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德國已兩年了,突然有一天,我的稱呼就變成了“劉老師”。
記得那是去年的事。買東西的路上,力姨突然問起我過去的學習情況,我很自信地說,我的語文可是很好的,呵呵!
想是因為小時候經(jīng)常聽父母講故事吧,我對文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閑暇的時候,喜歡的事情就是坐在桌前聽著舒緩的音樂,默默地讀書。一坐就是一天,直到實在看不動了或是餓得不行了我才會起來,隨意扒兩口吃的……
到德國的中文學校當老師我卻從來沒有想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對自己的水平還是有所了解的,知道自己也就是個野路子出身,上不了大臺面。
但力姨鼓勵我嘗試一下,朋友們也說我的能力可以,知識也豐富,當老師綽綽有余。
雖然很沒自信,我還是給中文學校的校長打了電話。電話那邊的聲音很和善,憑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和這之前傳真過去還算是光彩的簡歷,我得到了嘗試的機會。
剛開始自然是聽課。作為老師聽課和作為學生聽課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作為老師,不僅要聽任課老師講的內容還要聽他們講課的方式。第一位老師是個很不錯的中年教授,據(jù)說是在慕尼黑教中文的,只是暫時來代課,課講得很活,內容也比較廣,學生聽起來很輕松。呵呵,這適合我,要是可以按照這個方式講課的話,我還是挺有信心的。
又連著聽了幾個女老師的課,教的都是小孩子。課上得規(guī)規(guī)矩矩,像國內的老師一樣,按部就班,一板一眼,內容也簡單。但是這里的孩子比較活,各有各的想法,不像國內只跟著老師的思路,而是經(jīng)常會天馬行空,亂想一通,問題也是千奇百怪,有時候還真能讓老師手忙腳亂一陣子。
后來,我要帶的那個班的老師回來了,我又去聽了她的課。課講得比較死,學生上課的精神狀況也不夠好,可能是因為在國內教過書吧,不允許學生有什么不同意見,但有時候又不能完全說服學生。這邊的孩子要是沒有充分的理由,他們是不會認同你的觀點的,加上這個班的學生年齡大些,思維開闊得多,說服他們的難度可想而知。
一天,校長突然通知我,因為臨時變動,我需提前接手這個班。
第上課,其實還不能算正式上課,只是介紹一下,我還是有點緊張。我努力做出一副老練的樣子,就像我心目中很牛的老師一樣,坐在講臺前,瀟灑地跟學生聊著,時不時轉過身,在黑板上龍飛鳳舞一下,呵呵,現(xiàn)在想起來,似乎有點傻。
班里的學生不是很多,因為上一個老師的原因,已陸續(xù)走掉了幾個,學校為此很著急,希望我能把這個班給帶起來,校長也幾次打電話,鼓勵我。
也許我比較粗線條,正式上課到不慌了,學生也接受我講課的方式。幾次課之后,校長高興地告訴我,學生都覺得我講得不錯,挺吸引他們的,有的還說跟那位教授水平相當,雖然我知道這是夸張,但心中還是一陣竊喜。
這邊的孩子不僅有別于國內的孩子,更不像過去的我們,每天只是從報紙或電視中了解社會。網(wǎng)絡給了他們寬闊的視野,很多信息甚至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所以想要讓他們學好中文,只是簡簡單單地教給他們書本的知識是不夠的,要多方位地展開,尤其是培養(yǎng)他們對中文的興趣??梢赃@么說,興趣是維持他們學習中文的重要的手段,沒有興趣,即使讓他們上再多的課,做再多的作業(yè),也于事無補。所以我在上課的時間里,盡量給他們一些課外的知識。比如講《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時,我?guī)Я穗娔X,給他們朗誦畢淑敏的《盲人看》,本不知道學生對這是否感興趣,畢竟他們對規(guī)定的課目都不積極,何況給他們增加課外閱讀。沒想到,他們聽得還很入神,就連平時上課不很專心的學生也屏住了呼吸,似乎真的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蛟S這就是他們從心底接受中文的開始吧,下課后,學生紛紛要求我把這篇文字打印出來給他們。這一嘗試增強了我的自信。隨后,我又建議他們回去抽時間讀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講伊索寓言時,我建議他們回去比較中國寓言和歐洲寓言的區(qū)別,一個學生提出,他們的德國老師說,寓言就是講動物的故事。我告訴他,寓言本身的意義可以簡單地從“寓”和“言”兩個字來解釋,寓:是寄托的意思;而言則是指短小精悍的故事。故而,寓言就是寄托人類某種想法的故事,并不專指動物,中國的很多寓言是擬人的。學生說,回去要講給他的德國老師聽。
以前讀過的書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很多時候講著講著就讓我想起了它們,講給學生,學生興致勃勃,連幾個正準備放棄中文的學生也都專心起來。
學生們不僅僅把我當作一位中文老師,他們一周中有什么新鮮事或是不理解的問題也都拿來與我討論。雖然有時候我們的觀點并不一致,但卻不影響我們討論的興趣。學生們對我也很尊重,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了當老師的樂趣。我常想,要是讓我一下子離開這幫學生,真還有點舍不得,很像當年我的老師送我們畢業(yè)時那種依依不舍的感覺。
每次上課前,我都要在網(wǎng)上查閱大量的資料,很多是以前知道的,現(xiàn)在回想起來卻有些模糊;還有很多是以前并不知道的,但是由于教學的需要必須學會。
教書讓我的語文水平真的上了一個臺階,而且,每次的備課筆記都是一筆知識的積累。
來聽課的學生都留了下來,學生漸漸地多了,聽課的家長也都很滿意。校長又鼓勵我說,以后大班就交給我來帶,還讓我加入了學校的協(xié)會,并時不時關心我的生活和學習,讓我安心教書,有什么困難學校會盡量幫忙。
生活就是這樣,很多事情就發(fā)生在不經(jīng)意之間——不經(jīng)意的我得到了這個機會,不經(jīng)意的我嘗試了這個機會,不經(jīng)意的我生活就發(fā)生了如許巨大的變化。
很多的不經(jīng)意就構成了生活的本身……
記得那是去年的事。買東西的路上,力姨突然問起我過去的學習情況,我很自信地說,我的語文可是很好的,呵呵!
想是因為小時候經(jīng)常聽父母講故事吧,我對文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閑暇的時候,喜歡的事情就是坐在桌前聽著舒緩的音樂,默默地讀書。一坐就是一天,直到實在看不動了或是餓得不行了我才會起來,隨意扒兩口吃的……
到德國的中文學校當老師我卻從來沒有想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對自己的水平還是有所了解的,知道自己也就是個野路子出身,上不了大臺面。
但力姨鼓勵我嘗試一下,朋友們也說我的能力可以,知識也豐富,當老師綽綽有余。
雖然很沒自信,我還是給中文學校的校長打了電話。電話那邊的聲音很和善,憑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和這之前傳真過去還算是光彩的簡歷,我得到了嘗試的機會。
剛開始自然是聽課。作為老師聽課和作為學生聽課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作為老師,不僅要聽任課老師講的內容還要聽他們講課的方式。第一位老師是個很不錯的中年教授,據(jù)說是在慕尼黑教中文的,只是暫時來代課,課講得很活,內容也比較廣,學生聽起來很輕松。呵呵,這適合我,要是可以按照這個方式講課的話,我還是挺有信心的。
又連著聽了幾個女老師的課,教的都是小孩子。課上得規(guī)規(guī)矩矩,像國內的老師一樣,按部就班,一板一眼,內容也簡單。但是這里的孩子比較活,各有各的想法,不像國內只跟著老師的思路,而是經(jīng)常會天馬行空,亂想一通,問題也是千奇百怪,有時候還真能讓老師手忙腳亂一陣子。
后來,我要帶的那個班的老師回來了,我又去聽了她的課。課講得比較死,學生上課的精神狀況也不夠好,可能是因為在國內教過書吧,不允許學生有什么不同意見,但有時候又不能完全說服學生。這邊的孩子要是沒有充分的理由,他們是不會認同你的觀點的,加上這個班的學生年齡大些,思維開闊得多,說服他們的難度可想而知。
一天,校長突然通知我,因為臨時變動,我需提前接手這個班。
第上課,其實還不能算正式上課,只是介紹一下,我還是有點緊張。我努力做出一副老練的樣子,就像我心目中很牛的老師一樣,坐在講臺前,瀟灑地跟學生聊著,時不時轉過身,在黑板上龍飛鳳舞一下,呵呵,現(xiàn)在想起來,似乎有點傻。
班里的學生不是很多,因為上一個老師的原因,已陸續(xù)走掉了幾個,學校為此很著急,希望我能把這個班給帶起來,校長也幾次打電話,鼓勵我。
也許我比較粗線條,正式上課到不慌了,學生也接受我講課的方式。幾次課之后,校長高興地告訴我,學生都覺得我講得不錯,挺吸引他們的,有的還說跟那位教授水平相當,雖然我知道這是夸張,但心中還是一陣竊喜。
這邊的孩子不僅有別于國內的孩子,更不像過去的我們,每天只是從報紙或電視中了解社會。網(wǎng)絡給了他們寬闊的視野,很多信息甚至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所以想要讓他們學好中文,只是簡簡單單地教給他們書本的知識是不夠的,要多方位地展開,尤其是培養(yǎng)他們對中文的興趣??梢赃@么說,興趣是維持他們學習中文的重要的手段,沒有興趣,即使讓他們上再多的課,做再多的作業(yè),也于事無補。所以我在上課的時間里,盡量給他們一些課外的知識。比如講《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時,我?guī)Я穗娔X,給他們朗誦畢淑敏的《盲人看》,本不知道學生對這是否感興趣,畢竟他們對規(guī)定的課目都不積極,何況給他們增加課外閱讀。沒想到,他們聽得還很入神,就連平時上課不很專心的學生也屏住了呼吸,似乎真的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蛟S這就是他們從心底接受中文的開始吧,下課后,學生紛紛要求我把這篇文字打印出來給他們。這一嘗試增強了我的自信。隨后,我又建議他們回去抽時間讀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講伊索寓言時,我建議他們回去比較中國寓言和歐洲寓言的區(qū)別,一個學生提出,他們的德國老師說,寓言就是講動物的故事。我告訴他,寓言本身的意義可以簡單地從“寓”和“言”兩個字來解釋,寓:是寄托的意思;而言則是指短小精悍的故事。故而,寓言就是寄托人類某種想法的故事,并不專指動物,中國的很多寓言是擬人的。學生說,回去要講給他的德國老師聽。
以前讀過的書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很多時候講著講著就讓我想起了它們,講給學生,學生興致勃勃,連幾個正準備放棄中文的學生也都專心起來。
學生們不僅僅把我當作一位中文老師,他們一周中有什么新鮮事或是不理解的問題也都拿來與我討論。雖然有時候我們的觀點并不一致,但卻不影響我們討論的興趣。學生們對我也很尊重,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了當老師的樂趣。我常想,要是讓我一下子離開這幫學生,真還有點舍不得,很像當年我的老師送我們畢業(yè)時那種依依不舍的感覺。
每次上課前,我都要在網(wǎng)上查閱大量的資料,很多是以前知道的,現(xiàn)在回想起來卻有些模糊;還有很多是以前并不知道的,但是由于教學的需要必須學會。
教書讓我的語文水平真的上了一個臺階,而且,每次的備課筆記都是一筆知識的積累。
來聽課的學生都留了下來,學生漸漸地多了,聽課的家長也都很滿意。校長又鼓勵我說,以后大班就交給我來帶,還讓我加入了學校的協(xié)會,并時不時關心我的生活和學習,讓我安心教書,有什么困難學校會盡量幫忙。
生活就是這樣,很多事情就發(fā)生在不經(jīng)意之間——不經(jīng)意的我得到了這個機會,不經(jīng)意的我嘗試了這個機會,不經(jīng)意的我生活就發(fā)生了如許巨大的變化。
很多的不經(jīng)意就構成了生活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