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1927~1937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
一、單項選擇題
1.B 2.C 3.C 4.B 5.B 6.B 7.A 8.C 9.B 10.B 11.A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C 20.A 21.B 22.A 23.D 24.C 25.B 26.A 27.C 28.C 29.A 30.B
二、多項選擇題
1.ABD 2.ABCD 3.ABCD 4.ABCD 5.BCDE 6.BCD 7.ACE 8.ADE 9.ABCDE 10.ACE
11.BCD 12.AB 13.AC 14.CE 15.ACE 16.CD 17.BCE 18.CE 19.ABC 20.BC
三、名詞解釋題
1.中國詩歌會:中國詩歌會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個左翼群眾性的詩歌團體。1933年2月創(chuàng)辦機關刊物《新詩歌》旬刊(后改為半月刊、月刊)。中國詩歌會詩人致力于探索詩歌大眾化的途徑,的貢獻是努力追求新詩的民族化和大眾化。中國詩歌會在上海設總會,在北平、廣州、青島以及日本的東京等地設有分會。詩人蒲風、穆木天、任鈞、楊騷等主要發(fā)起者。最有影響的代表性詩人是蒲風,詩集《茫茫夜》、長篇敘事詩《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2.新感覺派小說: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現(xiàn)的“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現(xiàn)代派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靶赂杏X派”小說的根本特點是特別強調(diào)表現(xiàn)作家的主觀感覺而不太注重對客觀生活的真切描寫。劉吶鷗是“新感覺派”小說最初的嘗試者,他創(chuàng)辦于1928年9月的《無軌列車》半月刊,標志著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實踐的開始。他的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是現(xiàn)代中國第一部“新感覺派”作品集。穆時英和施蟄存把“新感覺派”小說推向成熟和引身深入運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現(xiàn)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覺和印象?!渡虾:轿琛?、《梅雨之夕》等是他們的代表作。
3.國防戲劇運動:1936年初,當日本帝國主義加強大規(guī)模侵華、華北危機極為嚴重的時期,上海文藝界為積極響應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組織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號召,促進文藝界的廣泛的團結,更好地為抗日救亡運動服務,周揚等人提出了國防文學的口號,相應地也提出“國防戲劇”的口號 .以市民、學生和一般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的戲劇運動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大批戲劇工作者組成流動劇隊,走向農(nóng)村、內(nèi)地和前線。戲劇實行小型化和通俗化。大多以抗日斗爭為主題,也取材于歷史劇和外國戲劇,在抗日反侵略斗爭中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激勵效果。優(yōu)秀劇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賽金花》、《上海屋檐下》等大批作品。
4.“漢園三詩人”:30年代的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創(chuàng)作中三位風格獨異的詩人:何其芳、李廣田、卞之琳,合著了《漢園集》,被稱為“漢園三詩人”。他們在表現(xiàn)現(xiàn)代派詩歌的主張外,注重工業(yè)以詩傳達獨特的氣質(zhì)。何其芒主要表現(xiàn)青年人有朦朧的理想和淡淡的憂傷,注重詩歌形象、情調(diào)、氣氛的統(tǒng)一 .李廣田的詩歌,風格質(zhì)樸,蘊藉深遠。卞之琳善于在不露聲色中深含著情感與哲理,對現(xiàn)代詩歌的客觀化、非個人化、戲劇性小說性處理等藝術手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5.“現(xiàn)代派”詩歌:30年代在中國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派詩歌普遍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啟發(fā)和影響。同時又承接了李金發(fā)為代表的20年代中國象征詩派的某些藝術追求。30年代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特別追求詩歌創(chuàng)作在總體上所產(chǎn)生朦朧的美,追求以奇特觀念的聯(lián)絡和繁復的意象?,F(xiàn)代派詩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態(tài)的心靈,詠嘆著濁世的哀音,表達著對社會的不滿和抗爭,也流露出對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悵。戴望舒是30年代“現(xiàn)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作品。
6.《麗人行》:現(xiàn)代劇作家田漢陽作于1947年春季。劇中以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處于日本帝國主義蹂躪下的上海為背景,表現(xiàn)三個不同階層的青年婦女所經(jīng)歷的曲折生活道路,深情歌頌革命的地下工作者。劇本打破話劇通常分幕的結構形式,吸取中國古典戲曲經(jīng)驗,將全劇分為長短不一的二十一場次,展現(xiàn)主人公的生活場面,貫以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斗爭,渾然一體,有條不紊。該劇的演出在當時激起了很大的反響,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贊揚。
7.《虎符》:郭沫若的五幕史劇,完成于1942年。當時國民黨公開制造分裂,施行高壓政策,祖國前途一片黑暗,《虎符》等大量借古喻今的歷史劇應運而生。從思想內(nèi)容看,《虎符》反映了尖銳的現(xiàn)實矛盾,貫穿了郭后期歷史潮流史劇反侵略、反*、反變節(jié)、主張愛國愛民、主張團結御侮、主張堅持節(jié)操的共同主題。在藝術上,《虎符》氣勢浩瀚、詩意濃郁、想象豐富、情感熾熱,現(xiàn)實主義特色和革命浪漫主義風格更成熟,更富個性色彩。
8.殷夫:現(xiàn)代詩人,原名徐祖華,筆名有殷夫、白莽等。浙江象山人。1927年曾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捕,1929年又因參加罷工而被捕。出獄后編輯《列寧青年》,大量創(chuàng)作的紅色鼓動詩,謳歌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充滿革命樂觀主義豪情。魯迅曾熱情贊譽過他的詩作。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聯(lián)盟。1931年1月被捕,2月被秘密殺害,是“左聯(lián)五烈士”之一。殷夫是繼郭沫若、蔣光慈后又一得要革命詩人。代表作品有:《孩兒塔》、《詩集》、《血字》、《別了,哥哥》等。
9.豐子愷:現(xiàn)代散文家、畫家、文學翻譯家。青少年時深受佛教影響,皈依佛門牌號??釔蹐D畫和音樂,曾自費赴日學習。在早期散文作品中,他通過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對于人世間虛偽、卑俗、自私的憎惡,對兒童的真誠、純潔、聰明的贊美,充滿清幽玄妙的情趣。后期散文透出強烈愛憎之情,有詼諧峭撥的風格。主要著作有:散文集《緣緣堂隨筆》、《子愷隨筆集》、《甘美的口味》等等,譯有日本里田鵬信的《藝術概論》、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及古典名勝古跡著《源氏物語》,俄國屠格涅夫的《初戀》、《獵人筆記》等。
10.何其芳:四川萬縣人,中國30年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家和詩人。他先以“漢園三詩人”之一享譽文壇,后創(chuàng)作了散文集《畫夢錄》、《刻意集》、《還鄉(xiāng)雜記》、《星火集》等,在他30年代的抒情散文中,主要抒寫孤獨的確者靈魂的獨語、內(nèi)心的波動和空靈的幻想,表現(xiàn)了一位囿于書齋、脫離現(xiàn)實的知識青年的憂郁、迷惘情緒和孤獨、寂寞的心境。他的散文看似撲朔迷離,實則新奇別致,常于飄忽的幽靈、朦朧的幻覺和富有色彩與樂感的語言文字中完成一種美文的建構。
四、簡答題
1.簡析殷夫詩作的風格特色。
答:殷夫從1929年春起,過著職業(yè)革命家的生活。他寫了一些抒情詩。從形式上看,它短促,跳躍,從內(nèi)容上看,它多激憤的詛咒。但他寫得更多的是那些被后人稱為“紅色鼓動詩”的政治抒情詩。這些詩直接取材于革命者的斗爭生活,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血腥統(tǒng)治,努力地表現(xiàn)了革命者和工人在白色恐怖中英勇不屈的豪情、崇高的理想和戰(zhàn)斗風姿。詩人情懷激蕩,慷慨歌吟, 一掃前期的孤寂,彷徨,表現(xiàn)出神圣目標下行進的氣概與堅強的力度,成為新時節(jié)代的戰(zhàn)歌。殷夫的詩剛健豪邁,凝聚著反抗的、扭轉(zhuǎn)乾坤的力。魯迅曾用詩的語言表達他對殷夫詩歌的贊賞。殷夫作為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年輕歌手,直接繼承了郭沫若、蔣光慈開創(chuàng)的早期革命詩歌的傳統(tǒng)、拓展了剛健、雄渾、清新的詩風,影響了后來的不少詩人。他的代表詩作有:組詩《血字》、《我們的詩》,長詩《在死神未到之前》及名詩《別了,哥哥》等。
2.簡析艾蕪《山峽中》在取材及景物描寫方面的特點。
答:《山峽中》是艾蕪第一個小說集《南行記》中的第二篇,是根據(jù)作者早年在西南邊境及東南亞一帶的流浪漂泊生活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通過一個漂泊的文人“我”的眼睛,透視了社會獨特的一角,描繪了一群被拋出正常的人生軌道,用非正常手段謀生的“山賊”的傳奇生活。作品充滿了原始的神秘色彩,艾蕪率先在現(xiàn)代小說中描寫了罕為人知的西南邊境及異國他鄉(xiāng)的社會習俗和人文、自然景觀,塑造了前所少有的“山賊”的藝術形象,這是對現(xiàn)代小說描寫領域的重要開拓。
作品在景物描寫上很有特色,不僅增添了鮮明的地方色彩,而且烘托了環(huán)境以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例如小說開頭有一大段景物描寫,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的是“巨蟒似的索橋”、“兇惡的江水”、“野蠻的山峰”、“破敗而荒涼的神祠”、“金衣剝落的江神”,這是一幅陰郁、寒冷、恐怖的夏天山中之夜的景象。這段描寫渲染了陰暗的氣氛,預示著故事的悲劇性。
3.簡析《獲虎之夜》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答《獲虎之夜》是田漢早期較好的作品之一。寫寄人籬下的青年黃大傻和富裕獵戶的女兒蓮姑的戀愛悲劇,斥責了封建家長的專制和專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謳歌了年輕一人對于戀愛自由的熱烈追求。劇本充滿個性解放的思想和對封建思想道德的猛烈反抗,表現(xiàn)出強烈的“五四”精神。劇中黃大傻的性格,與蓮姑相比,顯得脆弱,他所傾吐的眷戀和寂寞之情,明顯是當時知識青年感情的投影。
在藝術上,該劇注重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直接和強烈的抒發(fā),重視戲劇氛圍與情境的詩意渲染,在回腸蕩氣的浪漫情趣中流露出青春期的感傷與留戀。作品的抒情氣氛很濃,喜劇的開場和悲劇的結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湖南山區(qū)濃厚的地方色彩也為劇本帶來牧歌情調(diào)?!东@虎之夜》還帶有唯美主義傾向,保持一種藝術至上主義,這種傾向一直持續(xù)到田漢后期的創(chuàng)作中。
4.簡析豐子愷散文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點。
答:豐子愷散文創(chuàng)作開始于20年代中期,有作品集《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車廂社會》、《率真集》等。其散文善于描摹兒童的純潔無垢,自稱“兒童崇拜者”,熱情謳歌兒童的天真爛漫。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又毫不掩飾他對“成人社會”的嫌惡,從反面詛咒成人社會的虛偽、冷酷、勢利。這類作品有《給我的孩子們》、《兒女》等篇。他的散文中也有佛家思想的痕跡,頌揚“墮地立刻解脫”(《緣緣堂隨筆·阿難》)。30年代,作品現(xiàn)實性加強,逐漸轉(zhuǎn)向?qū)κ篱g百態(tài)的描畫與諷喻。如《吃瓜子》、《窮小孩伯蹺蹺板》、《三娘娘》等篇??箲?zhàn)爭后的篇章,更多激憤之聲,與前期作品平和的格調(diào)大不相同,《防空洞中所聞》、《貪污的貓》等都是控訴、討伐之力作。
豐子愷的散文繼承了我國古代散文夾敘夾議的手法。常在婉曲的敘寫中夾進直言議論,情理并重。他寫兒童生活的篇章節(jié),總是從極平常的生活中取材,用明白如話的文字,和藹而又超脫的態(tài)度,將對象描摹得十分傳神,可謂靈達之作。行為簡潔又不時有弦外之音蘊含著某種恬靜、莊穆的宗教式情緒,也是他散文的一個基本特色。
5.簡析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廣闊》的獨特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
答:《生活是多么廣闊》是一首解放區(qū)新生活的贊歌,充滿著詩人對新生活的熱愛和積極投身到新生活洪流中的火一樣的激情。詩人感到生活就像海洋一樣廣闊,到處都有“快樂和寶藏”。他憑借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廣闊的生活海洋之中,啟發(fā)年輕人去發(fā)掘人生的寶藏,去選擇能夠施展自己才華的事業(yè),勉勵他們將尋常的生活與偉大的目標結合起來,以艱苦的勞動去逐步接近美好的未來。同時,詩人又提醒青年人也要安于“過極尋常的日子”,告訴他們只要在“平凡的事物中睜大你的眼睛”,去努力工作和做出貢獻,就一定能夠感覺和發(fā)現(xiàn)到:“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生活是多么廣闊”,“生活又是多么芬芳”。在全詩中,詩人以飽蘸感情色彩的筆墨去發(fā)掘新生活的美和詩意,熱情地鼓勵青年人去追求、探索。詩句多用自由體,靈活地表達思想,不注重押韻,但以流利素樸的口語形成動人的節(jié)奏,十分悅耳。第二節(jié)詩連用了十五個排比句,有力地傳達了洶涌起伏的內(nèi)在感情,令人為之感嘆。
6.簡析《生死場》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答:1935年8月出版的《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生死場》是30年代最早描寫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生活的小說之一。它反映了東北一個偏僻的村莊從20年代初到30年初“九·一八”事變以及日本侵略者占領之后的生活和變化。小說前半部分著力寫出了當?shù)剞r(nóng)民在封建地主壓迫下的悲慘命運,他們的生活像動物一樣只知道“忙著生,忙著死”,完全沒有人的意識和覺醒后半部分則寫出了在封建勢力和日本侵略者的雙重壓迫下農(nóng)民們所遭受的更為慘痛的命運,嚴酷的現(xiàn)實,民族的生死存亡,終于使農(nóng)民們醒悟了,他們不甘像蚊子似的被踐踏而死,他們要像巨人一樣殺出生存的血路來,他們站在神圣的民族戰(zhàn)爭的前線發(fā)出了“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的誓言。
《生死場》在藝術上別具魅力。首先是開闊而獨特的景物描寫與作者強烈感情的交融,通過景物寫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狀態(tài)。其次是塑造了各種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寫了他們在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價值和意義。第三,《生死場》顯示了蕭紅作為一個女作家特有的細致和敏感,小說對人物心態(tài)、風土習俗都寫得細膩感人,特別在對婦女悲劇命運的描寫方面,更顯出一種敏銳和大膽的筆法。
五、論述題
1.結合作品,具體論析《莎菲女士的日記》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及其悲劇命運。
答:莎菲是丁玲筆下的20年代充滿感情苦惱、性格矛盾甚至變態(tài)的時代女性的典型形象。作為時代女性,莎菲受到了新思潮的影響,反對封建倫理道德,追求個人解放,追求最完的婚姻,追求盡善盡美的愛。但莎菲又是一個個人主義者,把美和愛看成是個人的事情,所以她又以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游戲生活、游戲感情。她必然陷入一種不能自拔的巨大痛苦之中。真心愛著莎菲的葦?shù)埽茀s不喜歡他,認為他平庸,盡情地嘲笑他、捉弄他;而莎菲喜愛著凌吉士則是一個根本不值得愛的靈魂卑鄙的小人。這不是一場一般意義上的三角戀愛,它是通過莎菲對兩個既想追求,又不懂得如何才是真正的追求;看起來很充實、很勇敢,實際上很空虛、很寂寞,也很膽怯。最后莎菲的選擇只能是丟棄對愛與美的追求,到一個沒人認識她的地方方去,“悄悄地活下來,悄悄地死”。死莎菲的悲劇命運深刻地揭示了,“五四”以后相當一批時代青年毅然地沖出了封建舊家庭,邁出了勇敢的一步,但沖出來之后怎么辦?如何真正找到理想和愛,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這依然是十分嚴峻的時代主題。
2.結合《名優(yōu)之死》等作品,論析田漢劇作的風格的特色。
答:田漢的創(chuàng)作大體以1930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早期劇本如《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等,多以反對封建專制、要求婚姻自由為題材,反映了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個性解放的愿望和要求。劇本帶有唯美主義傾向,流露了較為濃厚的傷感、憂郁情緒,保持著一種藝術至上主義。1929年創(chuàng)作的《名優(yōu)之死》,在田漢的戲劇創(chuàng)作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1930年以后的作品,隨著作者世界觀的改變,反映的生活面更加廣闊,并且接觸到中國人民所關心的重大問題。重要作品《梅雨》、《月光曲》、《回春之曲》、《麗人行》等,代表了田漢后期劇作的創(chuàng)作特色??傮w說來,其風格特色如下:
(1)語言的抒情性。田漢以一個抒情詩人身份從事話劇創(chuàng)作他善于借鑒西方的話劇的表現(xiàn)手法,吸收我國戲曲的特點,努力探索話劇的民族風格。他運用詩歌和音樂作為抒情手段,使劇作具有熱情美和音樂美。他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去感受生活,重視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抒發(fā),重視理想境界的描繪,重詩的意境的追求,充滿濃郁的抒情氣氛。其語言的抒情性表現(xiàn)為:運用詩的語言和穿插抒情的歌唱,如《回春之曲》穿插梅娘的戀歌,深情動人。《名優(yōu)之死》使用“話劇加唱”的手法,富有音樂感。
(2)情節(jié)的傳奇性。田漢總是植根于現(xiàn)實生活,從生活中的矛盾出發(fā),竭力使必然性和偶然性,傳奇性和現(xiàn)實性結合起來。既加強戲劇的藝術效果,又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畫和主題思想的表達。如《回春之曲》的情節(jié)就很富有傳奇性和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
(3)形式的多樣性。田漢的劇作有抒情詩劇、社會問題劇、哲理劇、諷剌喜劇、悲喜劇、即興劇等,從而促進了話劇藝術形式的多樣化。這些特點集中起來構成田漢戲劇熱烈奔放、濃郁抒情的藝術風格。
3.結合《雨巷》一詩,論析戴望舒詩歌是如何接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和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雙重影響,并積極推進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發(fā)展的。
答:《雨巷》是戴望舒詩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戴望舒接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和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集中體現(xiàn)。詩中“我”“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是“我”對黑暗現(xiàn)實感到迷茫、失望、憂郁,看不到出路的茫然不失所措的感覺,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她終于“靜默地走近”了“我”又陷入了更加孤獨、寂寞而無奈的愁思之中。這位“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實際上就是詩人的美好理想與希望的象征。在中國的*年代中,特別是在*失敗后的恐怖籠罩下,青年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失望和彷徨的心態(tài)和若有所思的感覺被戴望舒用一條陰暗狹窄而悠長悠長的“雨巷”表現(xiàn)得極為逼真、傳神?!拔摇毙哪恐械摹跋M薄俏弧岸∠愎媚铩笔强释玫蕉鵁o法得到的想象出來的幻影,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最后,只有一個孤零零的“我”在那條寂寥又悠長的“雨巷”中彷徨……。
這首詩是詩人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情緒下彈奏出的一支“夢幻曲”。詩歌借鑒了象征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又不失中國古典詩歌的情韻。詩作中的象征意象是中國式的“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可以說戴望舒在技巧上承襲了象征主義,而在情感上卻和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一脈相承。在詩歌形式上,戴望舒強調(diào)“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借鑒法國象征詩派的創(chuàng)作方法,但把象征派的詩藝融化到本民族的語言習慣和欣賞習慣中,致力尋找中西詩歌審美追求的契合點。另外,語言上清新活脫、自然質(zhì)樸也來源于我國的文化習慣。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的發(fā)展歷程中,《雨巷》一詩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4.結合《包身工》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論析夏衍對中國現(xiàn)代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貢獻。
答:《包身工》在我國的報告文學上開創(chuàng)了新的記錄,它的創(chuàng)作為我國報告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包身工》突破了新聞記事的寫法,采用典型化手段,對豐富的素材進行了精心地篩選、提煉和綜合,高度集中地寫出了“包身工”的生活真相?!栋砉ぁ肥亲髡哌M行了兩個多月的實地考察,搜集到許多材料之后寫成的。在眾多的材料中,作者經(jīng)過分析比較,只選寫江北幫包身工的情況,因為這類包身工最突出體現(xiàn)了包身工制度的封建性。作者描寫的是包身工群體的非人生活,對她們進行了群像刻畫;在顯示她們悲慘的共同命運的同時,又突出了“蘆柴棒”、小福子的形象,因為她們的凄慘境遇更具代表性。作者的取舍剪裁,達到了真實性和典型性搞度統(tǒng)一。
第二,《包身工》沒有運用以往的就事論事的寫法,而是深入的挖掘素材,深刻地揭示了素材的重要認識價值和戰(zhàn)斗意義。作者并未追求作品新聞價值,而是細致、深刻地描寫了包身工人形機械般的日常生活,每天都一樣的悲慘處境,她們一律死灰般的面容,襤褸的衣衫,在繁重的勞動和野蠻粗暴的虐待下痛苦無告,甚至喪失了表情和個性,通過對她們非人生活的描寫,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惡,痛斥了這種資本主義剝削方式與封建主義管理方式相結合的產(chǎn)物的泯滅人性的本質(zhì)。這就比一般報道包身工生活情形的文章更真實、更深刻、更具批判性。此外,作者進一步揭示了包身工自身麻木、愚昧的弱點,希望她們覺醒過來,團結起來共同反抗這種最殘酷野蠻的剝削制度。
第三,《包身工》是精心結撰之作,使報告變得文學化了。首先,作品運用了文學的組織手段和結構方法,使零亂的材料有序化、條理化。作品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勞動為線索,集中地攝取了她們的居住、起床、吃飯、勞作、放工等場景鏡頭,穿插交代了她們的身世、遭遇和結局,繁而不雜,散而不亂。其次,調(diào)動多種手段,增強文學性。例如,注重細節(jié)刻畫和場景描繪,使人如臨其境;行文中恰當穿插議論、抒情,有貼切的比喻,更有尖銳的諷剌,把30年代地獄的一角,淋漓盡致地披露于世人面前?!栋砉ぁ吩谔幚碚鎸嵭院退枷胄?、文學性等關系方面取得了成功,為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示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單項選擇題
1.B 2.C 3.C 4.B 5.B 6.B 7.A 8.C 9.B 10.B 11.A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C 20.A 21.B 22.A 23.D 24.C 25.B 26.A 27.C 28.C 29.A 30.B
二、多項選擇題
1.ABD 2.ABCD 3.ABCD 4.ABCD 5.BCDE 6.BCD 7.ACE 8.ADE 9.ABCDE 10.ACE
11.BCD 12.AB 13.AC 14.CE 15.ACE 16.CD 17.BCE 18.CE 19.ABC 20.BC
三、名詞解釋題
1.中國詩歌會:中國詩歌會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個左翼群眾性的詩歌團體。1933年2月創(chuàng)辦機關刊物《新詩歌》旬刊(后改為半月刊、月刊)。中國詩歌會詩人致力于探索詩歌大眾化的途徑,的貢獻是努力追求新詩的民族化和大眾化。中國詩歌會在上海設總會,在北平、廣州、青島以及日本的東京等地設有分會。詩人蒲風、穆木天、任鈞、楊騷等主要發(fā)起者。最有影響的代表性詩人是蒲風,詩集《茫茫夜》、長篇敘事詩《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2.新感覺派小說: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現(xiàn)的“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現(xiàn)代派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靶赂杏X派”小說的根本特點是特別強調(diào)表現(xiàn)作家的主觀感覺而不太注重對客觀生活的真切描寫。劉吶鷗是“新感覺派”小說最初的嘗試者,他創(chuàng)辦于1928年9月的《無軌列車》半月刊,標志著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實踐的開始。他的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是現(xiàn)代中國第一部“新感覺派”作品集。穆時英和施蟄存把“新感覺派”小說推向成熟和引身深入運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現(xiàn)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覺和印象?!渡虾:轿琛?、《梅雨之夕》等是他們的代表作。
3.國防戲劇運動:1936年初,當日本帝國主義加強大規(guī)模侵華、華北危機極為嚴重的時期,上海文藝界為積極響應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組織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號召,促進文藝界的廣泛的團結,更好地為抗日救亡運動服務,周揚等人提出了國防文學的口號,相應地也提出“國防戲劇”的口號 .以市民、學生和一般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的戲劇運動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大批戲劇工作者組成流動劇隊,走向農(nóng)村、內(nèi)地和前線。戲劇實行小型化和通俗化。大多以抗日斗爭為主題,也取材于歷史劇和外國戲劇,在抗日反侵略斗爭中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激勵效果。優(yōu)秀劇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賽金花》、《上海屋檐下》等大批作品。
4.“漢園三詩人”:30年代的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創(chuàng)作中三位風格獨異的詩人:何其芳、李廣田、卞之琳,合著了《漢園集》,被稱為“漢園三詩人”。他們在表現(xiàn)現(xiàn)代派詩歌的主張外,注重工業(yè)以詩傳達獨特的氣質(zhì)。何其芒主要表現(xiàn)青年人有朦朧的理想和淡淡的憂傷,注重詩歌形象、情調(diào)、氣氛的統(tǒng)一 .李廣田的詩歌,風格質(zhì)樸,蘊藉深遠。卞之琳善于在不露聲色中深含著情感與哲理,對現(xiàn)代詩歌的客觀化、非個人化、戲劇性小說性處理等藝術手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5.“現(xiàn)代派”詩歌:30年代在中國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派詩歌普遍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啟發(fā)和影響。同時又承接了李金發(fā)為代表的20年代中國象征詩派的某些藝術追求。30年代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特別追求詩歌創(chuàng)作在總體上所產(chǎn)生朦朧的美,追求以奇特觀念的聯(lián)絡和繁復的意象?,F(xiàn)代派詩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態(tài)的心靈,詠嘆著濁世的哀音,表達著對社會的不滿和抗爭,也流露出對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悵。戴望舒是30年代“現(xiàn)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作品。
6.《麗人行》:現(xiàn)代劇作家田漢陽作于1947年春季。劇中以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處于日本帝國主義蹂躪下的上海為背景,表現(xiàn)三個不同階層的青年婦女所經(jīng)歷的曲折生活道路,深情歌頌革命的地下工作者。劇本打破話劇通常分幕的結構形式,吸取中國古典戲曲經(jīng)驗,將全劇分為長短不一的二十一場次,展現(xiàn)主人公的生活場面,貫以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斗爭,渾然一體,有條不紊。該劇的演出在當時激起了很大的反響,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贊揚。
7.《虎符》:郭沫若的五幕史劇,完成于1942年。當時國民黨公開制造分裂,施行高壓政策,祖國前途一片黑暗,《虎符》等大量借古喻今的歷史劇應運而生。從思想內(nèi)容看,《虎符》反映了尖銳的現(xiàn)實矛盾,貫穿了郭后期歷史潮流史劇反侵略、反*、反變節(jié)、主張愛國愛民、主張團結御侮、主張堅持節(jié)操的共同主題。在藝術上,《虎符》氣勢浩瀚、詩意濃郁、想象豐富、情感熾熱,現(xiàn)實主義特色和革命浪漫主義風格更成熟,更富個性色彩。
8.殷夫:現(xiàn)代詩人,原名徐祖華,筆名有殷夫、白莽等。浙江象山人。1927年曾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捕,1929年又因參加罷工而被捕。出獄后編輯《列寧青年》,大量創(chuàng)作的紅色鼓動詩,謳歌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充滿革命樂觀主義豪情。魯迅曾熱情贊譽過他的詩作。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聯(lián)盟。1931年1月被捕,2月被秘密殺害,是“左聯(lián)五烈士”之一。殷夫是繼郭沫若、蔣光慈后又一得要革命詩人。代表作品有:《孩兒塔》、《詩集》、《血字》、《別了,哥哥》等。
9.豐子愷:現(xiàn)代散文家、畫家、文學翻譯家。青少年時深受佛教影響,皈依佛門牌號??釔蹐D畫和音樂,曾自費赴日學習。在早期散文作品中,他通過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對于人世間虛偽、卑俗、自私的憎惡,對兒童的真誠、純潔、聰明的贊美,充滿清幽玄妙的情趣。后期散文透出強烈愛憎之情,有詼諧峭撥的風格。主要著作有:散文集《緣緣堂隨筆》、《子愷隨筆集》、《甘美的口味》等等,譯有日本里田鵬信的《藝術概論》、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及古典名勝古跡著《源氏物語》,俄國屠格涅夫的《初戀》、《獵人筆記》等。
10.何其芳:四川萬縣人,中國30年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家和詩人。他先以“漢園三詩人”之一享譽文壇,后創(chuàng)作了散文集《畫夢錄》、《刻意集》、《還鄉(xiāng)雜記》、《星火集》等,在他30年代的抒情散文中,主要抒寫孤獨的確者靈魂的獨語、內(nèi)心的波動和空靈的幻想,表現(xiàn)了一位囿于書齋、脫離現(xiàn)實的知識青年的憂郁、迷惘情緒和孤獨、寂寞的心境。他的散文看似撲朔迷離,實則新奇別致,常于飄忽的幽靈、朦朧的幻覺和富有色彩與樂感的語言文字中完成一種美文的建構。
四、簡答題
1.簡析殷夫詩作的風格特色。
答:殷夫從1929年春起,過著職業(yè)革命家的生活。他寫了一些抒情詩。從形式上看,它短促,跳躍,從內(nèi)容上看,它多激憤的詛咒。但他寫得更多的是那些被后人稱為“紅色鼓動詩”的政治抒情詩。這些詩直接取材于革命者的斗爭生活,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血腥統(tǒng)治,努力地表現(xiàn)了革命者和工人在白色恐怖中英勇不屈的豪情、崇高的理想和戰(zhàn)斗風姿。詩人情懷激蕩,慷慨歌吟, 一掃前期的孤寂,彷徨,表現(xiàn)出神圣目標下行進的氣概與堅強的力度,成為新時節(jié)代的戰(zhàn)歌。殷夫的詩剛健豪邁,凝聚著反抗的、扭轉(zhuǎn)乾坤的力。魯迅曾用詩的語言表達他對殷夫詩歌的贊賞。殷夫作為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年輕歌手,直接繼承了郭沫若、蔣光慈開創(chuàng)的早期革命詩歌的傳統(tǒng)、拓展了剛健、雄渾、清新的詩風,影響了后來的不少詩人。他的代表詩作有:組詩《血字》、《我們的詩》,長詩《在死神未到之前》及名詩《別了,哥哥》等。
2.簡析艾蕪《山峽中》在取材及景物描寫方面的特點。
答:《山峽中》是艾蕪第一個小說集《南行記》中的第二篇,是根據(jù)作者早年在西南邊境及東南亞一帶的流浪漂泊生活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通過一個漂泊的文人“我”的眼睛,透視了社會獨特的一角,描繪了一群被拋出正常的人生軌道,用非正常手段謀生的“山賊”的傳奇生活。作品充滿了原始的神秘色彩,艾蕪率先在現(xiàn)代小說中描寫了罕為人知的西南邊境及異國他鄉(xiāng)的社會習俗和人文、自然景觀,塑造了前所少有的“山賊”的藝術形象,這是對現(xiàn)代小說描寫領域的重要開拓。
作品在景物描寫上很有特色,不僅增添了鮮明的地方色彩,而且烘托了環(huán)境以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例如小說開頭有一大段景物描寫,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的是“巨蟒似的索橋”、“兇惡的江水”、“野蠻的山峰”、“破敗而荒涼的神祠”、“金衣剝落的江神”,這是一幅陰郁、寒冷、恐怖的夏天山中之夜的景象。這段描寫渲染了陰暗的氣氛,預示著故事的悲劇性。
3.簡析《獲虎之夜》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答《獲虎之夜》是田漢早期較好的作品之一。寫寄人籬下的青年黃大傻和富裕獵戶的女兒蓮姑的戀愛悲劇,斥責了封建家長的專制和專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謳歌了年輕一人對于戀愛自由的熱烈追求。劇本充滿個性解放的思想和對封建思想道德的猛烈反抗,表現(xiàn)出強烈的“五四”精神。劇中黃大傻的性格,與蓮姑相比,顯得脆弱,他所傾吐的眷戀和寂寞之情,明顯是當時知識青年感情的投影。
在藝術上,該劇注重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直接和強烈的抒發(fā),重視戲劇氛圍與情境的詩意渲染,在回腸蕩氣的浪漫情趣中流露出青春期的感傷與留戀。作品的抒情氣氛很濃,喜劇的開場和悲劇的結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湖南山區(qū)濃厚的地方色彩也為劇本帶來牧歌情調(diào)?!东@虎之夜》還帶有唯美主義傾向,保持一種藝術至上主義,這種傾向一直持續(xù)到田漢后期的創(chuàng)作中。
4.簡析豐子愷散文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點。
答:豐子愷散文創(chuàng)作開始于20年代中期,有作品集《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車廂社會》、《率真集》等。其散文善于描摹兒童的純潔無垢,自稱“兒童崇拜者”,熱情謳歌兒童的天真爛漫。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又毫不掩飾他對“成人社會”的嫌惡,從反面詛咒成人社會的虛偽、冷酷、勢利。這類作品有《給我的孩子們》、《兒女》等篇。他的散文中也有佛家思想的痕跡,頌揚“墮地立刻解脫”(《緣緣堂隨筆·阿難》)。30年代,作品現(xiàn)實性加強,逐漸轉(zhuǎn)向?qū)κ篱g百態(tài)的描畫與諷喻。如《吃瓜子》、《窮小孩伯蹺蹺板》、《三娘娘》等篇??箲?zhàn)爭后的篇章,更多激憤之聲,與前期作品平和的格調(diào)大不相同,《防空洞中所聞》、《貪污的貓》等都是控訴、討伐之力作。
豐子愷的散文繼承了我國古代散文夾敘夾議的手法。常在婉曲的敘寫中夾進直言議論,情理并重。他寫兒童生活的篇章節(jié),總是從極平常的生活中取材,用明白如話的文字,和藹而又超脫的態(tài)度,將對象描摹得十分傳神,可謂靈達之作。行為簡潔又不時有弦外之音蘊含著某種恬靜、莊穆的宗教式情緒,也是他散文的一個基本特色。
5.簡析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廣闊》的獨特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
答:《生活是多么廣闊》是一首解放區(qū)新生活的贊歌,充滿著詩人對新生活的熱愛和積極投身到新生活洪流中的火一樣的激情。詩人感到生活就像海洋一樣廣闊,到處都有“快樂和寶藏”。他憑借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廣闊的生活海洋之中,啟發(fā)年輕人去發(fā)掘人生的寶藏,去選擇能夠施展自己才華的事業(yè),勉勵他們將尋常的生活與偉大的目標結合起來,以艱苦的勞動去逐步接近美好的未來。同時,詩人又提醒青年人也要安于“過極尋常的日子”,告訴他們只要在“平凡的事物中睜大你的眼睛”,去努力工作和做出貢獻,就一定能夠感覺和發(fā)現(xiàn)到:“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生活是多么廣闊”,“生活又是多么芬芳”。在全詩中,詩人以飽蘸感情色彩的筆墨去發(fā)掘新生活的美和詩意,熱情地鼓勵青年人去追求、探索。詩句多用自由體,靈活地表達思想,不注重押韻,但以流利素樸的口語形成動人的節(jié)奏,十分悅耳。第二節(jié)詩連用了十五個排比句,有力地傳達了洶涌起伏的內(nèi)在感情,令人為之感嘆。
6.簡析《生死場》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答:1935年8月出版的《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生死場》是30年代最早描寫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生活的小說之一。它反映了東北一個偏僻的村莊從20年代初到30年初“九·一八”事變以及日本侵略者占領之后的生活和變化。小說前半部分著力寫出了當?shù)剞r(nóng)民在封建地主壓迫下的悲慘命運,他們的生活像動物一樣只知道“忙著生,忙著死”,完全沒有人的意識和覺醒后半部分則寫出了在封建勢力和日本侵略者的雙重壓迫下農(nóng)民們所遭受的更為慘痛的命運,嚴酷的現(xiàn)實,民族的生死存亡,終于使農(nóng)民們醒悟了,他們不甘像蚊子似的被踐踏而死,他們要像巨人一樣殺出生存的血路來,他們站在神圣的民族戰(zhàn)爭的前線發(fā)出了“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的誓言。
《生死場》在藝術上別具魅力。首先是開闊而獨特的景物描寫與作者強烈感情的交融,通過景物寫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狀態(tài)。其次是塑造了各種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寫了他們在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價值和意義。第三,《生死場》顯示了蕭紅作為一個女作家特有的細致和敏感,小說對人物心態(tài)、風土習俗都寫得細膩感人,特別在對婦女悲劇命運的描寫方面,更顯出一種敏銳和大膽的筆法。
五、論述題
1.結合作品,具體論析《莎菲女士的日記》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及其悲劇命運。
答:莎菲是丁玲筆下的20年代充滿感情苦惱、性格矛盾甚至變態(tài)的時代女性的典型形象。作為時代女性,莎菲受到了新思潮的影響,反對封建倫理道德,追求個人解放,追求最完的婚姻,追求盡善盡美的愛。但莎菲又是一個個人主義者,把美和愛看成是個人的事情,所以她又以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游戲生活、游戲感情。她必然陷入一種不能自拔的巨大痛苦之中。真心愛著莎菲的葦?shù)埽茀s不喜歡他,認為他平庸,盡情地嘲笑他、捉弄他;而莎菲喜愛著凌吉士則是一個根本不值得愛的靈魂卑鄙的小人。這不是一場一般意義上的三角戀愛,它是通過莎菲對兩個既想追求,又不懂得如何才是真正的追求;看起來很充實、很勇敢,實際上很空虛、很寂寞,也很膽怯。最后莎菲的選擇只能是丟棄對愛與美的追求,到一個沒人認識她的地方方去,“悄悄地活下來,悄悄地死”。死莎菲的悲劇命運深刻地揭示了,“五四”以后相當一批時代青年毅然地沖出了封建舊家庭,邁出了勇敢的一步,但沖出來之后怎么辦?如何真正找到理想和愛,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這依然是十分嚴峻的時代主題。
2.結合《名優(yōu)之死》等作品,論析田漢劇作的風格的特色。
答:田漢的創(chuàng)作大體以1930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早期劇本如《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等,多以反對封建專制、要求婚姻自由為題材,反映了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個性解放的愿望和要求。劇本帶有唯美主義傾向,流露了較為濃厚的傷感、憂郁情緒,保持著一種藝術至上主義。1929年創(chuàng)作的《名優(yōu)之死》,在田漢的戲劇創(chuàng)作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1930年以后的作品,隨著作者世界觀的改變,反映的生活面更加廣闊,并且接觸到中國人民所關心的重大問題。重要作品《梅雨》、《月光曲》、《回春之曲》、《麗人行》等,代表了田漢后期劇作的創(chuàng)作特色??傮w說來,其風格特色如下:
(1)語言的抒情性。田漢以一個抒情詩人身份從事話劇創(chuàng)作他善于借鑒西方的話劇的表現(xiàn)手法,吸收我國戲曲的特點,努力探索話劇的民族風格。他運用詩歌和音樂作為抒情手段,使劇作具有熱情美和音樂美。他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去感受生活,重視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抒發(fā),重視理想境界的描繪,重詩的意境的追求,充滿濃郁的抒情氣氛。其語言的抒情性表現(xiàn)為:運用詩的語言和穿插抒情的歌唱,如《回春之曲》穿插梅娘的戀歌,深情動人。《名優(yōu)之死》使用“話劇加唱”的手法,富有音樂感。
(2)情節(jié)的傳奇性。田漢總是植根于現(xiàn)實生活,從生活中的矛盾出發(fā),竭力使必然性和偶然性,傳奇性和現(xiàn)實性結合起來。既加強戲劇的藝術效果,又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畫和主題思想的表達。如《回春之曲》的情節(jié)就很富有傳奇性和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
(3)形式的多樣性。田漢的劇作有抒情詩劇、社會問題劇、哲理劇、諷剌喜劇、悲喜劇、即興劇等,從而促進了話劇藝術形式的多樣化。這些特點集中起來構成田漢戲劇熱烈奔放、濃郁抒情的藝術風格。
3.結合《雨巷》一詩,論析戴望舒詩歌是如何接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和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雙重影響,并積極推進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發(fā)展的。
答:《雨巷》是戴望舒詩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戴望舒接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和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集中體現(xiàn)。詩中“我”“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是“我”對黑暗現(xiàn)實感到迷茫、失望、憂郁,看不到出路的茫然不失所措的感覺,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她終于“靜默地走近”了“我”又陷入了更加孤獨、寂寞而無奈的愁思之中。這位“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實際上就是詩人的美好理想與希望的象征。在中國的*年代中,特別是在*失敗后的恐怖籠罩下,青年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失望和彷徨的心態(tài)和若有所思的感覺被戴望舒用一條陰暗狹窄而悠長悠長的“雨巷”表現(xiàn)得極為逼真、傳神?!拔摇毙哪恐械摹跋M薄俏弧岸∠愎媚铩笔强释玫蕉鵁o法得到的想象出來的幻影,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最后,只有一個孤零零的“我”在那條寂寥又悠長的“雨巷”中彷徨……。
這首詩是詩人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情緒下彈奏出的一支“夢幻曲”。詩歌借鑒了象征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又不失中國古典詩歌的情韻。詩作中的象征意象是中國式的“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可以說戴望舒在技巧上承襲了象征主義,而在情感上卻和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一脈相承。在詩歌形式上,戴望舒強調(diào)“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借鑒法國象征詩派的創(chuàng)作方法,但把象征派的詩藝融化到本民族的語言習慣和欣賞習慣中,致力尋找中西詩歌審美追求的契合點。另外,語言上清新活脫、自然質(zhì)樸也來源于我國的文化習慣。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的發(fā)展歷程中,《雨巷》一詩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4.結合《包身工》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論析夏衍對中國現(xiàn)代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貢獻。
答:《包身工》在我國的報告文學上開創(chuàng)了新的記錄,它的創(chuàng)作為我國報告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包身工》突破了新聞記事的寫法,采用典型化手段,對豐富的素材進行了精心地篩選、提煉和綜合,高度集中地寫出了“包身工”的生活真相?!栋砉ぁ肥亲髡哌M行了兩個多月的實地考察,搜集到許多材料之后寫成的。在眾多的材料中,作者經(jīng)過分析比較,只選寫江北幫包身工的情況,因為這類包身工最突出體現(xiàn)了包身工制度的封建性。作者描寫的是包身工群體的非人生活,對她們進行了群像刻畫;在顯示她們悲慘的共同命運的同時,又突出了“蘆柴棒”、小福子的形象,因為她們的凄慘境遇更具代表性。作者的取舍剪裁,達到了真實性和典型性搞度統(tǒng)一。
第二,《包身工》沒有運用以往的就事論事的寫法,而是深入的挖掘素材,深刻地揭示了素材的重要認識價值和戰(zhàn)斗意義。作者并未追求作品新聞價值,而是細致、深刻地描寫了包身工人形機械般的日常生活,每天都一樣的悲慘處境,她們一律死灰般的面容,襤褸的衣衫,在繁重的勞動和野蠻粗暴的虐待下痛苦無告,甚至喪失了表情和個性,通過對她們非人生活的描寫,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惡,痛斥了這種資本主義剝削方式與封建主義管理方式相結合的產(chǎn)物的泯滅人性的本質(zhì)。這就比一般報道包身工生活情形的文章更真實、更深刻、更具批判性。此外,作者進一步揭示了包身工自身麻木、愚昧的弱點,希望她們覺醒過來,團結起來共同反抗這種最殘酷野蠻的剝削制度。
第三,《包身工》是精心結撰之作,使報告變得文學化了。首先,作品運用了文學的組織手段和結構方法,使零亂的材料有序化、條理化。作品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勞動為線索,集中地攝取了她們的居住、起床、吃飯、勞作、放工等場景鏡頭,穿插交代了她們的身世、遭遇和結局,繁而不雜,散而不亂。其次,調(diào)動多種手段,增強文學性。例如,注重細節(jié)刻畫和場景描繪,使人如臨其境;行文中恰當穿插議論、抒情,有貼切的比喻,更有尖銳的諷剌,把30年代地獄的一角,淋漓盡致地披露于世人面前?!栋砉ぁ吩谔幚碚鎸嵭院退枷胄?、文學性等關系方面取得了成功,為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示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