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浙江溫州市省一級重點中學高三語文3月份聯(lián)考試卷4

字號:

參考答案
    1.C(A婢(bì)、B力能扛(gāng)鼎、D譬(pì)如)
    2.D(A挑大梁 B出奇制勝 C精簡)
    3.C(“賦予”的對象是抽象的,“付與”的對象是具體的錢物等?!鞍l(fā)泄”的對象一般是情欲或不滿的情緒,“宣泄”的對象寬泛些。“由”是介詞,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介詞結構,在句中作狀語?!坝捎凇笔沁B詞,表示原因或理由。)
    4.B(A“望其項背”指能夠看見他人的后背和脖子,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應當用“望塵莫及”。C“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是事情壞到無法挽回的地步了,應改為“一發(fā)而不可收”,表示行為不受控制或無法停止。D“登堂入室”比喻學識或技藝逐漸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用在這不合語境。)
    5.B(A成分殘缺,應在“知識和經(jīng)歷”后加上“決定了我們”。C“落實和推動”與“計劃”搭配不當D“這讓我們的社會怎么能夠和諧融洽就談不上了”句式雜糅。 t
    6.D(A“是……還是”選擇問,中間用逗號。B句號放引號之外。C冒號改為逗號)
    7.C(A未指出“計劃”的本質(zhì)內(nèi)容。B“造出……人類主要疾病”只是手段而已。D只是客觀介紹,并非本質(zhì)。)
    8.D(A未理解原文里比喻的意味。BC均屬答非所問,對“這”的理解沒有把握好。)
    9.B(原文是“和我們有可比之處”,而非“相同”。)
    10.D(手段和目的與原文不一致)
    11.C 12.B 13.C 14.A
    15.①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然而班固輕視傅毅。
    ②所以周文王(西伯)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顯達而制作了《禮》。
    ③于是只經(jīng)營眼前的事務,而放棄能流傳千載的功業(yè)。
    16.①“裊裊”寫柳枝搖曳之態(tài),“青青”繪桑葉青蔥之色,這兩個疊詞渲染出一種融合駘蕩的無盡春意(2分),同時又增添了詩歌的韻律感和音樂美。(1分)
    ②詩歌中作者抓取了“提籠忘采葉”這一細節(jié):和眾多的采桑女一樣,本來是到郊外采桑葉喂春蠶的女主人公,卻倚樹凝思,一動不動,手里提著個空空的竹籃。這一特寫鏡頭表明了她雖身在桑下卻心不在“桑”,而是在思念自己從軍的丈夫。(細節(jié)1分,情感內(nèi)涵2分)
    17.①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
    ②寧移白首之心,不墜青云之志;
    ③行成于思,毀于隨。
    18.司湯達(斯丹達爾),巴爾扎克
    19.(1)這里渾然一體,大家都是流浪者。(2)這里洋溢著藝術氣氛。(3)這里秩序井然,文明規(guī)范。
    20.這里使用了反襯的手法,意在突出優(yōu)秀流浪者所具有的特別健康的情志和體魄(比較健全的人格)。
    21.神態(tài)描寫。這些描寫意在暗示讀者,這尊雕像的主人公希望把生命釋放于大地長天、遠山滄海,具有對未知世界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 x
    22.(1)點面結合,既展現(xiàn)了流浪者大街整體全貌的形象,又給人以個別具體的“流浪者”哥倫布的形象。
    (2)升華了主題,贊揚了流浪者的不滿足于現(xiàn)狀,敢于出發(fā)、敢于探索、敢于發(fā)現(xiàn)的精神風貌。
    23.(2分)正確順序:④③①②(同時答對④③1分,同時答對①②1分)
    24.(3分)該公司招工人數(shù)前三年連續(xù)攀升,近三年持平。
    25.(5分)示例:人可以倒下,心不言放棄;淚可以流淌,身不能后退。她沒有獲得冬奧會的金牌,卻獲得世人眼中最美麗的獎牌。壯哉,龍的傳人!
    (5分,充滿感情,語言流暢,富有文采;沒有對偶句或排比句扣2分;用語符合評委會委員身份,符合當選人物的特點即可,字數(shù)不超過70字。)
    附:譯文
    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臺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止?!贝蠓踩丝偸巧朴诳吹阶约旱膬?yōu)點,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xiāng)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边@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當今的文人,(也不過)只有魯人孔融孔文舉、廣陵人陳琳陳孔璋、山陽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偉長、陳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應旸應德璉、東平人劉楨劉公干等七人。這“七子”,于學問(可以說)是(兼收并蓄)沒有什么遺漏的,于文辭是(自鑄偉辭)沒有借用別人的,(在文壇上)都各自像騏驥千里奔馳,并駕齊驅(qū),要叫他們互相欽服,也實在是困難了。我審察自己(之才,以為有能力)以衡量別人,所以能夠免于(文人相輕)這種拖累,而寫作這篇論文。
    王粲擅長于辭賦,徐干(文章)不時有齊人的(舒緩)習氣,然而也是與王粲相匹敵的。如王粲的《初征賦》《登樓賦》《槐賦》《征思賦》,徐干的《玄猿賦》《漏卮賦》《圓扇賦》《橘賦》,雖是張衡、蔡邕也是超不過的。然而其他的文章,卻不能與此相稱。陳琳和阮瑀的章、表、書、記(幾種體裁的文章)是當今特出的。應旸(文章)平和但(氣勢)不夠雄壯,劉楨(文章氣勢)雄壯但(文理)不夠細密??兹陲L韻氣度高雅超俗,有過人之處,然而不善立論,詞采勝過說理,甚至于夾雜著玩笑戲弄之辭。至于說他所擅長的(體裁),是(可以歸入)揚雄、班固一流的。
    一般人看重古人,輕視今人,崇尚名聲,不重實際,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總以為自己賢能。
    大凡文章(用文辭表達內(nèi)容)的本質(zhì)是共同的,而具體(體裁和形式)的末節(jié)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駁議適宜文雅,書信、論說適宜說理,銘文、誄文崇尚事實,詩歌、賦體應該華美。這四種科目文體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長各種體裁的文章。
    文章是以“氣”為主導的,氣又有清氣和濁氣兩種,不是可以出力氣就能獲得的。用音樂來作比喻,音樂的曲調(diào)節(jié)奏有同一的衡量標準,但是運氣行聲不會一樣整齊,平時的技巧也有優(yōu)劣之差,雖是父親和兄長,也不能傳授給兒子和弟弟。
    文章是關系到治理國家的偉大功業(yè),是可以流傳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業(yè)。人的年齡壽夭有時間的限制,榮譽歡樂也只能終于一身,二者都終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樣永久流傳,沒有窮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寫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見表現(xiàn)在文章書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辭,也不必托高官的權勢,而聲名自然能流傳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顯達而制作了《禮》,(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業(yè),(周公)不因顯達而更改志向。
    所以古人看輕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陰,這是懼怕時間已經(jīng)流逝過去罷了。多數(shù)人都不愿努力,貧窮的則害怕饑寒之迫,富貴的則沉湎于安逸之樂,于是只知經(jīng)營眼前的事務,而放棄能流傳千載的功業(yè),太陽和月亮在天上流轉(zhuǎn)移動,而人的身體狀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間就與萬物一樣變遷老死,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
    孔融等人已經(jīng)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論》,成為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