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新聞評論的群眾性,除了要面向廣大受眾,還要()
A.有時效性B.吸引群眾參與評論工作
C.理論聯(lián)系實際D.有樸素的文風
2.有了典型而又恰當?shù)挠深^,議論也就有了頭緒。新聞評論的由頭構成主要是()
A.諺語B.格言
C.歷史典故D.事實性材料
3.報紙評論中絕大多數(shù)體裁都有標題,一般來說,不制作標題的只有文前按語和()
A.主持人評論B.編后
C.文中按語D.小言論
4.為了將論據(jù)和論點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就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并且要講究()
A.論證技巧B.寫作方法
C.說理手段D.語言效果
5.歸納式結構的結構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
A.從觀點到材料B.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C.以平行的方式安排觀點和材料D.從材料到觀點
6.評論的中間(或主體)部分一般被稱為評論的()
A.正文B.主干
C.正論或本論D.中心
7.評論的內(nèi)容要正確,還要寫得有文采,生動而有說服力,也可以說它是()
A.寫作的藝術B.語言的藝術
C.說理的藝術D.宣傳的藝術
8.在評論中恰當?shù)匾迷娢牡涔?,是為了(?BR> A.增強形象性和說服力B.使文章詞藻華麗
C.表現(xiàn)作者的文字水平D.便于聯(lián)系實際
9.評論工作者加強法制觀念,是為了()
A.積累法律方面的資料B.增加這方面的知識
C.推動民主與法制的建設D.不犯錯誤
10.在我國,社論作為政論體裁最早發(fā)端于清朝末年。我國第一份由中國人主辦的政論報紙是()
A.時務報B.循環(huán)日報
C.民報D.民立報
11.篇幅比社論要短些,介乎社論與短評之間的一種重要評論是()
A.評論員文章B.新聞述評
C.編輯部文章D.論壇評論
12.短評的"短"除表現(xiàn)為篇幅短小,內(nèi)容具體,立論角度集中和文字精練外,還表現(xiàn)在()
A.事實簡單B.開頭簡潔
C.結構簡約D.論點簡明
13.編者按語與我國歷源遠流長的文學評注和史學評點有接近之處。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編者按語可以追潮到()
A.《論語》B.《左傳》
C.《史記》D.《資治通鑒》
14.小言論的精品除了具有新聞性這一基本特性外,還應該有些()
A.形象感B.針對性
C.政策性D.時效性
15.思想述評的內(nèi)容,一般比較側重于()
A.更多地報道事實B.世界觀問題
C.精神文明建設D.講道理
16.魯迅所說的雜文的"雜",主要是指內(nèi)容廣泛,無所不包;()
A.篇幅長短適度B.形式多樣,不拘一格
C.鮮明立場和態(tài)度D.戰(zhàn)斗性強
17.廣播評論選擇、剪裁、敘述事實的基本原則是()
A.盡量突出情節(jié)、細節(jié)B.還原事實本來面目
C.為說理服務D.力求繪聲繪色
18.在電視評論運用的符號組合中,表意功能面、最能發(fā)揮評論主體能動性的符號組合是()
A.畫面B.解說詞
C.同期聲D.屏幕文字
19.在電視評論中,畫面這種視覺符號主要用于()
A.表現(xiàn)人、事、物狀態(tài)B.表現(xiàn)論證過程
C.表現(xiàn)論據(jù)D.表現(xiàn)論點
20.按雙線互補的要求處理雙線關系有兩種方式,一是聲畫同一,二是()
A.聲畫分離B.聲畫協(xié)調(diào)
C.以聲補畫D.聲畫對位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新聞評論的深化作用包括()
A.深化新聞報道的主題
B.對政治問題發(fā)表意見
C.從思想、政治、理論高度分析問題
D.善于抓重要的選題
E.幫助讀者掌握科學分析的方法
22.評論工作者掌握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可以()
A.全面地分析問題,避免片面性
B.不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C.使文章長短適度
D.使文章平易近人
E.避免指令性語氣
23.述評中述和評的結合,可以體現(xiàn)人們?nèi)缦碌恼J識規(guī)律()
A.由個別到一般B.由具體到抽象
C.由觀點到材料D.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
E.由感情到形象
24.論述語言(評論主體用來表達內(nèi)容的所有話語)在廣播評論中的表現(xiàn)功能是()
A.概括論點
B.敘述、轉(zhuǎn)述論據(jù)
C.表現(xiàn)論述的邏輯關系
D.解釋、說明有關術語和知識等
E.補充、完善音響的表現(xiàn)功能
25.電視評論的表現(xiàn)特點主要包括()
A.聲畫兼?zhèn)銪.聲情并茂
C.視聽結合D.繪聲繪形
E.雙線互補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7分,共21分)
26.在評論寫作的調(diào)查研究中,虛心傾聽不同意見有何必要性?
27.簡述新聞評論標題與新聞報道標題的區(qū)別。
28.為了充分發(fā)揮論述語言的主導作用,在電視評論寫作和制作中應著重注意哪些問題?
四、論述題(14分)
29.論述新聞評論進行論辯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五、操作與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30小題15分,第31小題20分,共35分)
30.以下面的新聞素材為由頭或論據(jù),寫作一篇小言論(字數(shù):400字左右)(15分)
原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國稅局局長肖占武,從1995年到2002年,利用職務之便,單獨或伙同其女兒肖華多次收受他人賄賂,總數(shù)達人民幣453.1萬元。另外,還有說不清來歷的人民幣319萬元,美元8.37萬元。他由此成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有史以來的貪官,最后被判無期徒刑。
肖占武感嘆道:"我對我收受的這些錢從來就沒有揮霍過。我們老兩口都老了,再加上我這個位置,抽煙、喝酒都不用花錢。作為父母,我想的就是給孩子留點東西。但在不知不覺中,我把孩子也牽連了進來,這確實是我沒想到的".
31.分析題:分析時評《美國人權的一面鏡子》的立論和說理特點(字數(shù)800字左右)(20分)
美國人權的一面鏡子
新華社記者懷成波
從2004年4月28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率先披露美軍"虐俘"事件以來,更多黑幕相繼被美國媒體抖落出來,一發(fā)不可收拾。如今,伊拉克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美國一樁樁違反人權的丑行。
可以說,"虐俘"丑聞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爆炸,其影響超出了美國、伊拉克范圍,波及到了整個國際社會,此事引起舉世公憤不是偶然的。
首先,美國在一年前發(fā)動對伊拉克戰(zhàn)爭的理由之一是薩達姆專制*、踐踏人權。美國大興討伐之師完全是為了"解決"伊拉克,給伊拉克人以"自由"和"民主".而一年多的事實表明,美國占領軍并沒有給伊拉克人帶來多少人權,卻帶來了許多人權災難;美國大兵肆意侮辱穆斯林信眾,過度使用武力,濫殺無辜,使成千上萬平民百姓死于非命。伊拉克人越來越發(fā)現(xiàn),美國"解放者"奢談人權,同薩達姆相比是"五十步笑百步".
其次,美國大兵在伊拉克監(jiān)獄中極盡侮辱和體罰戰(zhàn)俘之能事,嚴重摧殘了被關押者的身心健康。更惡劣的是,個別美國士兵還對囚犯進行了性侵犯。凡此種種,明顯違背了關于戰(zhàn)俘問題的日內(nèi)瓦公約,也同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格格不入。
再者,美國向來自詡為"人權衛(wèi)士"并以"世界人權法官"自居。美國國務院每年都要發(fā)表《國別人權報告》,對別國人權狀況橫加指責;在每年的聯(lián)合國人權會議上,美國代表更是揮舞人權大棒,指手畫腳,挑起爭論。美國在伊拉克漠視和踐踏人權丑聞的曝光,成為對這個"人權衛(wèi)士"和"世界人權法官"的絕妙諷刺。
應當指出的是,人權問題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于各國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社會發(fā)展的不同和差異,各國在人權問題上存在不同的情況。在多邊或雙邊的基礎上進行平等的人權對話無疑是有益的。中國有句俗話,叫"正人先正己",美國*如能對照伊拉克這面鏡子,認真檢查自身存在著的嚴重侵犯人權問題,反省自己,放下人權"教師爺"的架子,將有利于在世界人權論壇上營造良好的討論問題的氣氛。迫于虐俘丑聞導致的國際輿論的壓力,美國國務院近日不得不宣布推遲發(fā)表關于美國在過去一年中如何在全球"推進自由和民主"的人權報告。的確,在自身人權問題上,美國該有所醒悟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新聞評論的群眾性,除了要面向廣大受眾,還要()
A.有時效性B.吸引群眾參與評論工作
C.理論聯(lián)系實際D.有樸素的文風
2.有了典型而又恰當?shù)挠深^,議論也就有了頭緒。新聞評論的由頭構成主要是()
A.諺語B.格言
C.歷史典故D.事實性材料
3.報紙評論中絕大多數(shù)體裁都有標題,一般來說,不制作標題的只有文前按語和()
A.主持人評論B.編后
C.文中按語D.小言論
4.為了將論據(jù)和論點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就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并且要講究()
A.論證技巧B.寫作方法
C.說理手段D.語言效果
5.歸納式結構的結構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
A.從觀點到材料B.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C.以平行的方式安排觀點和材料D.從材料到觀點
6.評論的中間(或主體)部分一般被稱為評論的()
A.正文B.主干
C.正論或本論D.中心
7.評論的內(nèi)容要正確,還要寫得有文采,生動而有說服力,也可以說它是()
A.寫作的藝術B.語言的藝術
C.說理的藝術D.宣傳的藝術
8.在評論中恰當?shù)匾迷娢牡涔?,是為了(?BR> A.增強形象性和說服力B.使文章詞藻華麗
C.表現(xiàn)作者的文字水平D.便于聯(lián)系實際
9.評論工作者加強法制觀念,是為了()
A.積累法律方面的資料B.增加這方面的知識
C.推動民主與法制的建設D.不犯錯誤
10.在我國,社論作為政論體裁最早發(fā)端于清朝末年。我國第一份由中國人主辦的政論報紙是()
A.時務報B.循環(huán)日報
C.民報D.民立報
11.篇幅比社論要短些,介乎社論與短評之間的一種重要評論是()
A.評論員文章B.新聞述評
C.編輯部文章D.論壇評論
12.短評的"短"除表現(xiàn)為篇幅短小,內(nèi)容具體,立論角度集中和文字精練外,還表現(xiàn)在()
A.事實簡單B.開頭簡潔
C.結構簡約D.論點簡明
13.編者按語與我國歷源遠流長的文學評注和史學評點有接近之處。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編者按語可以追潮到()
A.《論語》B.《左傳》
C.《史記》D.《資治通鑒》
14.小言論的精品除了具有新聞性這一基本特性外,還應該有些()
A.形象感B.針對性
C.政策性D.時效性
15.思想述評的內(nèi)容,一般比較側重于()
A.更多地報道事實B.世界觀問題
C.精神文明建設D.講道理
16.魯迅所說的雜文的"雜",主要是指內(nèi)容廣泛,無所不包;()
A.篇幅長短適度B.形式多樣,不拘一格
C.鮮明立場和態(tài)度D.戰(zhàn)斗性強
17.廣播評論選擇、剪裁、敘述事實的基本原則是()
A.盡量突出情節(jié)、細節(jié)B.還原事實本來面目
C.為說理服務D.力求繪聲繪色
18.在電視評論運用的符號組合中,表意功能面、最能發(fā)揮評論主體能動性的符號組合是()
A.畫面B.解說詞
C.同期聲D.屏幕文字
19.在電視評論中,畫面這種視覺符號主要用于()
A.表現(xiàn)人、事、物狀態(tài)B.表現(xiàn)論證過程
C.表現(xiàn)論據(jù)D.表現(xiàn)論點
20.按雙線互補的要求處理雙線關系有兩種方式,一是聲畫同一,二是()
A.聲畫分離B.聲畫協(xié)調(diào)
C.以聲補畫D.聲畫對位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新聞評論的深化作用包括()
A.深化新聞報道的主題
B.對政治問題發(fā)表意見
C.從思想、政治、理論高度分析問題
D.善于抓重要的選題
E.幫助讀者掌握科學分析的方法
22.評論工作者掌握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可以()
A.全面地分析問題,避免片面性
B.不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C.使文章長短適度
D.使文章平易近人
E.避免指令性語氣
23.述評中述和評的結合,可以體現(xiàn)人們?nèi)缦碌恼J識規(guī)律()
A.由個別到一般B.由具體到抽象
C.由觀點到材料D.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
E.由感情到形象
24.論述語言(評論主體用來表達內(nèi)容的所有話語)在廣播評論中的表現(xiàn)功能是()
A.概括論點
B.敘述、轉(zhuǎn)述論據(jù)
C.表現(xiàn)論述的邏輯關系
D.解釋、說明有關術語和知識等
E.補充、完善音響的表現(xiàn)功能
25.電視評論的表現(xiàn)特點主要包括()
A.聲畫兼?zhèn)銪.聲情并茂
C.視聽結合D.繪聲繪形
E.雙線互補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7分,共21分)
26.在評論寫作的調(diào)查研究中,虛心傾聽不同意見有何必要性?
27.簡述新聞評論標題與新聞報道標題的區(qū)別。
28.為了充分發(fā)揮論述語言的主導作用,在電視評論寫作和制作中應著重注意哪些問題?
四、論述題(14分)
29.論述新聞評論進行論辯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五、操作與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30小題15分,第31小題20分,共35分)
30.以下面的新聞素材為由頭或論據(jù),寫作一篇小言論(字數(shù):400字左右)(15分)
原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國稅局局長肖占武,從1995年到2002年,利用職務之便,單獨或伙同其女兒肖華多次收受他人賄賂,總數(shù)達人民幣453.1萬元。另外,還有說不清來歷的人民幣319萬元,美元8.37萬元。他由此成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有史以來的貪官,最后被判無期徒刑。
肖占武感嘆道:"我對我收受的這些錢從來就沒有揮霍過。我們老兩口都老了,再加上我這個位置,抽煙、喝酒都不用花錢。作為父母,我想的就是給孩子留點東西。但在不知不覺中,我把孩子也牽連了進來,這確實是我沒想到的".
31.分析題:分析時評《美國人權的一面鏡子》的立論和說理特點(字數(shù)800字左右)(20分)
美國人權的一面鏡子
新華社記者懷成波
從2004年4月28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率先披露美軍"虐俘"事件以來,更多黑幕相繼被美國媒體抖落出來,一發(fā)不可收拾。如今,伊拉克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美國一樁樁違反人權的丑行。
可以說,"虐俘"丑聞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爆炸,其影響超出了美國、伊拉克范圍,波及到了整個國際社會,此事引起舉世公憤不是偶然的。
首先,美國在一年前發(fā)動對伊拉克戰(zhàn)爭的理由之一是薩達姆專制*、踐踏人權。美國大興討伐之師完全是為了"解決"伊拉克,給伊拉克人以"自由"和"民主".而一年多的事實表明,美國占領軍并沒有給伊拉克人帶來多少人權,卻帶來了許多人權災難;美國大兵肆意侮辱穆斯林信眾,過度使用武力,濫殺無辜,使成千上萬平民百姓死于非命。伊拉克人越來越發(fā)現(xiàn),美國"解放者"奢談人權,同薩達姆相比是"五十步笑百步".
其次,美國大兵在伊拉克監(jiān)獄中極盡侮辱和體罰戰(zhàn)俘之能事,嚴重摧殘了被關押者的身心健康。更惡劣的是,個別美國士兵還對囚犯進行了性侵犯。凡此種種,明顯違背了關于戰(zhàn)俘問題的日內(nèi)瓦公約,也同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格格不入。
再者,美國向來自詡為"人權衛(wèi)士"并以"世界人權法官"自居。美國國務院每年都要發(fā)表《國別人權報告》,對別國人權狀況橫加指責;在每年的聯(lián)合國人權會議上,美國代表更是揮舞人權大棒,指手畫腳,挑起爭論。美國在伊拉克漠視和踐踏人權丑聞的曝光,成為對這個"人權衛(wèi)士"和"世界人權法官"的絕妙諷刺。
應當指出的是,人權問題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于各國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社會發(fā)展的不同和差異,各國在人權問題上存在不同的情況。在多邊或雙邊的基礎上進行平等的人權對話無疑是有益的。中國有句俗話,叫"正人先正己",美國*如能對照伊拉克這面鏡子,認真檢查自身存在著的嚴重侵犯人權問題,反省自己,放下人權"教師爺"的架子,將有利于在世界人權論壇上營造良好的討論問題的氣氛。迫于虐俘丑聞導致的國際輿論的壓力,美國國務院近日不得不宣布推遲發(fā)表關于美國在過去一年中如何在全球"推進自由和民主"的人權報告。的確,在自身人權問題上,美國該有所醒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