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讀后感(模板20篇)

字號:

    通過讀后感的寫作,我們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讀后感的寫作不僅要有自己的觀點,還應該有充分的理論支持和感性的表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幾篇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讀完這些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閱讀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能帶給我們?nèi)碌乃伎己蛦⑹?。這些讀后感不僅文筆優(yōu)美、語言精煉,而且觸動人心、耐人尋味。通過閱讀這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可以學習到一些寫作技巧和表達方法,同時也可以借鑒他人的思路和觀點,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思辨能力。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些精彩的讀后感吧!
    告別讀后感篇一
    終于聽完了張大志先生的講書,我的評價是:好!
    以下是本書譯者的精彩總結(jié):
    作者在書中主要討論了三大話題:臨終醫(yī)療、護理和養(yǎng)老。透過作者提供的一個個案例,讀者可以看到美國人享受到的良好、充分的醫(yī)療,美國病人和醫(yī)生的互動過程。作者對美國養(yǎng)老歷史及現(xiàn)狀的考察,讓我們看到美國老年人普遍享有比較體面、舒適的老年生活。養(yǎng)老的社會化既保證老年人受到專業(yè)、可靠的照顧,又不增加兒女事務性的負擔;類型多樣、選擇豐富的'養(yǎng)老機構(gòu)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安全、醫(yī)療、生活、社交等方面的需求,而且這些機構(gòu)還在不斷地改進,往更人性化、更個性化的方向發(fā)展。
    以我一個中國人的視角看,美國的醫(yī)療和養(yǎng)老狀況令人艷羨。不過,作者寫這本書可不是為了贊揚美國的成就,而是對美國醫(yī)學界提出了嚴厲、深刻的批評——他認為美國醫(yī)學界沒有做好照顧臨終患者和老年人的準備:醫(yī)務人員對臨終病人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了解和關懷得不夠,常常不關心治療是不是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即有意義地活著;他批評醫(yī)生在明知治療已經(jīng)沒有意義的時候,還在繼續(xù)提供治療方案,提供虛假希望,導致病人以非常不人道的方式死去,他認為這樣的治療很野蠻,是對病人的折磨。他描寫的那些被過度、無效治療折磨的病例是在“奢侈地遭罪”,讀之令人不寒而栗。
    告別讀后感篇二
    關于人生的思考,早已是耗盡心神,尤其在某些時刻,我會反復深究活著的意義。從很多個角度去思考,在不同心境下去思考,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竟都是悲觀的。于是最終也沒能想得明白,所以開始試著翻閱一些相關的書籍,或許還是想要試圖找尋一下人生的意義。若是不幸,是否還值得活著。
    這本書寫了關于對待死亡的看法,更多是關于養(yǎng)老善終的問題。其中的一些數(shù)據(jù)和觀點,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是很精準的,探討出社會環(huán)境背后孤獨老人的贍養(yǎng)問題。并且在醫(yī)療方面給出了一些見解,他認為死亡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的過程,不需要刻意避忌。醫(yī)療中救治失敗也不該是醫(yī)生的無能,而是對生命的尊重。這些觀點在我讀來很是贊同,但是卻與我相去甚遠,似乎我的人生并不在他所描述的環(huán)境里。
    我時常胡思亂想,想到年老后獨自一人,當身體機能開始退化,慢慢的心臟衰竭,走路,吃飯都變得困難,再有可能換上老年癡呆,這是我最害怕遇到的事情。我一生自負,努力維持高尚的品格,等到老了,吃喝拉撒都不能控制,這于我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書中還提到一個觀點,大致意思是人活著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都追求一個超出我們自身的理由。對人類來說,這是一種內(nèi)在的需求。這個理由可大可小,可以是為了家庭、國家,也可以是為了投身一個愛好、照顧一個寵物。重要的是,在給這個理由賦予價值、將其視為值得為之犧牲的同時,我們賦予自己的生命意義。細細想來,我也很是贊同。但有些時候是找不到那個理由的,或許還在尋找的途中,便已經(jīng)被拖垮,然后突然放棄了。一個人有生活的意志,必定是后面有責任將他向前推進,前面有欲望吸引,兩者若是都沒有了,生或者死都無所謂的。
    很多人在聽到死亡的時候,都會表現(xiàn)出一種緘默,以一種安靜、壓抑、低沉的悲傷表情來面對。或許是出于禮貌。即使真心感到難過,也只是難過于“我”這個活著的人,而我覺得應該難過那個離世的人。我一直覺得在情緒中的感情是很難共通的,若是沒有同樣的經(jīng)歷,沒有同樣的共情能力,無論表現(xiàn)的多么痛苦,都是和親歷者的痛苦不可并論的。他們難過的是話題引申至此的那一刻,而我的難過是持續(xù)的、真實的感受。年長者或是結(jié)婚生子后的人,與青年時失去親人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他們那個時候的脆弱是有其他親人相伴,是有家庭這個精神寄托的。痛苦是真實的痛苦,但不至于會完全崩潰,因為還有所愛和被愛的人需要陪伴。而青年人是在需要依靠他人的時候,這個精神上的寄托突然消失,整個人也就跟著空了。人在虛弱無助的時候,特別想要別人的關心呵護。可是這個時候很多人是得不到那份關愛的,所以會漸漸失去希望,把自己封閉起來??傊詈蠖紩X得活著也是孤獨,不如放棄更輕松一些。
    這個社會從來只要我們好好活著,卻沒教過我們?nèi)绾伟残牡乃?。所以活著的時候努力追求欲望,以至于活得非常辛苦,死的時候又留下許多遺憾。
    作為第一本直面死亡話題的書籍,它是一本有見解有深度的著作,很多觀點與當下環(huán)境也很是契合。但是不太適用于我。不過前面提到的為活著找一個理由,我欣然接受。想來想去,實在沒有什么理由,無論是大的原則還是小的愛好,我都毫不在乎。不在乎的事情,做來是沒有意義的,也沒有堅持下去的欲望。好在唯獨算是有些喜歡文字,不如著手為一些人寫本回憶錄。我記得有一個說法,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他斷氣時,從生物學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時,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在社會上他死了。第三次是最后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了,那時候他才真正地死了。我自己是很不想再被人記起的,但是我卻不想我愛的人被遺忘。
    回顧漫長歲月,記憶里幾乎全是可悲之事,已使而立之年的我形如枯槁。如今身體狀態(tài)更是每況愈下,記憶也變得不好起來,時常回憶不清某些片段。我怕再過幾年就真的什么都忘記了,所以趁著現(xiàn)在還能思考,抓緊把它們記述下來。用自己淺薄的`筆法為我愛的人寫上一本回憶錄,寫的好與不好無關緊要。本身也不是為了流芳百世,只是希望能在我記憶退化后,給我一些提醒的幫助。
    人生一程一程,迎來送去無數(shù)人。無論是怎樣的過往,最終都化作虛無。意義本身也只是針對活著時候的想法。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我要我們的終點在同一時刻結(jié)束。
    告別讀后感篇三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為實驗掙扎。抱怨實驗的辛苦,一個疏忽就導致實驗失敗影響進程,被師兄指出無數(shù)個大大小小的問題。甚至拿起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完成一次作業(yè).......可讀的過程中,為作者一次次地思考所吸引,不斷陷入沉思,也好幾次因為深受震撼而分享給朋友。充滿焦慮而活著的我們,把“活在當下”這句箴言嚼來嚼去,也沒有壓榨出多少真實的力量給自己。反而和此書一起探索死亡時,才一步步明晰了“活著”的珍貴。
    人類因為懼怕死亡而不斷向醫(yī)學科學尋求方法,為阻止或延緩死亡進程付出了十足的努力。如今我們終于可以做到協(xié)助各個器官的運行從而維持生物體的運作了。安全和生存,這個一直以來醫(yī)療工作的目標,鮮少受到質(zhì)疑。但作者提出,醫(yī)學還很年輕,年輕到它剛剛意識到,人作為一個整體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靠的不僅僅是生物體的機械運作。愿景,有尊嚴,與他人的聯(lián)結(jié),真實的感知體驗,它們一并支持著我們的存活。我們一直以來忽略的重大問題終于被科學地論證:僅為延續(xù)物理學上機體的運作,舍棄人對活著的真實體驗,反而會從總體上促進整個過程的惡化:沒有幸福感地存在,沒有尊嚴地死去,以及親屬更沉重而痛苦地懷念。
    本書討論了死亡的現(xiàn)代經(jīng)驗?!白鳛闀稀赖母呒墑游锸窃趺礊樽约旱纳嬌暇涮柕模酷t(yī)學如何改變了死亡體驗卻又無法改變死亡的牌局?我們關于生命有限性的觀念產(chǎn)生了怎樣的迷茫?”誠然,討論死亡是需要勇氣的。作者系統(tǒng)地為我們闡述了當今社會對衰老或疾病的處置方式是有待改良又缺乏思考的。老齡化現(xiàn)狀、養(yǎng)老院和救濟所的發(fā)展、醫(yī)患關系的固化、善終服務的覺醒,同時也探討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氣,生命的體驗和價值感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怎樣從多做轉(zhuǎn)向少做。談論死就要把生講清楚。在其中我深有感觸的是:我們都追求一個超出自身的理由,這給了我們生的意義。當面臨死的時候,我們真正在意的是能否達成這個目標。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醫(yī)生的任務是帶領病人思考什么是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為了這個目標可以放棄什么,從而做出適當?shù)母深A。病人得以在最后的階段有尊嚴地生存,也更加能接受病痛和失去的遺憾。“善終不是為了好死而是好好的活到終點”。
    我們在意的不是怎樣在這個世界存活更久,而是從最初到最后,我們是否能自由地把自己的故事寫地圓滿。圓滿取決于我們是否變成了塑造的自己——這是靈魂的訴求。把視角從生物學生存的本能轉(zhuǎn)到對心靈的尊重和保護,在我看來是絕對的壯舉。自主是什么,自由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的生命天生互相依賴,受制于遠遠超出我們自身控制力的力量和情形。”當任何有機體都無法真正戰(zhàn)勝死亡惡魔的時候,我們在探求如何優(yōu)雅地跨過生命的終點。
    這本身就是一件智慧而優(yōu)雅地探索。也是人性超出生物性的光輝所在。我們不僅要有質(zhì)量地活著,我們也有勇氣面對死去,因為生命從未因短暫而虛無,而是因自由而強大。
    回觀自己身邊的例子。從前勸說父母定期做全身檢查,他們總是推辭,借口是:“萬一查出什么不治之癥,心態(tài)會比身體先承受不住了?!蔽乙仓辉诤苄〉臅r候,因無意識的睡眠和死亡如此相像,在睡前會體驗到死亡的恐懼。但之后就忘記了思考。我們每個人都在逃避。等死亡真正來臨的時候卻來不及做出最明智的選擇。無數(shù)人沒有在最后把握自主性,這是個人的缺失也是社會的悲哀。
    讀完此書,我深有啟發(fā)。不僅把它分享給了父母(媽媽已經(jīng)讀完了)和朋友,也改變了自己的很多觀念。首先我意識到此時我雖是“時間富商”,認為生命具有無限希望和可能性,卻從未真正珍惜身邊的親情和美好的瞬間,總是充滿焦慮和苦惱。
    “活在當下”中最重要的不是當下,而是“活著”,因為活著我們才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感受,冰激凌和酸奶有無限次品嘗的機會,而讀到作者父親在生命的倒數(shù)第二天最后品嘗了它們時,我仿佛真實感受到了那種遺憾。實驗中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但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沒有盡最大能力去思考和準備。但這時有很多人連舒服過一天都沒法實現(xiàn),我也會走到那一天的。人無論如何都要離開,寫什么樣的故事做什么事情,都是被允許的。世界不會給我們評判個高下。但我們應該沒有任何理由地珍惜存在,因為它有終點,它給我們每個人的時間不多。思考死亡而沒有進入虛無主義,是作者講述的成功之處。
    當然,這個覺醒過程依舊漫長,把善終服務發(fā)展成一項成熟的工作,改變養(yǎng)老機構(gòu)單一的運行機制,讓醫(yī)生關注到病人的生存質(zhì)量而不單單是生命指標上,包括人們面對至親至友離去時主動探討死亡的勇氣,所有的努力都處在一個剛剛開始的階段。疾病、衰老和希望當然不僅僅是一個醫(yī)學問題。它的啟發(fā)力量足以推動醫(yī)療、社會的發(fā)展,給我們源源不竭的啟發(fā)。
    告別讀后感篇四
    昨晚可能花了將近3小時看完,宿舍其他人都睡了,我躺在床上點著小臺燈。其實能讓人深夜堅持做并樂此不疲的事實在太少,讀笛安的書算是其中一件。
    告別天堂,不出意外的話,大概我已經(jīng)活到文中所提的公元后了吧。天楊始終追求的、事到臨頭醒悟到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絕對的、最后自己也都做不到的,年少的我也曾有過同樣的執(zhí)著。
    說穿了,卻又是些顯得矯情的詞匯,甚而是些鄙陋到也許能刺痛說話人的東西。但我想要誠實些面對。年少時,也許因為占有欲作怪,也許因為不成熟的對“感情好”的看法,也許因為將自己看得太過重要或者反之,需要有“唯一”這種字眼的認可。最好的朋友不可以有比自己更好的朋友,最喜歡的人不可以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人,如果情況發(fā)生了,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粉飾,寧愿丟掉,也不想維持這種自己和別人被重視的人同等對待的局面。公元后當我老了,才知道,沒有什么是用“唯一”來形容的,限量版已經(jīng)算是珍貴得不了的東西。也沒有人會一生只愛哪一個人。
    這些道理我不知在誰身上明白過來的,總之是讓我在看到這樣的故事時,安慰自己也安慰書中人:是這個樣子的啦。想想若是以前,可能會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始終不信邪,抱著就算故事變成這樣我的人生也一定不會。不見棺材不掉淚――且堅信自己一定會看到美好的一面。
    適可而止,這樣的話說多了也并無意義,畢竟一旦接受了公元后的思想,也就沒有偏要把從前現(xiàn)在剖析個清清楚楚的必要,不執(zhí)著于什么的時候,最容易被勸服。
    文中始終最打動我的,還是那一段對故鄉(xiāng)的“責備”――直到讀完全書才知道出自于此。
    告別讀后感篇五
    “死生有度,生命無?!?BR>    生命中存在的絕對公平大概是每個人都會走向衰老和死亡,不會有人會跳出這個圈。人生最后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也許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衰老和死亡是一個遙遠、不需要細細考量的問題,也可以自信揚言“我選擇孤獨終老,我為我的決定負責”,但我三十歲、四十歲,乃至五十歲時,怎么還會有同當下一樣的心態(tài)和決定呢?生命邁向終點,如何安頓這顆不安的靈魂,是每個凡人需要借助靈魂修煉才能坦然面對的生命節(jié)目。生的愉悅和死的坦然都是生命圓滿的標志。
    我們的身體機能,在步入青壯年后就在緩慢滑向一條下坡路,老年身體機能與年輕時當然無法相提并論,這就出現(xiàn)了,我們該如何適應逐漸喪失的生活質(zhì)量和個人生活空間?就如書中說的“老年是一系列連續(xù)不斷的喪失”。書中提及的失去一定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會被送去療養(yǎng)院,一個房間住幾個人,遵從規(guī)章制度的生活安排,什么時候入廁,什么時候吃藥,什么時候集體活動,完全喪失家庭歸屬感和生活掌控感。這些事情的發(fā)生讓一個赤裸裸的問題浮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在我們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如何使生活存在價值?”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他的論文《人類動機論》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這個理論經(jīng)常被描述為一個金字塔。塔基是基本需求——生存的必需品(如食物、水、空氣)和安全的必需品(如法律、秩序及穩(wěn)定)。其上一個層次是愛的需求和歸屬感需求。再其上是成長的愿望——實現(xiàn)個人目標、掌握知識和技能、成就得到承認并獲得獎勵的機會。最上面一個層次的需求是馬斯洛所謂的“自我實現(xiàn)”——通過追求道德理想和創(chuàng)造性本身而獲得的自我完善。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關于老年的公共政策和關注點著眼于健康和安全就是對這些目標的承認和體現(xiàn)。但是,事實比這提到的更復雜。為了某些超越他們自身的事情,如家庭、國家或者正義,人們愿意欣然犧牲自身安全和生命,我們都需要獻身于超越我們自身的東西,否則我們就只受欲望的引導,而欲望是轉(zhuǎn)瞬即逝,變幻莫測又無法滿足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從在意實現(xiàn)、擁有和得到轉(zhuǎn)而懂得欣賞日常生活的愉快和親密關系。但是我們?yōu)槭裁匆鹊嚼狭艘院蟛湃プ??到老了以后才發(fā)現(xiàn)這樣會帶來更多的滿足感?生活是一項技能。老年的平靜和智慧是在時間歷程中實現(xiàn)的。我們?nèi)绾问褂脮r間可能取決于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當你年輕,身體健康的時候,你相信自己會“長生不老”,從不擔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周圍的一切都在提示你,一切皆有可能,你愿意延遲享受,比方說花幾年的時間,為更明媚的未來獲取技能和資源,你努力吸取更多的知識和更大的信息流,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和關系網(wǎng),而不是和父母粘在一起,當未來以幾十年計算的時候,你最想要的是馬斯洛金字塔頂端的那些東西,成就、創(chuàng)造力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那些特質(zhì)。但隨著你的視野收縮,當你開始覺得未來是有限的,不確定的時候,你的關注點開始轉(zhuǎn)向此時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悅和最親近的人身上。當“生命的脆弱性凸顯出來“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目標和動機會徹底改變。
    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可以延緩人的死亡,但不能終止死亡的進程。試想一下,你躺在那里帶著呼吸機,每一個器官都已停止運轉(zhuǎn),渾身上下布滿維持生命的管子,你的心智搖擺于譫妄之間,永遠意識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無法離開這個暫借的、燈火通明的地方,大限到來之時,你沒有機會說“再見“,”別難過“,”我很抱歉“,或者”我愛你“??紤]清楚什么時候從為時間而戰(zhàn)轉(zhuǎn)向爭取人們珍視的其他事物,同家人在一起,旅行或者享受巧克力冰淇淋。接受個人的必死性,了解醫(yī)學的局限性和可能性,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頓悟。也許在生命的末期,所追求的不再是它的延長,而在于生命應享受的質(zhì)量。
    理解個人生命的有限性是怎樣一份禮物?接受時間給予的一切,不論長短。
    告別讀后感篇六
    死亡到底是什么?從生物學的角度,身體里大多數(shù)細胞的凋亡意味著生命的死亡;還有人說,人會經(jīng)歷三次死亡,當最后一個知道他的人死了,他才真真死去,這里強調(diào)的是人的影響力;相似的說法還有文學家臧克家先生筆下的“有的人或者,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边@里更突出一個人的貢獻。
    這本書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他先告訴,無論是從生命的長度還是生命的質(zhì)量上,我們對病人無微不至的,為了讓病人活得更久的照顧未必對患者真正有用。在這一部分作者期望說服讀者,并不是活得越長的人生越有意義,以及現(xiàn)代醫(yī)療設施,比如手術,化療,很多時候并不能延長生命,甚至會讓情況變得更糟。而生命的價值是什么,本來就難以一概而論。作者引用塔基的基本需求,并提出“人們的優(yōu)先需求顯著改變,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關注當下,而不是未來”的觀點,試圖說明幸福感讓一個人的人生有意義,而在醫(yī)院治療的方式顯然無法讓人幸福。
    接著作者從美國現(xiàn)有的制度,或者說存在的機制,提出讓病人活得更好的兩種可能。在有活力的療養(yǎng)院里,病人們能盡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接受臨終服務,讓一個人在臨死的最后時間里盡可能舒適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較兩種方式,我認為他們只不過是運作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他們的核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病人盡可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說到想要的生活,其實真的不那么容易獲得。第一,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這種生活不是簡單的可以復制的。這也是療養(yǎng)院的困難所在。第二,很多人可以說出自己不想要什么,卻很難講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這樣容易導致的結(jié)果是,病人總覺得不滿意(畢竟身體每況愈下是一個事實),更難得到自己想要的。這也是很多人不得善終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治之于我最大的意義,在于他讓我開始思考我生命中難以割舍的東西是什么?我在腦子里搜索了一圈,答案還是不知道。我覺得,這樣子其實是有一點可悲的。
    所以,為了讓人生更加豐富,為了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好好學習,出好作品吧。這樣已有所得的人生,大概才能更清楚地說出,自己這一生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告別讀后感篇七
    醫(yī)學發(fā)展至今,能夠醫(yī)治的疾病不足30%。就一個簡單的感冒,最終是靠自身的免疫力扛過去的,所謂的各種感冒藥不過減輕癥狀而已。
    醫(yī)學有很多的局限,衰老與死亡是醫(yī)學不能承受之重。我認為現(xiàn)在是,將來也是。即便科技的發(fā)展使得人類可以長生不老,估計醫(yī)學的倫理也不允許。人類如果踏破倫理的底線,必將很快自取滅亡。
    而我們對醫(yī)學抱有的種種幻想,使得我們在某一天因為衰老而喪失身體的某項功能,或功能減退后,無法接受事實,而尋求醫(yī)學干預;當有一天我們知道自己或親人的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時候,或因為疾病,或因為意外,或僅僅是生命正常的進程,我們又去尋求醫(yī)學干預。
    盡管我們內(nèi)心也知道,衰老與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課,但真正面對的時候,所能想到的只有尋求醫(yī)學幫助。
    于是醫(yī)學被賦予了生命最后的意義,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在生命的最后,孤零零的躺在icu,身上插著各種管子,血液里流淌著一種又一種的化學藥物,見不到自己想見的人,完成不了自己未盡的愿望,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在各種儀器“滴滴嗒嗒”的嘈雜聲中,花著畢生的積蓄,茍延殘喘幾天,最后以一個不起面的方式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醫(yī)學連一個普通的感冒都無法治愈,怎么可能逆自然規(guī)律而讓人起死回生?尤其是現(xiàn)如今患病率增高的癌癥。其實,大家都明白,但似乎都不想點破這個事實,醫(yī)生知道,患者及家屬也知道。
    在我們生命旺盛的時候,我們沒有思考過死亡,在我們突然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又不知所措。
    阿圖·葛文德醫(yī)生的《最好的告別》一書,以一個外科醫(yī)生的視角,帶我們思考了衰老與死亡,通過幾個真實的故事讓我們體會了生命的最后我們需要做什么,醫(yī)學需要做什么。
    在書中阿圖醫(yī)生認為,“現(xiàn)代科學深刻的影響了人類生命的進程。跟歷史上任何時代的人比起來,我們活得更長、生命質(zhì)量更好。但是,科學進步已經(jīng)把生命進程中的老化和垂死變成了醫(yī)學的干預科目,融入醫(yī)療專業(yè)人士‘永不言棄’的技術追求。而我們事實上并沒有做好準備去阻止老弱病死,這種情況令人擔憂?!?BR>    “在過去幾十年里,醫(yī)學科學使得數(shù)百年來關于死亡的經(jīng)驗、傳統(tǒng)和語言過時了,并給人類制造了一個新的困難:如何死?!?BR>    《最好的告別》一書中,好多個案例的主角,最后選擇的善終服務,放棄了醫(yī)學的干預。他們最后在安詳和圓滿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也有的人放棄醫(yī)學干預后,活著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醫(yī)生的預期。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在生命的最后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完成了他們最想做的事,美滿的過完了一生。
    “無論我們面臨怎樣的局限和陣痛,我們都希望保留我們作為自己生活篇章的作者的自主或者自由。這是人之為人的精髓?!?BR>    是的,生命的最后,盡管我們知道時日不多,但生而為人,我們還需要有尊嚴的活著。盡管需要幫助,但我們?nèi)孕枰亲约荷畹闹鲗д?,而不是躺在病床上任由醫(yī)護人員擺弄的一堆肉體。精神失去自由、自尊的痛苦不亞于肉體的痛苦,而這也足可以摧毀一個人。
    “無論是由于年齡還是健康不佳所致,隨著能力的衰退,要使老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往往需要警惕認為醫(yī)學干預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干預、修復和控制的沖動?!?BR>    生命最后,醫(yī)學過度的干預,就是在縮短、惡化余下的時間,可是這個事實好像并沒引起什么注意。
    生命的最后,醫(yī)學該做什么?生命的最后,自己及家人該做什么?這是一個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生有時,死有時”---當我活到頭的時候,我希望能平靜地面對生命的終點,并且是以我自己選擇的方式。
    告別讀后感篇八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告別天堂》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已近被打敗了,我用曾今的飛蛾撲火,換來手心里握著的一把余溫尚有的灰燼,值得慶幸的是,我依然沒有忘記,這把灰燼的名字叫做理想?!边@是篇感人肺腑的小說的開篇,他講述了五個為愛瘋狂,為愛癡狂的帶有濃烈青春氣息,個性鮮明的形象,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他們都只有默然接受,也只能默然接受。
    宋天楊:全篇的主要人物,一個從小就看透人情世故的女孩兒,從小就接受一些成人都沒有看過的書籍,也因看書認識了加繆——《局外人》中的人物,從此便期待著自己充滿星光和默示的夜。十五歲認識了江東,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地喜歡上了他,漸漸地從喜歡變成了愛,變成了無法割舍,也因此變得自私,變得脆弱。漸漸地在經(jīng)歷無數(shù)的是是非非后,從一個當初稚嫩的女孩子蛻變成了一個成熟的女人。
    江東:宋天楊深愛著的男人,同時也是最愛天楊的人,可是他也是背叛天楊的人,其實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欲望驅(qū)使迫使他就犯,他是愛天楊的,愛,非常愛,無法割舍她,他已經(jīng)把天楊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當做了就像每天喝水吃飯一樣無法舍去。分開七年后的同學會上,他對天楊那聲吶喊:“天楊,跟我走吧,現(xiàn)在,我和你?!笔谷烁袆又辽?,多么有力的吶喊嗎,這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叫喊,是分開后依舊念念不忘的傷感。
    我想天楊聽到這句話后應該是感動的吧,文中沒有寫到,只是給了人一個充滿想象的結(jié)局:當聽完這句話時,“她終于轉(zhuǎn)過臉,含著淚,嫣然一笑”多么開放性的結(jié)局,使人充滿無限的遐想,也許天楊會說:“好,我跟你走?!币矔f:“對不起,我們也許回不到過去了”抑或是無言以對等等,這些都是我的想象,多么感人的'結(jié)局,“含著淚,嫣然一笑”,含著淚也許是被感動了,想起了曾經(jīng)愛的轟轟烈烈,想起了自己為江東獨自忍受的那么多痛苦,想起了面對殘酷現(xiàn)實的彷徨與混亂。嫣然一笑,這笑里也許存在著更多的內(nèi)容,可以看得出來,她還是愛著他的,我想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他們彼此心中還是依舊愛著對方,即使再過一千年、一萬年,即使??菔癄€,日轉(zhuǎn)星移,這份彼此的愛是永遠無法抹去,因為這份愛是殘酷的,熾熱的,劇烈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這句話:“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奔毤毱肺?,這句話很有道理,就是因為經(jīng)歷過,曾經(jīng)滄海、巫山云雨,才會不把別的放在眼里、心里,只有彼此。我想世間的真愛往往如此,一次過留卻刻骨銘心。
    文章中多次提到了“雁丘”這個地方,相傳這個地方曾經(jīng)上演了感人肺腑的一幕:一個獵人殺死了一只公雁,另一只母雁雖然逃出了獵人的羅網(wǎng),但是看到死去的公雁,悲鳴久久不肯離去,最后撞地而死,于是,便出現(xiàn)了這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千古名句。小說中的江東和天楊雖然沒到生死相許的地步,但是卻彼此相依為命,無法割舍。
    愛情就是這樣,時而使感覺幸福,時而使你倍感悲傷,時而讓你彷徨無措,時而讓你深陷瘋狂?!陡鎰e天堂》中那一個個殘酷劇烈的情節(jié),那一個個為愛瘋狂的人物,那一份份最最真摯的情感,無不打動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應該相信:只要我們期待愛,敢于愛,真愛必定會降臨。
    告別讀后感篇九
    近日得知一大學女同學因病離我們而去,心痛不已,那么年輕那么開朗的人,就這樣倉促地走向生命的終點,沒想到大學畢業(yè)的離別便是永別,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斷斷續(xù)續(xù)用三天時間看完了這本《最好的告別》。
    生命是一條單行線,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和死亡,在逐漸喪失的過程中,什么才是我們最重要的?我們?nèi)绾蝺?yōu)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我們?nèi)绾巫分鸺兠赖木辰??完美永遠無法抵達,生命必然走向涅槃。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好好活著,正如作者的父親阿塔瑪拉姆·葛文德醫(yī)生,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患有脊髓惡性腫瘤后,沒有像其他病人那樣進行常規(guī)治療,卻選擇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善終服務,并在家人的陪伴下成功當競選了扶輪社區(qū)總監(jiān),參加59個俱樂的會議及演講活動,還跑遍了面積近26000平方千米的地區(qū),更是會見了多達3700個地區(qū)扶輪社會員,甚至是在死亡臨門時還參加了兒子的畢業(yè)典禮。
    雖然最后他也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不可避免的痛苦,但是,他選擇了坦然面對,選擇自己做生命的主,放棄了在生命最后由現(xiàn)代醫(yī)學器械帶來的無謂的掙扎和傷害。既然無法撼動時間和宿命,就讓生命積聚力量,把今天過到最好,而不是為了未來犧牲現(xiàn)在,這才是面對生命應有的態(tài)度。
    告別讀后感篇十
    緣滅時,道一聲“再見”,悲傷、孤獨而決絕。。
    年少時,甚是不喜離別的場面和愁緒,尤其害怕物是人非的感覺;
    而今,珍惜每一次告別的機會。
    三毛說,那些因緣分而來的東西,終有緣盡而別的時候。
    認認真真的告別,
    告別曾經(jīng)的自己,曾經(jīng)的朋友,曾經(jīng)的情感……。
    昨日難以重現(xiàn),再見已是不同。告別之后,即使再聚,場景不同,心情不同,所思所感亦是不同?;蛟S更好,或許更差。
    其實,無論是從前,還是現(xiàn)在,面對的始終是同一個問題。
    只是從前,選擇逃避;如今,勇敢面對,并視之為成長。
    年少時,“理想”往往是某某高大尚的職業(yè),或者閃著光環(huán)的身份;
    而今,“理想”可以只是一個習慣、一種狀態(tài),或一份情懷。
    愛因斯坦說,我從不想未來,它來得太快。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放下執(zhí)念,感恩擁有。享受相聚,品味孤獨。笑對生活,不負當下。
    盡管,“人生只是一場盛大的馬戲表演”,
    我仍然愿意認真演出。
    告別讀后感篇十一
    我計劃并且付諸實踐地用了一個充滿禪意并且無限精妙的詞語“舍得”來開篇造勢。
    從七歲上小學以來,關于數(shù)學的輔助工具套,我不知舍棄多少,才又得到了多少,大概只能用“舉不枚舉”以形容之。15cm直尺,30°三角板,45°三角板,180°量角器有機構(gòu)成的智高數(shù)學工具套,在故事的起始總是被鐵釘釘?shù)匚皆谝粋€窄平的塑料或者塑膠盒子里,卻總是在未知的中途毫無征兆地走失,從此散落天涯,形同陌路?;叵攵嗄甑臄?shù)學生涯里,最鐘意的是智高后期推出的磨砂藍綠色的四件套。磨砂質(zhì)地的觸感冥冥之中存在著一種深刻的完美的與指紋的契合度。三角板中央空心的縮小版直角三角形,似乎是特意為我這類畫圖不成規(guī)矩的數(shù)學少年提供棱角分明,毫無弧度的標準三角形的模板。從邊沿延伸到內(nèi)部的一條條直線們是可以制造和測量平行線的。而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習慣了沒有數(shù)學的日子,卻發(fā)覺自己無法習慣沒有直尺的日子。當我看見《告別天堂》這本狹仄的青春讀物時,我產(chǎn)生的第一沖動不是故事的情節(jié),而是立馬拿一把直尺精準測出封面的長與寬的厘米數(shù),然后用所剩無幾的數(shù)學思維大致估算出它們的比例。
    以上是我在進入《告別天堂》正式內(nèi)容前的瑣碎之言。因為我發(fā)覺,一個人之于一項事物的感情,往往有時候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的厚積薄發(fā)。
    其實小說的情節(jié)很單調(diào),大致就是圍繞宋天楊和江東的感情糾葛寫的265頁長篇。中間會偶爾穿插肖-強,周雷,方可寒等的二類主角,以及一個無恥的小配角張宇良。似乎這樣的故事對我缺乏吸引力,兩個人之間歇斯底里的懷疑和確認,宣言和枝節(jié),總讓我想起“無病呻吟”這個爛俗頻繁的字眼。另外,方可寒這個在開始被描寫為公共汽車的重點中學女孩,總覺得缺乏生活基礎,憑空捏造地毫無根據(jù)。雖然她在故事的1/3處就死亡消隱,不過卻在之后的2/3里在別人的記憶和描述里獲得純凈的重生。這點大概是小說留給我最大的觸發(fā)。其他的肖-強和周雷也不是很有說服力,總體來說身上缺乏吸引人的特質(zhì)和個性。張宇良大概諷刺的是道貌岸然的教育怪胎,一肚子的男盜女娼,卻有顯赫的聲明地位,但他真的存在嗎?其實,在小說的內(nèi)核上,我覺得《告別天堂》是不成功的。
    乍一看,你就會發(fā)覺這本書絕對出自文藝青年之手。我不知道文藝青年們的品味是否大致類似,書中羅列的電影圖書我也都是大致看過或了解,感情也是與她大致雷同的。我沒有感到一種慶幸,卻深感到一種悲哀——因為我可能喪失了自己對于作品獨特的理解與想法。下面,我將一一羅列書中提及的文藝作品(無價值的我將予以忽略):《亂世佳人》,《騰王閣序》,《加繆全集》,《海子的詩》,《霸王別姬》,《活著》,西科賽斯的《紐約黑幫》(沒看過),《老人與?!?,《傲慢與偏見》,《少年維特之煩惱》,《局外人》,元好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作欣二的《大逃殺1》(沒看過),王小波,《金閣寺》,《安娜卡列尼娜》,《殺手萊昂》,《城南舊事》,《東邪西毒》,《藍色生死戀》,《罪與罰》,《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星光伴我心》(沒看過),《流星花園》,蔡琴,《情書》,張愛玲,魯迅,《紅樓夢》,《金瓶梅》,《情人》,《小王子》,《無間道》,《阿飛正傳》,《變形記》,《梁?!?,《雙城記》,《重慶森林》,《破浪》,《巴黎最后的探戈》,《三十七度二》……只是,我突然覺得如此的堆積,不是為了顯擺,就是因為矯情。當然,它也說明了你的知識的豐富。另外,笛安的排比和駢文功力的確了得,也算是令我不得不刮目相看的重磅功夫。我不喜歡《告別天堂》的多角度描述,雖然足夠新穎,但也足夠混亂。而且,多角度描述的弊端就是以同一種口吻代表多人,結(jié)局是多人誰都顯得不立體。整本書我最欣賞的恰恰是作者最為真摯的后記。
    沒有人的青春擁有翻版。無論我們以什么方式揮霍或者珍藏我們的青春,那都是我們的。只是,在看完最后一頁的時候,我突然在想,關于青春期的愛情,我們是否需要秉持著一些或者哪怕是一絲的古典主義呢?我們是否有那樣的精力和定力去等待某個真正在角落等候我們的人呢?像《天使愛美麗》一樣,像《向左走,向右走》一樣。也許誠然如張姓女子所言,青春是一條不得不走的彎路。
    來的太快,走的太快,它是龍卷風,不是所謂的愛情。
    ps:在豆瓣搜索《告別天堂》的時候,看過的人大致300位,絕大部分都是四星或者五星。我選擇了三星,一般。告別天堂,此名終結(jié)。
    告別讀后感篇十二
    第n遍看《告別薇安》,我靜靜地坐著,體會那樣一種瞬間璀璨的心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告別薇安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在圖書館老師的推薦下,我借了這本書,盛情難卻,而且安妮寶貝的大名很早以前就聽過,但是書卻是一直沒有看過,很長時間沒看小說了,趁著假期也看看這種據(jù)說很小資的文字。
    這本書查了一下,是安妮寶貝的處女作,里面都是一些短篇。主人公的名字也大同小異,文字讀來感覺很晦澀難懂,也許對于我——這種白天活動的,稱不上小資的人來說難懂,黑夜的生活也過過一段時間,但是終究不太適應。黑夜盡管對于人的頭腦來說是適合思考的好時間,但我還是喜歡白天,有些事我認為還是糊涂點好,不要思考得太細致,“難得糊涂”么。
    有一些書評說是這本書適合30歲以上的人讀,雖然依據(jù)市場細分的類型來說年齡是一個很好的細分要素,但是我卻不太喜歡僅僅依托年齡來界定讀者群的類型??戳吮緯杏X有些抑郁,她的文字始終游走在生命和愛情中,但是生活中除了這些還有很多,是現(xiàn)代人所無法擺脫的,也許小資文字是凌駕于生活中的一種超脫想象吧,畢竟沒聽過有誰始終過著這種小資生活的。
    小資這個詞,從現(xiàn)在起我越來越不喜歡了,因為感覺標榜小資的周遭人越來越矯情了,也許人到最后還是應該回歸現(xiàn)實吧。
    給自已放滿一屋子的音樂,打開我的文檔。
    第n遍看《告別薇安》,我靜靜地坐著,體會那樣一種瞬間璀璨的心情。安妮的文字始終潔白如此,總是壓抑地陰晦地滲透著某種缺憾,安妮總是喜歡用殘忍而直接的方式結(jié)束生命。女孩蒼白的手指纏繞著幸福模糊的曲線,天真而脆弱的笑容,溫柔的嘴唇是黑夜里奮力燃燒的花瓣。
    男人干凈溫和的棉布襯衫,英俊健康的臉上永遠帶著一抹孤獨而華麗的微笑,他用kenzo青草味的古龍水,用藍格子手絹,穿深褐色帆布鞋,安妮說過,不相信愛情的人不容易快樂。
    是的,有些東西一旦承諾了就會變得面目全非,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東西,天氣會變,心情會變,人會變,愛情也一樣會變。沒有永恒的感情也沒有不變的心。我一直不懂,為什么安妮總要用如此辛厲的文字讓她筆下的女子一個個支離破碎地消失?也許,也許連她自已也痛恨如此殘害的方式吧!
    看她的文字,看她筆下一個個灰暗的,陰郁的,孤獨帶著些自閉傾向的女子。我的靈魂里流轉(zhuǎn)著另一種個性的液體,它灰色或深藍色的,就像陽光下窺視自已在黑暗中蜷縮顫抖的影子!南生,未央,喬,vivian,blue......我常常想,也許她們中有一個就是我!
    安妮只是以她習慣的方式詮釋她眼中的誓言,宿命,人生與愛情。
    碰巧那些是我所愛的文字。
    其實看著小說源自每天都會看一篇美日一文,那天看到了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當中的幾句話吸引這我了!
    人年少時是不得要領的,對人性與時間未曾深入理解,于是就沒有寬憫,原諒,珍惜。需要更長遠的路途,迂回轉(zhuǎn)折,來回求索,才能獲得對自己與他人的釋然。
    有些人和事的出現(xiàn),是為了在我們的世界里打開一扇門,照亮一條通道。讓你知道,曾經(jīng)在一個幽閉的房間里沒有燭火而固執(zhí)地尋覓,是多么辛勞。有一些潔白的真相和黑暗的陰影,一起出現(xiàn),互相襯映。門被打開,通道被呈現(xiàn)。生命因此獲得新的提示,得以前行。為之付出的代價,是必須要背負在身上的行囊。它警示你不能停留,但可以在路途中棲息,獲取這幸福的光芒。
    可能這些話說出了現(xiàn)在的心境,因此帶著我去了解她,想去從她的作品中再找到如此的契合點!
    不過,《告別薇安》人物性格的刻畫有點低沉,情感的描述有點灰色,這可能是城市邊緣一角吧!
    告別讀后感篇十三
    開始讀《影的告別》我毫不猶豫地將其看成是絕戀詩,可是讀多幾遍,我又不以為然了。再次讀的時候,覺得魯迅大概說的是人的悲劇吧。人沒有辦法脫離社會尋找絕對的自由,不得不在“黑暗”和“光明”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人本來就是一個雙重體,在光明的白天,總是以一種“自我”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在社會,可是到了黑暗的夜里,“本我”的欲望就是顯現(xiàn)出來,總“彷徨于明暗”之間,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影子想找到“那全屬于我自己的世界”,人又何嘗不是呢?最求個體的自由,從社會的各種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可是誰又能做到呢?《影子的告別》大概說的就是人對自由最求卻無法實現(xiàn)的彷徨吧。像顧城,海子,海明威,追求自由不得便是滅亡。
    告別讀后感篇十四
    開始讀《影的告別》我毫不猶豫地將其看成是絕戀詩,可是讀多幾遍,我又不以為然了。再次讀的時候,覺得魯迅大概說的是人的悲劇吧。人沒有辦法脫離社會尋找絕對的自由,不得不在“黑暗”和“光明”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會的各種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可是誰又能做到呢?《影子的告別》大概說的就是人對自由最求卻無法實現(xiàn)的彷徨吧。像顧城,海子,海明威,追求自由不得便是滅亡。
    告別讀后感篇十五
    亞裔男孩帕克喜歡上了紅發(fā)女孩埃莉諾,那個他曾笑過的肥胖的,有著丹麥血統(tǒng)的,經(jīng)常穿著男式襯衫的女孩!由最初的保持六英寸的距離,到有意的放慢翻看漫畫書的速度,硬把耳機放到埃莉諾頭上,把隨身聽給埃莉諾,甚至不在乎聽光電池,每天拿不同的漫畫書在校車上一起看,握著埃莉諾的手就像握著一只蝴蝶,或者拍打她的發(fā)髻,每隔幾秒就抬頭偷瞄,他用唱歌的方式念出電話號,認為她的雙頰可愛極了。雀斑之上的酒窩,圓得像山楂果,簡直可愛得犯規(guī),他為她痛打了欺負她的男孩,當知道那個猥瑣的繼父惡毒的放蕩的語言后,他黑夜開卡車把她送到舅舅家!接下來是每天把無盡的思念寫給女孩,再也不沉迷音樂,漫畫,每天眼里心里都是她!
    告別讀后感篇十六
    在說迪安的《告別天堂》之前,我得承認一個事實,我是一個極其狹隘的、挑剔的讀者,不喜歡看營養(yǎng)豐富的文章,不喜歡看油膩膩的,不喜歡甜不啦嘰的,也不喜歡眼淚吧嗏的,更不喜歡清湯寡水兒的,就喜歡看有筋骨的。
    再說說迪安,1983年生的迪安,21歲寫下《告別天堂》,先不說好壞,就這年紀能寫出十幾萬字的書來,已然是件值得稱贊的事了,更何況人家即文學、又文藝,而且還特生活?!陡妗分v的是5個年輕人的焦灼的情、愛、生、死關系。故事敘述方式效仿斯威夫特的《杯酒留痕》5個主人公分別以第一人稱形式講述。5個人,3男、2女,我更愿意理解為是2男、2女+1男的故事。畫一個方格,每個人占一個角兒,女1號后面有個小尾巴,就是后面提到的“+1男”。值得稱贊的是這紛繁復雜的關系是作者通過每個人的嘴里敘述出來的,而后再將任意兩個人所說出來的內(nèi)容結(jié)合,發(fā)出化學反應,產(chǎn)生一種叫“關系”的東西。隨著故事的推進,“關系”越發(fā)的復雜,可以說這樣的故事結(jié)構(gòu)讓人感覺在同時讀5個人的。
    日記。
    書看到最后了故事神秘的面紗才完全剝開。合上書的那一刻頓時覺得嘴里一陣苦澀越bia嘰越苦。
    5個人,5個被人認為看得到未來的中學生,來自一個沙塵肆虐的內(nèi)陸城市,這所中學是離開這個城市的便捷通道,在一個狹小得只有5個人的世界里,在高考的時代背景下,形成了故事的全部。宋天揚以一種“偏執(zhí)的愛”貫穿全文,江東半自卑、半被動的在“偏執(zhí)的愛”的陰影下衍生出一種叫“自尊”的東西,這種“自尊”是在一個世俗眼中更加“卑微”的“校妓”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文中提到的“校妓”是方可寒,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一個在學??扛腥松洗瞾頀赍X的女孩,一個門門功課優(yōu)秀的學生,一個最后得了血液病死去的人,是故事矛盾區(qū)最復雜的部分,也是最值得反思的內(nèi)容。
    行文方面比較甩得開,每個小節(jié)的標題就是陳述人的名字,內(nèi)功有點不夠用的說,5個人的內(nèi)心獨白方式、語言特點沒有區(qū)分開,怎么看怎么像一個人說的。
    方可寒的死可以說是這篇小說的一個分水嶺,是量變到質(zhì)變的一個指標。
    周雷的篇幅不多,就是一個救駕的,難為作者想出個這么一個人來撿剩兒了。原本以為主人公會死,結(jié)果沒有,就想不通告別天堂的“天堂”到底是誰告別的?當然,我得。
    檢討書。
    名沒想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看懂的表現(xiàn)。
    文中提到《霸王別姬》、《局外人》、《海子》的詩非常頻繁,精選的一些句子和自己的有感而發(fā)顯得特別到位,特別是“渡口邊,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野花”,太絕了,要意境有意境、要情懷有情懷,贊一個。從這幾個節(jié)選的書目中就能感覺到迪安還是很文藝地,而且文藝的生動,具體,真實,一點都不做作。
    那層層疊疊的云朵,是你我年少時的憂傷,云朵深處的光芒是你我想都不敢想的天堂。
    如果告別天堂能換取萬里無云,那么我寧愿擁有永恒的悲傷。
    我們不是靠慣性活著。
    女主人公宋天楊出生于1979年,而作者笛安是1983年出生,也就是說笛安用一種時過境遷的眼光審視著這個叫做“告別天堂”的故事,正是這種時空的差距讓故事從開始便埋下了炸藥的倒計時器,“滴答,滴答”逐漸籠罩心房,等待在令人窒息的一瞬爆發(fā)。整篇文章不乏《夢里花落知多少》似的搞笑語言,或者說是一種對命運的無奈而釀制成的嘲弄的笑料,讓我們在嗤笑的同時心湖泛起傷的漣漪。
    對愛倔強的天楊,點燃火柴就擁抱天堂的方可寒,默默也孩子氣的肖強,幾番掙扎終究回到原點的周雷,還有那個我不知該如何形容的江東。他們在這個終將要告別的“天堂”里努力活過、幼稚過,但是誰又能去取笑他們呢,誰沒有幼稚的時候呢?他們憑借主角的身份肆意的飛揚跋扈,用開了又謝的回憶花瓣在天空幻化出無數(shù)鉛黑色的云,最終以一場空前的颶風橫掃整條銀河,心也在這一刻成了死灰。
    《告別天堂》沒有讓我流淚,他不像以前我看到過的任何一本書,他好像沒有起伏的順其自然的就朝那里發(fā)展了,不等我們醞釀出淚水他早已云散風流。
    笛安是個奇特的作者,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形容:“黎明像個蒼白的怨婦一樣來臨……”她的文字里有種奇妙的張力,她大膽的描寫“性”但又不似七堇年的《瀾本嫁衣》那樣赤裸。這與她對文字的真誠有關,但這真誠中又充斥著殘忍。她先將每個人物依次變得鮮活再一一“殺死”他們,用近乎決絕的手法告訴我們,什么是“奉獻”。
    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一直守護著他/她的天使,這個天使如果覺得你的生活太過悲哀,你的心情太過難過,那么他就會化身成為你身邊的某一個人,也許是你的朋友,也許是你的戀人,也許是你的父母,也許是你僅僅見過一面的陌生人,這些人安靜地出現(xiàn)在你的生命里,陪你度過一小段快樂的時光,然后他再不動聲色地離開。于是你的人生就有了幸福的回憶,即使以后你的道路上布滿了風雪,可是你依然可以想起曾經(jīng)幸福的事情,你就可以依然勇敢。所以那些默默離開我們的人,其實都是天使回歸了天國,比如那些離開的朋友,那些曾經(jīng)給過你幫助的陌生人,那些曾經(jīng)愛過最后分開的人,曾經(jīng)你向他問過路的男生,曾經(jīng)講過一個很好聽的笑話逗你開心的同學,曾經(jīng)唱過一首好聽的歌給你聽的歌手,寫過一本好書的作家,他們都是善良的天使。也許你有段時間會對于他們的消失感到傷心或者失落,會四處尋找他們?nèi)チ四睦?,到了什么國度,可是到最后,你都會相信,他們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角落,安靜而滿足地生活著。于是曾經(jīng)的那些失落和傷心都將不復存在,時間是最偉大的治愈師。
    所以說當我們?yōu)閻?、為生活去告別天堂時,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對我們生命中的天使說再見。只是天使不曾離開。告別天堂也告別了青春的張揚與瘋狂,告別江東,告別可寒,告別肖強,最終告別天楊。海子說,公元前我們太小,公元后我們又太老,沒有誰能夠見到,那一次真正美麗的微笑。原來那一刻,不是公元前也不是公元后,那次最美的微笑一直綻放在心底,只是你我只在乎了自己。
    天堂,別了,流年。
    告別讀后感篇十七
    翻開《告別天堂》,看到的第一句話:“公元前我們太小,公元后我們又太老。沒有人看到真正美麗的來到?!弊屛液苡懈杏|,因為悲傷。書里面講述了五個為愛癡狂的、孤獨的孩子在青春歲月中演繹著一段純粹卻迷亂透頂?shù)膼矍楣适拢簻嘏髲姷奶鞊P,絢爛而脆弱的方可寒,有點壞其實不太壞的肖強,傻的可愛的周雷,還有明明比誰都敏感卻羞于承認的江東,五個人之間“因為彼此深愛,所以互相傷害”的慘愛讓你動容,讓你捫心慘烈地去痛去哭。當然這是作者笛安對他們的定義,我在看書前并沒有先看這段話,所以感覺有點偏差,第一次看多人物的第一人稱小說,看得有點暈乎乎的,因為要隨時轉(zhuǎn)換角色。
    5個人,5個被人認為看得到未來的中學生,來自一個沙塵肆虐的內(nèi)陸城市,這所中學是離開這個城市的便捷通道,在一個狹小得只有5個人的世界里,在高考的時代背景下,形成了故事的全部。宋天揚以一種“偏執(zhí)的愛”貫穿全文,江東半自卑、半被動的在“偏執(zhí)的愛”的陰影下衍生出一種叫“自尊”的東西,這種“自尊”是在一個世俗眼中更加“卑微”的“校妓”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文中提到的“校妓”是方可寒,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一個在學??扛腥松洗瞾頀赍X的女孩,一個門門功課優(yōu)秀的學生,一個最后得了血液病死去的人,是故事矛盾區(qū)最復雜的部分,也是最值得反思的內(nèi)容。
    行文方面比較甩得開,每個小節(jié)的標題就是陳述人的名字,內(nèi)功有點不夠用的說,5個人的內(nèi)心獨白方式、語言特點沒有區(qū)分開,怎么看怎么像一個人說的。
    方可寒的死可以說是這篇小說的一個分水嶺,是量變到質(zhì)變的一個指標。
    周雷的篇幅不多,就是一個救駕的,難為作者想出個這么一個人來撿剩兒了。原本以為主人公會死,結(jié)果沒有,就想不通告別天堂的“天堂”到底是誰告別的?當然,我得檢討書名沒想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看懂的表現(xiàn)。
    文中提到《霸王別姬》、《局外人》、《海子》的詩非常頻繁,精選的一些句子和自己的有感而發(fā)顯得特別到位,特別是“渡口邊,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野花”,太絕了,要意境有意境、要情懷有情懷,贊一個。從這幾個節(jié)選的書目中就能感覺到迪安還是很文藝地,而且文藝的生動,具體,真實,一點都不做作。
    告別讀后感篇十八
    “人在睡著的時候就會有影來該別?!边@句話讓我感受到其實人從來不是孤獨的,因為至少還會有影的相伴。我不愿去地獄,天堂,黃金世界,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一種無奈,一種彷徨,一種淡然,一種釋然。其實,我們不用時時刻刻地拼命去追求那是人認為無所不能的財富,權(quán)利。
    我們只要能活得感受到生命每個階段不同美感就好。我們不必隨波逐流,死心塌地的追求著我們被世俗化了的夢想。像影一樣,即使愿望只剩下彷徨于無地,我覺得才是最真切的。影只有在人們睡著的時候,才能夠表達自己的夢想,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而那時候已是黑夜。其實影一直都在不自由的環(huán)境下生活,它被時間控制,被人所在的位置所控制。它已經(jīng)沒有自我選擇的留下或者離去的權(quán)利。
    因此,即使我們心中一直相隨的形影的概念也要被打破了,影要告別體,它不要再象曾經(jīng)那樣追隨體了。但告別了體后卻沒有找到要去的地方,無論是地獄,天堂,還是黃金世界,都不想。因此,它只能彷徨于無地,要問無地是什么?我想這是作者能夠意會的吧!不管無地是怎樣一個地方或者不是地方,我想我都極其佩服影的勇敢。
    告別讀后感篇十九
    昨晚可能花了將近3小時看完《告別天堂》,宿舍其他人都睡了,我躺在床上點著小臺燈。其實能讓人深夜堅持做并樂此不疲的事實在太少,讀笛安的書算是其中一件。
    告別天堂,不出意外的話,大概我已經(jīng)活到文中所提的公元后了吧。天楊始終追求的、事到臨頭醒悟到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絕對的、最后自己也都做不到的,年少的我也曾有過同樣的執(zhí)著。
    說穿了,卻又是些顯得矯情的詞匯,甚而是些鄙陋到也許能刺痛說話人的東西。但我想要誠實些面對。年少時,也許因為占有欲作怪,也許因為不成熟的對“感情好”的看法,也許因為將自己看得太過重要或者反之,需要有“唯一”這種字眼的.認可。最好的朋友不可以有比自己更好的朋友,最喜歡的人不可以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人,如果情況發(fā)生了,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粉飾,寧愿丟掉,也不想維持這種自己和別人被重視的人同等對待的局面。公元后當我老了,才知道,沒有什么是用“唯一”來形容的,限量版已經(jīng)算是珍貴得不了的東西。也沒有人會一生只愛哪一個人。
    這些道理我不知在誰身上明白過來的,總之是讓我在看到這樣的故事時,安慰自己也安慰書中人:是這個樣子的啦。想想若是以前,可能會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始終不信邪,抱著就算故事變成這樣我的人生也一定不會。不見棺材不掉淚——且堅信自己一定會看到美好的一面。
    適可而止,這樣的話說多了也并無意義,畢竟一旦接受了公元后的思想,也就沒有偏要把從前現(xiàn)在剖析個清清楚楚的必要,不執(zhí)著于什么的時候,最容易被勸服。
    告別讀后感篇二十
    閑暇讀魯迅先生的這首構(gòu)思奇特而巧妙的散文詩,感覺是那樣地深入我的內(nèi)心。我竟然也擔心被“黑暗”所吞沒,或者被“光明”所消滅。我終于明白我為什么既不愿沉溺于黑暗之中,卻又沒有勇氣去尋找光明了,因為我是那樣地不想和自己的影子告別。我似乎也看到了影“彷徨于無地”的凄涼,內(nèi)心似有一種東西在涌動,內(nèi)心一次次地被打動,深深地發(fā)顫。我為魯迅先生的那種無邊的孤獨感而哀傷;更為我自己那深無邊際的孤獨感而哀傷。
    一直以來,感覺自己一直在黑暗里獨行,無論怎樣都感受不到有別的影的存在,或許,沒有更多的人會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孤獨,仿佛是一潭深深的黑水,無數(shù)次地把你淹沒,僅管無數(shù)次地掙扎著爬上來,但那黑潭仿佛有種不可抗拒的魔力,無論你怎樣地小心躲避和逃離,然而總在不間又被深陷進去,沉溺……身處在“黑暗”與“光明”的交接點,無疑就陷入了生存的困境之中,然而,現(xiàn)實卻真是那樣的無奈,于是我想,或許真的只有沉沒,世界才會真正的屬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