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科學課件合集

字號:


    在本文中,我們將全方位地深入研究“小學六年級科學課件”。為了避免失憶,建議您收藏本頁。為了更順利地進行教學,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和課件,只要事先寫好教案,就可以順利地進行教學。經過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指導教師更好地展開教學活動。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件(篇1)
    科學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
    過程與方法:
    1、調查家鄉(xiāng)水環(huán)境污染和治理情況。
    2、學習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增強保護家鄉(xiāng)水環(huán)境的責任感。
    2、水污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教學重點】調查家鄉(xiāng)水環(huán)境污染和治理情況。
    1、教師課前實地踏勘家鄉(xiāng)可供學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選定地點。
    2、有關家鄉(xiāng)水域狀況的錄像或照片。
    本課活動的開展最好是跟學?;蛘呱傧汝犎〉寐撓?,一起組織活動,特別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續(xù)活動中做好學生考察報告的撰寫。
    家鄉(xiāng)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沒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狀況,就要去實地考察,考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這一次,我們將一起到去考察家鄉(xiāng)的自然水域,地點就定在****。
    2、討論:考察前我們應做些什么呢?考察時要注意什么?(確立考察主題,設計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組討論制訂考察計劃。
    計劃包括這些內容:目的、地點、時間、器木才、考察程序、考察內容、人員分工、注意事項……
    可參考教材84面的樣稿。
    二、實地考察:
    1、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取樣。考察地點宜離學校較近。考察過程強調紀律。
    2、考察時先看水域周圍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有沒有廢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顏色怎樣,水里有沒有動植物,水面有沒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樣,帶回學校進行檢驗觀察。
    3、對采回的水樣進一步觀察。
    (1)把水樣靜置一段時間后,看有沒有雜質沉淀下來,雜質是什么?
    (2)用顯微鏡檢驗水中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
    三、觀察討論:
    1、回學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報告”提示觀察水樣,填寫報告。
    2、與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較,判斷家鄉(xiāng)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討論為什么?
    3、請學生就如何保護家鄉(xiāng)的水環(huán)境提一提建議??梢越M織學生撰寫相關的環(huán)保小論文。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件(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進行一項大的活動(事情)首先要從整體上進行計劃和組織。
    2、能較好的分析討論他人的經驗。
    3、培養(yǎng)學生嚴禁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準備:實驗室進行暗室效果設計,下載的遠程教育資源中的一些場景圖片。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上課時,打開實驗室的門(不大),讓學生進入“暗室”。
    師:走進這個房間瞬間,同學們有什么感受?談一談.
    這時,學生的感受會有兩方面,一是陰涼舒適,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勵學生能從不同的側面對事情進行評價,選定我們今天“想使這里亮起來”。
    師:我們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經歷嗎?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問題?師生交流。
    師:假如你是地下停車場的負責人,你是那條街道的負責人,當你發(fā)現這里采光不足時,你會怎么做呢?
    學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種各樣的燈,既節(jié)能又美觀。(因為電視、生活中常見這樣的場景。)沒有去實地考察、廣集方案的意識。
    師:這么大的工程,我們怎么能一個人或幾個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進行呢?想一想我們“鄭東新區(qū)”是多么的美,我們的“水立方”、“鳥巢”、還有那世人稱贊的“奧運會開幕式”,“奧運會的口號”,舞動的“京”字,熊貓的名字……這些活動大家都是通過什么方式做得這么出色呢?
    學生討論,但是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活動也可“招標”。
    師:人們對于一項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腦門,一次沖動就做出決定的。很多時候通過招標、邀請、比賽、論證會等方式,廣征方法和建議,從中篩選出設計方案后,才進行實施的。我們也可以開展一個“采光設計方案邀請賽”,邀請我們全體學生參與設計,從中選取方案,讓其我們每個小組都來設計吧。
    師:就像我們家衛(wèi)生間、廚房一樣,能通過改造就能達到我們的目的時,我們是不會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們身邊的都市村莊一樣,怎么改也達不到現代大都市的要求時,我們就會設計一套新的方案,重新進行建造。我們的設計方案相應的可以分成“改進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兩種。
    出示15頁的“采光方案設計邀請賽”圖片,注意要求。
    師:你們對哪里的采光不足進行設計呢?怎樣參加這次邀請賽呢?小組討論,制定一個可行的研究計劃。
    小組討論,寫計劃。(這時的學生還可能沒有達到“實地考察,發(fā)現問題——搜集資料,制定方案——實驗驗證方案,用模型解釋解決方案”的水平)教師巡視傾聽、必要的指導。
    師:我們可以參考16頁奇妙小組的研究計劃,對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們的總體研究計劃。
    教師進行小組指導。
    四、交流總結。
    一、閱讀奇奇的科學日記,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問題,
    教材中的科學日記一方面作為提出問題的材料,要激發(fā)學生產生回憶,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另一方面這篇日記也是學生科學日記的樣張,教學中,應對學生滲透關注生活,并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進行科學思索的教育。
    二、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遇到的采光問題。
    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現象很多,大多數學生都會有所經歷。教材通過人物語言暗示這里應該讓學生展開討論,并把討論的內容進行梳理和記錄,為后面的研究作內容上的鋪墊。
    三、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動員參加采光設計邀請賽。
    積累了一系列的關于采光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因勢利導,發(fā)動學生開展一次采光設計邀請賽。
    比賽規(guī)則可以參照教材中的內容,也可以由學生自己商量決定。
    計劃考慮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引導學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關鍵。
    首先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研究載體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重新分組。
    然后引導各小組必須明確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將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明白下一步即將去做什么。
    考慮到學生獨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議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完成探究學習任務。分組的方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按研究內容分,也可以按照自愿結合的方式,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進行適當調節(jié)。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件(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它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月球本身不會發(fā)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月相變化是月球在不斷繞地球公轉的過程中發(fā)生的。
    2.能夠對月相變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設和猜想;能夠用模擬實驗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愿意傾聽其他同學對于月相變化原因的觀點和評述。
    二、教學準備
    大白紙、記號筆、黃色乒乓球、臺燈、鉛筆、粉筆。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提出研究問題
    (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滿月、凸虧月、下弦月、殘月這八種典型月相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從農歷初一開始出現的順序排列。
    (2)提出研究問題:月相的變化是怎樣形成的?
    2.形成研究假設
    (1)讓學生以小組進行討論:月相每個月重復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2)讓學生在班上匯報自己的想法。
    (3)把學生按照不同的解釋分成小組,并且根據自己的想法作出一個示意圖。
    在繪制示意圖之前,為了讓不同學生畫的示意圖能夠被相互理解,教師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①示意圖要表示出從北極俯瞰時,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當月球處于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時所出現的月相。
    ③月球繞地球轉動的方向
    (4)學生展示并介紹自己的示意圖。其他的學生可以針對示意圖提出疑問并要求解釋。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設以及針對各種假設存在的疑問。
    3.設計模擬實驗
    (1)讓持有不同見解的學生設計出一個模擬實驗來檢驗示意圖中展示的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①用什么來代表示意圖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陽?
    ②怎樣表示月球繞地球的運動?
    ③怎樣觀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時出現的月相?
    (2)讓學生根據制定的實驗方案準備試驗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課時
    1.進行模擬實驗
    (1)讓學生按照不同的假設分成小組進行模擬實驗。
    (2)教師巡視、指導不同小組進行實驗的情況。
    2.匯報實驗情況
    (1)讓各組學生匯報模擬實驗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引導他們回答:
    ①在實驗中你是怎樣讓月球繞地球運動的?你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時候,月球應該在什么位置?這時對應的日期應該是什么時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應該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擬實驗中月相變化的順序和我們實際觀測到的月相變化的順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據模擬實驗的情況,你認為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嗎?如果不正確,你的根據是什么?要怎樣修改?
    3.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交流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讓學生思考:如果月球繞地球運動的方向反過來,對于月相的變化有什么影響?
    4.布置作業(yè)
    讓學生根據實驗的結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圖。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件(篇4)
    《斜面的作用》說課稿
    一、說教材是新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工具和機械的內容,是本單元認識的最后一種簡單機械。本課是按照“問題――實踐――結論――應用”的思路編寫的。課文分三部分:
    1、通過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車上搬運重物的實驗,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斜面。
    2、通過實驗認識斜面的作用,這部分內容分為兩段:首先認識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認識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3、指導學生認識斜面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現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實驗驗證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運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注意控制變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通過本課教學擬達到以下目標:
    前三個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筆來完成。為保證對比實驗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部分也相同,借助兩厘米寬的紙條使露在斜面以上的部分和紙條寬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提醒: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實驗記錄單)
    四、學以致用
    先啟發(fā)舉例:通過教師用線在圓珠筆上繞兩種螺旋線讓學生觀察后比較哪種螺絲更容易擰進木板中去,問學生為什么你會這么選擇?然后想一想盤山公路為什么會修成“S”型。再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了斜面。
    最后全課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什么簡單機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點?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板書: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件(篇5)
    本次科學課件主要講解的是地球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自轉
    1.定義:地球自轉是指地球以西向東的方向自轉一周的運動。時間為一天24小時。
    2.影響:地球自轉對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氣候和地球上生物的生長以及人類活動都有一定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太陽直射:是指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到地球上的某一點;
    (2)晝夜交替:指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形成白天和黑夜的變化;
    (3)地軸:是指連接地球兩極的軸線。
    二、地球公轉
    1.定義:地球繞著太陽一周的運動叫做公轉。時間為一年。
    2.影響:地球公轉對季節(jié)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黃道:在天球中看,太陽表面上跑的軌跡叫黃道;
    (2)赤道:是地球上一條假想的大圓,它與地球自轉軸交于兩極,將地球分成南北兩個半球;
    (3)春分、秋分:是指地球公轉到某一位置時,太陽處于天球上的位置。春分時,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秋分時,太陽的位置仍在赤道上。
    總結:地球自轉和公轉都是地球的基本運動之一。地球的這兩種運動,影響著整個地球的物理、地理和氣候環(huán)境,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件(篇6)
    活動目標:
    1、了解常見蔬菜的食用部位,并嘗試進行分類。
    2、樂意向同伴大膽介紹自己喜歡的蔬菜,懂得多吃蔬菜身體好。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能夠將自己好的行為習慣傳遞給身邊的人。
    活動準備:
    了解、認識常見的蔬菜;蔬菜實物若干;《什么部位可以吃》操作材料包。
    1、導入:每天無論是家里還是幼兒園,我們都要吃許多的蔬菜。
    3、重點提問:你喜歡吃蔬菜嗎?喜歡吃什么蔬菜,為什么?(幼兒個別交流)
    小結: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吃蔬菜,喜歡它里面的營養(yǎng)。蔬菜的營養(yǎng)很豐富,有很多的維生素、礦物質,所以我們應該樣樣蔬菜都愛吃。
    1、看PPT,師:老師這里有很多蔬菜,我們一起來看看,誰認識的蔬菜多,誰的本領大?
    2、剛才我們介紹了各種蔬菜,那你們知道我們吃蔬菜的什么部位嗎?(請2—3個幼兒介紹)
    有只小熊也愛吃蔬菜,我們一起看看它吃對了嗎?聽故事《熊媽媽收菜》。
    重點提問:小熊跟著媽媽去菜園收蔬菜,它們收了哪些蔬菜?(蘿卜、白菜、西紅柿)。你聽了故事知道蘿卜、白菜、西紅柿應該吃什么部位呢?(蘿卜吃根莖、白菜吃葉莖、西紅柿吃果實)
    小結:原來,有的蔬菜要吃它的根莖,有的吃它的葉莖,還有的吃果實。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4個盆子,請你們幫他分一分(依次介紹根莖、葉莖、花、果實4個盆子)你們動動腦筋,看清你們的盆子上的字,想想應該挑選什么蔬菜。
    2、重點提問:你們是怎么吃的?(生吃、榨汁、炒菜、煮湯、做蔬菜色拉)
    小結:蔬菜的營養(yǎng)真好,是維持我們生命不可缺少的食物。一個人可以長期不吃葷菜,但是不能不吃蔬菜,因為蔬菜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我們小朋友每天都要和蔬菜做朋友,天天吃蔬菜,把阿姨準備的蔬菜吃光光,做個健康的乖寶寶。
    反思:
    1、豐富幼兒對蔬菜的經驗,在幼兒操作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一些蔬菜的部位,及它們能吃什么部位,讓幼兒了解之后再進行操作。
    2、加強幼兒的合作意識,在平時活動中,多創(chuàng)設幼兒合作的機會,讓幼兒學會商量,合作。
    3、在蔬菜營養(yǎng)的方面,知識還不夠全面,應了解更多的蔬菜的不同營養(yǎng),在講解的過程中,讓幼兒進一步理解,從而更好的激發(fā)幼兒喜歡吃蔬菜,多吃蔬菜的情感。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件(篇7)
    教學目標:
    1、逐步形成主動積極收集資料、依據計劃進行研究的探究習慣。
    2、能和小組同學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3、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鏡的反光作用,知道物體反光能力的強弱與物體表面粗糙程度有關。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教師:下載并整合的遠程教育資源中關于光的傳播教學課件;鏡子,鋁板,紙板,凸透鏡等。
    學生:模擬建筑物(紙箱),電筒,彎管吸管;鏡子,鋁板,紙板等。
    一、談話導入。
    醫(yī)院的長通道為什么會出現采光問題?
    (2)思考:光是怎樣傳播的?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內部?為什么會出現影子?
    學生猜測,大膽假設。
    師生共同利用彎管吸管觀察日光燈,通過這一小實驗探究光的傳播路線。
    (1)談話:通過彎管不能看見日光燈,說明了光傳播的路線是怎樣的?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日光燈不能透過彎管進入我們的眼睛,說明了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師和學生共同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光源。
    (3)課件演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利用課件直觀地演示光直線的傳播的現象,了解古人怎樣研究和利用光直線傳播原理的。(墨翟)
    1、談話:光是直線傳播的,能不能讓光改變方向?怎樣才能解決采光問題?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大膽進行假設。
    2、實驗探究:我們能利用手中的鏡子,讓手電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個地方嗎?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師生共同利用鏡子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實驗,教師可以指定某一個方位,讓每一組學生利用鏡子把手電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鏡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邊常見的材料再次實驗。
    師生利用各種粗糙程度不同、顏色不同的材料,依次進行反光實驗,通過實驗了解各種材料的反光特點。通過實驗學生會發(fā)現: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強;材料顏色越淺,反光能力越強;什么顏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顏色的光;
    4、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有哪些發(fā)現?把我們的發(fā)現記錄到記錄本上。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
    1、談話:同學們收集到哪些關于光傳播的資料?誰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
    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課件把生活中難以見到的光導纖維等高科技,以直觀的圖片或視頻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改變光傳播路線的新方法。
    1、談話:我們剛才交流了這么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資料,我們怎樣解決采光不足的問題呢?請各小組利用文字、圖畫或者圖結合的方式,分組設計解決方案。
    2、交流展示:我們的方案設計好了,請各小組向大家展示你們的設計,其他小組同學注意傾聽,提出好的建議。注意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
    4、改進方案:請各小組根據剛才同學們的建議,結合科學自助餐里的啟示,對自己的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實驗驗證我們的方案能否成功。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件(篇8)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能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梢詮姆糯箸R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fā)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fā)現!將新發(fā)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fā)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fā)現圓柱形及球形的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zhí)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fā)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F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煵シ庞嘘P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1)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fā)現些什么?把你們的發(fā)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fā)現可能不會很多??赡艿陌l(fā)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1)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fā)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fā)給大家)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同樣把你的發(fā)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交流觀察發(fā)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fā)現。通過觀察發(fā)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fā)現記錄下來??晒┯^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布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fā)現和課外 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辟一個這樣的空間。對于學生的發(fā)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于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上節(jié)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guī)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fā)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fā)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fā)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fā)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fā)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fā)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3、用兩個放大鏡組合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欲望總在不斷地發(fā)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xù)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1)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制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后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 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1)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 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么辦?
    2)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么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fā)現?借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制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過程與方法:
    1、學習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2、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
    3、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有什么不同。
    一個洋蔥,如果從它的內表皮上揭下一塊,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鏡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顯微鏡又能看到些什么?
    1、師:為了能更好地觀察它,首先我們要制作一個玻片標本。(師演示)
    2)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折疊。
    3)用蓋玻片(或另一個玻璃載片)傾斜著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
    4)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吸掉多余的水。
    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在科學記錄本上(或書上13頁)
    2、材料員發(fā)給每位同學放大鏡,大家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到的有何不同。
    1、師:如果我們將洋蔥表皮的玻片標本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呢?
    2、師出示顯微鏡,介紹各部分的名稱、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學生五年級時已使用過,也可叫學生介紹老師指導更正,具體內容見13頁)
    3、每2人一個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不會使用的同學可根據13頁的提示進行操作。每組的材料員監(jiān)督大家進行規(guī)范的操作,對不規(guī)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學取消其使用資格。同樣將顯微鏡下的發(fā)現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洋蔥表皮由一個個比較規(guī)則的多邊形組成。洋蔥表皮上的一個個小房間似的結構,是洋蔥的細胞。閱讀12頁的資料,了解胡克發(fā)現細胞的故事。讓學生談談對細胞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