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而獨特的秘魯文化

字號:

秘魯,位于南美洲西北部,為古印加文化的發(fā)祥地。秘魯在印第安語中是“玉米之倉”的意思。其多樣性的自然環(huán)境、亞馬遜河叢林、安第斯高原印加遺跡使秘魯成為世界上觀光價值的國家之一。
    在土著印第安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中,印加文化顯赫而輝煌,那時的秘魯就是強大的印加帝國的中心。500年前殖民者侵入美洲后,秘魯又成為南美殖民地的中心。處于南美土著文化與西方殖民文化兩大中心的秘魯保存著不同風格的大量的歷史遺產(chǎn)。
    火山腳下的“白色之城”
    阿雷基帕是一座建在火山腳下的城市,城市為火山群所環(huán)繞。的火山叫“米處米處”,山頂覆蓋著白雪。米斯提火山是城市的標志,外形極其優(yōu)美。觀賞米斯提火山的時間是傍晚,夕陽下泛著金光的火山與火山下幽靜的城市十分寫意。
    阿雷基帕盛產(chǎn)白色的火山巖,老城區(qū)的建筑大多由火山巖筑成,無論是氣勢恢宏的教堂、市政廳抑或是普通的民居,因而阿雷基帕又被稱為“白色之城”。
    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
    在庫斯科,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為復雜的文明,它曾是雄霸南美大陸近五個世紀的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的意思即“肚臍”,印加人認為這里才是世界的中心。庫斯科的建筑物大多是殖民時期的樣式,不過它們都是建立在原印加建筑的地基之上的:市中心的天主大教堂建在原來的印加維拉科查宮殿之上,圣多明戈教堂建在昔日的太陽神廟上。
    庫斯科城的印加建筑之所以聲名顯赫,不僅因為它們的精美堅固,還因為當初的建造者那駕馭石頭的非凡技能和獨特匠心。當年,印加石匠和建筑工人把安第斯的巨石切割成塊,使每一塊石頭都能夠嚴密地銜接起來,建造成富麗堂皇的宮殿、廟宇和公共建筑。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安第斯地區(qū)頻繁而又猛烈的地震雖然摧毀了很多現(xiàn)代人建造的巨型建筑,但印加人建造的一些建筑物卻仍巍然屹立在秘魯高原之上。
    “無雨城”利馬
    秘魯首都利馬瀕臨太平洋,終年少雨,是世界有名的“無雨城”。利馬的城市發(fā)展歷程跌宕起伏,在殖民地時期,利馬始終是南美洲最重要的政治和商業(yè)權力中心。利馬的中心是馬約爾廣場(PlazaMayor,意為大廣場,原稱武器廣場),廣場中央的銅噴泉建于1650年。廣場四周西班牙建筑藝術風格的總統(tǒng)府、利馬市政大廈、大教堂保存完好。
    秘魯外交部所在地托雷塔格萊宮,建于1735年,是保存的殖民時期建筑,室內保存著利馬總督的馬車、當年珍貴的油畫和雕刻等。1551年建校的圣馬科斯大學是是美洲歷第一所大學。利馬還有許多博物館,其中黃金博物館當列首位。這座私人博物館堪稱世界上規(guī)模的私人博物館,收藏著許多反映印加人歷史文化的實物。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古時印加人使用過的武器,與之相印證的展品是被敲破了一個大洞的腦顱骨,還有一個被敲破后用黃金箔來修補大洞的腦顱骨。修顱術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上仍算是一門復雜的手術,而當年印加部落的巫醫(yī)就掌握了黃金箔修補破損顱骨的醫(yī)術。
    神秘古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在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從16世紀中葉起,民間就一直相傳:在茫茫的安第斯山脈中,有一座神秘的印加古城。300多年間,探險家們多方尋覓,均無所獲。直到1911年,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希拉姆·秉漢姆在海拔2400多米的群山之間,發(fā)現(xiàn)了這座被白云和密林覆蓋的高原城郭,一段古老的文明終于重見天日。
    考古學家無法得知它的原始名字,于是借用了附近一座山名,稱其為馬丘比丘。此后,隨著神秘面紗逐步揭開,古老的馬丘比丘開始向現(xiàn)代社會透射出它曾經(jīng)輝煌的帝國文明。遺址雖只剩下殘垣斷壁,但昔日興盛時期的壯觀風貌依稀可見。古城街道狹窄,整齊有序,宮殿、寺院、作坊、堡壘等各具特色。它們多用巨石堆砌而成,沒有灰漿等粘合物,大小石塊嚴絲合縫,甚至連一個刀片都插不進去。
    多少年來,考古學家對這個神奇的古城產(chǎn)生過無數(shù)猜想,最有說服力的猜想是祭奠神靈。印加人崇拜太陽,太陽神是他們最重要的神靈,印加王自稱為“太陽之子”。選擇這樣高的位置建設如此規(guī)模的一座城,為的只是和太陽更近一些。第二個猜想關于建筑。在崎嶇狹窄的山脊上,把巨石運上山巔幾乎沒有可能!科學家猜想印加人并沒有在懸崖峭壁上搬運巨石,而是在山巔就地采石制作砌塊,在山頂開出了一片9萬余平方米的開闊平地,壘筑古城,然后把剩余的石塊、碎礫全部扔下了山崖,才在山巔留下了這座奇跡般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