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第一代移民多藍領“圍城”中的"中國人"

字號:

據(jù)美國《星島日報》報道,如果把“第一代移民”定義為出生在美國之外、并非在美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群移民,那么,在紐約華埠滿目可見的那些終日勞碌的身影,或是對他們謀生特點的貼切寫照。語言、文化的障礙,讓這些“第一代”多數(shù)只能活在偏隅,用勞力支撐生計。
    ?
    根據(jù)馬里蘭大學學者于2009年發(fā)布的一項研究,華人在美國所從事的行業(yè)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人數(shù)最多的是教育服務業(yè)(像各種考試復習班等)、醫(yī)療健康和社會輔助服務(如職業(yè)介紹所、移民服務等),占19.9%。其次是藝術、娛樂、旅游服務、酒店和餐飲業(yè),占15%。其中餐飲業(yè)仍是華裔移民在美國生存的支柱產(chǎn)業(yè)之一。排在第三位的是制造業(yè),占13.5%。排在第四位的是專業(yè)、科學和管理行業(yè),占13.3%。
    在分類中,“第一代移民”主要占據(jù)著以餐飲及與此相關的藍領工作?!暗谝淮敝饕獊碜詮V東、福建等南方沿海省份,以移民或偷渡等方式進入美國。這部分人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即使擁有自己的商業(yè),很多主要還徘徊在維持生計的水平。而且這批華裔移民很少會與主流社會接觸,他們基本上是生活在“圍城”中的“美國中國人”。
    58歲的陳國強(化名)便是這圍城里的一員。祖籍廣東臺山的他,20多歲來到紐約。初來報道,又不懂英文,經(jīng)親戚的介紹,在肉食加工廠開始了他的第一份工。無論春暖秋涼,在冷氣強勁的加工房,都要穿上厚厚的羽絨衣。干了五個年頭后,骨節(jié)也因冷寒落得了酸痛。
    后來,陳國強在餐館當侍應。每天十多個小時的工作又苦又累,薪水微薄,但他也得咬牙堅持。妻子在衣廠里打工,夫婦倆有一對兒女,陳總想著如何讓生活變得更好。于是在10年前,即2001年時,他開了自己的第一家燒臘餐館。
    不久后,就發(fā)生了“911”。那幾個月的時間里,人心惶惶,但陳國強和妻子還是堅持著把店守下來。幸好,接下來的幾年,生意還算蓬勃。陳叔的一雙兒女也讀完書,分別在美資的會計師樓和IT公司從業(yè),收入穩(wěn)定,也相繼成家立業(yè)。
    正是生活變得美滿的時候,突然間金融風暴來了,華埠經(jīng)濟隨著整個大環(huán)境變得死氣沉沉。陳叔餐館的生意也大不如前?!?11”沒把他打倒,經(jīng)濟危機卻讓他有了結業(yè)的念頭,“就算不做了,我也心滿意足。熬了一輩子,也不是想發(fā)達,只求生活過得去?,F(xiàn)在兒女能自力更生,我和老婆也能自己靠自己,我都很安慰了?!?BR>    陳國強的故事也是許多第一代移民的故事。他的刻苦、勤勞與樂觀是許多人共同的特點。但其幸運未必人人皆有。即使生活在角落仍自強不息,這或許就是第一代留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杜幗睿) 該文章《美第一代移民多藍領“圍城”中的"中國人"》由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03月09日轉(zhuǎn)載于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