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蘇醒期是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復的時期,大約分為4階段:
1麻醉深度減淺,感覺和運動功能逐步恢復;
2出現(xiàn)自主呼吸,逐漸能自行調控;
3呼吸道反射恢復;
4清醒。隨著危重疑難病人施行復雜麻醉和手術的增加,手術的結束并不意味著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復原,再加上手術麻醉期間已發(fā)生的循環(huán)、呼吸、代謝等功能的紊亂未能徹底糾正,病人保護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復,因此,麻醉蘇醒期仍有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的危險。
常見護理問題包括:1生命體征的改變;2尿潴留;3有窒息的危險;4有受傷的危險。
1、生命體征的改變
相關因素
1手術創(chuàng)傷。
2與麻醉有關。
3術前病情嚴重。
主要表現(xiàn)
1體溫過低或高熱、寒顫,四肢末端發(fā)涼。
2血壓過低,脈搏增快或減慢。
3心律失常。
護理目標
1體溫恢復至正常范圍。
2脈搏、血壓平穩(wěn)。
3心律正常。
護理措施
1嚴密監(jiān)測病人生命體征的變化,每15-30分鐘1次,清醒后,每2小時測1次,至病情穩(wěn)定。
2采取體溫或降溫措施,維持正常體溫:
(1)體溫過低時,注意保暖,如無休克,因麻醉作用使病人感覺障礙,宜給予50℃以下的熱水袋,用布包好,以防燙傷。
(2)小兒全麻木后常有高熱,應給予吸氧,物理降溫。
3給予相應處理,維持循環(huán)功能:
(1)血壓過低:給予平臥位,靜脈輸液及輸氧,必要時監(jiān)測動脈壓、中心靜脈壓,以調節(jié)輸液量。
(2)心律失常:心電圖連續(xù)監(jiān)測,若有異常,應遵醫(yī)囑對癥處理。
(3)每小時測定尿量,記錄24小時出入水量。
重點評價
1生命體征是否恢復到正常范圍內。
2處理后的效果。
2、尿潴留
相關因素
1與麻醉有關。
2與手術(盆腔及會陰手術)有關。
3使用鎮(zhèn)靜藥較多。
4排尿姿式改變。
主要表現(xiàn)
1病人主訴不習慣在床上大、小便;膀胱區(qū)脹痛感。
2膀胱過分充盈。
3不能自行排尿或滴尿。
護理目標
1尿液排出。
2排尿功能恢復。
護理措施
1用手輕柔、均勻地按壓膀胱部位,或聽叩診音,評估膀胱內尿量及尿意感。
2提供誘導排尿措施:
(1)熱敷下腹部。
(2)用溫水沖洗會陰部或聽流水聲。
(3)因不習慣臥床排尿者,在不影響病情的情況下,可協(xié)助病人坐起或站立排尿。
(4)針刺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等穴位,或以上幾條相互配合進行。
3上述方法無效時則行導尿術,解除尿潴留。
4盆腔會陰部等手術后可留置導尿管,防止尿潴留。
5拔除導尿管之前,應先訓練膀胱功能,以免拔后再次出現(xiàn)尿潴留。
重點評價
1病人是否接受誘導排尿措施。
2病人是否自行排尿。
3病人的膀胱充盈程度。
3、有窒息的危險
相關因素
1麻醉蘇醒期咽喉部保護性反射尚未恢復。
2術后嘔吐。
3術后呼吸道分泌物過多。
4舌根后墜。
主要表現(xiàn)
1病人用力呼吸,尤以呼氣時更明顯,面色紫紺。
2聽診肺部有啰音甚至哮鳴音,兩肺呼吸音減弱。
3喉頭有痰鳴音。
4血壓驟增,脈數(shù)。
護理目標
麻醉蘇醒期呼吸道通暢,病人無窒息、誤吸的發(fā)生。
護理措施
1評估可能引起窒息的因素,以引起警惕。
2專人守護病人至清醒,以病人能準確回答問題為準。
3病人平臥,頭偏向一側,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氣道至清醒。
4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抽吸口腔內嘔吐物和氣管內分泌物。
5嚴密觀察病人呼吸節(jié)律、頻率、深度,隨時采取應對措施,如輸氧、清除積痰等。
6若病人煩躁不安、面色紫紺和呼吸困難,尤以吸氣困難為主時,立即查明原因,及時處理。采集者退散
(1)舌后墜:將下頜部向前上托起,或用拉舌鉗將舌頭拉出。
(2)喉頭水腫:遵醫(yī)囑可霧化吸入混懸麻黃堿;靜脈輸入脫水劑,如甘露醇;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mg/kg;嚴重者準備氣管切開。
(3)喉痙攣:面罩加壓給氧,嚴重者應用肌肉松馳藥,如靜脈注射琥珀膽堿50mg,插管人工通氣等,至病人呼吸正常。
(4)氣管內阻塞:立即抽痰,嚴重者行支氣管鏡吸痰或氣管切開。
重點評價
1呼吸道是否通暢。
2呼吸是否平穩(wěn)。
4、有受傷的危險
相關因素
麻醉蘇醒期延長。
主要表現(xiàn)
1受壓部位皮膚出現(xiàn)紅腫、淤血或破損。
2躁動,可能發(fā)生墜床或外傷。
3有無意識行為,如拔出靜脈輸液管、抓傷口敷料及引流管等。
護理目標
1病人皮膚完整無損。考試大-全國教育類網(wǎng)站(www.Examda。com)
2未發(fā)生墜床及其他意外損傷。
護理措施
1給病人加鋪氣墊,或局部墊氣圈,保持床鋪清潔、干燥。
2幫助病人翻身、按摩受壓處,預防褥瘡的發(fā)生。
3病人跳動時,專人守護,適當約束肢體,以防病人不自覺地拔出靜脈輸液管和各種引流管;加床欄,以防墜床或意外受傷。
重點評價
1受壓部位皮膚是否完整無損。
2預防受傷的護理措施是否落實。
1麻醉深度減淺,感覺和運動功能逐步恢復;
2出現(xiàn)自主呼吸,逐漸能自行調控;
3呼吸道反射恢復;
4清醒。隨著危重疑難病人施行復雜麻醉和手術的增加,手術的結束并不意味著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復原,再加上手術麻醉期間已發(fā)生的循環(huán)、呼吸、代謝等功能的紊亂未能徹底糾正,病人保護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復,因此,麻醉蘇醒期仍有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的危險。
常見護理問題包括:1生命體征的改變;2尿潴留;3有窒息的危險;4有受傷的危險。
1、生命體征的改變
相關因素
1手術創(chuàng)傷。
2與麻醉有關。
3術前病情嚴重。
主要表現(xiàn)
1體溫過低或高熱、寒顫,四肢末端發(fā)涼。
2血壓過低,脈搏增快或減慢。
3心律失常。
護理目標
1體溫恢復至正常范圍。
2脈搏、血壓平穩(wěn)。
3心律正常。
護理措施
1嚴密監(jiān)測病人生命體征的變化,每15-30分鐘1次,清醒后,每2小時測1次,至病情穩(wěn)定。
2采取體溫或降溫措施,維持正常體溫:
(1)體溫過低時,注意保暖,如無休克,因麻醉作用使病人感覺障礙,宜給予50℃以下的熱水袋,用布包好,以防燙傷。
(2)小兒全麻木后常有高熱,應給予吸氧,物理降溫。
3給予相應處理,維持循環(huán)功能:
(1)血壓過低:給予平臥位,靜脈輸液及輸氧,必要時監(jiān)測動脈壓、中心靜脈壓,以調節(jié)輸液量。
(2)心律失常:心電圖連續(xù)監(jiān)測,若有異常,應遵醫(yī)囑對癥處理。
(3)每小時測定尿量,記錄24小時出入水量。
重點評價
1生命體征是否恢復到正常范圍內。
2處理后的效果。
2、尿潴留
相關因素
1與麻醉有關。
2與手術(盆腔及會陰手術)有關。
3使用鎮(zhèn)靜藥較多。
4排尿姿式改變。
主要表現(xiàn)
1病人主訴不習慣在床上大、小便;膀胱區(qū)脹痛感。
2膀胱過分充盈。
3不能自行排尿或滴尿。
護理目標
1尿液排出。
2排尿功能恢復。
護理措施
1用手輕柔、均勻地按壓膀胱部位,或聽叩診音,評估膀胱內尿量及尿意感。
2提供誘導排尿措施:
(1)熱敷下腹部。
(2)用溫水沖洗會陰部或聽流水聲。
(3)因不習慣臥床排尿者,在不影響病情的情況下,可協(xié)助病人坐起或站立排尿。
(4)針刺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等穴位,或以上幾條相互配合進行。
3上述方法無效時則行導尿術,解除尿潴留。
4盆腔會陰部等手術后可留置導尿管,防止尿潴留。
5拔除導尿管之前,應先訓練膀胱功能,以免拔后再次出現(xiàn)尿潴留。
重點評價
1病人是否接受誘導排尿措施。
2病人是否自行排尿。
3病人的膀胱充盈程度。
3、有窒息的危險
相關因素
1麻醉蘇醒期咽喉部保護性反射尚未恢復。
2術后嘔吐。
3術后呼吸道分泌物過多。
4舌根后墜。
主要表現(xiàn)
1病人用力呼吸,尤以呼氣時更明顯,面色紫紺。
2聽診肺部有啰音甚至哮鳴音,兩肺呼吸音減弱。
3喉頭有痰鳴音。
4血壓驟增,脈數(shù)。
護理目標
麻醉蘇醒期呼吸道通暢,病人無窒息、誤吸的發(fā)生。
護理措施
1評估可能引起窒息的因素,以引起警惕。
2專人守護病人至清醒,以病人能準確回答問題為準。
3病人平臥,頭偏向一側,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氣道至清醒。
4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抽吸口腔內嘔吐物和氣管內分泌物。
5嚴密觀察病人呼吸節(jié)律、頻率、深度,隨時采取應對措施,如輸氧、清除積痰等。
6若病人煩躁不安、面色紫紺和呼吸困難,尤以吸氣困難為主時,立即查明原因,及時處理。采集者退散
(1)舌后墜:將下頜部向前上托起,或用拉舌鉗將舌頭拉出。
(2)喉頭水腫:遵醫(yī)囑可霧化吸入混懸麻黃堿;靜脈輸入脫水劑,如甘露醇;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mg/kg;嚴重者準備氣管切開。
(3)喉痙攣:面罩加壓給氧,嚴重者應用肌肉松馳藥,如靜脈注射琥珀膽堿50mg,插管人工通氣等,至病人呼吸正常。
(4)氣管內阻塞:立即抽痰,嚴重者行支氣管鏡吸痰或氣管切開。
重點評價
1呼吸道是否通暢。
2呼吸是否平穩(wěn)。
4、有受傷的危險
相關因素
麻醉蘇醒期延長。
主要表現(xiàn)
1受壓部位皮膚出現(xiàn)紅腫、淤血或破損。
2躁動,可能發(fā)生墜床或外傷。
3有無意識行為,如拔出靜脈輸液管、抓傷口敷料及引流管等。
護理目標
1病人皮膚完整無損。考試大-全國教育類網(wǎng)站(www.Examda。com)
2未發(fā)生墜床及其他意外損傷。
護理措施
1給病人加鋪氣墊,或局部墊氣圈,保持床鋪清潔、干燥。
2幫助病人翻身、按摩受壓處,預防褥瘡的發(fā)生。
3病人跳動時,專人守護,適當約束肢體,以防病人不自覺地拔出靜脈輸液管和各種引流管;加床欄,以防墜床或意外受傷。
重點評價
1受壓部位皮膚是否完整無損。
2預防受傷的護理措施是否落實。