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xué)考試“古代漢語”復(fù)習(xí)資料(十二)

字號:

第二十九課逍遙游
    一、字:飡==餐,反→返,知→智,辯—辨。
    二虛詞:1、鯤之大:取獨用法。2、鵬之徙于南冥也。取獨用法。3、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前二“也”,是句中語氣詞,表停頓語氣。4、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用在選擇句中,加強揣測語氣,“是還是”。5、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且、夫”二個語氣詞,合用表示進一步發(fā)議論譯為“再說”。“之”取獨?!耙病?,句中語氣詞。6、則風(fēng)斯在下矣:則、就。7、而后乃今培風(fēng):“而后”然后,“乃今”,就。8、之二蟲雙何知:這,(指示代詞)作定語。9、眾人匹之,不亦悲乎:豈不…嗎。(表反問的習(xí)慣說法)。10、且適南冥也:將要。11、彼且奚適:將。12、定乎內(nèi)外之分:于(介)。
    三實詞:1、怒而飛:奮發(fā)。2、天之蒼蒼:深藍色。3、而后乃今培風(fēng):憑、乘著(動)。4、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夭閼”雙聲連綿詞,阻隔、阻擋?!皥D”,計劃、打算。5、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決”迅速的樣子?!皳尅?,觸、碰。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到。7、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到去?!懊n”,疊韻連綿詞,郊野的顏色,這里代郊野?!肮弧背鋵嶏枬M的樣子,這里形容腹飽。(形)。8、小年不及大年:壽命。9、朝菌不知晦朔:“晦”陰歷每月后一天?!八贰保職v每月初一。10、眾人匹之:相比。11、絕云氣:穿過。12、此大小之辯也:通“辨”,區(qū)別。13、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取信。14、宋榮子猶然笑之:神態(tài)輕松的樣子。15、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譽”,稱贊?!凹觿瘛?,更加奮勉,更受鼓勵。16、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非”,責(zé)難?!熬凇卑脝?。17、非數(shù)數(shù)然也:拼命追求的樣子?!皵?shù)”讀shuo.17、泠然善也:輕妙的樣子。
    四活用:1、水擊三千里:名→狀,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將圖南:名→動,向南飛。3、奚以九萬里而南為:(同上)4、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名→動,向上飛。5、彼于致福者:使到,即招致
    五、句: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則芥為之舟。(雙賓語)3、莫之夭閼:(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4、奚以九萬里而南為:(疑代)5、之二蟲又何知:(同上)6、奚以知其然也:(同上)。6、以五百歲為春,以五百歲為秋:修辭上的互文見義。指五百年為一春秋,,即為一年。7、彼且奚適:(疑代)。8、彼且惡乎待哉:(疑代)(“且”,還要?!按?,依靠)。
    六、常用字:1、志:(1)常用義:A志向、志愿。B記載下來,如“《齊諧》者,志怪者也”。此義保存在現(xiàn)代漢語的“雜志”中?!涀 #?)“志”與“意”的意義有時可以相通。但“志”偏重于外向的思想活動?!耙狻逼貎?nèi)心想法。(3)是“識”的古文形體。
    2、圖:(1)常用義:A計慮、謀取,如要課“而后乃今將圖南”—設(shè)法對付。B圖畫、畫像—繪畫(動)
    3、絕:(1)本義:斷絲。(2)引申義:A弄斷—斷絕—盡B橫越、穿過,如本課“絕云氣”—到了極點(形)
    4、勸:(1)古義:勉力、奮力,如本課“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2)引申義:勉勵、鼓勵如“以勸事君者”—勸說。(3)古代“勸”不用于消極的勸阻。都用于積極的鼓勵。
    5、年:從禾千聲。(1)本義:谷熟,即谷物豐收。(2)引申義:年月的年—歲數(shù)、年齡。如本課“小年不及大年”。
    6、負:會意字,從人從貝。(1)本義:恃,即依恃、憑仗。(2)引申義:背倚、背靠著—背負—受載、承受,如本課“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蒙受—抱持—內(nèi)心抱有、餐有—失敗—背棄、違背—辜負、對不起人—欠缺、缺少、虧欠—賠償、補償。
    第三十課秋水
    一字:辯—辨,鼃==蛙,比—庇,卒—萃,豪—毫。
    二虛詞:1、吾非至于子之門:如果不是(假設(shè)否定連詞)。2、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取獨。
    三實詞:1、望洋向若而嘆曰:“望洋”,疊韻連綿詞,迷惘直視的樣子?!叭簟?,海神名。2、我嘗聞少仲尼之聞:前“聞”聽說(動),后“聞”,見聞、學(xué)說(名)。3、吾非至于子之站,則殆矣:危險。4、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語”,談?wù)??!疤摗保〉亍?、不知何時已,而不虛:空、盡。6、乃知爾丑:淺陋。
    四活用:1、順流而東行:名→狀,向東。2、東面而視:同上。3、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形→意動,“認為少”,“認為輕”。4、此其自多也:形→意動,認為多,引申稱贊、夸耀。5、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同上。
    五句:1、以為莫己若。(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2、我之謂也:代詞復(fù)指賓語前置。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見”,助動詞,表被動。(被動句)4、又奚以自多(疑代)
    六、常用字:1、虛:(本義):大土山。(2)引申義:所在地、住地。如本課“拘于虛也”—都邑舊址—廢墟。以上各義舊讀QU,也寫作“墟”。(3)還有一個常用義:空虛,(與“盈”“實”相對)——A不真實—敞開、打開。B枉然、白白地。
    2、語:(1)常用義:告訴(動)如“公語之故,且告之悔”,讀YU—交談、談?wù)摚纭盃枌⒖膳c語大理矣。”(2)作名詞時,常用義是話、言論—諺語。(3)“語”和“言”都有說話和言論意思。“言”是自動跟人說話,“語”偏重于回答問話或交談。
    3、比:(1)本義:并列、并排。如“子比而同之”(2)引申義:A連接、接近—及、等到B偏袒。以上各義舊讀bi.C比較,如“此其比萬物也”—比照。(3)通“庇”,寄托。如本課“自以比形于天地”。
    4、形:(1)本義:形象、形狀。如本課“自以比形于天地”(2)引申義:形跡—形成,成為某種形象(動)——使動,使之現(xiàn)形、顯露—形勢。
    5、方:與道、理有同義的地方。都指學(xué)問、道理、規(guī)律、儒家倫理道德和學(xué)問。但有區(qū)別:“方”重在技巧的方式和方法。還可以指行為品質(zhì)的正直,作表正在、方才、將要等意義的副詞。
    三十一五蠹
    一字:蜯==蚌,說→悅,脩——修,翦—剪,采→棌,竇—瀆,饟==餉,士→仕,橐——托,庸→傭,有—又,上—尚。
    二虛詞:1、堯天下也:取獨。2、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用來的辦法。
    三實詞:1、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承受得起。讀sheng.2、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期望、要求?!靶蕖睂W(xué)習(xí)?!胺ā保Х?。3、而民自治:自然治理得好。4、饑歲:荒年,五谷不收叫饑。5、穰歲之秋,疏客必食:“穰歲”,豐年?!笆场蹦檬澄锝o吃。6、是以古之易財:輕視。7、地方百里:兩個詞,土地、見方。8、執(zhí)干戚舞:“干”,盾?!捌荨?,斧。9、中世逐于智謀:競爭。10、子言非不辯也:言辭動聽。
    四活用:1、使王天下:名→動,作王,統(tǒng)治。2、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于當(dāng)今之世者:形→意動,以…為美,贊美、稱道。3、禽獸之皮足衣也:名→動,穿。4、堯天下也:名→動,統(tǒng)治。5、故傳天下不足多也:形→動,稱贊。6、故人重之:形→意動,認為…重,看重。7、夫山居而谷汲者:名→狀,在山上,到山谷里,表處所。8、澤居苦水者:“澤”,名→狀,在沼澤地區(qū),“苦”,形→意動,以…為苦。9、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使動,使…歸附?!巴酢蓖?。
    五句:1、論世之事,因為之備:雙賓語。2、而身為宋國笑:被動句。3、為之政:雙賓語。
    六常用字:1、備:(1)常用義是防備。如“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具備、準(zhǔn)備?!R備——設(shè)施,措施,如本課”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全、盡。如”備遭艱厄“。
    2、臣:(1)本義是奴隸。如“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2)引申:君王身邊的官吏——動詞,臣服——對君王的謙稱。
    3、身:(1)本義是指懷孕。后寫作娠。(2)另一常用義是指身體的軀干部分——泛指身體——自身。如“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親自,如“禹天下也,身執(zhí)耒臿以為民先”——生命。(3)身、體的區(qū)別:身指軀干,體指身體的各個部分
    4、法:(1)基本義是法則,法度。A法令、制度、規(guī)章。B特指法律、刑法。(2)方法,措施。(3)取法、效法。如“不法??伞?。(4)動詞,依法處治?!皩⒎ㄌ印?。
    5、遂:(1)常用義:順利完成,成功。如“四者無一遂”。2)引申義:形容詞,順利。如“可遂破也”——副詞,竟然——副詞,于是、便。如“遂田于貝丘”。
    遂、竟的區(qū)別:在“完成”這個意義上同義,但前者強調(diào)目的的完成,后者則是過程的終結(jié),如未遂政變,未竟事業(yè)。
    6、伐:甲骨文象用戈砍人的頭,(1)本義:砍殺。(2)引申義:砍伐(樹木)。如“伐木丁丁”——討伐、進攻,如“司馬錯欲伐蜀”——批評、責(zé)備。如“伐孔子之說”——功勞,如“自矜功伐”。
    征、伐、侵、襲、攻的區(qū)別:是一組近義詞,征帶有褒義,初用于天子攻諸侯,攻無道者。侵和襲帶有貶義。伐是中性的,后來由于常同征連用,也帶有褒義了“征伐以討其不然”。征和伐是公開的、大張旗鼓的軍事行動;侵和襲是不宣而戰(zhàn)的秘密軍事行動,襲比侵更富于隱藏性和突然性,是偷襲。攻是攻打,多指具體攻打某個地區(qū)或城市。
    第三十二課論貴粟疏
    一字:畜—蓄,臧→藏,畮==畝,政—征,賈→價,亡—無,仟—阡,佰—陌,文→紋,責(zé)→債,敖→遨,
    二虛詞:1、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兩次。2、明主知其然也:如此,這樣(代)。3、故民可得而有之:表順接的連詞。4、民者,在上所以牧之:用來的方法。5、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如今(假設(shè)將要發(fā)生的事情。)
    三、實詞:1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防備的措施。2、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不讓、不亞于。3、不農(nóng)則不地著:土著定居一地。4、雖有高城深池:護城河。5、不待甘旨:味美的食物。6、雖慈母不能保其子:保有。7、實倉廩:充實。8、民者,在上所以牧之:養(yǎng)、治理。9、盜賊有所勸:勉勵、鼓勵。10、中人弗勝:“中人”,一般人?!皠佟?,勝任。11、尚復(fù)被水之災(zāi):遭受。12、當(dāng)具:被攤派上。13、交通王侯:交結(jié)往來。14、衣必文采:錦繡衣服。15、有仟伯之得:本指田間小道,這里指代田畝。16、方今之務(wù),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前“務(wù)”要務(wù)(名)。后“務(wù)”致力于(動)17、粟有所渫:流通。18、三曰勸農(nóng)功:“勸”鼓勵?!肮Α?,事。19、湯池百步;貯有熱水的城壕。20、爵者。,上之所擅:專有。
    四活用:1、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使動,使…吃,使…穿。2、而國亡捐瘠者:用作名詞,指被遺棄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3、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形→意動,把看得輕。4、故務(wù)民于農(nóng)桑:使動,使盡力地去做。5、薄賦斂,廣畜積:使動,使…輕;使…廣。6、在于把握:動→名,握起來的手掌。7、然而眾貴之者:形→意動,把…看得很貴重。8、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形→意動,把…看得貴重;把…看得輕賤。9、乘堅策肥:“堅”“肥”形→名,堅車肥馬。“策”,名→動,用鞭子趕馬。10、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寶貴矣;尊農(nóng)夫,農(nóng)夫已貧賤矣:形→意動,把…看得卑賤;把…看得尊貴。11、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形→意動,認為…低賤,認為…尊貴。13、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形→使動,使…貴重起來。
    五句:此商人所以兼并農(nóng)人,農(nóng)人所以流亡者也:判斷句?!八哉摺本褪恰皩?dǎo)致的原因”。
    六、常用詞:
    1、貧(窮):(1)貧的基本含義:寡少,一般是日常生活中衣食錢財?shù)娜狈?。窮的基本含義是“困迫”,一般指處境困頓惡劣,走投無路。常用來指仕途中的不得志。貧乏連文,義相近。貧賤連文,義相關(guān)。貧與富相對為文。窮困義相近,連文。窮的對立面是達或通。(2)引申義:極、盡、尋究。
    2、文(字):(1)本義:指在人的身體上刺繡花紋。(2)引申義:泛指花紋、紋理。后造“紋”字——泛指一切漢字——文教如“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文章,如“故為之文以志”——法律條文——華麗、有文采,如“其旨遠,其辭文”具體的錦繡服裝、花紋-,如“衣必文采”。(3)文章。指才華、文字寫成的文章——修飾,文飾。成語“文過飾非”。
    字:(1)本義:生孩子,生育。(2)引申:撫養(yǎng)、撫育——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合體字——泛指文字。
    3、走:(1)本義:跑。如“夸父與日逐走”。(2)引申義:特指逃跑、逃奔,如“城壞,齊人走”。亡走連文,奔走連義——奔向某地。
    走、行的區(qū)別:行,是現(xiàn)代的走;走,是現(xiàn)代的跑。緩慢而行叫步: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快行而行叫趨。入而徐趨。比趨的速度還要快,步伐還要大,是走;比走的速度還要快是奔。走是跑,奔是飛跑,狂跑。
    4、策:(1)本義:馬鞭。如“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2)引申義:鞭策、趕,如“乘堅策肥”—計數(shù)的小籌—卜筮用的蓍草——謀劃、策劃——策略。不足。(3)通“冊”,簡冊。
    5、亡:(1)常用基本義:逃匿,逃跑。如“桓楚亡”。亡逃連文,義近……亡匿連文。流亡連文。亡走連文。奔亡連文。亡失變文同義。存亡相對為文。(2)引申:滅亡、衰亡。亡興相對為文。(3)亡與“無”音義相通。
    第三十三課報任安書
    一、字:罷—疲,說→悅,卒→猝,指→恉,脩——修,徇——殉,旃——氊。愬==訴,詘——屈,剔==剃,穽==阱,槍—搶,以—已,罔→網(wǎng),摩—磨,責(zé)→債。
    二、虛詞:
    1、若望仆不相師:指代對方的副詞。“不相師”即不向您學(xué)習(xí)。
    2亦嘗側(cè)聞長者之遺風(fēng):在旁邊,謙敬副詞。
    3顧自以為身處*,動而見尤:“顧”只是(轉(zhuǎn)折連詞)?!耙姟保罕唬ū肀粍拥闹鷦釉~)。
    4士為知己者用:幫、替(介)5、適足以見笑而自點:“適”僅僅、只(副)?!耙姟北唬ū肀粍拥闹鷦釉~)
    6、行莫丑于辱先:沒有誰(否定性無定代詞)
    7、商鞅因景監(jiān)見:憑著、依靠(介)
    8、乃欲仰首伸眉:竟然、居然(副)。
    8、主上幸以先人之故:表敬副詞,表示對方的行為給自己帶來幸運或恩惠。
    9、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賢王:都、全(范圍副詞)。
    10、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乎”,于(介),“固”,本來(副)
    11、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同…相比(介詞,引進比較對象)
    12、特以智窮罪極,卒就死耳:“特”,只不過,僅僅(副)?!白洹?,終于。(副)13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有的人(肯定性無定代詞)。
    1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所以”,譯為“導(dǎo)致…的原因”,“所”是輔助性代詞:“以”是介詞?!按保硗茰y委婉語氣的情態(tài)副詞。
    15、以稍凌遲…,乃欲引節(jié),斯不亦遠乎:“稍”,漸漸(副)。“乃”,才(副)?!八埂?,此、這(代)
    16、所以隱忍茍活…者:同第14題。
    17、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勝”,盡(副)。“唯”僅僅(副)
    18、思垂空文以自見:來(連接行為動作的目的)
    19、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句首語氣詞,相當(dāng)于“乃”。20、凡百三十篇:總共(副)21、然此可為智者道:“然”,但是(轉(zhuǎn)折連詞)。“為”,給、對(介)
    22、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直”,僅僅、只不過(范圍副詞)?!皩帯?,難道(表反詰語氣副詞)
    23、謹再拜:表敬副詞。
    24、雖累百世,垢彌甚耳:“雖”,即使(連)?!皬洝?,更加(程度副詞)
    25、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且”,姑且(副)?!芭c”,根據(jù)、隨著(介)
    26、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竟然、居然(副)。
    27、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適足取辱耳:“雖”即使(連)?!耙浴保瑏恚ㄟB接動作行為的目的。)?!斑m”,恰好、正好(副)。
    三、實詞:1、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不相師:“勤勤懇懇”,誠摯懇切。“望”,怨。
    2、仆雖罷駑:“罷”疲弱?!榜w”,劣馬。此處比喻自己才能庸劣低下。
    3、身殘?zhí)?:污*低賤。
    4、獨郁悒而誰與語:雙聲聯(lián)綿詞,憂愁苦悶。
    5、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閑得竭指意:“淺”,少?!伴e”,空閑?!爸浮?,意旨,心里的想法。
    6、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冬季:“不測”,很深?!捌取保R近、接近。
    7、仆又薄從土雍,恐卒然不可為諱:“薄”,迫、逼近?!白淙弧?,突然。
    8、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抒發(fā)。
    9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遺憾。
    10、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闕然”,(時間)隔了很久?!皥蟆?,回答、回信?!斑^”,過夫。
    11、修身者智之符也:符信、憑證。
    12、愛施者仁之端也:“愛”,愛憐、同情?!笆?,施舍。
    13、取與者,義之表也:標(biāo)志。
    14、禍莫憯于欲利:慘痛。
    15、詬莫大于宮刑:恥辱。
    16、趙良寒心:灰心失望。
    17、事有關(guān)于宦豎…而況于慷慨之士乎:“豎”,卑賤者?!翱犊?,意氣風(fēng)發(fā),情緒激昂。
    18、仆賴先人緒業(yè):“賴”依靠。“緒業(yè)”,余業(yè)。
    19、外之又不能備行伍…有聽將搴旗之功:“行伍”,軍隊的代稱?!板骸?,拔取。
    20以為交游光寵:光耀和榮幸。
    21無所短長之效:“短長”,偏義復(fù)詞,重在“長”,指長處特長?!靶А?,奉效、獻出。22、不以此時引綱維:比喻國家的法度。
    23、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xiāng)曲之譽:“負”,缺少。“鄉(xiāng)曲”,鄉(xiāng)里。
    24、使得奏薄技:進、奉獻。25、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yè):“知”,交往,社交往來。“室家”指妻室。
    26、竭其不肖之才力:不賢。27、接殷勤之余歡:“接”,交流?!耙笄凇?,情意懇切的樣子。
    28、自守奇士:自守節(jié)操。
    29、躬自流涕,沬血飲泣:“涕”,淚。“沬”,用手捧水洗臉?!帮嬈?,泣不成聲。30、陵敗書聞,主上…聽朝不怡:“聞”,被聽到?!扳?,愉快、高興。
    31、誠欲效其款款之愚:“效”,獻?!翱羁睢睉┣兄覍嵉臉幼印?BR>    32、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顯露。
    33、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推論、闡述。
    34、塞睚眥之辭:仇怨。
    35、以為仆沮貳師…,遂下于理:“沮”,中傷、詆毀?!袄怼?,大理,掌管訴訟刑獄的官。
    36、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拳拳”,忠實誠懇的樣子?!傲小?,陳述、申辯。
    37、卒從吏議:判決。
    38、貨賂不足以自贖:財物、錢財。
    39、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囹圄”:監(jiān)牢?!案嬖V”,申訴、訴說。
    40、聵其家聲,而仆又佴之蠶室:“聵”,敗壞、毀壞。“佴”,相次,等于說緊接著。41、固主上所戲弄:玩弄。
    42、若九牛亡一毛:丟失。
    43、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并比、相提并論。
    44、卒就死耳:走向。
    45、其次關(guān)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發(fā)、嬰金鐵受辱:“關(guān)”套上、戴上。“被”,蒙受、遭受。“嬰”,繞。
    46、定計于鮮也:不以壽終,指自殺。
    47、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搶”,觸、撞?!疤柘ⅰ保@恐、害怕的樣子。48、所謂強顏耳:厚顏,在面子上頂著。
    49、審矣:清楚、明明白白。50、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凌遲:“繩墨”,比喻法律?!傲柽t”,衰頹。
    51、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世也:“糞土”,指代監(jiān)牢?!昂蕖边z憾?!皼]世”,了卻一生。“文采”,文辭、才華。
    52、唯倜儻之人稱焉:“倜儻”卓越特出?!胺Q”,稱頌,這里用作被動,指被稱頌。53、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抒發(fā)憤懣。
    54、略考其行事:事跡。
    55、稽其成敗興壞之紀(jì):“稽”考察、考究?!凹o(jì)”,綱紀(jì),這指事物的規(guī)律。
    56、下流多謗議:“下流”,入在卑賤者的行列中?!爸r議”,譏評議論。
    57、重為鄉(xiāng)黨所笑:“重”,深深地?!班l(xiāng)黨”鄉(xiāng)里、鄉(xiāng)鄰。58、曼辭以自飾:美好。
    四、活用:1、動而見尤:名→動,過錯→怪罪、責(zé)備。
    2、女為悅己容:名→動,打扮容貌。
    3適足以見笑而自點乎耳:名→動,玷污。
    4、請略陳固陋:形→名,鄙陋之見。
    5、行莫恥于辱先:使動,受…辱。
    6、顯巖穴之士:使動,讓…彰顯,即推薦。
    7、不亦輕朝廷,羞當(dāng)世之士邪:“輕”意動,以…為輕,即看不起、輕視?!靶摺?,使動,使…感到羞恥。
    8、舒憤懣以曉左右:使動,使…知曉。
    9、恥辱者,勇之決也:意動,以可恥。
    10、在闒茸之中:形→名,社會地位卑賤的人。
    11、隨而媒孽其短:“媒”通“酶”,“孽”通“糵”,酵母、酒曲。名→動,釀、釀成。
    12、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形→名,甘美的食物,不多的東西。
    13、欲以廣主上之意:名→動,推廣。
    14、倡優(yōu)畜之:名→狀,象對待倡優(yōu)一樣。
    1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使動,使…受辱
    16、積威約之漸也:副→名,逐漸形成的一種狀況。
    17、思垂空文以自見:使動,使…流傳。
    18、以通其狂惑:使動,使…發(fā)泄出來。
    五句:1、而誰與語:(疑代介詞賓語前置)。
    2、誰為為之?孰令聽之?(用法同上)前一“為”介詞,后一“為”是動詞。
    3、尚何言哉:(疑代動詞賓語前置)
    4、何以異之:(同1)。
    5、安在其不辱也:(同3)
    6、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是兩個雙賓語句。
    7、明主不曉……遂于下理:用的是委婉修辭手法的避諱語,避冒犯。
    8、商鞅因景監(jiān)見,趙良寒心:用典中的引事。
    9、是仆終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仆”是對己用的謙稱,“左右”,是對對方的敬語。10、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用典中的引言。
    1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委婉語中的謙敬語。
    六常用字:
    1、儉:(1)本義:自我約束,不放縱。如本課“分別有讓,恭儉下人”。恭儉連文,恭,待人恭敬有禮;儉,謂律已嚴(yán)謹而不越禮。(2)引申義:節(jié)儉,儉省——不豐足,特指年成歉收。
    2、負:會意字,從人從貝,(1)本義:恃,依恃、憑仗。負恃同義連文。(2)引申義:背倚,背靠著。如“負青天而莫夭閼者”——用背或肩背東西,用身子馱東西。——受載、承受如“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蒙受如“其負下未易居”——抱持——內(nèi)心抱有,具有——失——背棄、違背如“田榮者,數(shù)負項梁”——辜負,對不起人如“客果有能,吾負之”——欠缺、缺少,虧欠,如本課“仆少負不羈之才”——。賠償、補償。如“負其百金”。
    3、愛、惜、憐:(1)愛和憐在“喜愛、憐憫、哀憐”上是同義。愛和惜,在“愛惜、珍惜”上的意義相同。憐和惜則在“哀憐、哀憫”上可以相同。
    愛、惜、憐的區(qū)別:(1)、愛的本義是喜愛,憐也有喜愛的意思。在這一點上,愛憐可以同義連文。但憐的喜愛義上古較少用。愛的憐憫的意思。但在上古也較少用。(2)、愛還有愛護、愛惜、珍惜的意思,引申有舍不得,吝嗇的意思,這是憐不具備的。(3)、憐有欣羨、羨慕之義,上古愛不具備此義。(4)、在愛和惜來說,A惜所涉及的對象一般都是抽象的寶貴的東西,如光陰、生命、榮譽等;而愛一般用于衣食財物之類的具體的東西。B惜不具備喜愛的意義,卻有惋惜的意思,愛惜連用,也是惋惜、同情的意思。(5)憐、惜相比,惜的愛惜程度很深,還引申有貪求、貪戀義。因此,貪惜同義連文。
    4、反:(1)本義:手心翻轉(zhuǎn)。如“以齊王,由反手也”。(2)引申義:反復(fù),如“安反側(cè)于萬物”——相反、對立——反而如“動而見尤,欲益反損”——反叛,叛變。——回歸。寫作“返”,如“使子路反見之”?!懽鳌胺怠保瑲w還。如“公子受食反壁”。
    5、復(fù):從彳,復(fù)聲,(1)本義:回來。如“不遠而復(fù)——回歸,還原,如”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重新、再次——報復(fù)。如”縱無披堅執(zhí)銳北面復(fù)匈奴之志“。
    6、要:是腰的本字。(1)本義指人的腰身。如“一脛之大幾如要”(2)中間。從中隔斷——中途攔截——要挾,強逼——要求、求取。——重要、主要、關(guān)鍵的東西,yao,如“此用兵之要術(shù)也”——總括,概括如“要之”——簡要。如“可謂要言不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