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法碩指導:刑法新增知識點解析九

字號:

刑法難點解析:想象競合犯與結合犯
    結合犯也是危害了數(shù)個社會關系,實際觸犯數(shù)個罪名,是實際的數(shù)罪,由于立法上為了有利于打擊犯罪,體現(xiàn)“罪刑相適應原則”,將經(jīng)常發(fā)生的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以上的犯罪結合為一個罪名?!敖Y合犯”實施的是兩個法律意義上的行為,而“想象競合”行為人實施的是一個法律意義上的行為,這是二者之間的一個顯著區(qū)別。如“搶劫犯”,行為人通常采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以達到劫取公私財物的目的,行為人通常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和財產兩個權利。不少“搶劫犯”把殺人、傷害作為實施搶劫犯罪的手段,同時具備故意傷害罪甚至故意殺人罪與搶劫罪的全部構成要件。有的結合犯具備牽連犯特征,是牽連犯罪的一種特殊情況。
    對想象競合犯的處罰原則是“擇一重處”,不適用數(shù)罪并罰,即比較其所觸犯罪名規(guī)定的法定刑,選擇法定刑較重的罪名處罰?!皳褚恢靥帯斌w現(xiàn)了“罪刑相適應”原則。
    刑法難點解析:吸收犯
    吸收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數(shù)個犯罪行為,因其所符合的犯罪構成之間具有特定的依附與被依附關系,從而導致其中一個不具有獨立性的犯罪,被另一個具有獨立性的犯罪所吸收,對行為人只以吸收之罪論處,而對被吸收之罪不論的犯罪形態(tài)。
    吸收犯的構成要件如下:
    1.行為人必須實施數(shù)個均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危害行為。這是構成吸收犯的前提條件。具體表現(xiàn)為犯罪行為的復數(shù)性、危害行為的構成符合性、犯罪行為基本性質的一致性三個具體特征。首先,吸收犯必須由數(shù)個犯罪行為構成,即犯罪行為的復數(shù)性,這是構成吸收犯的事實前提,若無數(shù)個危害行為,也就談不上吸收。其次,具有復數(shù)性的犯罪行為,必須是均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危害行為,這是吸收犯成立的事實基礎。吸收是罪與罪之間的吸收,而不是孤立的不能構成罪的動作之間的吸收。再次,犯罪行為基本性質的一致性,不管該犯罪行為是屬于基本犯罪構成,還是修正犯罪構成,都屬于同一犯罪行為,也即同一犯罪的不同形態(tài)。也只有這樣,才能具有可吸收性。如果數(shù)個犯罪性質不同的話,則構成數(shù)罪,而不是一罪了,這時只能實行數(shù)罪并罰,如果強加吸收的話,就根本違背了罪責刑相適應的刑法基本原則。
    2.行為人所實施的數(shù)個犯罪行為,必須基于其內在的獨立性和非獨立性的對立統(tǒng)一,而彼此形成一種吸收關系。首先,行為人所實施的數(shù)個犯罪行為在同時歸屬于同一刑事責任主體的情況下失去了獨立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就是必須具有主體同一性。其次,行為人的不同形態(tài)的犯罪行為基于性質相同但類型不同而具有了吸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行為人的數(shù)個犯罪行為必須侵犯同一或相同直接客體,并且也指向同一犯罪對象。否則,也就失去了吸收關系的客體同一性基礎,從而也就失去了吸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侵犯客體和侵犯對象是否具有同一性,恰恰也成為判斷數(shù)個犯罪行為是否能夠成立吸收關系的重要的客觀標準之一。
    4.行為人必須基于一個犯意,為了實現(xiàn)一個具體的犯罪目的而實施數(shù)個犯罪行為,這是犯罪行為構成吸收犯的主觀特征。(例如,犯罪嫌疑人甲欲殺害乙,第一次走近乙的房間時,因為有第三人在場而未得下手。第二次終于得手,將乙殺死。甲的第一次行為構成殺人罪的預備犯罪,第二次則構成殺人罪的既遂行為。兩者之間因為主體的同一性、客體的同一性和侵害對象的同一性而具有了非獨立性和獨立性的對立統(tǒng)一,也具有了吸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構成吸收關系,最后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為了便于理解而編造的案例)
    吸收犯的吸收形式,應注意以下幾點:
    1)既遂犯吸收未遂犯或預備犯
    2)未遂犯吸收預備犯
    3)實行階段的中止犯吸收預備犯。如果前者輕于后者,則遵守重罪吸收輕罪的原則,以后者吸收前者。
    4)符合主犯條件的實行構成之罪,吸收教唆犯、幫助犯、次要實行犯構成之罪
    5)主犯構成之罪吸收從犯、脅從犯構成之罪
    6)符合加重犯罪構成之罪吸收普通犯罪構成之罪,或者符合普通犯罪構成之罪吸收減輕犯罪構成之罪。
    同時應當注意吸收的原則:即重罪吸收輕罪原則;只有罪與罪之間才有吸收關系,不夠成罪的危害行為是不能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