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病證護理-肺癰

字號:

肺癰是肺部膿瘍形成的一種病癥。臨床以發(fā)熱、咳嗽、胸痛、咯痰量多,氣味腥臭,或膿血相兼為主要癥狀。西醫(yī)學中的肺膿瘍、化膿性肺炎、肺壞疽,及支氣管擴張感染化膿等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與本病及為相似,可參考診治。
     1、病因病機
     (1)風熱邪毒犯肺,或風寒化熱,邪熱蘊肺,肺受熱毒所灼,失于宣降清肅,痰熱內部,熱壅血瘀,郁結成癰,血敗化膿,形成本病。 來源:考試大
     (2)正氣內虛,痰熱素盛;或嗜酒無度,飲食不節(jié),過食辛熱厚味,致使炎熱內蘊,復感風熱邪毒,內外合邪而發(fā)病。
     (3)本病臨床上一般分為四期:
     ①初期,風熱邪毒犯肺,肺失清肅,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咳嗽等癥狀。
     ②成癰期:邪熱壅肺,蒸液成痰,熱毒侵*,損傷血脈,熱壅血瘀,蘊釀成癰。 來源:考試大
     ③潰膿期:熱盛肉腐血敗,內潰外泄,咯出大量腥臭膿痰或膿血痰。
     ④恢復期:牙毒漸盡,正氣漸復(若遷延日久,余毒未凈,邪戀正虛,則耗傷氣陰,而轉成慢性肺癰)。
     2、辯證論治
     (1)初期:
     證候:惡寒發(fā)熱,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黃,脈浮滑而數(shù)。 來源:考試大
     治法:疏散風熱、清肺化痰。
     主方:銀翹散。
     (2)成癰期:
     證候:寒戰(zhàn)壯熱汗出,胸悶作痛、轉側不安,咳嗽氣急,甚則喘滿,咳吐膿痰,氣味腥臭,口燥咽干,煩躁不安,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消癰。
     主方:千金葦莖湯。
     (3)潰膿期:
     證候:咳吐膿血,或咯痰狀如米粥,量多腥臭,胸中煩滿而痛,甚則氣喘不能平臥,面赤身熱,煩渴喜飲,舌紅絳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排膿化瘀、清熱解毒。
     主方:桔梗湯、千金葦莖湯。
     (4)恢復期:
     證候:身熱漸退、咳嗽減輕,膿痰日少漸轉清稀,或見胸脅隱痛、氣短乏力、自汗盜汗,低熱或潮熱,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舌淡紅,苔薄,脈細數(shù)無力。 來源:考試大
     治法:潤肺化痰、益氣養(yǎng)陰。
     主方:清燥救肺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