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粉土為介于砂土和黏性土之間,塑性指數(shù)IP≤10 且粒徑大于0.075mm 的顆粒含量不超過全重 50 %的土。
( 11 )淤泥為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環(huán)境中沉積,并經(jīng)生物化學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 1 . 5 的黏性土。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 1 . 5 但大于或等于 1.0的黏性土或粉土為淤泥質土。
( 12 )紅黏土為碳酸鹽巖系的巖石經(jīng)紅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其液限一般大于 50 。紅黏土經(jīng)再搬運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 45 的土為次生紅鉆土。
( 13 )人工填土根據(jù)其組成和成因,可分為素填土、壓實填土、雜填土、沖填土。素填土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等組成的填土。經(jīng)過壓實或夯實的素填土為壓實填土。雜填土為含有建筑垃圾、工業(yè)廢料、生活垃圾等雜物的填土。沖填土為由水力沖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 14 )膨脹土為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親水性礦物組成,同時具有顯著的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特性,其自由膨脹率大于或等于 40 %的黏性土。
( 15 )濕限性土為浸水后產(chǎn)生附加沉降,其濕限系數(shù)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
( 11 )淤泥為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環(huán)境中沉積,并經(jīng)生物化學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 1 . 5 的黏性土。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 1 . 5 但大于或等于 1.0的黏性土或粉土為淤泥質土。
( 12 )紅黏土為碳酸鹽巖系的巖石經(jīng)紅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其液限一般大于 50 。紅黏土經(jīng)再搬運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 45 的土為次生紅鉆土。
( 13 )人工填土根據(jù)其組成和成因,可分為素填土、壓實填土、雜填土、沖填土。素填土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等組成的填土。經(jīng)過壓實或夯實的素填土為壓實填土。雜填土為含有建筑垃圾、工業(yè)廢料、生活垃圾等雜物的填土。沖填土為由水力沖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 14 )膨脹土為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親水性礦物組成,同時具有顯著的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特性,其自由膨脹率大于或等于 40 %的黏性土。
( 15 )濕限性土為浸水后產(chǎn)生附加沉降,其濕限系數(shù)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