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

字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種天下為公的大道。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整理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更多關(guān)于教學反思的內(nèi)容,盡在實用資料欄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課是《孟子兩章》中的第二章,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氣勢充沛,感情洋溢,語言精辟,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
    從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來看,有以下幾方面優(yōu)點:
    1.本課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思維活躍,沖破樊籬,充分解放了他們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學習的主人。
    2.本節(jié)課還體現(xiàn)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能解答的問題在頭腦中愈發(fā)明朗。
    3.“質(zhì)疑──探疑──合作解疑”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討問題,真正感受到求知的樂趣。
    4.在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同時,還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為本”的教學宗旨,讀貫穿整個教學中,且形式多樣,有吟讀、有研讀、有賞讀,還有范讀、齊讀、對讀……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研難題,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
    5.本節(jié)課既教書、又育人,既重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又重方法過程,還特別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存在不足的是:對學生的發(fā)言缺少鼓勵、肯定,應給予適當?shù)脑u價,讓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樂于展示自我風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篇議論文體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兩個方面的難點:其一它是篇文言文,無論從字詞解釋還是語句理解上都是一個挑戰(zhàn);其二它是篇議論文,要理清文章議論文的論證思路更是一個難點。所以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我選擇第《二課時作為本堂公開課的教學內(nèi)容,在事先帶領(lǐng)學生掌握全文字詞句的基礎(chǔ)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結(jié)合本單元“直面挫折”這一主題,教會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展開一次挫折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確定好這一教學內(nèi)容后,怎樣把這樣一篇說理化的文章更形象化具體化?我努力從文章中去尋找一些突破點興趣點。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苦思冥想,我決定從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生活經(jīng)歷入手找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讓學生查找六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和歷史上“死于安樂”的具體事例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結(jié)合學生身邊的人和事談?wù)剳撊绾蚊鎸Υ煺?,尤其在問題的設(shè)計上我特意安排學生一定要講自己的堅強的事例,其實我在之前的設(shè)計上并沒有這樣安排,只是讓學生說說你曾經(jīng)是怎樣面對挫折的。
    而這一問題的設(shè)置讓很多學生都只談自己是怎樣逃避困難,怎樣一次一次導致自己失敗,偶爾有學生說到自己堅強的事例時,其他學生還抱著懷疑嘲笑的態(tài)度。這在班級中無疑產(chǎn)生了一種不想說實話的想法,也影響了學生的正確人生觀的形成。吸取試講時的教訓我把問題改成“你曾經(jīng)如何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拋磚引玉,很多學生都能站起來大聲說出自己堅強的一面,也得到了同學一次次的掌聲,這樣也鼓舞了學生的自信,讓他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身上還有很多值得他人稱贊的優(yōu)點,從而對生活對學習都產(chǎn)生一種良性循環(huán),達到一定的教育成果。
    另外情感互動在本堂課整個教學準備、教學實施過程中都有一定的體現(xiàn)。從師生互動來看,我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整理查找六個歷史故事時,我采用看誰找得快找得準,老師和學生一起參與,最后查找的資料一起評比。于是很多學生都非常積極地參與,還不時都有學生到我這里來詢問查找的情況。我開始和很多學生一樣查出的資料非常繁多,面面俱到,后來在展示成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麻煩,而有一個學生整理的資料比我們都簡潔。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三)
    今天上了一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覺得文章第三段的翻譯很是拗口,學生很難理解。特別是那句“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很難串講,“征”是“征驗,表現(xiàn)”的意思,“色”是“臉色”,“發(fā)”是“吐發(fā)”的意思,“聲”是“聲音”,“于”是介詞,翻譯時倒裝,“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連起來是什么意思:“通過臉色表現(xiàn)出來,通過聲音吐發(fā)出來,然后別人才能明白。”這是什么意思?是自己的情緒通過臉色表現(xiàn)出來,還是別人的憤怒通過臉色表現(xiàn)出來,還是別的什么意思,我很難跟學生解釋清楚。
    還有后面分析時。在說到這一段時,我又有點卡殼。這一段是正反論證吧,先從個人方正面論證生于憂患,再從國家論證死于憂患。這個個人方面怎么就是論證生于憂患了呢?是說自己的心意,別人不明白,通過這些別人明白了,怎么就“生”了呢?沒法用很清晰很邏輯的語言解釋清楚給學生聽。因此這一課上的就有點亂,學生學習得也有點不是太懂。
    上完課后,還在回想,這一課的難點就是在這一段,要想突破這段的難點,還是要從論點出發(fā),論點是說: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那么這一些就是憂患,是一個人在思想上面的困擾,他的liuxue86.com思慮不通,才能激發(fā)他去冥思苦想,振奮精神;別人對他不滿,怒形于色,口出怨言,就能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的不足,不然就會自高自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就會做出很多剛愎自用的事情出來,說遠一點,可不就是要有憂患意識嗎?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四)
    這次上課的課題是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從這一堂課的準備與授課中,我深刻感受到,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先靜下心來細細的讀課文,不要急著去找一堆資料,否則,只會自亂陣腳,無從備課,此外,要多聯(lián)系生活,融入文本,融入自己的感情。語文教學中以情動人,往往能給你帶來驚喜。
    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從教學流程的設(shè)計到對文本的解讀,到教學目標的確定,都做得較好,教學重難點也把握得很到位,另外,課前準備很充分,從主題的選擇到板塊的設(shè)計都精心準備,進行了取舍。具體反思如下:
    一、較成功的方面
    1、教師的問題串設(shè)計的有效、有序。問題2面對基礎(chǔ)較差的學生,讓他們也有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問題3、4、5主要針對基礎(chǔ)好的學生,讓他們有挑戰(zhàn)自我的機會。不同水平的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多層次的思考。
    2、在品味精彩語言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能夠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設(shè)計活動,促使學生自己去體驗,一步一步把語言特色說的很全面。
    3、學生活動方式多樣化,不僅有常規(guī)的一問一答式,還有小組分工合作式,不僅有大聲朗讀,還有辯論式的體味式朗讀,還有學生的小練筆環(huán)節(jié),整節(jié)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4、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老師沒有僅僅停留在指出中心論點上,而且還設(shè)計了問題,讓學生深入理解中心論點,這一點也是值得一提的一大優(yōu)點。
    5、板塊設(shè)計巧妙,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很有現(xiàn)實意義,材料補充的恰當,有效,小組合作分工細致,任務(wù)明確,沒有流于形式。
    6、本節(jié)課,老師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一致,老師想教的與學生學到的一致,對文本的解讀到位,有沒有局限于文本,針對所教知識進行了拓展,是一節(jié)原生態(tài)的課。
    二、對幾個問題的反思與探討
    1、對文本的定位,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議論文,其實確切地說,應該是語錄體性質(zhì)的文章,所以有點大話議論文的感覺。
    2、備課時所作的取舍,如果取孟子的思想價值,聯(lián)系戰(zhàn)國時期的背景,作者寫這些文章的目的,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獲。
    3、老師的過渡性語言過于生硬,缺少巧妙的引導,評價學生的語言上有些單薄。
    4、在小試牛刀環(huán)節(jié),張瑋同學的片斷如果是考場作文,老師會給多少分呢,只是羅列古人事例,但缺乏個人的真情實感,恐怕很難說服那位王同學。所以教師在引導時,一定要強調(diào)有真情實感。
    5、問題2給了學生具體要求,圈出相關(guān)詞句,卻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問題3過大,很難操作,老師最好給出示范,或要求再明確一點,可以設(shè)計一道填空題。
    牽動人心的導入、有效問題的設(shè)計、精彩到位的點評、言簡意賅的結(jié)束語等因素在教學流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公開課要求教師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nèi)要上完一篇課文。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展示自己的個性和風采,在簡潔、精練、流暢中突出自己的亮點。因此,問題的設(shè)計不可太多,當然,太簡單和表層的設(shè)計會讓你的課蒼白無力而又膚淺。所以,在教學設(shè)計中要顧全到深度和廣度著實不容易。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學習,多鉆研,多反思。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五)
    主要是資料的利用問題最有感觸。
    一位動物學家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奧蘭治河的羚羊群進行研究。他發(fā)現(xiàn),東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強,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樣,每一分鐘要快13米,為什么會存在這些差別呢?原來,東岸羚羊群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在他們附近生活著一個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為在他們?nèi)鄙倭艘蝗禾鞌?。這是我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設(shè)計的導入,雖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因為沒有設(shè)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沒有設(shè)置懸念,所以也就讓學生失去了動腦的機會,變?yōu)楸粍拥穆犃恕?BR>    這是老師上課經(jīng)常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有時因為上課時間緊張而忽略學生的思考和發(fā)言,往往會讓一些閃光的思想悄悄的溜走。這就涉及到資料的利用問題,給我一個啟示,有了好的資料還要充分的利用它,做到物盡其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六)
    九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學習文言文的基礎(chǔ),因此,我在教學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時先要求學生自主討論翻譯全文,并根據(jù)學習找出重點詞句,然后由學生說出要點.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課文,領(lǐng)悟精神實質(zhì)時,也在老師指導下由學生完成.收到較好效果.以后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這節(jié)課學生解決了這樣一些問題:
    1掌握了一些實詞,如發(fā),舉,士,苦,勞,餓等。
    2掌握重點句子的理解,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等等。
    3理解課文內(nèi)容,課文從個人成才談到治國。告訴我們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貪圖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