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11周年征文

字號:

香港回歸11周年征文2篇
     寫在前面的話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的慶祝日。香港回歸是“一國兩制”構想的具體實踐,對祖國的全面統(tǒng)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當前全國已經(jīng)拉開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的一系列活動的序幕之時,精英博客特以香港回歸十周年的重要事件為契機開展了征文活動,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雖然,十年前我沒有機會親歷當時香港回歸時的現(xiàn)場的那種感受,但卻有與億萬中國人民收看電視現(xiàn)場轉播時所共同感受到的那種無比激動和自豪。當香港回歸祖國的第三個年頭的2000年7月,我有幸作為較早進入香港參觀的游客,在回歸祖國懷抱已三年的香港停留了三天。然而,短短的三天香港之行卻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當時即寫下了這篇香港之行的游記短文。在今天精英博客征文之際,我特將此文貼于我的網(wǎng)頁上,以此作為我對香港回歸祖國十年一瞬間的歷史性見證?!?BR>     香 港 印 象 記
     翟峰
     作為東方之珠,香港擁有大都會所具有的一切魅力。其魅力可以在香港商情中得到,可以在港人喜愛的生活方式中得到,可以在便捷輕快的地鐵中得到,更可以在港島太平山頂新落成的凌霄閣中和不斷有新景點出現(xiàn)的海洋公園中得到……而當您得到這一切之后,您就會不無感慨地由衷地說:“這就是香港!”
     走進回歸祖國懷抱已三年的2000年的香港,首先給我的印象是:安定而又繁榮的香港不愧為國際商業(yè)繁華的活力之都,這一點,在港島的每一條街道上似乎都得到了證實。
     走在香港的街上,人流被一個接一個的店鋪吞吐著,一聲聲親切的“垂便看啦(隨便看)”,從店小姐的微笑中流出,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噢,我已到了香港。”
     接下來給我的印象是:香港可謂為國際的專賣之都。因為香港的商店幾乎什么東西都是以專賣的形式出現(xiàn),即便是走進太古、時代廣場——這樣一些超級大商場,里面也是一個一個風格各異的隔間,從西裝、香水、飾物到相機,一個門面就是一個品牌和專營。而其中時裝、珠寶、首飾、電子產(chǎn)品的志營店更是遍及全港,且都是免稅專營店,故使香港多年來一直盛享“購物天堂”之譽。
     走進香港,和港人用普遍話交談,感到港人喜愛的生活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各自不同的選擇,用他們的話來說,這就是“各施各的法”,只要自己找到的路行得通,便不用理會這條路是否符合某些標準。這種生活多元化的形式,或許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但唯有這樣才可保持人的靈活性,及在危機中突破的活力。因此,他們在生活上最需要的是機會而不是保證。香港人最怕的,是社會變成一潭死水,什么生氣也沒有。因為有了機會,便有了希望。社會上機會越多,希望亦愈多;社會上機會越多,便越能激發(fā)香港人向前奮進的欲望。為此,他們最講究社會有公平而非平等。公平是人人有機會,事事講道理而非訴諸特權;至于后果是否平等,則有點各安天命了。因此,香港人最不滿的是某些人“走后門”。如果交易是公平的,自己因把握不到機會而輸了,便只有感嘆自己不夠“醒目”。
     在香港的城市交通中,我感到最方便、最實惠的就是地鐵。在香港,從彌敦到旺角,從中環(huán)到銅鑼灣,地鐵的快捷,可以在很短的數(sh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