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基礎理論與相關知識----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一)

字號:

(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fā)展的源泉
    1.經濟增長與經濟發(fā)展
    (1)經濟增長:就一般意義而言,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出即國民收入與前期相比所實現(xiàn)的增長。總產出或國民收入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
    對一國經濟增長速度度量,通常用經濟增長率來表示。
    設為本期或報告期的國民收入,為(t-1)期的國民收入,為本期國民收入的增量,則經濟增長率(G)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例如,我國2002年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為10.2萬億元,2003年按可比價格計算的GDP為11.13萬億元,與2002年相比,2003年的實際產值增加了0.93萬億元(11.13-10.2),根據(jù)計算經濟增長率的公式可知,2003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率就為9.1%(0.93÷10.2)
    經濟增長有進也用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總產出增長率來表示。如果用表示本期或報告期的人均國民收入,為(t-1)期的人均國民收入,本期或報告期國民收入的增量,則人均經濟增長率(g)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總產出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而人均總產出增長率的高低則體現(xiàn)了經濟效率的高低。
    (2)經濟發(fā)展:既包括經濟增長,還包括伴隨經濟增長過程而出現(xiàn)的技術進步、結構優(yōu)化、制度變遷、福利改善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進一步和諧等方面的內容。因此,經濟發(fā)展是反映一個經濟社會總體發(fā)展水平的綜合性的概念。
    從經濟增長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來看,經濟增長是經濟發(fā)展的前提、基礎和核心,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就不會有經濟發(fā)展。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這樣描述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持續(xù)快速的經濟增長使得先進工業(yè)國能給它的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更好的食物、更大的住房、更多的醫(yī)療,以及對污染的控制,對孩子的普及教育和為退休者提供廣泛的補貼。同時,持續(xù)快速的經濟增長還可以避免政治和社會的動蕩。
    2.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
    一個社會的長期經濟增長,常常受總供給方面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地說,它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的投入數(shù)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
    (1)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資本,因此,勞動和資本常常被看作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兩個基本生產要素。如果其他條件是一定的,那么一個經濟社會投入的勞動數(shù)量和資本數(shù)量越多,產出就越多,經濟增長就越快。勞動的數(shù)量取決于勞動者的人數(shù)和勞動時間,在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取決于人口的增長。資本的數(shù)量則主要取決于資本積累,包括資本積累的規(guī)模和資本積累的速度,也包括引進外資的數(shù)量。
    (2)生產要素效率:經濟增長不僅取決于生產要素的投入數(shù)量,而且與生產要素效率的高低相關。如果生產要素投入的數(shù)量不變,那么生產要素的效率越高,總產出的增長就越快;反之,生產要素的效率越低,總產出的增長就越慢。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xiàn)為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物質資本形態(tài)存在的機器設備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結合方式的改進。
    影響生產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①技術進步。即指通過技術革新、改造、新技術的應用、技術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來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
    ②知識的積累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是指可以用于生產過程的一般知識和專業(yè)化知識的增加。
    ③制度創(chuàng)新。通常是指對現(xiàn)存的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例如政治組織、經濟組織、稅收制度、教育制度、經濟體制等等以及對現(xiàn)存的企業(yè)制度的變革。
    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chuàng)新都會極大地促進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進而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長期經濟增長。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經濟學在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常常把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chuàng)新視為除勞動、資本之外的決定長期經濟增長的第三因素。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則把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的供給、教育、紀律、激勵)、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燃料、環(huán)境質量)、資本(機器、工廠、道路)和技術(科學、工程、管理、企業(yè)家才能)等四個要素視為經濟增長的四個輪子。
    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則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生產要素投入量包括勞動投入量、資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變的,而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都是可變的。丹尼森把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看作是產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單位投入量所實現(xiàn)的產出量。據(jù)此,丹尼森將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 為7個。這7個因素是:
    ①勞動者的數(shù)量以及勞動者的年齡和性別構成;
    ②包括非全日制勞動者工作的時數(shù);
    ③就業(yè)人員的受教育程度;
    ④資本存量的規(guī)模;
    ⑤資源配置狀況;
    ⑥規(guī)模經濟;
    ⑦知識進展。
    上述7個因素中,前四項基本屬于生產要素投入量,后三項屬于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guī)炱澞倪\用統(tǒng)計分析方法,通過對美國、英國等十幾個發(fā)達國家100多年來的統(tǒng)計資料進行分類研究,從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中探索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他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
    ①生產率的提高;
    ②經濟結構的變化;
    ③知識存量的增長。
    實際上,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各種增長因素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程度和貢獻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中,勞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這時,人口的增長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就成為經濟增長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業(yè)化進程開始以后,隨著機器大工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貢獻越來越大。在工業(yè)化進程的初期,資本積累曾一度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關鍵。在現(xiàn)代社會中,盡管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和積累以及制度創(chuàng)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正是由于在經濟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會有不同的因素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所以在現(xiàn)代經濟增長理論中出現(xiàn)了多個經濟增長模型。
    (二)經濟增長模型
    經濟增長模型所要說明的是一個經濟社會的長期經濟增長與各種相關經濟變量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和因果聯(lián)系。它試圖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一個經濟社會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什么因素的問題;二是一個經濟社會的經濟能否實現(xiàn)長期均衡增長的問題。
    1.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
    20世紀4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各自創(chuàng)立了內容基本相同的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增長模型,被稱為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的代表。
    哈羅德假定:
    (1)全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并且生產這種產品只需要資本和勞動兩種生產要素;
    (2)勞動力或人口按一個固定比率增長;
    (3)不存在資本折舊;
    (4)不存在技術進步;
    (5)資本-產出比即資本系數(shù)不變;
    (6)儲蓄是國民收入的函數(shù);
    (7)經濟社會是封閉型的,不存在對外貿易;
    (8)不存在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哈羅德沿用了投資等于儲蓄的均衡分析方法,認為只有投資等于儲蓄時,經濟才能實現(xiàn)均衡增長。在此基礎上,哈羅德首先考察了實際經濟增長率(G)、儲蓄率(s)和資本-產出比(V)三個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
    設存量資本(K)與國民收入的比率為資本-產出比(V),即:
    V=K/Y
    假設在一個經濟社會中,伴隨著資本存量的增加,國民收入也相應增加。設資本存量的增加即資本增量為(ΔK),增加的國民收入即國民收入增量為(ΔY),兩者的比率為邊際資本-產出比,如果邊際資本-產出比與資本產出比相等,則有:
    根據(jù)邊際資本-產出比的公式可以知道,資本增量是資本-產出比與國民收入增量的乘積,即:
    如果不存在固定資本折舊,那么投資(I)就應當與增量資本相等,故有:
    已知儲蓄S是國民收入Y與儲蓄率s的乘積,即S=sY,且經濟均衡的條件是投資等于儲蓄,即I=S,故有:
    移項整理,就可以得到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
    根據(jù)哈羅德經濟增長的基本公式,假定資本-產出比不變,這時,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就取決于儲蓄率,由于經濟均衡的條件是投資等于儲蓄,因此,儲蓄率變即資本積累率。顯然,在資本-產出比不變的條件下,一個經濟社會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就主要地取決于儲蓄率。儲蓄率越高,經濟增長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例如,假定資本-產出比為4并且不變,當儲蓄率為20%時,經濟增長率即為5%,如果儲蓄率提高到40%,則經濟增長率就會提高到10%。
    哈羅德認為,要實現(xiàn)了一國經濟長期的均衡增長,必須有企業(yè)家的意愿做保證,這時的增長率才是有保證的增長率,它是建立在企業(yè)家意愿的資本-產出比基礎之上的。設有保證的增長率為GW,企業(yè)家意愿的資本-產出比為Vr,則有下式:
    GW=s/Vr
    哈羅德認為,只有在G=GW時,即實際經濟增長率等于有保證的增長率時,經濟增長才有可能實現(xiàn)。因為:
    根據(jù),必有?。恰粒郑絪
    根據(jù)GW=s/Vr,則有GW ×Vr=s
    根據(jù)上面兩個公式,可以得出下式: G=s=GW
    即G=Gw
    哈羅德認為,假使經濟增長是有保證的,但如果經濟中存在著失業(yè),經濟也不能充分實現(xiàn)就業(yè)的均衡。要使一個經濟社會能夠在長期中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均衡,實際經濟率(G)和有保證的增長率(Gw)還必須等于能夠保證充分就業(yè)的經濟增長率。設能夠保證充分就業(yè)的經濟增長率為自然增長率(Gn),要實現(xiàn)長期的充分就業(yè)的均衡增長,就必須具備如下條件:G=Gw=Gn
    上述條件表明,要使一個經濟社會能夠實現(xiàn)長期的、有保證的并且能夠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均衡增長,實際經濟增長率與有保證的增長率必須相等,同時,實際經濟增長率也應當與自然增長率相等。
    在經濟中,是否存在哈羅德-多馬模型所指出的長期均衡增長的條件?這個問題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存在問題”。假如經濟運行偏離了G=Gw=Gn這一增長路徑,經濟中是否存在一種自動糾集的機制,使經濟運行實現(xiàn)新的穩(wěn)態(tài)均衡?這個問題在經濟學中被稱為“穩(wěn)定性問題”。由于實際經濟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各自取決于不同的因素,因此當實際經濟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不一致時,經濟中不僅沒有一種力量能夠對這種非均衡進行自我糾正,而且還會產生更大的偏離。這一結論被稱為哈羅德“不穩(wěn)定原理”。因此,哈羅德所提出的實現(xiàn)經濟長期均衡增長的條件是很難實現(xiàn)的。人們把這一很難實現(xiàn)的均衡條件形象地比喻為“刃鋒”或“刀刃上的平衡”。這是哈羅行-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的一大缺陷。
    2.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以美國經濟學家索洛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更強調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認為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并提出了測算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的索洛“余值法”。
    設經濟增長率為G,勞動增長率為ΔL/L,資本增長率為ΔK/K,技術進步率為A,則有下列關系式:
    式中α和β為參數(shù),且α+β=1,它們分別表示勞動和資本對總產出(GDP)所作貢獻的比例,即貢獻權數(shù),亦稱勞動產出彈性和資本產出彈性。上式的經濟含義是,一個社會的經濟增長是由勞動和資本以及技術推動的。由于G、L和K的數(shù)據(jù)都可以從歷史資料的分析中得到,因此,如果用適當?shù)姆椒ü烙嫵靓梁挺轮?,便可以把技術進步率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為“余值”計算出來,于是就有下列關系式:
    上式是包括技術進步在內的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關系式,即索洛的“余值法”。
    例如,根據(jù)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的計算,從1929-1973年,美國年均經濟增長率約為3%左右,勞動增長率和資本增長率約為2%,勞動產出彈性和資本產出彈性分別為0.75和0.25.根據(jù)索洛余值法,則有A=0.03-0.75×0.02-0.25×0.02=1%。這表明,在這一期間,技術進步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三分之一。
    從索洛余值法可以看出,當參數(shù)α和β都小于1時,如果要提高經濟增長率,就只能依靠經濟進步。
    索洛認為,一個經濟社會要實現(xiàn)長期的并且能夠充分就業(yè)的經濟增長,在假定不存在固定資本折舊的情況下,必須具備下述條件:
    式中:s=S/Y,即儲蓄率, ,即人均國民收入,儲蓄率與國民收入的乘積即sf(k)為人均儲蓄,k=K/L,是人均資本存量,n為勞動力增長率或人口增長率,k是為現(xiàn)在勞動力增加配置的資本,被稱為資本的深化,nk是為新增勞動力配置的資本,被稱為資本的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