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許多平凡的瞬間,卻蘊藏著深刻的哲理和感悟。注意時間安排,合理分配總結過程和總結內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總結示范,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一
《瓦爾登湖》是一本書,瓦爾登湖就是瓦爾登湖。
去年這段時間,在美國的女兒那兒住了幾個月,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游覽了凡到美國都應去的一些地方,當然都是女兒女婿精心選擇,周密安排,細致策劃,親自陪同。得以飽覽了自然風光,參觀了歷史遺跡,領略了先進科技。感受到了一種不虛此行的滿足,上千張拍攝的圖片,7—8萬字的日記,現(xiàn)在拿出來欣賞和翻閱,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這些來充塞我的空間,也不想耽擱別人的寶貴時間,我下面說的是一本書和一個湖。
《瓦爾登湖》這本書我們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沒聽說過,不少人知道沒讀過,也有不少人知道讀過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們多數(shù)人不知道,多數(shù)人沒聽說過,有的人知道,也聽說過,但多數(shù)人沒去過,沒見過。
《瓦爾登湖》我知道,我買過,我讀過,但也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知道,當然是從那本書上看到的,但我以為150多年前書上說的一個小湖,可能早已不復存在,然而這次在美國卻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二
誠然,《瓦爾登湖》有很多的版本。此刻,我閱讀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由王家新、李昕二位翻譯的新版本。作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國作家、詩人亨利?戴維?梭羅。我在紙上記錄下這個名字,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敬意和向往。
向梭羅致敬,不光因為散文集《瓦爾登湖》記載的是他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對生活意義的探索和沉思,也不光因為他當年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日益受到當今越來越多人的接受、悅納和推崇,更重要的是我無比欣賞梭羅對世俗虛榮的遠離和擯棄,他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理想和信念,這樣的天賦良知讓我頂禮膜拜。
《瓦爾登湖》一書,如一泓清泉,汩汩濯灌著人們物質生活豐厚但卻貧瘠漠然的內心世界。在紛繁蕪雜的紙醉金迷中,回歸自然,尋找本性,持有率真,梭羅教給我們和帶給我們的,是他身體力行中的生命哲學和熠熠光照,引領人們憑直覺和本能一步一步認識、認清真理,憑借自身心靈力量提升生活的深度、質量還有內涵,最終保證我們的生活向美、向上、向光明、向崇高邁進。
簡單,而又有智慧。
這,也必將成為人們的至上追求和生活目標。
書中,梭羅對湖水、樹木變化的傳神描述,對鳥兒、小動物的繪色敘說,對地質考古的細膩滲透和入微詮釋等,這些自然財富翔實生動地展示,吸引著讀者為之入迷為之癡狂。這些觀察、發(fā)現(xiàn)和體驗,洋溢著原始的生命力,也帶給讀者如夢似幻的神話享受。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三
第一次聽說《瓦爾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廳微博的圖書推薦,過了幾天我去借書時一起借了回來。我記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跡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紅色書皮的。是誰翻譯的我都沒注意,因為我并沒有完成那次的讀書計劃,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動的還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薦里的書單借了很多書,發(fā)現(xiàn)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決定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書?!锻郀柕呛芬仓饾u被我忘記了。
再過了一段時間又有人推薦《聽客溪的朝圣》,借回來看到書中有這樣的宣傳,大概是說可以和《瓦爾登湖》相媲美的書籍,甚至有人認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爾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權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說是一生中必讀的書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圖書館找那本粉色的書,卻沒找到。這段時間這本書又火了起來,很多近期一點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著小眾及邊遠地區(qū)出版社不選的原則,最終拿了譯林出版社許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吹綍凶髡呓榻B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書”,我就對譯本放心了很多。而實際讀下來我深深感覺這本書譯得“有點擰巴”。
?還是…其實這本書有些特別,前面很多部分確實索然無趣,跟想象中優(yōu)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為作者的出發(fā)點跟“湖畔詩人”迥異!把《瓦爾登湖》跟《聽客溪的朝圣》比較我覺得有些不可理喻,《聽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覺得那本書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滿意那個譯本??赡茉谥袊?,詩人和生物學家還沒有聯(lián)姻吧,因為我百度“毒胡蘿卜”竟然沒有,我到底不知道此為何物,在中國又叫什么、指什么。
那本書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認識了更多的動植物,另外,作者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并不完美純真的自然界,而是處處充滿了“殘忍”。梭羅在湖邊居住只是把湖當成一種體驗,從他的文字中我覺得他一直是個旁觀者,冷靜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謂的“詩人”,他從未停止過思考,是一個“實踐的哲學家”。
縱然有一些泰戈爾式的優(yōu)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詩句,而且他也經(jīng)常思想獨到。但總體來言,整書雖然說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長篇大論的論文,這一切都只是他的論據(jù),他一直是個冷靜的旁觀者,時刻審視自己當前的生活與他的思想,我甚至覺得他在捕魚,洗澡,采集漿果的時候都沒有停止關于他那個“大計”的思考,他是帶著任務來考察和體驗這一切的,所以我覺得他并沒有太多的快樂和享受當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覺不到太多的詩意和美感。反而跟《魯賓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歡魯賓遜這種純粹的目的。
我不認同有人把它評為“詩意的棲居”。但是這本書真的也有點特別,像一個孤獨、入魔、又執(zhí)著的哲學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負并實踐。我想我也是孤獨的寡人一類,我并不關注他的實踐證明什么,我更喜歡他那有時單純流露出來的詩意和一些孤獨星球人類的感悟,所以我還是想擁有這樣一本書。但我覺得目前這個版本翻譯的很沒有詩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終買下了四川文藝出版社仲澤的版本,像泰戈爾的詩那樣放在案前,有事沒事想起來嗅一嗅書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關于譯本,我并不是很喜歡直譯的東西,我覺得好的翻譯本身就是一部文學作品,具有收藏價值。當然如果是專家從事研究的學者,就有必要讀直譯和原著了,那是他們的事。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四
這是一個愉快的早晨,我還依稀記得昨晚的那個夢,仿佛一個人漫步在瓦爾登湖畔,“沿著硬石的湖岸走”,“全身只有一個感覺,每一個毛孔中都浸潤著喜悅。我在大自然里以奇異的自由姿態(tài)來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
然而梭羅卻說:“什么也不能正當?shù)厥箚渭兌赂业娜水a(chǎn)生庸俗的傷感?!蔽毅读算叮瑓s想到自己并不單純,也不勇敢。盡管自己并沒有那般高尚,但只要浸潤在大自然的恩澤下,眼中心中全是美的享受,即使一個人,又怎樣?寂寞也是種幸福??!想象同梭羅一樣,自己的地平線全給森林包圍起來,專供自己享受,擁有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擁有一個完全屬于自我的世界。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活在都市里的我們,不正是日夜想著能有一方屬于自己的田地嗎?我們在這充滿是非的社會里摸爬滾打,不就是為了追尋那個心中的理想世界嗎?我羨慕梭羅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并且可以那樣地確信自己對這種生活的熱愛。我向往他的這一份寂寞。仿佛是人類中的第一個或最后一個人,從沒有一個人在夜里叩響他的門,難道這是可悲的嗎,我不以為然,就好像這世界的開端或終結,多么神圣啊,而我就仿佛正是這個幸運的人,見證著這一切,這份寂寞對于我來說就是種幸福。而梭羅,應當就是那個敢于選擇生活的第一人,他的寂寞孤獨,我不能想象,但我想當他得知因為自己而有更多人敢于面對自己的生活時,他應當是倍感幸福的吧!
其實,我們都知道太過優(yōu)秀的人是寂寞的。例如塞繆爾·約翰遜,《英文大字典》是他花了八年時間獨自完成的,也就是這個作品使得作者成為編纂英文詞典的第一人。再比如《魯賓遜漂流記》中的魯賓遜,在沒有人煙的荒島上,他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年到一個精明而飽經(jīng)滄桑的成年人的經(jīng)歷,贊頌了人類的力量及清教徒的毅力,正面塑造了英國文學中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開拓者和殖民者形象,試想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孤獨和寂寞!每當我想到這些和梭羅一樣與寂寞相伴的高尚的人們時,便由衷地感到,這樣的寂寞更是奢望的幸福,不僅僅因為寂寞為他們帶來的成就,更在于寂寞已成為他們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聽,寂寞在歌唱,啦啦啦……啦啦啦……瓦爾登湖旁的一抹抹綠色染著她的影子深深地埋進我心底。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五
《瓦爾登湖》這本書是由18篇散文組成,《經(jīng)濟篇》中,梭羅記錄了與農(nóng)夫之間的交往,在交往中得知農(nóng)民們艱辛的生活,批評了不知農(nóng)民艱辛而過著奢侈生活的富豪們。在《種豆》中梭羅記錄了他種豆的過程,通過自己的種植,得到了收獲,從這個過程中體驗了勞動與收獲帶來的喜悅。
在這么多篇散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禽獸為鄰》,作者描述了自己在瓦爾登湖畔居住時所看到的一些動物。它們在瓦爾登湖留下了生活的足跡,給空曠寧靜的瓦爾登湖帶來了活力,也從中體會到人與自熱中和諧相處的溫馨。
《瓦爾登湖》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美麗,其實這本書所創(chuàng)作的時候,美國正處于農(nóng)業(yè)時代轉向工業(yè)時代的階段,美國的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工業(yè)化刺激著人們對財富的追求,為了金錢而不顧一切手段去開發(fā)自然資源破壞大自然。各種環(huán)境問題接踵而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梭羅想通過他在瓦爾登湖中對大自然的贊嘆來呼吁人們要保護大自然。
其實不光上個世紀,現(xiàn)在工業(yè)化發(fā)展仍然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環(huán)境污染,我們也知道一些工廠會偷偷排放污水和廢氣,讓清澈干凈的河水變得臭氣熏天,黑不見底。許多河流的河面還會漂流著翻著白肚皮的魚。雖然現(xiàn)在很多法律都禁止企業(yè)隨便排放廢水污水,但是懲罰力度不足以讓企業(yè)望而生畏,他們依然我行我素。
還有一些商家為了滿足某些人的欲望,捕捉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來進行買賣,曾經(jīng)何時穿山甲是多么常見的一種動物,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以在山上發(fā)現(xiàn)它們的蹤跡,它們大多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現(xiàn)在的小朋友甚至都認為穿山甲只是存在書中的動物。
人類為了謀求經(jīng)濟發(fā)展,開發(fā)自然資源,森林的覆蓋率面積越來越小,河流的清澈程度也越來越低。不光對人類有影響,也讓許多以森林河水為生存條件的動物失去了生存的地方。這然人類還怎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呢,只有我們保護自然才能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六
《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占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xiàn)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jié)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zhí)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jié)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現(xiàn)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xiàn)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tài)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jīng)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后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锻郀柕呛肥羌秩嗣癯霭嫔缇G色經(jīng)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chuàng)造生活。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七
最近讀了本書,《瓦爾登湖》,有感而發(fā),寫下這一篇看似和“瓦爾登湖”沒什么關聯(lián)的讀后感。
寫在開頭,首先要感謝原作者,用樸實的文字,闡述在瓦爾登湖畔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讓瓦爾登湖的輪廓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其次要感謝譯者,能將這本書轉換成我所熟識的母語,生動而不失原意。讓只識得26個字母的我也能品味埋藏其中的盛宴。
最后感謝讀者,能陪伴我,聽我將這感慨系之的文字,娓娓道來。
此時已是20xx年年末,立冬明明已經(jīng)過去,我所在的城市卻還下著小雨。清涼的風,絲柔的雨,不禁讓人質疑這該是初秋還是深秋?柔柔雨絲,淋濕了干燥城市的每個角落,也柔和著每一個浮躁的心。雖然無法像梭羅先生一般,到林中去貼近自然的痕跡,觀察路過的旅人,調戲過往的動物,泛舟湖上釣一蓑魚,但幻想自己是只貪食的鳥兒,啄一口朗姆,在雨中翱翔于樓宇間,享受都市天空的自然之美,也別有一番風味。
城市的生活可能有些乏味。古人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復到底指“又”,還是“重復”?說是重復好像更貼近現(xiàn)在的生活。不知你有沒有過那么一個恍惚的瞬間,眼前發(fā)生的一切似曾相識?似乎是在夢中,又或者只是昨天的復刻?本以為好不容易“十一”假期可以去旅游一趟,遠離人從眾。卻發(fā)現(xiàn)就算走得夠遠,周邊還是一樣擁擠,還是覺得自己在擠早班地鐵,不曾離開。不一樣的,也只是多了舟車勞頓。
生活又不是只有詩和遠方,不要因為麻木,才覺得乏味。試著發(fā)現(xiàn)一抹生活的新綠——真實地讀一本書,養(yǎng)一盆沒那么多刺的仙人掌,不為食物而種一盆豆(香菜也好),收獲屬于自己的果實,那是多么的新鮮。
“花了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寶貴的一部分來賺錢,為了在最不寶貴的一部分時間里享受一點可疑的自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梭羅先生,早早就預知到這個時代的窘迫,或者說是每個時代的窘迫。小時候抬頭是為了找尋鳥兒,欣賞天空,低頭是為了觀看用一塊瘦肉引發(fā)的螞蟻大戰(zhàn);現(xiàn)在抬頭是為了看路牌,看領導臉色,大多數(shù)人低頭還是刷著手機。手機永遠保持開機、響鈴狀態(tài),時時刻刻瞅著它,是怕錯過某某人的消息,還是怕自己看起來很孤獨,沒有人理會?誰知道呢。誰還沒試過在凌晨一點精神依舊抖擻。
愿今日朝九晚五的你,明日也能做個朝花夕拾的拾荒者,喂馬,劈柴。
“很久以前我丟失了一頭獵犬,一匹栗色馬,和一只斑鳩,至今我還在追蹤它們。我對許多旅客描述它們的情況、蹤跡以及它們會響應怎樣的叫喚。我曾遇到過一二人,他們曾聽見獵犬吠聲,奔馬蹄音,甚至還看到斑鳩隱入云中。他們也急于追尋它們回來,像是他們自己遺失了它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遺失了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找,有的人無動于衷。”
一輩子很長,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個先到,我丟失過50元,丟過用了多年的諾基亞,也弄丟過一個白發(fā)老人,最終都沒有找回來。50元丟了,當作破財消災;用了多年的諾基亞找不到了,價值太低警察也不管,過年了希望撿到的人也能幸福點;曾有個老人,每天都提著一桶水,從衛(wèi)生間提到臥室,七八米的距離,幾步一歇,那時的我沒有上去幫忙的心,直到將那個老人弄丟,再也看不到找不回,心中才泛起悔意,卻也無能為力。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八
誠然,《瓦爾登湖》有很多的版本。此刻,我閱讀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2x年由王家新、李昕二位翻譯的新版本。作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國作家、詩人亨利?戴維?梭羅。我在紙上記錄下這個名字,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敬意和向往。
向梭羅致敬,不光因為散文集《瓦爾登湖》記載的是他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對生活意義的探索和沉思,也不光因為他當年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日益受到當今越來越多人的接受、悅納和推崇,更重要的是我無比欣賞梭羅對世俗虛榮的遠離和擯棄,他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理想和信念,這樣的天賦良知讓我頂禮膜拜。
《瓦爾登湖》一書,如一泓清泉,汩汩濯灌著人們物質生活豐厚但卻貧瘠漠然的`內心世界。在紛繁蕪雜的紙醉金迷中,回歸自然,尋找本性,持有率真,梭羅教給我們和帶給我們的,是他身體力行中的生命哲學和熠熠光照,引領人們憑直覺和本能一步一步認識、認清真理,憑借自身心靈力量提升生活的深度、質量還有內涵,最終保證我們的生活向美、向上、向光明、向崇高邁進。
簡單,而又有智慧。
這,也必將成為人們的至上追求和生活目標。
書中,梭羅對湖水、樹木變化的傳神描述,對鳥兒、小動物的繪色敘說,對地質考古的細膩滲透和入微詮釋等,這些自然財富翔實生動地展示,吸引著讀者為之入迷為之癡狂。這些觀察、發(fā)現(xiàn)和體驗,洋溢著原始的生命力,也帶給讀者如夢似幻的神話享受。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九
這本書,我從20××年看到了20××年,期間幾度中斷,但又無法放棄。也就是說,這是一本讓我看得昏昏欲睡,卻又愛不釋手的書。昏昏欲睡,是因為自己這學期的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和梭羅先生在瓦爾登湖的生活節(jié)奏相比,確實快得多,也雜亂得多,每當有空閑翻書,已經(jīng)是工作之后比較疲累之時,看著他用那么多文字描寫并無太多情節(jié)的大自然場景,免不了犯困;愛不釋手,是因為梭羅先生所追求的那種本真的生活態(tài)度,又是自己一直比較認同并且向往的。后半部分,我是聽著龔一先生的古琴曲讀完的,靜下心來讀,效率更高,也明顯更加享受。
梭羅先生說,常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這么說來,我是算不上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作為從小在小城市長大的人,作為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某零后”,我冬天烤著暖氣、夏天吹著空調,懶得做飯就叫外賣,無聊的時候只會上網(wǎng),我喝著經(jīng)過幾十道過濾工序的純凈水,享受著從超市買來的蜂蜜,品味著帶著精致包裝的零食……我從不考慮這些和大自然有什么關系。我害怕毛毛蟲,討厭牛糞的味道,我不知道農(nóng)作物的生長過程,我沒有見過小麥是如何變成面粉的,我沒有砍過柴,沒有挖過土豆,沒有翻過蚯蚓,沒有放過羊,沒有喂過豬,我見到蜜蜂就躲得遠遠的,見到老鼠一定會尖叫,我是看了《爸爸去哪兒》才知道火龍果原來是那樣長的……我必然離不開大自然,卻也好像并沒有和大自然有多親近;我生在地球上,卻好像并沒有在地球上獨自生存的能力。
每當想到這些,我就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有很大一個缺口。我們聽了太多課,學了太多書本上的知識,而并沒有從真正的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一個孩子要是自己開挖出鐵礦石來,自己熔煉它們,把他所需要知道的都從書本上找出來,然后他做成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個孩子則一方面在冶金學院里聽講冶煉的技術課,一方面收到他父親給他的一把洛杰斯牌子的折刀,——試想過一個月之后,哪一個孩子進步得更快?又是哪一個孩子會給折刀割破了手的呢?”
西北大學李浩老師在講到他對大學教育的思考時提到過“不作不食”這個觀點。他說“當下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80后、90后的學生視‘張口吃飯,伸手穿衣’為天經(jīng)地義,不會明白不作不食這樣淺顯的道理,故對不勞而獲的批評也沒有反思。從通過體力上的勞作以養(yǎng)活生命、強身健體、躬行實踐,到通過腦力上的勞作以開發(fā)心智、錘煉思維、縝密思想。勞動的好處不言而喻,勞動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這些本該是幼兒園就要知道的常識,現(xiàn)在則要以棒喝的方式向大學生補課?!?BR> 面對新聞報道不太接地氣兒的現(xiàn)象,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xié)五部門也曾在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走轉改”活動,強調“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
陳虻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美食、名譽、利益、地位、金錢……我們的生活似乎太復雜了,梭羅說“甚至連吃飯也一般只不過是吃一頓飯的比喻”。的確,是不是我們現(xiàn)在復雜的生活也已經(jīng)是生活本來面目的一種比喻了?我們如此賣力,如此拼搏,如此奮斗,似乎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追求,但在適當?shù)臅r候,我們應該停下來好好想想是不是在追求“人生目標”的路上有點走偏了?夜晚“在森林中你只要閉上眼睛,轉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同樣,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要經(jīng)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認清方向,不要迷路。
梭羅先生告訴我們,要回歸生活本真,不要形式主義——這大概就是我放不下這本書的最大原因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
棱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樂在這寂寞當中。棱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樹,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屋,并在小木屋里居住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了瓦爾登湖畔后,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漠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默地等待了一個世紀,它孤獨依然不倦息不緊不慢地對每一個讀者說著一個男人在湖畔的光陰。
棱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里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地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锻郀柕呛酚涊d著他在小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問候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shù)個艷陽天和夏日。
對現(xiàn)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棱羅并不排斥,只是批判我們沒有更好的運用它?!芭沙勺尽保@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來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并未用它來交流人類的思想?!钡牵饬_對社會的意義并非僅僅在于批評,更在于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說,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無法抵御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的引誘,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簡樸??陀^世界和人類世界是復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它多余的東西摒棄。
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深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地生活,怎樣體驗與經(jīng)驗有意義的人生。棱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簡單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guī)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多焦慮來打擾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欲橫流的大千世界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棱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一
夢,似真似幻,一如泡沫般易碎,又如鋼特般堅韌。我讀著梭羅的《瓦爾登湖》,體味著他的,自由之夢。
每個夢都是特別且唯一的?;蛟S正是這一種特別,造就了《瓦爾登湖》。梭羅用他真摯的情感與純粹的.初心來見證著、思考著這個社會,或許正是這顆純粹的初心和執(zhí)著的精神,展現(xiàn)了他與眾不同的一面。他那孩童般的好奇心與任性、輕蔑的態(tài)度,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不同的一面。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二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著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蔽蚁胝f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最早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之下。那是徐遲翻譯的那個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朋友喜歡海子,喜歡葦岸,湊巧海子和葦岸這兩位詩人又都是在中國最早推崇梭羅和《瓦爾登湖》的兩位詩人。于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我得以接觸到了這本對我來說影響甚大的書。
徐遲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于春天,對于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這里有大自然給人的澄凈的空氣,而無工業(yè)社會帶來是環(huán)境污染。讀著它,讀者自然會感覺到心靈的純凈,精神的升華?;仡櫸覀儺斚碌纳鐣F(xiàn)狀,特別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30年來,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已經(jīng)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無怪乎葦岸在《我于梭羅》一文中說,“梭羅近兩年在中國仿佛忽然復活了,《瓦爾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學人書店持續(xù)榮登暢銷書排行榜,大約鮮有任何一位19世紀的小說家或者詩人的著作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顯現(xiàn)了梭羅的超時代意義和散文作為一種文體應有的力量?!痹谫Y源被無限制地掠奪的今天,讀這樣一本純凈的書,成為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生活的我們一種無奈的精神的追求。
而我,正是這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對于工業(yè)文明和改革浪潮對中國原始村落的沖擊的那種切膚之痛有著深刻的體驗。人類的年輪走到今天,在此時此刻,我不敢說我們的社會是進步的。在《瓦爾登湖》中,我感受到了梭羅的偉大之處,他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xiàn)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情。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使他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地努力,他重新獲得一種成熟的恬靜。整本書記錄了梭羅在微觀宇宙歷程中的經(jīng)歷。而他的這一種生活方式,別人也稱之為超驗主義——主張通過親歷親為,來獲得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人類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溫度,其實這兩種需要和大多數(shù)的動物的需要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從這里,我領悟了最簡單的人生哲理——其實我們可以活得很簡單,因為簡單,我們也可以活得更加灑脫,沒有羈絆和束縛。他說:“我們心目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上卻是所有階層中貧困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經(jīng)積蓄了一些閑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脫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
他在湖畔的兩年自耕自讀的生活,雖然暗合了我們中國文人的耕讀傳家的隱士風格,因此梭羅在中國能夠大受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梭羅的那種自耕自讀的生活方式,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并不相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隱士是消極避世的。而梭羅在湖邊的那兩年的生活,是極其積極地在體驗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梭羅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對話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羅先生告訴我,要熱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說,讀這本書有五種讀法: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為批評現(xiàn)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5、作為一本神圣的書。我想,不管是哪一種讀法,于我都是合適的,這也是我鐘愛這本書的原因了。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三
26個月的時間,不僅隔著文明與原始的距離,還橫亙了平靜與喧囂的對話。美國作家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隱居在他自己親手搭建的木屋中,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般的閑適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僅僅是因為自己想過一種靜靜省察的生活,有時間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蓖郀柕呛苊溃罅_樂此不疲重復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jīng)過的伊甸園,即使經(jīng)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叭糁链汉途懊?,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痹诶w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痹寂c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欲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著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彼罅_憤懣地說,但盡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著,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jié)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tài),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斗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游,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奔抑械拈L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yǎng)山?!弊匀坏酿佡?,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四
梭羅,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1838回到家鄉(xiāng),執(zhí)教兩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愛默生的家里,當門徒,又當助手,并開始嘗試寫作。1845年3月,他向別人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
到瓦爾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種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伐木造屋,掘地種糧,捕魚狩獵,他吃湖里釣上來的魚和自己種出來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然后拿這些到村子里去換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
他不吸煙不飲酒。他精確計算出維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費: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這樣推算下去,他發(fā)現(xiàn)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個星期,就能掙足維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錢。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五
1845年,拿了一柄斧頭的亨利大衛(wèi)梭羅,孤獨地跑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小木屋。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天地中,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一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xiàn)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只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后,平靜躁動,心情神澈,開卷展讀,才能漸漸地進入這一奇妙王國,直至心神皆醉。
梭羅崇尚實踐和腳踏實地,于是他從基本的“經(jīng)濟篇”開始,最終以“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那一天,天才亮了”的`日子結束,在他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間,散發(fā)著大海的氣息與木葉的清芳,也透露出心底的灑脫與恬靜。梭羅散漫的文筆,不但能從貓頭鷹的號叫、康科德的鐘聲、田野與溪流中揭示出永恒的真理,而且也能將松鼠、山雀、鷓鴣的活動變成詩化的哲學。無論白晝“大地生長豆莢”之時,或是冬夜“臨湖畔聽冰裂”之際,梭羅總能帶領我們輕松地穿越“議論、偏見、傳統(tǒng)、幻想和表面現(xiàn)象的泥濘沼澤”,跳上我們稱為現(xiàn)實的堅實地面。一切景物描繪,優(yōu)美細致,清麗動人,像湖樣晶瑩,如松般蒼翠,擲地仿佛可叮咚作響。尤其是對湖四周景色的描繪更是令人傾倒,簡直是寫下來的幽夢了。
梭羅不是萬事不關心的閑云野鶴。強烈反對奴隸制度、強調公民不服從權利的他,早已成為引導無數(shù)人穿越荊棘、登上理想彼岸的行動與精神的導師。在《瓦爾登湖》中,跟著梭羅,能懂得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麗,感受到春天與黎明的朝氣蓬勃,也會不知不覺在他的熾熱信念中融化。
一生如此,“簡單而寵郁,孤獨而芬芳”的梭羅,為世界文學史留下了這一本獨特的綠色經(jīng)典,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本難得的靜靜的書。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翻譯徐遲先生的譯筆優(yōu)美傳神,與全書風格契合無間,奈何徐遲先生也于前年駕鶴西歸。品著這滿紙煙霞,想著梭羅、瓦爾登湖與徐遲,亦不乏“亦幻亦真難取舍”之感了。————存少輝。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六
再這樣下去,我會陷入一個怪圈:單純的妒忌、敘述(而且頗不精彩)《瓦爾登湖》的魅力。但事實就是這樣,原諒我的淺薄吧,因為梭羅先生的敏銳。
人們往往把一種生活方式視為成功的生活方式,于是無數(shù)人為之疲于奔命卻不知道自己丟失了什么。你能夠在陽光下的青草地上坐上一下午而不嘆息浪費了一下午時間嗎?你能夠沖路遇的陌生人微笑嗎?你能夠在周末靜靜地讀一本書而不是去東大街羅馬市壓馬路嗎?你能夠安靜的傾聽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費盡心機的揣測別人的心理嗎?你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一切嗎?幸運的或者不幸的。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一
《瓦爾登湖》是一本書,瓦爾登湖就是瓦爾登湖。
去年這段時間,在美國的女兒那兒住了幾個月,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游覽了凡到美國都應去的一些地方,當然都是女兒女婿精心選擇,周密安排,細致策劃,親自陪同。得以飽覽了自然風光,參觀了歷史遺跡,領略了先進科技。感受到了一種不虛此行的滿足,上千張拍攝的圖片,7—8萬字的日記,現(xiàn)在拿出來欣賞和翻閱,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這些來充塞我的空間,也不想耽擱別人的寶貴時間,我下面說的是一本書和一個湖。
《瓦爾登湖》這本書我們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沒聽說過,不少人知道沒讀過,也有不少人知道讀過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們多數(shù)人不知道,多數(shù)人沒聽說過,有的人知道,也聽說過,但多數(shù)人沒去過,沒見過。
《瓦爾登湖》我知道,我買過,我讀過,但也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知道,當然是從那本書上看到的,但我以為150多年前書上說的一個小湖,可能早已不復存在,然而這次在美國卻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二
誠然,《瓦爾登湖》有很多的版本。此刻,我閱讀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由王家新、李昕二位翻譯的新版本。作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國作家、詩人亨利?戴維?梭羅。我在紙上記錄下這個名字,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敬意和向往。
向梭羅致敬,不光因為散文集《瓦爾登湖》記載的是他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對生活意義的探索和沉思,也不光因為他當年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日益受到當今越來越多人的接受、悅納和推崇,更重要的是我無比欣賞梭羅對世俗虛榮的遠離和擯棄,他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理想和信念,這樣的天賦良知讓我頂禮膜拜。
《瓦爾登湖》一書,如一泓清泉,汩汩濯灌著人們物質生活豐厚但卻貧瘠漠然的內心世界。在紛繁蕪雜的紙醉金迷中,回歸自然,尋找本性,持有率真,梭羅教給我們和帶給我們的,是他身體力行中的生命哲學和熠熠光照,引領人們憑直覺和本能一步一步認識、認清真理,憑借自身心靈力量提升生活的深度、質量還有內涵,最終保證我們的生活向美、向上、向光明、向崇高邁進。
簡單,而又有智慧。
這,也必將成為人們的至上追求和生活目標。
書中,梭羅對湖水、樹木變化的傳神描述,對鳥兒、小動物的繪色敘說,對地質考古的細膩滲透和入微詮釋等,這些自然財富翔實生動地展示,吸引著讀者為之入迷為之癡狂。這些觀察、發(fā)現(xiàn)和體驗,洋溢著原始的生命力,也帶給讀者如夢似幻的神話享受。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三
第一次聽說《瓦爾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廳微博的圖書推薦,過了幾天我去借書時一起借了回來。我記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跡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紅色書皮的。是誰翻譯的我都沒注意,因為我并沒有完成那次的讀書計劃,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動的還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薦里的書單借了很多書,發(fā)現(xiàn)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決定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書?!锻郀柕呛芬仓饾u被我忘記了。
再過了一段時間又有人推薦《聽客溪的朝圣》,借回來看到書中有這樣的宣傳,大概是說可以和《瓦爾登湖》相媲美的書籍,甚至有人認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爾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權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說是一生中必讀的書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圖書館找那本粉色的書,卻沒找到。這段時間這本書又火了起來,很多近期一點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著小眾及邊遠地區(qū)出版社不選的原則,最終拿了譯林出版社許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吹綍凶髡呓榻B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書”,我就對譯本放心了很多。而實際讀下來我深深感覺這本書譯得“有點擰巴”。
?還是…其實這本書有些特別,前面很多部分確實索然無趣,跟想象中優(yōu)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為作者的出發(fā)點跟“湖畔詩人”迥異!把《瓦爾登湖》跟《聽客溪的朝圣》比較我覺得有些不可理喻,《聽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覺得那本書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滿意那個譯本??赡茉谥袊?,詩人和生物學家還沒有聯(lián)姻吧,因為我百度“毒胡蘿卜”竟然沒有,我到底不知道此為何物,在中國又叫什么、指什么。
那本書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認識了更多的動植物,另外,作者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并不完美純真的自然界,而是處處充滿了“殘忍”。梭羅在湖邊居住只是把湖當成一種體驗,從他的文字中我覺得他一直是個旁觀者,冷靜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謂的“詩人”,他從未停止過思考,是一個“實踐的哲學家”。
縱然有一些泰戈爾式的優(yōu)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詩句,而且他也經(jīng)常思想獨到。但總體來言,整書雖然說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長篇大論的論文,這一切都只是他的論據(jù),他一直是個冷靜的旁觀者,時刻審視自己當前的生活與他的思想,我甚至覺得他在捕魚,洗澡,采集漿果的時候都沒有停止關于他那個“大計”的思考,他是帶著任務來考察和體驗這一切的,所以我覺得他并沒有太多的快樂和享受當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覺不到太多的詩意和美感。反而跟《魯賓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歡魯賓遜這種純粹的目的。
我不認同有人把它評為“詩意的棲居”。但是這本書真的也有點特別,像一個孤獨、入魔、又執(zhí)著的哲學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負并實踐。我想我也是孤獨的寡人一類,我并不關注他的實踐證明什么,我更喜歡他那有時單純流露出來的詩意和一些孤獨星球人類的感悟,所以我還是想擁有這樣一本書。但我覺得目前這個版本翻譯的很沒有詩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終買下了四川文藝出版社仲澤的版本,像泰戈爾的詩那樣放在案前,有事沒事想起來嗅一嗅書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關于譯本,我并不是很喜歡直譯的東西,我覺得好的翻譯本身就是一部文學作品,具有收藏價值。當然如果是專家從事研究的學者,就有必要讀直譯和原著了,那是他們的事。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四
這是一個愉快的早晨,我還依稀記得昨晚的那個夢,仿佛一個人漫步在瓦爾登湖畔,“沿著硬石的湖岸走”,“全身只有一個感覺,每一個毛孔中都浸潤著喜悅。我在大自然里以奇異的自由姿態(tài)來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
然而梭羅卻說:“什么也不能正當?shù)厥箚渭兌赂业娜水a(chǎn)生庸俗的傷感?!蔽毅读算叮瑓s想到自己并不單純,也不勇敢。盡管自己并沒有那般高尚,但只要浸潤在大自然的恩澤下,眼中心中全是美的享受,即使一個人,又怎樣?寂寞也是種幸福??!想象同梭羅一樣,自己的地平線全給森林包圍起來,專供自己享受,擁有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擁有一個完全屬于自我的世界。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活在都市里的我們,不正是日夜想著能有一方屬于自己的田地嗎?我們在這充滿是非的社會里摸爬滾打,不就是為了追尋那個心中的理想世界嗎?我羨慕梭羅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并且可以那樣地確信自己對這種生活的熱愛。我向往他的這一份寂寞。仿佛是人類中的第一個或最后一個人,從沒有一個人在夜里叩響他的門,難道這是可悲的嗎,我不以為然,就好像這世界的開端或終結,多么神圣啊,而我就仿佛正是這個幸運的人,見證著這一切,這份寂寞對于我來說就是種幸福。而梭羅,應當就是那個敢于選擇生活的第一人,他的寂寞孤獨,我不能想象,但我想當他得知因為自己而有更多人敢于面對自己的生活時,他應當是倍感幸福的吧!
其實,我們都知道太過優(yōu)秀的人是寂寞的。例如塞繆爾·約翰遜,《英文大字典》是他花了八年時間獨自完成的,也就是這個作品使得作者成為編纂英文詞典的第一人。再比如《魯賓遜漂流記》中的魯賓遜,在沒有人煙的荒島上,他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年到一個精明而飽經(jīng)滄桑的成年人的經(jīng)歷,贊頌了人類的力量及清教徒的毅力,正面塑造了英國文學中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開拓者和殖民者形象,試想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孤獨和寂寞!每當我想到這些和梭羅一樣與寂寞相伴的高尚的人們時,便由衷地感到,這樣的寂寞更是奢望的幸福,不僅僅因為寂寞為他們帶來的成就,更在于寂寞已成為他們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聽,寂寞在歌唱,啦啦啦……啦啦啦……瓦爾登湖旁的一抹抹綠色染著她的影子深深地埋進我心底。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五
《瓦爾登湖》這本書是由18篇散文組成,《經(jīng)濟篇》中,梭羅記錄了與農(nóng)夫之間的交往,在交往中得知農(nóng)民們艱辛的生活,批評了不知農(nóng)民艱辛而過著奢侈生活的富豪們。在《種豆》中梭羅記錄了他種豆的過程,通過自己的種植,得到了收獲,從這個過程中體驗了勞動與收獲帶來的喜悅。
在這么多篇散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禽獸為鄰》,作者描述了自己在瓦爾登湖畔居住時所看到的一些動物。它們在瓦爾登湖留下了生活的足跡,給空曠寧靜的瓦爾登湖帶來了活力,也從中體會到人與自熱中和諧相處的溫馨。
《瓦爾登湖》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美麗,其實這本書所創(chuàng)作的時候,美國正處于農(nóng)業(yè)時代轉向工業(yè)時代的階段,美國的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工業(yè)化刺激著人們對財富的追求,為了金錢而不顧一切手段去開發(fā)自然資源破壞大自然。各種環(huán)境問題接踵而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梭羅想通過他在瓦爾登湖中對大自然的贊嘆來呼吁人們要保護大自然。
其實不光上個世紀,現(xiàn)在工業(yè)化發(fā)展仍然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環(huán)境污染,我們也知道一些工廠會偷偷排放污水和廢氣,讓清澈干凈的河水變得臭氣熏天,黑不見底。許多河流的河面還會漂流著翻著白肚皮的魚。雖然現(xiàn)在很多法律都禁止企業(yè)隨便排放廢水污水,但是懲罰力度不足以讓企業(yè)望而生畏,他們依然我行我素。
還有一些商家為了滿足某些人的欲望,捕捉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來進行買賣,曾經(jīng)何時穿山甲是多么常見的一種動物,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以在山上發(fā)現(xiàn)它們的蹤跡,它們大多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現(xiàn)在的小朋友甚至都認為穿山甲只是存在書中的動物。
人類為了謀求經(jīng)濟發(fā)展,開發(fā)自然資源,森林的覆蓋率面積越來越小,河流的清澈程度也越來越低。不光對人類有影響,也讓許多以森林河水為生存條件的動物失去了生存的地方。這然人類還怎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呢,只有我們保護自然才能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六
《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占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xiàn)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jié)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zhí)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jié)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現(xiàn)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xiàn)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tài)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jīng)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后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锻郀柕呛肥羌秩嗣癯霭嫔缇G色經(jīng)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chuàng)造生活。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七
最近讀了本書,《瓦爾登湖》,有感而發(fā),寫下這一篇看似和“瓦爾登湖”沒什么關聯(lián)的讀后感。
寫在開頭,首先要感謝原作者,用樸實的文字,闡述在瓦爾登湖畔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讓瓦爾登湖的輪廓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其次要感謝譯者,能將這本書轉換成我所熟識的母語,生動而不失原意。讓只識得26個字母的我也能品味埋藏其中的盛宴。
最后感謝讀者,能陪伴我,聽我將這感慨系之的文字,娓娓道來。
此時已是20xx年年末,立冬明明已經(jīng)過去,我所在的城市卻還下著小雨。清涼的風,絲柔的雨,不禁讓人質疑這該是初秋還是深秋?柔柔雨絲,淋濕了干燥城市的每個角落,也柔和著每一個浮躁的心。雖然無法像梭羅先生一般,到林中去貼近自然的痕跡,觀察路過的旅人,調戲過往的動物,泛舟湖上釣一蓑魚,但幻想自己是只貪食的鳥兒,啄一口朗姆,在雨中翱翔于樓宇間,享受都市天空的自然之美,也別有一番風味。
城市的生活可能有些乏味。古人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復到底指“又”,還是“重復”?說是重復好像更貼近現(xiàn)在的生活。不知你有沒有過那么一個恍惚的瞬間,眼前發(fā)生的一切似曾相識?似乎是在夢中,又或者只是昨天的復刻?本以為好不容易“十一”假期可以去旅游一趟,遠離人從眾。卻發(fā)現(xiàn)就算走得夠遠,周邊還是一樣擁擠,還是覺得自己在擠早班地鐵,不曾離開。不一樣的,也只是多了舟車勞頓。
生活又不是只有詩和遠方,不要因為麻木,才覺得乏味。試著發(fā)現(xiàn)一抹生活的新綠——真實地讀一本書,養(yǎng)一盆沒那么多刺的仙人掌,不為食物而種一盆豆(香菜也好),收獲屬于自己的果實,那是多么的新鮮。
“花了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寶貴的一部分來賺錢,為了在最不寶貴的一部分時間里享受一點可疑的自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梭羅先生,早早就預知到這個時代的窘迫,或者說是每個時代的窘迫。小時候抬頭是為了找尋鳥兒,欣賞天空,低頭是為了觀看用一塊瘦肉引發(fā)的螞蟻大戰(zhàn);現(xiàn)在抬頭是為了看路牌,看領導臉色,大多數(shù)人低頭還是刷著手機。手機永遠保持開機、響鈴狀態(tài),時時刻刻瞅著它,是怕錯過某某人的消息,還是怕自己看起來很孤獨,沒有人理會?誰知道呢。誰還沒試過在凌晨一點精神依舊抖擻。
愿今日朝九晚五的你,明日也能做個朝花夕拾的拾荒者,喂馬,劈柴。
“很久以前我丟失了一頭獵犬,一匹栗色馬,和一只斑鳩,至今我還在追蹤它們。我對許多旅客描述它們的情況、蹤跡以及它們會響應怎樣的叫喚。我曾遇到過一二人,他們曾聽見獵犬吠聲,奔馬蹄音,甚至還看到斑鳩隱入云中。他們也急于追尋它們回來,像是他們自己遺失了它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遺失了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找,有的人無動于衷。”
一輩子很長,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個先到,我丟失過50元,丟過用了多年的諾基亞,也弄丟過一個白發(fā)老人,最終都沒有找回來。50元丟了,當作破財消災;用了多年的諾基亞找不到了,價值太低警察也不管,過年了希望撿到的人也能幸福點;曾有個老人,每天都提著一桶水,從衛(wèi)生間提到臥室,七八米的距離,幾步一歇,那時的我沒有上去幫忙的心,直到將那個老人弄丟,再也看不到找不回,心中才泛起悔意,卻也無能為力。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八
誠然,《瓦爾登湖》有很多的版本。此刻,我閱讀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2x年由王家新、李昕二位翻譯的新版本。作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國作家、詩人亨利?戴維?梭羅。我在紙上記錄下這個名字,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敬意和向往。
向梭羅致敬,不光因為散文集《瓦爾登湖》記載的是他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對生活意義的探索和沉思,也不光因為他當年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日益受到當今越來越多人的接受、悅納和推崇,更重要的是我無比欣賞梭羅對世俗虛榮的遠離和擯棄,他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理想和信念,這樣的天賦良知讓我頂禮膜拜。
《瓦爾登湖》一書,如一泓清泉,汩汩濯灌著人們物質生活豐厚但卻貧瘠漠然的`內心世界。在紛繁蕪雜的紙醉金迷中,回歸自然,尋找本性,持有率真,梭羅教給我們和帶給我們的,是他身體力行中的生命哲學和熠熠光照,引領人們憑直覺和本能一步一步認識、認清真理,憑借自身心靈力量提升生活的深度、質量還有內涵,最終保證我們的生活向美、向上、向光明、向崇高邁進。
簡單,而又有智慧。
這,也必將成為人們的至上追求和生活目標。
書中,梭羅對湖水、樹木變化的傳神描述,對鳥兒、小動物的繪色敘說,對地質考古的細膩滲透和入微詮釋等,這些自然財富翔實生動地展示,吸引著讀者為之入迷為之癡狂。這些觀察、發(fā)現(xiàn)和體驗,洋溢著原始的生命力,也帶給讀者如夢似幻的神話享受。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九
這本書,我從20××年看到了20××年,期間幾度中斷,但又無法放棄。也就是說,這是一本讓我看得昏昏欲睡,卻又愛不釋手的書。昏昏欲睡,是因為自己這學期的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和梭羅先生在瓦爾登湖的生活節(jié)奏相比,確實快得多,也雜亂得多,每當有空閑翻書,已經(jīng)是工作之后比較疲累之時,看著他用那么多文字描寫并無太多情節(jié)的大自然場景,免不了犯困;愛不釋手,是因為梭羅先生所追求的那種本真的生活態(tài)度,又是自己一直比較認同并且向往的。后半部分,我是聽著龔一先生的古琴曲讀完的,靜下心來讀,效率更高,也明顯更加享受。
梭羅先生說,常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這么說來,我是算不上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作為從小在小城市長大的人,作為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某零后”,我冬天烤著暖氣、夏天吹著空調,懶得做飯就叫外賣,無聊的時候只會上網(wǎng),我喝著經(jīng)過幾十道過濾工序的純凈水,享受著從超市買來的蜂蜜,品味著帶著精致包裝的零食……我從不考慮這些和大自然有什么關系。我害怕毛毛蟲,討厭牛糞的味道,我不知道農(nóng)作物的生長過程,我沒有見過小麥是如何變成面粉的,我沒有砍過柴,沒有挖過土豆,沒有翻過蚯蚓,沒有放過羊,沒有喂過豬,我見到蜜蜂就躲得遠遠的,見到老鼠一定會尖叫,我是看了《爸爸去哪兒》才知道火龍果原來是那樣長的……我必然離不開大自然,卻也好像并沒有和大自然有多親近;我生在地球上,卻好像并沒有在地球上獨自生存的能力。
每當想到這些,我就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有很大一個缺口。我們聽了太多課,學了太多書本上的知識,而并沒有從真正的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一個孩子要是自己開挖出鐵礦石來,自己熔煉它們,把他所需要知道的都從書本上找出來,然后他做成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個孩子則一方面在冶金學院里聽講冶煉的技術課,一方面收到他父親給他的一把洛杰斯牌子的折刀,——試想過一個月之后,哪一個孩子進步得更快?又是哪一個孩子會給折刀割破了手的呢?”
西北大學李浩老師在講到他對大學教育的思考時提到過“不作不食”這個觀點。他說“當下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80后、90后的學生視‘張口吃飯,伸手穿衣’為天經(jīng)地義,不會明白不作不食這樣淺顯的道理,故對不勞而獲的批評也沒有反思。從通過體力上的勞作以養(yǎng)活生命、強身健體、躬行實踐,到通過腦力上的勞作以開發(fā)心智、錘煉思維、縝密思想。勞動的好處不言而喻,勞動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這些本該是幼兒園就要知道的常識,現(xiàn)在則要以棒喝的方式向大學生補課?!?BR> 面對新聞報道不太接地氣兒的現(xiàn)象,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xié)五部門也曾在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走轉改”活動,強調“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
陳虻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美食、名譽、利益、地位、金錢……我們的生活似乎太復雜了,梭羅說“甚至連吃飯也一般只不過是吃一頓飯的比喻”。的確,是不是我們現(xiàn)在復雜的生活也已經(jīng)是生活本來面目的一種比喻了?我們如此賣力,如此拼搏,如此奮斗,似乎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追求,但在適當?shù)臅r候,我們應該停下來好好想想是不是在追求“人生目標”的路上有點走偏了?夜晚“在森林中你只要閉上眼睛,轉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同樣,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要經(jīng)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認清方向,不要迷路。
梭羅先生告訴我們,要回歸生活本真,不要形式主義——這大概就是我放不下這本書的最大原因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
棱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樂在這寂寞當中。棱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樹,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屋,并在小木屋里居住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了瓦爾登湖畔后,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漠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默地等待了一個世紀,它孤獨依然不倦息不緊不慢地對每一個讀者說著一個男人在湖畔的光陰。
棱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里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地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锻郀柕呛酚涊d著他在小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問候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shù)個艷陽天和夏日。
對現(xiàn)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棱羅并不排斥,只是批判我們沒有更好的運用它?!芭沙勺尽保@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來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并未用它來交流人類的思想?!钡牵饬_對社會的意義并非僅僅在于批評,更在于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說,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無法抵御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的引誘,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簡樸??陀^世界和人類世界是復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它多余的東西摒棄。
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深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地生活,怎樣體驗與經(jīng)驗有意義的人生。棱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簡單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guī)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多焦慮來打擾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欲橫流的大千世界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棱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一
夢,似真似幻,一如泡沫般易碎,又如鋼特般堅韌。我讀著梭羅的《瓦爾登湖》,體味著他的,自由之夢。
每個夢都是特別且唯一的?;蛟S正是這一種特別,造就了《瓦爾登湖》。梭羅用他真摯的情感與純粹的.初心來見證著、思考著這個社會,或許正是這顆純粹的初心和執(zhí)著的精神,展現(xiàn)了他與眾不同的一面。他那孩童般的好奇心與任性、輕蔑的態(tài)度,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不同的一面。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二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著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蔽蚁胝f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最早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之下。那是徐遲翻譯的那個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朋友喜歡海子,喜歡葦岸,湊巧海子和葦岸這兩位詩人又都是在中國最早推崇梭羅和《瓦爾登湖》的兩位詩人。于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我得以接觸到了這本對我來說影響甚大的書。
徐遲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于春天,對于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這里有大自然給人的澄凈的空氣,而無工業(yè)社會帶來是環(huán)境污染。讀著它,讀者自然會感覺到心靈的純凈,精神的升華?;仡櫸覀儺斚碌纳鐣F(xiàn)狀,特別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30年來,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已經(jīng)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無怪乎葦岸在《我于梭羅》一文中說,“梭羅近兩年在中國仿佛忽然復活了,《瓦爾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學人書店持續(xù)榮登暢銷書排行榜,大約鮮有任何一位19世紀的小說家或者詩人的著作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顯現(xiàn)了梭羅的超時代意義和散文作為一種文體應有的力量?!痹谫Y源被無限制地掠奪的今天,讀這樣一本純凈的書,成為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生活的我們一種無奈的精神的追求。
而我,正是這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對于工業(yè)文明和改革浪潮對中國原始村落的沖擊的那種切膚之痛有著深刻的體驗。人類的年輪走到今天,在此時此刻,我不敢說我們的社會是進步的。在《瓦爾登湖》中,我感受到了梭羅的偉大之處,他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xiàn)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情。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使他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地努力,他重新獲得一種成熟的恬靜。整本書記錄了梭羅在微觀宇宙歷程中的經(jīng)歷。而他的這一種生活方式,別人也稱之為超驗主義——主張通過親歷親為,來獲得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人類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溫度,其實這兩種需要和大多數(shù)的動物的需要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從這里,我領悟了最簡單的人生哲理——其實我們可以活得很簡單,因為簡單,我們也可以活得更加灑脫,沒有羈絆和束縛。他說:“我們心目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上卻是所有階層中貧困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經(jīng)積蓄了一些閑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脫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
他在湖畔的兩年自耕自讀的生活,雖然暗合了我們中國文人的耕讀傳家的隱士風格,因此梭羅在中國能夠大受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梭羅的那種自耕自讀的生活方式,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并不相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隱士是消極避世的。而梭羅在湖邊的那兩年的生活,是極其積極地在體驗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梭羅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對話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羅先生告訴我,要熱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說,讀這本書有五種讀法: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為批評現(xiàn)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5、作為一本神圣的書。我想,不管是哪一種讀法,于我都是合適的,這也是我鐘愛這本書的原因了。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三
26個月的時間,不僅隔著文明與原始的距離,還橫亙了平靜與喧囂的對話。美國作家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隱居在他自己親手搭建的木屋中,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般的閑適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僅僅是因為自己想過一種靜靜省察的生活,有時間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蓖郀柕呛苊溃罅_樂此不疲重復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jīng)過的伊甸園,即使經(jīng)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叭糁链汉途懊?,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痹诶w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痹寂c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欲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著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彼罅_憤懣地說,但盡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著,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jié)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tài),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斗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游,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奔抑械拈L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yǎng)山?!弊匀坏酿佡?,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四
梭羅,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1838回到家鄉(xiāng),執(zhí)教兩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愛默生的家里,當門徒,又當助手,并開始嘗試寫作。1845年3月,他向別人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
到瓦爾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種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伐木造屋,掘地種糧,捕魚狩獵,他吃湖里釣上來的魚和自己種出來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然后拿這些到村子里去換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
他不吸煙不飲酒。他精確計算出維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費: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這樣推算下去,他發(fā)現(xiàn)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個星期,就能掙足維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錢。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五
1845年,拿了一柄斧頭的亨利大衛(wèi)梭羅,孤獨地跑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小木屋。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天地中,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一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xiàn)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只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后,平靜躁動,心情神澈,開卷展讀,才能漸漸地進入這一奇妙王國,直至心神皆醉。
梭羅崇尚實踐和腳踏實地,于是他從基本的“經(jīng)濟篇”開始,最終以“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那一天,天才亮了”的`日子結束,在他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間,散發(fā)著大海的氣息與木葉的清芳,也透露出心底的灑脫與恬靜。梭羅散漫的文筆,不但能從貓頭鷹的號叫、康科德的鐘聲、田野與溪流中揭示出永恒的真理,而且也能將松鼠、山雀、鷓鴣的活動變成詩化的哲學。無論白晝“大地生長豆莢”之時,或是冬夜“臨湖畔聽冰裂”之際,梭羅總能帶領我們輕松地穿越“議論、偏見、傳統(tǒng)、幻想和表面現(xiàn)象的泥濘沼澤”,跳上我們稱為現(xiàn)實的堅實地面。一切景物描繪,優(yōu)美細致,清麗動人,像湖樣晶瑩,如松般蒼翠,擲地仿佛可叮咚作響。尤其是對湖四周景色的描繪更是令人傾倒,簡直是寫下來的幽夢了。
梭羅不是萬事不關心的閑云野鶴。強烈反對奴隸制度、強調公民不服從權利的他,早已成為引導無數(shù)人穿越荊棘、登上理想彼岸的行動與精神的導師。在《瓦爾登湖》中,跟著梭羅,能懂得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麗,感受到春天與黎明的朝氣蓬勃,也會不知不覺在他的熾熱信念中融化。
一生如此,“簡單而寵郁,孤獨而芬芳”的梭羅,為世界文學史留下了這一本獨特的綠色經(jīng)典,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本難得的靜靜的書。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翻譯徐遲先生的譯筆優(yōu)美傳神,與全書風格契合無間,奈何徐遲先生也于前年駕鶴西歸。品著這滿紙煙霞,想著梭羅、瓦爾登湖與徐遲,亦不乏“亦幻亦真難取舍”之感了。————存少輝。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有感篇十六
再這樣下去,我會陷入一個怪圈:單純的妒忌、敘述(而且頗不精彩)《瓦爾登湖》的魅力。但事實就是這樣,原諒我的淺薄吧,因為梭羅先生的敏銳。
人們往往把一種生活方式視為成功的生活方式,于是無數(shù)人為之疲于奔命卻不知道自己丟失了什么。你能夠在陽光下的青草地上坐上一下午而不嘆息浪費了一下午時間嗎?你能夠沖路遇的陌生人微笑嗎?你能夠在周末靜靜地讀一本書而不是去東大街羅馬市壓馬路嗎?你能夠安靜的傾聽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費盡心機的揣測別人的心理嗎?你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一切嗎?幸運的或者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