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教案精華

字號:


    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毫米分米教案(篇1)
    學生已經(jīng)在二年級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在這節(jié)中,將要學習長度單位毫米。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shù)學。因此,本節(jié)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的基礎(chǔ),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
    鑒于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教師應盡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結(jié)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
    1、知識與技能: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2、過程與方法: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形式,自我體驗達成目標。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單位,形成表象,并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知道1厘米=10毫米。會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征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師:相信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吧!《西游記》里面猴哥孫悟空有一樣非常厲害的法寶,你們還記得是什么嗎?
    教師:對了,就是他的金箍棒,他的金箍棒吖,不但可以變長,還可以變短。現(xiàn)在猴哥一聲令下:“變長!”,就變成了1米,1米=100厘米。猴哥說:“變短!”這是多長?。拷鸸堪糇兌?,變成1厘米。
    金箍棒再變短,變成1毫米,但用尺子量,還沒到1厘米,這究竟是多長呢?開始引入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毫米。
    二、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1、介紹毫米: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我們就要用比厘米小的單位——毫米來表示。字母表示為:mm
    教師: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為1厘米中間有1,2,…,10個小格,每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
    4、在生活中找一找1毫米,介紹我找的身份證的厚度,內(nèi)存卡的厚度,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5、借助手勢,幫助學生1理解毫米的長度單位。
    2、故事:小狗弄斷了尺子,沒有0刻度時,應該怎樣測量呢?
    測量時,如果始端刻度不是0,測量結(jié)果則要用末端刻度減去始端刻度。
    3、測量薄荷糖盒的長度。
    四、回顧總結(jié),加深理解。
    1、當測量長度不是整厘米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厘米間每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3、測量時,要用末端刻度減去始端刻度。
    毫米是在孩子們二年級認識厘米之后的又一個長度單位的認識。本節(jié)課的故事引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微課中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測量建立表象,然后結(jié)合他們在生活中的實際事物對他們的認識進行檢測,進一步鞏固毫米在他們腦中的影象。
    毫米分米教案(篇2)
    2、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明確毫米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
    2、通過觀察,使學生知道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guān)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在操作與交流中,使學生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計算。
    4、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學過程】: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同學們非常喜歡的人物,看看是誰來了?(出示孫悟空)
    他帶來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孫悟空表演幾招嗎?
    師:是啊,金箍棒越變越短,最后放進耳朵里了。同學們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
    小結(jié):剛才同學們在估計的時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書:米和厘米)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兩個長度單位。
    (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長,1厘米又有多長呢?比劃一下。
    看來我們同學心中這把尺子還是很準的?,F(xiàn)在是越變越短,越變越短,最后變到孫悟空的耳朵里了,那大家猜一猜孫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長啊?
    師:這是你的猜測。到底有多長啊,咱們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顧測量方法。(出示判斷題)
    (2)會了方法后同學們開始量一量吧!
    這根金箍棒的長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來用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厘米已經(jīng)不能精確的表示出它的長度了。要想精確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長度,我們需要認識一個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
    師:接下來,請把目光移到我們的學具盒,從中拿出一枚1分硬幣,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
    師:請你再畫一條10毫米的線段。一邊畫一邊思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把你的發(fā)現(xiàn)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
    現(xiàn)在你能表示出孫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長嗎?
    4、繼續(xù)觀察直尺,數(shù)一數(shù),想一想,還會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毫米的哪些知識?把你的發(fā)現(xiàn)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組內(nèi)交流,班內(nèi)匯報。
    a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在我們的身邊或周圍有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找一找說一說。
    6、通過剛才的研究,你想對1毫米說些什么?有什么樣的感覺?
    1、出示各種物體的長度,學生認一認。
    四、課堂總結(jié)。
    師:今天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你有哪些收獲? 篇二:毫米的認識 微課教學設(shè)計 郭紅星
    教材分析: 《毫米的認識》在《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圖形與幾何這一知識塊,課標中提到要求在實踐活動中,知道毫米,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教材從測量身邊的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導入,引出毫米。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估計、測量等活動明確毫米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與厘米的關(guān)系,會用毫米測量,會舉例身邊用毫米作單位的例子,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對毫米的長度觀念。做一做分兩個層次進行技能訓練。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前已經(jīng)學習了“厘米”和“米”, 對為什么要有長度單位及計量單位是一種標準比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時測量物體長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從生活經(jīng)驗上說,學生在運用學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觸到毫米。通過學習毫米的認識,能夠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為第二課時學習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因此,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不僅是以后繼續(xù)學習長度單位的基礎(chǔ),也為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對于厘米的學習過久,可能會導致現(xiàn)實經(jīng)驗與知識經(jīng)驗的脫節(jié),對于用厘米的知識來估計、測量會出現(xiàn)陌生感。
    教學目標:
    1.通過估計、測量、討論等活動明確毫米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
    2.經(jīng)歷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動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為單位進行測量,知道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guān)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借助具體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重難點: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身份證、校訊通、學生尺、1分硬幣、1元硬幣、1角硬幣、身份證。
    師: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過測量,你還能想到測量的單位嗎?1厘米、10厘米有多長?身高1米多等。
    (設(shè)計意圖: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回憶二年級學習過的長度單位,喚醒學生的舊知,為下面如何估計數(shù)學書的長、寬、高打下基礎(chǔ))
    毫米分米教案(篇3)
    學生在二年級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有了系統(tǒng)的學習,對長度單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了解毫米產(chǎn)生的意義,理解1厘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
    (一)會用毫米做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厘米、毫米單位之間的關(guān)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三)通過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解訣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guān)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猜猜老師的身高有多少?(1米61厘米)里面出現(xiàn)了哪兩個長度單位?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什么?測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厘米?,我們的數(shù)學書用哪個作單位比較合適?
    估計數(shù)學書的長大約是( )厘米,寬大約是( )厘米,厚大約是( )厘米,
    數(shù)學書的長是( ),寬是( ),f是( )。
    小結(ji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體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數(shù),為了較準確的測量,我們就要學習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一毫米,
    1.匯報課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關(guān)毫米的哪些知識?教師出示有關(guān)毫米的知識。
    (3)小結(jié):尺上1厘米中間還有許多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4)觀察會員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3.認識1厘米=10毫米。
    (1)我們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幾毫米呢?請在自己的尺上選擇任意的1厘米數(shù)一數(shù)。(出示視頻)
    (1書本第22頁做一做。
    毫米分米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關(guān)測量的知識和方法,而且對即將學習的長度單位毫米、分米,許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jīng)有所了解。因此,學生的數(shù)學現(xiàn)實和生活現(xiàn)實是比較豐富的。“毫米的認識”,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作基礎(chǔ);從經(jīng)驗方面來講,學生經(jīng)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jīng)歷。因此,教材安排了讓學生估、測、議等活動,體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新知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向?qū)W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在建立長度觀念時,對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guān)系易混淆,故教學中應講清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比較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幣、橡皮等。
    師:米和厘米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兩個長度單位,請大家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 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米作單位?
    師:請大家再用手勢表示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師:我們每天上課都要用到數(shù)學1號本,你們知道數(shù)學課本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厘米嗎?自己量一量。
    生:1號本的長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寬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師:1號本的寬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長呢?
    要想比較準確地量出1號本的寬,就要用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量。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1、認識毫米。
    (1)師:1毫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拿起直尺認真觀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線以外,還有刻度線嗎?
    教師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圖。
    教師讓學生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shù)一數(shù),在刻度0到刻度1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從刻度1到刻度2是幾厘米?數(shù)一數(shù),在刻度3到刻度4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3)教師讓學生量一量1分硬幣的厚度,看夠不夠1毫米。
    師生共同用手勢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1分硬幣,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幣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
    教師指出:銀行卡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教師讓學生量一量數(shù)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幾毫米。
    (5)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7)共同完成書P45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shù)的)。
    2、認識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動手操作:用學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課桌寬是多少?(當學生用“米”做單位量時,課桌寬不夠1米,用“厘米”做單位時,一一地量很麻煩。)
    ②獨立探索:你感覺用一個多長的長度單位量課桌的寬比較合適?
    ③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有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④教師說明:像量課桌這樣的物體長度時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單位都不合適,我們要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⑤互相討論:這個單位規(guī)定為多少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厘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匯報并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眃m”(板書,把課題補充全:分米的認識)
    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的長度,表示出2分米的長度。
    (3)學生用直尺量1米長的繩子,每1分米做一個記號,問: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4)練習質(zhì)疑。
    2、 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毫米分米教案(篇5)
    教學內(nèi)容:毫米,分米的認識
    教學目的:1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
    2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學會用毫米,分米作單位量物體的長度。
    4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5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6 在實際操作中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建立毫米,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方法:直觀操作法,啟發(fā)式談話法。
    學法指導:教給學生操作方法。
    教具準備:直尺(1米),課件,紙條(40),一分硬幣40枚,棋子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找一生與師同站,其他學生發(fā)現(xiàn)“師生”之間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復習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長度。
    〈2〉 師:在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時常用(厘米)作單位。
    在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時常用(米)作單位。
    3 出示一分硬幣引入
    師:以厘米為單位測量一分硬幣的厚度,如何?為什么?
    一分硬幣的厚不夠1厘米,而我們又想比較準確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辦?
    二:新授
    〈一〉 毫米
    1 要想比較準確地量出一分硬幣的厚度,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厘米更小的單位,毫米來測量。(板書課題)
    2 認識毫米
    師:觀察直尺上除了較長的厘米刻度線外,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師:1厘米中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長度就是(2)毫米。 你還知道幾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師:數(shù)一數(shù),在刻度1和刻度2之間有多少小格?是幾毫米?
    同樣的方法數(shù)3—4之間有多少小格?幾毫米?
    自選1厘米數(shù)小格,匯報。討論發(fā)現(xiàn)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師:驗證:課件演示數(shù)小格。
    4 量硬幣,感受1毫米
    師:量一般物體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師小結(jié)。
    生測一分硬幣的厚度,匯報。
    師:指導學生借助1分硬幣表示1毫米。
    5 練習
    〈1〉 測量棋子任一條邊長,匯報。
    〈2〉 課件出示練習題。
    6 小節(jié):今后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或要求量的比較精確,就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二〉 分米
    1 測桌面的寬用毫米作單位,怎么樣?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單位。(板書:1分米)
    2 認識,感受1分米
    師:在尺子上從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數(shù)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師;1分米和10厘米同樣長,說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書:1分米=10厘米)
    師:從刻度2到刻度幾是1分米?
    師:用手勢表示1分米大約有多長。
    3 分米條制作及應用
    師:2人一張紙條,一人測出1分米,并在最后畫一條豎線,同桌用尺子測量檢查。如果不正確,另測;正確,沿線折疊。 師巡視指導。
    師:用分米條測量桌子寬大約是幾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單位表示?
    4 教學1米=10分米
    同桌之間提問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師貼分米條)
    師:共幾個分米條?10個分米條是幾分米? 和學過的多長很相似?為什么?
    指名提問,師小結(jié)。
    驗證:用1米長尺子測量得出 1米=10分米
    三:練習
    課件出示。(鞏固新知)
    四:1 小節(jié):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
    2 作業(yè):以毫米,分米為單位,測量家中物體長度,做一個記錄。
    板書設(shè)計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毫米分米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學生經(jīng)歷測量的過程,發(fā)展測量技能,培養(yǎng)估測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chǔ)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教學重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學難點: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征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建議:
    第2~3頁的情境圖:是一幅較為形象的四位小朋友對數(shù)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估計、測量、討論的主題圖。在出示了主題圖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們愿意參與他們的討論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分別估計一下課本的長、寬、厚。在估計的基礎(chǔ),引導學生運用測量的方法進行驗證。當學生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測量的時候,就問:你們遇到什么問題了嗎?相互交流一下,可以怎么樣去解決它?從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與厘米的進率。在學生掌握了這一部分知識的基礎(chǔ)上,要讓學生重點掌握1毫米的長度觀念。先介紹1毫米的實例,再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找找那些東西是1毫米,以加深他們對這個長度單位的感觀建立。做一做中的練習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在小組中說一說,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練習一中第1題,一是考查學生的長度觀念,二是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水平。在做
    此題時,先讓學生估測,不要急于用尺子測量。學生在判斷是否是正方形時,存在豎著看和橫著看的差別,可以采用轉(zhuǎn)動課本的方法反復對比。判斷后,再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第3題,含有兩項內(nèi)容,一項是估計常見物品的長(或?qū)挘硪豁検怯贸咦舆M行測量。完成后,要讓學生對估計的結(jié)果和測量的結(jié)果進行對比,其目的是讓學生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及時矯正,提高自己的估測能力。
    鑒于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教師應盡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結(jié)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
    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在前兩年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在這一冊教材中繼續(xù)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對于毫米學生雖然沒有正式學過,但他們每人的學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說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教材先說明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訴學生,1厘米中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并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1厘米有多少毫米,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guān)系是:1厘米=10毫米。接著教材通過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幣的厚度等實際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毫米分米教案(篇7)
    1、在實際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
    2、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
    3、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細心觀察、勤于動手、善于動手、善于分析的能力,體會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運用,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表象,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一年級時,我們學了兩個長度單位是什么?生答:米和厘米。(板書米 厘米)。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呢?生答:1米等于100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請同學們用手勢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的有多長?(學生比劃)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小朋友的一個夢,看夢中出現(xiàn)了什么? 引出長度單位。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板書: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師:書中的小朋友提出了一個問題?生答(板書:1毫米有多長?)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指名說(板書:1分米有多長?)
    ⑵1毫米在尺子上是怎么表示的?
    學生動手量,教師巡視指導。
    師:用拇指食指輕輕捏住一分硬幣,然后輕輕地抽出硬幣,這就是1毫米的長度。現(xiàn)在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長度?,F(xiàn)在再用手比一比1毫米的長度。
    師:你有什么感受?毫米這么短,我們一般用它測量什么樣的物體長度?(電話卡、卡紙)
    師:實際測量一下,測量有一定的誤差同學們一定要細心測量。
    學生量,教師巡視指導。
    師:現(xiàn)在解決1分米是多少的問題?一分米的金箍棒能在手中拿著,估計一下有多長?
    師:你真聰明。這個問題你都知道。在數(shù)學上我們就把10厘米的長度定義為1分米。所以1分米等于10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師:你能在尺子上很快找出1分米嗎?你是怎么找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答。
    師:你能借助直尺,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的長度嗎?
    學生做。
    師:對1分米大約就有這么長,在我們的身邊或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學生舉例。
    師:你們真是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大約一分米的物體。 師:估計一下數(shù)學課本的長度大約是幾分米?量量看吧!
    師:現(xiàn)在同學們了解了一分米了。那準備好練習簿劃出一分米的一條線段。 師:說說你是怎么畫出來的?
    生:我先在尺子上找到0刻度,從0刻度開始畫出一條10厘米的線段就行了。 師:你說的真細致。畫1分米的線段,就是畫10厘米的線段。
    師:如果老師再讓同學們畫一條10分米的線段怎樣畫呢?
    師:對,同學們真棒。1米就是10分米,1米就等于10分米。
    生答。
    師:那現(xiàn)在我們來想一想這幾個長度單位,你能按從小到大地順序排起了
    嗎?
    師:想好后,我找一個同學說,其他同學做出動作。
    生答,其余同學做動作。
    師:那我們在測量物體長度的時候,該怎樣選擇長度單位呢?
    生答。
    師: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測量物體的時候,一點要選擇合適的單位。
    學生說答案,并要求學生說出思考的過程,你是怎樣做出來的。
    師:在學完長度單位之后,小明同學寫了一篇數(shù)學日記。同學們看大屏幕。 出示日記。
    生:以為大樹不可能是2厘米、床不可能是2分米……
    師:你可不能像小明一樣做個小迷糊,這樣就有鬧笑話。
    師:這節(jié)課我們又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在認識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收獲呢?
    毫米分米教案(篇8)
    2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學會用毫米,分米作單位量物體的長度。
    4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5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6 在實際操作中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具準備:直尺(1米),課件,紙條(40),一分硬幣40枚,棋子等。
    1 找一生與師同站,其他學生發(fā)現(xiàn)“師生”之間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長度。
    〈2〉 師:在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時常用(厘米)作單位。
    在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時常用(米)作單位。
    師:以厘米為單位測量一分硬幣的厚度,如何?為什么?
    一分硬幣的厚不夠1厘米,而我們又想比較準確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辦?
    1 要想比較準確地量出一分硬幣的厚度,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厘米更小的單位,毫米來測量。(板書課題)
    師:觀察直尺上除了較長的厘米刻度線外,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
    2小格的長度就是(2)毫米。 你還知道幾毫米?
    師:數(shù)一數(shù),在刻度1和刻度2之間有多少小格?是幾毫米?
    同樣的方法數(shù)3—4之間有多少小格?幾毫米?
    師:量一般物體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師小結(jié)。
    生測一分硬幣的厚度,匯報。
    〈1〉 測量棋子任一條邊長,匯報。
    〈2〉 課件出示練習題。
    6 小節(jié):今后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或要求量的比較精確,就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1 測桌面的寬用毫米作單位,怎么樣?
    師:在尺子上從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數(shù)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師;1分米和10厘米同樣長,說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師:2人一張紙條,一人測出1分米,并在最后畫一條豎線,同桌用尺子測量檢查。如果不正確,另測;正確,沿線折疊。 師巡視指導。
    師:用分米條測量桌子寬大約是幾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單位表示?
    同桌之間提問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師貼分米條)
    師:共幾個分米條?10個分米條是幾分米? 和學過的多長很相似?為什么?
    2 作業(yè):以毫米,分米為單位,測量家中物體長度,做一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