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監(jiān)管部門的調查,也許夏新電子的問題還會繼續(xù)隱瞞。
從去年8月開始,中國證監(jiān)會廈門監(jiān)管局調查包括異地銷售分公司在內的夏新電子(600057.SH)的資金來往等問題,2008年1月30日下發(fā)了"廈證監(jiān)發(fā)[2008]45號整改通知書"(下稱"<通知>"),通知中提出四項問題:銷售收入確認漏洞、年末銷售異常、銷售回購以及大額商業(yè)承兌匯票歸類不當。
2月29日,夏新電子公告解釋及整改報告,但在接受記者采訪的行業(yè)分析師看來,該公司仍然云山霧罩、疑竇叢生。
蹊蹺的全程保價銷售
<通知>指出,公司施行全程保價銷售方式,實際承擔了商品貶值的風險,未滿足確認收入所要求的"商品風險和報酬的轉移"條件。計提的調價補差準備金額難以準確計量。對全程保價銷售方式,公司更沒有在年報附注中予以披露。
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規(guī)范類券商家電行業(yè)分析師表示,僅信息披露方面夏新電子就存在違規(guī)嫌疑。
而夏新電子解釋稱,電子消費產品特點決定此種銷售政策為國內電子企業(yè)普遍采用。而公司在對外銷售時對客戶承諾在產品調價時按約定方式進行補差,是否進行調價及調價時如何進行補差的權利"完全由公司決定"。公司在各個會計期間的會計處理中也均對已發(fā)生的調價補差金額進行及時、全額計提,如實反映在當期的會計報表中。
但上述分析師表示,全程保價是一種特殊的銷售方式,過去有不少消費類行業(yè)企業(yè)采用過,但滋生了很多問題。不少財務造假就是通過對計提的"調價補差準備金額"一項做手腳。
國信證券家電行業(yè)資深分析師王念春更表示,全程保價銷售方式存在的自身缺陷,同行業(yè)的不少企業(yè)已經擯棄了這種方式,多采用返利銷售方式。因此不能據此推斷公司有蓄意的動機,但是這種銷售方式確實不容易準確計算,完全由公司決定。
對于夏新電子是否涉及會計操縱,安永的一位注冊會計師表示,用全程保價銷售方式,就不能確認收入。而夏新電子將不能確認收入的確認了收入,還沒有在附注中披露,"就是隱瞞財務信息"。此外,調價補差準備金額,這個科目在會計準則的八大減值準備里并沒有,不符合會計準則要求。
全程保價在過去國、省、市逐級流通的銷售渠道下有效,但是現(xiàn)在手機銷售企業(yè)主要走入國美、大中等現(xiàn)代銷售渠道。國內營銷行業(yè)專家肖竹青質疑,既然全程保價方式風險很大,夏新電子為什么用這種銷售方式?
回購抑或虛增銷售額?
不過,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不只是一個。
<通知>還指出:夏新電子2006年底銷售數量較大,某些型號產品集中在12月份銷售。而從抽查公司與主要經銷商的2007年往來明細賬發(fā)現(xiàn),分公司陸續(xù)回購積壓產品,賬務處理集中于 2007年6月底進行,但公司未能提供回購產品對應的確切銷售時間。
夏新電子辯解稱,由于手機產品季節(jié)性銷售特性較明顯,元旦至春節(jié)前夕為銷售旺季,銷售量較平時往往有較大增長。另外,公司一直存在省級代理或全國代理模式,商家享有某些產品省級或全國代理權,公司下屬商家及分公司均需向代理商采購貨物和調貨,因此,產生了回購現(xiàn)象。強調這實際上是一種調貨行為。
但分析師們提出了不同看法。前述規(guī)范類券商分析師認為,關鍵的問題在回購產品相對應的確切銷售時間以及陸續(xù)回購產品的數量,假如對應的產品銷售時間也恰為每年12月份,公司必定是有意為之,用意是虛增銷售額。
對于虛增銷售額的意圖,他推測,一、虛增利潤,使公司免于虧損。二、公司K線圖比較異常,不排除公司將財報包裝漂亮,然后再集中處理,一拉一打間,使某些機構或個人從二級市場獲利。
公司公布2006年年報是在4月14日,公司扭虧為盈,每股盈利0.056元。而在5月23日,又公布了2006年度報告補充公告,并未提及回購。5月28日,股價上沖2005年以來價10.79元。僅一個多月后業(yè)績變臉,7月14日公司公告上半年業(yè)績預虧,原因是公司集中處理了回購產品費用,公司股價應聲回落到每股6元附近。
"消費類企業(yè)發(fā)生多次回購是不正常的,公司有故意擴大銷售額的嫌疑。"肖竹青認為,公司的解釋也不成立,只是一種狡辯。他舉例五糧液也是國代理、省代理模式,但是沒有回購發(fā)生。而其他手機生產銷售商也沒有回購發(fā)生。那么惟一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公司產品不像諾基亞等強勢品牌,經銷商可能會事先與公司約定,賣不出去退貨
從去年8月開始,中國證監(jiān)會廈門監(jiān)管局調查包括異地銷售分公司在內的夏新電子(600057.SH)的資金來往等問題,2008年1月30日下發(fā)了"廈證監(jiān)發(fā)[2008]45號整改通知書"(下稱"<通知>"),通知中提出四項問題:銷售收入確認漏洞、年末銷售異常、銷售回購以及大額商業(yè)承兌匯票歸類不當。
2月29日,夏新電子公告解釋及整改報告,但在接受記者采訪的行業(yè)分析師看來,該公司仍然云山霧罩、疑竇叢生。
蹊蹺的全程保價銷售
<通知>指出,公司施行全程保價銷售方式,實際承擔了商品貶值的風險,未滿足確認收入所要求的"商品風險和報酬的轉移"條件。計提的調價補差準備金額難以準確計量。對全程保價銷售方式,公司更沒有在年報附注中予以披露。
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規(guī)范類券商家電行業(yè)分析師表示,僅信息披露方面夏新電子就存在違規(guī)嫌疑。
而夏新電子解釋稱,電子消費產品特點決定此種銷售政策為國內電子企業(yè)普遍采用。而公司在對外銷售時對客戶承諾在產品調價時按約定方式進行補差,是否進行調價及調價時如何進行補差的權利"完全由公司決定"。公司在各個會計期間的會計處理中也均對已發(fā)生的調價補差金額進行及時、全額計提,如實反映在當期的會計報表中。
但上述分析師表示,全程保價是一種特殊的銷售方式,過去有不少消費類行業(yè)企業(yè)采用過,但滋生了很多問題。不少財務造假就是通過對計提的"調價補差準備金額"一項做手腳。
國信證券家電行業(yè)資深分析師王念春更表示,全程保價銷售方式存在的自身缺陷,同行業(yè)的不少企業(yè)已經擯棄了這種方式,多采用返利銷售方式。因此不能據此推斷公司有蓄意的動機,但是這種銷售方式確實不容易準確計算,完全由公司決定。
對于夏新電子是否涉及會計操縱,安永的一位注冊會計師表示,用全程保價銷售方式,就不能確認收入。而夏新電子將不能確認收入的確認了收入,還沒有在附注中披露,"就是隱瞞財務信息"。此外,調價補差準備金額,這個科目在會計準則的八大減值準備里并沒有,不符合會計準則要求。
全程保價在過去國、省、市逐級流通的銷售渠道下有效,但是現(xiàn)在手機銷售企業(yè)主要走入國美、大中等現(xiàn)代銷售渠道。國內營銷行業(yè)專家肖竹青質疑,既然全程保價方式風險很大,夏新電子為什么用這種銷售方式?
回購抑或虛增銷售額?
不過,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不只是一個。
<通知>還指出:夏新電子2006年底銷售數量較大,某些型號產品集中在12月份銷售。而從抽查公司與主要經銷商的2007年往來明細賬發(fā)現(xiàn),分公司陸續(xù)回購積壓產品,賬務處理集中于 2007年6月底進行,但公司未能提供回購產品對應的確切銷售時間。
夏新電子辯解稱,由于手機產品季節(jié)性銷售特性較明顯,元旦至春節(jié)前夕為銷售旺季,銷售量較平時往往有較大增長。另外,公司一直存在省級代理或全國代理模式,商家享有某些產品省級或全國代理權,公司下屬商家及分公司均需向代理商采購貨物和調貨,因此,產生了回購現(xiàn)象。強調這實際上是一種調貨行為。
但分析師們提出了不同看法。前述規(guī)范類券商分析師認為,關鍵的問題在回購產品相對應的確切銷售時間以及陸續(xù)回購產品的數量,假如對應的產品銷售時間也恰為每年12月份,公司必定是有意為之,用意是虛增銷售額。
對于虛增銷售額的意圖,他推測,一、虛增利潤,使公司免于虧損。二、公司K線圖比較異常,不排除公司將財報包裝漂亮,然后再集中處理,一拉一打間,使某些機構或個人從二級市場獲利。
公司公布2006年年報是在4月14日,公司扭虧為盈,每股盈利0.056元。而在5月23日,又公布了2006年度報告補充公告,并未提及回購。5月28日,股價上沖2005年以來價10.79元。僅一個多月后業(yè)績變臉,7月14日公司公告上半年業(yè)績預虧,原因是公司集中處理了回購產品費用,公司股價應聲回落到每股6元附近。
"消費類企業(yè)發(fā)生多次回購是不正常的,公司有故意擴大銷售額的嫌疑。"肖竹青認為,公司的解釋也不成立,只是一種狡辯。他舉例五糧液也是國代理、省代理模式,但是沒有回購發(fā)生。而其他手機生產銷售商也沒有回購發(fā)生。那么惟一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公司產品不像諾基亞等強勢品牌,經銷商可能會事先與公司約定,賣不出去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