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3日 08時05分,《英語:英語論文:外事科技翻譯人員的基本素養(yǎng)[1]》由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英語編輯整理.
要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外事科技翻譯工作者,必須具有良好的素養(yǎng)。因為外事翻譯工作決不象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簡單,就象傳聲筒,把別人的話轉述品下就行了。對于口譯人、員,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接收的一種語言信息,經(jīng)過大腦的記憶和轉換,變成另一種語言的等效信息,然后再輸送出來,就是說既能準確輸入,又能準確輸出,沒有平日的修養(yǎng),勤學苦練,是絕然不行的。正如陳毅同志生前所說過的,外事工作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干好的,那么,同樣,外事科技翻譯也不是人人都能勝任的,他必須具備一個外事科技翻譯人員應有的素養(yǎng),其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熟實的外語和母語基本功
敬愛的周總理生前對翻譯提出了三條規(guī)定,其中第二條就是要有較好的“語言本身的基本功”,這里實際上是指外語和母語(即指-漢語)的基本功。要衡量一個翻譯人員的水平,不僅要看他的外語水平,而且還要看他的母語水平。論文論文參考網(wǎng)因為作為一個翻譯人員,不管口譯還是筆譯,必須有駕馭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能力,必須既能輸入一種語言信息又能輸出等效的另一種語言信息,這種過程的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乃是理解和表達。對于口譯來說,就是首先要聽懂,然后才能表達,這兩者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缺一不可。如果對輸入語(即原文或原話)不理解或聽不懂,那么輸出語(即目的語,可能是漢語,也可能是外語)就無法進行表達,反言之,即使是輸入語聽懂了,輸出語水平很低,也不可能很好地表達出來。這里,我只舉兩個實例來證明這一點。
1980年,我隨公司一行21人的考查團赴加拿大對加航CL一215飛機加工、部件進行技術考察。因為只去了我一個翻譯,忙不開,對方付出一定代價雇用了兩名翻譯來協(xié)助我們,其中一名是1972年才從我國出去定居,漢語水平是沒有問題的,另一名是小時候從香港出去的,一直在加拿大長大的,他的英語應該說是很地道的,然而,他的漢語(他叫國語)卻不盡人意,在漢語的理解和表達上很吃力,不能很好地溝通雙方的語言信息,最后還是被老板辭掉了。
不妨我再舉一例說明這一問題。1983年,我陪同一行13人的考察團赴美國對波音軍用分部進行737垂尾技術考察。對方也安排了兩名華僑與我們一起工作,丫名是從臺灣派出的,在美國攻讀完博士學位后,就留在波音公司工作;另一名是解放前上海交通大學畢業(yè)的,定居美國并在波音工作多年,按理講,他的英語和專業(yè)都不成問題,然而,由于多年僑居國外不用漢語,他的漢語水平確實退步了,結果就連翻譯他本人的專業(yè)時,都感到非常吃力。
從上述兩個事例來看,作為一個稱職的口譯人員(筆譯也是如此),必須具備良好的外語和母語兩方面的基本功。翻譯前輩唐建文先生(現(xiàn)任中國譯協(xié)理事及對外友協(xié)常務理事)曾說:“作口譯工作(當然筆譯也是一樣)至少必須較好地掌握兩種語言,母語和一種外語。兩種語言應能同樣作為輸入與輸出語。這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條件。道理很明顯,因為譯員必須在第乙種語言講完一段之后,立即譯成第二種語言。這第二種語言,可能是母語,也可能是外語。”一般來說,一個好的口譯人員,他的外語水平應差不多達到或接近他的母語水平。也有人這樣說過,一個翻譯人員,如果他的外語達不到他的母語水平的60%一70%,就很難勝任翻譯。
二、較廣博的專業(yè)知識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要求翻譯成為一個雜家(Jaekofalltrades)。對于一個科技翻譯人員來講,更應該是這樣。翻譯人員不同于工程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掌握了一門專業(yè),很可能是他終生的職業(yè),真可謂夠他享用一輩子的。然而,作為一個翻譯人員,特別是科技口譯人員,他的專業(yè)是無法固定的,說不定遇到什么課題,也說不定遇到什么談話內容,所以,有人把翻譯人員比作“萬金油”,他的知識面應該是越寬越好。
眾所周知,科技翻譯,不管是口譯還是筆譯,一條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準確。對科技口譯或筆譯工作者來說,要達到翻譯上的準確,必須對他所要翻譯的東一西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從口譯工作的特殊性來講,也要求外事科技翻譯人員具有較廣博的專業(yè)知識。我們知道,口譯過程包括“理解一記憶一轉換一表達”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記憶分為瞬時記憶,保持一、二秒鐘,短時記憶,保持一、二分鐘,以及長時記憶,保持二分鐘或更長。口譯需要的記憶是瞬時和短時記憶。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恐怕都會有過這種經(jīng)歷,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住,記得牢,對不理解的東西就很難記住,即使記住,也是轉瞬即逝,我個人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遇到自己所熟悉的專業(yè),翻譯起來就得心應手,大段大段的話都能記住,并順理成章,毫不費力地表達出來。反之,遇到自己所不熟悉的專業(yè),盡管費勁不小,但還是記不住,似乎每個字都聽進去了,但信息串不起來,翻譯起來就特別困難。即使免強應付了翻譯,事后也記不起內容來。 論文論文參考網(wǎng)
要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外事科技翻譯工作者,必須具有良好的素養(yǎng)。因為外事翻譯工作決不象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簡單,就象傳聲筒,把別人的話轉述品下就行了。對于口譯人、員,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接收的一種語言信息,經(jīng)過大腦的記憶和轉換,變成另一種語言的等效信息,然后再輸送出來,就是說既能準確輸入,又能準確輸出,沒有平日的修養(yǎng),勤學苦練,是絕然不行的。正如陳毅同志生前所說過的,外事工作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干好的,那么,同樣,外事科技翻譯也不是人人都能勝任的,他必須具備一個外事科技翻譯人員應有的素養(yǎng),其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熟實的外語和母語基本功
敬愛的周總理生前對翻譯提出了三條規(guī)定,其中第二條就是要有較好的“語言本身的基本功”,這里實際上是指外語和母語(即指-漢語)的基本功。要衡量一個翻譯人員的水平,不僅要看他的外語水平,而且還要看他的母語水平。論文論文參考網(wǎng)因為作為一個翻譯人員,不管口譯還是筆譯,必須有駕馭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能力,必須既能輸入一種語言信息又能輸出等效的另一種語言信息,這種過程的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乃是理解和表達。對于口譯來說,就是首先要聽懂,然后才能表達,這兩者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缺一不可。如果對輸入語(即原文或原話)不理解或聽不懂,那么輸出語(即目的語,可能是漢語,也可能是外語)就無法進行表達,反言之,即使是輸入語聽懂了,輸出語水平很低,也不可能很好地表達出來。這里,我只舉兩個實例來證明這一點。
1980年,我隨公司一行21人的考查團赴加拿大對加航CL一215飛機加工、部件進行技術考察。因為只去了我一個翻譯,忙不開,對方付出一定代價雇用了兩名翻譯來協(xié)助我們,其中一名是1972年才從我國出去定居,漢語水平是沒有問題的,另一名是小時候從香港出去的,一直在加拿大長大的,他的英語應該說是很地道的,然而,他的漢語(他叫國語)卻不盡人意,在漢語的理解和表達上很吃力,不能很好地溝通雙方的語言信息,最后還是被老板辭掉了。
不妨我再舉一例說明這一問題。1983年,我陪同一行13人的考察團赴美國對波音軍用分部進行737垂尾技術考察。對方也安排了兩名華僑與我們一起工作,丫名是從臺灣派出的,在美國攻讀完博士學位后,就留在波音公司工作;另一名是解放前上海交通大學畢業(yè)的,定居美國并在波音工作多年,按理講,他的英語和專業(yè)都不成問題,然而,由于多年僑居國外不用漢語,他的漢語水平確實退步了,結果就連翻譯他本人的專業(yè)時,都感到非常吃力。
從上述兩個事例來看,作為一個稱職的口譯人員(筆譯也是如此),必須具備良好的外語和母語兩方面的基本功。翻譯前輩唐建文先生(現(xiàn)任中國譯協(xié)理事及對外友協(xié)常務理事)曾說:“作口譯工作(當然筆譯也是一樣)至少必須較好地掌握兩種語言,母語和一種外語。兩種語言應能同樣作為輸入與輸出語。這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條件。道理很明顯,因為譯員必須在第乙種語言講完一段之后,立即譯成第二種語言。這第二種語言,可能是母語,也可能是外語。”一般來說,一個好的口譯人員,他的外語水平應差不多達到或接近他的母語水平。也有人這樣說過,一個翻譯人員,如果他的外語達不到他的母語水平的60%一70%,就很難勝任翻譯。
二、較廣博的專業(yè)知識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要求翻譯成為一個雜家(Jaekofalltrades)。對于一個科技翻譯人員來講,更應該是這樣。翻譯人員不同于工程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掌握了一門專業(yè),很可能是他終生的職業(yè),真可謂夠他享用一輩子的。然而,作為一個翻譯人員,特別是科技口譯人員,他的專業(yè)是無法固定的,說不定遇到什么課題,也說不定遇到什么談話內容,所以,有人把翻譯人員比作“萬金油”,他的知識面應該是越寬越好。
眾所周知,科技翻譯,不管是口譯還是筆譯,一條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準確。對科技口譯或筆譯工作者來說,要達到翻譯上的準確,必須對他所要翻譯的東一西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從口譯工作的特殊性來講,也要求外事科技翻譯人員具有較廣博的專業(yè)知識。我們知道,口譯過程包括“理解一記憶一轉換一表達”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記憶分為瞬時記憶,保持一、二秒鐘,短時記憶,保持一、二分鐘,以及長時記憶,保持二分鐘或更長。口譯需要的記憶是瞬時和短時記憶。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恐怕都會有過這種經(jīng)歷,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住,記得牢,對不理解的東西就很難記住,即使記住,也是轉瞬即逝,我個人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遇到自己所熟悉的專業(yè),翻譯起來就得心應手,大段大段的話都能記住,并順理成章,毫不費力地表達出來。反之,遇到自己所不熟悉的專業(yè),盡管費勁不小,但還是記不住,似乎每個字都聽進去了,但信息串不起來,翻譯起來就特別困難。即使免強應付了翻譯,事后也記不起內容來。 論文論文參考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