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題目 我為什么要學習
主題分析 學習動機和學習目的密切相關,學習動機是支配學生學習以達到學習目的的內部動力,而學習目的則是學習活動過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和結果,兩者之間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是互為條件、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學習目的決定著學習動機的動力方向,同時學習目的所產生的強大吸引力又是學習動機結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動力因素,而學習動機又是達到學習目的的直接動力。因而啟發(fā)和引導小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充分理解科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對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是至關重要的。
目的要求
1. 明確學習目的。
2. 增強學習動力。
3. 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課前準備
1.收集和選擇小學生看得見、能理解的運用科學文化知識的事例。
2.制作相關的幻燈片或錄像片。
操作過程
[過程一]
第一步,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組,每組3~4人,訪問父母或熟悉的成年人,了解下述問題;
1.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對自己成長和發(fā)展的意義;
2.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對父母和家庭的意義;
3.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對國家建設和社會生活的意義。
第二步,課堂討論。首先以小組為單位,談談自己訪問的結果,互相交流。然后各組選出代表,就以上三個問題談自己的認識,所在的小組成員可以補充。
第三步,教師總結、歸納、深化,使全班同學了解學習的必要性,了解社會對科學文化知識的要求,以及科學文化知識對個人成長、家庭幸福和國家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過程二]
第一步,在課堂上,要求同學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所聞,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科學文化知識的例子。給10分鐘準備。
第二步,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組,每組選出一名發(fā)言代表和一名記錄員,異組記錄,如A組記錄員記錄B組的發(fā)言,B組記錄員記錄C組的發(fā)言,以此類推。
第三步,抽簽或由教師指定各組代表發(fā)言的順序和記錄的對象。
第四步,發(fā)言開始,每組每次只允許舉一個例子,各組間發(fā)言的內容和舉例不能重復。如果某一組的發(fā)言代表在一分鐘之內不能舉出例子,該組可有一人舉手補充。如果兩分鐘內不能舉出例子,視為棄權,輪到下一組,依次進行,直到各組不能回答或都不能再舉出例子為止。
第五步,各組記錄員報告發(fā)言的內容和舉例的數(shù)量,由教師根據(jù)各組發(fā)言的內容和舉例的數(shù)量和質量裁定勝負,并作總結,加以深化和說明。
[過程三]
第一步,在課堂上,由教師介紹幾個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造福于社會的例子。
1.1923年,美國福特公司的一臺大型電機出了故障,公司請德國電機專家施坦敏茨來幫忙。只見這位德國專家圍著電機轉轉看看,寫寫算算,兩天以后,他在電機上部畫了一條線,讓維修工把畫線的部位里面的線圈減少16圈,果然手到病除,故障很快排除了。事后,施坦敏茨收取修理費一萬美元。他在收款單上寫道:
“用粉筆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個部位畫線9 999美元?!?BR> 2.我國工程院院土、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經過12年的努力,他培育出的“三系雜交稻”獲得成功,推廣種植面積達0.73億公頃,增產稻谷1 000億公斤,為我國和世界糧食增產增收作出了突出貢獻。
假如每人每年吃糧200公斤,那么夠多少人吃一年?夠一個人吃多少年?算算看──夠2.5億人吃一年,夠一個人吃2.5億年!
第二步,讓同學們想一想,給10分鐘,每個同學都要寫一寫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第三步,分組討論,交流體會。
第四步,教師總結。通過討論、交流和教師總結,使小學生,主要是高年級小學生初步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就是知識的價值,人的價值總是在運用科學文化知識,創(chuàng)造社會效益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誰擁有了科學文化知識,誰就擁有了未來;而知識是無私的,誰肯刻苦努力,它就屬于誰。
主題分析 學習動機和學習目的密切相關,學習動機是支配學生學習以達到學習目的的內部動力,而學習目的則是學習活動過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和結果,兩者之間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是互為條件、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學習目的決定著學習動機的動力方向,同時學習目的所產生的強大吸引力又是學習動機結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動力因素,而學習動機又是達到學習目的的直接動力。因而啟發(fā)和引導小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充分理解科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對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是至關重要的。
目的要求
1. 明確學習目的。
2. 增強學習動力。
3. 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課前準備
1.收集和選擇小學生看得見、能理解的運用科學文化知識的事例。
2.制作相關的幻燈片或錄像片。
操作過程
[過程一]
第一步,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組,每組3~4人,訪問父母或熟悉的成年人,了解下述問題;
1.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對自己成長和發(fā)展的意義;
2.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對父母和家庭的意義;
3.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對國家建設和社會生活的意義。
第二步,課堂討論。首先以小組為單位,談談自己訪問的結果,互相交流。然后各組選出代表,就以上三個問題談自己的認識,所在的小組成員可以補充。
第三步,教師總結、歸納、深化,使全班同學了解學習的必要性,了解社會對科學文化知識的要求,以及科學文化知識對個人成長、家庭幸福和國家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過程二]
第一步,在課堂上,要求同學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所聞,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科學文化知識的例子。給10分鐘準備。
第二步,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組,每組選出一名發(fā)言代表和一名記錄員,異組記錄,如A組記錄員記錄B組的發(fā)言,B組記錄員記錄C組的發(fā)言,以此類推。
第三步,抽簽或由教師指定各組代表發(fā)言的順序和記錄的對象。
第四步,發(fā)言開始,每組每次只允許舉一個例子,各組間發(fā)言的內容和舉例不能重復。如果某一組的發(fā)言代表在一分鐘之內不能舉出例子,該組可有一人舉手補充。如果兩分鐘內不能舉出例子,視為棄權,輪到下一組,依次進行,直到各組不能回答或都不能再舉出例子為止。
第五步,各組記錄員報告發(fā)言的內容和舉例的數(shù)量,由教師根據(jù)各組發(fā)言的內容和舉例的數(shù)量和質量裁定勝負,并作總結,加以深化和說明。
[過程三]
第一步,在課堂上,由教師介紹幾個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造福于社會的例子。
1.1923年,美國福特公司的一臺大型電機出了故障,公司請德國電機專家施坦敏茨來幫忙。只見這位德國專家圍著電機轉轉看看,寫寫算算,兩天以后,他在電機上部畫了一條線,讓維修工把畫線的部位里面的線圈減少16圈,果然手到病除,故障很快排除了。事后,施坦敏茨收取修理費一萬美元。他在收款單上寫道:
“用粉筆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個部位畫線9 999美元?!?BR> 2.我國工程院院土、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經過12年的努力,他培育出的“三系雜交稻”獲得成功,推廣種植面積達0.73億公頃,增產稻谷1 000億公斤,為我國和世界糧食增產增收作出了突出貢獻。
假如每人每年吃糧200公斤,那么夠多少人吃一年?夠一個人吃多少年?算算看──夠2.5億人吃一年,夠一個人吃2.5億年!
第二步,讓同學們想一想,給10分鐘,每個同學都要寫一寫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第三步,分組討論,交流體會。
第四步,教師總結。通過討論、交流和教師總結,使小學生,主要是高年級小學生初步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就是知識的價值,人的價值總是在運用科學文化知識,創(chuàng)造社會效益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誰擁有了科學文化知識,誰就擁有了未來;而知識是無私的,誰肯刻苦努力,它就屬于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