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部編版7下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7篇(優(yōu)質)

字號: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初一語文孫權勸學教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案篇一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及司馬光的文學常識。
    2、學會使用工具書理解文言詞語,學習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學、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的重要意義。
    1、重點:學會使用工具書理解文言詞語,學習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難點:理解刻苦治學、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的重要意義。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釋,熟讀課文。并查閱司馬光的有關資料。
    1、故事導入:三國故事中有“劉備借荊州,有借不還”的故事,想來大家都很熟悉。后來,孫權、魯肅都想要奪回荊州,終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劉備令守荊州的關羽率主力攻樊城,孫權一看機會來了,一面用計迷惑關羽,一面命一個人為大都督,率兵襲取荊州。這個人把精兵隱藏在大船艙內,命搖櫓士兵穿白衣,偽裝商人西進,然后出其不意急襲荊州.關羽率軍回救荊州失敗,走麥城,中埋伏被俘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計。這個奪荊州擒關羽厲害人物是誰呢?他就是呂蒙。(《三國演義》第75回“關云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呂蒙,字子明三國吳國名將,初不習文,怎么會變得這么厲害呢?今天要學的《孫權勸學》會告訴我們這個原因的。
    2、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學生自由發(fā)言)
    說到司馬光,我們對他少年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們一起來認識司馬光(介紹司馬光)。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用多媒體出示)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讀:先聽錄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詞的注釋。(同學自由上臺板書,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提示:聽準字音、停頓、節(jié)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強調:卿qīng豈qǐ涉獵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2、對照注釋,自讀理清課文情節(jié)。(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辭學——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xiàn))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大驚——結友)
    3、請學生看課件顯示圖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
    (二) 讀出自我,合作交流
    學法指導:仔細揣摩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1)研討學習要點一:孫權又是怎樣勸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tài)和心理。
    要求:精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來。
    小組討論:
    ①互相幫助,理解句子含義。
    (此時屏幕顯示相關背景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義。)
    ②各組之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作答。
    學法指導:應聯(lián)系背景理解文句含義。
    提示:
    ①“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表現(xiàn)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lián)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边@樣說有何作用?
    孫權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小結: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提示:從魯肅與呂蒙的“論議”可以看出來。
    1、精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說說這些語言描寫反映了他們怎樣的神情和內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②“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按笮趾我娛轮砗??”“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并不是埋怨魯肅,而是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小結: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語言)
    學法指導:白描式的語言描寫,既表現(xiàn)出人物的態(tài)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結果,精彩之極。
    (三)重點賞讀,質疑探究
    提示:四個人合作討論、理解、然后明確,師適時點撥與補充。
    例如:
    1、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2、“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表現(xiàn)出了孫權的什么語氣?
    3、“①卿今當涂掌事
    ②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以上問題僅供參考。課堂中還出現(xiàn)其他問題恰當處理。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么啟示呢?(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點撥。)
    提示:
    ①讀書學習非常重要。(學習對成長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
    ③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端正態(tài)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辦事能力。
    ④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
    ⑤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
    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談談兩文內容、寫法上的異同。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根據(jù)下面情境寫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學,學習非??炭?成績也很優(yōu)異,但她不愛體育鍛煉,身體狀況不好;身為同學的你為她感到著急。今天,你準備用你的語言藝術來規(guī)勸她。聯(lián)系你從《孫權勸學》中學到的規(guī)勸技巧,寫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
    孫權—勸學—呂蒙辭學——就學
    魯肅—論議—呂蒙大驚——結友
    初一語文孫權勸學教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案篇二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兩課時
    課前預習
    1、 閱讀課文,查字典,看注釋試翻譯課文。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xiàn)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1.教師或請學生進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顿Y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聽錄音后,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注釋補充。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jīng)典,當專享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xiàn)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F(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jīng)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xiàn)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a.課后練習一、二、三。
    b、背誦全文。
    c、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附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掌管國家大事,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多推辭。孫權說:"我哪里要你攻讀經(jīng)書成為博士呢!只不過應當刎覽一些書籍,了解過去的歷史。你說事多,比我如何?我經(jīng)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補益。"呂蒙從此開始讀書。等到適逢魯肅到尋陽,跟呂蒙議論事情,大吃了一驚說:"你現(xiàn)在的才略,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呂蒙說:"士人離別三天,就應當去掉老眼光來看待,你怎么發(fā)現(xiàn)情況這么近呢?"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成朋友才告別。
    教后記: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煞謨蓪樱合葘憣O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后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學生能夠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誦的情況也是良好。
    初一語文孫權勸學教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案篇三
    :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可他呂蒙有個毛??;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的。
    三、課文學習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么晚??!何:怎么,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jié)。
    1、全文幾個人物?幾次對話?
    2、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4、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xiàn)的。)
    5、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結友。)
    6、概括情節(jié):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7、思考:課文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②正面寫“勸學”經(jīng)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yè)的長進。③情節(jié)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讀)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表現(xiàn)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tài)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3、呂蒙在孫權的再三勸說下,開始讀書學習,并取得良好的讀書效果。文中有兩個成語突出表現(xiàn)了呂蒙進步之大,請大家找出。
    生: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燈演示)
    六、拓展延伸
    七、課堂小結
    八、背誦課文。
    初一語文孫權勸學教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案篇四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不愛讀書學習,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的。
    3、簡介文中的三個人物(多媒體)"!
    1、聽范讀課文,注意注音和句讀。
    2、讀準字音卿豈邪孰遂(課件出示)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請學生范讀。
    1、結合課文注釋自行翻譯課文,勾劃出有困難的地方。
    2、提出翻譯課文時遇到的困難,大家共同解決。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辭學--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xiàn))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大驚--結友)
    2、對照板書小結,歸納中心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1、思考:課文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與《傷仲永》有何不同?
    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則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jīng)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yè)的長進。
    ③情節(jié)以人物對話為主。《傷仲永》則是敘議結合
    2、指導朗讀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進行分析。
    (2)找出呂蒙的前后態(tài)度變化,說說他是怎樣的人。
    (3)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準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4)魯肅為什么要與呂蒙結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寫方法?
    (5)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qū)別嗎?請說明。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3、擴展訓練
    1、在課堂練習本上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F(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jīng)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一個人即使基礎再差,只要努力學習一定能夠學有所成。
    3、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
    修身莫如寡欲,至樂無如讀書。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jīng)過不知難。
    立品定須成白壁,讀書何止到青云鳥要高飛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讀書。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②書到用時方恨少。
    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④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⑦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⑧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⑨知識就是力量。
    ⑩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jīng)典,當專享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初一語文孫權勸學教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案篇五
    知識和能力目標:
    學習一些文言詞語的用法,領會文章內容,品味文章中傳神的人物對話。
    過程和方法目標:
    體會人物各自說話時語氣、神態(tài)和心理,研討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懂得“開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學對自己的成長重大意義;敦促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對話,研討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各自說話時語氣、神態(tài)和心理,研討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大家還記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寫的是什么故事嗎?寫方仲永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試想一下,如果他長大后再勤奮學習,那么他會有所成嗎?今天,我們學習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敵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中的一篇有關古人年長始學,學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孫權勸學》。
    請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資料。(或參考課后注解1)
    一讀,讀準字音和停頓(重點詞句見學案)
    1 、請學生試讀課文(提醒其他同學注意聽清字音和停頓)
    2、 糾正易錯的字音和停頓
    3、 全班齊讀。
    二讀,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根據(jù)課文下面的注釋,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解決除課后注釋外的重點詞句或疑難字詞(含學案中要求注釋的字詞;文中兩個成語的含義是:吳下阿蒙:三國時名將呂蒙,特指不好讀書的呂蒙,泛指人學識短淺。刮目相待:改變舊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全班互助解決。
    3、請同學翻譯課文。
    三讀 ,瀏覽課文,概述情節(jié)
    記敘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
    四讀,精讀課文,品味對話,分析性格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學!”: 雙重否定,語氣堅決果斷,神態(tài)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b“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不悅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的關心、愛護。
    c“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xiàn)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2、從這些語句中可以看出:孫權是一個怎樣的人?
    關愛部下、好學、善勸(先一語破的,指出學的必要性,繼而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
    3、課堂熟讀“勸學”部分內容直至背誦。
    4、思考: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來讀勸學的結果?品味魯肅與呂蒙兩人的對話。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魯肅情不自禁的發(fā)出贊嘆,側面表現(xiàn)呂蒙的才略的驚人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呂蒙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自豪、自得)
    5、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魯肅主動與呂蒙結交,是因為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的,表明魯肅愛才、敬才;進一步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6、從這些語句及行動中可以看出:魯肅是一個怎樣的人?(愛才、敬才)
    7、那么呂蒙聽從勸告就學,從“吳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能聽取意見、好學)
    8、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qū)別嗎?
    (明確: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9、小組同學間分角色表情朗讀勸學結果。
    開卷有益(或要虛心接受正確意見,刻苦學習)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 書到用時方恨少
    窮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挺立在時代的潮頭。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話與大家共勉:“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希望大家在知識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布置作業(yè):
    1、 有表情朗讀課文,直至背誦。
    2、 完成《頂尖課課練》第44頁至 45頁1-8題
    初一語文孫權勸學教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案篇六
    1、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掌握并能運用文中的成語。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
    3、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明確呂蒙接受勸告后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重點: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
    2、明確呂蒙接受勸告后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難點:
    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情景導入,渲染氣氛
    三國時期,孫權手下有一大將軍叫呂蒙,英勇善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因此孫權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學淺,還不愛學習,每次孫權勸他學習,他都推三阻四,這不今天孫權又來勸說他了,那么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去看看他是如何勸呂蒙學習的。
    (二)、資料助讀,了解作品
    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陜州夏縣(現(xiàn)山西夏縣)人。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即為統(tǒng)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
    (三)、讀準字音,注意句讀
    1、教師配樂示范朗讀的方式,讓學生聽清讀音,注意句讀。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指出讀音和句讀方面的錯誤。
    4、展示標有正確讀音的大屏幕,以學生齊讀的方式讀準字音。
    5、展示標有正確讀音和句讀的大屏幕,以學生齊讀的方式讀準句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同桌之間互相討論,疏通文意,
    2、全班以分五大組的形式每組探討兩句話的翻譯,小組之間開展競賽,合作共同完成課文的翻譯工作。
    3、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師生共同解決。教師大屏幕展示重點字詞的翻譯。
    (五)、再現(xiàn)故事,品析人物
    師:文章主要人物有哪些?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你感興趣的人物的語言自由練讀。
    孫權: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不悅、責備。
    魯肅: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奇、贊嘆
    呂蒙:“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通過指讀、齊讀、對比讀、師生合作朗讀、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體會人物的語言,從而總結出人物性格特點。最后讓學生脫本進行人物對話,為背誦課文打下基礎。
    孫權:平易近人、關心下屬、王者權威、重才、善勸
    呂蒙:虛心聽勸、胸懷坦蕩、幽默
    魯肅:真誠、敬才、愛才、講禮節(jié)
    歸納成語:吳下阿蒙 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現(xiàn)在演化成一個成語,泛指缺少文才,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拓展遷移,比較閱讀
    (七)、吟誦課文、結束本課
    學生能背則背,不能背就讀,課堂在課文的吟誦聲中結束。
    初一語文孫權勸學教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案篇七
    1、訓練文言文朗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體會文言語言的節(jié)奏和韻律之美;
    2、在誦讀、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3、結合自身實際,學習從人物身上折射出的優(yōu)秀品質。
    在朗讀中,引導學生體會文言語言的節(jié)奏和韻律之美。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反復朗讀課文,做到字音、停頓準確無誤;查閱資料,了解《資治通鑒》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況。
    教具
    多媒體
    一、導入新課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學常識:《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主要人物: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國君,呂蒙和魯肅是吳國的將領,魯肅比呂蒙年長且地位高。
    教師展示課件資料,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讀得準確而有韻味;
    2、學生聽讀,標劃生字注音和節(jié)奏;
    3、學生朗讀,教師指導。
    三、理解課文
    1、學生對照課下注釋自主翻譯課文,并標劃出疑難字詞;
    2、小組合作探究,初步解決疑難,做好記錄;
    初:當初。 今:現(xiàn)在。
    豈欲:難道想。 但:只是。
    孰若:誰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師提示重點詞語:
    當涂:當?shù)馈?BR>    見往事:了解歷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過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體解決疑難,通譯課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鉆研經(jīng)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粗略的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jīng)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的說:“以你現(xiàn)在的才干、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魯肅于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后分別了。
    5、整理古文翻譯本。
    四、品析語氣
    教師指導完成課后練習題二,學生誦讀課文,品讀古文的語氣特點。
    1、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師提問:
    1、比較方仲永和呂蒙的不同變化,你得到哪些啟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語嗎?
    學生合作討論,回答問題。
    1、方仲永幼年聰慧過人,卻因為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呂蒙“當涂掌事”之后經(jīng)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從而說明了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大意正確即可)
    2、刮目相待,吳下阿蒙。
    六、布置作業(yè)
    1、誦讀課文;
    2、完成《語文同步學習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