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嗨!你好!中國來的吧?”像一根魔棒,把本來很陌生的心不知不覺就地?fù)芙恕欠N一見如故的感覺真的很好。
有一次旅行,碰到一對巴基斯坦來的父子,很熱情的樣子。
“你們是日本人?”
先生和我搖了搖頭。
“韓國人?”
我們只好再搖頭:“我們是中國人?!?BR> 父子倆一聽,齊齊伸出了手:“中巴兩國人民友誼萬歲!”
直讓我們哭笑不得。
還有一次更玄。先生去加拿大東部一個邊遠(yuǎn)的小漁村做一項電力方面的調(diào)查,迎面碰到一個漁民。那人已經(jīng)走遠(yuǎn)了,卻又折回來,丟下一句:“哼,日本鬼子!”原來在公海上,日本人因為設(shè)備先進(jìn),打上來的魚可以當(dāng)場在船上處理,捕魚量遠(yuǎn)比加拿大漁民要多,而且一部分魚還返銷到加拿大來,所以村里的漁民對日本人都有滿身的怨氣,卻害得先生做冤大頭。
也難怪那些老外,都是黃皮膚黑眼睛,那能分得清呢?
以前和我的博士后導(dǎo)師出去開學(xué)術(shù)會議時,她同我最喜歡做的一個游戲就是猜有東方面孔的人是從哪里來的。“你看這個?”“你猜那個?”導(dǎo)師年紀(jì)不小了,卻總是興致勃勃的。除了一位新加坡來的女士讓我跌了一次眼鏡外,其他的倒還沒失過手。
然后等到面碰面了,一句“嗨!你好!大陸來的吧?”就象一根魔棒,本來很陌生的心不知不覺就被撥近了。待話盒子“嘩”的一聲打開來,原來我們唱過同一首歌,喊過同一句口號,寫過同一篇作文,看過同一本書,想過同一個問題,坐過同一趟車,走過同一條的路,吃過同樣的飯,做過同樣的菜,愛過或者恨過同一個人……甚至有些我自以為很獨特的經(jīng)歷,像在毒蛇出沒的山中長大,居然也不難找到知音。
一位在蒙特利爾碰到的朋友就對我說:“我就是在一個公社醫(yī)院出生的?;厣缴系募視r碰上山洪爆發(fā),本來一條很淺的水溝變得淹到脖子。我父親一手托著我,一手牽著母親,結(jié)果一個踉蹌我就給甩了出去。好在父親水性好,也是我命大,濕淋淋卻一點事都沒有。后來我又下放到另一個山區(qū),挺嚇人的,豺狼虎豹的,什么都有。好在那時年輕,膽子賊大。我們一共12個知青,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一門會家子,沒事的時侯我們就一起吹拉彈唱,好不快活。有時也悶得慌,我們便偷偷溜下山,到河對岸的鎮(zhèn)上去看電影。天黑了沒渡船,我們就每人拿一個碗當(dāng)漿,解了渡船劃過去?,F(xiàn)在想來,那段日子可以說是我一生里最快樂的時光。”
那種一見如故的感覺真的是很好。
先生也有過許多類似的經(jīng)驗。因為工作的關(guān)系,他常常接待一些大陸來的各級官員。開頭大家都客客氣氣地稱呼:“姚先生”、“李先生”;然后,熟悉一點了,就有:“您老家在哪呀?”“上海啊,我上個月剛?cè)ミ^。”或者“我兒子在那上學(xué)呢。”
有一次是湖南來的代表團(tuán),兩天下來,一直都是公事公辦,直到先生說“你猜我太太聽到你們來,第一句話說的是什么?她說'你有沒有告訴他們我奶奶是長沙人?'”氣氛一下子便活躍起來。于是,從我爺爺因為心愛的兒子病故斷然出家當(dāng)和尚,到偶遇我美麗的奶奶而凡心再動,到湖南的女子,到今日長沙的種種變化,他們越聊越起勁,越聊越投機(jī),大有相見恨晚之勢。
于是我們常常感嘆:“根啦。”
先生和我從大陸來加拿大都已經(jīng)十年有余,民也移了,籍也入了,甚至別人都叫我們老華僑了,可是腦子里卻總覺得自己還是中國人。見到東方面孔,眼睛自然而然就瞇了起來,耳朵也自然而然地豎了起來,然后一句“嗨!你好!中國人吧?”出口也像呼吸那樣自然而然。常常覺得根就是一陣極熟悉極熟悉的風(fēng),你還沒有感覺到呢,它已經(jīng)在你的心湖里優(yōu)游自在地蕩漾開了,有時掀起大浪,有時撩起微波;有時心事重重,有時又巧笑漣漣。而不管你承認(rèn)不承認(rèn),愿意不愿意,它都早已在你的身上,從頭到腳地,做好了記號。
我是到加拿大以后十天結(jié)的婚。因為在一個小鎮(zhèn)上,當(dāng)時中國留學(xué)生結(jié)婚在那還算是一大新聞,幾乎有一半的當(dāng)?shù)厝A人都來幫忙。那天一大早,一對戴姓夫婦就來接了我去他們家梳妝打扮。戴先生是臺灣來的,戴太太是印尼來的。“你爸媽不在這,就權(quán)當(dāng)我們這是你的娘家吧?!贝魈痪湓捳f得我眼淚“嘩”的一下就流了出來。真是“親不親,中國人”哪!然后她又是給我穿婚紗,又是給我化妝。在場的也是臺灣來的鄒太太還拿出了她出嫁時用的金項鏈和鉆石耳環(huán)給我戴上。直到看我實在不可能更漂亮了,她們才把我交給還是臺灣來的蔡先生。蔡先生不僅提供轎車服務(wù),還充當(dāng)攝影師。晚間的婚宴上,來了一百多個朋友。除了中國留學(xué)生以外,新加坡來的、香港來的華人也比比皆是。還有一位馬來西亞來的律師,怕我們的飯菜不夠豐富,特地做了幾個馬來菜帶來給我們嘗。
在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xiāng),有一個如此美好的開始,我做夢也沒想到呀。
而我的博士導(dǎo)師,兩個博士后導(dǎo)師也都是香港來的華人。他們是我的導(dǎo)師,同時也是我的朋友,同時也是我的親人。
我們相遇,不管我們之間相隔有萬水千山,我們相識,我們成為朋友,不管我們之間是怎樣的截然不同,我們成為親人,我們成為彼此的依靠,不管中間的障礙是怎樣的疊疊重重。
因為我們都是黃皮膚,因為我們都是黑眼睛,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名字叫中國人,因為我們的命中幾千年、幾萬年以前就早早的注定了。
所以很希望有一天,無論是哪里來的中國人,彼此見了,會自然而然地問候:“嗨,你好!中國人對吧?”
也希望有一天,行行色色的老外見了穿著得體、神色自若的東方面孔,會第一個先猜:中國人?
有一次旅行,碰到一對巴基斯坦來的父子,很熱情的樣子。
“你們是日本人?”
先生和我搖了搖頭。
“韓國人?”
我們只好再搖頭:“我們是中國人?!?BR> 父子倆一聽,齊齊伸出了手:“中巴兩國人民友誼萬歲!”
直讓我們哭笑不得。
還有一次更玄。先生去加拿大東部一個邊遠(yuǎn)的小漁村做一項電力方面的調(diào)查,迎面碰到一個漁民。那人已經(jīng)走遠(yuǎn)了,卻又折回來,丟下一句:“哼,日本鬼子!”原來在公海上,日本人因為設(shè)備先進(jìn),打上來的魚可以當(dāng)場在船上處理,捕魚量遠(yuǎn)比加拿大漁民要多,而且一部分魚還返銷到加拿大來,所以村里的漁民對日本人都有滿身的怨氣,卻害得先生做冤大頭。
也難怪那些老外,都是黃皮膚黑眼睛,那能分得清呢?
以前和我的博士后導(dǎo)師出去開學(xué)術(shù)會議時,她同我最喜歡做的一個游戲就是猜有東方面孔的人是從哪里來的。“你看這個?”“你猜那個?”導(dǎo)師年紀(jì)不小了,卻總是興致勃勃的。除了一位新加坡來的女士讓我跌了一次眼鏡外,其他的倒還沒失過手。
然后等到面碰面了,一句“嗨!你好!大陸來的吧?”就象一根魔棒,本來很陌生的心不知不覺就被撥近了。待話盒子“嘩”的一聲打開來,原來我們唱過同一首歌,喊過同一句口號,寫過同一篇作文,看過同一本書,想過同一個問題,坐過同一趟車,走過同一條的路,吃過同樣的飯,做過同樣的菜,愛過或者恨過同一個人……甚至有些我自以為很獨特的經(jīng)歷,像在毒蛇出沒的山中長大,居然也不難找到知音。
一位在蒙特利爾碰到的朋友就對我說:“我就是在一個公社醫(yī)院出生的?;厣缴系募視r碰上山洪爆發(fā),本來一條很淺的水溝變得淹到脖子。我父親一手托著我,一手牽著母親,結(jié)果一個踉蹌我就給甩了出去。好在父親水性好,也是我命大,濕淋淋卻一點事都沒有。后來我又下放到另一個山區(qū),挺嚇人的,豺狼虎豹的,什么都有。好在那時年輕,膽子賊大。我們一共12個知青,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一門會家子,沒事的時侯我們就一起吹拉彈唱,好不快活。有時也悶得慌,我們便偷偷溜下山,到河對岸的鎮(zhèn)上去看電影。天黑了沒渡船,我們就每人拿一個碗當(dāng)漿,解了渡船劃過去?,F(xiàn)在想來,那段日子可以說是我一生里最快樂的時光。”
那種一見如故的感覺真的是很好。
先生也有過許多類似的經(jīng)驗。因為工作的關(guān)系,他常常接待一些大陸來的各級官員。開頭大家都客客氣氣地稱呼:“姚先生”、“李先生”;然后,熟悉一點了,就有:“您老家在哪呀?”“上海啊,我上個月剛?cè)ミ^。”或者“我兒子在那上學(xué)呢。”
有一次是湖南來的代表團(tuán),兩天下來,一直都是公事公辦,直到先生說“你猜我太太聽到你們來,第一句話說的是什么?她說'你有沒有告訴他們我奶奶是長沙人?'”氣氛一下子便活躍起來。于是,從我爺爺因為心愛的兒子病故斷然出家當(dāng)和尚,到偶遇我美麗的奶奶而凡心再動,到湖南的女子,到今日長沙的種種變化,他們越聊越起勁,越聊越投機(jī),大有相見恨晚之勢。
于是我們常常感嘆:“根啦。”
先生和我從大陸來加拿大都已經(jīng)十年有余,民也移了,籍也入了,甚至別人都叫我們老華僑了,可是腦子里卻總覺得自己還是中國人。見到東方面孔,眼睛自然而然就瞇了起來,耳朵也自然而然地豎了起來,然后一句“嗨!你好!中國人吧?”出口也像呼吸那樣自然而然。常常覺得根就是一陣極熟悉極熟悉的風(fēng),你還沒有感覺到呢,它已經(jīng)在你的心湖里優(yōu)游自在地蕩漾開了,有時掀起大浪,有時撩起微波;有時心事重重,有時又巧笑漣漣。而不管你承認(rèn)不承認(rèn),愿意不愿意,它都早已在你的身上,從頭到腳地,做好了記號。
我是到加拿大以后十天結(jié)的婚。因為在一個小鎮(zhèn)上,當(dāng)時中國留學(xué)生結(jié)婚在那還算是一大新聞,幾乎有一半的當(dāng)?shù)厝A人都來幫忙。那天一大早,一對戴姓夫婦就來接了我去他們家梳妝打扮。戴先生是臺灣來的,戴太太是印尼來的。“你爸媽不在這,就權(quán)當(dāng)我們這是你的娘家吧?!贝魈痪湓捳f得我眼淚“嘩”的一下就流了出來。真是“親不親,中國人”哪!然后她又是給我穿婚紗,又是給我化妝。在場的也是臺灣來的鄒太太還拿出了她出嫁時用的金項鏈和鉆石耳環(huán)給我戴上。直到看我實在不可能更漂亮了,她們才把我交給還是臺灣來的蔡先生。蔡先生不僅提供轎車服務(wù),還充當(dāng)攝影師。晚間的婚宴上,來了一百多個朋友。除了中國留學(xué)生以外,新加坡來的、香港來的華人也比比皆是。還有一位馬來西亞來的律師,怕我們的飯菜不夠豐富,特地做了幾個馬來菜帶來給我們嘗。
在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xiāng),有一個如此美好的開始,我做夢也沒想到呀。
而我的博士導(dǎo)師,兩個博士后導(dǎo)師也都是香港來的華人。他們是我的導(dǎo)師,同時也是我的朋友,同時也是我的親人。
我們相遇,不管我們之間相隔有萬水千山,我們相識,我們成為朋友,不管我們之間是怎樣的截然不同,我們成為親人,我們成為彼此的依靠,不管中間的障礙是怎樣的疊疊重重。
因為我們都是黃皮膚,因為我們都是黑眼睛,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名字叫中國人,因為我們的命中幾千年、幾萬年以前就早早的注定了。
所以很希望有一天,無論是哪里來的中國人,彼此見了,會自然而然地問候:“嗨,你好!中國人對吧?”
也希望有一天,行行色色的老外見了穿著得體、神色自若的東方面孔,會第一個先猜: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