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掌握比喻是的一種藝術。比喻是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代的。“比喻是天才的標志”。德國語言學者繆勒認為,比喻是人類語言中一種最有力的手段,沒有比喻,語言的發(fā)展就不可想象。我國宋代《文則》早就有直喻、隱喻、類喻、詰喻、對喻、博喻、簡喻、引喻、虛喻等記載。北京外國語學院鄧炎昌教授也說:“語言是文化的冠石”,任何一種民族的語言比喻都反映著該民族的文化特征。比如古希臘人常用天神比喻快樂、逍遙;阿拉伯人常用風暴比喻災難;非洲人常用橄欖樹枝比喻和平;墨西哥人常用仙人掌比喻獨立;而中國人則常用龍比喻自己的祖先,用梅、蘭、菊、竹比喻中華民族的氣質和傳統(tǒng)精神……各民族的比喻不僅包含著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各民族對人生的看法以及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總之,各個民族的比喻包含著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主要就英漢比喻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一分析。
由于比喻的心理基礎是聯(lián)想,所以人們時常把某些品質、特征與某些事或物聯(lián)系起來進行聯(lián)想。在這方面英漢比喻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是,由于英語國家(主要指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人和中國人(主要指漢族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就出現(xiàn)了在英美文化中提到某些事物時往往可以聯(lián)想到某種特征,而在中國文化中卻聯(lián)想不到任何特征或者是其它的特征。同樣,當中國人一提到某些事和物時就可聯(lián)想到某些特征時,而英美人有時就根本聯(lián)想不到任何特征。英語民族和漢語民族在聯(lián)想上反映出來的這種差異,便構成了英漢比喻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維方式和概念不同
英國詩人雪萊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Rise,like lions aster slumber
In unvanquishable number,
Shake your chains to earth like dew
Which in sleep had fallen on you,
You are many…they are few.”
“快像獅子般從夢中醒來,
你們有的是無法征服的數(shù)量,
快把你們瞌睡時被加在身上的
鏈鎖,像露水一樣甩掉——
你們人多,——他們人少?!?BR> 詩中第一句就把英國人比喻成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就威力無比。這首詩曾激勵過數(shù)以百萬計的勞動人民為掙脫身上的鎖鏈而拿起武器同壓迫他們的人斗爭。
英國人、美國人和大部分西方人,都把獅子比喻成“百獸”,使它享有很高的聲譽。如:regal as a lion(獅子般莊嚴),majestic as a lion(像獅子一樣雄偉)。但是,中國人則認為獅子不過是一種兇猛強大的動物,而不見得莊嚴雄偉,倒是常把老虎(tiger)比喻成“獸中”。如常把勇將比喻成“虎將”;把勇猛善戰(zhàn)的人比喻成“虎膽英雄”或“如猛虎下山”以及“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庇秩纭八善鸹顏硐駛€小老虎”,則是比喻“他”生機勃勃。
提到兔子,中國人很快就會聯(lián)想到它的敏捷。如中國人常說: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東北方言還把跑得快的人說成是“穿兔子鞋了”。但英語民族卻認為兔子是膽小的象征。英語常說as timid as hare,as timid as rabbit(膽小如兔)??墒?,中國人認為膽小的是老鼠,故有“膽小如鼠”之說。又比如:To swim like a duck游得像條魚(游得像只鴨子)。like a duck to water如魚得水(如鴨子得水)。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b虎頭蛇尾(來時像獅,去時像羊羔)。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熱鍋上的螞蟻(像熱磚上的貓)。like a drowned rat像落湯雞(像落水的老鼠)。as thirsty as a camel像條渴龍(像頭渴駱駝)。as stupid as a goose蠢得像豬(笨得像鵝)。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頭牛(頑固得像頭騾子)。as cunning as a dead pig狡猾得像狐貍(狡猾得像頭死豬)。as industrious as an ant像蜜蜂一樣勤勞(像螞蟻一樣勤勞)?!?BR> 以上的這些英語比喻,如按漢語習慣譯成中文后,便會出現(xiàn)英漢喻體完全不對應的現(xiàn)象。這反映了英漢民族在思維方式、概念和習慣上的差異。中國人怎么也想象不出鵝能夠象征愚蠢,死豬有狡猾的特征。只有英語里才有這類比喻。但譯成中文時,只能按中國人的習慣進行意譯,不能直譯。這便是英漢比喻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
二、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不同
英美和大多數(shù)西方人大都信奉基督教,他們常常用《圣經(jīng)》中的人名、地名和故事情節(jié)來做比喻的喻體。如…the term(World WarⅢ)has conjured up dreadful visions of a nuclear
Armageddon.(Ibid)(……這個詞產(chǎn)生了核大戰(zhàn)的可怖景象?!eP譯)句中的Armageddon出自圣經(jīng)。圣經(jīng)說,世界末日到來之前,善與惡將在Armageddon這個地方進行決戰(zhàn)。因此,此詞轉喻為“大戰(zhàn)”。又如Glasnost unleashed ,like Promitheus unbound,can ignite a holocaust as easily as it can warm a conversation,and the shift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may work only i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willing to loosen its stranglehild on commerce.(Roger Rosenblait)“開放”的力量一旦敞開發(fā)揮,就會像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一樣,它既可能是鼓勵對話也可能輕而易舉地引起一場大災難。要從計劃經(jīng)濟轉入市場經(jīng)濟,中央政府必須愿意解除對商業(yè)的嚴格管制。
Prometheus Unbound的原義是“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轉義“釋放出來的巨大力量”。把Prometheus喻為一種巨大的力量。英語中用這類宗教和神話作比喻的很多。如用muse女神比喻舞蹈表演藝術家。用virgin birth(處女生育)喻指“好處要得,責任不負”;用Tower of Babel(巴別通天塔)比喻語言障礙,等等。而這些詞語全出自圣經(jīng)。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佛教對中國習俗、思想的影響在比喻中也得到反映。如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比喻得過且過,胸無大志;用“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比喻平時不努力,用時應付一下;用“八仙過?!北扔鞲饔懈哒?。還有“小和尚念經(jīng)”,“三個和尚沒水吃”,“遠看像菩薩,近看是泥巴”等等,都無不與佛教影響有關。這些是其他民族語言中不多見的。這便是英漢比喻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二。
三、社會風貌和行為習慣不同
New York is neither heaven nor hell but battlefield.紐約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而是戰(zhàn)場。這種比喻既是對美國無情的揭露,同時也說明了只有勇者才能在這里生存。The most flagrant scofflaw of all in America is the redlight
runner.In New York city,going through an intersection is like roulette.(from Time,Jan,241983 by Frank)在美國,最明目張膽地藐視法律的行為就是闖紅燈。在紐約,隨意穿越交叉路口的情況簡直就像轉輪盤賭博一樣,是碰運氣的事兒。這種賭博和美國人闖紅燈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碰運氣。
Some cancer in their character has eaten away their Englishness.Englishness must have some moral capital to draw upon,and soon it may be asking for a overdraft.(—Priestly)英國人的本性已經(jīng)發(fā)生了癌變,已經(jīng)被吞噬,需要一些道德“資本”來補養(yǎng),以求生存,而且用不了多久,這種需要就會供不應求。(——普里斯特利)
漢語中也有許多這類比喻,如: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流沙河:《理想》
“我們共產(chǎn)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BR> 毛澤東:《關于重慶談判》
以上這些英漢比喻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自的社會風貌和行為習慣。美國人“碰運氣”的行為,英國人本性癌變現(xiàn)象,中國黨群關系的具體形象化等等生動的比喻,只有在各自的民族語言中才能找到。這便是英漢比喻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三。
四、文學藝術和歷史背景不同
中國人常用“三顧茅廬”來比喻誠心誠意。然而,英國人就沒有這個歷史背景,所以也沒有這個比喻。同樣,英美國家常用Odyssey(奧德賽)比喻艱難的旅程。但中國就沒有這一文學淵源,因此也就沒有這一比喻。又如:He is a Shylock.他是夏洛克。You think you're goddamned Tarzan?你以為你是塔爾贊嗎?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常用來比喻冷酷無情的家伙。Tarzan(塔爾贊)是美國人巴勒的冒險故事《人猿泰山》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常用它來比喻健壯、靈活的男子。又如《基辛格》一書開頭對基辛格的一段描寫:
…h(huán)e (kissinger)has been described as,among other things…″Dr.Strangelove,″…″Nixon's Metternich,″…″Jackie Onassis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M.&.B.Kalb;Kissinger)……他(基辛格)成了傳奇人物,給他加的頭銜多極了,……“斯特蘭奇洛夫博士”……“尼克松的梅特涅”,……“尼克松政府的杰姬·奧納希斯?!?馬文·卡爾布佰納德·卡爾布:《基辛格》)Strangelove(斯特蘭奇洛夫)是1964年美國同名電影Dr·Strangelove(《斯特蘭奇洛夫博士》)的主人公,是一個受美國雇用、毫無人情的德國科學家;Metternich(梅特涅)是19世紀奧匈帝國的外交大臣和首相,外交老手,基辛格非常崇拜此人;Jackie
Onassis(杰姬·奧納希斯)是美國已故總統(tǒng)肯尼迪的妻子,一直被認為是“歡迎的婦女”之一。這就是說,基辛格具有這三個人的特點。中文比喻里也有不少同類的例子,比如:“在你們中間肯定會有未來的魯迅和郭沫若?!薄拔覀儚S里的諸葛亮真多”。用他們來比喻,是指這些人有才華、有成就、多謀善斷。又如“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杰,揚眉劍出鞘?!?《天安門詩抄》)詩中用“鬼”和“豺狼”來比喻殘暴和險惡的“四人幫”。“雄杰”喻指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周恩來總理。只有了解中國歷史背景的人,才能理解詩中的喻意。這就是英漢比喻民族文化的特色之四。
英漢比喻的民族文化特色源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包括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風俗人情、社會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既表現(xiàn)在各自的語言之中,又表現(xiàn)在各自語言比喻里。正如美國杰出的語言學家薩庇爾(Edward Sapir)在他的《語言》一書中所說的那樣:“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彼€認為:“語言是社會現(xiàn)實的向導”。語言中的比喻更是如此。
比喻最富于藝術表現(xiàn)力,是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常常給人以美的回味?,F(xiàn)在,比喻越來越被中外學者廣泛地運用著,可以說它成了一種高頻率、高效率的修辭手段。但是,不少英語工作者,由于不了解比喻的民族特色,不知道英漢語言修辭以及所引起的聯(lián)想方面的差異,有時還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地道的英語比喻,同樣也不能靈活地將漢語里的比喻準確地譯成英文。這樣,就難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影響我們同外國朋友的交流。比如,有位哈佛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在與導師初見面時說:“老師,我初出茅廬,不知天高地厚,請老師多多包涵?!边@位美國導師被他說得莫名其妙。但他天性幽默,機智地說:“你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嗎?我也不知道呀?!北M管這位留學生英語講得很流利,但他的導師仍然無法理解這一比喻的涵義。又如英語里有這樣一個比喻:Mary and her mother are as like as two peas.按字意一個一個詞地譯成漢語是:瑪麗和她的母親就像兩顆豌豆一樣地相像。這種譯法是不對的。因為英語中“as like as two peas”,按英國人習慣,應譯成“酷似”。可是漢語中把人與豌豆相比會產(chǎn)生一種不敬。因此,了解比喻的民族特色,對從事英漢語言翻譯工作的人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想了解中國。正如新加坡英語專家高永生先生所說:中華文化的傳播要借助于支配了世界大部分地區(qū)的英語,就像建設中國現(xiàn)代化必須借助于西方科技一樣。而英語中的精華是比喻,因此了解比喻的民族特色能讓更多的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也能讓中國人更好地了解世界。
作者:黃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