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位于廬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huán)合,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唐貞元元年(七八五年)洛陽人李渤、李涉兄弟隱居廬山,養(yǎng)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后李為江州刺史,于隱居舊址建臺,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并沒有洞,只是因為四周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唐末兵亂,高雅之士來此讀書。唐南開元年間,李善道以及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講學(xué),稱為“廬山園學(xué)”。
宋初擴建書院,與睢陽、石鼓、岳麓并稱四大書院。南宋時的理學(xué)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軍,到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請孝宗批準,籌款建屋,征集圖書,聘請、廣集生徒,親任洞主,親自講學(xué),并制定了“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guī),即有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
至此,白鹿洞書院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譽為“海內(nèi)書院第一”。自宋至清的七百年間,白鹿洞書院一直是我國宋、明理學(xué)的中心學(xué)府,陸象山、王陽明等都曾在此講學(xué)。書院展閣巍峨,亭榭錯落,師生云集,儼如學(xué)城。今日白鹿洞書院形成了以禮對殿為中心。
由明倫堂、文會堂、御書閣、朱子閣、思賢臺、狀元橋、門樓、牌坊、碑郡等眾多殿組成的古建筑群,與周圍的山川環(huán)境融為一體。白鹿洞書院的自然風(fēng)光極為毓秀,四山環(huán)合,古木蒼穹,水古橋,別有洞天,現(xiàn)已成為文化旅游佳境,《廬山戀》、《紅樓夢》、《聊齋》、《鄭和》等影視片,都從不同角度攝取了書院的風(fēng)采。
地址: 廬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
唐貞元元年(七八五年)洛陽人李渤、李涉兄弟隱居廬山,養(yǎng)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后李為江州刺史,于隱居舊址建臺,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并沒有洞,只是因為四周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唐末兵亂,高雅之士來此讀書。唐南開元年間,李善道以及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講學(xué),稱為“廬山園學(xué)”。
宋初擴建書院,與睢陽、石鼓、岳麓并稱四大書院。南宋時的理學(xué)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軍,到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請孝宗批準,籌款建屋,征集圖書,聘請、廣集生徒,親任洞主,親自講學(xué),并制定了“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guī),即有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
至此,白鹿洞書院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譽為“海內(nèi)書院第一”。自宋至清的七百年間,白鹿洞書院一直是我國宋、明理學(xué)的中心學(xué)府,陸象山、王陽明等都曾在此講學(xué)。書院展閣巍峨,亭榭錯落,師生云集,儼如學(xué)城。今日白鹿洞書院形成了以禮對殿為中心。
由明倫堂、文會堂、御書閣、朱子閣、思賢臺、狀元橋、門樓、牌坊、碑郡等眾多殿組成的古建筑群,與周圍的山川環(huán)境融為一體。白鹿洞書院的自然風(fēng)光極為毓秀,四山環(huán)合,古木蒼穹,水古橋,別有洞天,現(xiàn)已成為文化旅游佳境,《廬山戀》、《紅樓夢》、《聊齋》、《鄭和》等影視片,都從不同角度攝取了書院的風(fēng)采。
地址: 廬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