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BC推出了3集紀錄片,講述5名中國老師到英國的波亨特學校對50名英國中學生進行中國式教育的教學過程,現(xiàn)在每周更新一集,正在英國熱播,而且第一集播出后就立馬在網(wǎng)絡上掀起了一場中英大論戰(zhàn)。有觀眾說這是在故意抹黑中國的教育,也有觀眾懷疑此片內(nèi)容的真實性,他們認為這是BBC事先已經(jīng)彩排好了的。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查看觀眾們的各種評論后,又綜合了各方媒體以及此片的消息,在此為大家詳細地扒一扒其臺前幕后的情況。目前第二集已經(jīng)播出。
這其實是一個由BBC和英國公開大學聯(lián)合執(zhí)行的實驗性項目,其目的是為了讓英國學生體驗一下中國式的教育。波亨特學校是被項目方精挑細選出來的英國頂級公立中學。5名中國老師也是被項目方精挑細選出來的。參與項目的50名十三四歲的英國學生則是校方專門安排的。
在4個星期的時間里,9年級的英國學生要穿統(tǒng)一的校服;每天要早上7點到校,在校時間長達12個小時,中間有兩次吃飯和休息的時間;每周要舉行一次升中國國旗的儀式;在課堂上的學習主要以記筆記為主;還要做課間眼保健操和集體鍛煉身體,并要負責打掃教室等。這一過程被拍成了長篇紀錄片,題為《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并由BBC二套分三集播出。
早在片子開播前,BBC就發(fā)文《中國式教育會在英國孩子身上有效果嗎?》.這讓這部紀錄片未播先熱,引發(fā)中英主流媒體和網(wǎng)友對中英教育教學方式進行大討論。片子播放時,中國年輕網(wǎng)民們大呼“有種大仇已報的快感”,并發(fā)出諸如“看,我們中國老師教這些洋孩子吃苦頭了”之類的熱議。當然,也有人持冷靜、理性的觀點說:“這5名老師并不能代表我國老師,要知道我國許多學校老師現(xiàn)在并不那么古板、機械和專制。”在BBC中文網(wǎng)上,許多中國網(wǎng)友則紛紛跟帖留言,言辭犀利地評論。大家普遍認為,英國學生不適應中式教育很正常,這中間不僅是教育方式的差異還有巨大的文化差異。
英國《泰晤士報》前總編、著名專欄作家西蒙·詹金斯8月4日在其專欄文章中說,雖然半個世紀以來,英美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等之類的排名榜上表現(xiàn)差勁,但卻在學術研究、科學專利、發(fā)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引領全球。
英國學生遭遇中式教育挑戰(zhàn)
15歲的蘭斯基說自己是一名正常的少女。她喜歡睡覺和自由。但是為了參加這個試驗,她只好犧牲自己4個星期的睡眠。蘭斯基說,中國老師對他們期望過高,總是對他們高標準嚴要求。他們還被要求一天12個小時都穿中式校服,整個試驗跟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她說,自己原本以為參加這個實驗跟平時的學校沒有什么兩樣,只不過是會多了點作業(yè)或是課堂上寂靜無聲而已。
蘭斯基說:“我感覺學生根本沒有發(fā)言權(quán),一切由老師說了算。”學生像是機器人,她自己很難適應。蘭斯基喜歡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建議并參與小組互動,提高技能等。但在中國老師的課上,蘭斯基唯一學到的就是如何快速記筆記,并聽老師個人給他們“布道”。中國老師認為他們就應該像海綿一樣,不知疲倦地吸收所有的知識。最難應對的是中國老師對學生的預期,他們總是期待你成為最好的。如果你不能成為尖子生,那么就根本沒有意義去試,因為一切都是分數(shù)說了算。
蘭斯基說,課堂環(huán)境封閉、壓力大。班里有50名同學,這本身就很難讓人集中精力,更別說讓你覺得要時時刻刻與他們競爭了。她補充道:“尤其是理科更具有挑戰(zhàn)性。”
蘭斯基透露,老師會讓她回答她根本不懂的問題,讓她覺得非常不自然。她壓力很大——所有的同學都看著她,還有攝像機的鏡頭。這讓她一下子就懵了,并且覺得自己很蠢。
中國老師尷尬面對英式課堂
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3日刊登了中國老師對英國學生的感受和評價。該報報道說,波亨特學校這一中式教育試驗的結(jié)果是,5名中國老師似乎對英國學生的評價并不高。在教了4個星期的課后,中國老師的結(jié)論是,英國慷慨的福利制度讓這些學生缺乏雄心壯志和紀律約束。
一位教中文的魏老師表示,如果英國政府削減福利,那就會迫使人們?nèi)ド习?,這將給學生很大的學習動力。她認為,這些學生即使不工作也可以從政府那兒拿到福利,所以他們不用為自己的未來擔心,從而自由散漫,不刻苦學習。而中國學生知道,他們必須要努力學習,今后才能掙錢養(yǎng)家糊口。
對此,《每日電訊報》曾經(jīng)駐中國6年的記者理查德·斯賓塞撰文說,魏老師的這一說法與從前的英國保守黨元老諾曼·泰伯特很像。諾曼·泰伯特是以批評英國福利制度聞名的保守黨政治家。他曾經(jīng)要求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去路邊清除雜草,以換取國家福利。
還有一位李老師說,當她把作業(yè)發(fā)給學生時,她期待學生們都會聚精會神地做作業(yè)。但沒想到,當她走進教室時卻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在聊天,有些在吃東西,還有些在化妝。她對此不得不強忍怒火。她抱怨說,只有一半的學生比較聽指揮,而另一半呢,天知道他們到底在做什么。
教科學的楊老師說,在中國不需要課堂管理學生的技巧,因為每個學生都很守紀律,但是在波亨特學校教書則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她不明白為什么一名女生在聽說英國男孩組合中的一名歌手離開樂隊的消息時哭著離開了教室。楊老師還對英國“因材施教”的教學法提出挑戰(zhàn)。她表示,波亨特學校的教學大綱是根據(jù)學生個體的能力來制定的,但是在中國只有一個教學大綱,一個統(tǒng)一標準,學生要么被淘汰,要么勝出,全憑學生自己。
英國《每日郵報》也關注了這一紀錄片。該報報道說,中國老師對這些英國學生作出了很差的評語:“無禮、懶惰、被福利寵壞了”。面對中國老師的批評,波亨特學校的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反駁說,英國的教學優(yōu)于中國。他直言,自己對“非??菰?rdquo;的中式教學方法并不“感冒”,而且他們學校學生的紀律并不像中國老師形容得那么散漫、糟糕。要知道,波亨特學校不但并非英國很差的學校,而且還是被英國教育標準局評為“杰出”學校。因此,波亨特學校的學生不可能糟糕。在英國《泰晤士報》的報道里,尼爾·斯特勞格爾校長直言,中國的學校缺乏想象并且訓導過多。此外,英國《獨立報》和《衛(wèi)報》也做了類似的報道。
中英教育方式大論戰(zhàn)
有觀眾在BBC網(wǎng)站留言,問這部紀錄片的靈感何來;有中國媒體和網(wǎng)友質(zhì)疑BBC的這部紀錄片“造假”;還有人批評此片“妖魔化”中國教育。為此,BBC中文網(wǎng)專訪了BBC電視時事部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薩姆·巴格諾爾。他是這部紀錄片的兩位執(zhí)行制片人之一,參與和見證了該片孕育的全過程。
巴格諾爾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英國學生在國際性的評估中都落后于亞洲國家和地區(qū)。他本人拍攝過一些中國學校,發(fā)現(xiàn)中國學校的學習氛圍和英國有許多不同,所以他想看看東方的教育方法是否可以嫁接到英國。
自節(jié)目第一集播出,這部紀錄片就引發(fā)了中英大論戰(zhàn)。巴格諾爾說這是制作方希望看到的效果。他表示:“這部片子是一次試驗。節(jié)目的簡介里開篇就告知了觀眾這點。當然,它不是一次科學性的證明誰對誰錯的實驗。”
對于作秀和炒作之類的“造假”質(zhì)疑,巴格諾爾回應說:“BBC這部紀錄片全部是真實的記錄和呈現(xiàn)。孩子們和老師們可能最開始對攝像機不適應,但是一兩天后,就忘卻了機器的存在。我們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來記錄真實發(fā)生的情況。我們也確信,我們真實而全面地記錄了在為期一個月的試驗課程中發(fā)生的所有事實。”對于此片“妖魔化”中國教育的質(zhì)疑,巴格諾爾做了正面回應。在第一集里,跑步受挫的英國男生蹲在地上哭,但鏡頭只顯示英國體育助教安慰孩子,而中國老師卻在一旁“袖手旁觀”。巴格諾爾說:“我并不覺得這是故意把中國老師刻畫成沒有同情心的形象?;蛘吖室饽ê谥袊蠋煛_@是當天的真實記錄。相較于剛來的中國老師,英國助教更熟悉自己的學生。她去安慰并不奇怪。”另外,他補充道,看完三集紀錄片,觀眾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老師其實是“非常有同情心的”。
巴格諾爾表示,紀錄片里選擇的中式教育比較典型和傳統(tǒng),刻苦學習也是中國學生的普遍現(xiàn)象。他還表示,波亨特學校和參加實驗的中國教師都很有成就。他們確信,這是一次比較公正的對比。5名中國老師中的兩位分別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和杭州外國語學校——都是中國國內(nèi)知名的學校。波亨特學校既是英國頂尖的公立學校,又是英國第一所開設漢語課的公立學校。
巴格諾爾回應稱,如果看完全部三集片子,中國觀眾就會感到驚訝和開心。他透露后兩集里有更多溫馨的場景出現(xiàn),尤其是第三集。在后兩集中,第一集里的“殘酷”問題會被慢慢解答和展開;中國老師開始慢慢適應,并開始掌控課堂;也有了跟孩子們一對一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巴格諾爾還希望觀眾看完整部紀錄片后,會覺得它是一部吸引人的電視作品,并非聳人聽聞或者令人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