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學習計劃

字號:


    本篇文章為讀者推薦一篇關于“地理學習計劃”的文章,并提醒讀者不要落入無關緊要內容的陷阱。尋找優(yōu)質的范文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成功的文章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錯誤,并提供參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學習計劃(篇1)
    五大要素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植被、水文、氣候、地貌、土壤)
    2、各地理環(huán)境要素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當厄爾尼諾現象發(fā)生時,遍及太平洋和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厄爾尼諾能使海水急劇升溫,洋面平均溫度驟升約3~5℃。
    1、海溫的強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減少,水中氧的含量降低,魚類因缺氧而死亡,秘魯的漁業(yè)生產受到打擊。
    依據厄爾尼諾現象分析,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體現那些方面呢??
    整體性體現二:地理環(huán)境要素之間相互制約,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整體的改變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整體性的體現三:不同區(qū)域之間相互聯系,某一要素的變化不可避免的影響到其他區(qū)域
    (1)作用:能量 是維持地表系統正常運行的動力,是聯系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橋梁和紐帶。
    ①海洋與大氣之間:a.海洋輸送熱能給大氣;b.大氣將動能 傳輸給海洋。
    1.地球圈層間的物質運動與能量交換一樣,是地理環(huán)境發(fā)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層間相互聯系的紐帶。
    2.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體現了地球圈層間的物質運動。
    地理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如水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氧循環(huán)等,往往跨越圈層界限,它們既是圈層相互聯系的紐帶,也是圈層相互作用的體現。
    地理學習計劃(篇2)
    一、體系化:
    基礎知識點的數量極其龐大,其中相似點概念、原理等又不止一二,如最簡單的“緯度帶”與“溫度帶的”、“東西經度”與“東西半球”、“自轉線速度”與“自轉角速度”等,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往往相互混亂,問東答西,知識點知道的不少,但總不能有條理得說清楚知識體系之間的聯系。為此我要求學生將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部分的所有知識體系歸納為4+5共9大模塊,將課本當中比較復雜的知識點結構進行梳理,并分成一級體系、二級體系、三級體系……,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位置被明確了,這時候可以不要求學生能夠詳細理解并運用該體系中所有的知識但,只要能完整清晰地知道所學的知識在體系中的位置。這樣減少了對大量知識內容掌握的要求,僅要求知其框架因而學生可以快速掌握并建立興趣,同時激發(fā)學習動力。
    二、準確化:
    在充分掌握體系化的要求之后,學生可以就每個知識點進行詳細的分解,將其概念、原理、適用范圍……所有需要掌握的內容進行理解。在這一過程當中,特別要求學生注意條件的變化對于知識點的影響,例如學習氣壓帶風帶過程當中,特別要注意到春秋分日與冬夏兩至日時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方向和移動程度,雖然氣壓帶風帶與太陽直射點同向移動,但卻不是移動23度26分,僅僅是相對于春秋分日南北移動5個緯度。所以,基礎知識掌握越準確,對于綜合解題能力的提升越明顯,并且能夠使用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得到提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三、可推導化:
    基礎知識在達到體系化和準確化的要求之后,更多的是對于解題力的支持,但近年來的解題要求越來靈活,材料越來越新穎,更加貼近生活,更加強調學有所用,最終達到提升地理學科素養(yǎng),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操作中可以以歷年真題和近年貼近真題題型的模擬題分類匯編作為訓練素材,不求大量做題,也不要一味尋求高正確率,重點從中尋找材料、題型與所學知識的切入點,從而可以提高復習針對對性。另外,在復習基礎知識的過程當中可以有意識地進行相關知識點考點思考,比如在復習地轉偏向力的考點時,要能想到考題大致分成以下三類:1、河流侵蝕岸問題,2、風向問題,3、拋物落點問題。
    總結:將基礎知識的復習盡可能地按照以上三個標準進行,執(zhí)行越嚴格,基礎知識越完整,對于解題的支持能力越強,在以上基礎之上再進行“標準化解題方法”訓練,地理的得分能力必將快速提升,成為優(yōu)勢學科。再從時間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還是相對薄弱的學生,都有足夠的時間在高考當中打一場漂亮戰(zhàn)爭。
    地理學習計劃(篇3)
    ⑴概念:地球表面不同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是不同的,即地域差異。
    思考:1、各地自然環(huán)境差異產生的原因是什么?2、哪個要素能最直觀地看出各地自然環(huán)境的的差異?
    ⑴概念:同類植被和土壤在地球陸地表面呈條帶狀分布,即構成自然帶。
    ⑵陸地自然帶的形成:
    1、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對應哪些氣候類型?
    2、溫帶大陸性氣候對應那些自然帶?
    3、南半球缺失的是哪些自然帶?為什么?
    北半球高緯度地區(qū)沿經線(南北)方向線更替;沿緯線方向延伸自然帶與緯線平行
    2)基帶的確定:垂直自然帶的基帶與當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帶一致致假如該山位于我國華北地區(qū),則基帶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3、垂直地帶性與緯度地帶性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差異,即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與從赤道到兩極的自然帶分異有些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
    4、同一自然帶在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陽坡高于陰坡, 迎風坡高于背風坡(可以用它判斷南北半球嗎??)
    6、雪線的分布高度:雪線是山上積雪冰川帶下界,其分布高度與山坡的坡向、山體所在緯度等有關。
    非地帶性分布現象 ——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分布不具備地帶性規(guī)律,稱非地帶性因素
    南北半球高緯地帶的自然帶的分布差異(海陸分布引起的南半球缺失亞寒帶針葉林帶和苔原帶)
    南美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自然帶分布的差異、(地形起伏引起地形雨:西坡降水多于東坡)
    洋流影響(暖流——增溫增濕——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寒流——降溫減濕——自然帶向較低緯度延伸)
    成因:1、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受南北向山脈阻擋,多降水2、沿岸有馬達加斯加暖流經過,增溫增濕。
    成因:1、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又受山脈阻擋,多地形雨;
    2、沿岸有東澳大利亞暖流經過,增溫增濕。
    成因:1、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受地形的抬升,降水多。
    成因:1、位于東北信風的迎風,受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
    成因:
    1、地處西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多;
    成因:受東北信風帶的影響,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離岸寒流的影響,降溫減濕(西南季風使表層海水遠離海岸,底層海水上泛成為寒流)
    成因:由于安第斯山脈的阻擋,地處西風的背風坡。降水少。沿岸有寒流經過,降溫減濕
    成因:1、安第斯山脈阻止向東擴,使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地域狹窄。2、西側有秘魯寒流經過,降溫減濕使其向低緯延伸。3、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降水少。
    成因:北大西洋暖流增溫增濕的影響。與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緯度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理學習計劃(篇4)
    1、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東經度數增大或西經度數減小的方向就是地球的自轉方向)。
    2、速度:
    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角速度除兩極外,其余都相等,約為150/小時。
    緯度越低,線速度越大;緯度越高,線速度越小。海拔越低,線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線速度越大。
    赤道線速度為1670km/h,南北緯300為1447km/h,南北緯600是赤道的一半,為837 km/h,由此可判斷高、中、低緯。
    1、地方時:
    (1)同經度同地方時,不同經度不同地方時。經度每隔150地方時差1小時,10差4分鐘。
    (2)光照圖中已知地方時的確定:
    晝半球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12時;夜半球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24時或0時;
    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的經線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的經線地方時為18時。
    (1)時區(qū)計算:某地所在時區(qū)數=該地經度÷15°(余數若小于7.5,則直接舍去;余數若大于7.5,則在結果上加一個時區(qū))。
    (2)北京時間為東八區(qū)的區(qū)時,即120°E的地方時。
    (3)世界時:即0(中)時區(qū)的區(qū)時,也是00經線的地方時,又叫國際標準時。
    找1800經線和0時經線,從0時經線向東到1800經線為新的一天,其余為舊的一天。
    1、晨昏線的判讀:順著自轉方向,由晝進入夜的是昏線,由夜進入晝的是晨線。
    2、晨昏線的主要特征:
    (1)晨昏線平分地球,是一個過地心的大圓。
    (2)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0;
    (3)晨昏線所在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4)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為春分(3月21日)或秋分(9月23日);與極圈相切,為夏至或冬至。
    夏至(6月22日)的判斷: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qū)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及其以南地區(qū)出現極夜;
    冬至(12月22日)的判斷: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qū)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及其以南地區(qū)出現極晝。
    (5)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時。
    ● 解題時知道晨昏線,一定要繪出夜半球。
    (2)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河流向右偏,則右岸侵蝕嚴重,左岸堆積明顯。南半球反之。河流向哪岸偏,則哪岸侵蝕。
    地理學習計劃(篇5)
    1.概念 2.優(yōu)點 3.數據分類 4.工作流程 5.基本構成 6.主要功能
    1.概念: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縮寫GIS )是在計算機軟件和硬件支持下,對地理信息進行采集、管理、分析和表達的空間信息管理系統。
    (1)空間數據:反映事物地理空間位 置的信息(如城市的經度、緯度)
    (2)屬性數據:與地理位置有關的反映事物其他特征的信息(如城市人口、經濟總量)
    4.工作流程:信息源→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庫→數據分析→信息輸出→模擬結果和決策方案
    7、能解決的主要問題:地物空間分布及位置分析、趨勢分析、模式分析、模擬結果等
    ①、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各種信息
    城市防災減災:
    在歷史、經濟、社會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區(qū)在空間的分布與組合上,形成各種不同的空間結構模式。
    ①同心圓模式:特點:各功能區(qū)呈同心圓狀分布;②扇形模式:特點:各功能區(qū)沿交通線呈扇形分布;③多核心模式:特點:城市圍繞不同核心發(fā)展,形成多個核心模式 ④“田園城市”模式
    地理學習計劃(篇6)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教育部中小幼教師《專業(yè)標準》為指針,以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解決個人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突破口,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導向,以校本為主渠道,以教研組為單位,全面深化校本研修,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師德高尚、素質優(yōu)良、結構合理、業(yè)務精湛、充滿活力的教師,著力打造出富有個人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通過校本教研,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fā)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專業(yè)引領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體教學水平。
    二、自身素質分析
    (一)個人優(yōu)勢
    (1)具有一顆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的心。
    (2)具有一定的課堂教學實踐經驗,可以適應于地理教學工作。
    (3)有較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較嫻熟的專業(yè)技能,良好的教育教學水平。同時,掌握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和理論知識。
    (4)能夠運用有效地網絡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以達到更好地為地理教學服務。
    (5)對地理教學保持適當的活力和對學生的地理學習親和力,以提高學生的地理水平為最終目的。
    (二)不利因素
    (1)教學過程中不善于引導、總結,反思??偸菍W生作總體關注,卻常常會忽視一些個體的關注。使得學生學習情況參差不齊。
    (2)在教學過程中檢查力度不強,對學生的耐心不夠,對學生學習習慣等細節(jié)方面一系列的培養(yǎng)明顯做的還不夠。
    (3)工作的精益求精度不夠,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和學生心理教育方面的認知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三、實現目標采取的具體措施
    為了能使我的校本研修有頭緒,我打算將所有的研修活動整合為一個整體,具體方式有:
    1、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同時,多進入地理教師論壇,增加與其他地理教師的交流的機會,幫助自己的業(yè)務能力的提升。比如:
    (1)集體備課;
    (2)示范觀摩;
    (3)聽課評課;
    (4)專題講座;
    (5)交流研討;
    (6)以老帶新(青藍工程);
    (7)教研組活動;
    (8)校際結對交流。
    2、積極參加教育部門組織的繼續(xù)教育學習和其他各類教育教學活動,認真記、多鞏固,多總結,多反思,多交流,多討論,多向優(yōu)秀教師請教。比如:(1)教學反思(單節(jié)課、階段性等);
    (2)崗位大練兵(三字兩話畫、)現代教育技術);
    (3)教學競賽(能手賽);
    3、多參加校內外的地理教研活動,以提升自身的地理教學能力等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比如:
    (1)試題研究,試卷分析;
    (2)學情調查分析;
    (3)專題(課題)研究;
    (4)教育敘事撰寫;
    (5)說課(稿);
    (6)教學設計;
    (7)課件制作。
    4、定期參加學校組織的業(yè)務學習和其他活動,認真做筆記,提出問題并交流,養(yǎng)成每天學習的習慣,多看看網上的教學視頻,教育隨筆和優(yōu)秀教師的經驗交流。比如:
    (1)論文撰寫;
    (2)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
    (3)學習筆記等。
    (4)基于網絡平臺的研修方式:如專題論壇,主題空間,博客寫作,QQ群交流等。
    四、研修方式
    1、注重日常教學常規(guī)的扎實與提升。認真完成學習任務,做好每一次聽課后記錄。學會思考教育問題,積極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師的行為等,從反思中提升教學研究水平。每節(jié)公開課后,把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東西趕快記下來,享受成功,彌補不足。在總結經驗中完善自我。
    2、堅持寫好教育教學隨筆。認真的讀一本有關教育的書籍,并及時反思。
    3、認真參加參與各校教研活動與“小組學習研討”活動,將培訓學習所得,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逐步提高,尋找出一條適合本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之路,爭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4、樹立現代學生觀,學會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相信學生的巨大潛能,并努力去探索發(fā)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fā)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的主體發(fā)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5、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勢,積極參與在線研討。
    我對自己的專業(yè)水平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決心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豐富自己的文化積淀,充盈自己的底氣,增強自己的理論底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結合教學實際,把個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五、預期成果:
    讓學生掌握知識本,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于思考;它能培養(yǎng)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它能促進師生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在未來的教學中,一方面,我會努力致力于地理新課程的研究,在課堂中堅持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新舊知互相交替以助于學生自然習得新知。并且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熟練運用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平時多參加教研活動、業(yè)務學習和專業(yè)技能學習。學習新課程理念,研討教學方法,觀摩課堂教學,反思教學行為。努力做到三個到,備課時要想到、教學中要做到、課后要反思到。以切實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地理學習計劃(篇7)
    高中地理在整個高中文科教學過程中的難度相對而言是最大的??偨Y歷年的高考成績,甚至可以看出,如果當年的地理試題偏難的話,那么文科生的整體成績是偏低的,而自然地理的比重相對較高的話,更能夠影響文綜的整體成績。而這部分會集中體現在與地球運動、大氣運動等有關系的一系列問題中,如光照圖的解析、地方時的計算、氣候類型的判斷。這部分自然地理內容相對來說考查學生的是空間想象與邏輯推理的能力,相對于后面的人文地理、區(qū)域經濟等內容,有些偏理科的性質,是令大部分文科學生最為頭疼之處。
    自然地理的學習除了掌握教科書中的內容外,重要的是對一些基本結論的識記與運用。如涉及到光照圖中晝夜半球的中央經線、地球上新舊一天的分界線等這些特殊的要素,應該重點識記,這是圖形結合分析問題的切入點。其余如經濟地理、區(qū)域地理整治等,需要學生在記憶基本內容的前提上,對題干涉及到的相關因素綜合考慮,如區(qū)域地理整治,是在具體的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文等)下,進行的合理的人類活動(城市結構、工農業(yè)布局等),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當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涉及到的內容確實很瑣碎,但并不是無章可循的。
    小編精心推薦
    學習計劃 | 復習計劃 | 新學期學習計劃 | 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