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8日晚正式對外公布了此前流傳甚久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實施方案。憑知名人士的推薦信便可獲得一流大學的招生面試資格,從此不再是紙上談兵。具體來說,北大根據(jù)中學校長所推薦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相關學科的專家組對學生報名資料進行審核。合格者將直接進入面試,面試合格者在高考錄取時將享受北京大學一批次錄取線下降30分錄取的政策;具備教育部規(guī)定的保送資格的學生,可向北京大學申請相關專業(yè)的保送資格。(11月9日《中國青年報》)
毋庸置疑,這一推薦制的初衷是好的。不過,真要落實起來,恐怕就沒有那么簡單。最關鍵的,還是人們對于這種推薦的公信力充滿懷疑。雖然校長推薦是“實名”而且實行推薦后公示等監(jiān)督保全手段。但是這只能保障被推薦者在知識素養(yǎng)上符合技術性要求,并不能證明整個推薦過程是公開公平的。舉例為證,如果說校長的親屬或和其有利益關系者的子弟,學習成績和能力素養(yǎng)和沒有任何關系背景的學子處于同等水平,中學校長又該推薦誰?在此情形下,無論推薦誰,北大都沒有任何損失。但是在推薦地,就會使中學校長陷入輿論分裂的漩渦,尤其是沒有被推薦者和同情他們的聲音會激烈到吶喊甚至憤怒。果如此,北大就是始亂終棄的始作俑者,就是給中學校長和中學校園帶來利益紛爭的麻煩制造者。
令人忽略的細節(jié)是,在各高校之間,也存在著不公。北大、清華等一流享有“掐尖權”,其他高校在選擇生源上只有次優(yōu)權。這種權利落差,導致了北大清華等可以變著法子去搞高招錄取的改革試驗,如自主招生、自主命題、招收偏才怪才等等。這是一種建構在特權之上的改革,而這種改革帶來的后果又往往是給考生帶來更大的不公平。如北京和上海的,可以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用各種自主化的招錄改革,擴大招生本地生源,造成資源地域分配上的不公平。
這次北大推出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也未能免俗。在其設計的方案中,能夠享受此類推薦權的中學校長,并非全國各地一視同仁,而是指北京、天津、重慶、黑龍江、吉林、江蘇、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廣東、陜西、新疆等省(區(qū)、市)的中學。即使如此,這些地區(qū)的中學校長也不是都有推薦權,恐怕只是個別重點中學的中學校長才能成為北大的推薦人??梢哉f,各地中學為了能夠爭得推薦權就會鬧得不亦樂乎,更不要說錄取猛降30分帶給全社會無可遏制的利欲沖動。
總之,存在公平缺陷的改革需要慎重,造成輿情紊亂的高考招生方案更要緩行。作為中國第一的北大,不可以濫用自己的品牌和特權,制造嘩眾取寵的噱頭。
毋庸置疑,這一推薦制的初衷是好的。不過,真要落實起來,恐怕就沒有那么簡單。最關鍵的,還是人們對于這種推薦的公信力充滿懷疑。雖然校長推薦是“實名”而且實行推薦后公示等監(jiān)督保全手段。但是這只能保障被推薦者在知識素養(yǎng)上符合技術性要求,并不能證明整個推薦過程是公開公平的。舉例為證,如果說校長的親屬或和其有利益關系者的子弟,學習成績和能力素養(yǎng)和沒有任何關系背景的學子處于同等水平,中學校長又該推薦誰?在此情形下,無論推薦誰,北大都沒有任何損失。但是在推薦地,就會使中學校長陷入輿論分裂的漩渦,尤其是沒有被推薦者和同情他們的聲音會激烈到吶喊甚至憤怒。果如此,北大就是始亂終棄的始作俑者,就是給中學校長和中學校園帶來利益紛爭的麻煩制造者。
令人忽略的細節(jié)是,在各高校之間,也存在著不公。北大、清華等一流享有“掐尖權”,其他高校在選擇生源上只有次優(yōu)權。這種權利落差,導致了北大清華等可以變著法子去搞高招錄取的改革試驗,如自主招生、自主命題、招收偏才怪才等等。這是一種建構在特權之上的改革,而這種改革帶來的后果又往往是給考生帶來更大的不公平。如北京和上海的,可以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用各種自主化的招錄改革,擴大招生本地生源,造成資源地域分配上的不公平。
這次北大推出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也未能免俗。在其設計的方案中,能夠享受此類推薦權的中學校長,并非全國各地一視同仁,而是指北京、天津、重慶、黑龍江、吉林、江蘇、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廣東、陜西、新疆等省(區(qū)、市)的中學。即使如此,這些地區(qū)的中學校長也不是都有推薦權,恐怕只是個別重點中學的中學校長才能成為北大的推薦人??梢哉f,各地中學為了能夠爭得推薦權就會鬧得不亦樂乎,更不要說錄取猛降30分帶給全社會無可遏制的利欲沖動。
總之,存在公平缺陷的改革需要慎重,造成輿情紊亂的高考招生方案更要緩行。作為中國第一的北大,不可以濫用自己的品牌和特權,制造嘩眾取寵的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