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額罰金為導游套上“緊箍咒”

字號:

導游擅自增加購物點,采取欺騙方式讓游客購物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記者昨日了解到,《旅行社條例》日前已經國務院第47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大連市旅游質量監(jiān)督所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幾年,大連本地沒有游客投訴過導游硬性脅迫游客購物的情況,但發(fā)生過導游誘導外地游客購買“質次價高”海產品的案例。
    內容解析
    條例規(guī)定,旅行社不得以低于旅游成本的報價招徠旅游者。欺騙、脅迫旅游者購物或者參加需要另行付費的游覽項目,將由旅*政管理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旅行社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對于導游人員、領隊人員,由旅*政管理部門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可吊銷旅行社業(yè)務經營許可證、導游證或者領隊證。
    以往:游客受氣多半在網上發(fā)泄
    “買的東西是真的也就算了,可他們居然賣假貨。 ”有過類似遭遇的秦先生在2008年初去了一趟海南,1580元的雙飛5日游讓秦先生和女兒覺得不可思議,倆人迅速報了名。結果導游在當地著了魔似地將他們往購物店里帶,在海南呆了4天,幾乎有兩天的時間是在購物。
    秦先生告訴記者,一家購物店的老板聽說來的客人是大連的,就說自己也是大連的,先套近乎,然后將標價498元的黃玉手鐲以200元的價格賣給了大家。秦先生和其他游客買了20多只手鐲,回家一鑒定才發(fā)現所謂的玉鐲竟然是石頭上了色制成的。秦先生想回去找老板理論,但又覺得不值,給旅行社打電話,旅行社將責任都推到了小店老板身上。秦先生最后只是在相關的網站上進行了投訴,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以警示其他游客。
    從事多年導游工作的小袁告訴記者,游客知道自己在外地買的東西貴了,或者是假的,大多采取的方法是在網上投訴來發(fā)泄憤怒,少數游客會找旅行社進行理論或者打投訴電話。“他們怕麻煩,為了一點錢找來找去覺得不值。 ”小袁說,一般旅游合同上都會有相關投訴電話,打一個電話并不麻煩,希望游客認真維護自己的權益。
    今后:游客投訴合同是主要依據
    大連市旅游質量監(jiān)督所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旅游投訴數量有所增加,這與旅游市場的日益火熱和市民維權意識逐漸增強有關。因此,旅游市場也在實踐中進行規(guī)范。根據大連本地的投訴情況來看,誘導購物和服務質量是主要問題。游客進行投訴的主要依據是旅行社和游客簽訂的合同,合同中必須包含景點自費項目,約定購物次數,以及導游的相應服務,一旦出現違約情況,根據事情的嚴重性,由旅行社根據合同規(guī)定給予解決,如果旅行社無法解決的話,游客可以直接投訴至大連市旅游質量監(jiān)督所或者消協。
    該負責人說,本地導游的誘導購物行為主要表現在誘導游客購買“質次價高”的海產品,但這種情況并不普遍。一般導游騙購的情況多出現在規(guī)模較小、沒有資質的旅行社身上,他們往往以超低價位來吸引游客,然后通過增收門票、誘導購物的方式來增加收入。按照新的條例規(guī)定,這種行為可以歸為欺騙游客,要對旅行社和導游處以相應的罰金。“新條例大幅提高了對旅行社和導游侵犯游客權益行為的懲罰力度,為一些不法旅行社和導游人員戴上了‘緊箍咒’。 ”負責人告訴記者,高達5萬元的罰金仿佛一個“高壓線”,更好地規(guī)范了旅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