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高招提檔及錄取程序

字號:

首先,所謂的“某大學在本地計劃招50名學生,地方達到錄取線的有70名”這種情況就不可能出現(xiàn)。家長有這樣的誤區(qū),是因為家長誤認為高校的提檔(錄?。┚€是高校在招生之前自己關起門來研究確定的。其實不然,高校的提檔(錄?。┚€不是高校確定的,而是考生報考“報”出來的。
    我們就通過這位家長題文章的這個例子來說明高校是怎樣錄取的,以及錄取過程中,高校和地方高招辦之間是怎樣配合的。
    例如這所高校計劃在本地招生50名學生,它首先要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向高招辦確定一個范圍在100%-120%的提檔比例。例如是110%,則可以提檔55名。高招辦就會將所有一志愿填報該校的上線(一本線)考生按照分數(shù)大排隊,把排名在前55名的考生向高校一次投檔,高招辦的這個投檔過程對高校來講,就是提檔過程。第55名考生的高考成績就是高校的提檔線,可見提檔線是考生“報”出來的。高分考生扎堆報同一個學校,提檔線就會高;高分考生報的少,提檔線就低,最低可以落到一本線。
    然后高校再根據(jù)這55名考生的專業(yè)填報、分項成績、身體、綜合評價等情況,按照高校招生章程的規(guī)則進行專業(yè)錄取,如果高校嚴格執(zhí)行50人的招生計劃,最終55名考生中會有5人退給高招辦,這叫做退檔。如果退檔人數(shù)過多,以至于實際錄取人數(shù)少于50人,高校還可以向高招辦申請在排名55名后面的考生中第二次提檔。為了維護考生的合法權益,高校對所有退檔考生必須向高招辦陳述退檔理由,高招辦可以對這些理由,特別是退高不退低的提出質疑要求復議。
    對于像北京這樣的實行順序志愿的情況,由于退檔考生只能接受二志愿的挑選,通常情況能夠被二志愿錄取的學校的層次要低得多,這對考生很不公平。這些年很多高校都合理控制提檔比例不要過高,盡量做到提檔不退檔。對于服從調劑的提檔考生盡量不退檔,而采取調配機動名額的方式把這些考生“消化”掉,這叫“擴招”。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我上面在陳述提檔(錄?。┚€的時候為什么加了一個括號。這是因為有時候提檔線就是錄取線(例如提檔55人,錄取55人);有時候提檔線高于錄取線(提檔55人,退檔5人,錄取50人);有時候提檔線低于錄取線(退檔過多發(fā)生二次提檔,累計提檔人數(shù)多于55人)。
    由此可見,高校的提檔線(錄取線)是在錄取完成之后才形成的,因此不可能出現(xiàn)“從達到錄取線70名考生中選50名”的問題。
    從高招提檔(錄?。┻^程中,我們也順便看出了高校與地方高招辦在高招錄取過程中各自的權利和相互制約作用。在投檔過程中,主要權利掌握在高招辦那里。因為高校的招生計劃和提檔比例確定之后,投檔人數(shù)就是確定的。例如上面的例子里,高招辦把關將排名前55的考生投給高校,通過計算機來做,也就是瞬間的事情。假如高校想點名要排名第60名的考生是不可以的。投檔之后的專業(yè)錄取階段,則主要權利掌握的高校那里。由于專業(yè)錄取涉及到考生的專業(yè)填報、分項成績、身體、綜合評價,涉及到高校個專業(yè)計劃的分布、專業(yè)錄取規(guī)則(是否專業(yè)清、是否有專業(yè)級差等),比較復雜。在提檔的55人中錄取誰,不錄取誰完全是高校的權利。而且不完全由分數(shù)決定。高招辦無法干預。只有發(fā)生退檔的情況,高招辦才有監(jiān)督質疑和要求復議的權利。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老百姓說現(xiàn)在唯一相對公平的就是高考錄取。經(jīng)常聽人說,在某某高校有“熟人”,但是“熟人”說了,只要你能提檔就好辦。也就是說,這個“熟人”所能影響到的范圍僅限于該校。具體到上面的例子,這個“熟人”的作用有可能讓排名第55名的那位考生錄取到一個最理想的專業(yè),但是他很難把沒有提檔的第60名考生也錄取。如果要做,他就要提高提檔比例到120%,第60名考生就能被提檔,但是第56-59名也進來了。他還要想辦法解決招生計劃。另外現(xiàn)在實現(xiàn)了網(wǎng)上錄取,所有錄取過程相關的工作人員都能看到,而且電腦中每個步驟都留有痕跡,做些手腳不是說完全不可能,但是確實比較難。同樣的道理,如果在高招辦有“熟人”,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能提前知道錄取信息。讓高招辦的“熟人”把第60名考生投給高校也同樣不好辦。
    
高考志愿填報指南 大學排名 專業(yè)排名 高考熱門專業(yè)
高考志愿填報時間 高考志愿填報系統(tǒng) 征集志愿 什么專業(yè)就業(yè)前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