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戰(zhàn)國時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說認(rèn)為具體時間應(yīng)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到了戰(zhàn)國時代,除周王外,主要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衛(wèi)、魯、宋、鄭、吳、越等國都以先后被滅,晉國則分為韓、趙、魏三國,七國中秦國勢最大,最后逐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
齊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shù) | 備注 |
齊悼公 | 姜陽生 | (前488年-前485年) | 4年 | |
齊簡公 | 姜壬 | (前484年-前481年) | 4年 | |
齊平公 | 姜騖 | (前480年-前456年) | 25年 | |
齊宣公 | 姜積 | (前455年-前405年) | 51年 | |
齊康公 | 姜貸 | (前404年-前379年) | 26年 | |
(田齊)戰(zhàn)國時期,齊相田和“遷齊康公姜貸于海濱”,通過魏文侯的幫助,得到周天子承認(rèn),列為諸侯,取代姜姓呂氏齊國,而建立了田氏齊國,史稱“田齊”。 | ||||
齊太公 | 田和 | (前386年-前385年) | 2年 | |
齊廢公 | 田剡 | (前384年-前375年) | 10年 | |
齊桓王 | 田午 | (前374年-前357年) | 18年 | |
齊威王 | 田因齊 | (前356年-前320年) | 37年 | 注重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師,兩次大敗魏軍,并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 |
齊宣王 | 田辟疆 | (前319年-前301年) | 19年 | |
齊愍王 | 田地 | (前300年-前284年) | 17年 | |
齊襄王 | 田法章 | (前283年-前265年) | 19年 | |
(齊廢王) | 田建 | (前264年-前221年) | 44年 |
楚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shù) | 備注 |
楚莊王 | 熊侶 | (前613年-前591年) | 23年 | 春秋五霸之一 |
楚共王 | 熊審 | (前590年-前560年) | 31年 | |
楚康王 | 熊招 | (前559年-前545年) | 15年 | |
楚郟敖 | 熊員 | (前544年-前541年) | 4年 | |
楚靈王 | 熊圍 | (前540年-前529年) | 12年 | |
楚平王 | 熊居 | (前528年-前516年) | 13年 | |
楚昭王 | 熊珍 | (前515年-前489年) | 27年 | |
楚惠王 | 熊章 | (前488年-前432年) | 57年 | |
楚簡王 | 熊中 | (前431年-前408年) | 24年 | |
楚聲王 | 熊當(dāng) | (前407年-前402年) | 6年 | |
楚悼王 | 熊疑 | (前401年-前381年) | 21年 | |
楚肅王 | 熊臧 | (前380年-前370年) | 11年 | |
楚宣王 | 熊良夫 | (前369年-前340年) | 30年 | |
楚威王 | 熊商 | (前339年-前329年) | 11年 | |
楚懷王 | 熊槐 | (前328年-前296年) | 33年 | 公元前299年,秦楚和平談判失敗,楚懷王被秦國扣押,3年后死在秦國。 |
楚頃襄王 | 熊橫 | (前298年-前263年) | 36年 | |
楚考烈王 | 熊元 | (前262年-前238年) | 26年 | |
楚幽王 | 熊悍 | (前237年-前229年) | 9年 | |
楚哀王 | 熊猶 | (前228年-前228年) | 2月 | |
楚王負(fù)芻 | 熊負(fù)芻 | (前228年-前223年) | 6年 |
燕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shù) | 備注 |
燕孝公 | 前492年-前455年 | 38年 | ||
燕成公 | 前454年-前439年 | 16年 | ||
燕閔公 | 前438年-前415年 | 24年 | ||
燕簡公 | 姬載 | 前414年-前373年 | 42年 | |
燕后桓公 | 前372年-前362年 | 11年 | ||
燕后文王 | 前361年-前333年 | 29年 | ||
燕易王 | 前332年-前321年 | 12年 | ||
燕王噲 | 姬噲 | 前320年-前317年 | 4年 | |
燕王子之 | 姬子之 | 前316年-前314年 | 3年 | |
齊宣王 | 媯辟疆 | 前313年-前311年 | 3年 |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fā)生內(nèi)亂,齊宣王乘機(jī)發(fā)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了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幾乎滅亡了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被俘后,被剁為肉醬。齊軍入燕后,殘暴對待燕國人民,引起燕國人民反抗。二年后,齊軍被迫撤退。查看詳情 |
燕昭王 | 姬職 | 前311年-前279年 | 33年 | 燕國在戰(zhàn)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于齊國,燕昭王發(fā)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lián)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余。 |
燕惠王 | 姬樂資 | 前278年-前272年 | 7年 | |
燕武成王 | 前271年-前258年 | 14年 | ||
燕孝王 | 前257年-前255年 | 3年 | ||
燕王喜 | 姬喜 | 前254年-前222年 | 33年 |
韓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shù) | 備注 |
韓貞子 | 韓須 | 前514年—? | ||
韓簡子 | 韓不信 | |||
韓莊子 | 韓庚 | |||
韓康子 | 韓虎 | ?—前425年 | 前453年,與趙襄子、魏桓子滅智伯瑤,三分智地 | |
韓武子 | 韓啟章 | 前424年—前409年 | 16年 | |
韓景侯 | 韓虔 | 前408年—前400年 | 9年 |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侯 |
韓烈侯 | 韓取 | 前399年—前387年 | 13年 | 又作韓武侯 |
韓文侯 | 韓猷 | 前386年—前377年 | 10年 | |
韓哀侯 | 韓屯蒙 | 前376年—前374年 | 3年 | |
韓共侯 | 韓若山 | 前374年—前363年 | 12年 | 又作 韓懿侯、韓莊侯 |
韓釐侯 | 韓武 | 前362年—前333年 | 30年 | 又作 韓昭侯、韓昭僖侯、韓昭釐侯 |
韓威侯 | 韓康 | 前332年—前312年 | 21年 | 前323年稱王,又作韓宣王、韓宣惠王 |
韓襄王 | 韓倉 | 前311年—前296年 | 16年 | 又作 韓襄哀王、韓悼襄王 |
韓釐王 | 韓咎 | 前295年—前273年 | 23年 | |
韓桓惠王 | 韓然 | 前272年—前239年 | 34年 | 又作 韓惠王 |
(韓廢王) | 韓安 | 前238年—前230年 | 9年 | 前230年,秦滅韓 |
趙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shù) | 備注 |
趙烈侯 | 趙籍 | (前408年——前400年) | 9年 | |
趙武侯 | ? | (前399年——前387年) | 13年 | |
趙敬侯 | 趙章 | (前386年——前375年) | 12年 | |
趙成侯 | 趙種 | (前374年——前350年) | 25年 | |
趙肅侯 | 趙語 | (前349年——前326年) | 24年 | |
趙武靈王 | 趙雍 | (前325年——前299年) | 27年 | 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jǐn)_,他進(jìn)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zhàn),國力日強(qiáng),前298年,他讓位予兒子何,后因內(nèi)亂死于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
趙惠文王 | 趙何 | (前298年——前266年) | 33年 | |
趙孝成王 | 趙丹 | (前265年——前245年) | 21年 | |
趙悼襄王 | 趙偃 | (前244年——前236年) | 9年 | |
趙幽繆王 | 趙遷 | (前235年——前228年) | 8年 | |
趙代王嘉 | 趙嘉 | (前227年——前222年) | 6年 |
魏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shù) | 備注 |
魏文侯 | 魏斯 | 前445年—前396年 | 50年 |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魏侯 |
魏武侯 | 魏擊 | 前395年—前370年 | 26年 | |
魏惠王 | 魏罃 | 前369年—前319年 | 51年 | 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后的戰(zhàn)爭中,大敗于齊國,開始衰弱。前334年,正式稱王,并于當(dāng)年更元年。死于前319年。 |
魏襄王 | 魏嗣 | 前318年—前296年 | 23年 | |
魏昭王 | 魏遫 | 前295年—前277年 | 19年 | |
魏安釐王 | 魏圉 | 前276年—前243年 | 34年 | |
魏景湣王 | 魏增 | 前242年—前228年 | 15年 | |
魏王假 | 魏假 | 前227年—前225年 | 3年 |
秦國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shù) | 備注 |
秦穆公 | 嬴任好 | (前659年-前621年) | 39年 |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懷大志,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nèi)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xié)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
秦康公 | 贏英 | (前620年-前609年) | 12年 | |
秦共公 | 嬴和 | (前608年-前604年) | 5年 | 《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
秦桓公 | 贏榮 | (前603年-前577年) | 27年 | |
秦景公 | 嬴石 | (前576年-前537年) | 40年 | 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 |
秦哀公 | (前536年-前501年) | 36年 | ||
秦夷公 | 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 |||
秦惠公 | (前500年-前491年) | 10年 | ||
秦悼公 | (前490年-前477年) | 14年 | 時值秦國大亂,后來大將伍封大敗秦、巴、蜀三國聯(lián)軍,平定秦國之亂,立秦厲共公贏剌。 | |
秦厲共公 | 贏剌 | (前476年-前443年) | 34年 | |
秦躁公 | (前442年-前429年) | 14年 | 擊退了向秦發(fā)起大規(guī)模進(jìn)攻的西戎民族義渠。 | |
秦懷公 | (前428年-前425年) | 4年 | 繼位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 | |
秦靈公 | (前424年-前415年) | 10年 | 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嬴師隰只有五歲。靈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嬴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 | |
秦簡公 | 嬴悼 | (前414年-前400年) | 15年 | 秦懷公之子,奪其侄嬴師隰位。 |
秦惠公 | (前399年-前387年) | 13年 | 在位的第十三年,對蜀國進(jìn)攻,攻占了南鄭。 | |
秦出公 | (前386年-前385年) | 2年 | 即位時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fā)動政變,將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贏悼放逐的嬴師隰回國都雍城,是為獻(xiàn)公。 | |
秦獻(xiàn)公 | 嬴師隰 | (前384年-前362年) | 23年 | |
秦孝公 | 嬴渠梁 | (前361年-前338年) | 24年 | 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后,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wèi)鞅為相,實(shí)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chǎn),論功行賞,實(shí)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后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fā)展成為七國中最強(qiáng)大的國家。 |
秦惠文王 | 嬴駟 | (前337年-前311年) | 27年 | |
秦武王 | 嬴蕩 | (前310年-前307年) | 4年 | 最大的愿望就是見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發(fā)兵進(jìn)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陽。在周室太廟,武王舉周鼎,不能持,受傷而死。 |
秦昭襄王 | 嬴稷 | (前306年-前251年) | 56年 | |
秦孝文王 | 嬴柱 | (前250年-前250年) | 1年 | (有傳說在位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進(jìn)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號安國君。 |
秦莊襄王 | 嬴異人(子楚) | (前249年-前247年) | 3年 | 秦王嬴政之父。 |
秦始皇帝 | 嬴政 | (前246年-前210年) | 37年 | 首位完成中國統(tǒng)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
秦二世皇帝 | 嬴胡亥 | (前209年-前207年) | 3年 | 秦始皇最小的兒子。 |
(秦末王) | 嬴子?jì)?/td> | (前207年) | 47天 |
戰(zhàn)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jù)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并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xí)慣,以“三家分晉”(前403年)為起始標(biāo)志,到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zhàn)國時期。
到了戰(zhàn)國時期,中國的局面已發(fā)生了變化:其中,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它們通常被后人稱為“戰(zhàn)國七雄”。
秦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tǒng)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yīng)暮入秦,自此,秦國進(jìn)入了其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里通過實(shí)行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lǐng)主制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jì)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qiáng),成為戰(zhàn)國第一大國。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shè)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成為此后秦國政策的基礎(chǔ)。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guān),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chuàng)造的經(jīng)濟(jì)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tǒng)一全國的條件。
韓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后才成為獨(dú)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guān),占據(jù)軍事要道,故而連年?duì)帒?zhàn)不斷。公元前358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zhí)行苛刻政治,使韓的國力暫時得到加強(qiáng),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魏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并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shí)力較強(qiáng),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上很快強(qiáng)大起來。前344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dá)到鼎盛時期。前354年,魏國發(fā)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后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jì)在馬陵之戰(zhàn)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zhàn),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趙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于邯鄲,與齊、燕相臨。戰(zhàn)國后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qiáng)大。而有關(guān)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fù)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后人傳為佳話。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qiáng)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260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jì)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于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dá)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jī),逐步消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
燕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yuǎn)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并無太多戰(zhàn)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qiáng)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tǒng)治不利,于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荊軻被秦王斬于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于前226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消滅了燕國。
齊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qiáng)大的國家,因其遠(yuǎn)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沖突。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nèi)亂之際,出兵攻占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qiáng)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聯(lián)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lián)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占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此后,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chǔ),以少勝多,大敗燕軍于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zhàn)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qiáng)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fù)。
戰(zhàn)國時期雖連年征戰(zhàn),但這絲毫未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此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達(dá)到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理論最為后人推崇。這些學(xué)派的出現(xiàn)使戰(zhàn)國的思想界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這些理論不僅對當(dāng)時的政治經(jīng)濟(jì)有一定的促進(jìn)作用,而且其深遠(yuǎn)影響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公元前230年,秦王贏政開始了他統(tǒng)一全國的征程,在九年的時間里,秦先后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并于前221年統(tǒng)一了全國。至此,中國長達(dá)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結(jié)束,秦王朝的統(tǒng)治正式開始。
推薦閱讀:
秦朝皇帝列表
歷代皇帝列表【匯總】
中國歷朝歷代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