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斕白樺林海自駕游壩上最美的秋天

字號:

盡管壩上景色四季宜人,但我最向往的還數(shù)它的金秋。
    理由一:壩上圍場因“木蘭秋狝”而得名。而“木蘭秋狝”是秋季的盛會,只有秋季去感受才有原味。
    理由二:壩上的秋天,收獲的季節(jié),彩色豐富,層次分明,是的攝影季節(jié)。
    理由三:壩上的金秋來得早,去得快,僅有45天。含“金”量之高乃南方金秋所無法相比的。
    今秋,我終于有機會去圍場行圍賞秋了。
    旅游風情:
    D1 避暑山莊的秋景
    山莊景點,有“36洞天,72福地”之說。至乾隆十九年止,僅康乾兩帝命名的就有72景;而山莊最后建成是乾隆五十七年,若加上后期所建的大批景物,就多不勝數(shù)了。清帝到此,雖為避暑,但都過完中秋及“木蘭秋狝”后才返京。于是,天剛亮,我們就開始游覽起清帝常去賞秋的景點。
    1、水心榭
    從月色江聲島向南行,見三座連于水上、界于下湖和銀湖之間的涼亭,這便是康熙所題的“水心榭”。我們在晨霧中遠瞧,看到三亭并列于水心,貼于水面,布局勻稱,輕盈別致,引人奪目。加之水映倒影,上下成雙。注視多時,覺得亭子有微微秋涼的情態(tài),給人清寂、淡雅之感。而映入眼簾的晨霧波光又仿佛為它籠罩了一層輕紗,使它半遮半掩,欲藏還露,于朦朦朧朧、虛無縹緲之中,顯得尤為神秘、嬌柔、嫵媚、楚楚動人。正如乾隆皇帝在此觀秋時寫的詩一樣:“一縷堤分內外湖,上頭軒榭水中圖。因心秋意蕭而淡,入目眼光有若無?!?BR>    2、青楓綠嶼
    于斗姥閣東南面的楓林嶺。每逢滿山紅葉時,乾隆就臨此品紅葉,吟詩句。在我們到來之時,秋色已初染了楓林。
    旁邊還有一曲室,東臨峭壁,虛窗洞開,乾隆題之為“罨畫窗”。我們透窗望去,遠處嶺橫如屏,水流似帶;近處湖水蕩漾,鮮花盛開。秋風徐徐,異香陣陣,清爽醉人。曲室頂上的平臺,正是皇帝中秋賞月的地方。
    3、四面云山
    我們從梨樹峪底沿著山徑登上了山莊內的山峰。山頂有一亭,便是“四面云山”。此亭四面群山環(huán)托,隱現(xiàn)于云霧之中,姿態(tài)百異,變幻莫測。每年九月九重陽節(jié),清帝都登此亭遠眺山莊內外景色。
    此外,我們還特意觀看了清帝每年秋季為“木蘭秋狝”篩選精兵和良馬的兩個場地——“閱射門”和“試馬埭”。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集中全國人、財、物力,先后用89年時間修建起來的中國園林的瑰寶。行圍至此,不可不看。
    D2 金秋田園詩
    我們來到一片遼闊的麥田時,路邊早已站了10多位架著“長槍短炮”的“色友”。
    隨著他們的鏡頭望去,最靠前的是一塊暗紅偏黑的馬鈴薯地,這里是中國馬鈴薯之鄉(xiāng),全國麥當勞里的炸薯條,貨源大多數(shù)來自此地,蒙胞們正在裝運馬鈴薯。
    再往遠去,一片金黃色的麥田,秋風勁吹,掀起層層麥浪;一條長著野草和灌木的長堤,堤上有羊和馬悠閑地啃著開始枯黃的草;再往遠處,米黃色花的高粱帶在風中搖曳、青翠碧綠的蘆葦帶和布滿紅葉的高山峻嶺在天邊無盡地延伸。這一切都和諧地停留在曖曖的秋陽和藍藍的天空下。
    記得小時候讀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已經(jīng)覺得夠美的了,沒想到這里還有更完美的、大自然的田園詩篇。我干過農(nóng)活,深知農(nóng)民的艱辛,但我突然有個奇怪的想法:假如讓我在這美麗的地方放牧,我也許不會覺得勞累和枯燥,反而覺得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