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豐富自己的視野和知識。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需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觀點,不要盲目跟風,要展示個人的思考和感悟。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或許能夠給我們寫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一
在《逍遙游》中,除了鵬鳥這個主角,蜩,學鳩與斥這幾個配角也讓人眼前一亮?!氨饲肄蛇m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而彼且奚適也?”斥最多只能飛到數(shù)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與大鵬相比,所以嘲笑大鵬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縛著,他不能夠向鵬鳥一樣盡情的遨游。文章中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不僅僅是學鳩與鵬鳥,還有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對比,還有小智和大智的對比,小年和大年的對比等等。但這眾多的對比只是為了突出強調(diào)“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與定乎內(nèi)外之分的宋榮子,御風而行的列御寇之間的對比。先揚后抑,先對宋榮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贊,然后再通過貶低他們來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養(yǎng)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無所為無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這三者都是莊子的夸大之詞,亦或者說是想象中的人物,因為人活在世間根本就做不到完全無我,莊子所追求的絕對逍遙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
雖然莊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夠達到,但對于莊子本人來說,擁有豁達的情懷,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祿,不被凡塵俗世所侵擾,保持一顆超然于外的心,難道不是另一種踐行逍遙的方式么?正所謂“子非魚,安之魚之樂?”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鼻f子筆下的大鵬需要憑借六月的大風才能夠飛行,待到風停歇下來的時候,鵬鳥雖然不能夠御風而飛,但仍然可以簸卻滄溟之水。在順境時可以乘風而上,在逆境時也可以不必狼狽度日,這才是真正的瀟灑。莊子雖貧,其廣闊之胸襟足以支撐他笑看人生,這何嘗不是一種逍遙?愿鵬徙南溟時,逍遙任我行。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二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著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閑。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三
周末午后,吹著涼爽的秋風,一口氣讀完了這本:《人間逍遙客》,本書收錄的6篇中篇小說,作者包括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得主余華、三奪魯迅文學獎的遲子建、矛盾文學獎得主李佩甫等,本書所選均屬他們中篇小說的扛鼎之作,均為當代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
余華的《現(xiàn)實一種》講述的是由一個小孩的失誤而摧毀了整個家庭復仇的悲劇,由于哥哥山崗的4歲孩子無意將弟弟山峰幾個月大的孩子摔死,弟弟山峰也將哥哥4歲的皮皮一腳踢死,后來山崗在妻子的慫恿之下,將山峰綁在樹上、在腳上涂上燉爛的骨頭,讓小狗去舔他的腳底,讓山峰活活笑死了,之后山崗因故意傷人被槍決,山峰的妻子最后讓醫(yī)生肢解了山崗才解氣,兄弟之情雖濃,直系血緣情更濃,但卻被仇恨蒙住了心眼,結(jié)局是活脫脫的一出家庭悲劇。
李佩甫的《無邊無際的早晨》講述的主人公李治國是一個出生就成為孤兒的人,靠著村里人照顧,吃百家穿百家衣長大,然而,在李治國一步步官途亨通的過程中,他對這片土地內(nèi)心既渴望靠近又不敢回看,對比全村人對他的無私、疼愛,李治國身上滿是自私、冷漠。
遲子建《零作坊》啟示我們在面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種種沖突后,該怎樣看待自己的命運。
蔣韻這篇《心愛的樹》寫梅巧在無愛的婚姻里的出走,同情地勾勤了她對于大先生的背叛,以及大先生對于她割不斷的率掛,隨著新舊文化交替,呈現(xiàn)出一種異樣的氣息,它勾起了我對于命運悲劇的理解,真的是嘆之而無言,思之而難述。
我想大凡好的作家,其作品的內(nèi)蘊,多少都有這樣的特點的。那些出離常規(guī)的寫作者,都不大愿意刻板地講述生活。作家靠的是一種直覺認識世界,重要的不僅僅在于觸動了什么,而是文字中還暗示了什么。
這本書也許會讓我們看淡得失,走出迷途,放下不必要的執(zhí)念,找到真正值得追尋的事物,更輕松自在地生活。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四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讓我產(chǎn)生想要閱讀的沖動的是封面中的“余華”兩個字,很慚愧,其他的作家我都不認識,自己確實對于近現(xiàn)代的作家了解得太少了,近現(xiàn)代的文學作品也閱讀得不多?!痘钪愤@本書給我?guī)砹颂貏e大的震撼,所以特別喜歡和敬佩余華先生,但是讀完這本書后,我對其他五位作家產(chǎn)生的敬意絕對不比對余華先生的少,這本書真的值得深入閱讀和細細品味。
拿到書,閱讀過序言后我才了解到,為了慶祝《北京文學》創(chuàng)刊70周年,《北京文學》編輯部通過多方協(xié)調(diào)、反復討論挑選選取了70周年來不同時期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出版了一系列書目,《人間逍遙客》屬于其中的中篇小說卷,其他還有散文卷、報告文學卷等,也都是非常值得閱讀的。
這本書一共有六個故事,故事的發(fā)生地從起伏不定、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到極具市井風味的北京城朝陽門外,從由制陶場改造而來的屠宰場到偏遠窮困的山村,每個故事的背景各不相同,可唯一不變的是主人公們戲劇般的人生,以及每個人在各自的命運中的掙扎、反抗、醒悟、和解??赐陼已诰砭镁贸了?,其實這六個故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悲劇意味,這里的悲劇不僅指生離死別,也指那些看似不影響日常生活但總是讓人在夜里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缺憾,這樣六個讓人看來并不逍遙的故事合集卻偏偏取了個《人間逍遙客》的名字,也確實意味深長。
開篇的故事就帶給我極大的心理震撼,余華的這篇小說是六篇中篇幅較短的,但卻是余華暴力美學很好的詮釋,這是我在《活著》里不曾這么直面過的??赐赀@篇小說,我的腦海里只有兩個詞語,荒誕,冷酷。荒誕來源于故事內(nèi)容,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由小孩子引發(fā)的最后導致一個家庭覆滅的悲劇,山崗和山峰是兩兄弟,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庭,在大人們都去上班的時候,山崗4歲的兒子皮皮不小心摔死了山峰的兒子,而這個意外拉開了一家人互相報復的序幕,山崗想要用錢了結(jié)這件事,但山峰堅持要讓皮皮舔自己兒子摔在地上流出的血,卻又在皮皮舔的過程中踢死了皮皮,之后山崗將山峰綁在樹上讓狗舔他的腳心直到弟弟大笑而死,本來山崗能逃脫懲罰卻又因山峰妻子的控告而被槍斃,而在整個過程中他們的母親只專注于自己身體上的病痛,完全不顧自己家庭中發(fā)生的悲劇。冷酷來源于余華的文字,簡潔到了極致,準確到了極致,完全不帶有個人情感,只是單純的描述而已,對于死亡解剖等血腥場面的描寫非常直接和單純。在閱讀中你會有這樣的感覺,仿佛作者對于人世間的悲劇完全無動于衷,他描寫主人公就像只是在觀察一個生態(tài)景觀瓶的生物,不會賦予他們類似于同情這樣的感情,他和他筆下的主人公一直保持著一層隔膜,這可能也側(cè)面反映作者內(nèi)心對于現(xiàn)實持有的懷疑的態(tài)度。
所以他就松開了手,他聽到那東西掉下去時同時發(fā)出兩種聲音,一種沉悶一種清脆,隨后什么聲音也沒有了”,就是這樣,一個生命消逝了,簡單的描寫卻給讀者一種沉重的震撼,但皮皮卻懵懵懂懂毫無察覺,”他俯下身去察看,發(fā)現(xiàn)血是從腦袋里流出來的,流在地上像一朵花似地在慢吞吞開放著。而后他看到有幾只螞蟻從四周快速爬了過來,爬到血上就不再動彈。只有一只螞蟻繞過血而爬到了他的頭發(fā)上。沿著幾根被血凝固的頭發(fā)一直爬進了堂弟的腦袋,從那往外流血的地方爬了進去”,細細讀來,感慨萬千。
這篇小說的時期跨度比較大,講述了大概從抗戰(zhàn)時期到70年代之間,年近50的地主為了傳宗接代娶的20歲的菊豆和地主的侄子楊天青之間的愛情糾葛。道德倫理層面的爭論先拋開不管,在我看來,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字的共情能力,與《現(xiàn)實一種》的冷酷不同,《伏羲伏羲》花了很大的篇幅進行人物的心理描寫,這樣就拉近了讀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仿佛讀者就是主人公,能切身體會到書中人物的糾結(jié)、苦痛、歡愉,所以看完后只有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嘆息,不忍再對他們進行指責。電影《菊豆》就是根據(jù)本篇小說改編的,也值得去看一看。
之后的四個故事各有各的特色,也能帶來不同的思考,《無邊無際的早晨》從感恩、寬容、取舍等方面探究人性,《狀元媒》《零作坊》《心愛的樹》都有不同程度地從女性方面出發(fā)展現(xiàn)她們對在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追求、選擇、反抗等,都是值得一讀的經(jīng)典。
最后,回到對人間逍遙客這個題目的思考,蘇軾曾有詩“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我想與這標題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都有陷入黑暗、不幸、困頓的時刻,但我們知道不會一直如此,當從困頓中破繭重生,靈魂達到了自由灑脫境地,才能做一個真正的人間逍遙客。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五
偶然間讀到莊子的《逍遙游》:北海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鯤身軀龐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成鳥后,他的名字叫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展翅奮飛,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這種鳥海水運動時就將遷移,借助風力飛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鵬向南海遷移的時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而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天色亦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人亦是如此,覺得自己可以鵬程萬里,卻不好好行動起來,到頭來本以為自己與大鵬和鯤一樣高高在上,最后,卻是白日做夢,徒勞無功。
還有一些人,不覺得自己鵬程萬里,卻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鳥先飛,最終扶搖直上,成為受人尊敬的偉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該想一想自己的行為舉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滿意,過的每一天是否充實,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認認真真的對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同學們你們是否憧憬學霸那樣的鵬程萬里,是否希望像偉人那樣扶搖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沒有,那就請從現(xiàn)在開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萬不要讓懶惰拖了你的后腿,不要讓各種借口成為你的絆腳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鯤鵬一樣的存在!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六
放下執(zhí)念,心無掛礙,擁抱更灑脫,更通透的自己。
一直比較喜歡散文,可以沉浸在某一刻的意境中徜徉,無拘無束,天馬行空;
小說則不同,你會進入作者為你搭建的場景,跟著描述的故事情節(jié)跟著走,固定的路線,偶爾偏離也不會離坐標太遠,哪怕是走馬觀花也是會感染到幾分歡喜幾分惆悵甚至是悲愴,名家的字就有這種威力,自然而然地不自覺間就陷進去了,走出來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或長或短,總有欲罷不能的無奈。
《人間逍遙客》就是一本令人掩卷長思的書,6位大家6篇中篇6個故事,在紛繁的人世間掙扎抗爭,不同境遇下的選擇導致不同的人生軌跡,因為各自的選擇不同,演繹著不同的命運,到底什么樣的人生是完美的?沒有標準答案。
唯有在各自的人生中放下執(zhí)念,心無掛礙,灑脫通透,或許不枉在人世間走一遭,6個故事呈現(xiàn)人在不同境遇中相似的困惑與掙扎,每個人都會遇到生活中的不同程度的難題,把自己抽離出來拉長視線,縱觀人生的軸線,或許現(xiàn)在的你會覺得過去的你怎么如此幼稚無知,但當下的你一定不會去責備過去的你,因為你知道自己一直在蛻變,從不會停止生長.......
《人間逍遙客》這本書讓我們看別人的故事,更好地走自己的路,人生在世,一直都在路上不停地看,不斷地聽,世間的人與事,遇見什么樣的人,遇見什么樣的事,如何應對?追尋什么?堅持什么?放下什么?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自由地成長?偶爾也會駐足拷問一下自己,心情不同,答案不一,放過自己跟著感覺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七
《逍遙游》,這是莊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奇大無比,展翅高飛,由北到南的大鵬,在國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對這只大鳥,一般取其志向高遠、無拘無束的形象,但是細細深入閱讀,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學鳩、斥鴳高而已,仍然沒有擺脫外物的限制。這樣的大鳥,想要高飛到九天,就必須依靠海運,既然依靠海運,它就受限于海運,它就沒有達到莊子所說的絕對的自由。鳥類世界如此,人類世界也是如此。汲汲于功名利祿的世俗之人,就如同蜩、學鳩、斥鴳,而擺脫了名譽是非的宋榮子、列子則如同大鵬,而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作者所效仿追求的對象,他們順任自然,無所求,自由自在。
在闡釋自由思想的同時,作者順便論證了認識的局限性。蜩、學鳩、斥鴳,認識不到大鵬南飛的目的意義,它們甚至瞧不起大鵬。生命短暫的只有一個早晨的菌類,自然無法理解一個月,能活幾個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眾人只能向往長壽的彭祖,卻不知道有千年壽齡的冥靈,大椿。肩吾理解不了接輿所說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也只知道用葫蘆做飄,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蘆當船,用大樗樹來乘自由之涼。這就是知識上的“聾盲”。這一論點在《齊物論》《養(yǎng)生主》又有換樣的論述。
作者還闡釋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個杯子一杯水是不夠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糧,周邊游需要一兩天的干糧,長途游則需要更多的干糧。工具有助于實現(xiàn)目的,反過來說,目的又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實現(xiàn)目的的工具了。要想實現(xiàn)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無意義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樣,不關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當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實現(xiàn)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們的生命也就會被利用,進而喪失自由、喪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們就要無用,于世俗于他人無用,于自己無求。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八
2020年,對于《北京文學》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年份。自1950年9月創(chuàng)刊至今,《北京文學》已經(jīng)走過70年的光陰。這份刊物由北京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辦,刊登包括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隨筆、詩歌和文化評論等多種優(yōu)秀作品的綜合性文學雜志,深受讀者喜愛。
為了盡可能客觀、準確、全面地反映70年來《北京文學》刊物作品的風貌,雜志社計劃出版70周年經(jīng)典作品系列叢書。編輯們對發(fā)表過的作品,進行反復討論、遴選。同時,向不同時期的編輯部負責人征求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了出版篇目,包括中篇小說卷2冊,短篇小說卷1冊,報告文學卷1冊,散文卷2冊,總共4卷6冊。
這套叢書收集的作品都是不同時期廣受各界讀者關注、閱讀和傳誦的經(jīng)典名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北京文學》走過的風雨歷程,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刊物風貌和作品精華,也基本上代表了刊物作品的最高水平。
《人間逍遙客》是系列叢書中的一本中篇小說集。這本書收錄了余華的《現(xiàn)實一種》、劉恒的《伏羲伏羲》、李佩甫的《無邊無際的早晨》、葉廣岑的《狀元媒》、遲子建的《零作坊》、蔣韻的《心愛的樹》等6位作家的6部作品,以及6篇對應的書評。
其中,李佩甫的《無邊無際的早晨》原載于1990年第9期的《北京文學》,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
李佩甫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國家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歷任許昌市文化局創(chuàng)作員,《莽原》雜志編輯、第二編輯室主任,河南省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作家,《莽原》雜志副主編,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第二屆理事、河南省文聯(lián)副主席,河南省作協(xié)主席,河南省文聯(lián)正廳級巡視員等職。
李佩甫長篇小說《生命冊》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9月23日,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評論家謝有順曾評論到,“李佩甫的小說主題詞是權力,而比權力更廣大的是人心。他的寫作,習慣從中原文化的腹地出發(fā),以都市和鄉(xiāng)村、歷史與現(xiàn)實互證的方式,書寫出當代中國大地上那些破敗的人生和殘存的信念。他對人心荒涼之后的權力迷信所帶來的苦難,有著尖銳、清醒的認識,正如他精微、冷峻的筆法,總是在追問生命豐富的情狀如何才能更加健旺地生長?!?BR> 集全村的疼愛,集全村的希望,成人。在官場打拼,每一次升官都與養(yǎng)育他長大的小村落密不可分。每當李志國遇到困境時,他總會不知不覺地奔回鄉(xiāng)里。他不知道這股神秘的力量來自哪里。他一路高歌猛進,卻也與自己的生養(yǎng)之地不斷割裂。
書中將一個小人物的命運融入到時代的大背景中,他的每一次人生選擇、轉(zhuǎn)折都與時代背景相融合,讀者在他的人生故事當中找到時代的脈搏。
如果說李志國是幸運的,那么就是他遇見了全村人的無私、淳樸和善良。村里人沒有求過回報,從沒有伸手管他要過一次好處,一次也沒有。村里人在他遇到困難時,卻總是對他包容,容忍他,遷就他,在關鍵時刻,助他一臂之力。
如果說李志國是不幸的,那么就是他身上滋生出的自私、無情和冷漠。他是何時變得自私冷漠呢?也許是三叔打下那一個嘴巴之后。也許是穿上借來的衣服,就不再想還了的時刻。也許是他在公社大院的黑夜里,發(fā)現(xiàn)自己非常的孤單,沒有人能夠幫助他,誰也不能幫助他的時刻。
正是村里人的無私、淳樸、善良,與李治國的自私、無情、冷漠,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是村里人不求回報的付出和李治國貪婪的索取,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都讓李治國產(chǎn)生了迷茫、無助。這種巨大的戲劇沖突,也撞擊著讀者的靈魂。
最后,主人公不斷地拷問自己:你是誰?生在何處?長在何處?你要到哪里去?文章的落腳點落在這個哲學問題上。主人公并沒有給出答案,作者也沒有明確的回答,這讓讀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個人感悟。
《人間逍遙客》,也許看透了滾滾紅塵,才能夠真正做到逍遙一世。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九
剛看到書本《人間逍遙客》原以為這是一本長篇小說,細看才知這是一本合刊中篇小說集,這是北京文學社為了紀念創(chuàng)刊70周年紀念冊。故事集收錄余華、劉恒、李佩甫、葉廣芩、遲子健、蔣韻等人作品。
故事集開篇是余華《現(xiàn)實一種》,說真的,我并不喜歡這篇小說的閱讀感受。故事開頭環(huán)境的描寫,人物的出場,讓我們看到這一家子冷漠、無情、自私。倫理上他們是一家人,實際上同屋而住的陌生人,他們甚少交流,不曾關心他人的感受,自顧自的過著。
故事的悲劇是由兩個小孩所引起的,家里的四個大人都出去上班,只剩老弱病殘祖孫三人。連下整月的雨,突然出了太陽,無數(shù)耀眼的亮光在玻璃上閃爍,這些亮光瞬間吸引四歲的皮皮,皮皮一下子就喜歡上這些亮光了,他想到了堂弟應該也是喜歡的,于是走到搖籃前抱起幾個月大堂弟出去看太陽,抱著時間有點長,小胳膊承受不住小嬰兒的重量,堂弟就從他的手上掉了下去,這一掉堂弟丟失了性命。
叔叔嬸嬸回來后,發(fā)現(xiàn)孩子死了,倆人精神崩潰了,像發(fā)瘋似的要找出兇手,最后得知是四歲的皮皮,叔叔山峰想處死皮皮,皮皮的父親上崗想要5000塊了事,山峰不肯,最后他決定讓皮皮舔地上堂弟摔死流出的血,舔完之后就放過他,可當皮皮正在舔地上血的時候,山峰卻一腳將皮皮踢飛,皮皮也因此丟了性命。
皮皮一個無意的舉動導致堂弟失去性命,而山峰的舉動卻是有意而為之的,這種報復的心理同樣出現(xiàn)在山崗身上,當皮皮被山峰踢死后,他想到一招毒辣的報復方式,用繩子綁住山峰,在他的腳上涂煮爛的肉骨頭,讓狗來舔山峰,導致山峰大笑不止,最后被憋死。害死山峰的山崗也難逃法律的制裁,最后被槍斃。
山崗山峰身上流淌著同樣血脈,為何得知兒子死訊后,兄弟會反目成仇,并產(chǎn)生這種極端的報復心理呢?這也許就是《現(xiàn)實一種》想要表達的另外一層含義,血親之中還有親近之分,兄弟雖是血緣關系的,但跟父子之間的血緣一比,就不堪一擊了。透過余華的作品,讓我們看人性的復雜。
故事集中最喜歡就是遲子建《零作坊》,本篇共有六個章節(jié)。這篇文章講述生活在農(nóng)村的翁史美卻擁有一身浪漫氣息,不愿過著一眼望穿的生活,雖質(zhì)樸卻不認命,她敢于為了理想而抗爭,這種世人所認為離經(jīng)叛道的人,卻活出自我。
一來二去,兩人順理成章住到一起。翁史美滿懷希望,認為找到理想中的愛情,當她拋夫棄子離開地龍鄉(xiāng),跟紀行舟來到了城里,可現(xiàn)實卻給他一大棒槌,到了城里沒多久,紀行舟就淡出她的視野。遭受拋棄后,并沒有放棄生活,而是找到生存的來源,盤了一座制陶的“零作坊”,并改為私宰生豬的屠宰場,盡管她在法律邊緣創(chuàng)業(yè)失敗了,卻在這里得到靈魂的救贖。
擁有一身浪漫氣息的翁史美,她向往純潔的浪漫,所以她愛上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零作坊的前主人孟十一,整整三年的通話,孟十一成為她的精神支柱,她渴望傾訴,稀釋壓力,也許這是她逃避以往現(xiàn)實婚姻和愛情打擊方式,所以她在心中塑造孟十一的形象,也不管理想中的孟十一是否跟現(xiàn)實相悖,她透過孟十一來追求心中那一抹浪漫的光。
可現(xiàn)實總是殘酷了,在零作坊出事后,她也丟失理想中的愛情,可就這樣的情況下,她也沒有被現(xiàn)實所擊倒,而是失敗的現(xiàn)實中爬出來,她再次回到了屠宰場,卻意外收到楊生情寄來的花籽,這是浪漫的種子,向美而生的種子。這也是預示著主人翁有了新的可能,新的希望。
總結(jié):6個故事中主人公面臨困局時,他們沒有被困難所擊倒,而是放下執(zhí)念,放下過去,重新面對生活,讓自己活得更灑脫、更逍遙。這也是我們必須學會的一項技能,當無法改變現(xiàn)狀時,我們試著放下,從不同角度重新切入,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
他負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雖有些衰老,卻并非一派衰敗。頜下蓄兩三長須,長發(fā)作髻,已見稀疏銀絲。雙目炯炯,依稀見得眉目舒朗,似是遠望天邊。一身灰黃長衫,清風盈袖,袍子獵獵作響。宛若無拘無束之游龍,逍遙灑脫于天地之間。
遠方像是有一只極大的魚兒,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騰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鳥兒,翅膀巨大,好像一揮舞就可使天地異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繼續(xù)看,卻找不到它的蹤影了。老者扯開嘴角笑了笑,眉間的皺紋舒展開來,雙目又帶上流溢的光彩。他四處翻找,展紙?zhí)峁P。——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逆】。
你是否聽過別人對你努力的譏笑?是否也惡毒的如此這般的嘲諷過他人?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廣,你是否有資格去做這個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譏諷的決定?
我有,因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勝過他人。我曾經(jīng)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選擇了不被多數(shù)人看好的學校,我也曾被人義正言辭的數(shù)落過。“你為什么這樣做?”“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這些話,我都聽多了。
后來我知道了鵬。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與學鳩一樣的人,他們或叉著腰或雙臂交叉環(huán)繞在胸前,站在那看著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話,向你投來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墒侨绻麩o論你怎么辦他們也不會改的話,不如就放過吧。就像鵬一樣,背負青天,翅下有風,傲然自立,飛入云巔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驚嘆。
不入流的始終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終都不入,何必為其心煩意亂。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轉(zhuǎn)】。
我自小就不是個省事的主兒,總好像是不一樣。小時候曾試過把上好的飯菜喂給自家的大黃狗,面對母親的責罵只能低下頭悄悄的笑;每當夜色降臨,小院里的小孩子們總會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那個發(fā)著亮發(fā)著光的正方體——等待動畫片的準時放映。而我卻總是拖出一張涼椅,端端正正的擺在門口的槐樹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還喜歡一個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過家鄉(xiāng)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們都畏畏縮縮,直喚著要大人抱,而我卻一個人自得其樂的快步跑著,看那山山紅葉飛。
長大之后,忽的變得些許叛逆。我總是忤逆老師和家人的命令,總是不屑于遵守規(guī)矩。仿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刺猬。只留渾身的刺以面對人們。
后來才明白,許多許多的想法不過都出自愛。
我討厭聒噪,也討厭別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遙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親坐火車一路北上,車廂中的另兩個人像是麻雀一般嘰嘰喳喳,吵得我腦仁發(fā)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無理由吵鬧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一條新政策出來,總有那么些不和諧卻又沒有道理的聲音出現(xiàn);當某位明星發(fā)生了什么事,總有些人喜歡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他。世界在飛速發(fā)展,可是人們的思想?yún)s不一定飛速發(fā)展。不請自來的喧囂,才是真正的不禮貌。
我不敢說我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畢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頭來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覺都會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來云去,看天色蒼茫,看我的遠方。我們總會天真的以為眼見為實,可有時眼見的還不如耳聽的。
我見過外表美麗的女孩,明眸皓齒唇紅齒白,打扮十分入時,嬌小的身軀挽著男友的手,吐出的卻是不堪入耳的臟話,一串一串的話語圈成一團團烏云,圍繞在女孩身邊,使女孩的光鮮亮麗黯淡了幾分。
我見過外表丑陋的老人,身體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樹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凈的,東一塊補丁西一個破洞,卻一步一步彎下腰來拾起地上的垃圾,臉上依舊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簡單,而世間萬物亦然。我不能說我完全地遵守著這個世界的秩序,但我在盡力,也在維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們第一眼所見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謂“眼見不為實,耳聽不為虛”。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豈是單單靠這一雙眼?我的雙眼看到的永遠只是她的雙眼能夠看到的內(nèi)容,若要撇清浮華虛祿,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獨善其身,用心便好。
【結(jié)】。
我渴望逍遙,可我也希望人們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遙,使世界逍遙。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钡谝痪湟怀?,讀起來就朗朗上口,別有一番韻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虛無縹緲,并非真實存在的。但在腦海中,卻能意外浮現(xiàn)出深海中一條大魚的情景。深黑的海,襯托著大魚更加的醒目。
“而化為鳥,其名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蹦敲麨轹H的大魚游著游著就飛起了,從深黑的海洋到湛藍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彩,是那樣的輕巧。閉起雙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著微風,領略著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詩仙李白那樣,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遙自在了。
逍遙游,至始至終,語言簡潔,讀起來卻讓人深陷其中的意境,無法自拔。從文章的第一句開始,就陷入了章子創(chuàng)造的,只有在夢境李才會出現(xiàn)的畫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無欲無求,逍遙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馳騁。
《逍遙游》全文想象豐富,構(gòu)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肆意,卻又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一篇文章讀下來,哪怕并不了解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發(fā)出來的浪漫氣息和自由逍遙的氣息所感染。
其實,文中不論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還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這篇文章借此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成為真正的“逍遙”。里面的大道理,對于我來說或許很難一時去理解,但我能體會到,文章中每一詞,每一句所散發(fā)出來的自由和逍遙的感覺。
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境界,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能是真正的“逍遙者”。
我很向往那種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遙、什么是忘我。在如今這個誘惑極多、十分嘈雜的世界里,有誰能夠進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個現(xiàn)代的“逍遙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我對追求逍遙的理解就是減少對物質(zhì)上的需求,我們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遙的人。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二
莊周筆下的《逍遙游》,闡述的是自己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所待,無論是上古神獸還是蜉蝣生物,都不能達到絕對自由的生命境界。但他自己卻向往這種“逍遙”,無奈的是,這只能成為一場幻想。
說到追求自由,我腦海中最先浮現(xiàn)“文藝復興”、“五四運動”等字眼。在人類普遍的認知觀里,自由并不等同于《逍遙游》中的自由,它是指靈魂的獨立,精神的無束縛。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所說的靈魂并不是指控制肉體的靈魂,而是指思想、涵養(yǎng)、尊嚴等一系列生命本質(zhì)澆鑄而成的“人”的模型。直至今日,我們所說的崇尚自由也是一個概念。
人的思想是一個人的核心,思想可以操控行為,有時行為服從了,思想?yún)s不會妥協(xié)。這樣看來,思想應是凌駕于行為之上的`更深刻的東西,這一點就與莊子的想法相悖。也就是說,如果思想足夠“逍遙”,行為即使受限,也能有超脫世俗的感覺。數(shù)不清的古人為追逐精神自由而選擇隱居山林,雖困于柴米油鹽,但不也是逍遙自在的嗎?只不過不是絕對的罷了。
絕對自由包括行為上的絕對自由,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法律和倫理締結(jié)的行為準繩下,這種“自由”更加不可能達到。我們不能隨意縱火、殺人。因為這是違法行為,但我們能去熱愛自己熱愛的東西,踏遍自己向往的土壤,這是法律給予的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莊子生活在戰(zhàn)火紛飛的春秋前期,自身性命難保,何談生活自由?沒有道德禮法的約束,社會處于大動亂中,生靈涂炭。而現(xiàn)代人生活在看似與自由最相悖的法律下,卻能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雖然自由不是絕對的,因為“絕對”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是莊子思想深處向往的一部分。
世間萬物都有所待,莊子也明白這個道理。兩千多年過去了,或許只有他生在當今這個時代,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實現(xiàn)“天地任我行”吧!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三
真的有人能做到嗎?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菜根譚作者洪應明,“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蓖蹶柮鞯摹靶募吹?,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碧K軾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崩畎椎摹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边€有嵇康、阮籍、陶淵明、曹雪芹等。從古至今,真正能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的人,可謂不可勝數(shù)。
“無己”,就是無我。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盁o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業(yè),順應自然?!盁o名”,就是不追求名譽地位。這是精神層面的'逍遙自在,是精神層面的大智慧。
《逍遙游》哲學思想對思維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爸寥藷o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至人、神人、圣人層層遞進,按照這種說法,真正的圣人可能都歸于平凡了吧。
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可能才是《逍遙游》的真意吧!
自律,使我自由。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四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五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是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的代表作。莊子散文想象奇?zhèn)?,言辭瑰奇,設喻貼切,句式靈活,汪洋恣肆,別具一格。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高度評價莊子,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當代文化學者余秋雨在《何謂文化》將莊子列為先秦諸子文學作品的第一等級,蓋源于此。
《逍遙游》旨在論證達到絕對自由境界,既追求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也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
《逍遙游》啟示我們,任何個人,在萬物紛紜的現(xiàn)實世界中,要進入自由的境界,從客觀上來說,“猶有所待者”,也就是要依賴客觀條件;從主觀上來說,要不斷加強理想人格的修養(yǎng),以至臻于“無己”(順應自修,忘掉自我)、“無功”(不求有功)、“無名”(不求有名)的思想境界。
巨大的鯤,變化為鵬,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之所以能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也就是它只有憑借九萬里風才能起飛。所以《逍遙游》中說:“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大鵬離不開“海運”,即“海風動”。宋人林希逸解釋“海運”道:“海運者,海動也。今海瀕之俚歌猶有‘六月海動’之語。海動必有大風……”言必有此大風,而后可以南徙也。蜩與學鳩是小蟲、小鳥,力氣不夠,“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彬枧c學鳩碰到榆樹、枋樹就停落在上邊。有時力氣不夠,飛不高,飛不遠,落在地上就是了。因此,莊子的結(jié)論是:“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薄帮L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睕]有一定的客觀條件,主體自然不可能到達自由境界。
就主觀上來說,任何個人要進入自由境界,必須擺脫現(xiàn)實世界種種物質(zhì)上、思想上的束縛。莊子所以說的“至人’是他理想中修養(yǎng)最高的人;“神人”,次于“至人”;“圣人”,又次于“神人”。莊子《逍遙游》中列舉了傳說中古代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宋榮子“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彼螛s子對于世俗的名譽,是未曾汲汲追求的。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列子順應自然而能不熱切于求福,如此者,世間亦不見多。堯知高士許由賢明,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時雨降矣,而猶浸灌”為喻,“自視缺然,請致天下”,樹立了至人“順應自然”“忘掉自我”的崇高理想人格的理念。許由以“名者,實之賓”“予無所用天下為”(“名是實的影子”,“天下對我是沒有用的.”)辭謝堯的禪讓。莊子以宋榮子、列子、堯、許由等傳說中的人物“無己”“無功”“無名”的具體而又生動的傳說,形象地說明了要達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擺脫對物質(zhì)、名譽、地位、金錢的汲汲追求。
既然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要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臻于自由境界,要依賴客觀條件,那么當客觀條件還沒有具備,或者還沒有完全具備的時候,個人與人類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進入自由境界;既然個人與人類要進入自由境界,要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必須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養(yǎng)成理想人格。
《莊子·逍遙游》所宣揚的是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我們在閱讀時應該認識到,任何個人,乃至整個人類,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之下的。因此,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六
莊子是一位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這幾天,我津津有味、如饑似渴地讀了莊子寫的《逍遙游》。
令我至今難忘的是《逍遙游》中的這樣一段話:“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再說,積存的.水不夠深,它就無力承載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處,只有小草可以當船;放上杯子,它就著地不動了,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緣故。積存的風不夠大,就沒有力氣承載巨翅。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才能算抵達風的上方,這樣才可以乘著風力,背靠著青天,完全沒有任何阻礙,然后,才可以開始飛向南方。從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莊子逍遙游》是一本好書,里面的奧妙無窮無盡,讓我如醉如癡、令我受益匪淺,還有一些奧妙,等著你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呢!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七
初讀逍遙游,是感嘆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shù)千里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xiàn)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游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所體現(xiàn)的有道家清凈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游》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xiàn)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xiàn)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更是體現(xiàn)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自然。鯤大而游于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游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上,順應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圣人。
《逍遙游》中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脫。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于《逍遙游》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xiàn)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謂逍遙只是發(fā)泄或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
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漫步于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游》,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際。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游》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shù)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chǎn)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xiàn)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八
北冥有魚,其名為鹍,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天池也。
莊子說,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旋向上直沖九萬星高空,背負青天,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鷃卻因此譏笑他。此則小大之辯矣。
是啊,鵬鳥之志,斥鷃又豈知哉?因此那此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順應一方群眾才能可以取信一國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祿他們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鷃一樣所見甚小。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周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他的妻子死了,他竟還能“鼓盁而歌,送妻升遐”可見他參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遙了。
仿佛和那莊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業(yè)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圣人如何?我們都是斥鷃罷了??杉词谷绱耍颓f周一般無為,又對了嗎?宿命論強加在我們身上,只有莊周才能看的開吧?因此,大小之辯也無法言對錯。
如是命運早有安排,誰還會擊打破既定的命運?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莊周,我無法理解他的超然卻渴望宋榮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無為,卻追求鯤鵬般的高飛,我尚未參透生死,卻追求莊周般的逍遙。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九
在莊子的《逍遙游》中,講了這樣的一則故事:堯讓天下,許由不受。
莊子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痹S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于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居于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BR> 作為君王的堯,讓天下讓的不能說不夠誠懇,他把許由比作太陽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許由比作天上的及時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勞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讓賢于許由。
堯讓天下讓的誠懇,直接,許由拒絕接管天下拒絕的坦率、干脆!
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jīng)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從屬于‘實’的附屬物,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許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況下,擔一個君王的虛名,他寧可象鷦鷯在森林中筑巢,僅僅占用一棵樹枝;象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
許由是莊子心中那種無己、無功、無為,追求逍遙境界的神人,是不肯為身外之事所羈絆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權勢,在許由看來,不過是人生的枷鎖而已。
莊子借連叔的口,講出了許由的心里話:“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用現(xiàn)在的話說:“神人的德行,能包容萬事萬物,使整個世界成為太平境界,他怎肯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這神人,外物沒有什么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的塵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堯、舜那樣的圣賢人君來,他又怎么會把外物瑣事當一回事呢!”
我想:許由、應當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遙的人!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二十
初讀逍遙游,是感嘆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shù)千里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xiàn)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游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所體現(xiàn)的有道家清凈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游》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xiàn)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xiàn)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更是體現(xiàn)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自然。鯤大而游于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游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上,順應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圣人。
《逍遙游》中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脫。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于《逍遙游》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xiàn)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一
在《逍遙游》中,除了鵬鳥這個主角,蜩,學鳩與斥這幾個配角也讓人眼前一亮?!氨饲肄蛇m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而彼且奚適也?”斥最多只能飛到數(shù)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與大鵬相比,所以嘲笑大鵬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縛著,他不能夠向鵬鳥一樣盡情的遨游。文章中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不僅僅是學鳩與鵬鳥,還有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對比,還有小智和大智的對比,小年和大年的對比等等。但這眾多的對比只是為了突出強調(diào)“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與定乎內(nèi)外之分的宋榮子,御風而行的列御寇之間的對比。先揚后抑,先對宋榮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贊,然后再通過貶低他們來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養(yǎng)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無所為無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這三者都是莊子的夸大之詞,亦或者說是想象中的人物,因為人活在世間根本就做不到完全無我,莊子所追求的絕對逍遙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
雖然莊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夠達到,但對于莊子本人來說,擁有豁達的情懷,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祿,不被凡塵俗世所侵擾,保持一顆超然于外的心,難道不是另一種踐行逍遙的方式么?正所謂“子非魚,安之魚之樂?”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鼻f子筆下的大鵬需要憑借六月的大風才能夠飛行,待到風停歇下來的時候,鵬鳥雖然不能夠御風而飛,但仍然可以簸卻滄溟之水。在順境時可以乘風而上,在逆境時也可以不必狼狽度日,這才是真正的瀟灑。莊子雖貧,其廣闊之胸襟足以支撐他笑看人生,這何嘗不是一種逍遙?愿鵬徙南溟時,逍遙任我行。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二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著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閑。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三
周末午后,吹著涼爽的秋風,一口氣讀完了這本:《人間逍遙客》,本書收錄的6篇中篇小說,作者包括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得主余華、三奪魯迅文學獎的遲子建、矛盾文學獎得主李佩甫等,本書所選均屬他們中篇小說的扛鼎之作,均為當代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
余華的《現(xiàn)實一種》講述的是由一個小孩的失誤而摧毀了整個家庭復仇的悲劇,由于哥哥山崗的4歲孩子無意將弟弟山峰幾個月大的孩子摔死,弟弟山峰也將哥哥4歲的皮皮一腳踢死,后來山崗在妻子的慫恿之下,將山峰綁在樹上、在腳上涂上燉爛的骨頭,讓小狗去舔他的腳底,讓山峰活活笑死了,之后山崗因故意傷人被槍決,山峰的妻子最后讓醫(yī)生肢解了山崗才解氣,兄弟之情雖濃,直系血緣情更濃,但卻被仇恨蒙住了心眼,結(jié)局是活脫脫的一出家庭悲劇。
李佩甫的《無邊無際的早晨》講述的主人公李治國是一個出生就成為孤兒的人,靠著村里人照顧,吃百家穿百家衣長大,然而,在李治國一步步官途亨通的過程中,他對這片土地內(nèi)心既渴望靠近又不敢回看,對比全村人對他的無私、疼愛,李治國身上滿是自私、冷漠。
遲子建《零作坊》啟示我們在面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種種沖突后,該怎樣看待自己的命運。
蔣韻這篇《心愛的樹》寫梅巧在無愛的婚姻里的出走,同情地勾勤了她對于大先生的背叛,以及大先生對于她割不斷的率掛,隨著新舊文化交替,呈現(xiàn)出一種異樣的氣息,它勾起了我對于命運悲劇的理解,真的是嘆之而無言,思之而難述。
我想大凡好的作家,其作品的內(nèi)蘊,多少都有這樣的特點的。那些出離常規(guī)的寫作者,都不大愿意刻板地講述生活。作家靠的是一種直覺認識世界,重要的不僅僅在于觸動了什么,而是文字中還暗示了什么。
這本書也許會讓我們看淡得失,走出迷途,放下不必要的執(zhí)念,找到真正值得追尋的事物,更輕松自在地生活。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四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讓我產(chǎn)生想要閱讀的沖動的是封面中的“余華”兩個字,很慚愧,其他的作家我都不認識,自己確實對于近現(xiàn)代的作家了解得太少了,近現(xiàn)代的文學作品也閱讀得不多?!痘钪愤@本書給我?guī)砹颂貏e大的震撼,所以特別喜歡和敬佩余華先生,但是讀完這本書后,我對其他五位作家產(chǎn)生的敬意絕對不比對余華先生的少,這本書真的值得深入閱讀和細細品味。
拿到書,閱讀過序言后我才了解到,為了慶祝《北京文學》創(chuàng)刊70周年,《北京文學》編輯部通過多方協(xié)調(diào)、反復討論挑選選取了70周年來不同時期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出版了一系列書目,《人間逍遙客》屬于其中的中篇小說卷,其他還有散文卷、報告文學卷等,也都是非常值得閱讀的。
這本書一共有六個故事,故事的發(fā)生地從起伏不定、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到極具市井風味的北京城朝陽門外,從由制陶場改造而來的屠宰場到偏遠窮困的山村,每個故事的背景各不相同,可唯一不變的是主人公們戲劇般的人生,以及每個人在各自的命運中的掙扎、反抗、醒悟、和解??赐陼已诰砭镁贸了?,其實這六個故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悲劇意味,這里的悲劇不僅指生離死別,也指那些看似不影響日常生活但總是讓人在夜里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缺憾,這樣六個讓人看來并不逍遙的故事合集卻偏偏取了個《人間逍遙客》的名字,也確實意味深長。
開篇的故事就帶給我極大的心理震撼,余華的這篇小說是六篇中篇幅較短的,但卻是余華暴力美學很好的詮釋,這是我在《活著》里不曾這么直面過的??赐赀@篇小說,我的腦海里只有兩個詞語,荒誕,冷酷。荒誕來源于故事內(nèi)容,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由小孩子引發(fā)的最后導致一個家庭覆滅的悲劇,山崗和山峰是兩兄弟,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庭,在大人們都去上班的時候,山崗4歲的兒子皮皮不小心摔死了山峰的兒子,而這個意外拉開了一家人互相報復的序幕,山崗想要用錢了結(jié)這件事,但山峰堅持要讓皮皮舔自己兒子摔在地上流出的血,卻又在皮皮舔的過程中踢死了皮皮,之后山崗將山峰綁在樹上讓狗舔他的腳心直到弟弟大笑而死,本來山崗能逃脫懲罰卻又因山峰妻子的控告而被槍斃,而在整個過程中他們的母親只專注于自己身體上的病痛,完全不顧自己家庭中發(fā)生的悲劇。冷酷來源于余華的文字,簡潔到了極致,準確到了極致,完全不帶有個人情感,只是單純的描述而已,對于死亡解剖等血腥場面的描寫非常直接和單純。在閱讀中你會有這樣的感覺,仿佛作者對于人世間的悲劇完全無動于衷,他描寫主人公就像只是在觀察一個生態(tài)景觀瓶的生物,不會賦予他們類似于同情這樣的感情,他和他筆下的主人公一直保持著一層隔膜,這可能也側(cè)面反映作者內(nèi)心對于現(xiàn)實持有的懷疑的態(tài)度。
所以他就松開了手,他聽到那東西掉下去時同時發(fā)出兩種聲音,一種沉悶一種清脆,隨后什么聲音也沒有了”,就是這樣,一個生命消逝了,簡單的描寫卻給讀者一種沉重的震撼,但皮皮卻懵懵懂懂毫無察覺,”他俯下身去察看,發(fā)現(xiàn)血是從腦袋里流出來的,流在地上像一朵花似地在慢吞吞開放著。而后他看到有幾只螞蟻從四周快速爬了過來,爬到血上就不再動彈。只有一只螞蟻繞過血而爬到了他的頭發(fā)上。沿著幾根被血凝固的頭發(fā)一直爬進了堂弟的腦袋,從那往外流血的地方爬了進去”,細細讀來,感慨萬千。
這篇小說的時期跨度比較大,講述了大概從抗戰(zhàn)時期到70年代之間,年近50的地主為了傳宗接代娶的20歲的菊豆和地主的侄子楊天青之間的愛情糾葛。道德倫理層面的爭論先拋開不管,在我看來,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字的共情能力,與《現(xiàn)實一種》的冷酷不同,《伏羲伏羲》花了很大的篇幅進行人物的心理描寫,這樣就拉近了讀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仿佛讀者就是主人公,能切身體會到書中人物的糾結(jié)、苦痛、歡愉,所以看完后只有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嘆息,不忍再對他們進行指責。電影《菊豆》就是根據(jù)本篇小說改編的,也值得去看一看。
之后的四個故事各有各的特色,也能帶來不同的思考,《無邊無際的早晨》從感恩、寬容、取舍等方面探究人性,《狀元媒》《零作坊》《心愛的樹》都有不同程度地從女性方面出發(fā)展現(xiàn)她們對在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追求、選擇、反抗等,都是值得一讀的經(jīng)典。
最后,回到對人間逍遙客這個題目的思考,蘇軾曾有詩“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我想與這標題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都有陷入黑暗、不幸、困頓的時刻,但我們知道不會一直如此,當從困頓中破繭重生,靈魂達到了自由灑脫境地,才能做一個真正的人間逍遙客。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五
偶然間讀到莊子的《逍遙游》:北海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鯤身軀龐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成鳥后,他的名字叫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展翅奮飛,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這種鳥海水運動時就將遷移,借助風力飛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鵬向南海遷移的時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而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天色亦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人亦是如此,覺得自己可以鵬程萬里,卻不好好行動起來,到頭來本以為自己與大鵬和鯤一樣高高在上,最后,卻是白日做夢,徒勞無功。
還有一些人,不覺得自己鵬程萬里,卻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鳥先飛,最終扶搖直上,成為受人尊敬的偉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該想一想自己的行為舉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滿意,過的每一天是否充實,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認認真真的對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同學們你們是否憧憬學霸那樣的鵬程萬里,是否希望像偉人那樣扶搖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沒有,那就請從現(xiàn)在開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萬不要讓懶惰拖了你的后腿,不要讓各種借口成為你的絆腳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鯤鵬一樣的存在!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六
放下執(zhí)念,心無掛礙,擁抱更灑脫,更通透的自己。
一直比較喜歡散文,可以沉浸在某一刻的意境中徜徉,無拘無束,天馬行空;
小說則不同,你會進入作者為你搭建的場景,跟著描述的故事情節(jié)跟著走,固定的路線,偶爾偏離也不會離坐標太遠,哪怕是走馬觀花也是會感染到幾分歡喜幾分惆悵甚至是悲愴,名家的字就有這種威力,自然而然地不自覺間就陷進去了,走出來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或長或短,總有欲罷不能的無奈。
《人間逍遙客》就是一本令人掩卷長思的書,6位大家6篇中篇6個故事,在紛繁的人世間掙扎抗爭,不同境遇下的選擇導致不同的人生軌跡,因為各自的選擇不同,演繹著不同的命運,到底什么樣的人生是完美的?沒有標準答案。
唯有在各自的人生中放下執(zhí)念,心無掛礙,灑脫通透,或許不枉在人世間走一遭,6個故事呈現(xiàn)人在不同境遇中相似的困惑與掙扎,每個人都會遇到生活中的不同程度的難題,把自己抽離出來拉長視線,縱觀人生的軸線,或許現(xiàn)在的你會覺得過去的你怎么如此幼稚無知,但當下的你一定不會去責備過去的你,因為你知道自己一直在蛻變,從不會停止生長.......
《人間逍遙客》這本書讓我們看別人的故事,更好地走自己的路,人生在世,一直都在路上不停地看,不斷地聽,世間的人與事,遇見什么樣的人,遇見什么樣的事,如何應對?追尋什么?堅持什么?放下什么?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自由地成長?偶爾也會駐足拷問一下自己,心情不同,答案不一,放過自己跟著感覺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七
《逍遙游》,這是莊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奇大無比,展翅高飛,由北到南的大鵬,在國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對這只大鳥,一般取其志向高遠、無拘無束的形象,但是細細深入閱讀,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學鳩、斥鴳高而已,仍然沒有擺脫外物的限制。這樣的大鳥,想要高飛到九天,就必須依靠海運,既然依靠海運,它就受限于海運,它就沒有達到莊子所說的絕對的自由。鳥類世界如此,人類世界也是如此。汲汲于功名利祿的世俗之人,就如同蜩、學鳩、斥鴳,而擺脫了名譽是非的宋榮子、列子則如同大鵬,而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作者所效仿追求的對象,他們順任自然,無所求,自由自在。
在闡釋自由思想的同時,作者順便論證了認識的局限性。蜩、學鳩、斥鴳,認識不到大鵬南飛的目的意義,它們甚至瞧不起大鵬。生命短暫的只有一個早晨的菌類,自然無法理解一個月,能活幾個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眾人只能向往長壽的彭祖,卻不知道有千年壽齡的冥靈,大椿。肩吾理解不了接輿所說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也只知道用葫蘆做飄,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蘆當船,用大樗樹來乘自由之涼。這就是知識上的“聾盲”。這一論點在《齊物論》《養(yǎng)生主》又有換樣的論述。
作者還闡釋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個杯子一杯水是不夠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糧,周邊游需要一兩天的干糧,長途游則需要更多的干糧。工具有助于實現(xiàn)目的,反過來說,目的又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實現(xiàn)目的的工具了。要想實現(xiàn)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無意義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樣,不關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當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實現(xiàn)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們的生命也就會被利用,進而喪失自由、喪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們就要無用,于世俗于他人無用,于自己無求。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八
2020年,對于《北京文學》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年份。自1950年9月創(chuàng)刊至今,《北京文學》已經(jīng)走過70年的光陰。這份刊物由北京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辦,刊登包括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隨筆、詩歌和文化評論等多種優(yōu)秀作品的綜合性文學雜志,深受讀者喜愛。
為了盡可能客觀、準確、全面地反映70年來《北京文學》刊物作品的風貌,雜志社計劃出版70周年經(jīng)典作品系列叢書。編輯們對發(fā)表過的作品,進行反復討論、遴選。同時,向不同時期的編輯部負責人征求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了出版篇目,包括中篇小說卷2冊,短篇小說卷1冊,報告文學卷1冊,散文卷2冊,總共4卷6冊。
這套叢書收集的作品都是不同時期廣受各界讀者關注、閱讀和傳誦的經(jīng)典名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北京文學》走過的風雨歷程,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刊物風貌和作品精華,也基本上代表了刊物作品的最高水平。
《人間逍遙客》是系列叢書中的一本中篇小說集。這本書收錄了余華的《現(xiàn)實一種》、劉恒的《伏羲伏羲》、李佩甫的《無邊無際的早晨》、葉廣岑的《狀元媒》、遲子建的《零作坊》、蔣韻的《心愛的樹》等6位作家的6部作品,以及6篇對應的書評。
其中,李佩甫的《無邊無際的早晨》原載于1990年第9期的《北京文學》,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
李佩甫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國家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歷任許昌市文化局創(chuàng)作員,《莽原》雜志編輯、第二編輯室主任,河南省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作家,《莽原》雜志副主編,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第二屆理事、河南省文聯(lián)副主席,河南省作協(xié)主席,河南省文聯(lián)正廳級巡視員等職。
李佩甫長篇小說《生命冊》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9月23日,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評論家謝有順曾評論到,“李佩甫的小說主題詞是權力,而比權力更廣大的是人心。他的寫作,習慣從中原文化的腹地出發(fā),以都市和鄉(xiāng)村、歷史與現(xiàn)實互證的方式,書寫出當代中國大地上那些破敗的人生和殘存的信念。他對人心荒涼之后的權力迷信所帶來的苦難,有著尖銳、清醒的認識,正如他精微、冷峻的筆法,總是在追問生命豐富的情狀如何才能更加健旺地生長?!?BR> 集全村的疼愛,集全村的希望,成人。在官場打拼,每一次升官都與養(yǎng)育他長大的小村落密不可分。每當李志國遇到困境時,他總會不知不覺地奔回鄉(xiāng)里。他不知道這股神秘的力量來自哪里。他一路高歌猛進,卻也與自己的生養(yǎng)之地不斷割裂。
書中將一個小人物的命運融入到時代的大背景中,他的每一次人生選擇、轉(zhuǎn)折都與時代背景相融合,讀者在他的人生故事當中找到時代的脈搏。
如果說李志國是幸運的,那么就是他遇見了全村人的無私、淳樸和善良。村里人沒有求過回報,從沒有伸手管他要過一次好處,一次也沒有。村里人在他遇到困難時,卻總是對他包容,容忍他,遷就他,在關鍵時刻,助他一臂之力。
如果說李志國是不幸的,那么就是他身上滋生出的自私、無情和冷漠。他是何時變得自私冷漠呢?也許是三叔打下那一個嘴巴之后。也許是穿上借來的衣服,就不再想還了的時刻。也許是他在公社大院的黑夜里,發(fā)現(xiàn)自己非常的孤單,沒有人能夠幫助他,誰也不能幫助他的時刻。
正是村里人的無私、淳樸、善良,與李治國的自私、無情、冷漠,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是村里人不求回報的付出和李治國貪婪的索取,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都讓李治國產(chǎn)生了迷茫、無助。這種巨大的戲劇沖突,也撞擊著讀者的靈魂。
最后,主人公不斷地拷問自己:你是誰?生在何處?長在何處?你要到哪里去?文章的落腳點落在這個哲學問題上。主人公并沒有給出答案,作者也沒有明確的回答,這讓讀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個人感悟。
《人間逍遙客》,也許看透了滾滾紅塵,才能夠真正做到逍遙一世。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九
剛看到書本《人間逍遙客》原以為這是一本長篇小說,細看才知這是一本合刊中篇小說集,這是北京文學社為了紀念創(chuàng)刊70周年紀念冊。故事集收錄余華、劉恒、李佩甫、葉廣芩、遲子健、蔣韻等人作品。
故事集開篇是余華《現(xiàn)實一種》,說真的,我并不喜歡這篇小說的閱讀感受。故事開頭環(huán)境的描寫,人物的出場,讓我們看到這一家子冷漠、無情、自私。倫理上他們是一家人,實際上同屋而住的陌生人,他們甚少交流,不曾關心他人的感受,自顧自的過著。
故事的悲劇是由兩個小孩所引起的,家里的四個大人都出去上班,只剩老弱病殘祖孫三人。連下整月的雨,突然出了太陽,無數(shù)耀眼的亮光在玻璃上閃爍,這些亮光瞬間吸引四歲的皮皮,皮皮一下子就喜歡上這些亮光了,他想到了堂弟應該也是喜歡的,于是走到搖籃前抱起幾個月大堂弟出去看太陽,抱著時間有點長,小胳膊承受不住小嬰兒的重量,堂弟就從他的手上掉了下去,這一掉堂弟丟失了性命。
叔叔嬸嬸回來后,發(fā)現(xiàn)孩子死了,倆人精神崩潰了,像發(fā)瘋似的要找出兇手,最后得知是四歲的皮皮,叔叔山峰想處死皮皮,皮皮的父親上崗想要5000塊了事,山峰不肯,最后他決定讓皮皮舔地上堂弟摔死流出的血,舔完之后就放過他,可當皮皮正在舔地上血的時候,山峰卻一腳將皮皮踢飛,皮皮也因此丟了性命。
皮皮一個無意的舉動導致堂弟失去性命,而山峰的舉動卻是有意而為之的,這種報復的心理同樣出現(xiàn)在山崗身上,當皮皮被山峰踢死后,他想到一招毒辣的報復方式,用繩子綁住山峰,在他的腳上涂煮爛的肉骨頭,讓狗來舔山峰,導致山峰大笑不止,最后被憋死。害死山峰的山崗也難逃法律的制裁,最后被槍斃。
山崗山峰身上流淌著同樣血脈,為何得知兒子死訊后,兄弟會反目成仇,并產(chǎn)生這種極端的報復心理呢?這也許就是《現(xiàn)實一種》想要表達的另外一層含義,血親之中還有親近之分,兄弟雖是血緣關系的,但跟父子之間的血緣一比,就不堪一擊了。透過余華的作品,讓我們看人性的復雜。
故事集中最喜歡就是遲子建《零作坊》,本篇共有六個章節(jié)。這篇文章講述生活在農(nóng)村的翁史美卻擁有一身浪漫氣息,不愿過著一眼望穿的生活,雖質(zhì)樸卻不認命,她敢于為了理想而抗爭,這種世人所認為離經(jīng)叛道的人,卻活出自我。
一來二去,兩人順理成章住到一起。翁史美滿懷希望,認為找到理想中的愛情,當她拋夫棄子離開地龍鄉(xiāng),跟紀行舟來到了城里,可現(xiàn)實卻給他一大棒槌,到了城里沒多久,紀行舟就淡出她的視野。遭受拋棄后,并沒有放棄生活,而是找到生存的來源,盤了一座制陶的“零作坊”,并改為私宰生豬的屠宰場,盡管她在法律邊緣創(chuàng)業(yè)失敗了,卻在這里得到靈魂的救贖。
擁有一身浪漫氣息的翁史美,她向往純潔的浪漫,所以她愛上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零作坊的前主人孟十一,整整三年的通話,孟十一成為她的精神支柱,她渴望傾訴,稀釋壓力,也許這是她逃避以往現(xiàn)實婚姻和愛情打擊方式,所以她在心中塑造孟十一的形象,也不管理想中的孟十一是否跟現(xiàn)實相悖,她透過孟十一來追求心中那一抹浪漫的光。
可現(xiàn)實總是殘酷了,在零作坊出事后,她也丟失理想中的愛情,可就這樣的情況下,她也沒有被現(xiàn)實所擊倒,而是失敗的現(xiàn)實中爬出來,她再次回到了屠宰場,卻意外收到楊生情寄來的花籽,這是浪漫的種子,向美而生的種子。這也是預示著主人翁有了新的可能,新的希望。
總結(jié):6個故事中主人公面臨困局時,他們沒有被困難所擊倒,而是放下執(zhí)念,放下過去,重新面對生活,讓自己活得更灑脫、更逍遙。這也是我們必須學會的一項技能,當無法改變現(xiàn)狀時,我們試著放下,從不同角度重新切入,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
他負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雖有些衰老,卻并非一派衰敗。頜下蓄兩三長須,長發(fā)作髻,已見稀疏銀絲。雙目炯炯,依稀見得眉目舒朗,似是遠望天邊。一身灰黃長衫,清風盈袖,袍子獵獵作響。宛若無拘無束之游龍,逍遙灑脫于天地之間。
遠方像是有一只極大的魚兒,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騰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鳥兒,翅膀巨大,好像一揮舞就可使天地異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繼續(xù)看,卻找不到它的蹤影了。老者扯開嘴角笑了笑,眉間的皺紋舒展開來,雙目又帶上流溢的光彩。他四處翻找,展紙?zhí)峁P。——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逆】。
你是否聽過別人對你努力的譏笑?是否也惡毒的如此這般的嘲諷過他人?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廣,你是否有資格去做這個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譏諷的決定?
我有,因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勝過他人。我曾經(jīng)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選擇了不被多數(shù)人看好的學校,我也曾被人義正言辭的數(shù)落過。“你為什么這樣做?”“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這些話,我都聽多了。
后來我知道了鵬。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與學鳩一樣的人,他們或叉著腰或雙臂交叉環(huán)繞在胸前,站在那看著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話,向你投來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墒侨绻麩o論你怎么辦他們也不會改的話,不如就放過吧。就像鵬一樣,背負青天,翅下有風,傲然自立,飛入云巔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驚嘆。
不入流的始終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終都不入,何必為其心煩意亂。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轉(zhuǎn)】。
我自小就不是個省事的主兒,總好像是不一樣。小時候曾試過把上好的飯菜喂給自家的大黃狗,面對母親的責罵只能低下頭悄悄的笑;每當夜色降臨,小院里的小孩子們總會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那個發(fā)著亮發(fā)著光的正方體——等待動畫片的準時放映。而我卻總是拖出一張涼椅,端端正正的擺在門口的槐樹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還喜歡一個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過家鄉(xiāng)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們都畏畏縮縮,直喚著要大人抱,而我卻一個人自得其樂的快步跑著,看那山山紅葉飛。
長大之后,忽的變得些許叛逆。我總是忤逆老師和家人的命令,總是不屑于遵守規(guī)矩。仿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刺猬。只留渾身的刺以面對人們。
后來才明白,許多許多的想法不過都出自愛。
我討厭聒噪,也討厭別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遙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親坐火車一路北上,車廂中的另兩個人像是麻雀一般嘰嘰喳喳,吵得我腦仁發(fā)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無理由吵鬧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一條新政策出來,總有那么些不和諧卻又沒有道理的聲音出現(xiàn);當某位明星發(fā)生了什么事,總有些人喜歡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他。世界在飛速發(fā)展,可是人們的思想?yún)s不一定飛速發(fā)展。不請自來的喧囂,才是真正的不禮貌。
我不敢說我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畢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頭來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覺都會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來云去,看天色蒼茫,看我的遠方。我們總會天真的以為眼見為實,可有時眼見的還不如耳聽的。
我見過外表美麗的女孩,明眸皓齒唇紅齒白,打扮十分入時,嬌小的身軀挽著男友的手,吐出的卻是不堪入耳的臟話,一串一串的話語圈成一團團烏云,圍繞在女孩身邊,使女孩的光鮮亮麗黯淡了幾分。
我見過外表丑陋的老人,身體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樹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凈的,東一塊補丁西一個破洞,卻一步一步彎下腰來拾起地上的垃圾,臉上依舊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簡單,而世間萬物亦然。我不能說我完全地遵守著這個世界的秩序,但我在盡力,也在維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們第一眼所見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謂“眼見不為實,耳聽不為虛”。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豈是單單靠這一雙眼?我的雙眼看到的永遠只是她的雙眼能夠看到的內(nèi)容,若要撇清浮華虛祿,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獨善其身,用心便好。
【結(jié)】。
我渴望逍遙,可我也希望人們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遙,使世界逍遙。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钡谝痪湟怀?,讀起來就朗朗上口,別有一番韻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虛無縹緲,并非真實存在的。但在腦海中,卻能意外浮現(xiàn)出深海中一條大魚的情景。深黑的海,襯托著大魚更加的醒目。
“而化為鳥,其名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蹦敲麨轹H的大魚游著游著就飛起了,從深黑的海洋到湛藍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彩,是那樣的輕巧。閉起雙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著微風,領略著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詩仙李白那樣,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遙自在了。
逍遙游,至始至終,語言簡潔,讀起來卻讓人深陷其中的意境,無法自拔。從文章的第一句開始,就陷入了章子創(chuàng)造的,只有在夢境李才會出現(xiàn)的畫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無欲無求,逍遙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馳騁。
《逍遙游》全文想象豐富,構(gòu)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肆意,卻又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一篇文章讀下來,哪怕并不了解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發(fā)出來的浪漫氣息和自由逍遙的氣息所感染。
其實,文中不論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還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這篇文章借此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成為真正的“逍遙”。里面的大道理,對于我來說或許很難一時去理解,但我能體會到,文章中每一詞,每一句所散發(fā)出來的自由和逍遙的感覺。
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境界,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能是真正的“逍遙者”。
我很向往那種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遙、什么是忘我。在如今這個誘惑極多、十分嘈雜的世界里,有誰能夠進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個現(xiàn)代的“逍遙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我對追求逍遙的理解就是減少對物質(zhì)上的需求,我們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遙的人。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二
莊周筆下的《逍遙游》,闡述的是自己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所待,無論是上古神獸還是蜉蝣生物,都不能達到絕對自由的生命境界。但他自己卻向往這種“逍遙”,無奈的是,這只能成為一場幻想。
說到追求自由,我腦海中最先浮現(xiàn)“文藝復興”、“五四運動”等字眼。在人類普遍的認知觀里,自由并不等同于《逍遙游》中的自由,它是指靈魂的獨立,精神的無束縛。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所說的靈魂并不是指控制肉體的靈魂,而是指思想、涵養(yǎng)、尊嚴等一系列生命本質(zhì)澆鑄而成的“人”的模型。直至今日,我們所說的崇尚自由也是一個概念。
人的思想是一個人的核心,思想可以操控行為,有時行為服從了,思想?yún)s不會妥協(xié)。這樣看來,思想應是凌駕于行為之上的`更深刻的東西,這一點就與莊子的想法相悖。也就是說,如果思想足夠“逍遙”,行為即使受限,也能有超脫世俗的感覺。數(shù)不清的古人為追逐精神自由而選擇隱居山林,雖困于柴米油鹽,但不也是逍遙自在的嗎?只不過不是絕對的罷了。
絕對自由包括行為上的絕對自由,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法律和倫理締結(jié)的行為準繩下,這種“自由”更加不可能達到。我們不能隨意縱火、殺人。因為這是違法行為,但我們能去熱愛自己熱愛的東西,踏遍自己向往的土壤,這是法律給予的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莊子生活在戰(zhàn)火紛飛的春秋前期,自身性命難保,何談生活自由?沒有道德禮法的約束,社會處于大動亂中,生靈涂炭。而現(xiàn)代人生活在看似與自由最相悖的法律下,卻能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雖然自由不是絕對的,因為“絕對”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是莊子思想深處向往的一部分。
世間萬物都有所待,莊子也明白這個道理。兩千多年過去了,或許只有他生在當今這個時代,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實現(xiàn)“天地任我行”吧!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三
真的有人能做到嗎?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菜根譚作者洪應明,“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蓖蹶柮鞯摹靶募吹?,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碧K軾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崩畎椎摹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边€有嵇康、阮籍、陶淵明、曹雪芹等。從古至今,真正能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的人,可謂不可勝數(shù)。
“無己”,就是無我。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盁o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業(yè),順應自然?!盁o名”,就是不追求名譽地位。這是精神層面的'逍遙自在,是精神層面的大智慧。
《逍遙游》哲學思想對思維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爸寥藷o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至人、神人、圣人層層遞進,按照這種說法,真正的圣人可能都歸于平凡了吧。
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可能才是《逍遙游》的真意吧!
自律,使我自由。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四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五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是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的代表作。莊子散文想象奇?zhèn)?,言辭瑰奇,設喻貼切,句式靈活,汪洋恣肆,別具一格。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高度評價莊子,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當代文化學者余秋雨在《何謂文化》將莊子列為先秦諸子文學作品的第一等級,蓋源于此。
《逍遙游》旨在論證達到絕對自由境界,既追求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也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
《逍遙游》啟示我們,任何個人,在萬物紛紜的現(xiàn)實世界中,要進入自由的境界,從客觀上來說,“猶有所待者”,也就是要依賴客觀條件;從主觀上來說,要不斷加強理想人格的修養(yǎng),以至臻于“無己”(順應自修,忘掉自我)、“無功”(不求有功)、“無名”(不求有名)的思想境界。
巨大的鯤,變化為鵬,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之所以能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也就是它只有憑借九萬里風才能起飛。所以《逍遙游》中說:“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大鵬離不開“海運”,即“海風動”。宋人林希逸解釋“海運”道:“海運者,海動也。今海瀕之俚歌猶有‘六月海動’之語。海動必有大風……”言必有此大風,而后可以南徙也。蜩與學鳩是小蟲、小鳥,力氣不夠,“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彬枧c學鳩碰到榆樹、枋樹就停落在上邊。有時力氣不夠,飛不高,飛不遠,落在地上就是了。因此,莊子的結(jié)論是:“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薄帮L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睕]有一定的客觀條件,主體自然不可能到達自由境界。
就主觀上來說,任何個人要進入自由境界,必須擺脫現(xiàn)實世界種種物質(zhì)上、思想上的束縛。莊子所以說的“至人’是他理想中修養(yǎng)最高的人;“神人”,次于“至人”;“圣人”,又次于“神人”。莊子《逍遙游》中列舉了傳說中古代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宋榮子“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彼螛s子對于世俗的名譽,是未曾汲汲追求的。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列子順應自然而能不熱切于求福,如此者,世間亦不見多。堯知高士許由賢明,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時雨降矣,而猶浸灌”為喻,“自視缺然,請致天下”,樹立了至人“順應自然”“忘掉自我”的崇高理想人格的理念。許由以“名者,實之賓”“予無所用天下為”(“名是實的影子”,“天下對我是沒有用的.”)辭謝堯的禪讓。莊子以宋榮子、列子、堯、許由等傳說中的人物“無己”“無功”“無名”的具體而又生動的傳說,形象地說明了要達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擺脫對物質(zhì)、名譽、地位、金錢的汲汲追求。
既然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要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臻于自由境界,要依賴客觀條件,那么當客觀條件還沒有具備,或者還沒有完全具備的時候,個人與人類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進入自由境界;既然個人與人類要進入自由境界,要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必須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養(yǎng)成理想人格。
《莊子·逍遙游》所宣揚的是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我們在閱讀時應該認識到,任何個人,乃至整個人類,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之下的。因此,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六
莊子是一位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這幾天,我津津有味、如饑似渴地讀了莊子寫的《逍遙游》。
令我至今難忘的是《逍遙游》中的這樣一段話:“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再說,積存的.水不夠深,它就無力承載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處,只有小草可以當船;放上杯子,它就著地不動了,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緣故。積存的風不夠大,就沒有力氣承載巨翅。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才能算抵達風的上方,這樣才可以乘著風力,背靠著青天,完全沒有任何阻礙,然后,才可以開始飛向南方。從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莊子逍遙游》是一本好書,里面的奧妙無窮無盡,讓我如醉如癡、令我受益匪淺,還有一些奧妙,等著你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呢!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七
初讀逍遙游,是感嘆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shù)千里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xiàn)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游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所體現(xiàn)的有道家清凈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游》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xiàn)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xiàn)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更是體現(xiàn)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自然。鯤大而游于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游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上,順應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圣人。
《逍遙游》中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脫。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于《逍遙游》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xiàn)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謂逍遙只是發(fā)泄或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
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漫步于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游》,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際。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游》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shù)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chǎn)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xiàn)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八
北冥有魚,其名為鹍,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天池也。
莊子說,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旋向上直沖九萬星高空,背負青天,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鷃卻因此譏笑他。此則小大之辯矣。
是啊,鵬鳥之志,斥鷃又豈知哉?因此那此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順應一方群眾才能可以取信一國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祿他們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鷃一樣所見甚小。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周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他的妻子死了,他竟還能“鼓盁而歌,送妻升遐”可見他參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遙了。
仿佛和那莊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業(yè)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圣人如何?我們都是斥鷃罷了??杉词谷绱耍颓f周一般無為,又對了嗎?宿命論強加在我們身上,只有莊周才能看的開吧?因此,大小之辯也無法言對錯。
如是命運早有安排,誰還會擊打破既定的命運?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莊周,我無法理解他的超然卻渴望宋榮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無為,卻追求鯤鵬般的高飛,我尚未參透生死,卻追求莊周般的逍遙。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九
在莊子的《逍遙游》中,講了這樣的一則故事:堯讓天下,許由不受。
莊子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痹S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于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居于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BR> 作為君王的堯,讓天下讓的不能說不夠誠懇,他把許由比作太陽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許由比作天上的及時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勞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讓賢于許由。
堯讓天下讓的誠懇,直接,許由拒絕接管天下拒絕的坦率、干脆!
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jīng)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從屬于‘實’的附屬物,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許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況下,擔一個君王的虛名,他寧可象鷦鷯在森林中筑巢,僅僅占用一棵樹枝;象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
許由是莊子心中那種無己、無功、無為,追求逍遙境界的神人,是不肯為身外之事所羈絆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權勢,在許由看來,不過是人生的枷鎖而已。
莊子借連叔的口,講出了許由的心里話:“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用現(xiàn)在的話說:“神人的德行,能包容萬事萬物,使整個世界成為太平境界,他怎肯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這神人,外物沒有什么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的塵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堯、舜那樣的圣賢人君來,他又怎么會把外物瑣事當一回事呢!”
我想:許由、應當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遙的人!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二十
初讀逍遙游,是感嘆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shù)千里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xiàn)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游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所體現(xiàn)的有道家清凈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游》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xiàn)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xiàn)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更是體現(xiàn)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自然。鯤大而游于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游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上,順應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圣人。
《逍遙游》中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脫。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于《逍遙游》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xiàn)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