過自己對于社會的看法和設想來引起統(tǒng)治階級的注意,來改善黑暗、混亂的社會。而莫爾為改變社會現(xiàn)狀所構建的烏托邦終究只是他一個人的設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許多制度還缺乏可行性,還是有許多問題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
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這樣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chǎn)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并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于集體之中,從而事實上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xiàn)制度的最大合理化,從而在事實上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完全為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xiàn)。莫爾在書中并沒有說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xiàn)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然而對于整個人類來說,烏托邦彰顯了人類無限的想象潛能,是對現(xiàn)實政治生活的不滿和批判,是對正義、自由、美德等一系列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烏托邦讀后感篇二
烏托邦的幻想太多了,無論是在電影里還是在下午的聊天中。但我不認為很多人的理想烏托邦和原來一樣。
《烏托邦》絕對是一部受時代控制的劃時代作品。原著作者摩爾從來沒有想過,在十八世紀,四百多年前,社會主義的概念開始演變。在未來的一百年里,一些國家和組織將實踐他們所設想的理想社會。無論成功或失敗,它都足夠偉大。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它強化和發(fā)展了柏拉圖時期的民主觀念。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糧食、服裝、住房和交通得到保障。它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康社會,有充足的食物和衣服。財產(chǎn)是常見的,但沒有人會被金錢誘惑而試圖將其私有化,而黃金、白銀和珠寶被視為廉價商品。它們是只有奴隸才戴的腳鐐。生產(chǎn)勞動力是如此的高效,它不需要擔心短缺,也不會私下存在。農(nóng)業(yè)是基礎,城鄉(xiāng)界限模糊。城市規(guī)劃整潔統(tǒng)一,嚴格制定人口政策和移民措施。健康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與休閑的結合。教育學者,倡導人人接受義務教育,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遵守。
現(xiàn)代社會的每一個國家,不論其社會性質(zhì)如何,都是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政策范圍內(nèi)提出這種建議的。它的愿景遠遠超前于當時的資本主義,但仍然籠罩在封建君主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中。
受時代的限制,原因是他的很多想法雖然超前,但不切實際,荒謬可笑。
現(xiàn)在,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擺脫主要的貧富矛盾。在最發(fā)達的國家,仍然有相對貧窮的人。
烏托邦讀后感篇三
公司的人數(shù)、創(chuàng)立的年代、總公司所在地、公司規(guī)模、公司有哪些產(chǎn)品?產(chǎn)品的市場定位、占有率、主要客戶、近三年的成長概況、企業(yè)文化和目標,以及有什么競爭對手。甚至組織概況。
如何搜集到這些信息呢?這些資料的來源包括財經(jīng)雜志、專業(yè)雜志等。如果你是屬于更換工作較為頻繁的人,或者工作之間曾有一大段空白,由履歷表上看來既不是在念書,也不是在工作,對方絕對會請你作說明;又或者你本來已是資深經(jīng)理了,現(xiàn)在應征的卻是一份課長的職務,對方難免會好奇,想要了解原因何在?攤開自己的履歷表,假想自己是用人主管,檢視履歷表中有任何不尋常的地方嗎?你能言之成理,將來龍去脈交待清楚嗎?如果對方覺得他的疑問始終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你被錄用的機率是很低的。至于你要如何回答?在面談的緊迫壓力下,你如何回答得誠懇而技巧、突顯個人積極正面的形象?讓對方很有信心的覺得「選擇你,一定不會錯」!
薪資調(diào)查。
在求職前,應該對想從事的“業(yè)界薪資行情”有個基本的概念,同樣的職位,會因為求職者本身的經(jīng)歷而不同,也和企業(yè)自身的檔次不同而有差異。以下的建議或許對您有所幫助:
1、沒有工作經(jīng)驗的求職者--“依公司規(guī)定”。對于無經(jīng)驗的新進人員,一般公司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由于你的個人能力、表現(xiàn)都無記錄可資證明,在這個階段的求職者,“入門”最重要。
2、有工作經(jīng)驗的求職者可以提出一個合乎行情的范圍。要了解清楚“底薪”、“全薪”等的差別,以及該公司的薪資架構。比如有的公司雖然月薪不高,但一年固定發(fā)十六個月的薪水,或者每年會視業(yè)績發(fā)放紅利、股票等。因此不要單純地考慮月薪的多寡。
3、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提出的“希望待遇”是否恰當,你可以請教對方“這樣的職位通常在貴公司待遇如何?”否則說低了,自己吃虧不說,還可能被對方懷疑能力不足而缺乏自信;說高了,又可能不被列入考慮范圍之內(nèi)。
烏托邦讀后感篇四
之前看青春勵志電視劇《奮斗》里面的女主人公們把她們的地方叫心碎烏托邦,那時對烏托邦這個詞的理解僅限于知道這個層面上,自己理解的烏托邦的涵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理想國。類似于香格里拉這樣的詞匯。直到今日看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由來以及這個詞匯所寄予的深刻內(nèi)涵。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說:“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xiàn)實意義,恰在于其高度關心人民大眾的生活?!彼跁氐谝徊刻岢隽诉@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脫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里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產(chǎn)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并不是莫爾所愿見到的結果。說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偉大的空想主義者。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說:“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并構成一個獨特的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沖破封建關系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并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BR>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后不久,起義受到鎮(zhèn)壓,殺戮很重?!痹谖闹?,莫爾借希斯里德話說:“你們的羊一向是那么馴服,那么容易喂飽,據(jù)說現(xiàn)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边@個說法的先進處在于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財財產(chǎn)公有,人們務農(nóng)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游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等等。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向往。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chǎn)方式現(xiàn)在看來并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fā)展和循環(huán)運作。因此,烏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xiàn)。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fā)展史上起著重要作用,有著進步意義。
烏托邦讀后感篇五
因為現(xiàn)實已經(jīng)不能教我存有半點感情,于是我虛構出一個世界,在這個虛構的世界中,我看到了愛、看到了希望、看到以往遺失的良善,和光明,原來我曉得我并不屬于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里,我是住在理想國中的一員,而這理想國并不僅僅由我一人虛構,它代表了世人美好的愿景。
現(xiàn)實里總是缺少太多和理想靠近的東西,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已不能勾畫出理想的輪廓,因長久累積的積習已經(jīng)太深,人人都在向往光明、和平、公義,但指望現(xiàn)實實在太難實現(xiàn)這種深深蘊藏在人內(nèi)心深處的光明、和平、公義,人們在現(xiàn)實的逼迫下,無奈于寄希望于宗教中的上帝,因他完全、純正、代表世上一切的正直、公平、善良,但人們盼望了千年、渴望了千年,仁義公正的國還是無法完整的實現(xiàn)。
預言書里寫道,理想的國要建立在這塵世間,但誰有這完全的智慧,在這現(xiàn)實的塵世間,建立一個完整的屬于仁義、正直、和平、公正的理想國呢,恐怕這樣的智慧,千百年來也難以尋找得到。
然而,人,永遠也不可算準將來的事情照著何種方向發(fā)展,并不能看到眼下似乎是一種失望的境地,就以為未來沒有指望了,只要是心中構畫的藍圖,你以為是屬于正義的,那么就傾盡熱血去實行它,付盡熱忱、以一顆完整的愛心去將它實踐。
凡真正正義一類的藍圖,雖因環(huán)境的斥肘而導致踐行的失敗也不至于最終無果,后人會以你當時的念想而前赴后繼,跟隨著你激情的理想去全力以赴,以繼續(xù)完成你所未完成的績業(yè),直到最終實現(xiàn)的那一天到來。
那時,你將在另一個世界的窗口,觀看到當初構畫思想的藍圖在這塵世間得到落實,你的理想得到了安排,你所精心構畫的事情得到了落實,那時,在你臉上閃現(xiàn)的光芒將照亮全世界,你的智慧之光將得到眾人的贊美,但你并不以此為尊寵,你深深的確切你只不過是接受了來自內(nèi)心深處永恒的召喚,去為了實現(xiàn)一項正義的使命而付出生命。
啊,今天我受了感動而寫了關于你,仿佛我好像先知,但我真正的是誰呢,不過是萬千個人之中向往理想國的一員。
烏托邦讀后感篇六
我現(xiàn)在擔任的是三年級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工作,由于學校計算機教室還需一定時間的安裝調(diào)試,所以現(xiàn)階段我只能在各班教室里授課。
三年級學生剛剛開始接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我覺得應該先給他們講清楚學校為什么會開這門課程,讓學生們清楚的認識到今后的生活工作離不開計算機(也就是電腦)信息技術已經(jīng)與我們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了,并將更加緊密!
所以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每班一周只有兩節(jié)課,所以需要合理的安排授課內(nèi)容,剛開始和學生處于一個相互熟悉的過程,所以我覺得紀律和學習態(tài)度的.糾正應該放在首位,不能讓學生心理存在任何僥幸。
我覺得作業(yè)不僅僅是作業(yè),老師留作業(yè)要有目的性,而且要讓學生和家長明白其目的是什么。就如我這兩天留的信息技術的作業(yè),其內(nèi)容是第一課里面涉及到的英文單詞,我分兩次留給學生,只出示英文單詞,學生需要在家長的幫助指導下使用手機或電腦在網(wǎng)上搜索其漢語意思并熟悉其發(fā)音。目的就在于讓學生理解手機電腦都是他們學習可以利用的工具,并且會很好使用這個工具。
烏托邦讀后感篇七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在書中,莫爾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爾·希斯拉德之口,來談自己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設想。莫爾在書中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并提出了公有制,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尊重女權等與現(xiàn)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第二部分則是關于烏托邦新島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統(tǒng)地為我們描述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對15、16世紀的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作了辛辣的諷刺與批判,對封建的君主專制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深刻地認識到君主制國家是壓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過是“把他們的陰謀規(guī)定成大家必須遵守的東西”。莫爾借一位外國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種種社會罪惡,這也是他對數(shù)千年私有制社會的歷史總結。
《烏托邦》第二部分,莫爾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國畫卷。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不同的是,莫爾的“烏托邦”不是一個消費性的共產(chǎn)主義,而是一個人人勞動、按需分配,財產(chǎn)公有,消滅私有制,消除了剝削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在這部分里,莫爾用了八個不太引人注目的標題,系統(tǒng)地為我們規(guī)劃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爾在烏托邦中提出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思想。超出了不同時期的人文主義者。例如莫爾主張普及教育,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終身學習與終身教育,用本族語教學,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男女教育平權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許多合理、進步的成份,為以后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養(yǎng)料,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由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莫爾雖然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罪惡,但卻未能找到理想社會取代現(xiàn)實社會的任何途徑。這也是以后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共同的無法克服的缺陷。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而不可能付諸社會實踐。因此,“這種新的社會制度一開始就注定要成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純粹的空想。”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爾,不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個時代的各種矛盾,對當時剛剛興起的,將私有制歷史地發(fā)展到了最高頂點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給予當頭一棒;而且還富于天才性地為人們描繪了人類理想社會的美好圖景。莫爾也正是以這些天才性的設想而被世人公認為西歐第一位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當年的很多設想已經(jīng)變成了今天的現(xiàn)實,有些至今仍是我們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然而,作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紀的人文主義者,受其所處特定歷史條件和他本人思維方式的影響,莫爾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爾寫作《烏托邦》的目的在于規(guī)勸當時的統(tǒng)治者進行社會改良,他的基本立場還是維護當時的社會統(tǒng)治秩序?!稙跬邪睢吩鞑捎玫氖抢∥?,這便是決定了它只能在上層社會傳閱,而不會對下層社會造成什么影響。這與當時自下而上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首先是由莫爾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的。莫爾在十幾年的為官生涯中,屢任王室秘書,王室請愿裁判長、樞密院顧問官、副財政長官、下議院議長、蘭開斯特王國首相、大法官等要職,他始終忠心耿耿地維護現(xiàn)實的社會法律宗教秩序。其次,是由于莫爾的英雄史觀。人文主義時代的思想家們幾乎普遍將他們的理想建立在一種天真的、超階級的人類理性和信仰的基礎之上,期待著賢明的國君來啟迪人們的理性,喚起人們高尚的信仰。作為一位人文主義者的莫爾,也沒有能夠擺脫這種局限性。這點在《烏托邦》一書中,處處可以得到印證。莫爾將烏托邦的開國者烏托普國王視為偉大君主的典范,幾乎烏托邦的所有優(yōu)良習俗都是由他倡導并由后人繼承下來的。
總之,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是一個和平,美好的國家。或許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這是莫爾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很多在烏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現(xiàn)實中被實現(xiàn)了,這是一個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希望這個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發(fā)展下變成一個大烏托邦。
烏托邦讀后感篇八
托馬斯·莫爾爵士,由于被天主教會封為圣人,又稱“圣托馬斯·莫爾”,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后社會主義思想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1478年生于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院議長、大法官。1535年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莫爾的《烏托邦》是在1516年寫成的,而在那個時代看來確實是一個奇葩。
莫爾生活的年代有著很強的背景。從經(jīng)濟上看,資本主義出于萌芽上升狀態(tài)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強烈要求積累更多的財富,但是卻對下層階級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從政治上看,那個時期出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期和殖民掠奪時期,歐洲人走向世界,大開眼界,各種新興的思想在歐洲不斷涌現(xiàn)。從思想上看,那個時期正是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人文主義訴求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各種人文主義思想者競相爭艷。而在宗教上,處于宗教改革時期??偟目磥恚莻€時期無論是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還是宗教等各個方面都呈現(xiàn)出新興的跡象,社會處于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出現(xiàn)了各種伴隨資本主義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義者們的高度關注,莫爾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在14、15世紀,在農(nóng)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nóng)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nóng)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nóng)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nóng)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給當時的英國農(nóng)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佃農(nóng)被迫脫離了土地,那些擁有土地的人們也被當時的大地主通過各種強迫手段廉價出賣自己的土地,最終,大批農(nóng)民流離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資金之后由于無法找到工作,被迫淪為盜賊和流民等,而當時的英國法律卻嚴厲禁止盜賊和流民等,如若發(fā)現(xiàn),則會被處死,在這樣的情況下,莫爾出于對當時社會嚴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寫出了《烏托邦》這一劃時代的著作。
《烏托邦》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莫爾針對當時英國存在的嚴重不合理的制度,并對其進行了強烈的諷刺。里面談到英國的圈地運動對農(nóng)民生活造成的眼中影響,使農(nóng)民淪為盜賊和流民,而英國當時無人性的法律也使莫爾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感,莫爾對圈地運動的嚴重后果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并針對英國當時的法律進行了強烈的諷刺。而莫爾并不止于此,他通過這種現(xiàn)象,看到了存在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并且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幾頁論述了私有制的嚴重弊端,這成了本書的中心,并在此基礎之上展開了對第二部分的詳細論述。第二部分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私有制是不存在的,人人平等,共同勞動,人們之間相處和諧,社會出于良性運行的狀態(tài),并且作者特別論述了財產(chǎn)共有、生產(chǎn)勞動、務農(nóng)為本、城市規(guī)劃、衛(wèi)生健康、學術研究、宗教活動、民主政治等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構建了一個理想社會。這是本書的主體部分,而作者的構思并不是完全沒有根據(jù)的,很多方面是來源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而作者憑借深厚的學術修養(yǎng),對古希臘古羅馬學術的了解以及當時地理大發(fā)現(xiàn)對作者的影響,形成了他的“烏托邦”社會理想,雖然作者在論述他的“烏托邦”時并沒有說明烏托邦存在的條件以及如何從起點建立一個這樣的社會,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夠產(chǎn)生出這樣的思想實屬開天辟地之作,并且被尊奉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我覺得這是應該的。關于他的這一思想的更進一步的理解,還需要回到柏拉圖的《理想國》等著作以及對他后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如歐文、圣西門、傅立葉等人的著作的閱讀以及關于馬克思在這些思想家們的基礎之上建立的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這一點待后面的進一步閱讀,在后面系統(tǒng)閱讀馬克思的時候再回過頭來詳細綜合論述,這里就止于此。
烏托邦讀后感篇九
《烏托邦》一書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杰出的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于1516年所著。這部著作借一個虛構的社會——“烏托邦”來反映當時處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英國“圈地運動”情況。當我接觸了“烏托邦”這個虛構的但是有那么令人向往的理想國的時候,不禁在心中冒出一些想法——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國”。
我接受過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曾對馬克思、恩格斯所描繪的那個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達、物質(zhì)極度豐富、按需分配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充滿了向往。但是,我時常在想,共產(chǎn)主義社會難道就真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了嗎?共產(chǎn)主義社會之后,是否還會有更加先進、更加完善的社會形態(tài)?我并不懷疑共產(chǎn)主義社會。我始終堅信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最終會實現(xiàn),人類的發(fā)展將會在那是取得更加長遠的進步。但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全人類描繪的一個宏偉藍圖,對于我個人來說,這個社會太宏大,太遙遠。在我有生之年,我并不奢望能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但我希望能闡述一下我個人對于理想社會的一些看法。
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有很多很重要的東西,比如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等。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對于人類社會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物質(zhì)財富的極度豐富,也不是科技水平的高度發(fā)達。最重要的是人類的道德水平。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jīng)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歷史已經(jīng)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觀點了。結合我們中國現(xiàn)實的國情,以我國現(xiàn)在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地位來說,經(jīng)濟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但是,現(xiàn)在我國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不禁讓我對中國未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充滿擔憂。
我們的確取得了令世人嘆為觀止的成就,但作為一個理智的中國人,我們就不應該回避國家存在的問題。誠懇的指出國家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去掩蓋這些問題才是一個負責任的中國人應該做的。
這一系列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是相當復雜的,但是在我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人們道德的淪喪。更確切的說,我們國人的道德水平并沒有隨著經(jīng)濟的進步而得到提高。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但現(xiàn)實是,我們國家不但擺脫了過去一窮二白的經(jīng)濟面貌,還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可國人的道德水平卻沒有達到應有的境界。就算是要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人類如果沒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那共產(chǎn)主義也只能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
因此,在我的“理想國”里,道德水平是與經(jīng)濟發(fā)達程度相適應的,甚至是略高于經(jīng)濟發(fā)達程度的?!笆陿淠景倌陿淙恕保绻嗣裥列量嗫鄤?chuàng)造的財富不是掌握在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對勞動的不尊重和對人民勞動成果的踐踏。而人民要真正成為財富的擁有者,也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否則也會經(jīng)不住財富的誘惑而墮落。
孔子有云:“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我認為孔子是主張人們追求富貴只要以仁義為前提就是合理的。因此,我并不主張人們過低水平的物質(zhì)生活。事實上,想要人們在低水平的物質(zhì)生活中擁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是很難的。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顏回那樣安貧樂道。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讓我們的道德能夠支配我們所擁有的財富,而不至于讓我們成為財富的奴隸。如果人類的道德水平不足以支配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那么人類就不應該擁有這樣多的財富。
縱觀人類歷史,種種所謂“天災”實際上都是人禍。以長江為例,在古代,經(jīng)常有洪災的是黃河,長江是很少出現(xiàn)洪災的。原因就在于長江水域內(nèi)湖泊眾多,湖泊可以對洪水起到調(diào)蓄的作用。但是為什么1998年長江流域會出現(xiàn)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呢?除了氣候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的圍湖造田使得長江流域內(nèi)湖泊的調(diào)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分析一下,不難知道,圍湖造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糧食產(chǎn)量。而我們在實施這項措施的時候,并沒有仔細考慮這樣做將要付出的代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的發(fā)展只是片面的注重經(jīng)濟而忽略了對環(huán)境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也是由于我們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道德的缺失有關。
在我的“理想國”里,人們的道德水平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以至于能夠用道德來指導人類的一切行為。如此一來,很多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了。要說什么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自然會縮小。因為大家都能意識到全國是一個整體,先進要帶后進,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要說什么貧富差異,也可以自然縮小。為富者熱心慈善事業(yè),盡力幫助貧困者。貧困者也積極勞動,通過誠實勞動脫貧致富。而要說什么沖突、戰(zhàn)爭,那根本不可能發(fā)生。因為大家都能意識到,人類是應該是一個共同體,沒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用武力來解決的。
或許我設想的那個國度真的過于理想化了,不過在我心里,那確實是一個完美的國度。我并不期望將來的人類社會能像我設想的那樣,心中能有念頭畢竟是件好事。盡管世界越來越好,但離想象的完美世界還有差距,這差距就是我們繼續(xù)奮斗拼搏的動力。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不知大家是否看過這篇名著,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淼臑跬邪钭x后感:
很早就聽過烏托邦這個詞,百度可知其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延伸開來我們還能得出其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這一類的含義,同時也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
烏托邦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肥沃的土地和四季宜人的風雨。
這個地方順盛產(chǎn)黃金珠寶,并且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實行精英政治哲學家治國;島上的所有人都得參加勞動,唯獨官員可以免除這一義務。
這是一項特權,但奇怪的事,這里的很多官員都會放棄這一特權,因為勞動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辛苦,而是娛樂的方式。
人們每天只要工作七個小時就足以豐衣足食,而別的國家之所以整天工作還吃不飽穿不曖是因為要養(yǎng)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貴族富豪及其仆役,還有為他們提供娛樂的人。
烏托邦是一個共產(chǎn)主義國家,沒有貨幣,甚至連交易都沒有。
一旦有人需要東西便直接到倉庫去拿。
這和蘇聯(lián)的共產(chǎn)主義的天壤之別(所以這種想象更加奇特,保護他人財產(chǎn)的同時是不是也因該禁止他們在烏托邦獲得財產(chǎn)的確立)。
穿衣都是很簡單的款式?jīng)]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一樣。
吃飯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飯可以去倉庫領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會這么做因為你不會做得比食堂可口,這和中國公社時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區(qū)別。
死是上帝對生人的召喚,恐懼和不舍違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悅納的,當然非本人同意他們是不會對病人實行安樂死的,而且會盡心盡力的照顧病人直至死亡,但他們并不提倡自殺,自殺如沒經(jīng)過議會和教士批準就得不到體面的安葬。
烏托邦實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脫于當時的加爾文主義,另外他們認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個連神都無所畏懼的人還會畏懼道德嗎?烏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歡學習,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園。
烏托邦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從嚴審核教材,絕不允許敗壞道德,扭曲人生觀價值觀的內(nèi)容出現(xiàn)在教材上像荷馬的史詩宣揚神的欺詐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們比較單純比較容易滿足,不像今天媒體到處充斥欺詐暴力墮落的內(nèi)容。
再不行就花錢請雇傭軍,因為比起本國人的性命金錢是毫無意義的,大有《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烏托邦》探討了公有制的發(fā)展,莫爾等把財產(chǎn)公有制理解為生產(chǎn)資料和消費品都公共占有。
摩萊里、歐文等則理解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財產(chǎn)的公共占有,即是生產(chǎn)資料的公共占有。
少數(shù)空想社會主義者如圣西門、傅立葉在自己的理想社會中保存了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這是資產(chǎn)階級傾向的明顯表現(xiàn)。
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也提出了計劃經(jīng)濟的思想。
圣西門主張,在實業(yè)制度下要有計劃地組織生產(chǎn),徹底根除無政府狀態(tài)。
另外,本書還探討了城鄉(xiāng)結合的問題,從托馬斯·莫爾開始,許多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注意到解決城鄉(xiāng)對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問題。
羅伯特·歐文主張,把城市和鄉(xiāng)村結合起來,把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遠見,他遠在十六世紀就看出當前社會以及未來社會會出現(xiàn)什麼樣的弊病。
于是在書中他建構出一個沒有階級、十分平等的社會,人人都能在其中獲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同時他也指出人們對金錢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之后的社會,人們盲目的追求物質(zhì)生活,科技的發(fā)達使得人們每天更疲于奔命,幾無休喘時間,于是精神上的快樂與滿足的缺乏真的是現(xiàn)代社會嚴重的問題。
此外更難得可貴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爭斗所會帶來的種種傷害,所以主張人人擁有宗教的自由,這于作者當時身處的環(huán)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同時,該書是一本珍貴的歷史資料,是一本發(fā)人深省的人生感悟錄,提示了人類天性中的極端矛盾性,一方面向往著寧和、幸福,沒有爾諛我詐、你爭我斗,沒有窮富差別,沒有私有財產(chǎn)的理想王國。
一方面又為了私利,(有金錢上的,也有名譽地位,權欲上的)不擇手段,不惜踐踏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由于人性的決定,共產(chǎn)主義雖然美好,但事實上,只能是一個海市蜃樓,只能是“烏托邦”。
之前看青春勵志電視劇《奮斗》里面的女主人公們把她們的地方叫心碎烏托邦,那時對烏托邦這個詞的理解僅限于知道這個層面上,自己理解的烏托邦的涵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理想國。
類似于香格里拉這樣的詞匯。
直到今日看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由來以及這個詞匯所寄予的深刻內(nèi)涵。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
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說:“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xiàn)實意義,恰在于其高度關心人民大眾的生活。
他在書地第一部提出了這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脫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里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
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
但是他忽略了生產(chǎn)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并不是莫爾所愿見到的結果。
說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偉大的空想主義者。
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說:“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并構成一個獨特的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
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沖破封建關系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并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
“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后不久,起義受到鎮(zhèn)壓,殺戮很重。
在文中,莫爾借希斯里德話說:“你們的羊一向是那么馴服,那么容易喂飽,據(jù)說現(xiàn)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
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
這個說法的先進處在于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
在那里,財財產(chǎn)公有,人們務農(nóng)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
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游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
等等。
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
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向往。
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chǎn)方式現(xiàn)在看來并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fā)展和循環(huán)運作。
因此,烏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xiàn)。
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fā)展史上起著重要作用,有著進步意義。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一
大學時,比較崇敬企業(yè)家。尤其國外那些帶著傳奇色彩的。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iphone的喬布斯等。我的專業(yè)是英語。所以,我對他們的崇敬就表現(xiàn)在學英語上——課余時間把他們的演講都精讀了一遍,后反復朗讀,甚至背誦。因此,至今我仍對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中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他剛說完,底下學生都笑了。乍一聽,確實有些好笑。但人生的真諦也蘊藏在這詼諧的語言中。
喬布斯說,在17歲時,他在書上讀到了一句話:
ifyouliveeachdayasifitwasyourlast,,somedayyou’llmostcertainlyberight.
然后說,這句話給了他很深刻的印象。在過去的33年里,他每天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看著鏡子問自己:
在我看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蚱蜢:游戲、生命與烏托邦》這本書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再闡釋:我們這一生是要選擇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呢?還是選擇先付出代價做些其他事,然后再做喜歡的事?這是一本哲學書。只是以蚱蜢為主角、用對話錄的方式探討了“工作與游戲的關系”。有點像《蘇菲的世界》,屬于哲學思辨小說。
說來慚愧,我也并未完全讀懂這本書。因為是斷斷續(xù)續(xù)地讀的,且有時只讀二三十分鐘。理想狀態(tài)是:每次至少閱讀1小時以上。因為哲學類的書籍,邏輯性非常強。如果老是讀一小部分就中斷,那下次再讀就有點難接上。這樣,就很難搞明白前后文的因果關系。
但我對書中探討的一個人生問題很感興趣——工作與游戲的關系。或說工作與休閑娛樂的關系。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而言,工作占據(jù)生活70-80%的時間。而我們工作是為了賺錢,賺錢則是為滿足另一目的:生存。達成生存目的后,再去達成“玩樂”的目的。這樣,工作就成了一種生活的“中介”:我要工作,不是我想做這份工作。而是我需要這份工作來達成“生存”的目的,最終達成“玩樂”的目的。
其實現(xiàn)在世界上很多人已經(jīng)解答了問題一。于這些人而言,人生就是一場游戲。錢多錢少已不是第一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工作的成就感與價值感。馬斯克拼命想要送人上火星就是如此吧。
而關于問題二,答案顯而易見——“做自己喜歡的事”。蘇格拉底講“認識你自己”,王陽明講“致良知”。我想,間接或直接都有鼓勵我們做自己喜歡之事的意思。但“喜歡”也并非隨心所欲,而是要在認清自己的本質(zhì)性格與世界的運作規(guī)律后,依道而行。不過,從現(xiàn)實世界來看,成功解答此問題對于我們多數(shù)人而言都是一種奢侈。生活有太多羈絆,而我們又有太多莫名的欲望,人生的導師又可遇不可求。
這本書比較薄,約25萬字,是一本中篇小說的長度。連續(xù)讀上七八小時就能讀完。此外,本書也略微談及到了“終極人生問題:工作與游戲的關系”,對游戲的定義過程和對終極問題的初步探討,可讓人領略到哲學的魅力。總結來說,我覺得這兩個特點足以使得這本書成為滿分“哲學入門”書籍。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二
《烏托邦》一書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杰出的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于1516年所著。這部著作借一個虛構的社會――“烏托邦”來反映當時處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英國“圈地運動”情況。當我接觸了“烏托邦”這個虛構的但是有那么令人向往的理想國的時候,不禁在心中冒出一些想法――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國”。
我接受過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曾對馬克思、恩格斯所描繪的那個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達、物質(zhì)極度豐富、按需分配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充滿了向往。但是,我時常在想,共產(chǎn)主義社會難道就真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了嗎?共產(chǎn)主義社會之后,是否還會有更加先進、更加完善的社會形態(tài)?我并不懷疑共產(chǎn)主義社會。我始終堅信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最終會實現(xiàn),人類的發(fā)展將會在那是取得更加長遠的進步。但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全人類描繪的一個宏偉藍圖,對于我個人來說,這個社會太宏大,太遙遠。在我有生之年,我并不奢望能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但我希望能闡述一下我個人對于理想社會的一些看法。
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有很多很重要的東西,比如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等。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對于人類社會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物質(zhì)財富的極度豐富,也不是科技水平的高度發(fā)達。最重要的是人類的道德水平。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jīng)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歷史已經(jīng)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觀點了。結合我們中國現(xiàn)實的國情,以我國現(xiàn)在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地位來說,經(jīng)濟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但是,現(xiàn)在我國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不禁讓我對中國未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充滿擔憂。
我們的確取得了令世人嘆為觀止的成就,但作為一個理智的中國人,我們就不應該回避國家存在的問題。誠懇的指出國家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去掩蓋這些問題才是一個負責任的中國人應該做的。
這一系列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是相當復雜的,但是在我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人們道德的淪喪。更確切的說,我們國人的道德水平并沒有隨著經(jīng)濟的進步而得到提高。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但現(xiàn)實是,我們國家不但擺脫了過去一窮二白的經(jīng)濟面貌,還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可國人的道德水平卻沒有達到應有的境界。就算是要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人類如果沒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那共產(chǎn)主義也只能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
因此,在我的“理想國”里,道德水平是與經(jīng)濟發(fā)達程度相適應的,甚至是略高于經(jīng)濟發(fā)達程度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人民辛辛苦苦創(chuàng)造的財富不是掌握在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對勞動的不尊重和對人民勞動成果的踐踏。而人民要真正成為財富的擁有者,也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否則也會經(jīng)不住財富的誘惑而墮落。
孔子有云:“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我認為孔子是主張人們追求富貴只要以仁義為前提就是合理的。因此,我并不主張人們過低水平的物質(zhì)生活。事實上,想要人們在低水平的物質(zhì)生活中擁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是很難的。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顏回那樣安貧樂道。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讓我們的道德能夠支配我們所擁有的財富,而不至于讓我們成為財富的奴隸。如果人類的道德水平不足以支配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那么人類就不應該擁有這樣多的財富。
縱觀人類歷史,種種所謂“天災”實際上都是人禍。以長江為例,在古代,經(jīng)常有洪災的是黃河,長江是很少出現(xiàn)洪災的。原因就在于長江水域內(nèi)湖泊眾多,湖泊可以對洪水起到調(diào)蓄的作用。但是為什么1998年長江流域會出現(xiàn)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呢?除了氣候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的圍湖造田使得長江流域內(nèi)湖泊的調(diào)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分析一下,不難知道,圍湖造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糧食產(chǎn)量。而我們在實施這項措施的時候,并沒有仔細考慮這樣做將要付出的代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的發(fā)展只是片面的注重經(jīng)濟而忽略了對環(huán)境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也是由于我們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道德的缺失有關。
在我的“理想國”里,人們的道德水平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龋灾劣谀軌蛴玫赖聛碇笇祟惖囊磺行袨?。如此一來,很多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了。要說什么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自然會縮小。因為大家都能意識到全國是一個整體,先進要帶后進,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要說什么貧富差異,也可以自然縮小。為富者熱心慈善事業(yè),盡力幫助貧困者。貧困者也積極勞動,通過誠實勞動脫貧致富。而要說什么沖突、戰(zhàn)爭,那根本不可能發(fā)生。因為大家都能意識到,人類是應該是一個共同體,沒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用武力來解決的。
或許我設想的那個國度真的過于理想化了,不過在我心里,那確實是一個完美的國度。我并不期望將來的人類社會能像我設想的那樣,心中能有念頭畢竟是件好事。盡管世界越來越好,但離想象的完美世界還有差距,這差距就是我們繼續(xù)奮斗拼搏的動力。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三
大約是在十多年前?初中政治課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烏托邦”這三個字,盡管當時僅是作為馬克思大人啟蒙學習的一個名詞而存在。即使后來陸續(xù)看到許多次出現(xiàn),也一直把烏托邦作為一個虛幻,而大約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來理解。
“落英繽紛,芳草鮮美。”漫天的粉紅色花瓣旋轉起舞,飄飄灑灑撫過勃勃生機的青草地。微風拂面,所過之境皆是清新的自然花香、和諧又靜謐的世外桃源。
嗯,到這里可以“咔”了。
這是中國文人歸隱園田居式的美好幻境,絕對不是烏托邦!不是烏托邦!烏托邦!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理解為是中西方人的腦回路不一樣,烏托邦里描繪的大同世界不是中國人情境里的田園小清新,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大工廠。
翻開《烏托邦》,書本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借外來者之口描繪了當時英國的現(xiàn)狀,比如耳熟能詳?shù)摹把虺匀恕比Φ剡\動之類的;第二部分是書的大頭,詳細描述了烏托邦這個國家,地理位置、城市規(guī)劃、婚姻家庭、職業(yè)供給、社會構成、奴隸戰(zhàn)爭、宗教信仰以及everything,甚至對什么是幸福快樂都有探討。
可是,看完后我卻對烏托邦這個國家完全沒有向往,反而是深深的恐懼。
書本盡管一直在著墨刻畫烏托邦這個國家對于信仰的尊重和自由,但更多的是人之為人的不自由。按照已經(jīng)設想好的固定模子來撫養(yǎng)、教育一個人,定義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才是快樂,規(guī)定什么樣的興趣愛好才是正當?shù)姆弦蟮南埠?。甚至于為了避免市民失去憐憫之心,規(guī)定宰殺牲畜這種事情只能由奴隸來完成。弘揚一切真善美,杜絕一切假丑惡。一個人不像是社會的細胞,更像是社會大機器的一顆螺絲釘。哪里需要補哪里。
我們都知道天下大同是幻覺,可是我們還是期待了那么久,并且一直在遠眺。
再說被評價為血淋淋資本積累的圈地運動,其實跟現(xiàn)代房地產(chǎn)何其相似。原住民被趕走,豪紳貴族換來直接快速的經(jīng)濟利益,原住民獲得與所得經(jīng)濟利益相比微乎其微的報酬,被從自己土地上趕走以后生活無依?!百F族豪紳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變作牧場,用來養(yǎng)羊,提供紡織毛呢需要的羊毛。這就是所謂圈地運動。”――“地產(chǎn)企業(yè)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占用,變作商圈,用來蓋房,提供可供高價出售的住房。這就是所謂房地產(chǎn)?!睔v史與現(xiàn)實又走了同樣的軌跡。大約是從古至今的方式都一樣,只是與時俱進表現(xiàn)形式不同而已。
不過,嚴肅認真地算起來,中國倒是真的過了一段這樣的日子,不能說水深火熱,但絕對夠雞犬不寧。
總之,這本書被我按照任務來完成了,越看到后來越倉促,覺得看不下去,于是我的讀書筆記也這樣草草而了。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四
“烏托邦”一詞是從希臘文ou(沒有)和topo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為“烏有之鄉(xiāng)”??赐辍稙跬邪睢愤@本書深深地為烏托邦這個完美國家所震撼。烏托邦,如果作為一個小說中的國度存在,那它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國度,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說,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并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莫爾的愿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xiāng)。
書的第一部分寫作者與航海家拉斐爾的對話,他們討論了許多當時英國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作者在引導讀者反思現(xiàn)實從而引出第二部分對那個理想社會的描寫。將書中第一、第二部分結合來看,其實烏托邦是作者虛構出來用以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的。托馬斯·莫爾希望能通過自己對于社會的看法和設想來引起統(tǒng)治階級的注意,來改善黑暗、混亂的社會。而莫爾為改變社會現(xiàn)狀所構建的烏托邦終究只是他一個人的設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許多制度還缺乏可行性,還是有許多問題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
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這樣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chǎn)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并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于集體之中,從而事實上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xiàn)制度的最大合理化,從而在事實上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完全為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xiàn)。莫爾在書中并沒有說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xiàn)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五
我想,很多事情,其實我們內(nèi)心自有選擇,真、善、美,其實有某種共通的本質(zhì)。率性而為,拋開名利與生死,那才叫“活”,無所謂可不可以去相比與修正,也就無懼將來會不會后悔。
書中的“烏托邦”就是一種精神,一種獨立、自由的人格,高于世俗的.境界。
讀此書,當煮茶在旁,因為書中言語精煉、典雅,如詩如畫;讀此書,應立大海之濱或坐于高山之巔,因為名士的種種超脫皆由自然感悟,孤寂、浩渺中思永恒。
名士有狂舉,莊子曳尾于涂,阮籍窮途之哭,嵇康打鐵,阮咸與豬同飲,陶淵明與王冕皆耕種為農(nóng)。名士有奇才,東方朔進言三千竹簡,蔡邕識音,陸羽鑒水。名士無生死,莊子鼓盆而歌,孔融兄弟爭死,譚嗣同愿流血醒世。名士無是非,阮籍在喪母之時竟下棋、喝酒、食肉,劉伶與阮籍裸體示人。
看到這名士們的異常行為,狂笑難忍;想想這名士們的一生,卻哀嘆不已。
烏托邦讀后感篇一
“烏托邦”一詞是從希臘文ou(沒有)和topos(地方)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為“烏有之鄉(xiāng)”??赐辍稙跬邪睢愤@本書深深地為烏托邦這個完美國家所震撼。烏托邦,如果作為一個小說中的國度存在,那它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國度,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說,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并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莫爾的愿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xiāng)。
書的第一部分寫作者與航海家拉斐爾的對話,他們討論了許多當時英國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作者在引導讀者反思現(xiàn)實從而引出第二部分對那個理想社會的描寫。將書中第一、第二部分結合來看,其實烏托邦是作者虛構出來用以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的。托馬斯·莫爾希望能通過自己對于社會的看法和設想來引起統(tǒng)治階級的注意,來改善黑暗、混亂的社會。而莫爾為改變社會現(xiàn)狀所構建的烏托邦終究只是他一個人的設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許多制度還缺乏可行性,還是有許多問題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
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這樣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chǎn)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并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于集體之中,從而事實上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xiàn)制度的最大合理化,從而在事實上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完全為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xiàn)。莫爾在書中并沒有說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xiàn)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然而對于整個人類來說,烏托邦彰顯了人類無限的想象潛能,是對現(xiàn)實政治生活的不滿和批判,是對正義、自由、美德等一系列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烏托邦讀后感篇二
烏托邦的幻想太多了,無論是在電影里還是在下午的聊天中。但我不認為很多人的理想烏托邦和原來一樣。
《烏托邦》絕對是一部受時代控制的劃時代作品。原著作者摩爾從來沒有想過,在十八世紀,四百多年前,社會主義的概念開始演變。在未來的一百年里,一些國家和組織將實踐他們所設想的理想社會。無論成功或失敗,它都足夠偉大。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它強化和發(fā)展了柏拉圖時期的民主觀念。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糧食、服裝、住房和交通得到保障。它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康社會,有充足的食物和衣服。財產(chǎn)是常見的,但沒有人會被金錢誘惑而試圖將其私有化,而黃金、白銀和珠寶被視為廉價商品。它們是只有奴隸才戴的腳鐐。生產(chǎn)勞動力是如此的高效,它不需要擔心短缺,也不會私下存在。農(nóng)業(yè)是基礎,城鄉(xiāng)界限模糊。城市規(guī)劃整潔統(tǒng)一,嚴格制定人口政策和移民措施。健康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與休閑的結合。教育學者,倡導人人接受義務教育,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遵守。
現(xiàn)代社會的每一個國家,不論其社會性質(zhì)如何,都是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政策范圍內(nèi)提出這種建議的。它的愿景遠遠超前于當時的資本主義,但仍然籠罩在封建君主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中。
受時代的限制,原因是他的很多想法雖然超前,但不切實際,荒謬可笑。
現(xiàn)在,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擺脫主要的貧富矛盾。在最發(fā)達的國家,仍然有相對貧窮的人。
烏托邦讀后感篇三
公司的人數(shù)、創(chuàng)立的年代、總公司所在地、公司規(guī)模、公司有哪些產(chǎn)品?產(chǎn)品的市場定位、占有率、主要客戶、近三年的成長概況、企業(yè)文化和目標,以及有什么競爭對手。甚至組織概況。
如何搜集到這些信息呢?這些資料的來源包括財經(jīng)雜志、專業(yè)雜志等。如果你是屬于更換工作較為頻繁的人,或者工作之間曾有一大段空白,由履歷表上看來既不是在念書,也不是在工作,對方絕對會請你作說明;又或者你本來已是資深經(jīng)理了,現(xiàn)在應征的卻是一份課長的職務,對方難免會好奇,想要了解原因何在?攤開自己的履歷表,假想自己是用人主管,檢視履歷表中有任何不尋常的地方嗎?你能言之成理,將來龍去脈交待清楚嗎?如果對方覺得他的疑問始終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你被錄用的機率是很低的。至于你要如何回答?在面談的緊迫壓力下,你如何回答得誠懇而技巧、突顯個人積極正面的形象?讓對方很有信心的覺得「選擇你,一定不會錯」!
薪資調(diào)查。
在求職前,應該對想從事的“業(yè)界薪資行情”有個基本的概念,同樣的職位,會因為求職者本身的經(jīng)歷而不同,也和企業(yè)自身的檔次不同而有差異。以下的建議或許對您有所幫助:
1、沒有工作經(jīng)驗的求職者--“依公司規(guī)定”。對于無經(jīng)驗的新進人員,一般公司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由于你的個人能力、表現(xiàn)都無記錄可資證明,在這個階段的求職者,“入門”最重要。
2、有工作經(jīng)驗的求職者可以提出一個合乎行情的范圍。要了解清楚“底薪”、“全薪”等的差別,以及該公司的薪資架構。比如有的公司雖然月薪不高,但一年固定發(fā)十六個月的薪水,或者每年會視業(yè)績發(fā)放紅利、股票等。因此不要單純地考慮月薪的多寡。
3、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提出的“希望待遇”是否恰當,你可以請教對方“這樣的職位通常在貴公司待遇如何?”否則說低了,自己吃虧不說,還可能被對方懷疑能力不足而缺乏自信;說高了,又可能不被列入考慮范圍之內(nèi)。
烏托邦讀后感篇四
之前看青春勵志電視劇《奮斗》里面的女主人公們把她們的地方叫心碎烏托邦,那時對烏托邦這個詞的理解僅限于知道這個層面上,自己理解的烏托邦的涵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理想國。類似于香格里拉這樣的詞匯。直到今日看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由來以及這個詞匯所寄予的深刻內(nèi)涵。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說:“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xiàn)實意義,恰在于其高度關心人民大眾的生活?!彼跁氐谝徊刻岢隽诉@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脫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里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產(chǎn)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并不是莫爾所愿見到的結果。說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偉大的空想主義者。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說:“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并構成一個獨特的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沖破封建關系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并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BR>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后不久,起義受到鎮(zhèn)壓,殺戮很重?!痹谖闹?,莫爾借希斯里德話說:“你們的羊一向是那么馴服,那么容易喂飽,據(jù)說現(xiàn)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边@個說法的先進處在于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財財產(chǎn)公有,人們務農(nóng)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游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等等。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向往。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chǎn)方式現(xiàn)在看來并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fā)展和循環(huán)運作。因此,烏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xiàn)。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fā)展史上起著重要作用,有著進步意義。
烏托邦讀后感篇五
因為現(xiàn)實已經(jīng)不能教我存有半點感情,于是我虛構出一個世界,在這個虛構的世界中,我看到了愛、看到了希望、看到以往遺失的良善,和光明,原來我曉得我并不屬于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里,我是住在理想國中的一員,而這理想國并不僅僅由我一人虛構,它代表了世人美好的愿景。
現(xiàn)實里總是缺少太多和理想靠近的東西,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已不能勾畫出理想的輪廓,因長久累積的積習已經(jīng)太深,人人都在向往光明、和平、公義,但指望現(xiàn)實實在太難實現(xiàn)這種深深蘊藏在人內(nèi)心深處的光明、和平、公義,人們在現(xiàn)實的逼迫下,無奈于寄希望于宗教中的上帝,因他完全、純正、代表世上一切的正直、公平、善良,但人們盼望了千年、渴望了千年,仁義公正的國還是無法完整的實現(xiàn)。
預言書里寫道,理想的國要建立在這塵世間,但誰有這完全的智慧,在這現(xiàn)實的塵世間,建立一個完整的屬于仁義、正直、和平、公正的理想國呢,恐怕這樣的智慧,千百年來也難以尋找得到。
然而,人,永遠也不可算準將來的事情照著何種方向發(fā)展,并不能看到眼下似乎是一種失望的境地,就以為未來沒有指望了,只要是心中構畫的藍圖,你以為是屬于正義的,那么就傾盡熱血去實行它,付盡熱忱、以一顆完整的愛心去將它實踐。
凡真正正義一類的藍圖,雖因環(huán)境的斥肘而導致踐行的失敗也不至于最終無果,后人會以你當時的念想而前赴后繼,跟隨著你激情的理想去全力以赴,以繼續(xù)完成你所未完成的績業(yè),直到最終實現(xiàn)的那一天到來。
那時,你將在另一個世界的窗口,觀看到當初構畫思想的藍圖在這塵世間得到落實,你的理想得到了安排,你所精心構畫的事情得到了落實,那時,在你臉上閃現(xiàn)的光芒將照亮全世界,你的智慧之光將得到眾人的贊美,但你并不以此為尊寵,你深深的確切你只不過是接受了來自內(nèi)心深處永恒的召喚,去為了實現(xiàn)一項正義的使命而付出生命。
啊,今天我受了感動而寫了關于你,仿佛我好像先知,但我真正的是誰呢,不過是萬千個人之中向往理想國的一員。
烏托邦讀后感篇六
我現(xiàn)在擔任的是三年級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工作,由于學校計算機教室還需一定時間的安裝調(diào)試,所以現(xiàn)階段我只能在各班教室里授課。
三年級學生剛剛開始接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我覺得應該先給他們講清楚學校為什么會開這門課程,讓學生們清楚的認識到今后的生活工作離不開計算機(也就是電腦)信息技術已經(jīng)與我們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了,并將更加緊密!
所以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每班一周只有兩節(jié)課,所以需要合理的安排授課內(nèi)容,剛開始和學生處于一個相互熟悉的過程,所以我覺得紀律和學習態(tài)度的.糾正應該放在首位,不能讓學生心理存在任何僥幸。
我覺得作業(yè)不僅僅是作業(yè),老師留作業(yè)要有目的性,而且要讓學生和家長明白其目的是什么。就如我這兩天留的信息技術的作業(yè),其內(nèi)容是第一課里面涉及到的英文單詞,我分兩次留給學生,只出示英文單詞,學生需要在家長的幫助指導下使用手機或電腦在網(wǎng)上搜索其漢語意思并熟悉其發(fā)音。目的就在于讓學生理解手機電腦都是他們學習可以利用的工具,并且會很好使用這個工具。
烏托邦讀后感篇七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在書中,莫爾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爾·希斯拉德之口,來談自己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設想。莫爾在書中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并提出了公有制,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尊重女權等與現(xiàn)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第二部分則是關于烏托邦新島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統(tǒng)地為我們描述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對15、16世紀的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作了辛辣的諷刺與批判,對封建的君主專制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深刻地認識到君主制國家是壓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過是“把他們的陰謀規(guī)定成大家必須遵守的東西”。莫爾借一位外國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種種社會罪惡,這也是他對數(shù)千年私有制社會的歷史總結。
《烏托邦》第二部分,莫爾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國畫卷。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不同的是,莫爾的“烏托邦”不是一個消費性的共產(chǎn)主義,而是一個人人勞動、按需分配,財產(chǎn)公有,消滅私有制,消除了剝削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在這部分里,莫爾用了八個不太引人注目的標題,系統(tǒng)地為我們規(guī)劃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爾在烏托邦中提出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思想。超出了不同時期的人文主義者。例如莫爾主張普及教育,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終身學習與終身教育,用本族語教學,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男女教育平權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許多合理、進步的成份,為以后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養(yǎng)料,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由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莫爾雖然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罪惡,但卻未能找到理想社會取代現(xiàn)實社會的任何途徑。這也是以后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共同的無法克服的缺陷。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而不可能付諸社會實踐。因此,“這種新的社會制度一開始就注定要成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純粹的空想。”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爾,不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個時代的各種矛盾,對當時剛剛興起的,將私有制歷史地發(fā)展到了最高頂點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給予當頭一棒;而且還富于天才性地為人們描繪了人類理想社會的美好圖景。莫爾也正是以這些天才性的設想而被世人公認為西歐第一位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當年的很多設想已經(jīng)變成了今天的現(xiàn)實,有些至今仍是我們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然而,作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紀的人文主義者,受其所處特定歷史條件和他本人思維方式的影響,莫爾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爾寫作《烏托邦》的目的在于規(guī)勸當時的統(tǒng)治者進行社會改良,他的基本立場還是維護當時的社會統(tǒng)治秩序?!稙跬邪睢吩鞑捎玫氖抢∥?,這便是決定了它只能在上層社會傳閱,而不會對下層社會造成什么影響。這與當時自下而上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首先是由莫爾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的。莫爾在十幾年的為官生涯中,屢任王室秘書,王室請愿裁判長、樞密院顧問官、副財政長官、下議院議長、蘭開斯特王國首相、大法官等要職,他始終忠心耿耿地維護現(xiàn)實的社會法律宗教秩序。其次,是由于莫爾的英雄史觀。人文主義時代的思想家們幾乎普遍將他們的理想建立在一種天真的、超階級的人類理性和信仰的基礎之上,期待著賢明的國君來啟迪人們的理性,喚起人們高尚的信仰。作為一位人文主義者的莫爾,也沒有能夠擺脫這種局限性。這點在《烏托邦》一書中,處處可以得到印證。莫爾將烏托邦的開國者烏托普國王視為偉大君主的典范,幾乎烏托邦的所有優(yōu)良習俗都是由他倡導并由后人繼承下來的。
總之,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是一個和平,美好的國家。或許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這是莫爾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很多在烏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現(xiàn)實中被實現(xiàn)了,這是一個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希望這個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發(fā)展下變成一個大烏托邦。
烏托邦讀后感篇八
托馬斯·莫爾爵士,由于被天主教會封為圣人,又稱“圣托馬斯·莫爾”,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后社會主義思想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1478年生于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院議長、大法官。1535年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莫爾的《烏托邦》是在1516年寫成的,而在那個時代看來確實是一個奇葩。
莫爾生活的年代有著很強的背景。從經(jīng)濟上看,資本主義出于萌芽上升狀態(tài)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強烈要求積累更多的財富,但是卻對下層階級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從政治上看,那個時期出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期和殖民掠奪時期,歐洲人走向世界,大開眼界,各種新興的思想在歐洲不斷涌現(xiàn)。從思想上看,那個時期正是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人文主義訴求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各種人文主義思想者競相爭艷。而在宗教上,處于宗教改革時期??偟目磥恚莻€時期無論是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還是宗教等各個方面都呈現(xiàn)出新興的跡象,社會處于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出現(xiàn)了各種伴隨資本主義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義者們的高度關注,莫爾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在14、15世紀,在農(nóng)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nóng)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nóng)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nóng)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nóng)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給當時的英國農(nóng)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佃農(nóng)被迫脫離了土地,那些擁有土地的人們也被當時的大地主通過各種強迫手段廉價出賣自己的土地,最終,大批農(nóng)民流離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資金之后由于無法找到工作,被迫淪為盜賊和流民等,而當時的英國法律卻嚴厲禁止盜賊和流民等,如若發(fā)現(xiàn),則會被處死,在這樣的情況下,莫爾出于對當時社會嚴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寫出了《烏托邦》這一劃時代的著作。
《烏托邦》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莫爾針對當時英國存在的嚴重不合理的制度,并對其進行了強烈的諷刺。里面談到英國的圈地運動對農(nóng)民生活造成的眼中影響,使農(nóng)民淪為盜賊和流民,而英國當時無人性的法律也使莫爾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感,莫爾對圈地運動的嚴重后果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并針對英國當時的法律進行了強烈的諷刺。而莫爾并不止于此,他通過這種現(xiàn)象,看到了存在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并且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幾頁論述了私有制的嚴重弊端,這成了本書的中心,并在此基礎之上展開了對第二部分的詳細論述。第二部分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私有制是不存在的,人人平等,共同勞動,人們之間相處和諧,社會出于良性運行的狀態(tài),并且作者特別論述了財產(chǎn)共有、生產(chǎn)勞動、務農(nóng)為本、城市規(guī)劃、衛(wèi)生健康、學術研究、宗教活動、民主政治等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構建了一個理想社會。這是本書的主體部分,而作者的構思并不是完全沒有根據(jù)的,很多方面是來源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而作者憑借深厚的學術修養(yǎng),對古希臘古羅馬學術的了解以及當時地理大發(fā)現(xiàn)對作者的影響,形成了他的“烏托邦”社會理想,雖然作者在論述他的“烏托邦”時并沒有說明烏托邦存在的條件以及如何從起點建立一個這樣的社會,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夠產(chǎn)生出這樣的思想實屬開天辟地之作,并且被尊奉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我覺得這是應該的。關于他的這一思想的更進一步的理解,還需要回到柏拉圖的《理想國》等著作以及對他后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如歐文、圣西門、傅立葉等人的著作的閱讀以及關于馬克思在這些思想家們的基礎之上建立的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這一點待后面的進一步閱讀,在后面系統(tǒng)閱讀馬克思的時候再回過頭來詳細綜合論述,這里就止于此。
烏托邦讀后感篇九
《烏托邦》一書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杰出的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于1516年所著。這部著作借一個虛構的社會——“烏托邦”來反映當時處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英國“圈地運動”情況。當我接觸了“烏托邦”這個虛構的但是有那么令人向往的理想國的時候,不禁在心中冒出一些想法——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國”。
我接受過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曾對馬克思、恩格斯所描繪的那個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達、物質(zhì)極度豐富、按需分配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充滿了向往。但是,我時常在想,共產(chǎn)主義社會難道就真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了嗎?共產(chǎn)主義社會之后,是否還會有更加先進、更加完善的社會形態(tài)?我并不懷疑共產(chǎn)主義社會。我始終堅信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最終會實現(xiàn),人類的發(fā)展將會在那是取得更加長遠的進步。但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全人類描繪的一個宏偉藍圖,對于我個人來說,這個社會太宏大,太遙遠。在我有生之年,我并不奢望能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但我希望能闡述一下我個人對于理想社會的一些看法。
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有很多很重要的東西,比如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等。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對于人類社會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物質(zhì)財富的極度豐富,也不是科技水平的高度發(fā)達。最重要的是人類的道德水平。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jīng)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歷史已經(jīng)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觀點了。結合我們中國現(xiàn)實的國情,以我國現(xiàn)在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地位來說,經(jīng)濟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但是,現(xiàn)在我國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不禁讓我對中國未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充滿擔憂。
我們的確取得了令世人嘆為觀止的成就,但作為一個理智的中國人,我們就不應該回避國家存在的問題。誠懇的指出國家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去掩蓋這些問題才是一個負責任的中國人應該做的。
這一系列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是相當復雜的,但是在我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人們道德的淪喪。更確切的說,我們國人的道德水平并沒有隨著經(jīng)濟的進步而得到提高。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但現(xiàn)實是,我們國家不但擺脫了過去一窮二白的經(jīng)濟面貌,還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可國人的道德水平卻沒有達到應有的境界。就算是要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人類如果沒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那共產(chǎn)主義也只能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
因此,在我的“理想國”里,道德水平是與經(jīng)濟發(fā)達程度相適應的,甚至是略高于經(jīng)濟發(fā)達程度的?!笆陿淠景倌陿淙恕保绻嗣裥列量嗫鄤?chuàng)造的財富不是掌握在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對勞動的不尊重和對人民勞動成果的踐踏。而人民要真正成為財富的擁有者,也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否則也會經(jīng)不住財富的誘惑而墮落。
孔子有云:“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我認為孔子是主張人們追求富貴只要以仁義為前提就是合理的。因此,我并不主張人們過低水平的物質(zhì)生活。事實上,想要人們在低水平的物質(zhì)生活中擁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是很難的。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顏回那樣安貧樂道。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讓我們的道德能夠支配我們所擁有的財富,而不至于讓我們成為財富的奴隸。如果人類的道德水平不足以支配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那么人類就不應該擁有這樣多的財富。
縱觀人類歷史,種種所謂“天災”實際上都是人禍。以長江為例,在古代,經(jīng)常有洪災的是黃河,長江是很少出現(xiàn)洪災的。原因就在于長江水域內(nèi)湖泊眾多,湖泊可以對洪水起到調(diào)蓄的作用。但是為什么1998年長江流域會出現(xiàn)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呢?除了氣候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的圍湖造田使得長江流域內(nèi)湖泊的調(diào)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分析一下,不難知道,圍湖造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糧食產(chǎn)量。而我們在實施這項措施的時候,并沒有仔細考慮這樣做將要付出的代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的發(fā)展只是片面的注重經(jīng)濟而忽略了對環(huán)境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也是由于我們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道德的缺失有關。
在我的“理想國”里,人們的道德水平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以至于能夠用道德來指導人類的一切行為。如此一來,很多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了。要說什么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自然會縮小。因為大家都能意識到全國是一個整體,先進要帶后進,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要說什么貧富差異,也可以自然縮小。為富者熱心慈善事業(yè),盡力幫助貧困者。貧困者也積極勞動,通過誠實勞動脫貧致富。而要說什么沖突、戰(zhàn)爭,那根本不可能發(fā)生。因為大家都能意識到,人類是應該是一個共同體,沒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用武力來解決的。
或許我設想的那個國度真的過于理想化了,不過在我心里,那確實是一個完美的國度。我并不期望將來的人類社會能像我設想的那樣,心中能有念頭畢竟是件好事。盡管世界越來越好,但離想象的完美世界還有差距,這差距就是我們繼續(xù)奮斗拼搏的動力。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不知大家是否看過這篇名著,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淼臑跬邪钭x后感:
很早就聽過烏托邦這個詞,百度可知其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延伸開來我們還能得出其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這一類的含義,同時也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
烏托邦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肥沃的土地和四季宜人的風雨。
這個地方順盛產(chǎn)黃金珠寶,并且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實行精英政治哲學家治國;島上的所有人都得參加勞動,唯獨官員可以免除這一義務。
這是一項特權,但奇怪的事,這里的很多官員都會放棄這一特權,因為勞動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辛苦,而是娛樂的方式。
人們每天只要工作七個小時就足以豐衣足食,而別的國家之所以整天工作還吃不飽穿不曖是因為要養(yǎng)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貴族富豪及其仆役,還有為他們提供娛樂的人。
烏托邦是一個共產(chǎn)主義國家,沒有貨幣,甚至連交易都沒有。
一旦有人需要東西便直接到倉庫去拿。
這和蘇聯(lián)的共產(chǎn)主義的天壤之別(所以這種想象更加奇特,保護他人財產(chǎn)的同時是不是也因該禁止他們在烏托邦獲得財產(chǎn)的確立)。
穿衣都是很簡單的款式?jīng)]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一樣。
吃飯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飯可以去倉庫領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會這么做因為你不會做得比食堂可口,這和中國公社時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區(qū)別。
死是上帝對生人的召喚,恐懼和不舍違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悅納的,當然非本人同意他們是不會對病人實行安樂死的,而且會盡心盡力的照顧病人直至死亡,但他們并不提倡自殺,自殺如沒經(jīng)過議會和教士批準就得不到體面的安葬。
烏托邦實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脫于當時的加爾文主義,另外他們認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個連神都無所畏懼的人還會畏懼道德嗎?烏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歡學習,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園。
烏托邦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從嚴審核教材,絕不允許敗壞道德,扭曲人生觀價值觀的內(nèi)容出現(xiàn)在教材上像荷馬的史詩宣揚神的欺詐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們比較單純比較容易滿足,不像今天媒體到處充斥欺詐暴力墮落的內(nèi)容。
再不行就花錢請雇傭軍,因為比起本國人的性命金錢是毫無意義的,大有《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烏托邦》探討了公有制的發(fā)展,莫爾等把財產(chǎn)公有制理解為生產(chǎn)資料和消費品都公共占有。
摩萊里、歐文等則理解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財產(chǎn)的公共占有,即是生產(chǎn)資料的公共占有。
少數(shù)空想社會主義者如圣西門、傅立葉在自己的理想社會中保存了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這是資產(chǎn)階級傾向的明顯表現(xiàn)。
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也提出了計劃經(jīng)濟的思想。
圣西門主張,在實業(yè)制度下要有計劃地組織生產(chǎn),徹底根除無政府狀態(tài)。
另外,本書還探討了城鄉(xiāng)結合的問題,從托馬斯·莫爾開始,許多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注意到解決城鄉(xiāng)對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問題。
羅伯特·歐文主張,把城市和鄉(xiāng)村結合起來,把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遠見,他遠在十六世紀就看出當前社會以及未來社會會出現(xiàn)什麼樣的弊病。
于是在書中他建構出一個沒有階級、十分平等的社會,人人都能在其中獲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同時他也指出人們對金錢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之后的社會,人們盲目的追求物質(zhì)生活,科技的發(fā)達使得人們每天更疲于奔命,幾無休喘時間,于是精神上的快樂與滿足的缺乏真的是現(xiàn)代社會嚴重的問題。
此外更難得可貴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爭斗所會帶來的種種傷害,所以主張人人擁有宗教的自由,這于作者當時身處的環(huán)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同時,該書是一本珍貴的歷史資料,是一本發(fā)人深省的人生感悟錄,提示了人類天性中的極端矛盾性,一方面向往著寧和、幸福,沒有爾諛我詐、你爭我斗,沒有窮富差別,沒有私有財產(chǎn)的理想王國。
一方面又為了私利,(有金錢上的,也有名譽地位,權欲上的)不擇手段,不惜踐踏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由于人性的決定,共產(chǎn)主義雖然美好,但事實上,只能是一個海市蜃樓,只能是“烏托邦”。
之前看青春勵志電視劇《奮斗》里面的女主人公們把她們的地方叫心碎烏托邦,那時對烏托邦這個詞的理解僅限于知道這個層面上,自己理解的烏托邦的涵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理想國。
類似于香格里拉這樣的詞匯。
直到今日看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由來以及這個詞匯所寄予的深刻內(nèi)涵。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
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說:“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xiàn)實意義,恰在于其高度關心人民大眾的生活。
他在書地第一部提出了這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脫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里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
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
但是他忽略了生產(chǎn)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并不是莫爾所愿見到的結果。
說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偉大的空想主義者。
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說:“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并構成一個獨特的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
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沖破封建關系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并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
“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后不久,起義受到鎮(zhèn)壓,殺戮很重。
在文中,莫爾借希斯里德話說:“你們的羊一向是那么馴服,那么容易喂飽,據(jù)說現(xiàn)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
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
這個說法的先進處在于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
在那里,財財產(chǎn)公有,人們務農(nóng)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
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游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
等等。
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
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向往。
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chǎn)方式現(xiàn)在看來并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fā)展和循環(huán)運作。
因此,烏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xiàn)。
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fā)展史上起著重要作用,有著進步意義。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一
大學時,比較崇敬企業(yè)家。尤其國外那些帶著傳奇色彩的。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iphone的喬布斯等。我的專業(yè)是英語。所以,我對他們的崇敬就表現(xiàn)在學英語上——課余時間把他們的演講都精讀了一遍,后反復朗讀,甚至背誦。因此,至今我仍對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中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他剛說完,底下學生都笑了。乍一聽,確實有些好笑。但人生的真諦也蘊藏在這詼諧的語言中。
喬布斯說,在17歲時,他在書上讀到了一句話:
ifyouliveeachdayasifitwasyourlast,,somedayyou’llmostcertainlyberight.
然后說,這句話給了他很深刻的印象。在過去的33年里,他每天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看著鏡子問自己:
在我看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蚱蜢:游戲、生命與烏托邦》這本書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再闡釋:我們這一生是要選擇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呢?還是選擇先付出代價做些其他事,然后再做喜歡的事?這是一本哲學書。只是以蚱蜢為主角、用對話錄的方式探討了“工作與游戲的關系”。有點像《蘇菲的世界》,屬于哲學思辨小說。
說來慚愧,我也并未完全讀懂這本書。因為是斷斷續(xù)續(xù)地讀的,且有時只讀二三十分鐘。理想狀態(tài)是:每次至少閱讀1小時以上。因為哲學類的書籍,邏輯性非常強。如果老是讀一小部分就中斷,那下次再讀就有點難接上。這樣,就很難搞明白前后文的因果關系。
但我對書中探討的一個人生問題很感興趣——工作與游戲的關系。或說工作與休閑娛樂的關系。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而言,工作占據(jù)生活70-80%的時間。而我們工作是為了賺錢,賺錢則是為滿足另一目的:生存。達成生存目的后,再去達成“玩樂”的目的。這樣,工作就成了一種生活的“中介”:我要工作,不是我想做這份工作。而是我需要這份工作來達成“生存”的目的,最終達成“玩樂”的目的。
其實現(xiàn)在世界上很多人已經(jīng)解答了問題一。于這些人而言,人生就是一場游戲。錢多錢少已不是第一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工作的成就感與價值感。馬斯克拼命想要送人上火星就是如此吧。
而關于問題二,答案顯而易見——“做自己喜歡的事”。蘇格拉底講“認識你自己”,王陽明講“致良知”。我想,間接或直接都有鼓勵我們做自己喜歡之事的意思。但“喜歡”也并非隨心所欲,而是要在認清自己的本質(zhì)性格與世界的運作規(guī)律后,依道而行。不過,從現(xiàn)實世界來看,成功解答此問題對于我們多數(shù)人而言都是一種奢侈。生活有太多羈絆,而我們又有太多莫名的欲望,人生的導師又可遇不可求。
這本書比較薄,約25萬字,是一本中篇小說的長度。連續(xù)讀上七八小時就能讀完。此外,本書也略微談及到了“終極人生問題:工作與游戲的關系”,對游戲的定義過程和對終極問題的初步探討,可讓人領略到哲學的魅力。總結來說,我覺得這兩個特點足以使得這本書成為滿分“哲學入門”書籍。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二
《烏托邦》一書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杰出的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于1516年所著。這部著作借一個虛構的社會――“烏托邦”來反映當時處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英國“圈地運動”情況。當我接觸了“烏托邦”這個虛構的但是有那么令人向往的理想國的時候,不禁在心中冒出一些想法――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國”。
我接受過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曾對馬克思、恩格斯所描繪的那個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達、物質(zhì)極度豐富、按需分配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充滿了向往。但是,我時常在想,共產(chǎn)主義社會難道就真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了嗎?共產(chǎn)主義社會之后,是否還會有更加先進、更加完善的社會形態(tài)?我并不懷疑共產(chǎn)主義社會。我始終堅信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最終會實現(xiàn),人類的發(fā)展將會在那是取得更加長遠的進步。但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全人類描繪的一個宏偉藍圖,對于我個人來說,這個社會太宏大,太遙遠。在我有生之年,我并不奢望能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但我希望能闡述一下我個人對于理想社會的一些看法。
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有很多很重要的東西,比如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等。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對于人類社會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物質(zhì)財富的極度豐富,也不是科技水平的高度發(fā)達。最重要的是人類的道德水平。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jīng)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歷史已經(jīng)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觀點了。結合我們中國現(xiàn)實的國情,以我國現(xiàn)在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地位來說,經(jīng)濟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但是,現(xiàn)在我國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不禁讓我對中國未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充滿擔憂。
我們的確取得了令世人嘆為觀止的成就,但作為一個理智的中國人,我們就不應該回避國家存在的問題。誠懇的指出國家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去掩蓋這些問題才是一個負責任的中國人應該做的。
這一系列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是相當復雜的,但是在我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人們道德的淪喪。更確切的說,我們國人的道德水平并沒有隨著經(jīng)濟的進步而得到提高。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但現(xiàn)實是,我們國家不但擺脫了過去一窮二白的經(jīng)濟面貌,還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可國人的道德水平卻沒有達到應有的境界。就算是要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人類如果沒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那共產(chǎn)主義也只能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
因此,在我的“理想國”里,道德水平是與經(jīng)濟發(fā)達程度相適應的,甚至是略高于經(jīng)濟發(fā)達程度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人民辛辛苦苦創(chuàng)造的財富不是掌握在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對勞動的不尊重和對人民勞動成果的踐踏。而人民要真正成為財富的擁有者,也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否則也會經(jīng)不住財富的誘惑而墮落。
孔子有云:“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我認為孔子是主張人們追求富貴只要以仁義為前提就是合理的。因此,我并不主張人們過低水平的物質(zhì)生活。事實上,想要人們在低水平的物質(zhì)生活中擁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是很難的。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顏回那樣安貧樂道。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讓我們的道德能夠支配我們所擁有的財富,而不至于讓我們成為財富的奴隸。如果人類的道德水平不足以支配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那么人類就不應該擁有這樣多的財富。
縱觀人類歷史,種種所謂“天災”實際上都是人禍。以長江為例,在古代,經(jīng)常有洪災的是黃河,長江是很少出現(xiàn)洪災的。原因就在于長江水域內(nèi)湖泊眾多,湖泊可以對洪水起到調(diào)蓄的作用。但是為什么1998年長江流域會出現(xiàn)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呢?除了氣候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的圍湖造田使得長江流域內(nèi)湖泊的調(diào)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分析一下,不難知道,圍湖造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糧食產(chǎn)量。而我們在實施這項措施的時候,并沒有仔細考慮這樣做將要付出的代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的發(fā)展只是片面的注重經(jīng)濟而忽略了對環(huán)境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也是由于我們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道德的缺失有關。
在我的“理想國”里,人們的道德水平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龋灾劣谀軌蛴玫赖聛碇笇祟惖囊磺行袨?。如此一來,很多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了。要說什么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自然會縮小。因為大家都能意識到全國是一個整體,先進要帶后進,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要說什么貧富差異,也可以自然縮小。為富者熱心慈善事業(yè),盡力幫助貧困者。貧困者也積極勞動,通過誠實勞動脫貧致富。而要說什么沖突、戰(zhàn)爭,那根本不可能發(fā)生。因為大家都能意識到,人類是應該是一個共同體,沒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用武力來解決的。
或許我設想的那個國度真的過于理想化了,不過在我心里,那確實是一個完美的國度。我并不期望將來的人類社會能像我設想的那樣,心中能有念頭畢竟是件好事。盡管世界越來越好,但離想象的完美世界還有差距,這差距就是我們繼續(xù)奮斗拼搏的動力。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三
大約是在十多年前?初中政治課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烏托邦”這三個字,盡管當時僅是作為馬克思大人啟蒙學習的一個名詞而存在。即使后來陸續(xù)看到許多次出現(xiàn),也一直把烏托邦作為一個虛幻,而大約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來理解。
“落英繽紛,芳草鮮美。”漫天的粉紅色花瓣旋轉起舞,飄飄灑灑撫過勃勃生機的青草地。微風拂面,所過之境皆是清新的自然花香、和諧又靜謐的世外桃源。
嗯,到這里可以“咔”了。
這是中國文人歸隱園田居式的美好幻境,絕對不是烏托邦!不是烏托邦!烏托邦!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理解為是中西方人的腦回路不一樣,烏托邦里描繪的大同世界不是中國人情境里的田園小清新,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大工廠。
翻開《烏托邦》,書本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借外來者之口描繪了當時英國的現(xiàn)狀,比如耳熟能詳?shù)摹把虺匀恕比Φ剡\動之類的;第二部分是書的大頭,詳細描述了烏托邦這個國家,地理位置、城市規(guī)劃、婚姻家庭、職業(yè)供給、社會構成、奴隸戰(zhàn)爭、宗教信仰以及everything,甚至對什么是幸福快樂都有探討。
可是,看完后我卻對烏托邦這個國家完全沒有向往,反而是深深的恐懼。
書本盡管一直在著墨刻畫烏托邦這個國家對于信仰的尊重和自由,但更多的是人之為人的不自由。按照已經(jīng)設想好的固定模子來撫養(yǎng)、教育一個人,定義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才是快樂,規(guī)定什么樣的興趣愛好才是正當?shù)姆弦蟮南埠?。甚至于為了避免市民失去憐憫之心,規(guī)定宰殺牲畜這種事情只能由奴隸來完成。弘揚一切真善美,杜絕一切假丑惡。一個人不像是社會的細胞,更像是社會大機器的一顆螺絲釘。哪里需要補哪里。
我們都知道天下大同是幻覺,可是我們還是期待了那么久,并且一直在遠眺。
再說被評價為血淋淋資本積累的圈地運動,其實跟現(xiàn)代房地產(chǎn)何其相似。原住民被趕走,豪紳貴族換來直接快速的經(jīng)濟利益,原住民獲得與所得經(jīng)濟利益相比微乎其微的報酬,被從自己土地上趕走以后生活無依?!百F族豪紳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變作牧場,用來養(yǎng)羊,提供紡織毛呢需要的羊毛。這就是所謂圈地運動。”――“地產(chǎn)企業(yè)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占用,變作商圈,用來蓋房,提供可供高價出售的住房。這就是所謂房地產(chǎn)?!睔v史與現(xiàn)實又走了同樣的軌跡。大約是從古至今的方式都一樣,只是與時俱進表現(xiàn)形式不同而已。
不過,嚴肅認真地算起來,中國倒是真的過了一段這樣的日子,不能說水深火熱,但絕對夠雞犬不寧。
總之,這本書被我按照任務來完成了,越看到后來越倉促,覺得看不下去,于是我的讀書筆記也這樣草草而了。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四
“烏托邦”一詞是從希臘文ou(沒有)和topo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為“烏有之鄉(xiāng)”??赐辍稙跬邪睢愤@本書深深地為烏托邦這個完美國家所震撼。烏托邦,如果作為一個小說中的國度存在,那它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國度,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說,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并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莫爾的愿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xiāng)。
書的第一部分寫作者與航海家拉斐爾的對話,他們討論了許多當時英國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作者在引導讀者反思現(xiàn)實從而引出第二部分對那個理想社會的描寫。將書中第一、第二部分結合來看,其實烏托邦是作者虛構出來用以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的。托馬斯·莫爾希望能通過自己對于社會的看法和設想來引起統(tǒng)治階級的注意,來改善黑暗、混亂的社會。而莫爾為改變社會現(xiàn)狀所構建的烏托邦終究只是他一個人的設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許多制度還缺乏可行性,還是有許多問題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
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這樣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chǎn)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并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于集體之中,從而事實上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xiàn)制度的最大合理化,從而在事實上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完全為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xiàn)。莫爾在書中并沒有說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xiàn)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烏托邦讀后感篇十五
我想,很多事情,其實我們內(nèi)心自有選擇,真、善、美,其實有某種共通的本質(zhì)。率性而為,拋開名利與生死,那才叫“活”,無所謂可不可以去相比與修正,也就無懼將來會不會后悔。
書中的“烏托邦”就是一種精神,一種獨立、自由的人格,高于世俗的.境界。
讀此書,當煮茶在旁,因為書中言語精煉、典雅,如詩如畫;讀此書,應立大海之濱或坐于高山之巔,因為名士的種種超脫皆由自然感悟,孤寂、浩渺中思永恒。
名士有狂舉,莊子曳尾于涂,阮籍窮途之哭,嵇康打鐵,阮咸與豬同飲,陶淵明與王冕皆耕種為農(nóng)。名士有奇才,東方朔進言三千竹簡,蔡邕識音,陸羽鑒水。名士無生死,莊子鼓盆而歌,孔融兄弟爭死,譚嗣同愿流血醒世。名士無是非,阮籍在喪母之時竟下棋、喝酒、食肉,劉伶與阮籍裸體示人。
看到這名士們的異常行為,狂笑難忍;想想這名士們的一生,卻哀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