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違規(guī)高考生鼓起勇氣重新起跑

字號:

近一周來,圍繞重慶31名民族造假考生詳細信息是否應公開,輿論掀起一波又一波聲浪。31人中已公開身份的文科狀元何川洋,先后被北大和港大拒錄,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其他違規(guī)考生的命運。
    人民網一名網友近日發(fā)起調查“重慶高考狀元民族造假,應正常錄取嗎”,應答的343人中,認為“該錄取”的有134人,反方186人,另有23人不置可否。
    從數以千計的相關跟帖中,不難感到網友對此事看法相當矛盾,可以說分成鮮明的兩派。“嚴厲派”主張對造假學生嚴懲不貸。人民網網友何須周說:“是該殺雞儆猴了!有些當官的、有錢的,總想給自己的孩子走后門,找便宜,如果這件事能嚴懲,高考‘全家作弊’這種事也許能剎一腳吧!”
    “同情派”則覺得,壞事主要是家長干的,考生還是孩子,取消加分就可以了,不必再追加更重的處罰,“別毀了他們的前程”。一名騰訊網友留言:“應該保護這些學生,他們也是受害者。”一篇媒體評論說,何川洋父母當年為其改變民族成分時,他才14歲,未成年呢,不應為此背上十字架。
    7月7日晚,重慶市招生自考辦公室公告社會:取消31名違規(guī)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的錄取資格。但鑒于31名考生中大多數系未成年人,不再對外公布這些考生的名單。
    “無信不立,重慶的做法是對的,不能因同情考生而寬容造假,那等于是縱容人們繼續(xù)鉆制度的空子,反正就是被發(fā)現了后果也不會很嚴重。這樣下去,何談公平?”
    新浪一名網友說,自己是一位家長,他理解那些煞費苦心的家長和斗膽冒險的孩子,但他更想說:“也許因為你們的造假,其他同樣努力的孩子就會被奪去本屬于他們的權利。這些孩子的痛苦又會有誰同情!”
    更重要的是,這31名學生有的已滿18歲,或即將邁過成人的門檻,按說該有公民的責任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了。很多人說,造假可能就是家長一手操辦的,這很大可能也是實情。但在整個過程中,考生恐怕大多也是知情者,如果他們當時能拒絕父母的“好心”,不去冒險占便宜,違規(guī)事件一定可以少一些。
    所以,說來說去,我們中學教育有薄弱環(huán)節(jié)值得好好檢討。比如成人禮,不能只是一個走過場的儀式,要真的讓孩子們認識到成人首先意味著責任,不僅是作為公民的社會責任,更有作為公民的遵紀守法、自我負責意識。那些偽造民族身份的孩子,如果事先能想想父母的僥幸之心,可能讓自己的人生跌在起跑線上,或者讓自己一輩子不得不保守一個見不得人的秘密,他們還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去違規(guī)嗎?
    重慶市招生自考辦公室對違規(guī)的嚴懲,給全社會一個放心的交代,人們不能不同情地想到這31個孩子今年“白考”了。違規(guī)考生也別氣餒,要學會坦然面對。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美好的未來在等待你們去創(chuàng)造。畢竟高考可以重來,你們還可以重新起跑,只是下次不要再搶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