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優(yōu)質15篇)

字號:

    總結不僅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學習和思考的過程。選擇重點和關鍵信息,抓住主要問題進行總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朋友心得體會,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fā)。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一
    知識目標: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夠有感情地吟誦詞作,讀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蘊。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作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吟誦品讀詞作,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一、導入詩歌。
    由《岳陽樓記》最后一段朗讀導入:
    一篇《岳陽樓記》感動了歷代的文人墨客,讓我們了解了范仲淹作為政治家的憂國憂思。其實他還是一名武將,曾駐守邊塞多年,今天我們通過《漁家傲·秋思》這首詞來領略一下他的邊塞情懷。(板書課題)。
    出示學習目標。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介紹:
    2、背景簡介:
    3、釋題:
    “秋思”這一題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讀準字音。
    2、說說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四、小組合作,提出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衡陽雁去無留意”這句詩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歸無計”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討論,解決疑問。
    六、有感情地品讀詩歌。
    今天咱們重新認識了范仲淹。在蒼涼悲壯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幾句詞寫出了自己和許多的將士們思鄉(xiāng)又憂國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讓我們也仿佛置身于邊塞的蕭索中感受著將士們悲涼的心情,這就是詩詞文化的魅力。
    七、背誦詩歌。
    八、課堂小結: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九、課堂練習。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二
    我授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5課《詞五首》中的《漁家傲秋思》,由范仲淹創(chuàng)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抒懷詞。當時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市)。這是當時第一首描寫邊塞題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現(xiàn)軍旅生活的詞作。
    本課時,我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一)、能力目標:通過反復吟詠,培養(yǎng)學生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理解詞的內容、情感及學生感悟詩歌意蘊的能力。
    (二)、情感目標: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領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感。
    誦讀感情法,熟悉詞作的內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學習一些誦讀的技巧。感悟法:深入品讀,體會詩中的人生體驗、詞人的思想內蘊。
    1、利用想像、聯(lián)想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賞析詩詞的能力。
    2、抓住重點詞句感受詞作意境品味詞作的內涵。
    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電腦、投影及課件。
    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一)導入新課。
    通過影片介紹,使學生了解詞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
    (二)通過播放影像資料,簡單了解詞作內容及詩歌朗誦的節(jié)奏變化。
    (三)通過朗讀競賽,使學生熟悉詞作內容,初步形成對詞風的感性認知,步驟如下:
    1.聽讀播放的錄音,要求學生在下面跟讀,跟讀的同時注意字音,注意語調和停頓。
    2.學生通過放膽大聲自讀,形成初步印象。
    3.學生分組(每組5-6人)朗讀,選出二人報名賽讀,其它學生把自己的點評寫下來。
    4.學生點評。學生在點評的過程中,會談到重音、語速、停頓,并涉及到詞的內容和風格,老師適當點拔、引導。
    (四)自主學習,回答問題,并詩歌賞析。
    1、“塞下”與“秋來”分別點明了什么?“塞下”點明了地點,“秋來”點明了時間。
    2、“衡陽雁去無留意”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
    3、從“四面”到“孤城閉”給我們描繪什么樣一幅圖景?描寫邊塞黃昏的蒼涼景色。
    4、“濁酒”和“家萬里”分別寫出了什么情況?濁酒”表明邊塞生活的艱苦,“家萬里”表現(xiàn)了思鄉(xiāng)之切。
    5、“燕然未勒歸無計”表達作者的什么心情?慨嘆功業(yè)未建,邊患未除,歸鄉(xiāng)無期。
    6、“羌管悠悠霜滿地”帶給人什么樣的感受?惆悵難眠。
    7、本詞最后一句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互文。
    (五)問題探究通過理解進一步把握朗讀。步驟如下:
    為了理解詞的內容,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投影展示問題)。
    1、上下闋分別側重寫什么?
    答:上片側重于寫景,下片側重于抒情。
    2.寫的是何時何地的景色?哪個字統(tǒng)領了全部景色的'特點?答:描寫塞下秋景用一個“異”字統(tǒng)領了全部景色的特點。
    3.都寫了哪些景物?異在哪?
    答:a、衡陽雁去無留意?!昂怅栄闳ァ?,實為“雁去衡陽”,“無留意”這是突出邊塞的異常苦寒——秋一到,雁就無留戀之情,這是與家鄉(xiāng)大“異”的。
    b、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邊聲連角起”表明戰(zhàn)事緊,“孤城閉”暗示敵人強惡,戒備森嚴。再加上群山連綿,狼煙落日,構成一幅邊塞黃昏的蒼涼景色?!@與內地的繁華的景象迥然有“異”的。
    4.下闋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從哪些語句可以讀出?答:哀傷。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5.為什么會這樣?詞中哪句點明了原因?答: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是全詞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們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卻又為家國未定,功業(yè)難成而不甘歸退。
    教師小結:.在寥寥幾十字間,描寫了景融入了情,將宏達廣博濃縮在咫尺之間,真可謂是:古詩詞哪!想讓我不愛你可不容易!
    6.同學們帶著此情此意來配樂試背一遍。
    (六)板書設計。
    (七)作業(yè):
    1、請把這首詞用散文話的內容表現(xiàn)出來。
    2、課外積累:摘抄曾經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三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未能像竇憲那樣戰(zhàn)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fā)都變白了;戰(zhàn)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賞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陜西延安),在邊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wěn)定大局。本詞即作于此時。
    上片著重寫景?!叭隆倍涫紫赛c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八拿孢吢暋比鋵懷又莅頃r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凄惻悲涼。在群山的環(huán)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tǒng)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xiāng)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xiāng)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扒脊苡朴扑獫M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征人的鄉(xiāng)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zhàn)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么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xiāng)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于艷詞之外,本篇即為發(fā)端者之一。語氣沉郁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于物,生動地表現(xiàn)了征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扒п掷?,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里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歷三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xiàn)了邊塞地區(qū)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qū)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xiàn)象連綴起來,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tǒng)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shù)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鄉(xiāng)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zhí)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皩④姲装l(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傊缕闱?,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fā)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xiàn)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xiāng)卻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閱讀練習。
    9.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和忠貞的愛國情誼】。
    10.發(fā)揮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將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畫面描繪出來。(2分)。
    閱讀練習試題。
    1.這首詞中描寫邊地荒涼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下面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是作者邊地生活經歷的寫照,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達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xiāng)、為國建功的情懷。
    b.這首詞通過塞下長煙落日霜等詞語寫出了邊塞秋季的景色特點。
    c.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是說,衡陽的大雁飛去,沒有絲毫想留下來的意思。
    d.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揭示了詞人和征夫們的矛盾心理:思鄉(xiāng)而不能回,因為尚未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認為,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是全詞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請簡要說一說。(2分)。
    4.請你談談對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感悟。(2分)。
    5.首句中的異字統(tǒng)領了上闋哪些景物?請用原詞中的關鍵詞語回答。(2分)。
    異統(tǒng)領的景物有:
    6.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閱讀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時在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3分)。
    7.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參考答案】。
    1.千幛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2.c。
    3.這一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它揭示出詞人和征人們的矛盾心理:思鄉(xiāng)而不能回,因為戰(zhàn)事未平、軍功未建。這一矛盾心理正是詞作所揭示的主題。
    4.此句形象描繪了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城門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同時點明了戰(zhàn)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
    5.衡陽雁、邊聲連角、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答出4個景物可得2分)。
    6.(3分)參考示例:西北邊塞荒蕪蕭索,邊地的悲涼之聲和著營地的號角從四面八方傳入耳中,重重疊疊的山嶂里,長煙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緊閉,舉目望去,一片凄涼。(意象正確,畫面內容描述生動形象且語意通暢,可得3分,如直接翻譯扣1分)。
    7、【答案: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和忠貞的愛國情誼】。
    作者簡介: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四
    上片著重寫景。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qū)域?!扒飦怼保c明了季節(jié)。“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詞人是蘇州人,對這個地方的季節(jié)變換,遠較北人敏感,故用一個“異”字概括,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盁o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qū)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反過來說,這個地區(qū)秋天的荒涼景象,盡括在雁“無留意”三字之中,顯得筆力遒勁。下邊續(xù)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zhàn)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扒п掷?,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huán)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伴L煙落日”,很容易使讀者聯(lián)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四字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氣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所見;邊聲、號角聲,這是所聞。把所見所聞諸現(xiàn)象連綴起來,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閉”三字,它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宋朝從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緊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棄警戒,武備松弛。
    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討伐,而事起倉卒,將不知兵,兵不知戰(zhàn),以致每戰(zhàn)輒敗。詞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一方面在延州周圍構筑防御工事,始終居于守勢,不敢輕易出擊,延州局勢才暫時穩(wěn)定下來,就整個形勢來說,延州仍處于孤立狀態(tài)。所以“孤城閉”三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態(tài)勢,反映出宋朝守軍力量是很薄弱的,作為指揮部所在地的城門,太陽一落就關閉起來,表現(xiàn)了形勢的嚴重性。這一句就為下片的抒情作了鋪墊。
    下片著重抒情。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這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燕然未勒歸無計”,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深夜里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的都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聽不到、也看不到的。這就逗出了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
    “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將軍或者說詞人通宵不眠,發(fā)為之白的原因,很明顯是“燕然未勒歸無計”造成的,征夫落淚也是出于同樣原因。他們和將軍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偉大勝利,而戰(zhàn)局長期沒有進展,又難免思念家鄉(xiāng),妻子兒女魂牽夢繞。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兼而有之,構成了他們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將軍與征夫的矛盾情緒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委婉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和婉約詞的風格完全不同。
    這首詞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從詞史上說,這首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五
    知識目標: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夠有感情地吟誦詞作,讀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蘊。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作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吟誦品讀詞作,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由《岳陽樓記》最后一段朗讀導入:
    一篇《岳陽樓記》感動了歷代的文人墨客,讓我們了解了范仲淹作為政治家的憂國憂思。其實他還是一名武將,曾駐守邊塞多年,今天我們通過《漁家傲·秋思》這首詞來領略一下他的邊塞情懷。(板書課題)。
    出示學習目標。
    1、作者介紹:
    2、背景簡介:
    3、釋題:
    “秋思”這一題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1、讀準字音。
    2、說說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衡陽雁去無留意”這句詩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歸無計”是什么意思?
    今天咱們重新認識了范仲淹。在蒼涼悲壯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幾句詞寫出了自己和許多的將士們思鄉(xiāng)又憂國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讓我們也仿佛置身于邊塞的蕭索中感受著將士們悲涼的心情,這就是詩詞文化的魅力。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六
    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岑參:《白雪歌送?》“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陸游:《十一月四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節(jié)課我們所要學習的這首詞也是描寫邊塞生活的。(板課題)。
    1、老師范讀。
    2、齊讀。
    3、自由讀(提出質疑)。
    師: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知道詞的上闋和下闋分別寫的'是什么嗎?
    (一)、品析上闋的景物描寫。
    1、寫了哪里的景色?你覺得這里的景色與作者家鄉(xiāng)的景色一樣嗎?
    2、景色的不同體現(xiàn)在哪一個字上?(“異”字,以異統(tǒng)領)。
    4、以上的景色描寫渲染出怎樣的氣氛?(荒涼、蕭條、寒冷)。
    過渡:此景會讓人產生怎樣的感覺?讓我們一起踏著文字,去體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體味詞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將士們長期生活在如此荒涼的邊塞之地,他們的內心感想會是怎樣的呢?(寂寞、孤獨、思鄉(xiāng))。
    2、從哪些詞句的描寫中,體現(xiàn)出他們的這種情感?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思鄉(xiāng)憂國,但功業(yè)未成無歸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無奈、凄涼、苦悶、悲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師:可見,上面的寫景,都是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幾十字間,作者既寫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讓我們帶著此情此意,再一次來朗讀一下這首詞。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七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風光自然大不相同。頭頂?shù)拇笱阌诛w回南方衡陽去了,一點也沒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邊人思鄉(xiāng)的情緒。黃昏時分,軍中號角催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我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墒牵巯峦饣嘉雌?,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廢。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軍營里早已結滿寒霜。夜深了,我還不能安睡,為操持軍計,我的須發(fā)都變白了。戍邊人思念親人,也久久難以成眠,多少次夢里流下眼淚。
    1、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
    2、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3、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4、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5、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6、燕然未勒:指戰(zhàn)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8、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2、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3、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賞析,體悟作品內涵。
    教學重點: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難點:品味、賞析、體悟。
    學法指導:
    誦讀品味法。通過讀使學生體會詩詞的意蘊和作者的情思。
    討論——質疑——點撥法。質疑解難,合作研討,互動探究,教師相機誘導點撥,引導學生鑒賞詞作。
    描述法。激發(fā)學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語言再現(xiàn)詞的畫面,品味詞作的意境美。
    競賽法。通過同學間的競賽,打破古詩文教學單調沉悶的格局。
    教學過程:
    讓學生欣賞激昂豪壯和婉轉陰柔不同的兩首古典音樂(放音頻),用合適的詞形容它們的風格。
    師:古曲可婉約如小橋流水,和風細雨,也可豪放如大江東去,暴風驟雨令人品嘗回味,詞也擁有與古曲同樣的藝術特色,讓我們通過學習《漁家傲秋思》來進一步體味。
    (一)讀。
    1、注意聽范讀(放音頻):點評好在哪里?注意節(jié)奏、感情、意境。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自由讀一遍,提出有質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決:(看看注釋,處理好字音、節(jié)奏、感情)。
    個人表現(xiàn)讀(生品評:…。)。
    理解性的齊讀一遍(帶著感情讀出氣勢)。
    (二)品。
    3、同學們讀的時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闋里我們看見了哪些“景”?
    雁去長煙。
    落日邊聲。
    千嶂城閉。
    我看見了一幅圖(落日歸雁,長煙落日,邊聲四起,古城落日,歸雁孤城,戍邊圖)。
    4、這些景是扣著一個“異”而寫的?異在何處呢?
    明確:異寒,異聲,異勢。
    5、品讀上闋說說:通過以上景致的描寫渲染出怎樣的氣氛?
    明確:荒涼,蕭瑟,肅殺。
    5、此景會讓人產生什么樣的感覺?
    悲涼,寂寞,孤獨,思鄉(xiāng)。
    6、讓我們一起踏著文字,小組合作試著在下片中尋覓深藏詞人內心的那份情愫。
    我從————————————————中感受到——————————————。
    (濁酒一杯思鄉(xiāng)思親)。
    (燕然未勒使命責任愛國憂國)。
    (悠悠羌曲無奈凄涼別愁)。
    (人不寐焦慮苦悶悲憤擔憂)。
    (白發(fā)夫淚悲愴蒼涼壯志難酬痛心)。
    教師小結:。在寥寥幾十字間,描寫了景融入了情,將宏達廣博濃縮在咫尺之間。
    7、同學們帶著此情此意來配樂試背一遍(放音樂)。
    (三)拓。
    根據你對詞的理解領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將《漁家傲》。
    (1)賞析本首詞中的任何句子,賞析時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現(xiàn)力的“詩眼”或“題眼”。
    例如:
    "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xiàn),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
    "邊聲"、"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征人見之聞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fā)揮。
    "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xiāng)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也無計"的慨嘆。
    "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發(fā)"將軍",又有淚落"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lián)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火交融的藝術境界。
    (2)用白話文改寫,拓寫上片或下片內容。
    例如:
    1)一入秋季邊塞風光多么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軍號和著四面邊聲一齊響起,叢山峻嶺之間,落照將盡煙霧飄動孤城緊剛。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yè)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里。悠悠笛聲在嚴霜的夜空回蕩,誰能安然入睡,將軍白了頭發(fā)士卒淚流不盡。
    2)一隊人馬在邊塞的戈壁灘上緩緩前行,滿身鎧甲的將軍猛地勒住棗紅色的坐騎,馬仰頭長嘯,嘶鳴聲在狹長的山谷中激蕩回響。眾人抬頭,疲憊的眼神中頓時閃過熠熠的光彩。將軍古銅色的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震顫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滿面黃沙?!熬偷匦菹?!”將軍一揚手中的長鞭,雄渾的聲音震蕩著兩面山上的碎石。黃黃的斜陽,染黃了將軍灰白的胡須,也給整個隊伍灑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這荒漠邊緣的一隊天兵天將。站在秋天包裹著的西北邊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邊塞的蒼穹似分外開闊空曠,寂寥深邃,沒有浮云的嫌礙,只有荒涼而不透明的成熟。
    (3)學生習作交流:
    積累曾經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1、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4、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6、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九
    簡介:
    整首詞表現(xiàn)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下片寫戍邊戰(zhàn)士厭戰(zhàn)思歸的心情。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喝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未能像竇憲那樣戰(zhàn)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fā)都變白了;戰(zhàn)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時的眼淚。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十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障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天冷;聲雜;城孤。
    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夕陽西下時便緊緊關閉城門的情景,寫出了塞外的奇異風光。
    上片側重描寫;下片側重抒情??畤@功業(yè)未立,思念家鄉(xiāng)。
    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表現(xiàn)了守邊將士寒夜戍守的艱辛。
    抒發(fā)了他們因功業(yè)未立,歸期無計又思念家鄉(xiāng)的復雜感情。
    (1)詞的上片間接點明季節(jié)的詞語是'雁去(限2個字)。
    (2)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詞的上片重在寫景,主要描寫了塞下秋景之'異';詞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發(fā)了征人思鄉(xiāng)愛國之情。
    b.詞的上片中'長煙落日孤城閉',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相似。
    c.詞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以如霜的月光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這首詞的意境悲涼、壯闊,形象鮮明、生動,語言質樸、凝練,是宋詞中的精品。
    (1)全詞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復雜感情?
    答:a、慨嘆功業(yè)未立;b、思念家鄉(xiāng)。
    (2)請揣摩'霜滿地'在表達上的作用。(1分)。
    借邊地夜景表達凄清悲涼之感;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表現(xiàn)了守邊將士寒夜戍守的艱辛。
    (3)請賞析'長煙落日孤城閉'的妙處。(2分)。
    答:寫出了塞外的奇異(壯闊)風光;反映宋朝守軍力量薄弱,軍情緊急;為下闋抒情作鋪墊。
    (4)“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描寫了什么景物?在詞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此句形象描繪了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城門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一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陜西延安),在邊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wěn)定大局。本詞即作于此時。
    上片著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八拿孢吢暋比鋵懷又莅頃r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凄惻悲涼。在群山的環(huán)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皾峋埔槐倍?,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tǒng)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xiāng)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xiāng)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征人的鄉(xiāng)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zhàn)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么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xiāng)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于艷詞之外,本篇即為發(fā)端者之一。語氣沉郁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于物,生動地表現(xiàn)了征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扒п掷铮L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里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歷三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xiàn)了邊塞地區(qū)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qū)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伴L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xiàn)象連綴起來,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tǒng)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shù)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鄉(xiāng)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zhí)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叭瞬幻隆?,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傊缕闱?,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fā)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二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這首詞的詞牌名,取自于北宋名宦晏殊所作的一首在民間流行的歌曲,因歌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后來,范公便取“漁家傲”三字用作詞牌名,定詞為雙調六十二字,分為上下兩片,上下兩片各為四個七字句和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此后,漁家傲作為一種新的詞牌名流行很廣,沿用至今。
    范公這首塞外詞,我品讀過許多次,每次讀后感懷深刻。本早想寫文章,表達讀后之心情,這幾天由于身體不適,心閑之時,坐在書房再次品賞范公“秋思”詞,便寫下這些文字,以舒發(fā)我的讀后品評與鑒賞之感。
    北宋寶元元年(1038)西復王元昊稱帝,大舉進犯邊寨入侵北宋。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破金明寨,圍延州(今延安),殲宋援兵劉平、石元孫軍于三川口(今延安西約20公里),劉平、石元孫被俘,朝野震驚。三月,經韓琦舉薦,朝庭將時任越州知州的范仲淹,復官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四月,又改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陜西都轉運使。七月,又遷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同被任命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夏竦為安撫使。從此,范仲淹開始戍邊,鎮(zhèn)守西北邊關。
    延州為西夏出入關要沖,戰(zhàn)后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范公在延州整軍備戰(zhàn),奪回塞門諸寨,修復已破蕩的金明寨、萬安城等,軍中將士面貌一新。幾年后,軍威大震,迫使入侵保安(今陜西志丹)、鎮(zhèn)戎軍(今寧夏固原)之西夏軍撤兵。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積極促使議和,平定邊塞烽火。
    范公創(chuàng)作的《漁家傲秋思》詞,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豪放之聲,大手筆反映出當時的。國家、社會和邊塞的重大問題,表現(xiàn)出作者憂國憂民和擔當報國之精神。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上片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指明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守西夏進犯的軍事要塞,故稱“塞下”。“秋來”,表明時令季節(jié)。“風景異”,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風光之差異,也隱含著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
    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一種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傳說,雁南飛時到了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故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到:“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作者用“衡陽雁去”以托物寄興的手法,反襯出邊地的寒風蕭瑟,滿目荒涼。
    接著,“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三句,繼續(xù)寫景?!斑吢暋?,是指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形成的一種濃厚有著邊地特色的聲響和悲涼氣氛,而著重渲染戰(zhàn)時的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里”,是寫延州的周圍環(huán)境,它是處在一個層層疊疊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長煙落日”,作者用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韻,續(xù)以“孤城閉”三字,氣氛頓然一變,隱隱地暗示敵強我弱,不利的軍事形勢。
    此片,范公把所見所聞諸多現(xiàn)象連綴起來,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和滿目滄夷的邊塞之情景。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倍洌颖砻髯髡邚匾刮疵?,徘徊思緒萬千,從而構成了將軍與士兵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和傷感。流露出強烈的師老無功、鄉(xiāng)關萬里的悵恨心里,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情迥然不同。
    但是,范公到延州后,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lián)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懼,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此詞慷慨而悲涼,激昂而又豪放,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抵御外患、憂患擔當、報國立功的壯烈之志。最后用“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總收全詞。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了,將士守邊的愛國的激情,濃厚的思鄉(xiāng)的情懷,構成了將軍與士兵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繪畫出了一幅情調蒼涼而又悲壯的邊塞之畫卷。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三
    《漁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創(chuàng)作,是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市)時寫的一首抒懷詞。整首詞表現(xiàn)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下面是漁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賞析,請參考!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下片寫戍邊戰(zhàn)士厭戰(zhàn)思歸的心情。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幛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幽幽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文學賞析。
    范仲淹是當時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tǒng)治集團內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xiàn)。
    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zhàn)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xiāng)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xiāng)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峰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思歸不是因為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懷念故鄉(xiāng)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xiāng)也是很自然的?!扒п掷铮L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抒情。因此下闋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以致心情重濁?!皻w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xiāng),而家鄉(xiāng)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fā)人。“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弦,寫出深沉憂國愛國的復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xiàn)戍邊將士思念故鄉(xiāng),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wèi)祖國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發(fā)老將軍,正是這種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只此兩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雖然彼此取材不同。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過“孤城早閉門”的佳句,但氣勢的`雄渾似不及范詞。那是人煙稀少的邊塞,光禿的山峰重重疊疊,上空飄浮著一縷縷的青煙,悲壯的號角和著雜亂的邊聲在四野回蕩。太陽還沒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暉,遠遠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門關閉。這就像一幅中世紀邊塞景象的藝術攝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邊塞圖畫。“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這樣的“邊塞情緒”,往往當人物置身特定場景之后,自然流露出來;此時才明白,長煙落日的邊塞,對于生命個體而言,并不僅僅是“戍邊苦”,還會產生極大的心理滿足。
    詞是范仲淹守邊愿望和復雜心態(tài)的真實袒露。詞中反映邊塞生活的艱苦和詞人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同時還表現(xiàn)出外患未除、功業(yè)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xiāng)等復雜矛盾的心情。在有著濃郁思鄉(xiāng)情緒的將士們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畫面上籠罩著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在邊塞熬白黑發(fā),滴盡思鄉(xiāng)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將士們的心理是矛盾復雜的。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于下風,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xiàn)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于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xiàn)在詞中的格調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詞來寫邊塞生活。唐代韋應物的《調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所以,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chuàng)。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并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xiāng)思歸之情埋下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xiàn)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xiàn),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具體的發(fā)揮。
    下片寫戍邊戰(zhàn)士厭戰(zhàn)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xiāng)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歸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并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叭瞬幻隆比志U上結下,其中既有白發(fā)“將軍”,又有落淚“征夫”?!安幻隆庇志o密地把上景下情聯(lián)系在一起?!扒脊苡朴啤笔恰安幻隆睍r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十四
    8.站在山頭,放眼望去,戈壁延綿千里,大漠中蒸起騰騰水汽,似煙若霧,飄散開去.已是夕陽時刻,荒蕪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鑲嵌其中,禁閉的城們隱隱。
    9、塞下秋景、征人之情(共2分,每空1分)。
    10、這兩句正面揭示了詞人和征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xiāng),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2分,大意相同即可)。
    11.答案:表達了作者及守邊將士思念家鄉(xiāng)而又慨嘆功業(yè)未立的復雜情感,表現(xiàn)了他們的愛國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詩歌的情感把握。要注意從題目、作者、背景和名句等方面來體會作者情感。
    12.答案:描繪了西北邊塞的荒涼景象,暗示了軍情的緊急,為下文的抒情作鋪墊。
    解析:本題考查具體語句的作用。要注意從上下文的聯(lián)系、與中心、情感的關系中著手。
    三:
    1.本文哪一句詞完成了上景與下情的過渡?(1)。
    2.上闋寫景,一個“異”字領起。這里的“風景”異在何處?突出了西北邊鎮(zhèn)什么特點?(3)。
    3.下闋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發(fā)怎樣的情懷?(3)。
    4.這首詞的上片描寫,以一個“”字統(tǒng)領全部景物特點。(2分)。
    5.結句“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運用了互文手法,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五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注釋。
    1、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
    2、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3、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4、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5、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6、燕然未勒:指戰(zhàn)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8、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未能像竇憲那樣戰(zhàn)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fā)都變白了;戰(zhàn)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賞析。
    范仲淹是當時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tǒng)治集團內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xiàn)。
    他也是著名的文學家。這一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歷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和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這一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陜北一帶。
    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這一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zhàn)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把嗳晃蠢諝w無計”一句,正是這一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xiāng)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xiāng)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峰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思歸不是因為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懷念故鄉(xiāng)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xiāng)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闋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以致心情重濁?!皻w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xiāng),而家鄉(xiāng)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fā)人?!叭瞬幻?,將軍白發(fā)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弦,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復雜感情。
    這一首《漁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xiàn)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xiāng),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wèi)祖國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發(fā)老將軍,正是這種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只此兩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雖然彼此取材不同。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過“孤城早閉門”的佳句,但氣勢的雄渾似不及范詞。那是人煙稀少的邊塞,光禿的山峰重重疊疊,上空飄浮著一縷縷的青煙,悲壯的號角和著雜亂的邊聲在四野回蕩。太陽還沒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暉,遠遠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門關閉。這就像一幅中世紀邊塞景象的藝術攝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邊塞圖畫?!叭虑飦盹L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边@樣的“邊塞情緒”,往往當人物置身特定場景之后,自然流露出來;此時才明白,長煙落日的邊塞,對于生命個體而言,并不僅僅是“戍邊苦”,還會產生極大的心理滿足。
    詞是范仲淹守邊愿望和復雜心態(tài)的'真實袒露。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范仲淹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同時還表現(xiàn)出外患未除、功業(yè)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xiāng)等復雜矛盾的心情。在有著濃郁思鄉(xiāng)情緒的將士們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畫面上籠罩著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在邊塞熬白黑發(fā),滴盡思鄉(xiāng)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將士們的心理是矛盾復雜的。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于下風,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xiàn)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于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xiàn)在詞中的格調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詞來寫邊塞生活。唐代韋應物的《調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所以,這一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chuàng)。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并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xiāng)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昂怅栄闳ァ笔恰叭虑飦怼钡目陀^現(xiàn)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xiàn),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fā)揮。
    下片寫戍邊戰(zhàn)士厭戰(zhàn)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xiāng)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歸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并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發(fā)“將軍”,又有落淚“征夫”?!安幻隆庇志o密地把上景下情聯(lián)系在一起?!扒脊苡朴啤笔恰安幻隆睍r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評價。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以說是大手筆。
    范仲淹在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shù)闋,皆以“塞下秋來”作為首句,頗述邊鎮(zhèn)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現(xiàn)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區(qū)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zhèn),故稱“塞下”。“秋來”,點明了季節(jié)?!帮L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jié)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昂怅栄闳o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里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盁o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qū)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xù)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zhàn)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huán)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xiàn)象連綴起來,展現(xiàn)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的第一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范仲淹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shù)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鄉(xiāng)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后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扒脊苡朴扑獫M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fā)的是凄切之聲,深夜里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皩④姲装l(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整一首詞。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一種情緒主要是通過整一首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一首邊塞詞既表現(xiàn)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另一方面也暗寓范仲淹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